哲学语言学转向与语文教育哲学

合集下载

分析哲学

分析哲学

Page 15
总结与感想
分析哲学作为当代西方哲学重要思潮已经产生了广泛影响,更 为重要的是,哲学分析方法已经被普遍运用在哲学研究的广大 范围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不同领域。当代哲学发展直接受到分 析哲学运动的极大影响,并通过分析方法而与当代科学产生了 深入的互动联系。 分析哲学是一个观点相当庞杂的思潮或流派,不仅在它的各个 支派之间,甚至在一个支派内部,也有很多分歧。尽管如此, 他们的观点仍有一些共同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重视语言在哲学中的作用,把语言分析当作哲学的首要任务, 甚至当作它的唯一任务。 ② 普遍重视分析方法。 ③ 反对建立庞大的哲学体系,主张在解决哲学问题时要从小问题 着手,由小到大地逐一解决。
Page 13
弗雷格澄清“等于”这个概念的。论证“a=a”和“a=b” 在“a=a”里面,表达的含义是与自身的相同,是逻辑中的同一 律,这个等式是逻辑上先天成立的,是分析性的;而“a=b”则 表达的是两个事物的相等,它不是在逻辑上先天成立的,而是 综合性的后天成立的。 这里弗雷格举了一个例子,以金星为例,金星有两个名字:启 明星和长庚星,a=a就等于说启明星等于启明星,是在自言自语, 是先天成立的,而a=b就等于所启明星等于长庚星。 启明星之所以能够等于长庚星,关键在于二者都指称了同一个 事物——金星,在这里这个“=”表达的含义就是指称的相同, 因为指称相同才可以说a=b,启明星等于长庚星。 但是同一个事物金星具有的两个名称,虽然指称相同,但是这 两个名称的意义却不同。 之所以意义不同,关键是于虽然是同一个对象,但是两个名称 却是以不同的方式给予的。
Page 6
3、反叛传统
在罗素和摩尔登上哲学舞台之前,在英国哲学界占据主导地位 的是新黑格尔主义。 罗素和摩尔这两位分析哲学先驱以“反叛传统”的姿态开创崭 新的哲学事业,这使得分析哲学在诞生之初就带有强烈的“青 年造反运动”的色彩。 因为在黑格尔哲学里有着不可容忍的缺点:“世界上的所有问 题都是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同时也是世界上的所有问题。”这 种方法表面上看好像解决了一切问题,其实则是毫无用处,什 么也解决不了。 作为分析哲学家批评的标靶,黑格尔以一种讽刺的方式影响了 分析哲学的风格。黑格尔哲学追求宏大体系,而分析哲学一开 始就拒绝建造宏大体系,并始终保持了“零敲碎打”的工作风 格。关于这一点,罗素表达的最为彻底:“当时有一种革命的 情绪,有一种解放的感觉。

语言学研究基本书目

语言学研究基本书目

语言学研究基本书目语言研究基本书目杨立权2009-9-9【说明】1.适用专业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少数民族语言、汉语国际教育。

2. 有**号者为语言学必读文献,有*号者为专业方向核心文献,无记号者为专业基础文献,书目内容为硕士研究生资格考试依据,考察方式为:必读文献+核心文献+基础文献(自选),考察总量至少10本。

0.语言学史**0.1.0. [英]罗宾斯,1997,《简明语言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0.1.1.岑麒祥, 1988,《语言学史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0.1.2.冯志伟,1987,《现代语言学流派》,陕西人民出版社。

*0.1.3.何九盈,2000,《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广东教育出版社。

*0.1.4.何九盈,2000,《中国现代语言学史》,广东教育出版社。

0.1.5.刘坚(主编),1998,《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0.2.0.胡明扬(主编),1988,《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人民大学出版社。

*0.2.1.刘润清、史蒂文·麦基、赵桐、阎晓天(编),1988,《现代语言学名著选读(上、下)》,测绘出版社。

0.2.2.郭成韬,1998,《中国古代语言学名著选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0.2.3.洪诚,1982,《中国历代语言文字学文选选注》,江苏人民出版社。

**0.3.0. 陈保亚,1999,《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山东教育出版社。

0.3.1. 伍铁平,1992,《语言学是一门领先的科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0.3.2. 徐超,2001,《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山东大学出版社。

0.3.3. 张延福,1999,《国外语言学通观(上、下)》,山东教育出版社。

1.普通语言学**1.0.1. [瑞士]费·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1949,(Course de Linguistique generale,第四版,巴黎)。

句义理论发展的哲学与语言学简析

句义理论发展的哲学与语言学简析
意义 的了解 。句 子的命题 意义 与非命题意义是密 切联系 的。 所 以本 文先谈 一点句 子意义的哲学发展脉络 。 抛 开哲学 的指导 任何纯 经验 的 总结都 是不科 学 的。语 言学根源 于哲学 J 。据此 , 笔者 选择从哲学的角度纵览句 子 意义研究 的主要理论成果 , 把握有关研究对象 的研究态 势以
后者与事实直接联系起来 。罗素的句子意义观可概括为 : 第


命题就是我们所相题与命题态度分离。他的命题态度就指记忆、 期待、 欲望等等。这些态度并不构成命题的成分。对笔者的
人们思维方式的演化体现在语言上为研究中心由词变
成句子 。学者们依照名词 的寓意模 式建构句子 的语义理论 ,
・ -— —
1 3 5- - - — —
题真值的断定归结为谓词一“ 真” 、 “ 假” 的运用。这又再次
启迪我们研究命 题的评价 , 即命题意 向、 主观情态等。 从命题与判断 相对 应 , 到 命题 被 界定 为独 立 于 主观情 态, 最后命题运用于任何语句 中。这是命题前 进的方 向。把 命题与情态范畴分离是逻辑分析科学发展 的 自 然要 求 , 强调
义 或者说 由客 观因素和 主观 因素组成 。当今研 究 的热点
我们知道, 传统逻辑学将思维形式及其类型确定为 自己
的研究对象 , 将命题 确定 为表示 思想 的形式 。然而 , 符号 逻 辑学则努力根据现实范畴直接界定命题 , 并不侧重考虑前者 在人意识中的反映。因 而 , 命题 概念 逐渐从思 想转 向世界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0 1 — 2 2
硕士论文最有用的就是第三点。后来 , L . Wi t t g e n s t e i n 将命

国内言语行为理论应用研究10年综述

国内言语行为理论应用研究10年综述

20世纪初,西方传统哲学开始向语言学转向,即哲学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作为自己探讨研究的对象,从哲学的角度对语言进行分析研究。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62年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在《如何以言行事》中正式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

之后,他的学生,美国哲学家塞尔对该理论进行了修正和补充,使其成为语用学的支柱理论。

我国对该理论的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自1979到1989年为理论引入阶段,著名语言学家许国璋、何自然、顾曰国和何兆熊等将该理论介绍到中国来;从1990年至今为应用研究阶段,更多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也投入到言语行为理论的应用研究中。

本文以2002-2011这10年来中国学者在核心期刊发表的相关论文为依据,对言语行为理论的最新应用研究进行综述。

在中国学术期刊网检索页面输入关键词“言语行为”,共检索到2002-2011年中国学者在核心期刊发表的相关论文40篇;其中标注基金项目4篇,主要是言语行为理论应用到哲学研究中的课题。

这些文章从总体上代表了2002-2011十年来中国学者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应用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体现出中国学者在这一研究领域所达到的水平。

一、对言语行为理论在哲学界的研究简述言语行为理论在哲学界的应用研究涉及到真值理论、关联理论、交往行为理论等哲学理论。

学者们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通过分析言语行为理论与哲学理论的联系,揭示了一个言语行为无处不在的哲学世界。

罗伊娜(2009)在《言语行为理论的语言哲学反思》一文中以真值理论、真诚性为基本参数,阐述了“语言是人的语言”这一重要命题。

贺春英(2009)在《功能视野中的言语行为理论建构》中结合哈贝马斯的哲学著作《交往行为理论》,把言语行为中的意向行为作为表示说话人目的意向的主观意义予以考察。

表明语言学是语言哲学的基础,语言哲学对人及人的世界的研究又可以反过来提升语言学研究工作的高度和深度。

曹若男(2011)的《言语行为理论的哲学梳理》从哲学的角度出发,对言语行为理论自诞生之初到后期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进行整理归纳,指出言语行为研究对探索“人类—语言—世界”三元关系的巨大作用,论证言语行为理论对语言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种种影响力。

保罗·弗莱雷解放教育思想的语言哲学底蕴

保罗·弗莱雷解放教育思想的语言哲学底蕴
究来 解决 问题 。
他 的解 放教 育思 想 理 论 带 有 浓 厚 的语 言 哲 学 内蕴 。 作 为一 名 实践教 育 家 , 弗 莱 雷 理 论 基 础 的产 生 离 不 开 哲学 思辨 的范畴 , 从 主体 批 判 意识 觉 醒 目的到 对 话 教育 的提 出 , 反 映 了从 意识 哲 学 到语 言 哲 学 转 向 的必然 。弗 莱雷 的批 判 理 论 经 久 不 衰 , 主要 得 益 于 其对 哲 学转 向趋 势 的 预 测 和察 觉 , 正 如“ 批 判 理 论

二、 弗 莱 雷解 放 教 育 思 想 的 语 言 层 面 寻 求
弗 莱 雷从 多 个 维 度理 解 人 的 意义 、 教 育 社会 背

哲学的“ 语 言 转 向”
景、 师生 关 系 、 教 育 与政 治 的关 系 、 教 育 方式 和语 言 的教育 地位 等 问题 , 利 用 多维 度 的理 论 知识 进 行 思 想 的整合 , 建 构 出 了特 色 的教 育 哲 学思 想 。笔 者 现 主要从人 的意义 和研究 方法 两个 方面 分析其 哲 学思
想 理论 。
西方 哲 学 大 致 经 历 两次 转 向 , 起 初 是 从 本 体 论
走 向认 识 论 , 之 后 很 快 又 从 认 识 论 走 向语 言 传 达 。 由于人 的认知 能 力 、 心 灵 功 能 以 及 对 真 善美 的研 究 都 依 托 于语 言的 分 析 和 阐 释 , 而 许 多 传 统 的 错 误哲
人具 有 阐述 自身境 遇 的权 力 , 应 该通 过批 判意 识 , 察
到形 式 与意 义互 通 的语 义 学 , 再 发 展 到 超 越 语 句 本 身 意义 的语 用学 。语 言 哲 学 论 的三 次 转 向表 明 , 现

试从哲学角度划分并论述西方文论史上的三个阶段

试从哲学角度划分并论述西方文论史上的三个阶段

试从哲学角度划分并论述西方文论史上的三个阶段学院:西北大学现代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1004班姓名:王亚军学号:20100001402摘要:所谓西方文论是指以欧洲为主体的,包括北美的广大地区的文学艺术的理论,是一个与东方文论相对举的概念,它以欧洲的文学理论为主,也兼及一部分有关绘画、音乐等其他艺术的理论形态。

西方文论,一般说来是以西方哲学为基础,通过西方美学,与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相关联、相互促进的。

因此,西方文论的发展,必然是以西方哲学和西方美学的演变为其基础,又以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为根据的,同时还与整个西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变化密切相关。

这就规定了西方文论的发展,既不可能远离西方社会的历史变迁,也不可能脱离西方哲学、美学和文学艺术的具体演化嬗变。

19世纪和20世纪,运用哲学史将西方文论分为三个阶段:即本体论阶段,认识论阶段和语言论阶段。

正文:西方文论的发展及其规律不仅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制约,而且更直接地受到哲学和美学的影响。

一.西方文论三个阶段的特点、代表学者及学者观点从哲学的发展大势来看,从公元前6 世纪古希腊哲学开始直到16 世纪文艺复兴结束,哲学以探讨世界(宇宙) 的本原和本体为主,形成了所谓自然本体论哲学,在这个哲学基础之上产生了自然本体论的美学和文论。

它以探讨客体的存在及其根据为主,是一种形而上学的体系,在文论上就是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理念论的影子真实论与四因论的摹仿真实论为相互对立和相互交替为主要线索,经过了古希腊罗马古典主义、中世纪神秘主义、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等具体发展阶段。

到16 世纪至17 世纪之交,自然本体论遭到了怀疑,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哲学家怀疑人类认识自然本体的能力,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口号,把自然本体论的基础移到了认识论的__基础之上,产生了哲学上的认识论转向,认识论问题成了哲学研究的中心和基础。

这个转向过程一直持续到18 世纪末的康德哲学,到黑格尔哲学中形成了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的统一的哲学体系,达到了西方古典哲学的高峰。

教学研究的技术转向及对教育技术学的启示

教学研究的技术转向及对教育技术学的启示



何谓教 学研究分 量很 重 的词 ,如 “ 认识论转 向” 、 “ 语言学转向”都意味着哲学研究 的一个 重 大转 变 。与此 相 比 ,当前说 教学 研究 出现 了技术转向是缺乏足够证据的,但是我们更愿意使 用 “ 转 向”一 词来 唤起 人 们对 教 学研究 中技术 问题 的关 注 ,进 而 引 出一种 新 的教 学研 究 的路 向。在 我 们看来 ,教学研究的技术转向将会在很长时间内成 为一种趋势 ,它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 ,教学研究的技术转 向将牵引着教学研究 者把教学中的技术问题 当作研究的重心。传统的教 学研究很少单独把技术作 为一种教学研究 的对象 , 因此 ,技术主题在教学研究 中不可能成为研究 的重 心。教学研究的技术转 向意味着技术将成为教学研 究 的 中心 ,技 术 问题成 为 了一 切 教学 问题 得 以引 出 的那 个 问题 。先前 的教 学研 究 逻 辑认 为 ,教 学 的成 功 与否 关键 在 于教 学 实践 是否 符合 教 学理 论 。教学 理论是教学实践的内在理路 ,因此只有当后者符合 前 者 的时候 教 学实 践才 能 成功 ,而技 术作 为 教学 的 外部存在也必须符合教学理论才能发挥它的作用 。 这种对技术的理解在当前的教学理论界是非常普遍 的 ,特别是 当技术在教学应用 中失效时常常会听到 的一句批评就是——技术没有符合理论的要求。斯 内尔 贝克也谈 到 ,在 教学 实 践 中经 常可 以听 到这 么
们对物质技术 的偏 爱,使得技 术主题在教育理论 中一直处于历史性缺席状 态。现代教 学技 术尤其是信 息技 术变革 了传统教 育理论赖 以成 立的基础 ,为教 学研 究的技 术转 向提供 了实践基 础。 而学 习科 学凭借 其跨 学科 与综合研
究、以设 计研 究为研究方 法论 的优 势迅速 崛起 ,为技术走进教 学研 究指 明 了可行之路 。教 育技 术学作为教育学科

言语行为理论论文

言语行为理论论文

语用学中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综述摘要:20世纪初,西方传统哲学开始向语言学转向,形成了语言哲学研究的热潮。

日常分析哲学家奥斯汀提出了言语行为说,他的学生同为哲学家的塞尔对该理论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并进一步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引起了语言学界、哲学界的普遮关注.言语行为理论因此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与发展。

但在发展过程中,言语行为理论也暴露了其不足与缺陷.为了进一步完善言语行为理论,这些问题还亟待语言学家、哲学家共同解决。

一、引言很久以来,哲学家(或逻辑实证主义者)所持的一种假设是:陈述之言的作用或是描述事物的状态,或是陈述某一事实,两者必居其一,别无他用,而陈述之言所作的描述或陈述只能是真实或者是谬误。

哲学家历来关心的只限于陈述的可验证性,即如何验证某一陈述是真实的或是谬误的,以及如何规定某一个真实的陈述必须满足的条件等。

语言学家奥斯汀则认为有时没有必要也无从区分语句的“真"或“假”,因为有些句子一说出来就是一种行为,而行为只有适当不适当之分,没有真假之分。

由此他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

奥斯汀的理论第一次在西方学术界把言外之意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在学术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应。

二、言语行为理论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就把人类语言区分为“语言”和“言语"。

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又进一步把人类语言区分为“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

二者的理论所涉及的内容虽然有所不同,但无论是索绪尔还是乔姆斯基实际上都认为人类的语言活动涉及语言的体系和语言的使用两个方面.但真正对语言使用进行认真研究并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提出言语行为理论的是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约翰·兰索·奥斯汀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他在1962年发表的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论言有所为》)被认为是言语行为理论的奠基著作和核论。

奥斯汀在探讨语言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时,首先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人说出话语不仅是提供信息,而且是完成许多其他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语言学转向与语文教育哲学
课程改革以来,笔者一直从事“科学人文相互融合的语文教育”的研究与实
践,该课题与扬州中学“科学人文相互融合的学校教育”研究在XXXX年获得江苏
省首届基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科学人文相互融合的语文教育”提出:在注重全面发展学生科学素质、人文
素质的前提下,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即科学语言素养、人文语言(文学语言)素养
和日常生活语言素养。该课题是扬州中学“科学人文相互融合的办学历史与实
践”(教育部“十五”“十一五”规划课题)的组成部分,是自1987年以来该校组
织实施的“系统开展学科思维教学”与“全方位系统开展审美教育”(教育部“九
五”重点课题与规划课题)等课题的合乎逻辑的发展。该课题强调语言素养与综合
素养之间、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之间、科学语言素质与人文语言素质之间的辩证关
系。强调既注重科学素质、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又注重人文素质、艺
术修养、审美趣味、健康人格的培养;既注重语言能力训练、思维能力训练的系统
性、科学性,又注重语感、审美趣味、文化品位等养成的模糊性、艺术性。
力求把语文教育与自然科学教育、社会科学教育、艺术教育,以及学生的生活
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让语文教育接上“源头活水”。从哲学角度看,如今语言问题
已成为科学哲学、人文哲学公认的重要话题。维特根斯坦说“语言是按照一定规则
进行的游戏”,“语言好比一种工具”;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指出语
言不仅是工具,而且与人的存在密切相关。“科学人文相互融合的语文教育”则体
现了科学哲学与人文哲学,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辩证统一,体现了全面发展、和
谐发展的思想。这对于我们理解语文教育本体的结构(存在论)、语文教育的功能
(价值论)与语文教育的过程(方法论),启发良多。从现实角度看,当今世界,中西
方文化亦即人文文化、科学文化正处于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之际,鉴于语言与文
化、与人的整体素质的密切联系,提倡“科学人文相互融合的语文教育”,绝非仅
仅关乎“两种语体”的教学,也绝非仅仅关乎“工具论”“人文论”两种语文教育
观之间的论争,而是关系到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培养世纪新人的重大问题。那么如
何实施科学人文相互融合的语文教育呢,
1.编写体现“科学人文相互融合”理念的语文教材:(1)双线结构,体现语文知
识能力与科学人文素养并重的思想。目前各套教材均以人文话题组织教学单元,如
何建构发展语文素养所需要的知识,应该引起高度重视。(2)话题的选择安排,科
学、人文并重;选文的内容和体裁,科学和社科、文艺并重。目前,阅读、写作教
材中均有忽视科学话题,忽视科技文、实用文选文的倾向,如不改变,必将贻害无
穷。(3)学习活动的设计,积累感悟和实践练习并重,实用、探究和审美欣赏并
重。
2.开设体现上述特色的选修课程:近年来扬州中学为学生开设了科学人文系列
讲座(包括中西方文化、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美学等),将“知”与“行”紧密
结合起来,将德育、智育、美育、心育与语文教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将其开设为
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综合性课程。
3.实施“科学人文相互融合”的课堂教学:(1)既注重知识能力培养又注重情感
人格发展。
(2)既注重感悟体验,又注重理性思考。(3)着眼点是语文教学的本根———语
言(听说读写的能力与兴趣)。(4)提高教师的主体意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真正
着眼于培养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防止学生“被主体”。
回顾自己学习语言的生涯,我们都不难理解:语言与人的生存活动密切相关;应
该紧密联系生活(包括日常生活与科学、人文文化生活)学习语言,应该全面提升语
言素养。
(DOC格式,方便编写复制与打印,为避免重复,引用时请修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