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论文语言学的哲学转向论文哲学与语言
浅析语言哲学与语言学

语言学是研究语言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哲学是一种系统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包括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
从理论上说,语言学与语言哲学分属两个不同的学科,但是由于语言是思想的工具,哲学必须借助于语言来思考问题,20世纪初西方语言哲学的兴起与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形成及其对人为科学的影响,进一步加强了两者之间的联系。
因此,如何看待语言学、哲学和语言哲学及其关系就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语言学与语言哲学(一)语言学索绪尔指出,“语言学的材料首先是由人类言语活动的一切表现构成的,不管是开化的人的还是开化民族的,是上古时代、古典时代的还是衰微时代的。
对每个时期,不仅要注意正确的语言和‘优美的语言’,而且要注意一切的表达形式。
不仅如此:言语活动往往不会是人们所能观察得到的,因此,语言学家就应该注意书面文献,因为只有书面文献才能使他认识过去的语言或远方的语言……语言学的任务是:(a )对一切能够得到的语言进行描写并整理他们的历史,那就是,整理各语系的历史,尽可能重建每个语系的母语;(b )寻求在一切语言中永恒地普遍地起作用的力量,整理出能够概括一切历史特殊现象的一般规律;(c )确定自己的界限和定义”。
不仅如此,他还提出了共时性与历时性的区分。
由此,索绪尔形成了自己系统的语言学理论。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语言学科的发展与成熟需要两个重要的条件:一是语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人们已经有可能总结出语言发展的规律;二是语言比较的研究已有可能。
语言学研究的是所有语言发展的普通规律,并以此进一步促成不同语言系统的存在与发展。
语言学的研究除了要把握其独特的发展规律外,还要考虑到外部因素对语言发展的影响,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来充实自己。
(二)语言哲学作为思想外壳的语言历来与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哲学家历来重视语言问题,然而,以往的哲学家对语言现象的研究只是作为哲学研究的准备,而不是哲学研究本身。
简述对西方现代哲学和文论中“语言转向”问题的看法

简述对西方现代哲学和文论中“语言转向”问题的看法作者:张红霞来源:《神州·上旬刊》2018年第11期摘要: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西方哲学从近代的“认识论转向”,到现代的“语言的转向”,标志着哲学主题的转变和哲学研究方式的变革。
本文针对西方现代哲学和文论中“语言转向”问题,应用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哲学方法论概述几点关于“语言转向”的见解。
关键词:西方现代哲学科学主义;人文主义;语言转向两千多年的西方哲学经历了三个阶段:古代本体论、近代认识论和现代语言哲学,实现了两大转向:近代的“认识论转向”和现代的“语言转向”。
“语言转向”被西方大多数哲学家看作是20世纪最有意义的哲学事件,构成了现当代哲学的总特征。
哲学的反思由理性批判转向了语言批判的维度,语言问题从传统的一般性问题跃升至文化领域的普遍基础,成为了各种思潮的主宰者。
西方现代哲学分为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思潮,从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哲学方法论概述,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关于“语言转向”的见解。
第一,西方现代哲学中所谓“语言转向”或“语言中心”,实际上主要指对哲学的语言研究方法。
主要有语言分析方法、结构主义方法、解构主义方法、符号学方法、解释学方法等。
第二,西方现代哲学中的语言研究方法只是一类哲学方法,并非全部哲学方法。
其他重要的哲学方法还有如科学主义方面的经验证实方法、经验证伪方法、新历史主义方法等,人文主义方面的还有直觉主义方法、现象学方法、精神分析方法等。
第三,语言研究方法只是哲学方法论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从作为科学主义主流的实证主义看,以孔德、马赫为代表的第一、二代实证主义都不以语言研究为中心,只是到第三代实证主义即逻辑实证主义时才以语言研究为中心,发生“语言转向”。
它之后的批判理性主义及其它科学哲学又不以语言研究为中心了。
第三代实证主义之所以发生语言转向,一方面是由于数理逻辑方法这一科学方法引入哲学,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从第一代实证主义开始就确立的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原则自身发展和演变的结果,即从用经验事实的证实演变为用有意义的命题(语言)的证实。
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语言哲学与文学翻译论文

语言哲学与文学翻译论文一、诗学与翻译诗学诗学的概念最早来源于亚里斯多德的《诗学》一书,是指组成文学系统的文体、主题与文学手法的总和[2]。
在以后的发展中,诗学成为文学领域含义丰富的术语,既涵盖宏观层面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流派,也包括微观层面的文学创造艺术手法,尤其强调审美性和艺术性。
由于文学作品有别于科技文献,具有歧义性、伸缩性、模糊性等特点,因此也就带来了文学翻译诗学的艺术性和创造性。
译者在遵循翻译伦理的前提下需要充分发挥主动能动性,实现文学翻译的语言转换和意义再生,达到审美的、诗性的境界和目的。
最早将“诗学”概念引入翻译研究的是捷克斯洛伐克的一批研究者,其代表人物为利维、米科和波波维奇。
他们的翻译研究源于俄国形式主义流派的客观诗学,发展了形式主义的诗学观[3]。
1973年,法国第八大学教授、著名文论家、翻译家亨利·梅肖尼克(HenriMeschonnic)在《诗学———创作认识论和翻译诗学》一书中最早提出“翻译诗学”这一术语。
他认为诗学是一个比语言学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论系统,是“关于作品价值和意蕴的理论”,翻译理论应该包含在诗学之中。
文学翻译具有特殊性,文学文本承载着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对文学文本意义的理解必须纳入诗学轨道,而不能简单地用语言学去诠释。
梅肖尼克的翻译诗学是建立在将作品理解为一个整体的理论基础上的,所以它不是一种“实用语言学”,而是一种“实验性诗学”;翻译是一项“超越语言之上”的活动,是一项“阅读创作”活动,是历史主题的“重新表述”,是“中心偏移”(disinterment);翻译诗学具有历史性,力求在原语与译语之间、时代与时代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种种矛盾中得到一个历史客观性的解释;最后,梅肖尼克重点批驳了“形式与内涵”的二元论,提出由于翻译是关乎作品整体价值的科学,因而能够缩小翻译中所涉及的种种矛盾[4]。
1999年,梅肖尼克的另一部专著《翻译诗学》继续强调了翻译的历史性,提出了“话语”和“节奏”两个重要概念。
语言哲学的实验转向——梅剑华《直觉与理由:实验语言哲学的批判性研究》评介

著述评论语言哲学的实验转向——梅剑华《直觉与理由:实验语言哲学的批判性研究》评介李金彩21世纪以来,分析哲学正在经历一场重要的方法论变革。
哲学家借鉴心理学家、认知科学家等惯常使用的实证研究范式,尝试为诸多古老的哲学议题给出新颖的注解,由此产生了一系列丰硕且颇具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呈现出一种“哲学科学化”或曰“科学哲学化”的趋势。
实验语言哲学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从美国哲学家爱德华·麦希瑞(Edouard Machery )等于2004年发表在Cognition 上的《语义学:跨文化风格》①一文算起,实验语言哲学诞生至今正好20周年。
众多英美哲学家(如Michael Devitt、Genoveva Marti 、Nat Hansen、Joushua Knobe、Eugen Fisher、Ron Mallon,等等)围绕名称指称问题以及意义的阐释等核心语言哲学议题,展开了激烈的理论争鸣与持续的实证探索,业已发表两百余篇学术论文,此外还有两部英文论文集集中探讨这个新兴领域的研究现状、问题与趋势。
这一系列研究通过考察大众视域中的语言哲学论题,开拓了语言哲学的实验研究路径,开启了语言哲学作者简介:李金彩,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讲师,明园晨晖学者。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实验语言哲学视域下的专名指称机制建构”(21CZX065)。
073著述评论的“实验转向”,推动了语言哲学的发展②。
在国内学界,虽有不少学者积极关注并投身这场轰轰烈烈的实验哲学运动,但针对实验语言哲学这一子领域的具体研究仍处于缓慢起步阶段。
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实验语言哲学”“实验语义学”“语义直觉”等关键词,实验语言哲学文献仅十余条。
梅剑华教授作为长期在语言哲学和心智哲学领域深耕的中国哲学学者,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国际研究热点,在《实验哲学、语义学直觉与文化风格》③一文中,首次较为系统地引介了该哲学运动。
试论通过言语行为理论透析奥斯汀和塞尔的语言哲学观

试论通过言语行为理论透析奥斯汀和塞尔的语言哲学观〔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语言哲学〔论文摘要」20世纪初,西方传统哲学发生了一次根本性的“语言转向”,语言取代认识论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课题。
1962年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这一概念,此后,美国哲学家塞尔提出了着名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修正和完善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为我们在新时期全面理解语言的现象和本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域。
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首先是由英国牛津大学的哲学家奥斯汀((j. l. austin)1962年在他的着名哲学着作《论如何以言行事》里提出来的。
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人类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不应是词、句子或其他语言形式,而应是人们用词或句子所完成的行为(austin, 1962)。
奥斯汀把注意力集中在语言的使用上,把语言的使用视为一种行为,抓住了语言的动态特征,开拓了从行为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的使用这条道路。
塞尔((j. r. searle)是奥斯汀的学生,他同意奥斯汀的观点,即语言交流的最小单位不是符号、词或句子,而是被完成了的某种言语行为。
不过,他对“言语行为本身夕,与“用以完成言语行为而说出的话语”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区分,认为两者不是完全对等的关系,不能混为一谈。
塞尔系统地发展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思想,阐述了言语行为的原则和分类标准,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这一特殊的言语行为类型。
奥斯汀和塞尔都是语言哲学家,他们对语言的研究都是在哲学轨道上进行的。
“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改变了人们对语言本质的认识,为我们全面理解语言的现象和本质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口一、奥斯汀对言语行为理论的贡献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从根本意义上来说,话语是一种行为,它不仅包含“言有所述”,而且包含“言有所为”,甚至涉及“言后之果”(austin, 1962) o言语行为理论的创始人是英国的语言哲学家奥斯汀。
马克思的语言哲学观

马克思的语言哲学观付莉【摘要】语言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而“语言学的转向”促使了语言哲学的蓬勃发展,使得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在语言学中得到了继承与发展。
马克思语言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对马克思的语言哲学起源、马克思语言的本质及其语言在生活世界中所起的作用进行论述,以期对马克思语言哲学观点进行探讨,希望对马克思主义语言学思想的研究有一定的帮助。
%Language is the research subject of linguistics while the “linguistic turn”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linguistic philosophy. Marxism linguistic philosophy inherits and develops from linguistics. Marxism linguistic philosophy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Marxism. The study focuses on the origin,nature and the idea of language function in the re-al world,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f Marxism linguistic philosophy.【期刊名称】《哈尔滨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7)010【总页数】4页(P13-16)【关键词】马克思;语言;语言哲学【作者】付莉【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 4112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0-0语言哲学是当代哲学的主要问题,虽然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巨著中没有对语言哲学问题进行专门的论述,但他们的语言劳动起源论科学、合理地揭示了语言的本质和起源,为我们对语言的正确认识找到了立足点。
语用学与语义学的分界观的哲学起源

语用学与语义学的分界观的哲学起源摘要:日常语言意义的研究离不开语用学的发展。
本文通过对语用学的哲学起源的深入探索,发现语言学与语用学具有共同的哲学根源,因此,在探讨意义的概念以及界定两者的边界时,都必须结合这一哲学背景来进行深入的思考。
互相补充是意义研究的基础,它不仅是当前的重要特征,而且也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语用学;语义学;语言哲学;语言转向一、引言近几年来,国内外语用学领域的研究发展迅猛。
但语义学和语用学的分界问题一直饱受争议,一直困扰着语言学家和哲学家。
作为日常语言学派的产物,语用学建立在此哲学基础之上。
因此要想对语用学的研究进行明确的界定,我们就无法将其从语言哲学这一历史发展渊源割裂开。
站在语言哲学维度探讨语用学的理论研究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其来源与发展脉络,了解不同观点与发展派别的根本分歧所在。
1本文将从语言哲学背景和思想渊源入手,对语用学的产生和发展进行梳理。
然后对语用学与语义学的研究领域和界面这一饱受争议的问题进行一定的探讨。
二、语用学产生的哲学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关于语用学的争议和语境含义的讨论,我们可以追溯到半个世纪以前的哲学史。
1.历史背景从古至今,西方的哲学历程一直处于三个不同的转折时期:本体论阶段、认识论阶段和语言哲学阶段。
这两个转折点的出现,使得语言的作用逐渐被放到了首位,许多哲学家开始把研究语言置于研究人与世界,人与存在的关系等哲学问题的中心。
2这次转变在数学和逻辑学方面有十分深刻而复杂的背景。
基于这一理论,一场全新的分析哲学运动开始了。
其中,逻辑经验主义学派和日常语言学派都致力于构建一套完整的人工语言逻辑体系。
然而,后者更加关注于自然语言,尤其是它们的实际应用,从而为日后的语用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纵观语言哲学的发展历程,我们也可以将其概括为“语形—语义—语用”三个阶段4。
语义到语用这一语言哲学转向正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传统语义学的代表人物有弗雷格、罗素、早期维特根斯坦、克里普克以及戴维森等,这些哲学家重视语言本身的意义。
再论哲学的语言转向及其意义——兼论从分析哲学到语言哲学的发展

再论哲学的语言转向及其意义——兼论从分析哲学到语言哲
学的发展
蔡曙山
【期刊名称】《学术界》
【年(卷),期】2006(000)004
【摘要】20世纪西方哲学经历了分析哲学到语言哲学再到心智哲学的发展.所有的这一切变革,都发生在其语言基础上.语言转向有双重含义,第一种含义是20世纪初发生的从自然语言到理想语言的转向,其结果是分析哲学的诞生;第二种含义是战后发生的从理想语言回归于自然语言的转向,其结果是语言哲学的诞生.20世纪中叶以后,语言哲学成为西方哲学的主流.语言哲学的三大研究领域是语形学、语义学和语用学.20世纪最后20年,在认知科学的影响下,西方哲学又发生了从语言向心智的转变.我们要充分重视哲学的语言转向及其语言基础和研究方法的变革,吸收其合理因素,用以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总页数】20页(P20-39)
【作者】蔡曙山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北京,10008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0
【相关文献】
1.本体论研究的语言转向——以分析哲学为进路 [J], 张庆熊
2.分析哲学之本真辨析——兼论分析哲学的起源及其与欧陆哲学之争 [J], 丁晓军
3.西方现代哲学方法论与文学批评的关系论概说——兼论西方现代哲学“语言转向”的实质 [J], 陈本益
4.语言控制论与语言哲学──当代西方分析哲学与人文哲学背离语言本质的转向 [J], 雷友梧
5.分析哲学与语言哲学的趋向──分析哲学与语言哲学研讨会综述 [J], 李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论文语言学的哲学转向论文:哲学与语言
摘要:哲学从产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对语言的思辨。
在经历本体论、认识论之后,20世纪的哲学出现了语言转向。
语言成了哲学的“本体”。
在哲学出现语言转向后,各学科也出现哲学转向。
20世纪语言学理论的繁荣是语言学哲学转向的结果。
关键词:哲学;语言;哲学的语言转向;语言学的哲学转向
关于语言与哲学的关系的思辨源远流长。
一方面,抽象思维只有在语言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因此,只有当语言有了相当的发展之后,基于抽象思维的哲学才会出现。
语言是哲学研究不可脱离之工具,同时也是哲学研究的对象和材料;另一方面,哲学是语言学理论发展的沃壤。
语言学的产生是哲学研究深入的结果。
哲学理论的每一次发展,都会对语言学理论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哲学对语言问题的思考
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对重要观念的概念考察”,语言同历史、科学、艺术等一样都是哲学考察的观念。
但是,语言和概念的关系常常密切到我们经常无法将二者区分开来。
因此,哲学对于语言的概念考察就“不再是哲学的一个分支,而是哲学本身了,或者说是‘第一哲学’”。
[2] 公元前800年开始,世界上的几个古老文明几乎同时进
入了“哲学的超越”阶段,并开始了从哲学角度对语言问题的思考。
但是,中西哲学对语言问题的切入点从一开始就大相径庭,我们可以通过老子和赫拉克利特的观点来对比一下中西哲学在不同语言中的不同思辨。
1.老子对语言问题的思考
王岳川把老子视为“中国哲学史上是最早表明其语言
观与本体观之间的关系的一位思想家。
《道德经》开篇就阐明:“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第一章)”。
老子强调人类语言是有限的,“语言的悖论在于,语言不能穷尽事物的本体,但人却命定般的只能借助语言去‘道’出本体”。
[9]
老子又在第二十五章说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表明自己所使用的“道”也不过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名”而已。
这个“道”之所以不可言,是因为没有一个“常名”与之匹配,所以老子突破日常语言规范的“信言”和“正言”,在《道德经》中通过“不言”、“贵言”、和“希言”来指代,形成一种“正言若反”的语言空间。
2.赫拉克利特对语言问题的思考
几乎与老子同时,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提出了“逻各斯(logos)”,他提到:“万物都是按照这个逻各斯产生的,虽然我已经根据事物的本性将它们加以区别,解释了它们是
如何发生的,而且人们也经常遇到象我说明的那些话语和事实,但他们却像从来没有遇到它(逻各斯)一样。
至于另外一些人对他们醒来以后做了些什么也不知道,就像是对他们梦中所作的事已经忘记了一样。
”
将赫拉克利特对“逻各斯”的描述与老子对于道的描述——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道德经十四章》)——我们不难看出,“逻各斯”与“道”的含义非常接近。
但是,与老子不同的是,虽然赫拉克利特认为“逻各斯”是常人难以理解的,却是可以借助理智的力量言说的。
[1]在这一点上,他与老子的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
古代西方哲学注重的是本体论;从近代开始,西方哲学注重的是认识论;到了20世纪,由于新逻辑的发现、对古典哲学的厌倦及对哲学中心理主义的反对等原因,西方哲学经历了“语言转向”。
哲学也不再尝试确定“什么东西存在”、“什么是实在的基本存在形式”或“人类能认识那些东西”、“人类是怎样认识东西的”。
从20世纪开始,西方哲学明确“我们在何种‘意义’上能够认识存在,而‘意义’的首要载体就是语言”。
正如阿佩尔告诉我们的:“哲学归根到底是对语言的思考”。
[2]
哲学家虽然同语言学家一样要对语言进行观察、概括和推论。
但是他们的目标并不一致。
语言学家的目的是理解和掌握语言的内部机制;而哲学家期待的是对语言更深形态的理解,由此分析得出世界的道理,而不是语言的道理。
哲学家以语言为切入点,根本目的还是为了解决本体(logos 或being)的问题。
哲学的语言转向的基本精神是认为人只有通过语言这个媒介才能认识世界。
哲学弥漫于各个学科,是一切学科的领头羊。
当哲学在20世纪产生“语言转向”的时候,其他学科也陆续循着其语言转向的路径开展本学科的研究,如在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出现的语言转向。
三、语言研究的哲学转向
雅各布森说:“从一开始,语言学就不可分割地与哲学……搅在一起了。
”20世纪,在哲学发生了语言转向之后,语言学也发生了哲学转向。
这里的语言学不是指语言研究的各种结论、流派或理论,而是指对语言内部机制研究探索的过程。
语言学家以哲学的眼光来研究语言,最根本和最重要的就是要确定语言是什么,进而由此产生不同的语言观。
在20世纪里,各种崭新的语言学理论如雨后春笋般产生,这种语言学的繁荣可是说是不同语言观产生后的必然结果。
例如,saussure在区分“言语”和“语言”之后,为语言下的定义是:“语言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系统,同时又是一
种分类的原则”,在此语言本体观的基础上,他建立了结构主义语言学体系;但是乔姆斯基对结构主义语言学提出质疑。
他认为语言学的任务不是收集语言素材并加以归纳,而是要解释语言的创造性。
他把语言定义为人脑中一种先天机制,并由此建立了转换——生成语法,打破了结构主义语言学一统天下的局面。
而且由于他的理论中所包含的哲学思辨,乔姆斯基理论对当代语言哲学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细观本世纪有影响的语言学理论,我们都可以发现其背后所倚赖的哲学理论:18、19世纪,哲学的实证主义对语言研究产生影响,促使了实验语言学和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诞生;乔姆斯基对语言习得做出的解释是:人类生来就具有习得语言的认知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正如蔡曙山所说:“乔姆斯基为笛卡尔唯理主义和天赋论观念提供了最好的证据:在自然语言的理解上,人类凭借的不是经验,而是那种与生俱来的语言能力;认知语言学是目前国内外语言研究的热点,关于它的哲学基础,lakoff认为是一种全新的哲学理论——体验哲学。
在众多的学科中,语言学与哲学的关系最为紧密。
我们应当注意到,由于哲学是对基本观念的概念性研究,它与语言学中的句法学和语义学联系较多。
语言学与哲学研究应当是互动的:哲学可以出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解决哲学本体问题;语言学也应该从哲学的角度出发,解决语言学的本体问
题。
语言学家应自觉追随语言学的哲学转向,从而找到语言研究和语言学理论新的增长点。
因为,每一种语言学理论或思想都反映了语言学家从哲学角度对语言的充分思考。
对于中国的语言研究者来说,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应该成为滋生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学理论和思想的沃壤。
参考文献:
[1]蔡曙山.“论哲学的语音转向及其意义”,语言、逻辑与认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陈嘉映.语言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贾丽娟.中国古代哲学对语言问题的探讨[j].牡丹
江大学学报,2010,(3).
[4]潘文国.从哲学研究的语言转向到语言研究的哲学
转向[j].外语学刊,2008,(2).
[5]王娟.哲学思维对理论语言学发展的重要性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9,(1).
[6]汪子耸,范明生.希腊哲学史(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7]鄢春艳.论语言学发展中的哲学思想[j].西南农业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8]张廷国.“道”与“逻各斯”:中西哲学对话的可能性[j].中国社会科学,2004,(1)
[9]arthur te ching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2003,(1).
[10]lakoff g,johnson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new york basic books,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