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推动力

论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推动力
论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推动力

论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推动力

摘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需显著增强。政府理念的转变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前提。那么在基层政府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的过程中,有哪些动力在促进这一能力的提高?应该说,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是以行政环境变迁、政府服务不足以及利益需求为核心的各个内外动力因素共同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

关键词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伴随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实际进程,公共服务理念越来越成为我国政府改革的新的价值目标取向。这一理念随着基层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服务实践的进行和服务主体及对象利益的要求,已经开始延及到我国农村基层社会。行政生态环境的变化和主体利益要求的增加不约而同地作用在基层政府身上,就推动了其职能更多的发挥在公共服务之上,并且从不同方面要求其公共服务能力必须提高,否则政府在行政环境改变的过程中将无法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一、通过行政生态环境的改善来推动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

“行政生态环境是与行政系统有关的各种条件之总和。”?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弗瑞得?里格斯认为,影响一个国家行政的生态要素是各种各样的,其中经济要素、社会要素、沟通网、符号系统和政治构架是五个最重要的因素,行政生态环境的变化必将引起政府职能的嬗变。农村基层的经济发展、社会变迁及政府管理理念的变化必将要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这是客观层次的推动力。

1、经济的发展促进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

目前农村有多种的经济形式,而且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很快。以江阴为例,2012年,江阴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621.4亿元,增长10.6%,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为63.9%,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民营经济注册资金1485.2亿元,增长15.1%。?可以说,民营企业为江阴市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较大的转变。统计资料显示:1978年的农林牧渔产值分别为1117.5、48.1、209.3和22.1(单位:亿元),2010年农林牧渔产值已变为36941.1、2595.5、20825.7、6422.4(单位:亿元),可见我国农业生产结构已经由单一农业向农林牧渔并举的综合性农业转变。?从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来看,供给主体多元化是趋势。因民营经济的长足发展,一定程度上已经具备了参与公共产品提供的条件。若在公共品提供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打破政府唱独角戏的局面,让部分公共产品参与市场运作,就有利于政府放下包袱,使得政府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公共服务职能之上,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也会逐渐得到提升。

从我国农村走的发展道路来看,走城镇化之路,既是破解“三农”瓶颈的现实选择,也是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与世界上的其它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总体水平是比较低的,全国城镇化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因此只有盯住城镇化,发展城镇化,才是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首要选择。而这一进程的成功实现仅仅靠中央的政策是不够的,更关键的是要充分调动作为小城镇发展战略具体实施者――基层政府的积极性。

2、农村社会的变迁要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

当代中国农村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冲击,社会结构、社会机制、社会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农村社会结构变迁最为明显的表象特征是社会成员结构的复杂化,也可用社会结构的分化来表达。简单地说,过去的农民是铁

板一块、清一色的务农劳动者,而现在,从农民中分化出了农业劳动者、亦工亦农劳动者、乡村干部、农民企业家、知识分子、个体工商业主、雇工等等新的职业阶层,这种社会成员结构的分化,当然带来了社会利益结构的调整与深刻变化。

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村社会的利益是高度一体的。在集体主义意识形态影响下,个人利益被忽视和贬损,个人利益必须绝对服从集体利益。随着1979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实行,使得农民利益源泉实现了多元化,个人利益由以前的绝对服从整体利益演变成现在的个人利益是国家利益的前提,国家利益以个人利益为基础。由利益结构分化形成的社会阶级和阶层也把对个人利益的关注作为利益诉求的出发点,基层民众的权利意识逐渐觉醒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和进步。人权、人格、个人价值、人格尊严等公民基本权利规范不再为意识形态所禁止,而真正成为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价值观基础。

与此同时,作为拥有公权力的政府也应该逐步退出私人领域,个人利益的满足已经得到国家和社会的承认,并受到了法律的保护,那么政府必须面对的是:随着广大基层民众权利主体地位的确立,公众的社会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人民要求政府提供基于宪法权利的、公平的、制度性的、可持续发展性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政府也希望在避免公共开支过大、不加重税费的前提下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这无疑对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管理理念的更新有助于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

20世纪末,在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浪潮中,出现了公共管理这一新型的社会治理模式。这一模式体现出的管理理念给我国政府管理改革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我国基层政府要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就必须:

(一)树立服务型管理理念。如今,基层政府面对日益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处于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之中,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也更显重要。基层政府要以建立现代公共管理的思维模式为理念,必须从单纯管理向全面服务转变,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最大限度地谋取社会公共利益。然而基层政府经常只顾眼前利益,部分基层政府还搞地区封锁,其行为是与经济发展规律相悖的。不仅如此,政府管理仍采取行政命令等强制色彩较浓的管理方式,习惯于干预企业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有独立的主体,独立的经营管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在农村的普遍推行,瓦解了农村产品计划经济的基础,使广大农民摆脱了旧体制的束缚,获得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这就意味着政府权力应当从对农村经济组织和农民生产经营的全面直接干预中退出,在农户生产与社会市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组织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而不是陷入繁琐的事务中不能自拔。因此,服务型管理理念要求基层政府正确定位角色和实现职能的转变,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二)树立法治型管理理念。法治型政府,要求政府在执政理念上树立“权力来自法、行使依据法、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的观念,在政府行为方式上做到:对外要用法,实现依法管理,更多地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对内要守法,依法规范、约束政府自身行为。然而,受长期封建专制和人治传统思想的影响,许多基层政府官员认为自己是“父母官”,高高在上,在决策上又带有很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如在城镇规划中,有些基层政府领导往往随自己的意图而人为地改变规划或制定规划,不顾城镇发展的实际做出错误的决策。究其原因,是中国传统的“人治”因素的影响,从“人治”到“法治”的管理方式还没有彻底地转变过来。法治型管理理念要求基层政府使用权力合法并以法来约束自身行为,实现其公共服务过程的合法化。

二、基层政府自身利益的满足推动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

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利益是个人和组织活动的根本动因,而需要又是利益形成的根本前提。需要是人的生命活动的表现,是人的本质的基本规定。政府也是经济人,有其自己的利益追求,若从“需要”这个逻辑点出发,我们有理由相信政府组织及其成员具有对自我利益的追求是合理的,实际上没有利益支撑的政治行为也是难以持久和稳定的。

(一)政府合理的利益追求是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动力

承认政府的合法权益,比追求法外权益,更符合实际。政府拥有的公共资源相对丰富,政府权力很大程度上体现为经济资源配置权。由于市场存在着不完全竞争、垄断、外部不经济性、信息不对称等缺陷,需要政府干预市场运作,弥补市场缺陷,更有效地配置资源。就此意义而言,政府的合法利益是政府有效提供公共服务的动力和前提。

政府要实现公共服务的职能,需要投入和消耗一定的资源,政府主要依靠公共财政来筹集必须的资金,公共财政对政府服务效率、财富的分配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影响,财政能力的增强是政府公共服务实现高效率的必要条件。而且政府管理并不仅仅局限于公共领域的目标,而是扩大到社会经济领域,促进经济发展是政府管理的重要目标,经济的发展使得政府不断获得各种机会,政府通过经济开发获得的增量财富可以按比例留成,其投资机会、发展机会也大大增加。因此政府增强自身的力量势在必行。一旦政府能量得到增强以后,必须要拓展管理的边界,使得政府有足够的能量来处理越来越复杂的经济事务与社会事务,并且有条件来承担管理这些事务的责任,相应的,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也得到增强。因此,适度合理的政府利益能够转化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对公共服务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效应。

(二)政府也是实现地方利益的主体,维护地方利益要求政府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政府利益从层次上看,可以被分为政府部门的利益、政府官员利益和政府组织整体的利益。?那么不同地区的政府整体上其利益追求是有差异的,在当前以地方分权代替中央集权,通过地区竞争培育市场主体的情况下,各基层政府己成为当地利益的代言人和实现地方利益的主体,维护本地的利益成了政府行为的主要动机。

“利益是社会化的需要,是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表现出来的需要。利益在本质上属于社会关系范畴。社会主体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只有通过对社会劳动产品的占有和享有才能实现。社会主体与社会劳动产品的这种对立统一关系就是利益”。?

这一观点深刻地揭示了利益的实质――需要主体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与需要对象存在的一种对立统一关系。当前经济的市场化诱发了农民对公共服务的新需求,这种发展也改变了不同地区政府之间的竞争环境,一定程度上体现在政府的公共服务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的竞争上,由此可见,如何更好地提供本层次的公共服务,关系到一个政府能否在新一轮的竞争浪潮中占据有利的地位、关系到本地区利益的实现与否。可以说,政府积极提升自己的公共服务能力,是实现地方利益最大化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作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功能,其建设的动因是基层政府作为公共服务能力主体的一种客观需要或潜在利益。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建设,是以行政环境变迁、政府服务不足以及利益需求为核心的各个内外动力因素共同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如何在内外因素作用下不断优化、提升,是政府公共行政的主要着力点,也是加快当前服务型政府建设,实现政府改革的重要路径。

注释:

?王沪宁. 行政生态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 (29).

?资料来源:http://https://www.360docs.net/doc/9310168458.html,.

?资料来源: 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9310168458.html,/tjsj/ndsj/2011/indexch.htm.中国统计年鉴.

?李景鹏.中国政治发展的理论研究纲要[M].黑龙江人民出版,2000.

?周鹤.黄晶梅.论建设法治型政府的路径[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8(4).

参考文献:

[1]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纪的挑战[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沈荣华.中国地方政府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侯保疆.中国乡镇管理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中共江阴市委党校)

文档资料:论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推动力完整下载完整阅读全文下载全文阅读免费阅读及下载

阅读相关文档:大学生网络谣言传播问题的原因与对策研究有关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的分析走出“富养”女儿的误区关键词竞价排名不当赔3万元激励性评价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浅谈高中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提高初中英语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策略初中化学实验课堂教学策略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环节探究如何提升教学质量好习惯受益一生小学数学新课导入方法研究地理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小班幼儿的趣味数学教学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感到乐趣高中思想政治课改革教育之我见谈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教师点拨艺术例谈中学语文启发式教学浅说如何让数学教学走进生活小

感谢你的阅读和下载

*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本文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或者发站内信息。我将尽快删除。*

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

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 一个政府要保证稳健运行并让公众满意,取得公众信任至关重要。政府公信力,就是政府取得公众信任的能力。如何面对公众对政府公信力的多样化评价,是各国政府普遍面临的问题。我国也把政府公信力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就提出了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问题,党的十七大又明确强调“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的要求,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更是把提高政府公信力作为转变政府职能和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落脚点。这充分说明我们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政府公信力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涉及的问题很多,目前可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增强制度创新的自觉性,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制度建设对政府公信力具有根本性影响。制度法源明晰、构架合理,衍生的行政体制、工作程序才有说服力,政府才有公信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连续上了几个大台阶,社会结构也随之发生巨大变迁,但制度创新总体而言相对滞后。这是影响我国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因素。增强制度创新的自觉性,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特别要处理好政府与人大两院、与社会组织的关系。首先,人大工作要适时“前移”。现在,在重大事项决定、预算、监督等方面,人大发挥更大作用的条件已经比较成熟,让人大工作适时“前移”,可以分散行政方面的压力。其次,法院、检察院工作要适度“后移”。遵循司法工作自身的规律,不宜鼓励法院、检察院过早介入经济活动,以防止公信力问题复杂化。最后,鼓励社会组织“上位”。社会组织的积极作为可以分担一些政府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情,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公信力。应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变政府的“单边主义”为“双向互动”,建设服务型政府。所谓政府的“单边主义”,就是一切由政府说了算,很少让其他主体参与到政府工作中来。这很容易导致政府的一些决策偏离公众利益,也容易导致政府工作缺乏连续性、随意性强、工作人员态度粗暴等,从而损害政府公信力。事实上,取得公众信任的公共政策、政府行为等应该是政府与公众“双向互动”的结果,尤其是在制定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政策时必须提高公众参与度,听取公众意见。提高政府公信力,政府应该变“单边主义”为“双向互动”,建设服务型政府。在许多时候、许多情况下,政府更多的应该是以议程设定者、重要参与者和促成公共问题解决的中间人身份发挥作用,而不应在“单边主义”思维指导下以“单边行动”方式面对社会和公众。

论政府公信力的提升

论政府公信力的提升 摘要: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所获辖区内社会公众普遍信任而拥有的权威性资源,它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起着重要作用,政府公信力建设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政府各项制度改革和建设的一块基石。提高政府公信力,是提高民众对政府的支持、信任和信心之关键所在。政府公信力的的高低反映了人民政府的信任程度,从而影响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和影响力,同时对政府效率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提高政府公信力必须克服影响政府公信力的各种负面因素和民众对政府的信用危机,化解信用危机的有效方法是秉承科学发展观的治世理念,完善制度建设的公民参与机制,定位政府角色和保证制度建设的制度刚性与公正性,来全面提高民众对政府的信用能力,提升政府公信力。 论文关键词:政府公信力提高社会保障 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它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同时它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所谓政府公信力就是政府在其公共行政活动中与社会公众建立起的一种信任关系。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提升政府公信力变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紧迫,增强政府公信力不仅是实现政府职能、创新社会管理、增进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和谐和提高全球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提出的新要求。 一、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执政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为人民服务是各级政府的神圣职责,政府公信力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同时,它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着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政府公信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和灵魂,完善的信用制度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基础条件;不讲信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无法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依赖于全体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的遵守和信任。政府是社会秩序与市场秩序的维护者,政府不守信用,就会破坏整个社会信用的基础。由此可见,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是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关键。作为国家软实力的政府公信力,是经济社会信用中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部分,

当前中国政府公信力提升对策分析

xxx大学成人高等教育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当前中国政府公信力提升的对策分析学习形式: xx 年级: xxxx级 专业:行政管理 层次:专升本 姓名: xxx 学号: xxx 指导教师: xxx 二0一五年三月十三日

摘要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依赖于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和网络的认可而赋予的信任,并由此形成的社会秩序。政府公信力是政府执政的基础、体现着政府的执政能力。我国政府公信力提升的主要障碍是行政权力分配不够合理、公共政策过程不够科学、民主参与制度不够规范、权力监督制度不够完善、信息公开制度不够完备以及问责机制不够健全。政府公信力的提升有赖于国家各项制度的健全与发展,因此,必须在加强民主制度建设、建立合理分权制度、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加强监督制度、改进管理制度等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 公信力;政府;制度;对策

一、我国政府公信力现状 政府公信力即政府获得公众的信任度,是政府能力在公众心中的综合评价和公众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满意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公众对诚信政府建设的愿望愈加迫切,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责任政府、有限政府成为社会公众的普遍期待,推进诚信政府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成为社会公众的共识。政府公信力是衡量现代政府是不是有效政府的重要指标,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和推进服务性政府建设息息相关。 建国以来,我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都建立了相关制度,这些制度相互衔接、相互联系,形成了一套制度体系。这套制度体系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国家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这也构成了我国政府公信力下降的背景条件。由于新旧体制的摩擦冲突、社会利益分化、价值取向多元化以及外来文化冲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质量和意识,与社会和公民的价值期待还有一定的差距。多种非理性行政行为的存在,又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行政能力,损害了政府权威, 影响了政府形象,降低了行政效益,使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与公众不断增长的行政需求之间形成了矛盾。公民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和不信任感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总体来说,我国政府公信力还是比较高的。 二、政府公信力的内涵 我们可以将政府公信力分解为三个构成要素,即政府组织、社会公众及两者间的双向交流机制。作为公信力的主体,由于政府拥有更多的公共权力,所以相较于民众而言处于强势地位。由于公信力对于政府的存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政府应当自觉履行基本职能,完成民众预期,并接受一定程度上约束权力的制度安排。社会公众对政府的期望和信任度是混合并带有个人特质的,当政府需要更广泛的支持时,就必须考察社会中最主要群体的需求,在各阶层间分配资源的过程中确保程序公平和必要倾斜,并努力争取可分配资源总量是不断上升的。政府和社会公众的交流互动系统是一种输出与反馈的机制,从现实中看,大众媒体是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_提高基层公共服务能力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夯实农村经济基础 **镇**村党支部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坚强支柱,推动农村生产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也是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保障。近年来,由于村组干部思想不够解放、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单一和集体资产管理不规范等因素,导致村级集体经济无实力,发展生产无财力,干部说话无底气,严重影响了村级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号召力。针对这些问题,我村从以下三个方面狠下工夫,全力破解制约集体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强保障。 一、架通“共识桥”,为发展集体经济“鼓劲”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思想认识是关键。只有深入解放思想,彻底扭转村组干部对发展集体经济的认识偏差,形成发展集体经济的共识,才能聚智聚力、全力推动集体经济发展。 (一)先进典型带动。为解决村组干部在发展集体经济中存在的“不愿搞”和“无力搞”倾向,我村组织村组干部到集体经济发展好、带动能力强的地方进行考

察,学习他们发展集体经济、增加集体收入的先进经验和做法;通过现场学习感受,村组干部认识到:“只有发展好集体经济,才有条件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才能有效发挥”,作为农村干部,不抓集体经济是失职,抓不好集体经济是不称职,以“村富民富、村民共富”的精神,全力抓好集体经济的发展。 (二)宣传引导促动。从抓宣传教育入手,把发挥和调动村组干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放在首位。通过会议、广播、专栏等多种途径,宣传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意义,让村民认识到:“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村庄环境整治、新农村建设都离不开村级集体经济的支撑”,使农民在心理上和行动上接受集体经济;鼓励群众在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同时,自觉支持、参与和维护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形成个人致富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二、打好“优势牌”,为发展集体经济“谋路”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必须坚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打优势牌,谋特色路,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多种形式,广辟集体经济增收的来源渠道,提高村级运转保障。 (一)壮大主导产业。坚持走“支部+合作社+企业+

建设诚信政府 提升政府公信力

建设诚信政府提升政府公信力 建设诚信政府提升政府公信力 摘要:政府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体现的是政府的信用能力,反映的是公民在何种程度上对政府行为持信任态度。提升政府公信力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巩固政府合法性,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有社会、政府和公众等几个方面的原因。提升政府公信力必须加强阳光政府、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等建设,提高公务员队伍的诚信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诚信政府;政府公信力;现状分析;提升途径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8-0241-02 一、政府公信力的内涵及意义 政府公信力体现了政府的信用能力,是指公民在何种程度上对政府行为持信任态度,是社会组织、民众对政府信誉的一种主观评价或价值判断。可见,政府公信力作为政府获得公众信任的一种能力,作为衡量社会文明以及政权稳固的重要尺度,对于构建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和灵魂,完善的信用制度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基础条件;不讲信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无法存在。政府是社会秩序与市场秩序的维护者,政府不守信用,就会破坏整个社会信用的基础。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这就告诉我们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 其次,政府公信力是政府治理社会的基本要求。政府公信力实质上是人民群众对政府履行公共职责情况的评价,同时也是对政府合法性的检验。信用政府能够增强人民群众的社会信任感和归属感,政府失信则会导致人民群众对政府信任的丧失,从而造成社会普遍失信,削弱政府的合法性。在“5?12”大地震后,政府在灾情的发布、应急

公共服务能力在线测试题及答案

公共服务能力 、单项选择题: 1、公共服务是一项(C)工程。 A 政府 B 民间 C 系统 D 专项 2、(B)是公共服务组织的基本属性。 A 公共性 B 服务性 C 组织性 D 非营利性 3、以下不属于公共问题的是(C) A 非典 B 地震 C 某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 D 南方雪灾 4、社会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A) ① 教育公共服务② 卫生公共服务③ 科技公共服务④ 社会保障公共服务⑤ 公共事业服务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 C①③④⑤D③④ 5、以下不属于社会保障体系的是(D) A 失业保险 B 养老保险 C 社会福利 D 福利彩票 6、国家公务员制度最早起源于(D) A 中国 B 日本

C 美国 D 英国 7、以下对于改革开放前,政府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的说法错误的是(C)A 公共服务由政府作出选择 B 政府提供资金支持 C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D 政府生产或提供服务 8、改革开放以后,传统的政府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发生了一些列的变化,对此说法错误的是(B) A 政府直接提供的公共服务的范围缩小 B 政府直接提供的公共服务的范围扩大 C 政府与国有企业合作引入了市场机制 D 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9、以下不属于公共服务提供主体的是(D) A 政府 B 非政府公共部门 C 公务人员 D 公民 10、公务人员的公共服务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 ① 诚信能力② 联系群众的能力③ 为群众办实事的能力④ 自我规范的能力⑤ 高效行政能力⑥ 应用电子政务的能力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④⑥ a②③④⑤D②③⑤⑥ 11、(C)是国家权力的主体。 A 政府 B 公务人员

试论政府应如何加强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学年论文 )

学年论文 题目:试论政府应如何加强公共危机管理能力 院别:政法学院 专业:行政管理 姓名:韦正杰 学号:2011214243006 指导教师:毛学群老师 日期:2014年10月21日

试论政府应如何加强公共危机管理能力 试论政府应如何加强公共危机管理能力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国际形势下,发展的机遇可能平地而生,灾祸也可能从天而降。2003年岁初的“非典”危机和2004年春季的“禽流感”疫情以及现今2014年“登革热”事件,对政府和社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进行了全方位考验,特别是当年的“非典”,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给全球经济造成300多亿美元的损失,给中国经济带来的损失超过39亿美元。因此,加强政府危机管理,对于国家成功避免和驾驭各种风险和危机,保障国家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公共危机;政府危机管理;危机预防;管理实践;公共管理 - 1 -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年论文 引言:本文主要概述我国政府对待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并且浅论我国政府应当如何提高对于公共危机的管理能力,以更好地从危机中获取民心,增强政府的威望和坚定党的领导和前进方向。 1、危机与公共危机 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与各种各样的危机伴生共存,危机引发的现实危险会中止进程,破坏正常的生活秩序。根据危机事件的主体不同有个人危机、企业危机、公共危机的区别。这里我们探讨的是公共危机。所谓公共危机就是指在政府管理国家事务中,突然发生的如地震、流行病、经济波动、恐怖活动等对社会公共生活与社会秩序造成重大损失的事件。政府有责任、有义务建立健全危机管理体系,并通过研究危机、危机预警和救治危机,恢复社会的稳定和谐。而政府危机管理,是指政府工作人员在危机意识或危机观念的指导下,依据危机管理计划,对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危机事件进行预测、监督、控制、协调处理的全过程。危机发生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自然产生的,如地震、洪水、雪崩二是人为引起的,如恐怖事件、经济过度波动。自然危机是天灾,具有不可抗拒性。人为危机是人祸,更具偶然性,危害也更大。由于人们对人为危机的认识还很不够,政府对人为危机的预警、动员、救治的研究也相对较少。 2、我国政府对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从古至今,尽管各级政府已经过无数次各类危机的考验,积累了一些应对的经验和办法,但是,以往政府在处理这些危机时,往往是就事论事,并没有上升到公共危机管理的高度去认识,用科学理论来指导具体的管理实践。当问题出现以后,往往临时组织一个班子,根据情况具体处置。这虽然也能够解决一时的问题,但是处理危机的成本很高,矛盾不少,表现出面对灾难时应对措施的临时性和政府调控的力度不够。近年来,我国应对各种危机所暴露的问题是多方面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公共危机意识淡薄 政府官员、公共管理者以及社会公众的公共危机管理意识淡薄,在政府管理过程中就表现在对危机管理的认识不足。当危机的前兆出现以后,不能正确地识别,从而将危机消灭在摇篮里,此外,公共危机意识淡薄还表现在当危机发生后,由于相关机制的欠缺而处置不力,致使很多机会丧失。就象SARS在广州爆发后,没有引起足够的认识,也没有健全的危机管理体制及时应对,才使危机蔓延,进而在人群中造成极度恐慌,这种恐慌引发的破坏性后果往往比危机本身更为严重。 2.2对公共危机的基本特征认识不够 充分认识公共危机的基本特征是干预和解决公共危机的前提。公共危机的特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危机的突发性。公共危机的爆发突然,时间短促,传播迅速。公共危机的这一 特征要求政府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做出反应,形成正确的判断,以争取到宝贵的时间,使可能的损失最小化。在这方面,SARS带给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SARS初始在佛山,后来蔓延到广州。由于我们对它的传染性认识不足,也由于没有危机的预处理机制,使得危机爆发阶段的信息不全面,所需的物资(如呼吸机、全能防护服等)匮乏,对医护人员也缺乏有效的防护措施。 - 2 -

如何提高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

如何提高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 基层政府作为最基层的政权机构,积极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带领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基本上履行以下五项职能:一是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安排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向上级反应基层的各种情况等;对上级部门派驻的机构,履行代管或协调、协助、服务等职能。二是维护辖区社会稳定。理顺群众情绪,调解矛盾纠纷,应对和处置群体性事件,负责辖区内的生产安全等。三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导农业结构调整,开展招商引资,实施项目建设,发展农村经济等。四是提供农村综合服务。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供公共产品、劳务输出等服务。五是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履行农村基层党建职责,开展思想教育活动,加强村干部和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等。 制约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作用发挥的主要因素是管理体制不顺、干部整体素质不高、财政困难、历史遗留等。另外,村级组织薄弱、矛盾纠纷较多、农村维稳工作难度加大、政府诚信缺失带来的干群关系紧张、站所职能发挥不明显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发挥。

当前,基层政府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迫切需要取得三方面的支撑,即通过完善责权统一和转移支付等制度、加强乡镇政府自身建设等三方面有效联动。 完善权责一致体制。明确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责,界定、细化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责,明确基层政府的行政权限,做到权随责走,人随责配,并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规范基层政府需承担的法律责任;规范基层的责任,对不应由基层承担的职责,不再列入基层目标责任考核,把基层政府不该管、管不了的事交给企业、社会组织和中介组织承担;加强上级委托授权的监督和管理,加快确认基层执法主体地位,提高执法效率与质量。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弥补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能力缺口。对欠发达地区,应更多地采用专项转移支付来实现基础性公共服务的完全覆盖,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避免将大部分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用于养机构、养人,而不是用于公共服务的投资,同时,减少专项转移支付基层配套资金的比例;通过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项目合作,提高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而提高其财政收入,使基层政府能够有更多的可支配财力,根据当地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偏好进行公共服务的投资决策;增加财政转移支

公共服务能力答案介绍

您的得分:!恭喜,您通过了《公共服务能力》的考试! 考试标题《公共服务能力》试卷本试卷共有判断题 10 道,单选题 10 道,多选题 10 道,总分 100 分,60 分 及格。 所属课程《公共服务能力》 倒计时48:6 一、判断题(10 道) 1. 效率只有用来满足公众的需要和实现公共利益时才有现实意义。 正确 错误 2. 公共服务是公共产品的一种形式。 正确 错误 3. 公共服务就是公共管理。 正确 错误 4. 公益性文化产品一般由政府或非营利组织提供。 正确 错误 5. 除了事业单位外,还有大量社团类,行业自律性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也应该属于公共服务主体范畴。 正确 错误 6. 自有国家以来,政府就承担着公共服务的职能。 正确 错误 7. 公共服务产品的私人供给,意味着政府在这方面的责任的让渡。 正确 错误 8. 秩序是政府着眼于国家外部稳定以保障国民安全和利益的公共服务产品。

正确 错误 9. 公共服务就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正确 错误 10. 高等教育具有准公共服务产品性质。 正确 错误 二、单选题(10 道) 1. 改革开放以后,传统的政府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发生了一些列的变化,对此说法错误的是() A. 政府直接提供的公共服务的范围缩小 B. 政府直接提供的公共服务的范围扩大 C. 政府与国有企业合作引入了市场机制 D. 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2. 国家公务员制度最早起源于() A. 中国 B. 日本 C. 美国 D. 英国 3. 民营化本质上是更多地依赖()提供公共服务,减少政府直接公共服务负担。 A. 民营企业 B. 民间组织 C. 非政府公共部门 D. 人民群众 4. 以下不属于公共问题的是()

完善制度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

完善制度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了”,日前,突然爆发的郭美美事件,让多年来一直热心公益事业的人们有些茫然无措,以前觉得具有官方背景的红十字会是最安全的捐款通道,现在看来或许远不完全是那么回事。政府专家媒体等公信力受损,导致社会信任度不断降低,在一系列热点事件面前,老百姓成了“老不信”,在通常情况下政府专家媒体的信任危机并非各自孤立。他们往往都是拧合在一起出现,现实中,一些政府部门在应对公共事件上的非真诚表态往往难以第一时间解除大众心中的疑惑,这时某些所谓的专家便会站出来通过媒体管道发表一些非公正的言论,试图平息民众的质疑,但结果却常常适得其反,引发连锁信任危机,老百姓成了“老不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公信力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破坏起来一夜之间就可能丧失殆尽,如果不能有强大的社会公信力做保障,就难以形成有效合作的社会局面,这将极大地提高社会做事的成本,影响改革发展的顺利推进。 一、政府公信力的现状 所谓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信守对公众的承诺,从而获得公众对政府的运作方式、政府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以及与政府行为相关的整个社会制度的理解和信任。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是政府治理社会的基本要求,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执政党立足的根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政府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示范者、倡导者和组织者,只有具备较高的公信力,才能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统一起来,正确处理改革、 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对于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学者们用多种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张旭霞在

如何提高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质量为人民服务

如何提高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质量为人民服务 突发公共事件基础知识(一) 一、什么是突发事件,分为几类?共有几个级别?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分为自然灾难、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 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二、什么是应急管理?具体有哪些内容? 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 应急管理是对突发事件的全过程管理,根据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发生和善后四个发展阶段,应急管理可分为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四个过程。应急管理又是一个动态管理,包括预防、预警、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均体现在管理突发事件的各个阶段。应急管理还是个完整的系统工程,可以概括为“一案三制”,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急机制、体制和法制。 三、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加强应急管理,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重要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是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进一步提高行政能力的重要方面。通过加强应急管理,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可以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重要意义 《突发事件应对法》由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07年8月30日通过,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突发事件应对法》共7章70条,是一部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的基本原则和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内容的重要法律,对于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五、中央和有关领导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精神与指示 (一)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按照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建立统一高效的应

公共服务能力-试卷97分答案

1、公共服务就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正确 错误 2、公益性文化产品一般由政府或非营利组织提供。 正确 错误 3、公共服务产品的私人供给,意味着政府在这方面的责任的让渡。 正确 错误 4、自有国家以来,政府就承担着公共服务的职能。 正确 错误 5、秩序是政府着眼于国家外部稳定以保障国民安全和利益的公共服务产品。 正确 错误 6、高等教育具有准公共服务产品性质。 正确 错误 7、公共服务是公共产品的一种形式。 正确 错误 8、除了事业单位外,还有大量社团类,行业自律性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也应该属于公共服务主体畴。 正确 错误 9、公共服务就是公共管理。 正确

错误 10、效率只有用来满足公众的需要和实现公共利益时才有现实意义。 正确 错误 11、公共服务是一项()工程。 政府 民间 系统 专项 12、()是公共服务组织的基本属性。 公共性 服务性 组织性 非营利性 13、以下不属于公共问题的是() 非典 地震 某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 南方雪灾 14、社会公共服务的主要容包括()①教育公共服务②卫生公共服务③科技公共服务④社会保障公共服务⑤公共事业服务 ①②③④⑤ ①②③ ①③④⑤ ③④

15、以下不属于社会保障体系的是() 失业保险 养老保险 社会福利 福利彩票 16、国家公务员制度最早起源于() 中国 日本 美国 英国 17、以下对于改革开放前,政府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的说法错误的是() 公共服务由政府作出选择 政府提供资金支持 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政府生产或提供服务 18、改革开放以后,传统的政府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发生了一些列的变化,对此说法错误的是() 政府直接提供的公共服务的围缩小 政府直接提供的公共服务的围扩大 政府与国有企业合作引入了市场机制 事业单位部管理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19、以下不属于公共服务提供主体的是() 政府 非政府公共部门 公务人员

对我国地方政府能力提升的思考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社会科学前沿, 2014, 3, 11-16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14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9310168458.html,/journal/ass https://www.360docs.net/doc/9310168458.html,/10.12677/ass.2014.31003 The Thought of Improving Ability of Local Government in China Min Xiong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Email: 374412358@https://www.360docs.net/doc/9310168458.html, Received: Dec. 23rd, 2013; revised: Jan. 3rd, 2014; accepted: Jan. 17th, 2014 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9310168458.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The study of the ability of local government by scholars was very deep, but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angles of view,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ability of local government is the sum of the ability of local governments dealing with local affairs, which is a kind of brand-new explanation. First of all, the ability of local government should include abilities of prediction, policy analysis, policy implementation and crisis management, resources integration, response and so on. Second, the main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promoting ability of local government mainly include two aspects: the factors of government and the factors of citizens. Finally, based on the restriction factors that im-prove the ability of local government, the effective ways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local government are put forward, which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improvement of the local government’s own ability in China. Keywords Local Government; Ability; Improvement 对我国地方政府能力提升的思考 熊敏 云南大学,昆明 Email: 374412358@https://www.360docs.net/doc/9310168458.html, 收稿日期:2013年12月23日;修回日期:2014年1月3日;录用日期:2014年1月17日

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

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 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 政府公信力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执政为民,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各级政府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在各项行政管理工作和公务人员的作风上,切实 体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根本要求。为建设 依法规范、高效优质、民主公开、清正廉洁行政和人民满意的政府,确保我省“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实施,省人民政府就改进机关作风,优化 政务环境,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作出如下决定: 一、加强行政效能建设 (一)认真落实首办负责制。行政机关政务大厅或服务窗口首位在岗位的工作人员对前来咨询、办理事项的人员,必须热情接待、认真审查提交的有关材料。对材料齐全、符合条件并能够当场办结的,应当场办结;对当场不能办结的,应告知办结时间;对材料不符合要求的,应当 场审阅,一次性告知应补足的材料。对不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的事项, 应告知承办部门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对属于本部门但不属于本机构职责的事项,要告知具体承办机构的名称和位置,必要时电话联系或 亲自引领其前往,为当事人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当事人可以随时查询办理事项的进展情况。 (二)严格实行限时办结制。行政机关所有面向社会办理的事项必须在法定期限或者法定期限以内本机关所承诺的期 限内办结。对特别紧急的事项要在规定的期限内加班加点提前完成,并不得加收任何费用。领导交办、批办事项,有明确规定时限的,按规定 时限办理,没有明确时限的,要在10个工作日内办结。办理结果应在规

定时限内向交办、批办领导报告,重要事项应及时报告办理的进展情况。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举报、申诉事项有明确时限的,要在规定期限内尽快办结;没有明确期限的,要在登记后15个工作日内办结;情况复杂的,经分管领导批准,可以延长15个工作日。具备条件的行政管理事项实行超时默认制,行政机关必须在规定期限内做出决定,凡超过规定期限未做出决定的,一律视为同意。 (三)严格实行服务承诺制。行政机关所有面向社会办理的事项,要制定清晰的服务说明,告知服务方式、公布服务信息、明确服务责任,承诺办结期限,压滤机滤布并向社会公布。进一步完善政务大厅工作制度和服务功能,切实发挥市、县政务大厅应有的作用。抓紧建设开发全省行政许可(审批)网络平台和系统软件,试行行政许可和管理网上审批。 (四)完善政务公开制度。省、市人民政府和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要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完善新闻发布制度,通过新闻发布会定期发布政务信息。建立健全公开办事制度。行政机关应当在政务大厅或者服务窗口通过服务指南、查阅本、公示栏、触摸屏等形式,就行政许可或非行政许可及其它审批、管理、服务事项的办事职责、承办事项、办事依据、办事条件、办事程序、办事时限、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目录和申请书示范文本以及办事结果、办事纪律等向社会公开。已建立公共信息网站的,同时要通过公共信息网站进行公示。 (五)深化行政许可(审批)制度改革。各市、县人民政府要本着减少审批、简化审批、规范审批、监督审批的原则,进一步清理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进一步完善行政许可(审批)要素、条件。根据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的清理情况适时废止、修订和制定规章及规范性文件,提出地方性法规的立法建议。要整合审批权力,简化审批环节,明确审批权限,下放审批权

论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推动力

论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推动力 摘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需显著增强。政府理念的转变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前提。那么在基层政府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的过程中,有哪些动力在促进这一能力的提高?应该说,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是以行政环境变迁、政府服务不足以及利益需求为核心的各个内外动力因素共同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 关键词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伴随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实际进程,公共服务理念越来越成为我国政府改革的新的价值目标取向。这一理念随着基层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服务实践的进行和服务主体及对象利益的要求,已经开始延及到我国农村基层社会。行政生态环境的变化和主体利益要求的增加不约而同地作用在基层政府身上,就推动了其职能更多的发挥在公共服务之上,并且从不同方面要求其公共服务能力必须提高,否则政府在行政环境改变的过程中将无法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一、通过行政生态环境的改善来推动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 “行政生态环境是与行政系统有关的各种条件之总和。”?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弗瑞得?里格斯认为,影响一个国家行政的生态要素是各种各样的,其中经济要素、社会要素、沟通网、符号系统和政治构架是五个最重要的因素,行政生态环境的变化必将引起政府职能的嬗变。农村基层的经济发展、社会变迁及政府管理理念的变化必将要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这是客观层次的推动力。 1、经济的发展促进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

目前农村有多种的经济形式,而且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很快。以江阴为例,2012年,江阴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621.4亿元,增长10.6%,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为63.9%,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民营经济注册资金1485.2亿元,增长15.1%。?可以说,民营企业为江阴市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较大的转变。统计资料显示:1978年的农林牧渔产值分别为1117.5、48.1、209.3和22.1(单位:亿元),2010年农林牧渔产值已变为36941.1、2595.5、20825.7、6422.4(单位:亿元),可见我国农业生产结构已经由单一农业向农林牧渔并举的综合性农业转变。?从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来看,供给主体多元化是趋势。因民营经济的长足发展,一定程度上已经具备了参与公共产品提供的条件。若在公共品提供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打破政府唱独角戏的局面,让部分公共产品参与市场运作,就有利于政府放下包袱,使得政府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公共服务职能之上,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也会逐渐得到提升。 从我国农村走的发展道路来看,走城镇化之路,既是破解“三农”瓶颈的现实选择,也是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与世界上的其它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总体水平是比较低的,全国城镇化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因此只有盯住城镇化,发展城镇化,才是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首要选择。而这一进程的成功实现仅仅靠中央的政策是不够的,更关键的是要充分调动作为小城镇发展战略具体实施者――基层政府的积极性。 2、农村社会的变迁要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 当代中国农村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冲击,社会结构、社会机制、社会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农村社会结构变迁最为明显的表象特征是社会成员结构的复杂化,也可用社会结构的分化来表达。简单地说,过去的农民是铁

如何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浅谈如何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摘要:政府公信力体现了政府的信用能力, 反映了公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公信政府是拥有较强公信力, 为公众所普便信任的政府。本文分析了我国现阶段政府公信力的现状, 解释了政府公信力缺失的一些原因并为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提出了一些措施。 关健词:地方政府;公信力 一、政府公信力的含义。 公信者,公众信赖之谓也,简单地说就是政府获取公众信任的能力,是政府依据于自身的信用所获得的社会公众的信任度。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在其公共行政活动中依据自身的道德状况所表现出来的与社会公众建立自愿的稳定的并能在紧急状态下外化为物质力量的信任关系的能力。这种信任关系源自于政府自身的道德状况,具体说就是政府的诚信度。只有政府诚实守信,公众才能表现出信任这种精神诉求;而当公众表现出信任时,这种精神诉求在特定场合下特别是紧急状态下又可能转化为一定的物质力量。政府具备了一定的诚信度也就具备了一定的信用能力,公众依据政府的信用能力对政府表现出相应程度的信任。公民在何种程度上对政府行为持信任态度,政府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征得公众化信任就构成了政府公信力。 二、现阶段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 从总体上看,我国政府的公信力是好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不断提高,这是主流,应该充分肯定。但是,在实际工作中, 还存在着政府失信现象,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如一些政府官员缺乏民本意识,不关心群众疾苦,不顾民力和财力搞政绩工程与形象工程;一些政府部门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和利益,扩大自身的收费、处罚和许可权, 使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法制化,严重侵害了公民权利;有些政府部门和执法人员有法不依、执法不公、多头执法和执法扰民的现象严重;有些政府官员官僚主义严重,甚至滥用权力、贪污腐败,造成恶劣影响,致使政府公信力下降。 三、当前地方政府公信力流失的原因 1.传统的官民对立理念的影响 ,造成官僚主义盛行。 中国社会从历史上看有着深厚的官本位传统,官民二元社会结构根深蒂固。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基本上都是一个官民对立的二元社会,官是统治者,民是被统治者,似乎顺理成章,不容置疑。这一思想影响到今天,造成官僚主义盛行。对人民的福祉漠然视之,对百姓的利益从不关心,惟上是从,形式主义,弄虚作假都是官僚主义的表现。时至今日,部分政府官员头脑中还依然存在着“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的错误认识,干部和百姓的身份划分,不把公民作为平等主体看待“,“管制统治”的思想根深蒂固都不能不说是长期的官民对立的二元社会塑造的官僚文化传统的影响。 2.缺乏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和政府问责机制。 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权力的滥用。即使是民主制度下,人民当家作主把权力交给政府行使,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掌握权力的政府也有可能利用人民授予的权力反过来侵害人民的利益。要使政府始终维护和捍卫人民的利益,对人民讲实话,说真话,守信用而不使其反过来愚弄人民、欺骗人民,就必须有效地约束政府权力并能及时追究责任。实际上,当前出现的诸多损害政府公信力的现象,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对政府的制约不够,对政府或其官员的失信行为问责不力所致。 3.信息不公开,不透明,公开的信息不准确不可信。

公共服务能力

赵定涛-公共服务能力 赵定涛:大家好!今天我们探讨的题目是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今天我会讲四个问题。首先讨论一下为什么要强化公共服务能力,就是强化公共服务能力它的必要性。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下服务性政府与公共服务之间的关系。在这儿我们会探讨一下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它的理论的基础和现实的需求。后面重点就是讨论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它的构成要素,最后讨论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途径和方法。 下面我们讲第一个问题,强化公共服务它的必要性。我们知道公共服务是政府所因此履行的主要职能之一,目前我国政府的职能中心正在由抓经济建设逐步的转变为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面来。因此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公共服务能力也是所有公务人员需要着力提升的基本能力。那为什么目前这么强调公共服务能力的建设。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探讨。 首先是公共管理发展的需要,公共管理它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理论,所以今天我们要强调一下公共服务它的理论基础。 第二个方面是它的现实需求,无论是从全球,世界上其他各个国家和我们国家目前发展的现实状况都对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下面第一个方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公共服务方面理论的基础,我们知道政府的管理已经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

它的特征就是管制性的政府,是公共行政阶段;第二个是公共分析阶段,大概是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到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这一段就是公共行政阶段,然后到20世纪的后期,尤其是80年代以后,他过渡到第三个阶段叫做新公共管理运动这样一个阶段。这个时候在20世纪的中和后期出现了很多新的理论,这些理论很多都是经济学和现代企业管理学科里面涌现出来的这些理论。后面一些学者把这些理论推广应用大政府的管理,也就是公共管理的领域,有这么几个理论对现代的公共管理发展,尤其是对公共服务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理论的基础。第一个就是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布坎南,他是1986年获得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那么他就是发现了有一个悖论,就是在市场经济活动的领域,我们知道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他提出了理性认的讲述,也就是在自由经济的活动过程当中,人们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这个是作为古典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那么每个个体都追求利益最大化,那通过自由竞争、通过市场经济这样一种机制,使得个人的这样一种努力在客观上也同时带来社会的公共利益的增加,公共利益的扩大。也就是在实行个人利益的同时,实现了公众功利。布坎南就发现这样一个矛盾,就是在经济活动过程当中在市场经济类人好像是自私的,但是在政府管理领域,因为政府要求公务人员与政府机构要求代表是公平、正义是实现了公众的利益。那么就出现了矛盾,为什么人在市场活动当中,在经济活动过程当中是自私的,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