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化翻译与文化传真
浅谈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

浅谈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摘要】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深远的话题。
在翻译领域,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翻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化。
文化对翻译有着深远的影响,因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还包含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文化差异是翻译过程中的挑战之一,需要翻译者具备文化中介的能力。
在翻译中,文化意识的重要性不可忽视,翻译者需要理解并尊重源语言的文化背景。
而在文化转换中,也存在着一些悖论,需要仔细思考和解决。
文化与翻译的互动促进了跨文化交流,翻译需要对文化因素有深刻的认识和应用。
文化与翻译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需要不断地探讨和加深理解。
【关键词】文化,翻译,关系,影响,文化差异,挑战,文化中介,文化意识,重要性,文化转换,悖论,跨文化交流,辨识,应用,互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1. 引言1.1 文化与翻译的定义文化与翻译是紧密相关的概念,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我们来看文化与翻译的定义。
文化是指一定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准则、习俗规则等。
翻译是一种信息传递的行为,将一种语言的信息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文化与翻译的联系在于,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
翻译时要考虑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
文化在翻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翻译的选择、表达和理解。
翻译则通过传播文化,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文化与翻译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二者之间的关系将在接下来的内容中得到更详细的探讨。
1.2 文化对翻译的影响文化对翻译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精神财富,它包括了价值观念、习俗习惯、历史传统等内容。
在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会直接影响到翻译者的选择、传达和理解。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和隐含含义,翻译者需要在理解源语言的基础上,考虑目标语言的文化特点,以保持原文的意境和风格。
在翻译时,翻译者需要对原文所涉及的文化现象、事件等有一定的了解,否则可能会出现误解或歧义。
浅谈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

浅谈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
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翻译学界和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而文化则是翻译活动的重要背景和内涵。
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探讨二者之间的互动与影响。
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也体现在翻译活动的具体实践中。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到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接受者的文化认知,将源语言的文化内涵转化为目标语言所能接受和理解的表达方式,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通顺性。
译者还需要根据文化背景的不同来进行合理的文化调整和文化转换,以使译文更加贴近目标语言的文化习惯和思维方式。
这就需要译者具有深厚的跨文化能力和文化意识,能够在翻译实践中灵活运用文化知识和文化策略,以实现文化内涵的有效表达和传递。
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体现在翻译实践的方方面面,为译者提供了重要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指导。
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密不可分的联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跨文化交流的重要环节。
翻译是文化之间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文化是翻译活动的重要内涵和背景。
文化对翻译活动产生重要影响,翻译对文化传播和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也体现在翻译实践的方方面面。
深入探讨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加强对二者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对于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推动翻译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我们能够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中进一步探讨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为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和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
浅议文化翻译与文化“传真”

浅议文化翻译与文化“传真”作者:吴萍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4年第07期【摘要】众所周知,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准确而完整的再次表达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在翻译的过程中,为使译文高层次的达到语义、风格的和谐一致,就要对各国文化以及语言的相关共性和个性进行研究,从而找出其相关的规律,翻译出符合各国文化特色的译本。
【关键词】文化翻译文化“传真” 文化“传真”的度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具体说来,就是“换易言语使相解也”。
文化翻译是指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来考察翻译,即对各民族间的文化以及语言的“表层”与“深层”结构的共性和个性进行研究,探讨文化与翻译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
一、文化翻译与文化“传真”翻译必须“忠实”,这是共识。
但是,“忠实”什么?“忠实”的应该是原文的内容意旨和风格效果,而不是原文的语言表达形态。
如果斤斤于原文的语言表达形态,译文无疑就会“异彩纷呈”,因“隔阂”而不“合格”。
文化“传真”在此意指文化翻译的基本原则。
它要求译语要从文化意义的角度准确地再现原语所要传达的意义、方式及风格。
换言之,就是把原语的“形”、“神”在译语中原汁原味地体现出来。
叶圣陶在《谈谈翻译》一文中的核心思想就是反对“死翻”。
“死翻”,一言以蔽之,就是“用中国字写的外国话”。
由此可见文化“传真”的研究是翻译中的关键部分。
翻译之所以不那么容易,乃是因为语言反映文化,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并受文化的制约。
一旦语言进入交际,便存在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表达问题。
这就要求译者不但要有双语能力,而且还有双文化乃至多文化的知识,特别是要对两种语言的民族心理意识、文化形成过程、历史习俗传统、宗教文化以及地域风貌特性等一系列互变因素均有一定的了解。
正是以上这些互变因素,英汉民族的语言文化体现出各自特有的民族色彩。
例如:《红楼梦》中有这么一句话“……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似的。
文化传真

文化传真作者:赵文琪来源:《内蒙古教育·理论研究版》2011年第02期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对于文化的“异质”因素,译者不能视而不见,因为这些“异质”往往是一种文化的精髓和本质,使各种文化相区别,同时也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多元化世界。
在翻译中保存原文的异质性,这是对多元化的尊重,在这个日益“全球化”的时代,承认并尊重文化的异质性能保证人与人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的良性交往,实现“文化传真”的目的,从而能促进21世纪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大发展,达到文化的共同繁荣。
1.保持文化差异的必要性翻译本身是一种文化或语言与文化特色的交际活动。
因此,翻译实际上可以作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行为,翻译应遵循两个原则:“尊重他人”,“自我尊重”。
1.1尊重他人中国古代很早就开始与西方进行交流,当时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文化融合,但是后来,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存在着一些客观的分歧,以及国内的政治和经济形势,都使中国关闭其走向世界的窗口。
因此,中国失去了与世界文化交流的一个机会。
不过,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我们也会采取开放政策,而不采取预留多少对外国文化的差异。
1.2自我尊重,贡献“中国英语”所谓“中国英语”指的是中国的英语学习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而形成的语言现象。
“中国英语”目前在中华文化交流方面扮演一个重要角色,许多专家也已经证实了“中国英语”的重要性。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一些中国术语和名称是很难甚至不可能在英语中找到同类的。
例如:在政治和经济方面:“iron rice bowl”(铁饭碗),“one country, two systems”(一国两制),“women can hold up half sky”(妇女能顶半边天);体育方面:“wu shu”(武术),“tai chi”(太极拳),“wei qi”(围棋);日常生活方面:“qi pao”(旗袍),“jiao zi”(饺子),“vegetable basket project”(菜篮子工程)等这些英语单词是极富中国特色的,在将来,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外来词在英语中出现。
浅析翻译与文化“传真”

浅析翻译与文化“传真”摘要:语言承载着文化,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对翻译是否能够真正做到在译的同时表达语言中涵盖的文化(即“文化传真”)起着决定作用。
本文意在通过对翻译与文化的概念和关系的阐述以及如何在翻译中达到文化的“传真”的分析,浅析如何在翻译的过程中准确传达原文信息。
关键词:翻译;文化;文化传真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385—02从文化的角度来讲,好的译者不应该仅仅是像人们说的“活词典”、“活百科全书”,更应该是“杂览”文化、掌握”杂学”的“杂家”。
因为翻译不但要考虑语言表达的不同,还应密切注意语言文化内涵的差异。
翻译中的文化不会随语言而改变,文化必须真实传达到目的语中,这便是文化的“传真”。
一、翻译和文化的概念与关系翻译的概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去理解。
广义的翻译指语言与语言变体、语言变体与语言变体、语言与非语言等的代码转换和基本信息的传达。
狭义的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是把一种语言表达的内容忠实地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
前者只强调“基本信息”,而后者既强调了“语言活动”又强调了“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以及翻译的“忠实”。
现代文化学之父,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克鲁克洪定义文化为“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式样的系统,即包括显型式样,又包括隐型式样,它具有为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或是一定时期中为群体的特定部分所共享。
”英国学者泰勒做出了另外一种经典的定义:“所谓文化或文明,即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其它作为社会成员的人们能够获得的包括一切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合型整体。
”虽然定义的角度各不相同,但无疑文化具有极大的含概性,包容了几乎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中国翻译界新崛起的“文化学派”认为: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既是文化的一种表象形式,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因此,对于以语言转换为基础的翻译工作来说文化传达就成了一个重要的主题。
鲁迅先生就充分认可了“文化传递”的重要性。
从译者主体性角度探讨文学翻译中的文化传真的开题报告

从译者主体性角度探讨文学翻译中的文化传真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文学翻译是文化交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涉及语言之间的转移,更包含文化的传递。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文学翻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在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过程中,文化差异的存在给翻译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如何在文学翻译中传达原作中的文化元素,成为当前文学翻译领域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文化传真是文学翻译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译者将原作中的文化元素忠实地传达给目标读者的能力。
文化传真在文学翻译中是一个关键因素,它不仅涉及到翻译的质量和效果,更涉及到文化价值的传递和文化认同的形成。
因此,从译者主体性角度探讨文学翻译中的文化传真,对于提高文学翻译的质量和效果,促进文化跨越和交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方法本研究旨在从译者主体性角度探讨文学翻译中的文化传真问题。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分析文学翻译中文化传真问题的本质和意义;2. 探讨译者主体性对文化传真的影响和作用;3. 基于案例分析,探索译者主体性如何影响文学翻译中的文化传真;4. 通过调查和访谈,了解译者对于文化传真的认知和行动,探究译者主体性对文学翻译中的文化传真的重要性和挑战;5. 提出相关建议,为提高文学翻译中的文化传真能力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调查问卷法和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系统探讨文学翻译中的文化传真问题,为文学翻译的理论和实践提供重要的支持。
三、研究内容和进度安排本研究将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文献综述在本阶段,将对文学翻译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搜集、阅读并综述,以深入理解文学翻译中的文化传真问题。
第二阶段:基础理论研究在本阶段,将从译者主体性和文化传真两方面进行理论研究和探讨,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和互动。
第三阶段:案例研究在本阶段,将选择几个典型案例,分析译者主体性如何影响文学翻译中的文化传真能力,并探讨成功的原因和失败的原因。
作文文学翻译与文化传播

文学翻译与文化传播文学翻译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翻译,在文化传播和交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学翻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它不仅是文学作品跨越语言障碍的桥梁,更是不同文化间相互理解和交流的纽带。
本文将探讨文学翻译与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学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意义和挑战。
文学翻译的重要性文学翻译是文学作品跨越语言和文化边界的重要方式。
通过翻译,读者可以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学传统,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和思想。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承载着文化的精髓和人类的智慧,通过翻译,这种智慧和情感得以传播和交流。
另外,文学翻译也有助于文学作品的传播和推广。
当一部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后,就能够触及更广泛的读者群体,帮助作品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因此,文学翻译在推动文学交流和推广优秀作品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学翻译与文化传播文学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翻译,更是文化的传播。
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而这种文化差异也会体现在文学作品中。
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不仅仅熟练掌握两种语言,还需要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才能够做到准确传达原作的意义和情感。
文学翻译不仅仅是文字的转化,更是情感和思想的传递。
一个成功的文学翻译作品应该能够引发读者共鸣,让他们感受到原作的魅力和深度。
因此,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时需要具备良好的文学素养和对目标文化的深刻理解,这样才能做到忠实于原作的同时又能让目标读者产生共鸣。
文学翻译的意义和挑战文学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交流,帮助人们拓展视野,增进对他者的尊重和理解。
通过文学作品的翻译和传播,人们可以走进不同的文化世界,感受到文学之美,领略不同文化的魅力。
然而,文学翻译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语言的差异使得翻译工作变得复杂而困难。
不同语言有着不同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译者需要在保持原作风格和意义的同时,做出恰当的调整和转化。
翻译与文化传播总结

启示三
跨文化交流中要学会尊重和包容 不同文化,避免文化冲突。
借鉴三
不断的案例中吸取教训,避免 重蹈覆辙。
借鉴一
从成功的案例中汲取经验,应用 于自己的文化传播实践。
06
未来展望
翻译与文化传播的发展趋势
技术驱动的翻译工具创新
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进步,翻译工具将更加智能化、高 效化,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
要点二
价值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世界和平与 发展。
03
翻译与文化传播的关系
翻译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促进文化交流
翻译是跨越语言障碍的关键手段 ,通过将一种语言的文化信息转 化为另一种语言,有助于不同文 化背景的人们相互理解和交流。
保存和传承文化
翻译不仅传递文化信息,还承担 着保存和传承文化的责任,使得 不同文化的精髓得以流传。
定义
文化传播是指通过各种媒介和渠道,将特定文化信息传递给 受众的过程。
目的
促进文化交流,增强文化认同感,推动文化创新与发展。
文化传播的方式与途径
方式
语言、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
途径
媒体、教育、艺术、旅游等。
文化传播的影响与价值
要点一
影响
促进跨文化理解与交流,推动全球化进程,丰富人类文化 多样性。
案例一
案例三
失败的文化传播案例提醒我们,文化传播应当尊重文 化差异,避免文化霸权和过度商业化,注重保持文化
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教训总结
某文化符号被误解或误用,导致传播效果适得其反。
案例分析的启示与借鉴
启示一
成功的文化传播需要深入了解目 标受众的文化背景和需求。
启示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阐述了文化、语言、翻译三者之间的关系,论证了文化翻译的理论基础。
本文认为:文化翻译是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来考察翻译,即对文化以及语言的“表层”与“深层”结构进行分析与研究,探索文化与翻译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文化“传真”意指文化翻译的基本准则,既要求译语从文化义的角度准确地再现原语文化所要传达的意义、形式及风格,又满足译文读者的需要。
翻译中“文化传真”度的把握也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文化翻译;文化“传真”;文化“传真”的度Abstract: The paper studi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 by explor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culture,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 is discussed in the broad context of research on culture. This includes an analysis of the surface and deep structures of culture and language, and the examination of the internal contact between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as well as the objective laws pertaining to their interaction. Facsimile of culture refers to the basic criterion of translation, one which requires that the meaning, form and style of the source language be precisely expressed in the translation from the angle of culture,also,satisfy the needs of reader’s. In addition, the paper explores the extent to which a facsimile of culture could be achieved in translation.Key words: Translation of culture; facsimile of culture摘要 (I)1.文化翻译与文化“传真” (1)2.翻译中文化“传真”度的把握 (2)2.1探究词语的历史、社会背景意义及文化内涵,准确把握文化“传真” (2)2.1.1切勿被表层含义所迷惑 (2)2.1.2 把握原文中人物的心理特征和事物的本质特征 (3)2.1.3 找准直译、意译、注释三者的“契合点”,体现原语的文化风貌 (3)2.1.4 留神带有异域感情色彩词语的翻译 (4)2.2要求原汁原味地文化“传真” (5)2.2.1 避免把汉语鲜明的民族或地方色彩强加到译文中去 (5)2.2.2注意“洋味”中“土气”的处理 (5)2.3恰当使用汉语中的习语和规范语,以最佳的方式展视文化“传真” (6)2.3.1 尽量使用规范的汉语,注意译语中的“神韵” (6)2.3.2具有本土味的表达法 (7)3. 总结 (8)参考文献: (9)1.文化翻译与文化“传真”文化翻译是指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来考察翻译,即对各民族间的文化以及语言的“表层”与“深层”结构的共性和个性进行研究,探讨文化与翻译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
文化“传真”在此意指文化翻译的基本原则。
它要求译语要从文化义的角度准确地再现原语所要传达的意义、方式及风格。
换言之,就是把原语的“形”、“神”在译语中原汁原味地体现出来。
由此可见文化“传真”的研究是翻译中的关键部分。
翻译之所以不那么容易,乃是因为语言反映文化,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并受文化的制约。
一旦语言进入交际,便存在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表达问题。
这就要求译者不但要有双语能力,而且还有双文化乃至多文化的知识,特别是要对两种语言的民族心理意识、文化形成过程、历史习俗传统、宗教文化以及地域风貌特性等一系列互变因素均有一定的了解。
正是以上这些互变因素,英汉民族的语言文化体现出各自特有的民族色彩。
谭载喜说:“翻译中对原文意思的理解,远远不是单纯的语言理解问题。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受着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某段文字理解的正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有关文化的了解。
……对于译者来说,没有两种文化的对比知识,就无从谈起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与表达。
”只要进行一下翻译实践或看一下翻译论著,就会发现这些话是千真万确的。
这就是英语中所说“Learning a language is a kind of learning the culture and habit of the country where the language is spoken,”的道理所在。
有时即便对某成语典故的文化含义有所了解,但在翻译中不能根据语境灵活处理,也有可能达不到“传真”的效果。
例如:“众人拾柴火焰高”可译作“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
这里,译者根据英语读者的文化习惯用“众人干活活不累”替代了“众人拾柴火焰高”。
再如,“胆小如鼠”被译作“as timid as a rabbit”。
当汉语转换成英语后,“兔子”代替了“老鼠”,因为英语国家的读者在他们的文化氛围中认为“兔子最温顺”,而不理解“胆小如鼠”。
英汉两民族的宗教信仰不同,自然也会体现在语言方面。
例如:中国人视龙为吉祥物、封建帝王的象征, 又以“龙的传人”引以自豪。
然而, 西方人却把“头长角身披鳞”的dragon 看作灾难、凶恶的象征, 所以“亚洲四小龙”译成英文只能是“four tigers”。
英语中出现的文化主要是基督教文化《圣经》在整个西方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与之相应的是在我国影响极为深远的佛教文化。
两种文化在思维习惯上、语言表达形式上,词汇意象和含义上,都有着自己的特色,故翻译时特别要引起注意。
由上可见,“文化翻译”的的确确是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做翻译,而文化“传真”是做好文化翻译的关键。
2.翻译中文化“传真”度的把握文化“传真”不仅仅指忠实原语,而且是在考虑异域文化的前提下寻求一种最佳的翻译方法。
至于什么是它的“度”还没有固定的定规可循,所以如何准确地把握它的尺度还有待译者经过长期的磨砺和探索。
笔者拟就双语转换的“度”这个问题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肤浅的认识。
2.1探究词语的历史、社会背景意义及文化内涵,准确把握文化“传真”文化翻译既要考虑历史、社会背景,又要注重那些有同有异,大同小异,同中有异的词语,译者要保持清晰的思维,既要注重文化深层的蕴含,又要了解语言表层含义的异同之处2.1.1切勿被表层含义所迷惑西方人大多有自己的宗教信仰, 许多词语中也就蕴含着宗教文化, 它对我们中国人理解与翻译这些词语的困难是显而易见的。
例如,“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如果译为“约翰是可靠的, 他不吃鱼, 还玩游戏。
”, 这就理解错了, 原因是对其渊源不清楚。
原来英国历史上宗教斗争激烈, 旧教规定在斋日教徒可以吃鱼。
新教推翻旧教后, 新教教徒拒绝吃鱼表示忠于新教。
所以“eat no fish”就转译为“忠诚”。
当然就要遵守规则,“play the game”就转译为“守规矩”。
有些带有宗教色彩的成语也值得注意。
例如:Lick/Kiss the dust (《弥加书》第七章第17节)不能冒失地译成“五体投地”或“顶礼膜拜”。
该成语深层喻义是“卑躬屈膝,忍受侮辱”,其贬责之意与汉语中的“胯下之辱”略有相同之处。
以上译语例子都是注意了词语表层字面的含义,而忽略了受其文化特性制约的深层意味。
2.1.2 把握原文中人物的心理特征和事物的本质特征形神兼备的比喻在描绘人或物外观的同时,也揭示人物的心理状态的精神实质。
它寓神似于形似之中,使形似的比喻更具有实感。
例如:He (Prebel) looked at the clock. The big second band was sweeping down like a guillotine. (Pat Frank) 此例中,秒针与铡刀在外在相似点在于其下落迅速,内在相似点在于两物——时间和铡刀——同样无情,正在逝去,而他(Preble) 应下决心的时刻却在一秒一秒地逼近。
又如:Beauty is but flower, which wrinkles will devour。
外观上,“beauty”和“flower”两者都很美,但最终都会被吞噬,本质上两者具有mortality(必死性)这一特点。
2.1.3 找准直译、意译、注释三者的“契合点”,体现原语的文化风貌例如:Every body wouldn'tlikeita:每个人都不会喜欢它。
b:并不是每上人都会喜欢它。
以上b才是正确的翻译。
又如:It was that population that gave to California a name for getting up astonishing enterprises and rushing them through with a magnificent dash and daring and a recklessness of cost or consequences , which she bears unto this day .这个句子虽长,结构不复杂,如果进行直译,其译文将十分逊色,如果进行综合处理,译文将有声有色地传达原文的神韵。
译文:那里的人们富于大无畏的开创精神,建立庞大的企业,敢冒风险,势如破竹,一干到底,不顾及成本,因此为加利福尼亚赢得了声誉。
直译保持了原有的表达方式,意译体现其内在含义。
还有些英语成语引喻了《圣经》中的人物。
如果采取直译加注的话,就能把原文的喻义如实地展示出来。
例如:as old as Methuselah, as rich as a Jew, as wise as Solomon。
玛士撒拉(Methuselah)是《圣经》中以诺之子,据说享年969年;古代犹太人多因高利贷盘剥蓄财,犹太人(Jew)就成了富人的代名词;所罗门王(Solomon)是《圣经》中记载的古代以色列王,以智慧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