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社区发展关系的分析

合集下载

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区发展的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探讨

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区发展的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探讨
维普资讯
第1 9卷 第 3 期
20 0 8年 3月
贵州教育学 院学报 ( 自然科学 )
Ju a o uzo d ct nIstt N trl c ne o rl f i uE uai ntu n G h o i e( a a Si c) u e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i c . u s t e ot r m. I on O.w s manan tebo ie t ,poe tteie ic n e t o s oi nd igS e mu t iti idv mi h y rtc h d awh h ih rs cmmu i ain i nt n t a y ol t dt na d c tr dp o t h o r i o u uea rmoe te c mmu i e eo me ti e e t rc s fi o srcin,ma a e n a i n l n nt d v lp n nt n r p oe so c ntu t y h i e s t o n g me t
JANG Hu n z o I a .h u
( eat n o Maae et cec D pr t f n gm n ine,K i nvri , ai u hu 56 0 hn ) me S ai ie t K i ,G i o , 5 00 C ia lU sy l z
积 4 7 ×1 m 。18 年建立省级 自然保护 区, .3 0h 92 20 年被批准为 国家级 自然保护 区。它 的主要 01 功能是保护 自然 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 现生 实 物遗传资源和景观资源 的可持续利用 , 另外 它还
n p r t n o d rt l e t e s sa n b e d v lp n t o r ta . a d o e ai n i r e o r a z h u t i a l e eo me to e t u i r a o e i fh s e

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关系的研究

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关系的研究

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关系的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自然资源的破坏日益严重,因此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

但是,在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文将从社区居民对自然保护区的认知、自然保护区对周边社区的影响、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合作等方面来探讨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关系。

一、社区居民对自然保护区的认知社区居民是自然保护区的第一位旅游者和参观者,他们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着社区的生态旅游产业和自然保护区的旅游接待量。

调查显示,在自然保护区周边的居民中,只有少数人对自然保护区有比较准确的认知,甚至还有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然保护区的概念。

为了提高社区居民对自然保护区的认知程度,需要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宣传教育工作。

可以通过举办宣传演讲、发放宣传手册、举办活动等方式来提高社区居民对自然保护区的认知程度。

同时,还可以与周边的学校开展合作,通过将自然保护区的知识纳入到教育内容中来提高青少年的认知程度。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对周边社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周边社区的活动也会对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带来影响,因此需要通过合作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可以为周边社区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促进当地的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同时,自然保护区还可以提供生态保护的岗位,为周边居民提供就业机会。

同时,周边社区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也会对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带来影响,例如,水污染、土壤污染、垃圾、施工噪音等问题。

为了保证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不受到污染,可以通过加强监管、制定保护计划、加强宣传教育等方式来保护自然环境。

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之间的合作关系十分重要,只有实现合作,才能够确保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同时也为周边社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同时,还可以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委员会,共同制定保护分析计划和管理措施,实现自然保护区和周边社区之间的互动合作。

结论。

贵州雷公山秃杉种群分布格局的研究

贵州雷公山秃杉种群分布格局的研究

贵州雷公山秃杉种群分布格局的研究李性苑;李东平【摘要】采用相邻格子样方法取样数据,应用方差/均值比的t检验法、负二项参数、格林指数、Cassie指标、扩散指数、聚集度指标、平均拥挤度、聚块性指数等方法,研究了贵州雷公山秃杉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结果表明:秃杉种群空间格局为聚集分布;从幼苗到大树,其聚集程度和规模逐渐减小,大树呈均匀分布.【期刊名称】《凯里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29)003【总页数】4页(P72-75)【关键词】秃杉;种群;空间格局;聚集强度【作者】李性苑;李东平【作者单位】凯里学院,环境与生命科学学院,贵州,凯里,556011;凯里学院,环境与生命科学学院,贵州,凯里,556011【正文语种】中文植物种群分布格局是植物种群生物学特性对环境条件长期适应和选择的结果,是植物种群的基本数量特征之一[1].植物种群的空间格局不但因种而异,而且同一种在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的生境条件也有明显差别[2].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有随机分布、聚集分布、均匀分布3个类型[1,3].研究种群分布格局的目的,不仅仅是在对于种群的水平结构进行定量描述,更重要的是揭示格局的成因,阐述种群及群落的动态变化[1,3].秃杉(Taiwania f lousianaGaussen)属杉科台湾杉属,被列为二级保护的濒危植物[4].到目前为止,有关对雷公山秃杉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仍未见报道.本文在进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数学生态学的方法,对该种自然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将为这一珍贵物种的保护和经营管理提供种群更新、种群动态及群落演替等方面的科学指导.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黔东南州境内,秃杉林分布地理位置为北纬26°20′25″~26°25′00″,东经 108 °12′~108°20′,主要分布在雷公山东南面斜坡中部800~1 300 m之间的沟谷两侧[5-6];属中亚热带润湿气候,年降雨量1 400 mm以上,平均气温14.3℃;土壤为山地黄壤类,酸性,质地为壤土,土层深厚.秃杉分布的群落类型为常绿针阔混交林,乔木层第一层为秃杉,林下灌木种类丰富,有黔桂润楠(Machilus chienkweiensisS.Lee)、柳叶润楠(Machilus salicinaHance)、细齿叶柃(Eurya nitida korthals)、倒心叶珊瑚(A ucuba obcordata(Rehd.)Fu)、甜槠(Castanopsis eyrei(champ)Tutch)等;个别群落灌木层以箭竹(Sinarundinariasp.)占据优势.全面勘查雷公山秃杉分布状况,掌握秃杉群落组成和结构,在秃杉相对集中的地区设置5个样地,各样地均采用相邻格子法取样,各设128个5 m×5 m的小样方,合计面积12 000 m2.记录样方内所有乔木的种名、每木高度、胸径、冠幅和枝下高;对秃杉幼苗幼树逐一记录其胸径(基径)和高度.灌木和草本层也同时进行详细调查.根据秃杉种群生活史特点和研究目的,以及有关文献的方法[7,8],以胸径间隔划分胸径级,将秃杉分为6个级别,并分2个区段进行划分.胸高直径(DBH)<3.0 cm的幼苗和幼树依据它们的树高(H)划分为3个级别:Ⅰ级 H <50 cm;Ⅱ级50≤H <100 cm;Ⅲ级 DB H <3.0 cm且H ≥100 cm.胸高直径(DBH)≥3.0 cm划分3个级别:Ⅳ级3.0 cm≤DB H <20 cm;Ⅴ级20 cm ≤DB H <70 cm;Ⅵ级DB H ≥70 cm.测定植物种群分布格局和聚集强度的数学模型很多,本文采用以下几个指标:(1)扩散系数c的t检验法;(2)负二项参数 k;(3)格林指数 GI;(4)Cassie指标 CA;(5)扩散指数Iδ;(6)聚集度指标 I(从生指数);(7)平均拥挤度 m* ;(8)聚块性指数PA I[9].利用区组样方方差法(TTLQV)[9],计算区组样方.以均值为纵坐标,以区组大小为横坐标绘出“区组大小-均方”曲线图.在聚集分布情况下,则可看到曲线的上升和下降的过程.方差将在某一区组出现峰值,有峰值出现的区组就是该区组出现的平均面积[10].将5个样地中调查的数据,应用上述方法进行种群分布格局的分析,结果见表1.由表1可见,样地Ⅱ中,s2<¯x,且c≈1符合均匀分布,经t检验差异不显著,因而属于均匀分布格局;各种检验方法的判定结果一致.样地Ⅰ、Ⅲ、Ⅳ、Ⅴ中 ,方差 s2 >¯x,且 c>1符合负二项分布,经 t检验差异不显著,符合聚集分布格局;所有检验方法的判定结果一致.样地Ⅰ、Ⅲ、Ⅳ、Ⅴ中,秃杉种群都呈聚集分布,但种群的聚集程度有差异.从 PA I的大小可以看出样地Ⅲ>Ⅴ>Ⅳ>Ⅰ.通过对所有样地秃杉种群Ⅰ、Ⅱ、Ⅲ、Ⅳ、Ⅴ、Ⅵ级个体的空间格局进行分析(表2),秃杉种群幼苗(Ⅰ级)、幼树(Ⅱ级)、小树(Ⅲ),中树(Ⅳ)、大树(Ⅴ级),s2>¯x符合负二项分布,经 t检验差异不显著,表现为聚集分布格局;所有检验方法的判定结果一致.但各级秃杉种群的聚集强度不同.大树(Ⅵ级)s2<¯x,且c≈1符合均匀分布,经t检验差异不显著;各种检验方法的检验结果一致.将秃杉种群中的Ⅰ级、Ⅱ级、Ⅲ级、Ⅳ级、Ⅴ级、Ⅵ级个体发育阶段的聚集强度指标作比较(图1).由图1可知,根据各参数的生物学意义,个体级别的聚集强度Ⅱ级>Ⅰ级>Ⅲ级>Ⅳ级>Ⅴ级>Ⅵ级;由聚快性指数(PA I)可以看出,秃杉种群各个阶段的聚集或扩散的趋势为:Ⅰ级→Ⅱ级 PA I略有增大,聚集强度增加;Ⅱ级→Ⅲ级 PA I 急剧减小,种群表现出强的扩散趋势;Ⅲ级→Ⅳ级 PA I略有增加,种群转为聚集趋势,但强度不大;Ⅳ级→Ⅴ级、Ⅵ级 PA I减少,种群为较强的扩散趋势并形成均匀分布.由图可见,以 GI、CA、Iδ等参数的变化曲线都在Ⅱ级个体处形成转折,说明在Ⅱ级个体→Ⅲ级个体时数量剧减.I、m*两个指标则表明随个体增大聚集程度和平均拥挤度呈递减规律.从“区组大小-均值曲线”图2,可以看出,样地Ⅰ在样方数为2的时候出现峰值,样地Ⅲ在样方数为9的时候出现峰值,样地Ⅳ在样方数为2和8的时候出现峰值,样地Ⅴ在样方数为4的时候出现峰值,而样地Ⅱ为一条平滑的直线;说明样地Ⅰ、Ⅲ、Ⅳ、Ⅴ秃杉种群的聚块面积可能是 50 m2、225 m2、50 m2 或 200 m2、100 m2.各样地的聚集程度的差异,可由 PA I的大小看出Ⅲ>Ⅴ>Ⅳ>Ⅰ>Ⅱ;“区组大小-均值曲线”图也同样证明样聚集程度的差异,如样地Ⅳ、Ⅰ有峰值但不明显,随着区组的变化接近直线;样地Ⅲ、Ⅴ的峰值突出;样地Ⅱ为一条平滑的直线.这与野外调查的实际情况基本一致.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秃杉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总体上是聚集分布;从幼苗到大树,聚集程度减小,进入大树阶段为均匀分布.秃杉幼苗阶段呈强烈的聚集分布,与秃杉种群的生物学特性有关,秃杉主要是种子繁殖,调查中发现秃杉种子成熟时易受到季候风的影响,种子随风散落在离母树10~50 m的范围,使种子的传播呈现一定的聚集性;但只有在具备充足阳光的林窗,秃杉种子才能萌发生长.在幼树→中龄树→大树的转换过程中,种群个体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加强,致使种内和种间的竞争加剧,自疏和它疏都较严重,增加了个体的死亡率,种群在空间的扩散趋势较强烈,从而能进入乔木层的秃杉数量少;秃杉个体均为高大植株,一旦进入乔木层之后个体间对阳光、营养等的竞争,使其各自占踞一定有利的生态空间,最终形成适应种群生长特性的均匀分布格局.统计资料表明样地Ⅰ、Ⅲ、Ⅳ、Ⅴ有各个胸径级的秃杉存在,但DB H ≥70 cm的秃杉相对较少,主要以幼苗、幼树为主;而样地Ⅱ没有 DB H <70 cm的秃杉,且群落灌木层主要是箭竹,盖度95%~98%,群落郁闭,枯枝落叶层厚,地下根系盘结,种子无法接触地面,导致幼苗幼树缺乏.这与大小级(表2)的分析和测定一致,进一步说明了秃杉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种群生物学特性有关.不同级别的秃杉种群分布格局的变化是该种群整个生活史过程中数量动态的结果.种群数量动态一方面受到环境因子的影响,另一方面也由种群本身的生物学特性所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是波动性的变化,所以,不同级别的秃杉种群分布格局的变化也就是波动性的变化的过程.在自然种群中,随机分布格局较少,均匀分布极少出现[7,11].繁殖体散布的有限性、环境的异质性及种间竞争是形成聚集分布的重要原因[3,11].该研究表明秃杉分布格局大树阶段呈均匀分布,主要与种群的生物学特性有关.本文仅仅涉及到种群的繁殖方式和大小级的扩散趋势,而其他外因如土壤厚度、有机质含量、土壤水分、人为干扰,是否也会共同作用使秃杉种群的分布由聚集逐渐扩散到均匀有待进一步研究.Greig-Smith认为[1],当群落由许多物种组成时,某个因子总是对某一物种影响最大,这样就可以对每一物种的出现或行为进行相关研究,以揭示主要因子.因此,揭示影响种群分布的主要因子的研究,也是有待今后继续研究的内容.【相关文献】[1]Greig-Smith P.Quantitative Plaot Ecology[M].3rd ed.Oxford:Blackwell,1983.[2]周纪伦,郑师章,扬持.植物种群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75-80,96-123.[3]KERSHAW K A.LOONEY J H H.Quantitative and DynamicPlantEcology[M].3rd.ed.London:Edward Arnold,1985.[4]于永福.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工作的里程碑—《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J].生态学报,1999,5:3-11.[5]邱显权,吴述渊,龙开湖.贵州省雷公山秃杉林的初步研究[J].植物生态与地植物学丛刊,1984(4):264-278.[6]郭玉明,邱显权,张爱萍.雷公山秃杉林.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文集[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237-248.[7]曲仲湘,吴玉树,王换校.植物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8]董鸣,李旭光.大头茶种群结构的格局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5(2):210-216.[9]Jhon A.拉德维格,James F.蓝诺兹.统计生态学[M].李育中,王炜,等,译.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0:25-34.[10]李旭光,熊利民,张吉强.四川缙云山林下乔木幼苗分布格局的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1993,4(2):214-217.[11]LUDWIGJ A,REYNOLDS J F.Statistical Ecology[M].New York:Wiley,1990.。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交密辖区鸟类多样性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交密辖区鸟类多样性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交密辖区鸟类多样性
袁继林;吴忠荣
【期刊名称】《贵州林业科技》
【年(卷),期】2009(37)2
【摘要】2007年7月至2008年6月,采用路线法对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交密管理站辖区内的鸟种类进行调查,共记录鸟类76种,分别隶属于10目30科.从居留类型来看:留鸟55种,夏候鸟15种,冬候鸟4种及旅鸟3种;从区系从属来看:东洋种44种,古北种8种,广布种24种.此次调查共记录保护区新纪录8种,受<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保护的鸟类2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的鸟类7种.并对自然保护区的鸟类资源保护提出了几点建议.
【总页数】6页(P39-44)
【作者】袁继林;吴忠荣
【作者单位】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贵州,雷山,557100;贵阳市黔灵公园管理处,贵州,贵阳,55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18.63
【相关文献】
1.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的探讨——以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J], 顾先锋;唐秀俊
2.基于GIS图谱法的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交密站闽楠适生区研究 [J], 吴必锋;张前江;
邰正光;李忠良
3.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德钦分局辖区鸟类多样性及保护管理对策 [J], 阿青;格玛江初;陈永春
4.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新纪录——叉尾太阳鸟 [J], 杨宗才;吴昌鞠;陈继军;唐秀俊;谢镇国
5.雷公山自然保护区鸟类新纪录——褐耳鹰和凤头鹰 [J], 黄松;李登江;王泽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优势与可持续发展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优势与可持续发展
规 划提 供 帮 助
() 3 台湾杉群 落。位于保护区西南面 , 森林 植被保存完好 , 原生 性强 ,有较纯 台湾杉林两 片。其中之一片面积达 2m2 h 之 多, 台湾杉 8 0多株 , 林木 高大 , 高达 3 — 0 胸径 6 = 0c 0 4m, 0 10m, 最大 优势木高 4 m, 6 胸径 13m, 2 c 因此极具观 赏吸引力与科学研
区 域 经 济
■●_ cM r o
帚 田
【 摘要 】 雷公山 自然保护 区生态旅 游资源具有独特性 、 原
生 性 、 样 性 的 特 点 , 分 利 用 它 的 资 源 优 势 , 展 生 态旅 游 . 多 充 发 造 福本 地 区人 民 , 动 地 方 经 济发 展 。 以增 加 人 们 的 生 态意 识 . 带 达 到进 一 步保 护 自然 , 发 和 管 理 好保 护 区为 目的 。提 出 开发 开 生 态旅 游 的构 想 , 以期 能 为 本 地 区 今后 生 态 旅 游 进 一 步 开发 与
二、 雷公 山 自然 保 护 区 生态 旅 游 资 源 评价 1 以森 林 为 主 体 的 自然 景 观 丰 富 多彩 、
老树上 , 未曾绿叶披身 , 却已花红似锦 , 是避暑的好处所 。 () 2响水岩。 响水岩位于雷公山主峰西 南面 , 海拔 10m, 40 响 水 岩瀑 布是区 内最典 型 、最壮 观的瀑 布之一 ,落 差 10 宽 1m, 1m。瀑布顺势而下 , 5 响声如雷 , 数里之外可闻 。
境 , 内山岭逶 迤 , 区 群峰 林立 , 切割强烈 , 呈现 出典型 的构 造侵 蚀地貌景观。
变型一 山顶苔藓矮林 , 10 以上分布杜 鹃、 20 m 箭竹灌丛 。是十分 珍贵 的旅游胜景 、 科考基地 , 也是开展生态旅游的自然本底 。

2016-2017学年贵州省黔南州八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2016-2017学年贵州省黔南州八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2016-2017学年贵州省黔南州八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后附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有四个供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1.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共同特征是()A.两侧对称B.有口无肛门C.有刺细胞D.营寄生生活2.下列可提取用于制作抗血栓药物的动物是()A.蚯蚓B.沙蚕C.水蛭D.涡虫3.软体动物的贝壳与昆虫的外骨骼的共同作用是()A.保护B.运动C.连接D.营养4.对于寄生生活的线性动物,最发达的器官是()A.运动器官B.生殖器官C.感觉器官D.消化器官5.下列儿种动物中符合“身体和附肢都分节,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这一特征的是()A.轎蟹B.乌龟C.沙蚕D.河蚌6.在生长有较多藻类的池塘中,常常见到鱼会在黎明时候浮头,其原因是()A.水中缺氧B.水中太暗C.水中食物不足D.水中空间太小7.以下属于我国特有的一级保护爬行动物的是()A.蜥蜴B.扬子鳄C.大熊猫D.大覘8.一只麻雀从340的室外飞入20回的空调房中,其体温发生的变化是()A.降低B.升高C.基本不变D.无法确定9.人的上臂以肩关节为枢纽,可做伸屈、旋转、换转等各种动作.这说明关节在运动中起什么作用()A.动力作用B.杠杆作用C.支点作用D.调节作用10.人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从行为方面分析,主要是因为人类具有最强的()A.捕食行为B.学习行为C.防御行为D.繁殖行为11.社会行为有利于动物的生存,下列各项中具有社会行为的是()A.森林中的一群狒狒B.池塘中的一群青蛙C.花盆下的一群鼠妇D.果盘上的一群苍蝇12.下列对蚕"作茧自缚"行为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是动物的本能B.由遗传物质控制C.属于后天性行为D.属于先天性行为13.动物对于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是很重要的,这是因为()A.动物能为生态系统制造有机物B.动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C.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没有动物生态系统将无法运行14.大量的细菌能使食物迅速腐烂,食品在冰箱中能保存一定时间不腐烂,主要原因是冰箱环境中()A.细菌很少B.细菌繁殖很慢C.没有细菌D.细菌都冻死了15.下面的植物中,不需要人工施加含氮肥料的是()A.青菜B.豌豆C.西红柿D.卷心菜16.许多方便面里配有一小包干蔬菜,这些蔬菜采用的保存方法是()A.冷藏法B.腌制法C.脱水法D.消毒法17.黔东南州的人们都喜欢酸汤鱼,其中的酸汤制作需要利用的微生物是()A.乳酸菌B.酵母菌C.酷酸菌D.甲烷菌18.病毒与细菌最明显的区别是()A.无成形细胞核B.没有细胞壁C.没有细胞膜D.没有细胞结构19.病毒在寄主细胞内的生命活动主要表现为()A.游动和生长B.繁殖新个体C.生长和发育D.取食、消化20.为了便于对生物的研究,常要对生物进行分类,下列不能作为分类依据的是()A.亲缘关系B.个体大小C.生理特征D.形态、习性21.生物分类的最基本单位是种.下列对种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最远B.同种生物的共同特征最少C. 一个物种就是一个生物D. 一个物种里只有一种生物22.公园和学校里各种植物标牌上除了写着植物的名称外,还写着它们所属的()A.纲B.目C.科D.属23."多个物种,一个星球,一个未来",其中"多个物种"具体是指()A.物种的多样性B.基因的多样性C.个体的多样性D.蛋白质多样性24.雷公山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有鸟类121种,爬行类56种,还有植物1390种,雷公山形成生物种类多样性的一个根本原因是()A.环境的多样性B.生态系统的多样性C.基因的多样性D.营养来源的多样性25.图中鸟儿"举家迁徙"的无奈之举告诉人们,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A.禁止开发利用任何生物资源B.建立自然保护区C.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D.建立濒危物种的种质库二、非选择题(答案请写在答题纸指定区域相应位置,除标注的外,每空1分,共50分)26 .如图是与运动有关的形态结构图,请分析回答:(1)动物的运动有许多不同形式.如:①鱼类可依鼎尾部的摆动和[3]_的协调作用游泳;②昆虫大多依靠—飞行,有的还能跳跃;③鸟类的前肢进化成了[5]_,具有很强的飞行能力,有利于鸟类的迁徙.鸟类迁徙行为的获得途径看,迁徙是鸟类的—(填“先天性"或“学习")行为,它是由体内的—决定的.近年来迁徙的鸟的种类和数量因各种原因遭到破坏, 致使生物的多样性受影响,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④人类主要依幕—、和关节的协调配合,完成各种精细而灵活的动作.(2)动物的运动器官有许多共同的结构特征.如:①多具有发达的_,能为运动提供动力;②多具有牢固的支持和附着结构,如昆虫体表的_,鸟类的龙骨突,人体四肢的骨骼;③ 多具有便于灵活运动的分支和节点,如蝗虫的足分节,人的四肢有许多[8]_.(3)呼吸是生物的基本特征,鸟的身体里有发达的_与肺相通,起到辅助呼吸的作用.鱼生活在水中,它的呼吸器官是_.在市场上买鱼,如果鲍的颜色是鲜红的,则是新鲜的鱼,这是由于鲤里面有—,可以进行气体交换.(4)动物的运动对其生存有重要意义.对于各种动物来说,运动都能扩大其活动和生存范圉,因而也就增大了其—、逃避敌害、争夺栖息地和繁殖后代的机会.27.如图为细菌结构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①图中A是_集中的区域.②F是_,它能帮助细菌_.③与真菌相比,它的细胞中没有.④ 由于细菌体内没有—,所以多数细菌的营养方式为—•⑤ 该图的细菌山个细胞组成,根据其形状,应属于 菌.B28. 如图表示腐生细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据图回答.(1) 组成植物体和兔、鹿等动物体的有机物最终来源于绿色植物的—过程•(2) 从生态系统的组成上看,腐生细菌、真菌属于—.(3) 生物遗体被图中的_分解生成_释放到空气中,产生的_和_渗入到土壤中, 这些物质乂可被植物吸收和利用•山此可见,这些生物对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4)图中,生产者是 ;消费者是29. 下面是部分动物的分类图解,请分析回答:功物 1I~~I 1 \ C 鸟矣 h IIlII*e.ft 卄址 s ⅛⅛∙⅛ Q(1)从体形来看,绝大多数动物身体呈 ,这种体形使其运动更加准确、迅速而有效,能 更好地捕食与御敌.(2)从体表来看,与所生活的环境相适应,A 类动物的体表具有 ,适于寄生生活;B 类 动物的体表具有 ,是对陆地生活的适应•Γ ∏ II I 1 M 務形 Λ坏节软休 It动轴动炯 I 动為动物Illl I I A 腐生细菌.(3)从呼吸器官来看,观察蚯蚓时,要经常往其体表滴水以保持湿润,原因是 ,而青蛙(4)从生殖和发育来看,_ (填字母)类动物摆脱了对外界水环境的依赖,与此相适应的特点有:—(任意举例2项).与D类动物相比,E类动物的胚胎在母体内发育,通过_从母体获得营养.(5)从分类等级来看,脊椎动物的五个类群所处的分类等级是_,生物学家在进行丁武分类时,除了要比较形态,还要比较—.(6)从进化过程来看,在我国发现的孔子鸟化石显示它具有鸟类和D类动物的一些特征:被覆羽毛;具有和鸟翼一样的前肢,但前肢上长着3个爪;上下颌没有牙齿,有角质喙.据此可以判断,鸟类可能是由—进化而来的.(7)综上所述,在动物的进化历程中,充分体现了—的进化规律.30.雳公髭蟾是中国的特有物种,仅分布于雳公山,虽然近年来加大了保护力度,但其生存同其它野生动物一样受到威胁,究其原因如表所示:原因偷猎栖息地外来物其他原丧失种的影因响雪山髭蟾25%56%7%12%哺乳类31%32%17%20%山此可知,雪山髭蟾和其它野生动物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保护雪山髭蟾和其它野生动物最有效的措施是.2016-2017学年贵州省黔东南州八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有四个供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1.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共同特征是()A.两侧对称B.有口无肛门C.有刺细胞D.营寄生生活【考点】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分析】腔肠动物是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生活在水中,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体壁山内胚层、外胚层和中胶层构成,体内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扁形动物的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有口无肛门.【解答】解:腔肠动物是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生活在水中,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体壁山内胚层、外胚层和中胶层构成,体内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两侧对称)、体壁具有三胚层、无体腔,有口无肛门.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共同特征的是,有口无肛门. 故选:B2.下列可提取用于制作抗血栓药物的动物是()A.蚯蚓B.沙蚕C.水蛭D.涡虫【考点】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分析】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①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③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解答】解:水蛭唾腺中含水蛭素是一种多肽,山多种氨基酸组成.水蛭素对细菌内毒素引起的血栓形成有预防作用,并能减少死亡率.因此唾液中有防止血液凝固的物质,能提取抗血栓药物的是蛭.故选:C3.软体动物的贝壳与昆虫的外骨骼的共同作用是()A.保护B.运动C.连接D.营养【考点】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分析】1、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生有一对触角,为感觉器官;胸部一般着生有两对翅、三对足,为昆虫的运动器官;身体外有外骨骼,可以保护、支撑身体内部柔软器官的作用,还可以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失.2、软体动物的身体柔软,身体外面包着外套膜,一般具有贝壳,有的贝壳退化.软体动物的外套膜能分泌骨质形成贝壳,也能分泌珍珠质,形成珍珠.【解答】解:软体动物的贝壳与昆虫的外骨骼都能保护内部柔软的器官,可见A正确. 故选:A.4.对于寄生生活的线性动物,最发达的器官是()A.运动器官B.生殖器官C.感觉器官D.消化器官【考点】动物的分类.【分析】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体表或体外,并从这种生物体上摄取养料来维持生活的现象叫做寄生,营寄生生活的动物都有与寄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解答】解:与寄生生活相适应,寄生类线形动物没有专门的消化器官,运动器官和感觉器官也都退化,生殖器官特别发达,生殖能力强大,如蛔虫的生殖器官也非常发达,每条雌虫每日排卵约24万个.因此对于寄生生活的线形动物最为发达的是生殖系统.故选:B5.下列儿种动物中符合"身体和附肢都分节,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这一特征的是()A、螃蟹 B.乌龟 C.沙蚕 D.河蚌【考点】节肢动物蝗虫的主要特征.【分析】节肢动物具有身体Itl许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等特征.【解答】解:A、娼蟹具有身体山许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等特征,A正确.B、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有: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会随外界的温度变化而变化.心脏只有三个腔,心室里有不完全的隔膜,体内受精,卵生或少数卵胎生.乌龟属于爬行动物.B错误.C、沙蚕的身体分节不分部,也无外骨骼为环节动物.C错误.D、河蚌属于软体动物,身体柔软,外面有贝壳.D错误.故选:A6.在生长有较多藻类的池塘中,常常见到鱼会在黎明时候浮头,其原因是()A.水中缺氧B.水中太暗C.水中食物不足D.水中空间太小【考点】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分析】口天水中的藻类植进行光合作用能够增加水中氧气的含量,但是晚上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反而使水中氧气减少.【解答】解:池塘中的藻类白天通过光合作用能增加池塘中的氧气,晚上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水中的氧气•到了黎明时分,是池水中氧气含量最少的时候,其中鱼虾为了能呼吸到足够的氧气,只有浮头或跳出水面从空气中吸取氧气了.因此,在生长有较多藻类的池塘中,常常看到鱼在黎明时浮头其至跳出水面的现象,是因为水中缺氧,为了从空气中吸取氧气. 故选:A.7.以下属于我国特有的一级保护爬行动物的是()A、蜥蜴 B.扬子鳄C.大熊猫D.大鋭【考点】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分析】我国有很多特有的珍稀动物,如扬子鳄或称作華,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鳄鱼,是世界上体型最细小的鳄鱼品种之一.它既是古老的,乂是现在生存数量非常稀少、世界上濒临灭绝的爬行动物.在扬子鳄身上,至今还可以找到早先恐龙类爬行动物的许多特征.所以,人们称扬子鳄为中生代的“活化石我国已经把扬子鳄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严禁捕杀.【解答】解:A、蜥蜴属于爬行动物,不是哺乳动物,也不是一级保护动物,A错误.B、在扬子鳄身上,至今还可以找到早先恐龙类爬行动物的许多特征.所以,人们称扬子鳄为中生代的“活化石",属于我国一级保护爬行动物,B正确;C、大熊猫一般称作“熊猫",属于哺乳动物,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动物之一,数量十分稀少,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誉为“中国国宝",C错误;D、大覲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贵的两栖动物.它的叫声很像幼儿哭声,因此人们乂叫它“娃娃鱼",是国家二类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是农业产业化和特色农业重点开发品种;是野生动物基因保护品种,D错误;故选:B.8.—只麻雀从340的室外飞入200的空调房中,其体温发生的变化是()A.降低B.升高C.基本不变D.无法确定【考点】变温动物和恒温动物的概念及其区别.【分析】(1)体温不因外界环境温度而改变,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动物,叫做恒温动物,如绝大多数鸟类和哺乳动物.体温随着外界温度改变而改变的动物,叫做变温动物.(2)麻雀属于恒温动物,体温不会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但在高温环境中的生命活动的耗氧量会增加.【解答】解:麻雀为鸟类,属于恒温动物,体温不因外界环境温度而改变,从340的室外E 入200的空调房中,其体温发生的变化是基本不变.故选:C.9.人的上臂以肩关节为枢纽,可做伸屈、旋转、换转等各种动作.这说明关节在运动中起什么作用()A.动力作用B.杠杆作用C.支点作用D.调节作用【考点】关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分析】此题考查关节的结构和功能.关节是指骨与骨之间能够活动的连接,山关节面、关节粪和关节腔三部分组成.【解答】解:关节是指骨与骨之间能够活动的连接,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部分组成. 关节面包括关节头和关节窝.关节面上覆盖一层表面光滑的关节软骨,可减少运动时两骨间关节面的摩擦和缓冲运动时的震动.关节囊山结缔组织构成,包绕着整个关节,把相邻的两骨牢固地联系起来.囊壁的内表面能分泌滑液.在关节囊及囊里面和外面还有很多韧带,使两骨的连接更加牢固.关节腔山关节囊和关节面共同圉成的密闭腔隙,内有少量滑液.滑液有润滑关节软骨的作用, 可以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使关节的运动灵活自如.运动中,关节起着支点的作用(也有说枢纽作用)・故选:C10.人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从行为方面分析,主要是因为人类具有最强的()A.捕食行为B.学习行为C.防御行为D.繁殖行为【考点】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动物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解答时可以从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的特点方面来切入.动物越拓等,其学习能力越强,人类是动物界进化等级最高的类群,人类的学习行为也是动物界中最为复杂多样的.【解答】解:动物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夭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如繁殖行为、捕食行为、防御行为等;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为后天性行为,动物越高等,学习的本领越強,山于人的大脑发达,思维敬捷,学习行为的本领比较强,所以成为地球上“万物之灵〃.选项A、C、D是动物生来就有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故选:B11.社会行为有利于动物的生存,下列各项中具有社会行为的是()A.森林中的一群狒狒B.池塘中的一群青蛙C.花盆下的一群鼠妇D.果盘上的一群苍蝇【考点】社会行为的特征.【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行为,解答时可以从社会行为的特点方面来切入•【解答】解:社会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社群生活对动物有利,可以有效地猎食和有效地防御捕食者的攻击,使动物群体能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对维持个体与种族的生存有重要的意义.森林中的一群狒狒群体内有严格的等级次序,有首领,负责指挥、协调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其他成员必须服从首领,因此属于社会行为:池塘中的一群青蛙、花盆下的一群鼠妇、果盘上的一群苍蝇,没有明确的分工,没有形成一定的组织,也没有等级,因此不属于社会行为. 故选:A.12.下列对蚕"作茧自缚"行为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是动物的本能B.由遗传物质控制C.属于后天性行为D.属于先天性行为【考点】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动物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区别.解答时可以从先天性行为、后天性行为的特点方面来切入【解答】解: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例如:蜜蜂采蜜,喜鹊建巢,蜘蛛织网,鸟类迁徙等,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后天性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动物建立后天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参与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蚕“作茧自缚"行为是生来就有的,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可见C符合题意.故选C13.动物对于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是很重要的,这是因为()A.动物能为生态系统制造有机物B.动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C.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没有动物生态系统将无法运行【考点】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分析】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解答】解:A、植物是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生物圈中其他生物提供食物来源,A错误;B、植物是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维持碳氧平衡,B错误;C、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而动物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可见,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正确:D、动物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但并不是没有动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就无法进行,D错误.故选:C.14.大量的细菌能使食物迅速腐烂,食品在冰箱中能保存一定时间不腐烂,主要原因是冰箱环境中()A.细菌很少B.细菌繁殖很慢C.没有细菌D.细菌都冻死了【考点】食品的腐败原因.【分析】低温能抑制细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据此作答.【解答】解:各种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接触到食物,并利用食物中的养分,大量的生长和繁殖,期间会产生很多的生长代谢产物,产生各种各样酸、臭的味道,所以食品腐败变质.因此食物腐败变质是山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根据食物腐败变质的原因,食品保存就要尽量的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冰箱中温度低,能抑制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使其繁殖速度慢,数量少,不能充分分解食物,达到保鲜的LJ的.可见B符合题意.故选:B15.下面的植物中,不需要人工施加含氮肥料的是()A.青菜B.豌豆C.西红柿D.卷心菜【考点】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分析】植物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需要量最大的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解答】解:大豆、花生等属于豆科植物,在豆科植物的根瘤中,有能够固氮的根瘤菌与植物共生,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够吸收的含氮物质,从而使得植物生长良好,而植物则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因此种植豆科植物时不要施加氮肥.可见B符合题意.故选:B16.许多方便面里配有一小包干蔬菜,这些蔬菜采用的保存方法是()A.冷藏法B.腌制法C.脱水法D.消毒法【考点】食品保鲜的一般方法.【分析】因食物腐败变质是山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根据食物腐败变质的原因,食品保存就要尽量的杀死和抑制微生物的生匕和大量繁殖,据此解答.【解答】解:传统的食品保存方法有盐腌、糖渍、干制、酒泡等•现代的贮存方法主要有罐藏、脱水、冷冻、真空包装、添加防腐剂等.许多方便面里配有一小包干蔬菜采用的是脱水法,减少了蔬菜中的水分,从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延长了干蔬菜的保存时间. 故选C.17.黔东南州的人们都喜欢酸汤鱼,其中的酸汤制作需要利用的微生物是()A.乳酸菌B.酵母菌C.酷酸菌D.甲烷菌【考点】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分析】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有重要的作用,如制作泡菜,酸奶要用到乳酸菌.【解答】解:黔东南州的人们都喜欢酸汤鱼,其中制作需要用到乳酸菌,乳酸菌是一种厌氧菌,在无氧的条件下,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使得菜呈现一种特殊的风味,还不改变菜的品质,可见A正确.故选:A18.病毒与细菌最明显的区别是()A.无成形细胞核B.没有细胞壁C.没有细胞膜D.没有细胞结构【考点】病毒的形态结构及生命活动特点;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特点.【分析】(1)细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没有叶绿体(2)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没有细胞结构,仅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一旦离开就会变成结晶体.【解答】解:细菌有细胞结构,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因此病毒与细菌最明显的区别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故选:D19.病毒在寄主细胞内的生命活动主要表现为()A.游动和生长B.繁殖新个体C.生长和发育D.取食、消化【考点】病毒的分类与噬菌体.【分析】病毒的形态结构及生命活动特点1、病毒的形态:病毒的个体非常小,比细菌还小得多,只能用纳米来表示它的大小,借助于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病毒的形态结构,病毒的形态多样,有球形,杆形,蝌蚪形等.2、病毒的结构:病毒无细胞结构,只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3、病毒的生活方式:病毒只营寄生生活.病毒要是离开了活细胞,通常会变成结晶体.一有机会侵入活细胞,生命活动就会重新开始.4、繁殖方式:以自我复制的方式繁殖,即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寄生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新生成的病毒乂可以感染其他活细胞.据此解答。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情况汇报(1)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情况汇报(1)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情况汇报(1)文档XX给广大网友提供最实用的文档资料尊敬的各位领导:社区共管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做好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镇托洛顶自然村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XX 年度启动的社区共管示范村之一,该村位于保护区南部,海拔2700米,距**镇约公里,距维西县城约80公里,属保护区周边社区,根据20XX年调查数据,该村目前有35户村民,155人,全村有93个劳动力,18个在读学生,集体林300亩,耕地面积132亩,人均有粮308公斤,人均纯收入1125元,大小牲畜共622头。

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土豆、荞类、青稞、燕麦、豆类。

一、项目实施情况滇西北社区保护地项目维西县**镇托落顶社区保护地项目,起止时间是20XX年3月至20XX年2月28日。

项目包括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发放宣传挂历,举办社区共管、森林资源可持续管理技术和农业技术培训,推广科学养蜂和种植中药材技术,同时,村民在保护区的引导和动员下,充分发挥村民在项目中的主体作用,激发群众参与项目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制定了独具特色的资源管理计划和资源共管机制,通过多种形式帮助社区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促进了发展,使社区从单纯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承受者变成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共同利益者,同时增加了他们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了解,增强了生态环境意识,提高了村民的生产生活质量,全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农民显现出了良好的精神面貌,劳动技能得到了提升,增强了家乡自豪感,进一步树立了自信心,同时激发了村民更加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怀,使他们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资源保护与管理工作中。

项目具体实施情况如下:前期工作开展情况3月21日至22日完成PRA参与式评估,召开村民大会,成立社区保护地管理委员会;向香格里拉滇金丝猴保护协会提交了《托落顶社区PRA调查报告》,4月27日修订村规民约,制定社区保护地管理办法;同时与县林业局协商,取得社区保护地授权协议。

自然保护区建设中的社区参与机制

自然保护区建设中的社区参与机制

自然保护区建设中的社区参与机制一、引言自然保护区是国家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而划定的特定区域,具有重要的生态、科学和社会价值。

然而,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和资源无法有效地管理和保护自然保护区,需要社区参与机制的建立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自然保护区建设中的社区参与机制,包括框架制定、参与主体和合作方式等方面的内容。

二、框架制定在建立自然保护区的过程中,制定社区参与的框架是一个重要的首要任务。

社区参与的框架包括明确的目标、参与层级和具体的参与程序等内容。

明确的目标能够使社区参与者明确自己的参与价值和目标,并有助于提高参与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与层级需要考虑到社区的特点和资源,并充分听取社区参与者的意见和建议。

具体的参与程序应该简单明了,并且提供社区居民参与的多种方式,使得社区参与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参与方式。

三、参与主体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参与机制需要明确各个参与主体的角色和职责。

首先是政府部门,其承担着保护区管理和监督的责任,并对社区参与者提供支持和指导。

其次是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机构,其负责具体的保护区内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同时需要和社区保持密切的沟通和合作。

再次是社区居民,其是保护区建设中最重要的参与主体,需要积极参与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包括宣传教育、监督管理和资源保护等方面的工作。

最后是非政府组织和专业机构,其能为社区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和管理经验,并与政府部门和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机构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

四、合作方式合作是自然保护区建设中的社区参与机制的核心要素之一。

合作方式主要包括政府与社区的合作、政府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合作、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与社区居民的合作以及社区居民与非政府组织和专业机构的合作。

政府与社区的合作是基础,需要政府部门积极听取社区的意见和建议,并将其纳入到保护区的管理与决策中。

政府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合作需要明确各自的职责和权限,并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和协调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 tr eev n dae tC mmu ie au eR srea d A jcn o nt s i
T N u jn Z A G S il g A G Xi-u ; H N h-i n

( d i s av ue f e o g a a r R s v。 . sa, u h u 5 7 0 ) A mn t t eB r u o L i nsn N t e ee e I i n G i o 5 1 0 iri a g h u r eh z
雷公 山自然保护区于 18 年 6 92 月经贵州省人 民政府批准建立为省级 自然保护 区 ,2 0 年 6 01 月
系分 析
11 保 护与 社 区发展 的 矛盾性 .
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 自 然保护区。保护区位
于贵州省东南部 ,黔东南的中部 ,地跨雷山、台江 、 剑河、榕江 4 1 个乡 ( ,保护区总面积 4 3 县 1 镇) . 7
系极为明显的分水岭高地 ,雷公山生物资源极为丰 富 ,已经鉴定的生物种类 5 8 种 ,是 以保 护秃杉 04
等珍稀生物为主的森林生态 系统类型 自然保护区。
传统的原因 , 保护 区内的农民一直依赖着保护区内 的资源来生存 和发展 ,对 自然资源有较强 的依赖 性 。而我国对 自然保护区采取的强制性的资源管理
p oe t n o au e rs uc s a d te d v lp n f lc o rtci fn tr eo re o n e eo me t o o a c mmu i e ;as ,ra o s fr ter c nrdcin h l nt s l o e sn o h i o ta it i o
we o n ,a d t e rlvn o neme s rs wee po o e . e r fu d n ee a t c u tr a u e r rp sd h
Ke r s eg n s a tr s re o y wo d :L io g h n Nau e Re e ;C mmu i e eo me t o t dcin v nt d v lp n ;C n a it ;An Y 1 y r 0 l ‘ a ss
第 3卷 第 4 9 期
2 1 年 1 月 01 1
贵 州 林 业 科 技
Guz o o etyS in ea dTe h ooy ih uF rsr ce c n c n lg
Vo.9 1 .No4 3 .
No . 01 v,2 1
雷公 山国家级 自然保护 区与社 区发展关 系 的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国家对保护区的建设和
发展越来越重视 ,并 出台了 《 中华人民共和国 自 然
保护区条侈 等一系列 的法律法规及政策,进一步 有效保护区内的森林资源 。但 区内人 口较多、农 民 生产生活活动较为频繁 ,加上 由于历史和少数民族
万 h m ,有林地 面积 4 5 h 2 . 万 m ,森林 覆盖 率 为 2 8. %,森林总蓄积为 35 m 。雷公 山保 护区 86 7 4万 。 是一个典型的山地环境 ,正处于长江水系与珠江水
源,大力发展地方经济,使保护与发展之间产生了
展的矛盾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 . 自然资源保护与资源利用的矛盾 .1 1 自然保护区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
等自 然资源 ,建立保护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后这些资源没有得到开发 来源。若合理开发利用这些资源 ,不但可以解决当
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困难 ,而且可以为当地农民带来
中国分 类号 :¥ 5 . 7 99 文献标识码 :C
An l ss o h v l p e t l Rea in h p Be we n Leg n s a t n l a y i n t e De eo m n a l to s i t e i o g h n Na i a o
Ab ta t Ac odn t y as f r t a e p r n e n oe t eo re rtcin a d y a ig sr c : c r ig o e r o p a i l x ei c i frs r su c poe t , n b tkn ce e o L io gh t r s re s al e a l,t i a e aye h e eo me t ea o s i b t e n te egn s a Nau e Ree v a l x mpe hs p r a lz d te d v lp na rlt n hp ew e n p n l i h
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 了自然保护区社区群众对资
1 雷公 山保护 区保护 与社 区发展 的关
收稿 日 :2 1 — 9—1 期 01 0 9
源的利用 , 当地群众失 去了管理和使用资源的权 使
利 ,从而失去或减少发展的机会 ,使原本就很落后
贵 州 林 业 科 技
3 9卷
的社区发展又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然而对于保护 区 采药、开垦 、烧荒、开矿 、采石 、挖沙等活动 。保 内的农 民来说 ,为了生存 ,他们不惜破坏森林 资 护区内蕴含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水资源 、旅游资源

尖锐的矛盾和冲突。目前 ,自 然资源保护与社区发 利用 ,限制 了区内农 民的生产生活区域和经济生活
唐秀俊 张世玲
57 0 ) 510
( 贵州 雷公 山国家级 自 然保护区管理局 雷山

要: 本文根据多年从事森林资源保护的实践经验 ,以雷公 山保护 区为例分析 了 目 自 前 然保护与社区发展
的关系。找 出产生矛盾关系 的原 因,并就如何解决这种矛盾提 出了几点建议 。 关键词: 自 然保护 区;社 区发展 ;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