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肝细胞的分离_培养和冻存

人肝细胞的分离_培养和冻存
人肝细胞的分离_培养和冻存

metastases:acom

parisonofinterstitiallaser

photocoagulation

(ILP )and percutaneousalcoholin jection (PAI ).ClinRadiol,1993;48(3):166-171.

(收稿日期:2004-09-18)

?综述?

人肝细胞的分离、培养和冻存

李 涛 彭志海

摘要 人肝细胞是生物人工肝的最理想细胞来源,决定其治疗效果。本文就人

肝细胞分离、培养及冻存进行综述。 关键词 生物人工肝 人肝细胞 分离 培养 冻存作者单位:200080上海,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

进展期肝功能衰竭(advancedacuteliverfailure )唯一证明有效的治疗措施是急诊肝移植(livertrans 2plantation,LT )[1]。然而,许多患者却由于供肝的严重缺乏而在等待中死去。这促使了研究者对肝功能支持研究的兴趣。理想的肝功能支持可以使患者成功的桥接(bridge )肝移植或者使患肝得以再生恢复[2]。作为一种替代疗法,一个桥接设备可以像肾透析一样为衰竭的肝脏提供长期的支持[3]。在生物人工肝中(bioartificialliver,BAL ),患者的血浆循环通过体外的生物反应器,该反应器装载有具有生物合成、解毒和生物转化功能的肝细胞,从而发挥肝功能支持作用。人原代肝细胞可以提供大部分肝功能,因此是生物人工肝中最理想的肝细胞来源。本文主要对人肝细胞的分离技术、培养方法及冻存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人肝细胞的分离

人肝细胞主要来源于外科切除标本及由于严重脂肪变性或者肝硬化而遗弃的供肝[4~8,22,24]。与脂肪肝相比,肝硬化肝分离的肝细胞产量及活性均低,但肝细胞的安定代谢功能却没有差别[8]。

目前广泛应用的人肝细胞分离技术是Seglen [9]

创立的胶原酶两步法灌注分离技术。简述如下:对于整肝灌注,通过门静脉插管并固定;而对于肝段,则通过切面主要血管开口插管,其他血管结扎以防漏液。首先用含离子鳌合剂如EDTA [7,8,24]或者

EGTA [23,25]的无Ca 2+缓冲液(保持37℃

)灌注,目的是去除Ca 2+离子,打破细胞间桥粒紧密连接。接

着用含Ca 2+离子的胶原酶缓冲液灌注消化组织。收集消化后的肝细胞并悬浮于冰冷的培养基中。然后,通过不锈钢筛网过滤及低速离心纯化肝细胞。分离纯化后的肝细胞通常立即采用台盼兰抗拒染色法评估细胞活性[7,8,23~25]。许多研究小组通过对该技术略加改良分离获得肝细胞[4~7,24]。最近,一个意大利研究小组设计了一种改良四步法来分离人肝细胞,目的是减小缺血再灌注损伤及提高细胞分离后能量状态,从而提高分离后肝细胞的活性[6]。与传统两步法相比,其在EDTA 灌注前及胶原酶灌注后采用含甘氨酸、丙氨酸及果糖等基质的灌注液灌注,以促进肝细胞分离后的能量恢复[6]。

分离肝细胞的数量及活性主要取决于组织质量、供肝冷缺血时间、灌注液成分、胶原酶类型和浓度。大多数研究中所用的酶为胶原酶Ⅳ或胶原酶P [7,8,24,25]。Liberase 是一种用来分离胰岛细胞的酶,它具有更低细菌污染的优点,最近有报道用来分离肝细胞。Donini 等[10]曾比较LiberaseHI 与胶原酶P 分离猪肝细胞的效果,结果发现LiberaseHI 可有效的分离获得更高活性的猪肝细胞。因此,许多小组应根据自己实验室条件建立自己的分离技术,这主要考虑下述因素:理想的灌注装置、胶原酶类型及浓度、灌注液离子浓度、灌注时间及温度、灌注液流速等。

2.人肝细胞原代培养

成熟肝细胞通常不能存活超过2周,并且在标准体外培养条件下不能增值。长期培养肝细胞,首

?

29?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2005年第32卷第2期SurgeryForei gnMedicalSciences,

2005,vol.32.No.2

先需要良好的细胞贴壁。这就需要培养器皿必须被覆某种基质如胶原酶Ⅰ或明胶[5,11,12]以提供细胞生长所需要的相似的体内细胞外环境。另外,培养基中须添加人类血清[4]、生长因子如HGF和/或EGF[5,13]、胰岛素[11,14]、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15]等。最近,Katsura等[4]发展了一种培养体系,能够长期培养人肝细胞并能保持肝细胞的分化功能。他们发现人肝细胞在添加了10%人血清、10mmol/L

烟酰胺、10n g/mLEGF、0.5μg/mL胰岛素、10-7 mol/L地塞米松及抗生素的角蛋白刺激因子培养基(keratinoc yte2stimulatin gfactormedium)中可以存活超过56天。尽管许多研究者建立了各自的人肝细胞长期培养方法,但这些研究多为所需肝细胞数量较少的药理学方面的研究,其培养的细胞量并不能满足生物人工肝的需要。对于生物人工肝而言,通常需要超过1010个细胞以维持患者肝功能[2]。因此,生物人工肝需要特殊的肝细胞培养体系,其不仅能提供足够的表面积以供大规模肝细胞贴壁,而且能提供细胞生存所需的足够的营养及氧气。

3.人肝细胞的冻存

人肝细胞的获得是不确定的,而且一旦获得,将会分离出大量的肝细胞(超过109个肝细胞),通常超过了研究所需。这样,许多肝细胞将被浪费掉。虽然肝细胞可以短期保存在UW液中[23],但是仍需要发展长期保存肝细胞的冻存方法,以期获得在研究及临床中最大限度的应用。在过去的20年中,许多关于猪肝细胞[15,16]和人肝细胞[14,19]的冻存方法已经被提出。但目前尚没有一个标准的冻存方法。任何冻存方法的最终目的是最小化可以损伤细胞亚结构的细胞内冰晶形成,从而保持解冻后细胞活性、粘附能力及代谢活性。一个成功的冻存方法主要取决于冻存速度、冻存肝细胞的浓度、冻存保护剂的类型及终浓度等[17]。许多研究应用计算机程序冷冻仪来控制温度,使其以更精确的方式下降,从而避免悬液中细胞内冰晶的形成。Guillouzo等[18]回顾了1999年研究文献,结论是没有可信的证据表明复杂的程序降温比普通的-20℃然后-80℃两步降温法更有利。最近,Alexandre等[19]比较了计算机控制型冷冻仪实现的阶梯式降温法(stepwise freezin g,SF)及异丙醇冷冻仪实现的逐步降温法(progressive freezin g,PF),发现总复苏率PF (38%±3%)高于SF(12%±2%)。二甲基亚砜(dimeth ylsulfoxide,DMSO)在多数研究中用来作为冻存保护剂[14,19]。聚维酮(polyvinylpyrrolidone)是另外一种冻存剂,它可以保护细胞的亚结构[19]。至于肝细胞在液氮中冻存时间问题,目前认为冻存时间对解冻后肝细胞功能影响很小[20]。总之,理想的肝细胞冻存方法还没有出现,仍需进一步研究。

最近,一个意大利研究小组报道了第一例应用冻存肝细胞的生物人工肝成功桥接一名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到肝移植[21]。虽然目前尚无标准冻存方法,而且肝细胞在解冻后有60%~65%的丢失[19],但无疑冻存肝细胞在生物人工肝未来的应用中有着广阔的前景。

参 考 文 献

1.BernalW,WendonJ.Livertrans plantationinadultswithacuteliv2

erfailure.JHe patol,2004;40:192-197.

2.StrainAJ,Neuber gerJM.Abioartificialliver2stateoftheart.

Scinece,2002;295:1005-1009.

3.AllenJW,HassaneinT,BhatiaSN.Advancesinbioartificialliver

devices.He patology,2001;34:447-455.

4.KatsuraN,IkaiI,MitakaT,etal.Lon g2termcultureof primar y

humanhe patocyteswith preservationof proliferativeca pacityand differentiatedfunctions.JSur gRes,2002;106:115-123.

5.FerriniJB,PichardL,Domer gueJ,etal.Lon g2term primar ycul2

turesofaldulthumanhe patocytes.ChemBiolInteract,1997;107:

31-45.

6.BaccaraniU,SannaA,CarianiA,etal.Isolationofhumanhe pato2

cytesfromliversre jectedforlivertrans plantationonanationalba2 sis:resultsofa22yearex perience.LiverTrans pl,2003;9:506-

512.

7.HewittWR,CornoV,E guchiS,etal.Isolationofhumanhe pato2

cytesfromliversre jectedforwholeor gantrans plantation.Trans2 plantProc,1997;29:1945-1947.

8.BaccaranlU,DoniniA,RisalitiA,etal.Steatoticversuscirrhotic

liversasasourceforhumanhe patocyteisolation.Trans plantProc.

2001;33:664-665.

9.Se glenPO.Pre parationofisolatedratlivercells.MethodsCellBi2

ol,1976;13:29-83.

10.DoniniA,BaccaraniU,LavaroniS,etal.LiberaseHIenz ymever2

suscolla genaset ypePfor porcinehe patocyteisolation.Trans plant Proc,2001;33:1972-1973.

11.Hon gJT,GlauertHP.Effectofextracellularmatrixontheex pres2

sionof peroxisome proliferationassociated genesinculturedrathe p2 atocytes.ToxicolInVitro,2000;14:177-184.

12.ChenHL,WuHL,FonCC,etal.Lon g2termcultureofhe pato2

cytesfromhumanadults.JBiomedSci,1998;5:435-440.

13.Michalo poulosGK,BowenW,NusslerAK,https://www.360docs.net/doc/9311652319.html, parative

?

39

?

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2005年1月第32卷第2期SurgeryForei gnMedicalSciences, 2005,vol.32.No.2

analysisofmito genicandmor phogeniceffectsofHGFandEGFon rat andhumanhe patocytesmaintainedincolla gen gels.JCellPh ysi 2

ol,1993;156:443-452.

14.OstrowskaA,BodeDC,PrussJ,etal.Investi

gationoffunctional

andmor phologicalinte grityoffreshl yisolatedandcr yopreservedhu 2

manhe patocytes.CellTissueBank,2000;1:55-68.15.WuL,SunJ,Wan

gL,etal.Cr

yopreservationof primar y porcine

hepatocytesforuseinbioartificialliversu pports ystems.Trans plant Proc,2000;32:2271-2272.16.DarrTB,HubelA.Postthawviabilit

yof preculturedhe patocytes.Cryobiolo gy,2001;42:11-20.17.Llo ydTD,OrrS,SkettP,etal.Cr

yopreservationofhe patocytes:areviewofcurrentmethodsforbankin g.CellTissueBank,2003;

4:3-15.

18.GuillouzoA,RiallandL,FautrelA,etal.Survivalandfunctionof

isolatedhe patocytesaftercr yopreservation.ChemBiolInteract,

1999;121:7-16.19.AlexandreE,Viollon

2AbadieC,DavidP,etal.Cr yopreservation

ofadulthumanhe

patocytesobtainedfromresectedliverbio

psies.

Cryobiolo gy,2002;44:103-113.

20.RiallandL,Gu

yomardC,ScotteM,etal.Viabilit

yanddru

g

metabolismca pacityofal ginate 2entrappedhe patocytesaftercr yop 2

reservation.CellBiolToxicol,2000;16:105-116.21.BaccaraniU,DoniniA,SannaA,etal.Firstre

portofcr yopreser 2

vaedhumanhe patocytesbasedbioartificialliversuccessfull

yusedas

abrid getolivertrans plantation.AmJTrans plant,2004;4:285-289.

22.SerraltaA,DonatoMT,OrbisF,etal.Functionalit

yofcultured

humanhe patocytesfromelectivesam plecadaveric graftsandhe pate 2

ctomies.Toxicolo gyInVitro,2003;17:769-774.23.LiGC,LiuYF,Lian

gJ.Isolationand

protectiveeffectinUWso

2

lutionofhumanhe patocytesdurin gcoldstora ge.IntCon grSer,

2003;1255:217-218.

24.DininiA,BaccaraniU,PiccoloG,etal.He

patocyteisolationusin g

humanliversdiscardedfromtrans plantation:anal ysisofcell

yield andfunction.Trans

plantProc,2001;33:654-655.

25.Schulze 2BergkamenH,Unter

gasserA,DaxA,etal.Primar yhu 2

manhe patocytes-avaluabletoolforinvesti gationofa poptosisand

hepatitisBvirusinfection.JHe

patol,2003;38:736-744.(收稿日期:2004-11-08

)

?综述?

NO 在肝移植病人体内发挥的病理生理效应

葛彦虎 王卓强

摘要 一氧化氮(NO )分子由酶P450家族的NO 合酶(NOS )产生。目前,已克

隆出三种NOS 的亚型,它们在肝脏中有表达。NO 的细胞作用和生理作用的发挥主要依靠环鸟苷酸,NO 参与肝移植病人机体内的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包括缺血再灌注损伤、急性细胞排斥反应及终末期肝病病人所特有的局部循环的改变。 关键词 肝移植 一氧化氮 病理生理作者单位:100091北京,解放军第三零九医院麻醉科

人体内的一氧化氮(NO )分子是由酶P450家族的NO 合酶(NOS )产生,NOS 作用于L 2精氨酸和氧,产生L 2谷氨酸和NO 。人们已经克隆出三种NOS 的亚型,即内皮型NOS (eNOS )、诱导型NOS (iNOS )、神经元型NOS (nNOS )[1],这三种亚型在肝脏中都有表达[2]。nNOS 和eNOS 在肝脏中的表达具有细胞选择性,前者只在神经组织中可检测到,后者只在肝脏血管的内皮细胞中表达[3]。当受到一

定的刺激的下,iNOS 在肝脏细胞中广泛表达。1.NO 的信号转导

NO 主要依靠环鸟苷酸(cGMP )来发挥细胞效应和生理作用。NO 从内皮细胞中扩散至收缩细胞中,包括心肌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等可收缩细胞,并在收缩细胞中与水溶性鸟苷酸环化酶相互作用。它先与鸟苷酸环化酶中的亚铁血红素发生作用,酶被激活后,作用于GTP 产生cGMP 。cGMP 由磷酸二酯酶来降解,故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可抑制其降解。cGMP 可以调节激酶的活性,在收缩细胞中激活蛋

?

49?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2005年第32卷第2期SurgeryForei gnMedicalSciences,

2005,vol.32.No.2

体外正常成人肝细胞分离培养的经验

?经验交流? 体外正常成人肝细胞分离培养的经验Ξ 马巧玉,郝 飞,王宇明,宋志强,刘国栋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感染病中心,重庆400038) 摘 要:目的 为进一步研究病毒性肝炎免疫发病机制、临床治疗和疫苗研制提供最接近自然状态的理想细胞模型。方法 体外二步灌流法分离正常成人肝细胞并用1640培养液维持培养1个月以上。结果 分离较多量正常成人肝细胞可在体外存活1个月以上。结论 正常成人肝细胞可在体外被分离培养以供各种肝病基础和临床研究。 关键词:正常成人肝细胞;细胞模型 中图分类号:R446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8348(2003)0921228202 各种肝脏疾病(特别是病毒性肝炎、原发性肝癌)在我国发病率高,无可靠治疗方法。因此,迫切需要在肝脏疾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面有所突破。近年来,国内外有许多关于用动物肝细胞、胎儿肝细胞及肿瘤细胞进行肝脏疾病研究的报道,但这些细胞与自然状态的成人肝细胞存在较大差别。我们在体外分离培养正常成人肝细胞,以期建立与自然状态最为接近、更适宜于进行肝脏疾病的发病机制和防治等研究的细胞模型。1 材料与方法 111 正常成人肝组织标本,共10例,其中取自意外死亡之3例成年男性(19、24、35岁),1例成年女性(27岁)肝脏;4例成年男性(42、47、55、62岁)胆囊结石或胆囊炎手术时肝脏活检标本;均无肝病史,临床生化和病理检查无异常发现;另有1例成年男性(36岁)肝脏血管瘤标本;2例成年男性(53、58岁)肝癌癌旁组织标本,各种肝炎病毒及AIDS标志物检测均阴性。112 小牛血清 由本校试剂中心提供,用前56℃×30min灭活补体。 113 主要试剂 (1)PRMI21640细胞培养基:购自美国GIB2 CO公司;(2)胶原酶、胰蛋白酶抑制剂:由美国SIGMA公司提供;(3)分散酶:购自德国宝灵曼公司。 114 实验方法 11411 正常成人肝细胞分离 采用体外灌流法分离正常成人肝细胞[1、2]。取上述成年人肝脏2~100g,将肝组织置于培养皿中,用37℃前灌流液自残存血管中反复灌注,至大部分肝脏呈现灰白色,用37℃,0105%的胶原酶(含011分散酶)反复注入残存血管,剪碎肝组织,37℃振荡,消化30min,三层无菌沙布过滤,450r/min×4min离心,弃上清,加入PRMI21640培养液混匀,450r/min×4min离心,弃上清,反复3次,最后用含10%小牛血清1640培养液(完全培养液)按细胞密度1×106ml 稀释后接种至25ml培养瓶和加爬片的24孔培养板,置于37℃,5%CO2培养箱孵育。 11412 正常成人肝细胞培养 24h后换液,弃去含漂浮细胞的培养液,按上述比例,加入PRMI21640培养液,此后每2~3d 更换完全培养液1次,维持培养1个月以上。于培养第10、20、30天分别计数肝细胞数,台盼蓝染色确定肝细胞存活率。2 结 果 211 细胞分离 由于肝组织为非全小叶标本,前灌液和胶原酶灌注仅可到达部分肝组织,分离效果较差,加入分散酶后可提高分离效率,分离后用台盼蓝染色显示肝细胞存活率约50%~90%。 212 细胞培养 4例胆囊手术后肝组织分离显示肝细胞少,台盼蓝染色显示肝细胞存活率60%,贴壁差(<50%),碎片多,分离培养1周内均放弃;肝血管瘤标本RBC多,肝细胞相对较少,贴壁差,分离后次日放弃;2例肝癌癌旁组织标本分离肝细胞较多,台盼蓝染色肝细胞存活率仅50%,生长差,贴壁少,细胞碎片迅速增多,于分离后3~4d放弃。4例意外死亡捐献的肝组织标本,分离细胞后用台盼蓝染色,肝细胞存活率约90%.24h后约70%~80%细胞贴壁,贴壁细胞前呈圆形,后呈多角形,单核,生长良好,加感染血清组与对照组细胞形态无明显差异。于培养第10、20、30天分别计数肝细胞数台盼蓝染色判断肝细胞存活率,结果见表1。 表1 正常成人肝细胞培养的计数、活力鉴定d肝细胞计数肝细胞存活率 10 6.79±0.21×105/ml>90% 20 5.56±0.24×105/ml>60% 30 4.47±0.32×105/ml>60% 3 讨 论 目前,在肝脏疾病特别是病毒性肝炎的研究中,用动物肝细胞、肿瘤细胞、人胎肝细胞等作为细胞模型最常见,但这些细胞模型与自然感染状态下的成人肝细胞是否有相似的感染方式、途径及生物学特性尚无定论。因此,我们建立了正常成人肝细胞分离培养的细胞模型,以期在最接近自然感染状况的情况下进一步研究肝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改变、临床治疗及疫苗效果。 目前分离肝细胞多采用二步灌流法。因为我们所取用肝组织为非全小叶标本,灌注时,灌注液不能到达部分肝组织,加之用胶原酶分离正常成人肝细胞效率较分离胎肝细胞、动物肝细胞低,手术中取活检肝组织标本小,分离肝细胞少,难以生长,肝血管瘤组织RBC太多,灌注时不易去除;肝癌癌旁组织均有慢性炎症,纤维化明显,分离培养有较大困难,但意外死亡捐献之肝细胞标本较大,献者年轻,肝脏纤维化程度低,均分离 Ξ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9770682)

造血干细胞分离培养方法

一造血干细胞分离 (一)小鼠骨髓采集与单个核细胞悬液的制备 1 HES(羟乙基淀粉)沉淀法 抽取髓液500 m L按4∶1比例加入HES,自然沉降红细胞后,分离上清。4℃400 g离心10 min得细胞沉淀物,以1 %白蛋白盐水液洗涤细胞2次。 2 percoll液密度梯度离心法 ①按体积比为(1.5~2)∶1在骨髓液中加入淋巴细胞分离液。4℃,1 5 00 r / min,离心20 min。取单个核细胞层,以1%白蛋白盐水液洗涤3次。 ②取鼠股骨和胫骨, 在两头关节处切开骨骼, 反复用培养基冲洗骨髓腔, 随后小心地逐滴将细胞悬液加在淋巴细胞分离液上, 2 000 r / min 离心20 min。吸取离心后相交液面处的白色细胞层即为单个核细胞。 3 Ficoll分离法 方法一在15ml分离管中加7.5ml比重为1.017的Ficoll液,缓慢移入等量骨髓细胞悬液,整体平衡后低温离心2000r/min×20min,吸取白细胞层,用RPMI1640液亲清洗后离心2000r/min×10min,取白细胞层加RPMI1640液到10ml制成造血干细胞悬液样本。 方法二取无菌离心管1支,预先添加3mlFicoll(与骨髓细胞悬液体积1:1),用滴管取单细胞悬液3ml,沿离心管壁小心缓慢叠加于分离液面上,注意保持清楚的界面,室温下水平离心2000rpm×20分钟,(后续在冰上进行)用毛细吸管插到云雾层,小心吸取单个核细胞,置入另一短中管中,加入5倍以上体积的磷酸缓冲液PBS,1500rpm×10分钟,L-DMEM 洗涤细胞两次,每次以1000r/min离心10min,去上清液。(除第一步的室温离心外,其余为低温离心)。 取骨髓细胞悬液的方法是:取出大鼠腿骨将肌肉尽可能剔除,并用PBS缓冲液冲洗干净。在超净台中腿骨浸泡在PBS缓冲液中5min,之后在两头关节处切开骨骼, 反复用PBS 缓冲液冲洗骨髓腔,从而得到骨髓细胞悬液。 (二)Linc-- kit+造血干细胞的分离纯化。 去除Lin+细胞( 负筛选) : 带有生物素的混合抗体标记成熟细胞; 抗生物素的磁珠吸附抗体标记的成熟细胞, 包括T , B淋巴细胞、粒细胞、巨噬细胞以及它们的定向前体细胞; 细胞通过磁场不被柱子吸附的包括造血干细胞和骨髓间质干细胞。收集CD117+细胞( 正筛选):带有CD117抗体的磁珠吸附CD117+细胞, 细胞通过磁场被柱子吸附的CD117+细胞(具体操作步骤参照M iltenyi公司MACS手册)。 (三)根据细胞表面CD34+抗原进行分离纯化 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CD34+细胞:取50μL细胞悬液, 加入2.5μL CD45- FITC和10μL CD34- PE充分混合, 避光孵育15 min。以PBS液洗涤并加多聚甲醛固定液450μL固定, 上机检测。

细胞传代培养的原理及操作步骤,细胞冻存,细胞复苏

细胞传代培养的原理及操作步骤 (一)原理:细胞在培养瓶长成致密单层后,已基本上饱和,为使细胞能继续生长,同时也将细胞数量扩大,须进行传代再培养。传代培养也是一种将细胞种保存下去的方法。同时也是利用培养细胞进行各种实验的必经过程。悬浮型细胞直接分瓶就可以,而贴壁细胞需经消化后才能分瓶。 (二)细胞传代培养具体操作 1、细胞:贴壁细胞株 2、操作步骤 1)将长满细胞的培养瓶中原来的培养液弃去。 2)加入0.5-1ml 0.25%胰酶溶液,使瓶底细胞都浸入溶液中。 3)瓶口塞好橡皮塞,放在倒置镜下观察细胞。随着时间的推移,原贴壁的细胞逐渐趋于圆形,在还未漂起时将胰酶弃去,加入10ml培养液终止消化。 观察消化也可以用肉眼,当见到瓶底发白并出现细针孔空隙时终止消化。一般室温消化时间约为1-3分钟。 4)用吸管将贴壁的细胞吹打成悬液,分到另外两到三瓶中,实践培养液塞好橡皮塞,置37℃下继续培养。第二天观察贴壁生长情况。 细胞冻存 1. 实验前准备:细胞室及工作台紫外线照射15min;培养液、PBS、胰酶、小牛血清、DMSO、恒温水 浴箱37℃预热备用;收集对数生长期细胞,在冻存前一天最好换液 2.用吸管吸出培养瓶中的细胞培养液,PBS清洗2遍吸出冲洗液,加入适量胰蛋白酶消化。 3. 适时去掉胰蛋白酶,加入少量新培养液。吸管吸取培养液吹打瓶壁上的细胞,使其成为均匀分散的 细胞悬液。 4. 用吸管将培养液加入冻存管中,离心(1000r/min,10分钟)。 5. 去上清液,加入与细胞悬液等量的冻存液,用吸管轻轻吹打使细胞均匀 6. 冷存管置于4℃10分钟----20℃30分钟----80℃16~18小时(或隔夜)---液氮槽vaporphase长期储 存。-20℃不可超过1h,以防止胞内冰晶过大,造成细胞大量死亡,亦可跳过此步骤直接放入-80℃冰箱中,惟存活率稍微降低一些。 7.记录每一个冷冻管的位置以确保在以后应用时能够找到每一个冷冻管。 细胞复苏 1.室内紫外消毒;培养基、PBS于37℃恒温水浴预热备用。 2.自液氮罐中取出冷冻管,立即放入37℃水槽中快速解冻,离心。 3.去上清,加入培养基,吹打,然后移入培养瓶中,用培养基清洗冻存管,清洗液也移入培养瓶中。 4.于培养瓶中加入适量培养基,放入CO2培养箱中培养 5.记录复苏日期;次日换液。

临床级干细胞分离培养

临床级干细胞分离培养等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 一、项目背景和意义: 作为生物技术最新的研究领域,干细胞的发现和干细胞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疾病的治疗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方法和手段,为人类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和曙光,必将引起一场医学的革命。干细胞的重要性奠定了其在医药卫生、科技产业和国防等领域内的重要地位,因此干细胞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是人类的健康工程,预期在未来几年内会有更大的飞跃。尤其是近年来,干细胞研究的进程和产业化速度大大加快。干细胞的产业化是指依托于干细胞采集、储存、研发、移植、治疗等产品或服务以满足人类各种治疗和应用目的的行业种类的总称,干细胞产业已成为一个生机无限的经济增长点,蕴含着巨大的利润空间,是21世纪最有前景的朝阳产业。 临床级干细胞的分离与扩增是干细胞产业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什么样的干细胞能从体外培养进入临床疾病治疗?这就需要建立一个临床级干细胞的标准,它可以极大促进干细胞临床疾病治疗的研究和发展。目前干细胞治疗研究中开展最广泛的两类细胞是造血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对于造血干细胞,目前全世界已经建立了很多脐带血库来保存造血干细胞,并已得到广泛的应用。而间充质干细胞的建库和临床应用才刚刚起步,目前已初步应用于治疗血液病(与造血干细胞共移植)、心脏病、脊髓损伤和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并取得了一定进展。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

的GVHD方面,美国Osiris公司已完成了III期临床试验。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迄今为止仍没有一个国际公认的能够用于分离和鉴定间充质干细胞的表面标志,这造成了制剂细胞成分不均匀、质量难以控制等困难。 因此,开发特异性分离间充质干细胞的新方法是进一步推动间充质干细胞临床应用的必然趋势。按照临床应用的标准开发骨髓、脂肪、脐带等间充质干细胞的特异性分离纯化工艺,建立临床用间充质干细胞的制备工艺技术标准程序对于间充质干细胞的未来应用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二、项目目标 1. 总体目标: 建立临床级干细胞标准、开发临床级干细胞分离与培养工艺以及建立临床用间充质干细胞的制备工艺技术标准程序等。 2.具体技术指标: 建立1项成体干细胞的临床级分离纯化的关键技术、标准化操作程序和质控标准,实现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产品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运行,质量达到临床应用标准。 三、主要研究内容: 针对干细胞临床应用中所面临的分离、培养、扩增等关键问题,重点确定与国际接轨的临床级干细胞的标准,建立多种临床级干细胞的分离纯化和培养新技术,为实现干细胞产业化奠定基础。

细胞培养基础知识详解-细胞的复苏、传代和冻存

细胞培养基础知识详解 细胞的复苏、传代和冻存实验操作指导 整理:江耀伦李美娣 1 细胞复苏 细胞复苏的原则-快速融化:必须将冻存在-196℃液氮中的细胞快速融化至37℃,使细胞外冻存时的冰晶迅速融化,避免冰晶缓慢融化时进入细胞形成再结晶,对细胞造成损害。 1.1实验前准备 (1)将水浴锅预热至37℃ (2)用75%酒精擦拭紫外线照射30min的生物安全柜内部台面。 (3)在生物安全柜中按次序摆放好消过毒的离心管、吸管、培养瓶等等。 1.2 细胞复苏培养 (1)根据细胞冻存记录取出需要复苏的细胞。 (2)迅速将冻存管投入到已经预热的水浴锅中迅速解冻,并要不断的摇动,使管中的液体迅速融化。 (3)约1-2 min后冻存管内液体完全溶解,取出放入离心机中以1000 rpm/min速度离心3~5 min。 (4)用酒精棉球擦拭冻存管的外壁,再拿入生物安全柜内。吸弃上清液,向离心管内加入1 mL培养液,吹打制成细胞悬液。 (5)将细胞悬液分装入培养瓶或者培养皿内,将培养瓶/培养皿放入37℃,5% CO2的培养箱内过夜后换液继续培养,换液的时间由细胞情况而定。 1.3 初学者易犯错误 (1)水浴锅未预热或者未预热到37℃。 (2)水浴锅内冻存管太多,导致传热不佳,使融化时间延长。 (3)离心前忘记平衡,导致离心机损坏和细胞丢失。 (4)一次复苏细胞过多,忘记更换吸头和吸管,导致细胞交叉污染。 1.4 细胞传代 1.4.1 传代前准备 (1)预热培养用液:把已经配制好的装有培养液、PBS液和胰蛋白酶的瓶

子放入37℃水浴锅内预热。 (2)用75%酒精擦拭经过紫外线照射的生物安全柜内台面和双手。 (3)正确摆放使用的器械:保证足够的操作空间,不仅便于操作而且可减少污染。 1.4.2 细胞传代 (1)取出预热好的培养用液:取出已经预热好的培养用液,用酒精棉球擦拭好后方能放入生物安全柜内。 (2)从培养箱内取出细胞:注意培养瓶取出细胞时要旋紧瓶盖,用酒精棉球擦拭显微镜的台面,再在镜下观察细胞。 (3)将培养瓶放入生物安全柜后打开瓶口,同时用酒精棉擦拭瓶口消毒。 (4)加入消化液:小心吸出旧培养液,用PBS清洗(冲洗),加入适量消化液(胰蛋白酶液),注意消化液的量以盖住细胞最好,最佳消化温度是37℃。 (5)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消化细胞,若胞质回缩,细胞之间不再连接成片,表明此时细胞消化适度。 (6)弃去胰蛋白酶液,加入新鲜的培养液终止反应。小心吹打成细胞悬液。 (7)将细胞悬液吸入10 mL离心管中。平衡后将离心管放入离心机中,以1000 rpm/min离心5 min。 (8)弃去上清液,加入适当体积的培养液,用滴管轻轻吹打细胞制成细胞悬液。 (9)将细胞悬液吸出分装至2-3个培养瓶中,加入适量培养基旋紧瓶盖。 (10)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量,必要时计数。注意密度过小会影响传代细胞的生长,传代细胞的密度应该不低于5×105/mL。最后要做好标记。 (11)继续培养:用酒精棉球擦拭培养瓶,适当旋松瓶盖,放入CO2培养箱中继续培养,传代细胞2-4 h后开始贴附在瓶壁上。 1.4.3 注意事项 (1)严格的无菌操作 (2)适度消化:消化的时间受消化液的种类、配制时间、加入培养瓶中的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消化过程中应该注意培养细胞形态的变化,一旦胞质回缩,

肝细胞原代培养实验方案

原代培养肝细胞就是肝细胞移植、生物人工肝得最佳生物材料。长期以来, 国内外众多学者对肝细胞分离方法、培养条件进行了大量得研究 , 但要获得高活率、功能好得肝细胞,至今仍非易事。早期主要用非酶法分离肝细胞,包括机械法( 如匀浆法) 及螯合法、机械法对肝细胞损伤大, 细胞活率低; 螯合法就是用可结合 Ca2+、M g2+得螯合剂(如枸橼酸盐或EDTA) 分离肝细胞,但螯合剂单独使用效果不好 ,常需与酶法结合使用。后期逐渐改为酶消化法分离肝细胞 ,包括胶原酶消化法、胰蛋白酶消化法。后者对酶浓度及作用时间要求十分严格, 且由于胰蛋白酶就是一种强蛋白质消化酶, 对肝细胞膜破坏严重 , 因而易造成肝细胞死亡 , 导致分离失败。胶原酶消化法对肝细胞损伤较小, 虽然肝细胞膜在消化过程中也会受到损害, 但经培养后可完全修复。胶原酶在消化肝得同时解除了细胞间接触抑制或活化了潜在得蛋白激酶、生长因子或受体, 使肝细胞能逐渐适应消化分离过程中所发生得细胞内、外环境及细胞间得各种改变。这些改变对离体肝细胞修复、生长及其功能有重要得促进作用,有利于肝细胞得培养。这种适应性改变恰恰就是机械分离法所没有得。因此 ,要获取理想得肝细胞,酶消化这一重要环节不可缺少。 Seglen二步灌注法为经典得胶原酶消化法,但所需设备较复杂,胶原酶消耗量大。本研究在其基础上略加改进、作者认为 ,采用胶原酶消化法 ,胶原酶得用量、作用时间及作用条件就是分离成功与否得关键。胶原酶得浓度过高 ,作用时间难以控制; 浓度过低 ,

则作用时间过长、细胞活率降低、事先用无Ca2 +、M g2+得灌注液进行预灌注, 去除 Ca2+依赖性粘附因子,使桥粒断裂; 然后用含 Ca2+得胶原酶消化 ,胶原酶得作用需要 Ca2+得活化 , 在 5 mmol/LCa2+浓度下 ,用浓度为 500 mg/ L 得胶原酶 37 ℃条件下消化15 min 最佳。在进行肝细胞洗涤、离心、重悬等纯化操作时 ,温度需保持在0~ 4 ℃。肝细胞分离时, pH 值宜维持在 7 。 4 左右, 不低于7。 2 ,最高不超过7。 6 , 否则将对肝细胞造成很大损伤、在肝灌注液中加入适量得小牛血清或者牛血清白蛋白,可以维持细胞代谢与液体渗透压, 提高肝细胞成活率、此外,门静脉插管应迅速置入,灌注速度必须保持一致。 培养板预处理及培养液选择采用铺过胶原得新培养板与没有铺过胶原得新培养板 ,铺过胶原得老培养板培养肝细胞比较 , 发现肝细胞在铺过胶原得新培养板中长势更好、新得培养板使用 Sigm a公司提供得胶原铺胶 ,置于 37℃恒温箱中过夜后使用。过去选择含 8%胎牛血清得W E作培养基 ,效果不错 , 但WE价格昂贵 ,我们试着采用含 10%胎牛血清得RPM 1640培养基 , 并在其中加入胰岛素 , 地塞米松等生长因子 , 肝细胞生长好。肝细胞得接种密度对其以后得生长状况有很大得影响 : 密度太小 ,细胞不易生长; 密度太大 , 肝细胞增殖受到抑制 , 培养板中缺少足够得空间供细胞伸展、当细胞密度为 5×105 / m l左右时 ,试剂及仪器主要试剂 : 胰岛素、高血糖素、转铁蛋白、表皮生长因子、地塞米松、Ⅳ型胶原酶、锥虫蓝等购自美国 Sig ma 公司。鼠尾胶为

人表皮干细胞的分离培养

人表皮干细胞的分离培养 【摘要】目的探索人表皮干细胞原代培养方法。方法将皮肤标本进行分离,用DispaseⅡ酶消化表皮皮片后,重悬细胞,接种于铺有Ⅳ型胶原的培养瓶进行培养。表皮干细胞的鉴定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其表面标记物β1整合素、CK19的表达。对表皮干细胞与角质形成细胞的克隆形成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状况良好,表皮干细胞β1整合素及CK19角蛋白染色阳性。表皮干细胞克隆形成率高于角质形成细胞(P<0.05)。结论采用本方法进行人表皮干细胞的培养较为理想。 【Abstract】Objective The present research was performed to find primary cell culture method of human epidermal stem cells. Methods The skin samples were isolated by Dispase Ⅱ,the cells were seeded in culture flask which was dealed with type IV collagen. The epidermal stem cells were identified by immunocytochemical technique for the detection of integrin β1 and CK19. The cell clone formation of epidermal stem cells and keratinocyte were compared. Results Cell morphology was observed under microscope and good growth status inverted,epidermal stem cells were positive reaction to integrin β1 and CK19 antibody. Epidermal stem cell clone formation rate is higher than that of keratinocytes (P<0.05).Conclusion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ethod was effective for culture human epidermal stem cells. 【Key words】Epidermal stem cell;Culture;Identification 表皮干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在组织工程皮肤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表皮干细胞的原代培养进行探讨。 1 材料与方法 1. 1 主要试剂DMEM培养基(dulbecco’s modified eagle medium,DMEM),单克隆抗体β1整合素,单克隆抗体CK19,Ⅳ型胶原,DispaseⅡ酶,胎牛血清(FBS),表皮细胞生长因子,0.25%胰蛋白酶(含0.02%EDTA)。 1. 2 实验设备CO2恒温培养箱,无菌超净工作台,倒置相差显微镜,普通光学显微镜。 1. 3 方法 1. 3. 1 原代培养严格无菌操作,切取5×5 mm2左右的皮肤标本,标本源自本院4月龄自愿引产胎儿包皮,切取前分离皮下组织,将分离得到的皮肤组织用含青-链霉素的PBS冲洗3次,切成小皮块后置于含 2.5 mg/ml DispaseⅡ酶的DMEM培养基中4℃过夜,培养基中含有青霉素(100 U/ml)及链霉素(100 μg/ml),第二天分离表皮和真皮层,收集表皮皮片,37℃条件下0.25%胰蛋白酶(含0.02%EDTA)消化15 min,胎牛血清终止消化,轻轻吹打,200目

原代细胞培养:原代肝细胞

【嘉美生物】肝是生物转化和蛋白质合成的主要器官,也是药物毒性作用发挥的主要场所。因此许多的体外测试都选用肝细胞来研究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和其他一些生化过程。 嘉美生物用于培养原代细胞的组织采集于各大医院(包括协和医院、301医院、北三医院等),采集根据美国IRB 和HIPAA批准的方案进行。这些原代细胞均来自新鲜组织,并采用公司专利的技术来优化目的细胞生长条件,降低杂细胞(如脂肪细胞、纤维细胞等)的污染。分离的细胞经过短暂培养、传代,然后迅速冻存。这些保持分化状态的细胞可以用于评估体外药物模型系统和调节特定基因的遗传功能。 嘉美生物原代肝细胞产品均经过严格的QA/QC检测,可以直接用于药物优化和筛选、基因克隆、表达图谱分析以及各种分子生物学和药物学实验的研究。 凭借着先进的技术设备和资深的专业经验,嘉美生物能为您提供高品质的原代细胞产品和特殊的定制服务: 1、各种新鲜原代肝细胞 嘉美生物除提供多种人、小鼠、大鼠、猴等新鲜肝细胞产品外,嘉美生物还可以为您提供特定动物、特定组织、特定年龄的新鲜肝细胞定制服务。 2、各种原代细胞提取物 嘉美生物除提供的人、小鼠、大鼠、猴等四大类的肝微粒体、肝S9、CYP450酶和其他亚细胞提取物外,嘉美生物还可以为您提供专业的原代细胞提取物定制服务。 嘉美生物可以同时提供高质量的原代细胞产品和专业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为您的研究提供最新鲜优质的实验材料,提供其他原代细胞相关专业服务(原代肝细胞靶药分析服务、原代细胞靶药优化服务和原代细胞药物筛选等)。嘉美生物能完美整合各类原代细胞类服务,是原代细胞分离,原代细胞提供,原代细胞实验课题服务中的佼佼者。

原代肝细胞分离方法

原代肝细胞分离方法 体外培养肝细胞的关键是如何分离得到形态完整、体外代谢活性高的肝细胞. 自1953年Anderson[2]首创剪切法从肝脏分离肝细胞以来, 各实验室对肝细胞的分离方法进行了不断改进. 在众多方法中, 主要分为非灌流的方法和灌流的方法. 1.1 采用非灌流的方法 早期的研究一般通过非灌流这种简单的步骤分离肝细胞. 1.1.1 机械分离法: 机械分离法是利用机械剪切及强力吹打等物理手段来分离肝细胞的方法[3]. 张 顶et al[4]在分离树鼩肝细胞的过程中, 首先将树鼩的肝脏剪成小块, 然后通过挤压、剪碎和 震荡等机械手段, 使肝细胞从肝组织上脱落, 从而获得互相分离的肝细胞. 1.1.2 胰酶消化法: 胰酶消化法是利用胰酶来破坏肝细胞之间的桥连, 使肝细胞分离的一种方法. Dulbecco et al[5]首次采用胰酶来分离猴肾细胞、大鼠肝细胞, 并运用到体外细胞的研究和培 养中. 刘友平et al[6]利用该方法分离肝细胞时, 首先取出小鼠的肝组织用眼科剪剪碎至糊状, 然后用缓冲液充分清洗并加入胰酶进行消化. 待消化完全后用D-Hank's液清洗, 最后加入含有血清的培养液终止胰酶的作用, 得到消化彻底的细胞悬液. 1.1.3 胶原酶消化法: 胶原酶消化法是利用胶原酶来破坏细胞间的纤维成分, 使肝细胞分离的一种方法. 王琳et al[7]在利用该方法分离新生小鼠肝细胞时, 首先将新生小鼠的肝脏剪成1 mm3组 织块, 用无钙无镁的D-Hank's液反复冲洗后加入胶原酶进行消化. 最后用DMEM液终止胶原酶的作用, 得到肝细胞悬液. 1.2 采用灌流的方法 虽然非灌流的方法以其简单易行的特点得到了一定的应用, 但由于存在消化不 完全、分离得到的肝细胞中多细胞团块存在的问题, 不能满足许多基础研究或临床应用的要求. 1969年, Berry和Friend[8]引入了肝脏灌流法, 灌流可以使消化液与肝组织更加充分地接触, 不仅提高了分离效率, 还使分离所得肝细胞的活力和数量大大提高. 1.2.1 离体胶原酶灌流法: 离体胶原酶灌流法是将离体灌注与胶原酶消化相结合的方法. 在使用该方法分离肝细胞时, 首先将动物肝脏取出, 于门静脉内置管或直接在获得的肝组织块的血管或切口内置管, 用预热的无钙无镁的D-Hank's液灌流. 然后换用胶原酶作持续灌流, 使肝细胞与间质分离. 最后用培养液终止胶原酶的消化作用, 过滤、离心、弃上清后得到肝细胞悬液. 1.2.2 Seglen两步灌流法(原位胶原酶灌注法): 自从引入灌流法分离肝细胞以来, 许多学者根据不同的应用条件对灌流法进行了改良. 其中Seglen[10]经过一系列细致的研究, 创立了改良的Seglen两步灌流法, 这一方法已成为应用至今的标准的原代肝细胞分离方法. 两步灌流法主要是通过门静脉先后用含EDTA或EGTA缓冲液和胶原酶缓冲液进行灌注来分离肝细胞的方法. 许多学者在具体操作中, 不断改进 两步灌流法的灌注条件, 目的在于进一步减少分离过程中肝细胞的损伤, 提高肝细胞的活率. 1.2.3 半原位胶原酶灌流法:

干细胞分离培养步骤

家兔BMSC分离培养步骤 1.麻醉、备皮、消毒、铺巾:取1只4-5周龄新西兰幼兔,速眠新肌肉注 射(0.1~0.2mL/kg)麻醉。仰卧固定于操作台上,褪毛,备皮,2%碘酒、75%酒精(或碘伏)常规消毒,铺洞巾(洞巾孔洞应控制在lcm左右,以利于减少污染)。 2. 在双侧踝关节处环形剪开皮肤,再纵行剪开皮肤至骶尾部,分离肌肉、 筋膜等软组织至见骨膜,电锯离断踝关节、膝关节及髋关节,获取家兔股骨和胫骨(桡骨),置于装有PBS液的无菌盒内。(亦可从髂前上棘穿刺抽取骨髓) 3.用PBS液体清洗骨组织3-4遍,去除杂物、血迹后,在超净工作台上,无菌条件下剥离骨周围的肌肉软组织,用眼科剪从股骨和胫骨的干骺端打开骨髓腔,用含有适量肝素( 625 U/mL)的DMEM 液冲洗骨髓腔,收集冲洗液约 6 ~ 8 mL。吸管反复吹打后,1 500 r/min,离心5 min,弃上清。加入 DMEM 培养基重悬,将上述细胞重悬液按照1∶ 1 的比例缓慢滴加到密度为 1. 073 g/mL 的PercoⅡ分离液中,1 500 r / min 离心 20 min。离心后管内容物分为 3 层,收集中间乳白色云雾状的单个核细胞层,加入 DMEM 培养液稀释混匀,1 500 r/min 离心 5 min,洗涤 2 ~ 3 次,去除多余的脂肪细胞及组织液。用含双抗的 10% 胎牛血清的 DMEM/F12 培养基重悬细胞,以 2. 0 × 10^5个/cm2的细胞密度接种于25cm^2培养瓶中,置于37 ℃,5%、饱和湿度的孵箱中培养。 4. 48小时后首次半量换液,去除浮物及其它非贴壁细胞(如造血干细胞),后每隔3天换液一次。 5. 7-10天后,待细胞融合长满至80%以上时用0.25%胰蛋白酶消化传代。 经过第一次传代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大约能占60%左右,并且呈漩涡状生长;一般经过3次左右传代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大约能占90%左右。

小鼠原代肝细胞培养

一种改良的小鼠原代肝细胞培养方法 1材料与方法 1.1动物 2~4周龄BALB/C小鼠,雌雄不限(湖北省防疫站动物房提供)。 1.2试剂 D-hank's液; 消化液Ⅰ:含1 g/L胰蛋白酶、10 g/L聚乙烯吡咯烷酮(polyvinylpyroli done, PVP)及0.3 g/L EDTA(武汉中健公司提供); 消化液Ⅱ:含2 g/L胶原酶Ⅳ(上海华美生物工程公司提供)及10 g/L PVP; 基础培养液为DMEM,另含青霉素100u/ml、链霉素100 μg/ml、50 mmol/L HEPES、30 g/L谷氨酰胺(武汉中健公司提供); 小牛血清(BS,GIBCO公司提供); 培养基内其他因子:胰岛素5 μg/ml 、转铁蛋白5 μg/ml (上海华美生物工程公司产品)、促甲状腺素释放因子10-6 mol/L(Sigma公司产品)、促肝细胞生长因子20 μg/ml、氢化可的松10-6 mol/L(广东阳江制药厂产品)。 1.3鼠肝组织块培养 1)断头处死动物,置于75%酒精浸泡2-3分钟,无菌分离肝组织后均在冰浴下操作。2)肝组织用4℃D-hank's液(PBS)或不含BS的培养液洗净血污,剥除包膜及纤维成分; 3)将肝组织切为约1mm3小块,再用上述液体尽量洗去残留血污,最后一次清洗后800r/min离心4 min,弃上清, 4)加入消化液Ⅰ(5-6倍体积),37℃孵育12 min,再用培养液洗3次以清除胰酶。5)将消化好的肝组织块贴于25cm2培养瓶中,加少许含100 ml/L BS培养液置37℃、5% CO2条件下2~3h后再补充6 ml含100 m l/L BS培养液。待细胞长出生长晕后改为50 ml/L BS培养液。 1.4鼠肝细胞单层培养 动物和肝组织处理同上,加入消化液Ⅱ,置4℃过夜消化,去除消化液加含100 ml/L BS培养液,用滴管轻轻吹打成细胞悬液,经200目尼龙筛网过滤后用培养液洗2次,4 ℃50 g离心4 min,收集肝细胞,台盼蓝活细胞计数>80%,按5×105/ml密度接种,于37℃、5% CO2条件下培养,待细胞贴壁生长后改为50ml/L BS培养液。 或者: 1)断头处死动物,置于75%酒精浸泡2-3分钟,无菌分离肝组织后均在冰浴下操作。2)肝组织用4℃D-hank's液(PBS)或不含BS的培养液洗净血污,剥除包膜及纤维成分; 3)将肝组织切为约1mm3小块,再用上述液体尽量洗去残留血污,最后一次清洗后800r/min离心4 min,弃上清, 4)加入消化液Ⅰ(5-6倍体积),37℃孵育20 min,每隔5min振荡一次,或用吸管吹打一次,使细胞分离; 5)加入3-5mL含血清培养液以终止胰酶消化作用; 6)用100目筛网过滤,除去未消化的大组织块; 7)再次离心5min,弃上清; 8)加入无血清培养液5mL,冲散细胞,再离心一次,弃上清; 9)加入含血清培养液1-2mL(视细胞数量),血球计数板计数; 10)将细胞调整到5*105/mL左右,转移至6孔培养板中,37℃、5% CO2条件下培养。

细胞复苏、传代、冻存过程

一、细胞培养(复苏、换液、传代、冻存)(已正) 进行细胞培养前,将所用物品放入超净台中,打开紫外开关,照射20-30分钟。紫外结束后,打开鼓风,使超净台自净5-10分钟左右后开始操作。 1.细胞培养液的配制: 配制50ml培养液(45ml基础培养液+5ml的胎牛血清+500ul的青霉素/链霉素)(如果基础培养基中自带青/链霉素就无需添加) 2.细胞复苏: 将细胞冻存管从液氮或者-80℃取出后迅速置于37℃水浴箱中水浴,不停地晃动使其迅速溶解,大约1min。将溶解好的细胞冻存管喷上75%的乙醇消毒后拿到超净台中,用1ml的无菌大枪头将其混匀后转移至无菌的15ml离心管中,这时向其中缓慢滴加配好的培养液2ml,混匀,1000rpm, 3分钟。然后弃掉上清,加入1ml配制好的培基使沉淀的细胞重悬。在T25的培养瓶中加入4ml配好的培养基,然后用1ml无菌的大枪头将重悬好的细胞转移至T25瓶内,使用十字混匀的方法将瓶内的细胞铺匀,从超净台中将T25取出,拿到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是否铺匀,如铺匀了喷上75%的乙醇,放入37℃ 5%CO2的孵箱内。(将细胞冻存管从液氮或者-80℃取出后迅速置于37℃水浴箱中水浴,不停地晃动使其迅速溶解。1000rpm, 离心3分钟。弃掉上清,然后加入1ml配置好的培养基使沉淀的细胞重悬。此时将其转移到T25瓶内,再加入4ml配好的培养基,使用十字混匀的方法将瓶内的细胞铺匀,从超净台中将T25取出,拿到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是否铺匀,如铺匀了喷上75%的乙醇,放入37℃ 5%CO2的孵箱内。) 3.细胞换液: 复苏的细胞在37℃ 5%CO2的孵箱内孵育4-6个小时后就应该给细胞换液,去除未贴壁的死细胞(贴壁生长的细胞)。贴壁生长的细胞具体过程如下:将原培养基弃去,然后用高压无菌的PBS冲洗1-2次,每次3-5ml,最后一次洗完后倒掉瓶内残余的PBS,小心的用1ml无菌的大枪头加入5ml新鲜培养基,喷上75%的乙醇,放入37℃ 5%CO2的孵箱内。悬浮生长的细胞具体过程如下:将培养瓶内的培养液混匀,用1ml无菌的大枪头将培养液小心的转移至15ml 无菌的离心管中,1000rpm,3分钟去上清,加入1ml配制好的培基使沉淀的细胞重悬。在T25的培养瓶中加入4ml配好的培养基,然后用1ml无菌的大枪头将重悬好的细胞转移至T25瓶内,使用十字混匀的方法将瓶内的细胞铺匀,从超净台中将T25取出,拿到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是否铺匀,如铺匀了喷上75%的乙醇,放入37℃ 5%CO2的孵箱内。 4.细胞传代: 当细胞生长到80%-90%时,其的生长状态和细胞形态都比较好时,即只要判断细胞处于生长对数期,这时就可以进行细胞传代了。贴壁生长的细胞具体过程如下:将原培养基弃去,然后用高压无菌的PBS冲洗1-2次,每次3-5ml,最后一次洗完后倒掉瓶内残余的PBS,小心的用1ml无菌的大枪头加入1ml 0.25%胰酶消化,放入孵箱,1-2分钟后取出,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如果观察到细胞开始由长梭形变成圆球形时,喷上75%的乙醇,拿到超净台里,加入2ml培养基终止消化,用1ml无菌的大枪头或无菌的塑料吸管反复吹打,尽

肝细胞原代培养实验方案

原代培养肝细胞是肝细胞移植、生物人工肝的最佳生物材料。长期以来, 国内外众多学者对肝细胞分离方法、培养条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 但要获得高活率、功能好的肝细胞,至今仍非易事。早期主要用非酶法分离肝细胞 ,包括机械法( 如匀浆法) 及螯合法。机械法对肝细胞损伤大, 细胞活率低; 螯合法是用可结合 Ca2+ 、M g2 +的螯合剂(如枸橼酸盐或 EDTA) 分离肝细胞,但螯合剂单独使用效果不好 ,常需与酶法结合使用。后期逐渐改为酶消化法分离肝细胞 ,包括胶原酶消化法、胰蛋白酶消化法。后者对酶浓度及作用时间要求十分严格, 且由于胰蛋白酶是一种强蛋白质消化酶, 对肝细胞膜破坏严重 , 因而易造成肝细胞死亡 , 导致分离失败。胶原酶消化法对肝细胞损伤较小 , 虽然肝细胞膜在消化过程中也会受到损害, 但经培养后可完全修复。胶原酶在消化肝的同时解除了细胞间接触抑制或活化了潜在的蛋白激酶、生长因子或受体, 使肝细胞能逐渐适应消化分离过程中所发生的细胞内、外环境及细胞间的各种改变。这些改变对离体肝细胞修复、生长及其功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有利于肝细胞的培养。这种适应性改变恰恰是机械分离法所没有的。因此 ,要获取理想的肝细胞,酶消化这一重要环节不可缺少。 Seglen 二步灌注法为经典的胶原酶消化法,但所需设备较复杂 ,胶原酶消耗量大。本研究在其基础上略加改进。作者认为 ,采用胶原酶消化法 ,胶原酶的用量、作用时间及作用条件是分离成功与否的关键。胶原酶的浓度过高 ,作用时间难以控制 ; 浓度过低 ,则作用时间过长、细胞活率降低。事先用无Ca2 +、M g2+的灌注液进行预灌

注, 去除 Ca2+依赖性粘附因子 ,使桥粒断裂; 然后用含 Ca2+的胶原酶消化 ,胶原酶的作用需要 Ca2+的活化 , 在 5 mmol/LCa2 +浓度下 ,用浓度为 500 mg/ L 的胶原酶 37 ℃条件下消化 15 min 最佳。在进行肝细胞洗涤、离心、重悬等纯化操作时 ,温度需保持在 0 ~4 ℃。肝细胞分离时, pH 值宜维持在 7 . 4 左右, 不低于 7 . 2 ,最高不超过 7 . 6 , 否则将对肝细胞造成很大损伤。在肝灌注液中加入适量的小牛血清或者牛血清白蛋白,可以维持细胞代谢和液体渗透压, 提高肝细胞成活率。此外,门静脉插管应迅速置入,灌注速度必须保持一致。 培养板预处理及培养液选择采用铺过胶原的新培养板与没有铺过胶原的新培养板 ,铺过胶原的老培养板培养肝细胞比较 , 发现肝细胞在铺过胶原的新培养板中长势更好。新的培养板使用 Sigm a公司提供的胶原铺胶 ,置于 37℃恒温箱中过夜后使用。过去选择含 8%胎牛血清的 W E作培养基 ,效果不错 , 但 WE价格昂贵 ,我们试着采用含 10%胎牛血清的 RPM 1640培养基 , 并在其中加入胰岛素 , 地塞米松等生长因子 , 肝细胞生长好。肝细胞的接种密度对其以后的生长状况有很大的影响 : 密度太小 ,细胞不易生长 ; 密度太大 , 肝细胞增殖受到抑制 , 培养板中缺少足够的空间供细胞伸展。当细胞密度为 5×105 / m l左右时 ,试剂及仪器主要试剂 : 胰岛素、高血糖素、转铁蛋白、表皮生长因子、地塞米松、Ⅳ型胶原酶、锥虫蓝等购自美国 Sig ma 公司。鼠尾胶为自行配制。Williams E 培养液、胎牛血清购自美国 Gibco 公司。BT01-100 蠕动泵( 保定格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贴壁分离与体外培养

万方数据

ISSN1673—8225CN21.1539/R赵凌云,等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贴壁分离与体外培养wwM.zglckf,comkf23385083@sina.com 0引言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具有形成骨、软骨、脂肪、神经和成肌细胞能力的多种分化潜能的细胞亚群,取材方便,易于体外扩增,可进行自体移植,而不存在组织配型和免疫排斥的问题,被认为是骨组织工程中最佳的种子细胞。本实验目的在于建立一种可行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材和分离扩增的培养方法。 1材料和方法 设计:开放性实验。 单位: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脊髓修复科。 材料:实验于2006—02/12在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脊髓修复科完成。骨髓来源于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脊髓修复科收治的脊髓完全性损伤患者,对本实验均知情同意。基础培养液由含体积分数为0.15胎牛血清和低糖仪一MEM配置。低糖d-MEM培养基(Hyclone);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1.077g/mL,上海试剂二厂生产);胰蛋白酶,胎牛血清(Gibico);C02培养箱(上海力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HF90);生物安全柜(上海力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HFsafe一1200/c);倒置显微镜(Leica);离心机(JOUANB4i多功能台式机)。 设计、实施、评估者:设计、实施为第一作者,评估为第二、三作者,均经过系统培训,未使用盲法评估。 方法: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及传代培养:在无菌条件下,以含5mL肝素钠生理盐水的20mL注射器,于患者髂后上棘穿刺抽取骨髓组织6mL,移入含5mL肝素钠生理盐水的试管内,混匀,而后沿管壁缓慢加入含10mL淋巴细胞分离液的离心管中,2000r,min离心20min,小心吸取界面层细胞,用D—Hanks平衡盐溶液洗2次,2000r/min离心8min,加入基础培养液,血细胞计数板计数,调整细胞的浓度,将细胞悬液按109—1010L-1接种于培养瓶,放置37℃、体积分数为0.05的C02饱和湿度孵箱中培养。于培养后的两三天更换培养液,并用D-Hanks平衡盐溶液冲洗2次,以去除未贴壁的造血细胞,以后每3d换液一次,进一步去除未贴壁的细胞。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待细胞融合成片、长满培养瓶底部后,用质量浓度为2.5g/L的胰蛋白酶流过所有细胞表面,盖好瓶盖,将培养瓶放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细胞变圆,部分脱壁,控制消化时间不超过3min,立即加入2mL有血清培养液终止消化,用弯头吸管轻轻吹打细胞生长区域,吹打过程中不要用力,结束后再用少量培养液漂洗一遍,然后加入适 5650量培养液计数,分别接种在新的培养瓶内。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曲线的绘制:取第3代生长状态良好的细胞,用质量浓度为2.5g/L的胰蛋白酶消化制成细胞悬液,接种至24孔培养板,3孔/组,细胞1×104/孔,每孔加入培养液1mL,放置37℃、体积分数为0.05的C02孵箱中培养。以细胞数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绘制细胞生长曲线。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贴壁率的测定:取第3代生长状态良好的细胞,用质量浓度为2.5g/L的胰蛋白酶消化制成细胞悬液,接种至24孔培养板,3孔/组,细胞1×104/孔,每孔加入培养液1mL,放置37℃、体积分数为0.05的C02孵箱中培养,每隔2h进行细胞贴壁率检测。 主要观察指标: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学观察。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曲线。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贴壁率。 统计学分析:由第一作者采用ESA4.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数据以娃s表示。 2结果 2.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学观察倒置显微镜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1d即贴壁,2d时贴壁细胞较多。经冲洗和换液去除悬浮细胞后,贴壁细胞继续培养3d开始增殖,伸展为椭圆型、短梭型、多角型及不规则型等(图1)。至14d细胞密集在集落中心,基本铺满瓶底,第3~5代细胞呈均匀一致的长梭型,排列成旋涡状或放射状(图2)。 图1原代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贴壁后3d开始增殖,伸展为椭圆型、短梭型、多角型及不规则型等(倒置显微镜,x20) 2.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曲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代后3d内处于潜伏期,3d后进入生长期,7d后进入平台期。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曲线见图3。 P.O.Box1200。Shenyang110004kf23385083@sina.com www.zglckf.com  万方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