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科技创新之我见

合集下载

科技兴国之我见

科技兴国之我见

科技兴国之我见
简智初
【期刊名称】《理论与当代》
【年(卷),期】1999(000)007
【摘要】(一) 当今世界,各国在国际上的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以经济为核心的竞争,而经济正向着知识经济方向发展,科技将进一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在世纪之交,科技将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有效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各国政府都在及时调整和制定新的科技发展战略,科学技术将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中的主导因素。

然而技术落后,经济效益低下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致命弱点。

现阶段,我国工业
【总页数】2页(P22-23)
【作者】简智初
【作者单位】贵州省行政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4.3
【相关文献】
1.扬协同创新之帆践科技兴国之路 [J], 本刊编辑部
2.创新者,不走寻常路——记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侯红军的科技兴国梦[J], 赵晓飞
3.科技兴国(银奖) [J], 廖纯高;
4.践行科技兴国履行责任义务——新型铝钢结构工业大门研发实践 [J], 张建祥
5.复兴之基石:科技兴国与人才强国 [J], 张旭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建设网络强国建设,共创数字未来”之我见

“建设网络强国建设,共创数字未来”之我见

“建设网络强国建设,共创数字未来”之我见网络是当今时代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网络强国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需求,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本文从网络强国建设的意义、现状、目标和路径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加快网络强国建设,共创美好数字未来O一、网络强国建设的意义网络强国建设是指以信息化为核心,以网络技术为支撑,以网络安全为保障,以网络文化为引领,以网络治理为手段,以网络发展为目的,全面提升国家在网络空间的创新能力、发展能力、安全能力和影响力,实现网络空间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为人民创造更多福祉,为国家建设更多贡献,为世界和平更多力量的过程。

网络强国建设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1)是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信息化是当今时代最显著的特征,也是引领社会变革的最强劲的力量。

信息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改变了国家的治理方式和发展方式。

在信息化时代,谁掌握了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谁就拥有了主动权和优势。

加快网络强国建设,就是要把握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机遇,提高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和应用水平,增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和保护能力,构建高效便捷的信息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打造富有活力的信息产业和市场体系,培育健康有序的信息文化和环境体系,完善科学民主的信息治理和法制体系,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农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深度融合,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是维护国家安全和主权利益的重要保障。

网络空间是新型战略资源和新型战略制高点,也是新型战场和新型战争领域。

在网络空间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和挑战,如黑客攻击、网络犯罪、网络恐怖主义、网络间谍活动、网络舆论斗争等。

这些风险和挑战不仅威胁着国家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军事安全等各个方面,也威胁着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核心利益等根本利益。

加快网络强国建设,就是要坚持以我为主、自主可控、自立自强的原则,加强网络空间主权意识和能力建设,完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提升网络安全防御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大网络安全监管执法力度和惩治力度,构建覆盖全社会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有效防范和应对网络空间的各种威胁,维护国家安全和主权利益。

科技论文研究方向及写作之我见【精选文档】

科技论文研究方向及写作之我见【精选文档】

科技论文研究方向及写作之我见科技论文写作是总结研究结果、与国内外同行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

近年来,发表一定质量和数量的学术论文作为很多大学研究生毕业的一项条件,成为许多研究生及时毕业的压力。

一定程度上压力也可以转为动力,发表更多学术文章也是研究生毕业后申请科研项目的基础,是申请项目获得批准的一个重要因素。

好的起点是研究生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的前提,如所阅读的核心参考文献来自国际知名学术刊物、导师在其领域内的学术水平以及研究生自身基础等因素。

在选择欲精读的参考文献时要本着以下原则:适合自己的研究基础、优先选择最新文献。

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开始自己的研究:替换已报道研究工作的某个环节,代替物可以是其他方法或者理论,也可以是我们自己设计的实验或者理论。

进行实验和模拟后,分析结果的特点,找到新现象或者新结论。

我们可以对研究结果进行理论解释或者给出它的可能应用,这将是我们撰写学术文章的立足点。

在进行学术研究时我们经常会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不少人为此而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本人认为此时可以利用3种不同方式解决:一是利用发散思维获得突破,即在休息或者做其他事情时想着自己的难题,奇思妙想或许就不经意地产生了;二是求教讨论,我们可以请教师长或者去网络论坛交流;三是放弃当前难题,去考虑其他未解决的问题,这也是学术自由的一个体现。

创新性研究成果是稿件的生命力,我们要从不同角度把自己的创新性研究展现出来。

在稿件撰写方面要力争将文稿撰写规范和完美,尽量避免出现低级错误(如公式错误和不正确的英文语法)。

图形要美观,特别是彩色图形具有更强的表现力。

在投稿杂志选择方面我们可能面临两个选择:一是高投(风险),投一个好杂志,被拒的可能性比较大。

在时间允许或者不计较稿件录用与否时可以考虑这种方式;二是稳投(保险),量体裁衣,选择与创新性大小匹配的杂志,命中率较高,避免了改投稿件的周折。

这种情况适合于那些急于发表论文的研究生。

一定意义上,投稿也是一种“赌博”。

美丽中国之我见实践教学(3篇)

美丽中国之我见实践教学(3篇)

第1篇一、引言美丽中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全体人民共同追求的美好愿景。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实施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参与到美丽中国的实践教学中,亲身感受到了这一伟大事业的发展脉搏。

本文将从实践教学的角度,谈谈我对美丽中国的认识与思考。

二、美丽中国的内涵1. 生态美丽生态美丽是美丽中国的基石。

它要求我们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蓝天白云: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蓝天白云成为常态。

(2)碧水青山: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水质明显提升。

(3)绿色家园: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2. 经济美丽经济美丽是美丽中国的动力。

它要求我们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绿色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

(2)创新驱动: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新动能持续壮大。

(3)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进展。

3. 社会美丽社会美丽是美丽中国的保障。

它要求我们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民生福祉: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2)文化繁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

(3)法治建设:全面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公平正义得到有效保障。

三、实践教学探索1. 教学内容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围绕美丽中国的内涵,设计了以下教学内容:(1)生态知识普及: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生态环境现状,认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绿色生活方式:培养学生绿色消费观念,倡导低碳生活。

(3)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高环保意识。

(4)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培养学生关注科技创新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了解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等。

2. 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通过真实案例,让学生了解美丽中国的实践成果,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培养创新人才之我见

培养创新人才之我见

培养创新人才之我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举国上下就在大喊“创新”,至今,“创新”一词已成老生常谈。

但时逾十年却收效甚微,由下列数据和处境即可见其端倪:“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3200万人、研发人员105万,分列世界第一、第二位,研发经费居世界第六,但科技创新指数却仍属世界中下水平。

在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及其1566个主要二级组织中,我国参与领导层的科学家仅占2.26%。

我国高层次科研人才处于数量庞大而质量偏低、拔尖人才奇缺的尴尬局面。

”放眼世界,即使像实力雄厚、项级科技人才济济的美国,仍念念不忘“创新”。

为了持续保持其在世界科技领域的霸主地位,2006年初又及时推出“美国竞争力计划”(ACI)。

2月2日美国总统布什向美国公众介绍ACI时的开场白就是:“我国的创新能力是推动我们经济增长的一个巨大引擎……创新思维产生的先进理念无论在私人领域或公共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回报——让世世代代美国人的生活与生计不断得到改善。

”正是这种强烈的居安思危意识以及一系列与之配套的得力措施,使得美国的科技发展得以长盛不衰。

2006年美国囊括了诺贝尔科学奖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面临如此严峻的形势,究竟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在教学上必须以课堂讨论式(seminar)取代满堂灌的传统模式。

老师应想方设法指导学生提前自学,让学生带着难点和疑点来参加课堂讨论。

与此同时,还必须让全体教师从思想高度上以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时代在飞速前进,新技术革命势必要求学生应该超过老师才能不断提升我国的科技创新指数,使我国早日跻身于世界科技强国之林。

还必须深刻地认识到,从教学效果来说,“青出于蓝”才是教育上的最大成功。

二是优选引进“洋”教材,为“创新”鸣锣开道建国初期全面学苏,开始接触苏联教材,深感其特点是:都从本学科苏联的祖师爷讲起,按部就班,不厌其详,阐释问题、天衣无缝,给人的印象似乎是一切已成定论,毋庸置疑。

科技强军之我见——完整版

科技强军之我见——完整版

科技强军之我见张子坡107中队1065区队2011-6-16学号:**********科技强军之我见张子坡摘要:“科教兴国”作为我国的一个重要方针和基本国策,自1995年5月26日江泽民主席提出以来,一直引领着我国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更是认识到了必须用科技来武装士兵来推动军队建设,更甚是没有用科技武装起来的军队就是一盘散沙、一群待宰的羔羊,纵观国际没有哪个国家的军队建设不以科技为核心,这就要求科技与军队达到最大化德结合、最高效的应用,除此之外在科技强军道路上着重培养高科技军事人才也是不可小觑。

关键字:科教兴国;军队建设;军事人才。

科教兴国科技强军的前提我认为在“科教兴国”是科教兴国的前提。

在这几年里我国在科技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进而也就有了装备军队的资本,更进一步地在军队建设中显示出了其科技的重要性。

首先来具体说一下“科教兴国”这一战略思想,它是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之后又进一步提出来的,基本上发生了质的变化,它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简而言之,也就是发展科技、教育事业以振兴国家,并用科技和教育使国家强大、振兴起来。

可以看出“科教兴国”这一国策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国情出发,结合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目标的实现,来对我国从根本上解决科学的畸形,让我们每个人都有为国家科技进步做贡献的机会,使得在这一潮流中国家的科技体系发生质的变化,变得国家富裕人民安康,但这还都是书面上的可真做起来那就需要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向往、崇拜并为之心血沸腾的目标,而这个目标也就必须是在“科教兴国”这一战略中衍生出来的,那么可能也就会让这股潮流永远地传递下去,永远都会有人在前者走过的光荣路上慢慢追随、慢慢前进,这样我们国家就会充满活力,使得“科教兴国”战略镶嵌在每个人的心中,更好地来实现科技强军!军队建设科技强军的“灵魂”如果一支军队不搞军队建设,那么这支军队也就没有了灵魂。

加强科技创新 促进农机化发展——做好新形势下农机工作之我见

加强科技创新 促进农机化发展——做好新形势下农机工作之我见

限供给 , 同广大农 民群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旺盛需求 的矛盾还十分突 出; 三是基层服务体 系薄弱 、 整体公共服务手段落后 , 综合服 务能力与农机化 发展进程 还不十分协调 ;四是新型农机 化市 场主体发 展滞后 , 服务能力弱 、 服务面 积小 、 区域 间
不 均 衡 的 问题 不 断 显 现 。
人 员 23 8 。 机 合 作社 数 量 持 续 快 速 增 长 , 合 实 力 4 人 农 综 大 幅 提 升 , 务 领 域 不 断扩 张 , 务 能 力 明 显 增 强 。 服 服
械 推广示 范力度 。 针对衡水市经济作物机械 匮乏 , 缺少 主
要 生 产 环 节 适 用 机 械 的现 状 , 中力 量 攻 关 , 力解 决 棉 集 着
种 、秸 秆 机 械 化 还 田等 重 大农 机 化 技 术 实 施 面 积 进 一 步
农 机 装备 是农 机化科 技 创新 水平 的集 中反 映 和体 现 。 紧紧围绕现代农 业发展对提高劳动生产率 、 要 土地产
出率 和 资 源 利用 率 的 要 求 , 原 始 创 新 、 成 创 新 和 引进 用 集
到 7 %。粮食 生产薄弱环节 取得 突破 , 0 玉米播 种全 部实 现机械化 , 机收面积达到 91 万 h 机 收率达3 . 超 .5 m, 7 %, 5 出河北省水平 2 . 5百分 点。
3农 机 化 新 技 术推 广 应 用步 伐 进 一 步 加 快 . 2 1 年 全 市 完 成 深 松 面 积 77万 h 0 1 . m ,覆 盖 所 有 县
农机化 队伍 的科 技创新 能力 , 强化农 机质量监督管理 。 只 有 以科技创新 为抓手 , 切实做 好农机管理各项工作 , 才能

25中华社会之我见

25中华社会之我见

25中华社会之我见中国社会是一个多元而复杂的社会,我有幸在这个社会中生活和工作多年,对中国社会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在这份文档中,我将分享我对中华社会的25个观察和看法。

1. 人口规模庞大: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人口规模庞大对于社会发展和管理带来了挑战和机遇。

2. 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在过去几十年快速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这种快速发展为社会带来了繁荣和改变。

3. 区域差异明显:中国的区域差异非常明显,东部地区相对发达,而西部地区仍面临较大发展差距。

4. 城乡差距:中国的城乡差距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提高农村地区的发展成为重要任务。

5. 教育体制:中国的教育体制在不断改革中,注重培养人才和提高教育质量。

6. 科技创新: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不断发展的高新技术为社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7. 文化多样性: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多样文化的国家,各个地区和民族都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俗。

8. 社会价值观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社会价值观正在发生变化,传统价值观与现代化的冲突成为一个重要议题。

9. 法治建设:中国正在不断加强法治建设,提高法律体系和司法独立性的发展。

10. 社会福利: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在不断完善中,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保障和关注。

11. 环境保护: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加强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12. 社会和谐稳定:中国注重社会和谐稳定,通过各种措施维护社会秩序和安全。

13. 城市化进程:中国正面临快速的城市化进程,这对城市规划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14. 文化传承与保护:中国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面临许多挑战。

15. 婚姻和家庭:中国的婚姻和家庭观念也在发生变化,传统观念与现代价值的冲突引起了一些问题。

16. 社交媒体的兴起:社交媒体的兴起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沟通方式和社交模式。

17. 移民和人口流动:中国的移民和人口流动问题日益突出,对社会管理和平衡带来了一定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中国科技创新之我见
17世纪以来到20世纪后,世界发生了两次大的科学革命,三次大的技术革命,将人类社会带入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舆论对当代科技革命的认识出现多样化。

其中,也出现了焦急悲观的观点,认为十几年科技创新没有太大作为,甚至有的描述当今为科技革命“沉寂的春天”。

也有期待论者,认为正在孕育着一场大的科技革命。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自世纪之交至今,我们已经身置于创新时代。

科技创新和革命的发生、标志,与上世纪前、特别是与18、19世纪大不相同。

实质上,从上世纪末到现在乃至今后若干年,人类社会一直处在汹涌澎湃的新科技革命浪潮中。

当今的科技革命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以某项重大科技突破为标志和某个领域的突起为代表,而是众多学科、领域全面持续系统创新为特征。

科技多领域、多学科、全方位的创新风起云涌,百舸争流;重大发现和发明、重大科技成果如雨后春笋竞相涌现;各类创新浪潮此起彼伏,前浪推后浪,汹涌澎湃;新技术、新产品加速更新换代,为人们工作社会带来的变化日新月异⋯⋯如果说19世纪之前一个科学发现和技术重大发明,如荒漠的报春花或雪天的腊梅那样引人瞩目,可当今的众多科技创新成果虽鲜艳绚丽,但当你置身于姹紫嫣红、群芳争妍的大花园中,“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在现代化初期,人类社会如同乘木舟航行,对每次科技革命浪潮都感到明显的颠簸冲击,如今我们乘着现代化巨轮航行,在浪潮激荡、波涛汹涌中快速前进,反而习以为常。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科技进步推动着人类社会加速发展。

站在岸边的高峰,我们才会体验到科技惊涛拍岸的壮观,体验到科技创新浪潮的波澜壮阔,体验到大浪淘沙的惊险。

1、国际科技创新与及主要特点
1.1国际学术界把依靠科技创新战略,大幅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的国家定义为创新型国家。

美国、日本、韩国都是世界公认的创新型国家之一,其创新综合指数显著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高于70%,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低于30%,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高于
2.5%。

技术研究的努力程度和效果是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绩效产生巨大分化的决定性变量。

韩国即是通过实施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改进的技术创新模式,成功地促进了本国的科
学技术进步的国家。

1.2当代高技术国家自主创新模式主要有:韩国创新模式——政府主导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模式;日本创新模式——集成创新为主的创新模式;美国创新模式——原始创新为主的创新模式。

1.3当代科技创新主要特点:多学科、多领域竞先并进;学科间交叉融合互动;发现发明持续深化演进;多技术集大成系统创新;全球网络型的创新组织;贯穿研究链条纵向创新。

1.4当代人类文明进步对科技创新还有8大需求:提高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提高健康水平的需求;提高认知能力的需求;提高精神文化水平的需求;提高工作效率和舒适的需求;提高竞争能力的需求;提高安全保障的需求;拓展活动空间的需求
2当代中国科技创新
2004年,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在世界主要国家(GDP占世界的90%以上)中位居第24位,缺少国际竞争优势。

针对当前的战略发展机遇,中国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

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较为落后。

从技术层面分析,中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于50%,科技进步贡献率仅为22%左右。

从人才分布结构看,根据中国科协的调查,中国科技工作人员主要集中在科研事业单位,企业科研工作人员比例较少,这限制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因此,借鉴科技发达国家的科技创新经验,研究适合中国科技发展的创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3 中国创新模式战略
3.1 完善科技政策,积极参与国际科研分工当前,科技发展与应用的日益复杂性对科技政策的有效性要求越来越高。

中国在科技政策方面应更加重视基础研究,尤其是提升高技术企业的核心技术开发能力;促进科研机构、企业、大学之间科研活动的高效合作,以及科学技术成果的快速转移和流通;积极参加世界主要科学研究中心的科研分工,加强国际技术交流,在世界科技一体化进程中使技术落后领域的科技水平快速与国际接轨。

3.2 优化创新战略,建立开放式创新模式
基于当前科学技术快速更新、涉及领域更加广泛、高新技术的产品市场环境
日趋复杂的客观形势,我们认为个别领域或少数技术的领先已经无法形成明显竞争优势。

因此,中国在产品的创新过程中,应逐步转变创新模式,使其从以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转向以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相结合的开放式自主创新为主,构建集成创新、原始创新相结合的开放式自主创新模式,兼顾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3.3 优化创新链,形成有序创新生态结构
为了提升有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开发能力,使大学、科研单位和企业从事不同层次的研发工作,形成有序创新链,最终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综合创新能力,应整合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的国内科研分工。

科研机构与大学应定位于核心技术和基础性关键技术研发,企业作为创新主体集中于应用技术以及原创技术转向应用技术的研究,形成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在创新价值链上的有序创新生态结构。

3.4 优化人才结构,促进人才合理布局
科技人才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如何有效地优化人才结构,促进人才合理布局,对于中国有效构建开放式自主创新模式尤为重要。

中国应在政策引导和支持下,调整科技人才布局,促进科技人才向高技术企业的流动。

逐步提高科研人员在劳动力中的比例,科研人员数与每万名劳动力的比例应初步定位在4人左右,以接近目前韩国的水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调整,使科技人员结构逐步与国际高技术国家的接轨。

4当代中国科技创新要避免的误区
4.1伪创新:百事可乐的心态
伪创新,其实本身并没有创新,而是把别人的创新和成功模式简单复制,将其应用在“先驱者”覆盖不到或覆盖不全的领域。

假设市场足够大,假设在某些地域和垂直领域,有足够的特有需求,而且一直不能为“先驱者”所满足,那么简单复制的伪创新便有强大的生命力。

4.2危创新:丛林草莽心态
危创新,说白了就是违反道德底线,甚至违反法律约束的所谓“创新”―从黑社会到黄赌毒,从盗版光碟到软件外挂和恶意劫持,从食品掺假到媒体抹黑和幕后操纵,从资历作假到知识产权盗用,处处都是危创新在作祟。

4.3微创新:精益求精的心态
微创新,顾名思义,是基于原有的商业模式、产品模式和技术的基础上的进一步革新、小步骤创新。

因其微小而往往被忽视,但其爆发力同样巨大。

4.4伟创新:是一次性的创新
伟创新,是厚积薄发的过程,在惊叹爆发结果的时候,不能忽略其历经艰辛的漫长发展史。

总之,我们正处在科技革命的大潮中,创新波涛汹涌澎湃,高潮此起彼伏,多方位竞相突破。

这充分显示了创新力的巨大力量,新的生产力和人类文明不断孕育诞生,人类社会加快向知识社会演进。

参考文献:
[1]杨名,姜照华.中国创新模式的战略选择.科技管理研究.2006 NO11.
[2]尚勇.当今世界科技创新趋势.科学咨询.2010 NO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