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保护性机械通气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急性肺损伤的系统回顾

合集下载

应用机械通气改善急性肺损伤患者的气体交换

应用机械通气改善急性肺损伤患者的气体交换

急性肺损伤概述
定义
急性肺损伤是指由各种非心源性 因素导致的急性、进行性呼吸衰 竭,其病理生理特征为肺泡-毛细
血管膜损伤和通透性增加。
临床表现
患者主要表现为呼吸窘迫、顽固性 低氧血症和呼吸衰竭,肺部影像学 表现为双肺渗出性病变。
诊断标准
根据柏林定义,急性肺损伤的诊断 需满足氧合指数(PaO2/FiO2) ≤300mmHg,并伴有双肺渗出性 病变。
改善肺内分流
机械通气可以减少肺内分流,使得更多的血液流经通气良好的肺泡,从而提高气体交换效 率。
降低呼吸功和减少呼吸肌疲劳
降低呼吸功
机械通气可以承担部分或 全部呼吸功,从而减轻患 者的呼吸负担,降低呼吸 功。
减少呼吸肌疲劳
通过降低呼吸功,机械通 气可以减少呼吸肌的疲劳 ,避免呼吸肌衰竭的发生 。
改善呼吸力学
不同机械通气模式对急性肺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存在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与常规通气模式相比,采用肺保护性通气模式(如小潮气量、高呼吸频 率等)能够更好地保护患者的肺功能,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发生。
机械通气治疗急性肺损伤需个体化调整参数
由于不同患者的病情和生理状况存在差异,因此在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 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参数调整,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03 急性肺损伤患者 的气体交换问题
急性肺损伤患者的病理生理变化
1 2
肺泡-毛细血管膜通透性增加
导致肺水肿和肺泡塌陷,影响气体交换。
表面活性物质失活
降低肺泡稳定性,加重肺不张和肺实变。
3
炎症反应
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进一步损害肺功能。
气体交换障碍的表现及原因
01
02
03
低氧血症

肺保护性通气在治疗创伤性急性肺损伤中的应用

肺保护性通气在治疗创伤性急性肺损伤中的应用

6d 通气模式为 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快 ; 躁不 安 、 烦 发绀 、 部 闻及 湿 哕音 。使 用 P ip 气时间为 3—1 , 肺 hl s i SM P E ) 主要 使 用 参 数 MP0监护 仪监测 脉 搏 、 吸 、 5 呼 血压 、 血氧 饱 和 度 , 并 (I V)+呼气 末 正压 通 气 ( E P ,
脉血气分析动脉血氧分压 ( a : 、 氧化碳分压( a O ) P PO )二 P C : 及 H值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0 )胸 片有明 .5 , 显变化 , 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伤性急性肺损伤 的治疗 中应用 。
最佳 P E E P和 小潮气量 的肺保 护性通气在 治疗创
伤性肺损伤中能改善 氧合 , 理 P E 合 E P和允许性高碳酸血症 ( HC 对 血流 动力学指标无明显影响 , 合在创 P ) 适 【 关键词 】 机械通气 ; 保护性通气 ; 急性肺损伤; 呼气末正压 【 中图分类号】 R 6 【 53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 号】 10-65 (00 l—o6 3 03- 30 21)4 7—o - - -
4例 , 并休克 4例 。 合
13 2 机械 通 气治 疗 .. 8 4例 分别 于 伤 后 1 — 2h行 其 1例经 口气 管 插 管 ,3 4 12 诊 断 所 有 患 者 均有 外 伤史 ; 胸 痛 、 . 有 胸 7 机械通 气 治疗 , 中 4 呼吸机 为 D  ̄e vt 2d r , rgr i ua 机械通 E a 闷、 嗽 、 痰 或 痰 中带 血 、 吸 困难 、 吸 频 率 加 例 行气管 切开 , 咳 咯 呼 呼
u : 机 械 通 气 ( cai lV nitn 是 对 各 种 原 有患者均符合 A 诊断标准 J①有发病 的高危 Mehnc etao ) a li

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症与病死率的关系分析(附112例报告)

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症与病死率的关系分析(附112例报告)

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症与病死率的关系分析(附112例报告)金世龙;王代科;顾红光;王仁云;廖维健【期刊名称】《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年(卷),期】2002(9)6【摘要】目的了解重症急性胰腺炎 (SAP)并发症与病死率的关系。

方法对 19年来我院肝胆外科收治的 112例SAP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

结果 112例中 ,治愈 92例 (82 .1% ) ,死亡 2 0例 (17.9% ) ,发生各种并发症 73例(65 .2 % )。

手术治疗 73例 (65 .2 % ) ,治愈 5 8例 (79.5 % ) ,死亡 15例 (2 0 .5 % )。

非手术治疗 3 9例 (3 4.8% ) ,治愈 3 4例(87.2 % ) ,死亡 5例 (12 .8% )。

手术治疗组和非手术治疗组间治愈率和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 5 )。

与病死率有关的并发症为休克、肺功能不全、胰性脑病和全身感染 ,其病死率分别为 7.1%、6.3 %、5 .4%和 3 .6%。

SAP并发症综合评分大于 7分组和小于 7分组比较 ,病死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 .0 1)。

结论SAP患者是死于其并发症 ,而并发症中休克、肺功能不全、胰性脑病和全身感染是致死的最主要原因。

【总页数】2页(P430-431)【关键词】急性重症胰腺炎;并发症;死亡率;SAP;手术指征;手术时机【作者】金世龙;王代科;顾红光;王仁云;廖维健【作者单位】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肝胆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7.51【相关文献】1.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并发症及死亡原因分析(附58例报告) [J], 王益;陈越;邹一夫2.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胰性脑病的临床分析(附21例报告) [J], 孙备;许军;周尊强;刘昶;姜洪池3.中药腹部外敷及灌肠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腹腔积液(附70例临床报告分析) [J], 李劲;陈生贵;张乙川;张福鑫4.重症烧伤患者的发病和病死率(附223例报告) [J], 吴志宏;苏子毅;等5.生长抑素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效果分析(附52例报告) [J], 邝子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早期应用保护性肺通气治疗急性肺损伤

早期应用保护性肺通气治疗急性肺损伤

明 显 升高 ( P< 0 0 1 , 氧 化 碳 分 压 无 明 显 变 化 .0 )二 ( P>0 0 ) 见 表 1 , 中 4例 通 气 过 度者 应 用 镇 静 .5 ( )其 剂 后 , 氧化 碳 分压 第 2天恢 复 正 常 。3例 神 经 源性 二
肺 损 伤 患 者 在 保 护 性 通 气 前 , 大 量 的粉 红 色 泡 沫 有
不低 于 9 mmHg 舒 张压不低 于 6 mmHg。 0 , 0
定 的 效 果 , 在 治 疗 期 间病 情 进 展 程 度 和 死 亡 率 没 但
有得 到很 好 的控 制 , 其 原 因 , 械通 气 造 成 的 肺 再 究 机
撤 机 标 准 : 情 稳 定 , 气 分 析 正 常 , 氧 浓 度 病 血 吸 逐 渐 降低 , 令 通 气 频 率 逐 渐 减 少 , S和 P E 指 P E P逐 渐 降低 ( 般 先 降低 吸 氧浓 度 至 3 %以 下 , 一 5 在血 气 分
至 1 0次/ n以下 , S c mi P 一6 mH2 P E O, E P一5 mH2 c O,
1 资料 与 方法
1 1 临 床 资 料 本 文 急 性 肺 损 伤 患 者 1 . 0例 , 4 男 例, 6 , 女 例 年龄 2 ~ 6 6 5岁 , 均 3 . 平 8 8岁 。神 经源 性
痰 从 气 管 插 管 内 喷 出, 给予 保 护 性 肺 通 气 1小 时 后 即 完全 控 制 。治疗 过 程 中, 8例血 氧饱 和 度 均保 持 在
9 % 以上 。至撤 机 时 , 2 氧疗 指 数 均 在 3 0以 上 , 均 0 平
等 镇 静 剂 。通 气 参 数 : 6 7 / g( 准 体 重 ) V 一 ~ mtk 标 [ 标 准体 重 一身 高 (m) 0 ( 性 ) 身 高 (m) ( c 一1 9 男 或 c 一

机械通气所致急性肺损伤的研究进展

机械通气所致急性肺损伤的研究进展

机械通气所致急性肺损伤的研究进展【摘要】机械通气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促进其合理有效应用于临床,本文通过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机械通气所致肺损伤的发病机制、影响因素、治疗方法进行归纳、分析综合,为更深入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急性肺损伤;机械通气;研究进展机械通气是在临床对于重急症患者的施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治疗手段之一,目前应用于临床已有数十年历史,但直到1974年webb 和tierney[1]首先发表了有关mv所致vili的实验报告,他们发现当通气压力达到45 cm h2o时大鼠很快发生致命性肺气肿[1]。

才使人们认识到mv本身是个双刃剑。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2],发现即使通气压力在正常范围内(25~30 cm h2o)也会引起肺泡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及肺损伤,即机械通气所致的肺损伤(ventilator-induced lung injury,vili),本文针对机械通气引发急性肺损伤目前的研究进展,现综述如下。

1 机械通气致vili的分类1.1 肺气压伤(barotraumas)肺气压伤指肺泡及其周围血管组织间隙压力指数增大及纵隔内平均压力低于肺实质周围压力,使肺泡破裂进而形成肺气肿并气体沿支气管血管鞘通路流入纵隔[3],引发纵隔气肿,从而进入肺动脉循环体系引起气体栓塞,形成张力性气胸,为较严重的并发症,sandur等研究表明,跨肺泡压(ptp)是真正决定肺泡与周围血管组织间隙压力指数的最重要指标,其中ptp与pplat、ppl间关系公式为,ptp=pplat-ppl,在ppl 较稳定时,pplat是产生气压伤的决定性因素,在当ptp介于22.1~25.8 mm hg之间或pplat介于25.8~29.5 mm hg时,发生肺泡外气体的可能性则明显增加。

1.2 肺容积伤(volutrauma)容积伤是指在高吸气峰压(pip)时所诱发的肺泡和肺微血管的弥漫性损伤[4],在webb和tierney 的动物实验中,对大鼠予以三种不同水平的pip通气,结果显示13~35 min时,30 cm h2o组及45 cm h2o组均发生肺水肿,且1 h 后结果显示45 cm h2o组严重程度>30 cm h2o组,而14 cm h2o组则无异常发现。

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护理

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护理

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护理重症急性胰腺炎(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 是目前较为常见的急腹症之一,由于病理变化复杂,来势凶猛,发展迅速,常引起序惯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其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SAP最为常见、最早出现、也是病死率极高的并发症。

早期进行机械通气,给予积极的综合治疗和护理干预措施,如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应用生长抑素和胰岛素、液体复苏、缓解腹腔高压等,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2009年9月~2010年12月收治SAP并发ARDS的患者16例,其中14例痊愈(占87.5%),2例死亡(占12.5%)。

16例中,男性10例、女性6例,年龄分布18~82岁、平均56.5岁。

ARDS发生于发病后1-3天,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组ARDS诊断标准[1]。

本组患者均给予其中,实施无创持续正压通气(CPAP)治疗3例;气管插管/气管切开13例,有创机械通气模式A/C+PEEP 或SIMV+PEEP或SIMV+PSV+PEEP,平均机械通气时间168h。

2 护理措施2.1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监测2.1.1 呼吸频率、节律监测ARDS患者早期氧合指数等指标尚正常,但呼吸频率、节律却已发生改变,均可出现呼吸浅快(>20次/min),并进行性加快,提高给氧浓度后,未见改善,在吸气时,锁骨上窝凹陷常提示呼吸肌疲劳,应及时记录并报告医生处理。

2.1.2 指端血氧饱和度(SpO2)监测:SpO2监测能反映组织缺氧状况,方法简便,对病人无痛苦,能长时间连续监测。

如患者在40%浓度面罩给氧条件下,SpO2仍低于90%,或呈进行性下降趋势时,应及时给予呼吸机辅助通气。

避免在染指甲油的或有真菌感染的指甲上监测,每4小时更换监测部位,避免局部皮肤长期受压,手指末梢血液灌注不良引起SpO2的误差。

2.1.3血气监测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在上机前和上机后15~30分钟分别进行血气分析一次,以后每日进行1~2次血气分析,以便及时调整呼吸机各参数,保证有效通气,血气值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急性重症胰腺炎并发急性肺损伤在ICU中的治疗探讨

急性重症胰腺炎并发急性肺损伤在ICU中的治疗探讨
维普资讯

3 2・
垦堕 鲎鳖 查2 7 1月2 缒3 誊第 l期综合版 Ci P ta Md0te2h 07V10N.C 0 0 51 0 0 3 o h og d e,‘br5 0,o3。o0 n sr J : t2 o . 1
通信作者 : 何清 ,m iq g e 16 o E a :i . @ 2. m l nh c
维普资讯
C V 观察两组治疗 后 1 的急性 生理及慢性健康状 况( P C )I V H, 周 A A HE I评分 、 脉血 氧分压( a :、 动 P O )
氧合 指数( a J i :、 P O FO )肝肾功能和中心静脉压 ( v ) c P 变化 , 比较其存 活率 。 结果 并
治疗后 1 周两
A 患者 3 u 0例为第 1 , 2 组 男 0例 , 1 女 0例 , 年龄 2—0 , 9 7 岁 平均年龄(92 2 .) ; 中酒精性胰 4.± 0 岁 其 2 腺炎 1 例 , 源性胰腺炎 1 例 , 5 胆 3 原因不明 2例; 并
发急性 肾功能衰竭 1 , 0例 急性心力衰竭 8 , 例 休克
5月起 收 治 的 6 4例 S P并 发 A 患 者进 行 回顾 性 A u
分析 , 探讨 有效提高存活率 的方法 , 为提高临床抢
1常规综合治疗 : . 两组均接受 的常规治疗符合 文献【 】 2, 包括禁食 、 持续 胃肠减压 、 控制感染 、 营养 支持 、 维持水 、 电解质和酸碱代谢平衡 、 糖皮质激素 和机械通气治疗等。输注白蛋白和( ) 或 血浆补充血 容量 , 选用质子泵抑制剂 和生长抑素减少胰腺外分 泌。抗 生素选用能通过血胰屏 障的药物 ,如舒 巴 坦+ 头孢哌酮( 头孢哌酮 , 巴坦 )氧氟沙星、 舒 、 亚胺 培南等 , 如有厌氧菌或真菌感染依据则加用 甲硝唑 或抗真菌药物 。胰腺感染 、 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严重并发症的防治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严重并发症的防治
防止 MO D的 发 生 。
23 M DMO : . O / F并发 MO 8 , 1.%, 中 3例 发展 D 例 占 32 8例 为 MO , F死亡 (75 。8例并发 M D的特点是 : 3. %) O 1早期均
发生严重休克; 2年龄大于 5 0岁; 3首发为急性肺损 伤; 4病
5 9例中女 4 , 1 例 , 0例 男 9 年龄 2 ~ 8岁。 2例伴有胆 07 4 囊结石 , 其中继发胆 总管结石 1 例。手术均在发病 2~ 2 1 47
小 时 内进 行 。主 要 方 法 为 胰腺 包 膜 广 泛 切 开 ,坏 死 组 织 清
除, 腹腔灌洗和引流。3 同时做胆道 , 空肠三造瘘。伴 例 胃,
血 症 和 大 出血 的发 生 。
再次开腹清创的可能性仍较多 , 本组采取 以彻底清创( 清创
性切除) , 灌洗和引流为主。腹膜炎肠麻痹严重 , 合并胆结石 者 同时做 胃, 空肠 , 胆总管三造瘘 。术后是否灌洗视病情 而 定, 一般持续 2 3天。 - 持续高热有继续胰腺 坏死和感染或其 他合并症 ( 腹腔大出血 ) , 者 需再次开腹清 除坏死组织 , 扩大 引流或止血 。4例再 次手术 2 4次 。 ~ 2 败血症 : 例合并败血症 , 8 %。 . 5 5 占 . 常在病后 1 2 内 5 ~周 发生 , 多见于肠麻痹腹胀严重的患者 。 此种败血症可能与胰 腺炎 时肠粘膜屏障遭受破坏 , 内细菌发生移位有关。 肠 据实 验研究提示 , 急性胰腺炎时肠 内细菌可移位至腹腔 , 巴结 淋 和门静脉 。临床上一些危重病人感染性并发症 中查 出的病 原菌常为假单胞菌 , 固酶 阴性葡萄球菌 , 凝 念珠菌属和肠球 菌, 这些细菌均为肠道固有 的细菌 , 以表 明有肠源败血症 足 的可能。 此种败血症 可能是一过性的 , 甚至血液 中查不出细 菌和毒素 , 但可引起更 多的炎症介质释放 , 导致全身炎症反 应综合症(IS和 MO 。应用选择性肠 道去污染 预防本症 SR ) D 的效果 , 有待更多 的病例观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保护性机械通气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急性肺损伤的系统回顾
目的回顾性分析肺保护性机械通气对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并发急性肺损伤的治疗经验。

方法对50例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术后并发急性肺损伤的患者实施了肺保护性机械通气治疗。

通气方式:压力预设通气(吸入气压≤30 cm H2O)允许性高CO2通气(潮气量4~7 ml/kg)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 5~10 cm H2O)
反比通气(吸呼比11∶1~2∶1)限制吸氧浓度(FiO2 50%~60%)。

结果死
亡5例,死亡率为10%,其余45例均顺利脱离呼吸机(机械通气时间:72~168 h)。

结论肺保护性机械通气能有效防治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使急性肺损伤患者的机械通气更为合理化,从而提高其成活率,降低死亡率。

标签:急性肺损伤/ARDS机械通气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是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严重并发症,且预后差,死亡率高,是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重症急性胰腺炎晚期可导致肺泡上皮细胞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使肺泡毛细血管膜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浆渗出血管外致肺间质和肺泡水肿,成为充血性肺不张。

临床表现为严重的低氧血症,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前期。

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尤为重要。

及时正确处理原发病重症急性胰腺炎以及抗感染的同时,有效的机械通气治疗是早期救治的关键。

笔者所在医院对5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ALI的患者实施了肺保护性机械通气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5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ALI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40例,女10例,年龄20~50岁。

12方法5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并发ALI后入重症监护病房常规机械通
气辅助呼吸。

该50例患者均在并发ALI后24~72 h内出现严重低氧血症(PaO2/FiO2=200~300 mm Hg),X线胸片均有肺纹理增多、模糊或片状阴影等改变,双肺弥漫性浸润,确诊为急性肺损伤。

通气方式:定压通气(吸入气压
20~30 cm H2O)小潮气量(潮气量4~7 ml/kg)反比通气(吸呼比11∶1~2∶1)应用呼气末正压(PEEP5~10 cm H2O)吸氧浓度(FiO2)为50%~60%。

机械通气治疗时间为72~168 h。

2结果5例患者因严重低氧血症不能纠正致多系统器官衰竭(MSOF),于并发ALI后进展为ARDS 6~14 d死亡,死亡率为10%。

其余45例患者均顺利脱离呼吸机,治愈出院。

3讨论自50年代首次报道了辅助呼吸抢救呼吸衰竭成功以来,呼吸机技术迅速发展。

目前,呼吸机已广泛应用于危重病医学、急诊医学等领域,成为生命支持的重要手段。

但使用呼吸机本身也能引起肺损伤,即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LA),主要包括容量创伤(V olutrauma)、气压伤(barotrauma)、肺水肿、系统性气体栓塞等。

发生率为5%~15%,以容量创伤、气压伤最为常见。

VLA在ALI/ARDS等高危患者的发生率很高,且对预后有明显影响[1]。

因此,对急性肺损伤患者施行机械通气时,预防VLA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笔者所施行的肺保护性机械通气治疗包括:(1)定压通气
(pressure-preset ventilation,PV)。

传统的机械通气常为定容模式,预设潮气量与呼吸频率,用以保障每分钟通气量。

当不同肺泡的时间常数(相应顺应性与阻力的乘积)不一致时,定容通气常可致低阻肺泡的过度充气与跨肺泡压力的升高。

而在患者肺顺应性下降时,容量通气亦可造成气道峰压的明显升高。

与定容通气不同,定压通气预设气道压力,并在整个吸气相维持该预设压力。

吸气初期气体流速较高,随着肺泡内压的上升,吸气流速呈指数下降,至肺泡内压与气道内压达到平衡,气流停止。

因此,压力预设通气可有效地控制气道峰压。

当肺泡内压达到预设气道压时,肺泡充气即停止。

故PV能够防止局部肺泡的过度充气与过高的肺泡压,从而减少VLA的发生[2]。

压力预设通气气流形式为减速气流,较恒速气流更易为患者耐受,有利于人机配合。

(2)允许性高CO2通气(permissive hypercapnic ventilation,PHV)。

由于有效通气单位的显著减少,仍用传统的机械通气模式根据患者体重设定正常或较大的潮气量(10~15 ml/kg),势必造成部分肺泡的过度充气与过高的肺泡内压,肺损伤的危险性明显增加,甚至导致通气/血流比的进一步恶化[3]。

因此,为避免肺泡的过度充气与肺损伤的发生,宜采取较小的潮气量(4~7 ml/kg)。

压力容积曲线上高位拐点的出现,常常提示潮气量过大,在选择潮气量水平时应尽量避免。

潮气量减少后,可通过适度增加呼吸频率来代偿每分钟通气量的下降,但过快的呼吸频率(>30次/min)常常有害无益。

通气量下降引起的动脉血二氧化碳水平升高,称为“允许性高碳酸血症”。

这种通气方式称为允许性高CO2通气(PHV)。

PHV可防止肺泡容积及跨肺泡压过高,从而降低VLA的发生[4]。

(3)反比通气(inverse ratio ventilation,IRV)。

吸气时间的适度延长,一方面有利于气道与肺泡内气体的充分混合,延长气体交换时间,另一方面,由于平均肺泡压的上升,可使更多的萎陷肺泡复张,延长有效通气时间,从而改善气体分布与通气/血流比,提高氧合。

(4)选择最适呼气末正压(PEEP)。

PEEP可以增加肺的功能残气量,减少肺内分流,预防和治疗肺泡塌陷及小气道闭塞,改善通气/血流比例,减少肺水肿时毛细血管内液体向肺泡中的渗出,明显提高PaO2。

当PEEP水平不足时,部分肺泡在呼气期间塌陷,吸气期再开放而产生的剪切力是导致VLA的重要原因[5]。

因此,PEEP水平的调节不应单纯以气体交换改善为目的,应以最大程度的减少肺泡塌陷、最多量的肺泡保持膨胀状态为目标。

当PEEP过高时,可引起肺泡过度膨胀,顺应性降低,亦增加VLA的发生机会。

因此,选择合适的PEEP水平至关重要。

最适PEEP 时,肺顺应性可达到最佳水平。

选择高于患者压力容积曲线上低位拐点2~3 cm H2O作为其最适PEEP水平。

(5)限制吸氧浓度。

长期机械通气的患者,吸入氧浓度过高,可发生氧中毒。

主要病变为肺部损害,包括Ⅱ型肺泡细胞增生、变形、线粒体氧化酶活性减退,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肺间质水肿等,从而加重肺损害[6]。

因此对需要长期使用呼吸机的患者,控制吸氧浓度非常重要。

一般认为FiO2在60%以下比较安全。

4结论通过应用预设气道压力通气、小潮气量、反比通气、PEEP及限制吸氧浓度等肺保护性机械通气方法,将VLA减到最小,使急性肺损伤患者的机械通气更为合理化、最优化,为患者的进一步治疗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从而能提高成活率。

参考文献
[1]曾因明,孙大金.重症监测治疗与复苏.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154-179.
[2]Parker JL,Hernandez LA,Peevy KJ.Mechanisms of ventilator-induced lung
injury.Crit Care Med,1993,21(1):131.
[3]Akhil Bidani,Tzouanakis AE, Cardenas VJ,et al.Permissive hypercapnia in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JAMA, 1994,272(12):957.
[4]Marcy T,Marini JJ.Inverse ratio ventilation in ARDS: rationale and implementation.Chest,1991,100 (2):494.
[5]曾因明.危重病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