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对石油烃降解代谢产物的分析方法研究
石油污染土中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

石油污染土中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引言石油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资源之一,石油的开采、储运和利用过程中常常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其中包括石油及其衍生物。
石油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因此降低石油污染对环境的影响成为了当前环境科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微生物在土壤石油污染的生物修复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利用石油为碳源和能源,通过降解石油中的有机物质来减少石油对环境的污染。
本文旨在研究石油污染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以期为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一、石油污染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1.1 采样为了研究石油污染土壤中的微生物,首先需要对石油污染的土壤进行采样。
采样应该尽可能地覆盖到污染源周围的不同地点,以确保获得全面的样品。
采样后的土壤应该尽快送至实验室进行分析,以免微生物数量和种类的变化。
1.2 微生物分离在实验室中,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将土壤中的微生物分离出来,比如土壤稀释法、过滤法、离心法等。
然后将分离出的微生物置于适当的培养基中培养、分离纯化。
二、石油污染土壤中微生物的鉴定2.1 微生物分类分离出的微生物可以通过形态学、生理学、生态学等方面进行初步鉴定,确定其基本分类和生理特征。
2.2 生物学特性鉴定在初步鉴定的基础上,可以通过生化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等手段,进行微生物的进一步鉴定,确定其属种及亚种。
三、石油污染土壤中微生物的降解特性研究3.1 微生物降解能力的测定通过实验室模拟和微生物培养方法,可以测定微生物对石油成分的降解能力。
例如通过测定微生物对石油中不同组分的降解效率,来评估其降解能力。
3.2 降解代谢产物的分析也可以通过气相色谱-质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微生物降解石油产生的代谢产物进行分析,以确定微生物的降解途径和降解产物。
3.3 现场降解效果的评价可以将具有较高降解能力的微生物应用于实际的石油污染土壤降解试验中,并通过现场观察和样品分析,评价微生物在实际环境中的降解效果。
海洋微生物对石油烃降解研究Ⅱ.石油烃降解细菌对正烷烃的降解作用

海洋微生物对石油烃降解研究Ⅱ.石油烃降解细菌对正烷烃的降解作用史君贤;陈忠元;胡锡钢;叶新荣【期刊名称】《海洋学研究》【年(卷),期】2000(018)001【摘要】报导使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石油烃降解细菌对柴油的正烷烃的降解作用.结果表明,石油烃降解细菌对正烷烃有明显的降解作用,混合菌株的降解率明显高于单菌株的降解率;在20℃的条件下,经过21 d后,绝大部分的正烷烃被降解,总的降解率为94.93%,其中细菌的降解率为75.67%,理化降解率为19.26%;温度对正烷烃的降解率有明显的影响,温度在10℃时,正烷烃降解速度较慢,在20℃正烷烃的降解比10℃快,在35℃的条件下,正烷烃的降解速度最快.【总页数】7页(P21-27)【作者】史君贤;陈忠元;胡锡钢;叶新荣【作者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36【相关文献】1.石油烃降解细菌对正烷烃的降解作用研究 [J],2.海洋微生物对石油烃降解的研究:Ⅰ.浙江省海岛海域石油烃降解细菌的… [J], 史君贤;陈忠元3.莫莫格湿地石油污染土壤中耐盐碱石油烃降解细菌的降解特性研究 [J], 樊黎黎;徐兴健;韩雪容;李海彦;王娜;冀伟;于洪文4.莫莫格湿地石油污染土壤中耐盐碱石油烃降解细菌的降解特性研究 [J], 樊黎黎; 徐兴健; 韩雪容; 李海彦; 王娜; 冀伟; 于洪文5.嗜盐石油烃降解菌Halomonas sp.1-3降解石油烃特性研究 [J], 翟栓丽;侯心然;张强;李琪;李天元;邢颖娜;傅晓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石油污染土中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

石油污染土中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1. 引言1.1 研究背景石油污染是当前环境问题中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随着石油开采和利用的增加,石油污染所造成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
石油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其中含有多种化合物,如烷烃、芳烃和环烷烃等,这些化合物对环境及生态系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石油污染土壤中的石油会对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产生负面影响,破坏了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
研究石油污染土中的微生物及其降解特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微生物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具有多样性和适应性强的特点。
许多微生物能够利用石油中的有机物作为碳源和能量源,进行降解。
研究分离和鉴定石油降解菌,探究其生物降解特性和降解途径,对于解决石油污染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石油污染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和降解特性研究,探讨微生物治理石油污染土壤的应用前景,为解决石油污染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石油污染土中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的研究,探讨微生物在治理石油污染土壤中的作用机制,为有效治理石油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1.分离和鉴定石油降解菌,探究其生物降解机制和特性;2.研究石油降解菌的生物降解特性,探讨其在石油降解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因素;3.分析石油降解途径,揭示微生物在石油降解过程中的代谢途径和相关基因;4.探讨微生物治理石油污染土壤的应用前景,评估其在实际治理中的可行性和效果。
通过这些研究,可以揭示微生物在石油污染土壤中的重要性,评估其降解潜力,为未来的研究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2. 正文2.1 石油污染土中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石油污染土中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是研究石油降解的重要步骤之一。
采集石油污染土样品,并将样品进行筛选和分离,获取微生物样品。
接着,将微生物进行培养,提供适当的营养物质和环境条件,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常用的培养基包括富含碳源和氮源的培养基,以及添加不同浓度石油类物质的培养基。
《2024年微生物菌体及代谢产物驱油机理研究》范文

《微生物菌体及代谢产物驱油机理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对可持续能源和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微生物在石油开采领域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
微生物菌体及其代谢产物在驱油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其作用机理的深入研究对于提高石油采收率、降低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微生物菌体及代谢产物在驱油过程中的机理,以期为石油开采技术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二、微生物菌体及其代谢产物的概述微生物菌体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生物群体,具有强大的生物活性和适应性。
在石油开采过程中,微生物菌体通过分泌代谢产物,与原油中的有机物相互作用,从而起到驱油的作用。
这些代谢产物包括酶、有机酸、气体等,具有溶解原油、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等作用。
三、微生物菌体驱油机理1. 生物溶解作用:微生物菌体通过分泌酶等物质,将原油中的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有机物,从而提高原油的溶解性,使油滴更容易从储层中游离出来。
2. 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微生物菌体及其代谢产物可以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使油滴更容易在储层中移动和分散。
3. 改变储层环境:微生物菌体在储层中生长繁殖,可以改变储层环境的pH值、温度等条件,从而影响原油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利于提高采收率。
四、代谢产物驱油机理1. 酶的作用:酶是微生物菌体分泌的重要代谢产物之一,具有催化作用,能够加速原油中大分子有机物的分解过程。
2. 有机酸的作用:有机酸能够降低储层中的矿物质含量,减轻油层结垢现象,从而保持储层的通透性。
同时,有机酸还可以与原油中的碱性物质发生反应,降低原油的粘度,提高其流动性。
3. 气体产物的驱油作用: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如氢气、甲烷等)具有膨胀作用,能够推动油滴在储层中移动。
五、微生物驱油的优越性及发展趋势微生物驱油技术具有环保、经济、可持续等优点。
相比传统物理化学方法,微生物驱油技术能够更有效地利用资源,降低环境污染。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环保要求的日益提高,微生物驱油技术将在石油开采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海洋微生物降解石油的研究

海洋微生物降解石油的研究石油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由于石油的不完全分解和有毒物质的释放,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为了寻求有效的石油降解方法,研究者们越来越多的海洋微生物在石油降解中的作用。
本文将对海洋微生物降解石油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石油污染的生物治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海洋微生物降解石油的过程主要涉及生物氧化、水解、脱氢等反应。
通过这些反应,石油中的长链烃分子被逐渐分解为短链烃、脂肪酸等小分子物质。
虽然已有不少研究者这一领域,但大部分研究集中在降解过程中的某一环节,对整个降解过程的系统研究仍显不足。
尚有部分有毒物质在微生物降解过程中无法被完全分解,可能会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长期威胁,这也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本文采用文献综述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海洋微生物降解石油的过程进行深入探讨。
实验研究包括接种培养、生理生化指标测定、脂肪酸分析等。
为了便于比较和评价,实验中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不同处理组的结果进行多重比较。
实验结果表明,经过接种培养的海洋微生物能够有效降解石油。
在降解过程中,微生物通过产生一系列酶类物质,实现对石油中不同成分的分解。
通过对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发现微生物在降解过程中细胞生长迅速,生物量增加明显。
同时,通过脂肪酸分析,发现微生物细胞中的脂肪酸含量随着降解过程的进行而逐渐降低。
这些结果与文献综述中提到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但尚有部分有毒物质无法被完全分解,需进一步探讨其原因及解决方法。
通过对海洋微生物降解石油的研究,我们发现虽然微生物能够有效降解石油中的大部分成分,但对于某些有毒物质仍无法完全分解。
因此,未来研究需要以下几个方面:深入研究海洋微生物降解石油的机制,找出未能完全分解的原因,以期发现更有效的降解方法;开展更为系统性的实验研究,比较不同环境因素对海洋微生物降解石油的影响,为实际应用提供指导;探讨如何将海洋微生物降解石油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环境中,例如构建高效石油降解菌群落,为实现石油污染的生物治理提供技术支持;考虑到全球石油污染问题的严重性,有必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这一环境挑战。
海洋微生物降解石油的研究

1期
丁明宇等 :海洋微生物降解石油的研究
85
石油降解菌的富集 、分离 、纯化 :取一定量的海水水样接入 100 mL 培养液 (250 mL 三角 瓶) 中 ,于 26 ℃,220 r/ min 摇床培养两周 ;然后 ,取一定量的上述富集培养液接入 100 mL 新鲜 培养液 (250 mL 三角瓶) 中 ,再次于 26 ℃,120 r/ min 摇床培养两周 ;如此共 3 次. 用接种环沾取 富集培养液于平板上划线 ;经过多次划线纯化后 ,将纯化菌株于试管斜面培养后保存于冰箱.
8. 01
SJ212 + ,乳化较好
19. 03
29. 58 SJ252A + ,呈油膜状
/
SJ21421 + ,有一层油膜
25. 32
33. 90 SJ252C + + ,油呈细粉粒状
47. 23
SJ21422 + ,有一层油膜
16. 81
26. 37
F237 + + + ,油呈絮状
58. 35
SJ216A21 + + + ,有少量油膜 ,多乳化 37. 87
45. 01
F238 + + + ,有少量油膜
71. 06
SJ216A22 + + + ,有少量油膜 ,多乳化 47. 02
Hale Waihona Puke 53. 11F219 + + ,有少量油膜
28. 72
SJ216B22 + + + ,有少量油膜 ,多乳化 + + + ,有少量油膜 ,少量乳
石油烃类化合物降解菌的研究概况

石油烃类化合物降解菌的研究概况*李丽张利平**张元亮(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保定071002)摘要:综述了国内外对石油烃类化合物的微生物降解的研究情况,分别就石油烃类化合物各组分微生物降解率、不同组分的微生物代谢途径、降解菌种类、降解性质粒、工程菌构建以及生物修复方法进行了介绍,以期全面反映此领域的研究成果,为研究工作者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关键词:石油,烃类化合物,降解菌,生物修复中图分类号:Q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322654(2001)0520089204自1969年发生第一次超级油船失事以来,世界上已有超过40处大的海洋泄漏,据估计每年都有千万公吨以上的石油污染世界海洋,对生物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危害。
石油污染问题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刺激他们发明有效的技术方法对之进行治理。
物理和化学处理方法已研究得比较成熟,生物降解方法的研究虽仍有很大争论,但也已取得了一些成果。
天然微生物的生物降解作用已成为消除环境中石油烃类污染的主要机制[1]。
本文就此进行了综述,以期全面反映此领域的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1石油烃类化合物的化学组成及其对微生物降解的敏感程度石油烃类化合物可分为4类:饱和烃、芳香族烃类化合物、沥青质(苯酚类、脂肪酸类、酮类、酯类、扑啉类)、树脂(吡啶类、喹啉类、卡巴胂类、亚砜类和酰胺类)。
许多学者对各成分的微生物降解率进行了研究[2],认为饱和烃的降解率最高,其次是低分子量的芳香族烃类化合物,高分子量的芳香族烃类化合物、树脂和沥青质则极难降解。
不同烃类化合物的降解率模式是:正烷烃>分枝烷烃>低分子量芳香烃>多环烷烃。
但此模式也并非是通用的。
如Jones等(1983)就发现海洋沉积的粗油中芳香烃的降解率要高于n2烷烃。
石油烃类化合物组成成分的差异影响其生物降解率。
低硫、高饱和烃的粗油最易降解,高硫、高芳香族烃类化合物的纯油则最难降解。
粗油降解后总是留下一些复杂的残留物,(主要是沥青质),但其并不会产生生态毒性作用,因此,对烃类化合物降解的研究主要还应集中于毒性较强的芳香族化合物。
石油的微生物降解

摘要:本文概述了影响石油污染物生物降解修复处理的多种因素,对石油污染生物处理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其中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菌种的影响,菌种在不同的环境中和对不同碳链长度的碳氢化合物表现出不同的降解效率;石油物质本身物理化学特性的影响,如石油物质在水体或土壤中的浓度以及石油的粘度、沸点、折射率等特性;生存环境条件的影响,在接种入高效率的降解菌或利用土著微生物进行降解时,降解率受到生存环境中各种条件的影响,如表面活性剂、光照条件、吸附剂的利用、营养盐、共代谢底物、氧气、温度、盐度等。
关键词:石油污染;生物修复;影响因素;降解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石油的需求不断加大,同时各种途径所造成的石油污染也日趋严重如工业废水排放、船舶排水、油船的泄漏等。
石油进入水中,造成水体污染,改变局部水生态环境使水生生物死亡,给水资源、生物资源和养殖、旅游业带来巨大损失[1]。
自1989年Alaska发生原油泄漏事故后,人们对石油污染的生物修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2,3]。
生物修复即利用微生物能降解石油的特性达到修复石油污染的目的。
相对于物理化学处理,微生物修复有很多优点:经济花费少,仅为传统化学、物理修复的30%-50%;对环境影响很小,不产生二次污染;污染物可在原地被降解清除;修复时间较短;处理操作简便[4]。
在实际的土壤石油污染和水体石油污染生物修复应用中,已有大量研究肯定了其可行性。
本文介绍了近年国内外对影响石油生物修复的重要因素的研究概况,从石油生物修复过程理论上,探讨了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加速石油生物修复的因素。
1 生物因素——微生物的选种自然界存在大量能降解石油的微生物,至少有8属细菌、6属放线菌、6属酵母和6属霉菌[5],Yamaguchi 等人发现一些微藻也能降解石油物质[6]。
降解石油的微生物的分布,在海洋中细菌较多,在土壤中以真菌较多[7]。
不同种属的微生物对石油的降解能力不同,有研究[8]对细菌和霉菌的石油降解能力进行比较,发现细菌Acinetobacter calcoaeticus和Serratia marcescens分别能降解C22-C30和C20-C28的石油物质,霉菌Candida tropicalis能降解C12-C32的石油物质,Serratia marcescens对石油有较大的吸附能力,而Acinetobacter calcoacelicus和Candida tropicalis对石油有强的乳化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卷第2期 海 洋 水 产 研 究 V o l.22,N o.2 2001年6月 M A R I N E F ISH ER IES R ESEA RCH Jun.,2001微生物对石油烃降解代谢产物的分析方法研究冷凯良1 楚晓珉2 张辉珍2 李兆新1 尚德荣1 李晓川1(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266071)(2青岛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266071)摘要 对实验室内微生物降解原油的代谢产物进行了色谱、质谱、紫外光谱等一系列研究,建立了微生物对原油代谢产物的分析方法。
实验表明,微生物降解原油代谢产物主要是乙酸和以棕榈酸为主的脂肪酸与鼠李糖形成的糖酯类表面活性剂。
关键词 石油污染 微生物降解 代谢产物 分析方法Study on analytical m ethods of m icrobi al m etabolites anddegradation to petroleu m hydrocarbonL EN G Kai2liang1 CHU X iao2m in2 ZHAN G H u i2zhen2L I Zhao2x in1 SHAN G D e2rong1 L I X iao2chuan1(1Yellow Sea F isheries R esearch In stitu te,Q ingdao266071)(2Q ingdao P roducts Q uality Supervising and T est In stitu te,266012)ABSTRACT B ased on determ inati on of GC,GC M S,U V,a series of analytical m ethod fo r m icrob ial m etabo lis m and m etabo lic p roducts has been develop ed.T he resu lt indicates that the m ain m etabo lic p roduct of p etro leum hydrocarbon degradati on is acetic acid and su rface active agen t of glyco li p id com po sed of fatty acid and rham no se.KEYWORD S Petro leum po llu ti on M icrob ial degradati on M etabo lic p roductsA nalytical m ethods 石油污染是严重的海洋污染物之一。
随着海洋石油资源的开发以及海上交通运输业和沿岸石油化工业的发展,海洋石油污染日益严重。
进入海洋环境的石油污染物质大部分滞留在海洋底栖环境中,因而极大地影响着海洋底栖生物的正常生长。
海洋环境中大量石油污染物的存在,使海洋水质下降,严重破坏了海洋生态环境。
有关石油在海洋环境中的迁移、降解和对海洋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已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一般认为微生物将降解大部分海上原油成分,有关利用微生物降解石油烃类,消除石油污染的文献很多,但由于原油组成和微生物代谢体系的复杂性,目前在代谢作用及产物分析方法方面仍然没有系统的可以遵循的方法。
微生物代谢作用及产物分析方法的研究,对认识微生物降解石油污染物的机理有重要理论意义。
对新型微生物菌种的筛选及性能评价工作亦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为此,作者在实验室内选择大港油田的原油作为微生物的唯一碳源,对其代谢产物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在一系列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微生物对原油的降解代谢产物的分析方法。
收稿日期:2001203216;接受日期:200120422085海 洋 水 产 研 究 第22卷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材料N a2H PO4・12H2O,KH2PO4,M gSO4・7H2O,FeSO4・7H2O,N aNO3,CaC l2,酵母膏,N80菌种(假单孢菌属,革兰氏阴性)。
原油:大港油田G6928原油。
1.2 实验仪器灭菌锅,发酵罐,高速离心机,真空泵,pH计,气相色谱仪,气相色谱2质谱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和紫外分光光度计。
1.3 发酵培养方法按比例配制发酵培养基,高温灭菌。
开动发酵反应器,进行接种发酵。
发酵温度:60℃,搅拌速度:200r m in,发酵时间:8d。
1.4 样品处理发酵结束后,用微孔滤膜进行油水分离,水相进一步处理后进行代谢产物分析,油相进行降解后组分的定性分析。
1.5 小分子有机酸的分析1.5.1 总酸测定取连续发酵8d的发酵液,过滤去油,离心除菌后测定。
测定方法:取离心后发酵液20m l,加2滴甲基红2亚甲基兰指示剂,用C(N aO H)=010209m o l L标准溶液滴定,同时以发酵前溶液为空白进行空白滴定。
1.5.2 小分子有机酸的分离提取方法A:取发酵液300m l,经0145Λm滤膜过滤去油体,水相经高速离心(8000~10000r m in)除菌后,置于蒸馏瓶中,用10m l磷酸酸化,在接收瓶中放入少量蒸馏水并使冷凝管浸入其中,加热蒸馏,蒸馏至剩下少量溶液时,稍冷,加入20m l蒸馏水,继续蒸馏(蒸出液中含有短链有机酸,残液中含有长链有机酸),馏出液用5%N aO H中和至pH为8,冷冻干燥浓缩至5m l后,将试样转入10m l容量瓶中,用盐酸酸化至pH为3,定容。
取1Λl做GC2M S分析。
方法B:用发酵培养液50m l加入2滴1∶3的硫酸使pH降至315左右,离心20~30m in,(离心速度为8000~10000r m in),取上层透明清液10m l,加入015m l甲酸(A R),使最终pH为2左右,直接进样进行GC或GC2M S分析。
1.5.3 小分子有机酸的定性实验通过气相色谱进行小分子有机酸的分离,运用质谱及标准品保留时间对小分子有机酸进行定性。
(1)色谱柱的选择 将H P21、H P25、H P2FFA P、H P2Carbow ax20M等弹性石英毛细管柱对小分子有机酸的分离性能进行比较,选择出最佳分离效果色谱柱。
(2)气相色谱条件 色谱柱:H P2Carbow ax20M(30m×0125mm×015Λm);进样口温度:150℃;初始柱温:50℃;恒温4m in;以15℃ m in的升温速率;到150℃;维持20m in,载气:H e气;016m l m in(恒流控制),检测器:F I D,检测器温度:180℃。
(3)质谱条件 离子源:电离源;扫描范围:15~200质量数;溶剂延迟:3m in。
1.6 表面活性剂分析1.6.1 表面活性剂的分离及定性将发酵液过滤,离心除菌体,取一定上清液,调pH 为2,放置冰箱(4℃)过夜,观察是否有白色沉淀产生,若是脂肽类表面活性剂应有白色沉淀产生,糖酯类表面活性剂不产生白色沉淀。
上清液加入等体积的氯仿 甲醇(V ∶V =2∶1)溶剂,提取2次,水洗,60℃减压蒸干,氯仿洗涤,70℃蒸干,得表面活性剂干品。
取少量上述干品,加氯仿溶解后做硅胶薄层分析,显色剂用1%蒽酮硫酸或钼酸铵2高氯酸显色。
1.6.2 糖酯中糖基的定性将样品加热酸解,用5%碳酸钡溶液中和,离心后取上清液做纸层析,用氨性硝酸银显色,对照标准品计算R f 值。
1.6.3 糖酯中酯基的定性(1)糖酯的水解处理 将1.6.1节所取得的样品中加015m o l L 的氢氧化钠甲醇溶液5m l ,将其密封在10m l 的安培瓶中,置于90℃水浴中加热水解2h ,敲碎安培瓶,将样品取出,加水并酸化后用乙醚萃取,静置,分成醚相和水相。
(2)长链脂肪酸的甲酯化 糖脂经水解后,水相产物为糖,有机相产物为长链脂肪酸,在45℃减压蒸馏将醚相蒸去溶剂得到脂肪酸样品后,加入10m l 含量15%的氯化氢甲醇溶液,将其密封在10m l 安培瓶中,在100℃下将脂肪酸甲酯化20h ,敲碎安瓶,然后用氮气吹干,将其溶于1m l 正己烷中,进行GC M S 分析。
(3)色谱条件 色谱柱:H P 2Carbow ax 20M (30m ×0125mm ×015Λm );进样口温度:230℃;初始柱温:150℃,以3℃ m in 的升温速率,到200℃,维持20m in ;载气:H e 气,016m l m in (恒流控制)。
检测器:F I D ,检测器温度:250℃。
(4)质谱条件 离子源:电离源;扫描范围:30~300质量数;溶剂延迟:3m in 。
2 结果2.1 总酸测定连续发酵8d 之发酵液中总酸含量(以乙酸计)为010056m o l L 即01336g L 。
2.2 小分子有机酸分析GC 2M S 分析结果表明,以H P 25等非极性或弱极性毛细管柱分析小分子脂肪酸峰形有拖尾现象,以H P 2Carbow ax 20M 的分离效果为最佳。
小分子有机酸的质谱及标准品保留时间定性结果为乙酸。
色谱图见图1。
图1 发酵液中小分子酸色谱F ig .1 T he GC 2M S spectrum of o rgan ic acid in the ferm en ted cu ltu re m edium95第2期 冷凯良等:微生物对石油烃降解代谢产物的分析方法研究2.3 表面活性剂分析发酵得表面活性剂,调pH ,放置冰箱(4℃)过夜,没有白色沉淀产生,推断所产生表面活性剂不是脂肽类表面活性剂。
硅胶薄层分析,1%蒽酮硫酸显色,显黄色斑点,钼酸铵2高氯酸显色呈蓝黑色斑点,均表明样品为糖酯类表面活性剂。
糖酯中糖基经纸层析分析,用氨性硝酸银显色,对照标准品计算R f 值,样品的R f 值与鼠李糖的R f 值相同,表明N 80菌种代谢后产生鼠李糖酯。
糖酯中酯基经GC 2M S 分析,定性结果得出,N 80菌以大港油田原油为碳源,发酵产生的糖酯经水解后的脂肪酸中含有棕榈酸、正十七碳酸、十九碳酸、油酸和亚油酸,其中棕榈酸含量最多。
糖酯水解产物中长链脂肪酸色谱图见图2,糖酯水解产物中棕榈酸质谱见图3。
图2 糖酯水解产物中长链脂肪酸色谱F ig .2 T he GC 2M S spectrum of fatty acid in the glyco li p id hydro lysate3 讨论发酵过程中,出现pH 降低及乳化现象,根据产物的化学定性及仪器定性结果,进行了分步分离鉴定,并进行了分析方法的优化得到以下认识。
3.1 短链有机酸的分离与分析气相色谱法测定水溶液中的有机酸,通常是将水样蒸馏浓缩后进行酯化萃取,过程繁琐,受到酯化效率的影响,并且常常受到其他有机组分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