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溶液和胶体

气体溶液和胶体
气体溶液和胶体

第一章气体溶液和胶体

1.1 气体

1.1.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1基本特征:无限膨胀性和无限掺混性。

2理想气体:将气体的分子假设为一个几何点,只有位置而无体积,并且气体分子之间没有相互作用力。

注:低压、高温条件下的实际气体的性质非常接近于理想气体性质。

3理想气体状态方程:高温低压下气体的p、V、T之间的关系。

即:pV = nRT (1-1)

4物理意义:1mol理想气体的体积和压力的乘积与温度的比值。指定273.15 K和101.3 kPa 为气体的标准状态,简写成STP。

5适用范围:对于低压和远离沸点的高温时的多数气体可以用这个方程来描写,可以描写单纯一种气体或混合气体的整体行为。

6作用:在已知三个变量的条件下可以求算第四个物理量,还可以求得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密度。

【例1.1】某气体在293 K和99.7 kPa时,占有体积0.19 dm3,质量为0.132 g,求该气体的相对分子量,并指出它可能是何种气体。

【解】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可得气体的摩尔质量为

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7,表明该气体可能是NH3。

【例1.2】NH3(g)在67℃,106.64kPa下密度为多少?

【解】:密度ρ= m(g)/V(dm3)= n×M/V

由(1.1)式得:n/V = p/RT

ρ= pM/RT

已知NH3 M=17.0gmol-1则

ρ= pM/RT = = 0.641gdm-3

1.1.2 道尔顿(Dalton)分压定律

1分压:在一定温度下,各组分气体单独占据与混合气体相同体积时所呈现的压力叫做该组分气体的分压。

2分压定律:1801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Dalton)通过实验发现,在一定温度下气体混合物的总压力等于其中各组分气体分压力之和。

用数学式表示为:

根据状态方程式有

pV=nRT piV=niRT

两式相除得,

推论1:某一组分气体的分压和该气体组分的摩尔分数成正比。

(1-2)

推论2:理想气体在同温同压下摩尔数与体积成正比,因而各组分的摩尔分数等于它的体积分数。

3应用:

①通过气体体积分数也可以计算出气体组分的分压力。

②根据道尔顿分压定律,可以计算混合气体的总压力,也可以根据总压力计算组分气体的分压力。

4适用范围:对于液面上的蒸气部分,道尔顿分压定律也适用,收集气体的分压为:

p气=p总-p水

【例1.3】一容器中有4.4 g CO2,14 g N2和12.8 g O2,气体的总压为202.6 kPa,求各组分的分压。

【解】混合气体中各组分气体的物质的量

由道尔顿分压定律得

1.2 液体

1.2.1 气体的液化

1液化:气体转变成液体的过程。

2条件:降低温度或同时增加压力。

3原因:降温或同时加压到一定程度,分子间引力大到足以使该物质达到液体运动状态时,气体就液化了。

4临界温度:在加压下使气体液化所需的最高温度,用Tc表示。

5临界压力:在临界温度时,使气体液化所要求的最低压力,用pc表示。例如水的临界温度是647.2K,水的临界压力是22119.2kPa,

6临界体积:在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下,1摩尔气态物质所占有的体积,用Vc表示。Tc、pc和Vc统称为临界常数。气体处于Tc、pc、Vc的状态称为临界状态,它是一种不稳定的特殊状态,处于这种状态的气体和液体之间的性质差别将消失。

注:非极性分子之间作用力很小其临界温度都很低,难以液化;强极性分子具有较大的分子间力而比较容易液化。

1.2.2 液体的气化:液体升高温度变成气体的过程。

1蒸发:液体变成蒸气或气体的过程。蒸发指的是液体表面的气化现象。

2饱和蒸气压:当蒸气变成液体的速率与液体变成气体的速率相等时,这时蒸气所产生的压力,简称蒸气压。

液体的饱和蒸气压的特性:

①蒸气压的大小仅与液体的本质和温度有关,而与液体的数量以及液面上空间的体积无关。?液体的本质:蒸气压的大小与液体内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强弱有关。

?温度:温度升高,蒸气压升高;温度降低,蒸气压降低

?气体定律以及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并不适用于蒸气。蒸气压的大小同蒸气所占体积就没关系了。

②蒸气压是物质的一种性质,温度一定,蒸气压一定。

③气化热(蒸发热):液体在恒温恒压下气化或蒸发所必须吸收的热量。该蒸发热一部分消耗于增加液体分子动能以克服分子间引力而逸出液面进入蒸气状态;另一部分消耗于气化时体积膨胀所作的功。

1.2.3 液体的沸腾

1 沸腾与沸点

(1)沸腾:当蒸气压与外界大气压相等时,在整个液体中进行的气化过程。沸腾是整个液体的气化,蒸发是液体表面的气化。

(2)沸点:沸腾时液体保持着一定的温度,缩写为b.p。

正常沸点:当外界气压为101.3 kPa时,液体的沸点。例如水的正常沸点是373.15K(100oC)。(3)特点:液体的沸点同外界气压密切相关。外界气压升高,沸点升高;外界气压降低,沸点降低。

(4)作用:减压蒸馏;高温消毒。

(5)过热液体:温度超过沸点尚未沸腾的液体。

消除方法:放几块小的沸石或带有棱角的碎瓷片,目的是利用沸石孔中存储的空气或磁片的尖锐棱角容易形成气泡,以避免过热现象的发生。

1.2.4 相平衡

相:在体系内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均匀的部分称为相。

特点:相与相之间在指定的条件下存在着明显的分界面。

体系内不论有多少种气体都只有一相,液体则视其互溶程度通常可以是一相、两相或三相共存;一般有一种固体便有一相;固态溶液(如金属合金)是一相。

相变:当物质从一相转变成另一相。气体的液化和液体的气化、液体的凝固和固体的熔化过程都是相变过程。

相平衡:保持外界条件不变时,相变维持一种平衡状态。液体的沸腾就是维持一定温度和压力时,气液两相间的相平衡。

相图:两相达到相平衡时,它们的蒸气压必须相等,用压力对温度作图即得p-T图,它表示物质状态稳定存在的条件和相互间转变的情况。

1.2.5 水的相图

水有三种存在状态,即水蒸气(气态)、水(液态)、冰(固态)。图1-1为水的相图,属于单组分体系的相图。相图的组成和意义分析:

(1) 图中OA、OB和OC分别为固-气、固-液和液-气两相共存的相平衡曲线,每条线上的点表示处于两相平衡状态时的温度和压力。OA是冰的升华线,OB为冰的熔化曲线,OC 是水的蒸气压曲线。

(2) OC线不能任意延长,它终止于临界点C(647K,22119.2kPa)。在临界点液体的密度与蒸气的密度相等,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界面消失。OA线在理论上可延长到绝对零度附近。OB 线不能无限向上延长。OB线是向左倾斜的,它表明水的凝固点随着压力的增大而降低。(3)相图中Ⅰ区为气相区;Ⅱ区为液相区;Ⅲ区为固相区。相图中曲线所包围的Ⅰ、Ⅱ、Ⅲ区只能是一个相存在,叫单相区。

(4)O点是三条线的交点,是水蒸气、水和冰三者共存的相平衡点,称为三相点。

(5)OD是OC的延长线,是水和水蒸气的亚稳平衡线,代表过冷水的饱和蒸气压与温度的关系曲线,过冷水处于不稳定状态。

1.3 分散系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构成的混合体系。

2组成:分散质(或分散相)-被分散的物质,特点:不连续的。

分散剂(或分散介质)-容纳分散质的物质,特点:连续的部分。

3分类:按分散质的大小将分散系分成三大类:

①粗分散系

②分子分散系:物质以分子、原子或离子状态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所构成的均匀而又稳定的体系-溶液。

③胶体分散系:分散质颗粒大小介于溶液和粗分散系的一类分散系。

表1-1 分散系按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分类

分散系类型粗分散系胶体分散系分子分散系

颗粒大小>100 nm 100~1 nm <1 nm

高分子溶液溶胶

分散质存在形式分子的大聚集体大分子小分子的聚集体小分子、离子或原子

主要性质不稳定很稳定稳定最稳定

多相单相多相均相

普通显微镜可见超显微镜可见电子显微镜也不可见

不能透过滤纸能透过滤纸不能透过半透膜能透过半透膜

实例泥浆血液Fe(OH)3溶胶糖水

1.4溶液

1定义:物质以分子、原子或离子状态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所构成的均匀而又稳定的单相体系叫溶液。

2分类:按溶液所处的状态可以有:

气体溶液:O2溶于N2中的气体溶液

固体溶液。5%的金属Ni溶于Cu中所铸成的镍币是固体溶液。

液体溶液: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由溶剂和溶质组成。

1.4.1 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A表示溶剂,B表示溶质,

1.质量分数:溶液中某一组分的质量与溶液总质量之比。其数学表达式为:

ppm:单位为mg?kg-1。

ppb:μg?kg-1。

2. 以物质的量表示溶质含量的浓度

(1)物质的量浓度:物质的量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物质的量,单位为mol?dm-3。用符号c表示,即:

(2)质量摩尔浓度:质量摩尔浓度是指每kg溶剂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单位为mol?kg-1。常用bB表示,其数学表达式为:

(3)摩尔分数:溶液中某一组分物质的量与全部溶液的物质的量之比,用x来表示。对于

一个两组分溶液体系来说,溶质的摩尔分数与溶剂的摩尔分数分别为:

多组分体系中有。

注:用质量摩尔浓度和摩尔分数表示溶液的浓度时,与体积无关,故它们不随温度而改变。研究溶液性质时与温度无关,所以常用质量摩尔浓度和摩尔分数。

3 各种浓度换算:

【例1.4】35.0%HClO4水溶液的密度为1.25 g?cm-3,已知HClO4的摩尔质量为100.4 g?mol-1,求其物质的量浓度和质量摩尔浓度。

【解】:由mB=ρVω及

可得

该溶液每kg含溶质质量为:mB=1000g×0.35=350g;则溶剂质量为650g。

根据质量摩尔浓度计算公式得:

1.4.2 稀溶液的依数性

溶液有两类不同的性质:一类性质由溶质的本质决定,如溶液的颜色、导电性、酸碱性等;而另一类性质,如溶液的蒸气压下降、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和渗透压仅决定于溶质的独立质点数,即溶液的浓度。而且溶液越稀,这种性质表现得越有规律。因而把这些性质叫做稀溶液的依数性。依数性规律是难挥发的非电解质稀溶液的共性。

1. 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1)定义:纯溶剂中溶解有难挥发的非电解质溶质时,溶液的蒸气压总是低于同温度下纯溶剂的蒸气压的现象。

(2)原因:如图1-2(a),这是由于难挥发的非电解质溶质溶入溶剂后,溶剂的部分表面被溶质所占据,单位面积上溶剂的分子数减少了,使单位时间内从溶液表面逸出液面的溶剂分子数比纯溶剂减少。当达到平衡时,溶液液面上单位体积内气态分子数目比纯溶剂少,如图1-2(b)。因此难挥发物质溶液的蒸气压必然低于纯溶剂的蒸气压。溶质的粒子数越多,溶液的蒸气压越低,即溶液的蒸气压降低得越多。

(3)定律:拉乌尔提出:“在一定温度下,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蒸气压等于纯溶剂的饱和蒸气压与溶剂的摩尔分数的乘积”

表达式:p=p*?xA

式中,p为溶液的蒸气压;p*为纯溶剂的饱和蒸气压,xA为溶剂的摩尔分数。

∵xA +xB =1,

∴p=p*?xA =p*(1-xB)=p*-p*?xB

又∵p*-p=Δp

∴Δp=p*?xB

推论:“在一定温度下,稀溶液的蒸气压下降Δp和溶质的摩尔分数成正比”。

当xB=0,xA=1,即p=p*

对于稀溶液,溶质很小,即n2 << n1

(因为nA>>nB)

由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的定义可知:

而∴

注:K是一个常数,其物理意义是bB=1 mol?kg-1时溶液的蒸气压下降值。所以,拉乌尔定律也可表示为:在一定温度下,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蒸气压下降与溶液的质量摩

尔浓度成正比。即溶液的蒸汽压下降只与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成正比,与溶质的本性无关。,2. 溶液的沸点升高

(1)定义:难挥发溶质的稀溶液,沸点比纯溶剂高。

(2)原因:由于溶液蒸气压下降引起的。

如图1-3,当在水中加入难挥发性溶质时,溶液的蒸气压下降,在373.15K时,溶液的蒸气压低于101.3 kPa,因而水溶液不能沸腾,只有继续升高温度,使溶液的蒸气压达到101.3 kPa 时,溶液才能沸腾。

(3)公式:若Tb*、Tb分别为纯溶剂的沸点和溶液的沸点,则沸点升高

ΔTb=Tb*-Tb,实验表明,ΔTb值与Δp成正比:

ΔTb=kb ?bB (1-3)

式中,kb为溶剂摩尔沸点升高常数,单位为K?kg?mol-1;Kb只取决于溶剂本身的性质,而与溶质无关,不同溶剂的Kb值不同。表1-2列出了几种常用溶剂的摩尔沸点升高常数。【例1.5】373.15K时使0.02 mol蔗糖溶于0.98 mol水中,溶液的沸点为多少?

【解】该蔗糖水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为,

由ΔTb=Kb?bB 得

ΔTb=1.134 mol?kg-1×0.512 K?mol-1?kg=0.590 K

沸点为373.15K+0.590K=373.74K。

【例1.6】已知纯苯的Tb*为353.25K, 将2.67g萘(C10H8)溶于100 g苯中,测得该溶液的沸点升高了0.531 K,试求苯的Kb。

【解】萘的摩尔质量为128 g?mol-1

由ΔTb=Kb?bB

Kb=2.55 K?kg?mol-1

若已知溶剂的Kb值,就可从沸点升高求溶质的摩尔质量。

3. 溶液的凝固点降低

(1)定义:难挥发非电解质溶液的凝固点低于纯溶剂的凝固点的现象。

(2)凝固点:溶液的凝固点就是溶液的液相与溶剂固相两相平衡时的温度,此时溶液的蒸气压与溶剂固体的蒸气压相等。

(3)原因:主要原因是溶液的蒸汽压降低所致,当在水中加入难挥发的非电解质后,其蒸汽压下降,而此时冰的蒸汽压不变,高于溶液的蒸汽压,固液两相平衡被破坏,冰向水转化,固液不能同时共存,要防止冰的熔化同时要保持固液两相同时共存,方法是降低温度,但随着温度的降低,固液两相的蒸汽压同时降低,当温度下降到某一点时,冰水的蒸汽压可达到平衡,此时冰水共存,此时的温度即为液体的凝固点,此凝固点必然低于纯水的凝固点。(4)公式:实验证明,在稀溶液中凝固点的降低值也只与溶质的质量摩尔浓度成正比。即:

ΔTf =Kf?bB(ΔTf=Tf*-Tf)(1-4)

式中,ΔTf为溶液的凝固点降低;Kf为凝固点摩尔降低常数,单位为K?kg?mol-1。Kf也只取决于溶剂的性质,而与溶质的性质无关。常见溶剂的Kf见表1-2。

【例1.7】为防止水箱结冰,可加入甘油以降低其凝固点,如需使凝固点降低到270.00K,在100g水中应加入甘油多少g?(甘油的M=92 g?mol-1)

【解】ΔTf =Tf*-Tf =273.15K-270.00k=3.15 K

根据ΔTf =Kf ?bB

因甘油的M=92 g?mol-1,故100 g水中应加入的甘油质量为

mB=M×nB=92 g?mol-1×0.169 mol=15.55 g

【例1.8】将0.749 g谷氨酸溶于50.0 g水中,测得凝固点为272.96 K,计算谷氨酸的摩尔质量。

【解】ΔTf=Tf*-Tf =273.15K-272.96K=0.188K

根据ΔTf =Kf ?bB

M=148 g?mol-1

(5)作用:

①根据溶液的沸点升高和凝固点降低,可以测定物质的M。

②解释生命现象。例如,蒸气压下降,减少蒸发,凝固点降低,从而使植物表现出一定的抗旱性和抗寒性,仍保持生命力。

③致冷剂。如30 g食盐和70 g冰混合,体系的温度可降至251 K。

4. 溶液的渗透压

(1)渗透现象: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进入溶液的自发过程。如图1-4所示可知产生渗透现象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存在溶液浓度差。

(2)渗透压:为阻止渗透进行(渗透速率相等)而施于溶液液面上的额外压力(等于平衡时玻璃管内液面高度所产生的静水压力)。如图1-5。用符号Π表示,单位为Pa或kPa。

特点:当半透膜内外溶液浓差越大,渗透作用越强。当膜内外溶液浓度相等时,渗透作用便不会发生,这种渗透压相同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

(3)公式:范特霍甫总结大量实验结果指出:“稀溶液的渗透压与浓度和绝对温度的关系同理想气体方程式一致”,表示为:

ΠV=nRT 或Π=cRT (1-5)

(4)作用:①可以计算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比凝固点下降法灵敏。如溶质的质量为mB,测得渗透压为Π,溶质的摩尔质量为M,则,

【例1.9】某蛋白质饱和水溶液,每升含蛋白质5.18 g,在T=298.15 K时测得其渗透压为0.413 kPa,求此蛋白质的摩尔质量。

【解】根据

【例1.10】由实验测得人体血液的凝固点降低值ΔTf是0.56 K,求在体温37℃时的渗透压。(已知Kf =1.86 K?kg?mol-1)

【解】根据ΔTf =Kf ?bB

当溶液很稀时,有c ≈bB

根据Π=cRT

Π=0.30 mol?kg-1×8.314 kPa?dm3?mol-1?K-1×(273+37)K

=776 kPa

②渗透现象在植物有机体的许多生理过程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植物吸收水分和养料;“浓肥烧死苗”的现象。

③工业上的应用:如电渗析法和反渗透技术进行浓缩、海水、咸水的淡化,工业废水处理及浓缩溶液等。

1.5 胶体溶液

1.5.1 表面积和表面能

1比表面:单位体积内物质的表面积。

与物质的分散度有关,也同物质的数量和粒子的形状有关系。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具有很大的比表面,具有某些特殊的性质。

2表面能:如果把液体里面的分子拉到表面上来,就要供给这些分子足够的能量克服向内的吸引力,环境对体系作功称为表面功,属于有用功。在任何两相界面上均存在着表面能。体系的比表面越大,表面能也越大。

1.5.2 吸附作用

1降低能量的途径:一是减小表面积,二是将其它物质吸附聚集在胶体固体颗粒的表面。

2 吸附作用:一种或几种分子聚集在界面上并使其在界面上的浓度与相内浓度不一样的现象叫做吸附。分为:

(1) 分子吸附。非电解质和弱电解质溶液的吸附可以看成分子吸附。一般地说,极性吸附剂易于吸附溶液中极性较大的组分,非极性吸附剂易于吸附非极性的组分。

(2) 离子吸附。强电解质溶液的吸附是离子吸附。在强电解质溶液中,固体吸附剂对溶质离子的吸附,称为离子吸附,它又分为离子选择吸附和离子交换吸附两种。

①离子选择性吸附:吸附剂从溶液中选择吸附某种离子。

规律:固体吸附剂优先吸附与其结构相似极性相近的离子。

③离子交换吸附或离子交换:

对阳离子的交换能力大致有下列顺序:

A13+>Ca2+>K+;Cs+>Rb+>K+>Na+>H+>Li+

对阴离子的交换能力次序为:

PO43->C2O42->F-;CNS->F->Br->C1->NO3->C1O4->CH3COO-

③应用:土壤学中养分吸收得;工业上离子交换树脂;除臭。

1.5.3. 溶胶的性质

1.光学性质如果将一束强光射入胶体时,我们在光束垂直的方向上可以看一条发亮的光柱,这种现象称为丁达尔(Dyndal)效应。

成因:丁达尔效应的产生,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的散射形成的。由于胶体溶液中,分散相颗粒的大小在1~100nm,可见光波长范围为400~700nm,故可见光通过溶胶时将发生散射。

2.动力学性质

布朗运动:胶体颗粒不断地作无规则运动。

成因:这是由于周围分散剂的分子不均匀地撞击胶体颗粒,使其运动不断改变方向、改变速度。胶体粒子本身也有热运动,是二者的总结果。

3.电学性质:电动现象

(1)电泳:在电场作用下胶体粒子在溶液中的移动现象。带正电的胶粒向负极移动。带负电的胶粒向正极移动。

(2)电渗:在外电场作用下胶体溶液中液相的移动现象。

(3)成因:胶体粒子带电。

胶体粒子带电主要有两种原因:

①吸附带电。胶体粒子会选择性地吸附某些离子而带电。例如利用FeCl3水解制备Fe(OH)3胶体溶液时,Fe(OH)3优先吸附FeO+而带正电荷。As2S3优先吸附HS-,而带负电荷。

②电离带电。胶体粒子表面上的分子可以电离,电离后的粒子即带电。例如硅酸溶胶,SiO32

-留在胶粒表面上而H+进入液相中,使得胶体粒子带负电荷。

(3)应用:生物科学中用电泳来分离蛋白质及核酸,例如,正常血红蛋白中两处能离解的氨基酸被不能离解的氨基酸取代,成为不正常的血红蛋白,它比正常血红蛋白少两个电荷,是导致镰刀形细胞贫血这种遗传病的原因。用电泳法可将这两种血红蛋白分离。

1.5.4 胶团结构

1结构:例如Fe(OH)3的胶团结构为:(见图1-11)

式中m为Fe(OH)3分子数,n为电位离子数,m>>n

又如As2S3的结构为:

{[As2S3]m?nHS-?(n-x)H+}x-?xH+。

硅酸的胶体结构为:

[SiO2?yH2O]m?nHSiO3-? (n-x)H+}x-?xH+。

2特点:胶粒带电,胶团不带电。

1.5.5 溶胶的稳定性

1. 动力稳定性由于强烈的布朗(Brown)运动克服了重力的作用,再加上扩散作用,从而阻止了胶体粒子的下沉,说明溶胶具有动力稳定性。

2. 聚集稳定性因为胶粒上都带有相同符号的电荷,它们只能接近到某一定距离,因此不会聚集在一起。

3. 溶剂化作用由于胶核吸附电位离子,吸引水分子形成溶剂化保护膜。它既可以降低胶粒的表面,又可以阻止胶粒之间的接触,从而提高了溶胶的稳定性。

1.5.6 溶胶的凝结

1凝结或聚沉:胶体粒子因聚集而变大,从分散系中沉淀出来的过程。

2成因:溶胶的浓度太大;加热;长时间地放置;加入电解质。

对于价数相同的离子,离子半径大的离子凝结能力。例如具有相同正电荷的碱金属离子和碱土金属离子对As2S3溶胶的凝结能力顺序为:

Ba2+>Sr2+>Ca2+>Mg2+;Cs+>Rb+>K+>Na+>Li+;

这种次序称为感胶离子序。

带相反电荷的两种溶胶混合在一起时,也会发生凝结作用,即相互凝结。明矾净水就是由于明矾水解生成的带正电荷A1(OH)3胶体与带负电荷的泥土胶体的相互凝结,从而使水变清。

1.6 高分子溶液和凝胶

1.6.1 高分子溶液

由摩尔质量在10000以上的许多天然物质如淀粉、纤维素等,及人工合成的塑料、人工树脂等高分子化合物溶于水或其它溶剂中所得的溶液称为高分子溶液。高分子溶液具有真溶液和溶胶溶液的双重性。但高分子溶液与溶胶尚有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

1.高分子化合物具有强烈的溶剂化作用: 高分子溶液是均相体系,溶胶是多相体系。

2.高分子溶液的形成若将高分子化合物放在合适的溶剂中,由于高分子化合物的强烈溶剂化作用,它能自动地分散成为溶液。如蛋白质、淀粉等溶于水。

3.高分子溶液在本质上是聚集稳定的体系稳定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粒子外面有一层很厚的溶剂化膜,从而阻止了它们之间的集结。其次,有些高分子物质带电也是一个稳定因素,但只是次要的。而溶胶的稳定性主要靠胶粒带电的作用。

4.高分子溶液丁达尔效应比溶胶小,但具有很大的粘度。

5.高分子溶液具有一定的抗电解质聚沉的能力,所以在高分子溶液中加入少量电解质时,其稳定性不受影响。但加入大量电解质使高分子溶液凝结的过程,叫做盐析。在肥皂制造工业中,得到的高级脂肪酸盐是胶状物,需要加入大量NaCl等电解质才能凝成块状就是利用盐析。

1.6.2 凝胶

胶体溶液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不完全凝结,整个体系成为一种弹性半固体状态的稠厚物质,这种现象称为胶凝作用,所形成的产物称为凝胶或胶冻。凝胶可以是由高分子溶液胶凝而成,如明胶、琼脂、果胶等,也可以是由溶胶胶凝而成,如硅胶。

凝胶的特点:分散相已经连成一片,里面又包藏着大量的分散介质。

凝胶的分类:分成弹性凝胶和脆性凝胶。凝胶放在适当的溶剂中,能够吸收大量的溶剂而本身体积大大地增加。这种现象叫肿胀。凝胶在肿胀时,如果体积受到限制,就会产生一定的力来反抗这种限制,这个力叫做肿胀压。植物的种子发芽是吸水肿胀所产生的肿胀压使幼苗能够从泥土中钻出来。

触变:在一定温度下,胶体溶液转可逆地变成凝胶。自然界中,土壤、细胞原生质等全有触变性。

离浆:凝胶放置一段时间后,会自动地缩小体积而挤出一部分液体的性质。淀粉糊放置后会渗出液体,血块放置后也会分出血清来,这些都是离浆现象。

1.7 表面活性物质和乳浊液

1.7.1 表面活性物质

1表面活性物质:能使水的比表面能明显地降低的物质。可以加大水的比表面能的物质则叫做非表面活性物质。

2组成:表面活性物质的分子是由具有亲水性的极性基团和具有憎水性的非极性基团组成的有机化合物,是两亲分子。

3作用机理: 表面活性物质可以降低两相交界处的界面能。

4用途:洗涤剂、浮选剂、农药用的乳化剂、润湿剂等。

1.7.2乳浊液

1定义:将一种液体分散在另一种不相溶的液体中所形成的体系,是粗分散系。例如牛奶、动物的血液、淋巴液等全是乳浊液。

2分类:(1)水包油型-油/水(O/W)型,油分散在水中。

(2)油包水型-水/油(W/O)型,油分散在水中。

3应用:农药常做成O/W型乳浊液来喷洒等。

8胶体溶液试题

第八章胶体溶液 1.溶胶稳定的主要原因是( A )。 A.胶粒带电和水化膜存在B.胶粒很小C.布朗运动的影响 D. 水分子有极性2.一种分散系分散质微粒直径为10-8m,则该体系属于( B )分散系。 A.粗B.胶体C.分子D.离子 3.胶体的电泳现象说明胶体( C )。 A.带正电B.带负电C.带电D.不稳定 4.能产生电泳现象的液体是( D )。 A.葡萄糖溶液B.酒精溶液C.生理盐水D.蛋白质溶液5.能产生电泳现象的液体是( D )。 A.苯溶液B.甲醇溶液C.水D.氢氧化铝溶胶 6.一种分散系分散质微粒直径为9×10-8m,它属于(B)分散系。 A.粗B.胶体C.分子D.离子 7.分散质颗粒直径在10-9~10-7m的分散系为( D )。 A.真溶液B.悬浊液C.乳浊液D.胶体溶液8.能产生电泳现象的是( C )。 A.酒精溶液B.丙酮溶液C.氢氧化铁胶体溶液D.水9.能使Fe(OH)3胶体聚沉的是( D )。 A.水B.酒精C.苯D.Na2SO4 10.能使As2S3胶体聚沉的是( B )。 A.苯B.碳酸钠溶液C.水溶液D.酒精溶液 11.带正电的Fe(OH)3溶胶通电后胶粒向( B )移动。 A.正极B.负极C.不移动D.无法判断 12.胶体聚沉的方法不包括( D )。 A.加热B.加入带相反电荷的溶胶C.加入电解质D.加压13.不能使Fe(OH)3溶胶聚沉的方法是( D )。 A.加热B.加入相反电荷的溶胶C.加CaCl2溶液D.加水14.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的是( B )。 A.蛋白质B.蔗糖C.淀粉D.聚乙烯 15.加热Fe(OH)3胶体溶液时发生的变化为( B )。 A.盐析B.聚沉C.电泳D.丁达尔现象 16.不能使Fe(OH)3溶胶聚沉的方法是( D )。 A.加热B.加入AlCl3C.加入NaCl D.加水 1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胶体颗粒大小在10-9~10-7m之间B.胶体分散系加入电解质不易聚沉

气体和溶液(新)

气体和溶液 【1-1】在0℃和100kPa 下,某气体的密度是1.96g·L -1。试求它在85千帕和25℃时的密度。 解:根据公式p M=ρRT 得 1 11222 P T P T ρρ=, 所以211212 85.0 1.96273.15 = ==1.53100298.15P T PT ρρ???g·L -1 【1-2】 在一个250 mL 容器中装入一未知气体至压力为101.3 kPa ,此气体试样的质量为0.164 g , 【0.20。(2(3【50.0 mL p 3.9243.547.4kPa p =+=混合 【1-5】现有一气体,在35℃和101.3 kPa 的水面上捕集,体积为500 mL 。如果在同样条件下将它压缩成250 mL ,干燥气体的最后分压是多少? 解:查教科书第4页表1-1,得35℃时水的饱和蒸气压为5.63 kPa , 101.3 5.630.500 =n 8.314n=0.01867mol 308.15-??(), P 0.250 =0.018678.314P=191.3kPa 308.15 ??, 【1-6】CHCl 3在40℃时蒸气压为49.3 kPa ,于此温度和101.3 kPa 压力下,有4.00 L 空气缓缓通过CHCl 3(即每一个气泡都为CHCl 3蒸气所饱和),求:

(1)空气和CHCl 3混合气体的体积是多少? (2)被空气带走的CHCl 3质量是多少? 解:(1)49.3:(101.3 - 49.3) = V:4.00, V = 3.79 (L),4.00 + 3.79 = 7.79 (L) (2) 49.3 7.79 =n 8.314n=0.1475mol 0.1475119.2=17.6g 313.15 ???,, 【1-7】在15℃和100 kPa 压力下,将3.45 g Zn 和过量酸作用,于水面上收集得1.20 L 氢气。求Zn 中杂质的质量分数(假定这些杂质和酸不起作用)。 解:查教科书第4页表1-1,得35℃时水的饱和蒸气压为1.71 kPa , 100 1.71 1.20 =n 8.314n=0.0492mol 0.049265.39=3.22g 288.15 -???(),, (3.45 - 3.22)÷3.45 = 0.067 【1-8】定性地画出一定量的理想气体在下列情况下的有关图形: (1)在等温下,pV 随V 变化; (2)在等容下,p 随T 变化; (3)在等压下,T 随V 变化; (4)在等温下,p 随V 变化; (5)在等温下,p 随 1 V 变化; (6)pV/T 随p 变化。 解:(1) pV=nRT=c ;(3)T=pnRV=cV ;(4) pV=nRT=c 【1-9】在57℃,让空气通过水,用排水取气法在100kPa 下,把气体收集在一个带活塞的瓶中。此时,湿空气体积为1.00 L 。已知在57℃,p (H 2O)=17 kPa ;在10℃,p (H 2O)=1.2 kPa ,问: (1)温度不变,若压力降为50kPa ,该气体体积为多少? (2)温度不变,若压力增为200kPa ,该气体体积为多少? (3)压力不变,若温度升高到100℃,该气体体积为多少? (4)压力不变,若温度降为10℃,该气体体积为多少? 解:(1)5331124 2 1.0010Pa 1.00dm 2.00dm 2L 5.0010Pa pV V p ??====? (2)57℃,p (H 2O )=17kPa ,P 2(空气)V 2=P 1(空气)V 1,

表面与胶体习题答案

1 第十三章 界面现象 §13.1 表面张力及表面吉布斯自由能 一、表面张力 在两相(特别是气-液)界面上,处处存在着一种张力,它垂直与表 面的边界,指向液体方向并与表面相切。把作用于单位边界线上的这种力称 为表面张力,用γ 表示,单位是N ·m -1。 二、表面功与表面自由能 温度、压力和组成恒定时,可逆使表面积增加dA 所需要对体系作的功,称 为表面功。 用公式表示为:s W dA γ?=,式中γ为比例系数,它在数值上等于当T ,p 及 组成恒定的条件下,增加单位表面积时所必须对体系做的可逆非膨胀功。 B B B B ,,,,,,,,()()()()S V n S P n T V n T P n U H A G A A A A γ????====???? ( 广义的表面自由能) 表面自由能考虑了表面功,热力学基本公式中应相应增加s dA γ一项,即 由此可得:B B B B B B B B B B B B d d d d d d d d dA d d d d d d d s s s s U T S P V A dn H T S V P A dn S T P V A dn G S T V P A dn γμγμγμγμ=-++=+++=--++=-+++∑∑∑∑ 狭义的表面自由能定义:B ,,()p T n G A γ?=?,表面吉布斯(Gibbs )自由能,单位:J ·m -2。 三、界面张力与温度的关系,,,,S B B A V n s T V n S A T γ??????=- ? ???????,,,,S B B A P n s T P n S A T γ??????=- ? ??????? 四、溶液的表面张力与浓度的关系 对于纯液体,当温度、压力一定时,其表面张力一定。但对于溶液,由于溶 质的加入形成了溶液,表面张力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大致有三种情况: A.表面张力随溶质浓度增大而升高如:NaCl 、KOH 、NH 4Cl 、KNO 3等无机盐类; B.表面张力随浓度增大而降低,通常开始降低较快而后减慢,如醇类、酸类、醛 类、酮类等极性有机物; C.一开始表面张力急剧下降,到一定浓度后几乎不再变化,如含8个碳以上的有 机酸盐、有机胺盐、磺酸盐等。下面就是这三种情况的γ-C 曲线。

高考化学考点解析全程复习:胶体

高考化学考点解析全程复习:胶体 1.复习重点 1.把握溶液、悬浊液、乳浊液、胶体的概念,区不及鉴不它们的方法; 2.把握胶体的本质特点及性质; 3.了解Fe(OH)3、AgI、硅酸溶胶的制备方法; 4.把握胶体的凝聚方法 2.难点聚焦 〔一〕分散系的概念、种类 1、分散系:由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叫做分散质;另一种物质叫分散剂。 2、分散系的种类及其比较: 依照分散质微粒的大小,分散系可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由于其分散质微粒的大小不同,从而导致某些性质的差异。现将它们的比较如下: 二、胶体: 1、胶体的本质特点:分散质粒子大小在1nm—100nm之间 2、胶体的制备与提纯: 实验室制备胶体的方法一样用凝聚法,利用盐类的水解或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来制备。例如Fe(OH)3、Al(OH)3胶体确实是利用盐类的水解方法来制得。 利用胶体中的杂质离子或分子能穿透半透膜,而胶体微粒不能透过半透膜的特点,可用渗析法来提纯、精制胶体。 3、胶体的分类: 分散剂是液体——液溶胶。如Al(OH)3胶体,蛋白质胶体〔1〕按分散剂的状态分分散剂是气体——气溶胶。如雾、云、烟 分散剂是固体——固溶胶。如烟水晶、有色玻璃。 〔2〕按分散质的粒子分粒子胶体——胶粒是许多〝分子〞的集合体。如Fe(OH)3胶体。 分子胶体——胶粒是高分子。如淀粉溶胶,蛋白质胶体等。 4、胶体的性质与应用: 〔1〕从胶体微粒大小,认识胶体的某些特点。由于胶体微粒在1nm—100nm之间,它对光有一定的

散射作用,因而胶体有特定的光学性质——丁达尔现象;也正是由于胶粒直径不大,因此胶体也有它的力学性质——布朗运动;胶体粒子较小,其表面积较大,具有强大的吸附作用,它选择吸附了某种离子,带有电荷,互相排斥,因而胶体具有相对稳固性,且显示胶体的电学性质——电泳现象。 〔2〕依照胶体的性质,明白得胶体发生凝聚的几种方法。正是由于胶体微粒带有同种电荷,当加入电解质或带相反电荷的胶粒时,胶体会发生凝聚;加热胶体,胶粒吸附的离子受到阻碍,胶体也会凝聚。假如胶粒和分散剂一起凝聚成不流淌的冻状物,这便是凝胶。 〔3〕利用胶体的性质和胶体的凝聚,可区不溶液和胶体。 1〕胶体有丁达尔现象,而溶液那么无这种现象。 2〕加入与分散质不发生化学反应的电解质,溶液无明显现象,而胶体会产生凝聚。 〔三〕胶体的制备方法 制备溶胶的必要条件是要使分散质粒子大小在lnm~100nm之间。由于溶胶是热力学不稳固体系,在制备过程中还要加入稳固剂〔如电解质或表面活性物质〕。制备方法原那么上有两种,一是使固体颗粒变小的分散法,一是使分子或离子聚结成胶体的凝聚法。 常用的分散法有研磨法、胶溶法等。研磨法是把粗颗粒的固体放在胶体磨中研细,在研磨的同时要加入明胶等稳固剂。胶溶法是通过向新生成并通过洗涤的沉淀中加入适宜的电解质溶液作稳固剂,再经搅拌,使沉淀重新分散成胶体颗粒而形成溶胶,这种过程称为胶溶作用,如在新生成的Fe〔OH〕3沉淀中,加入少量FeCl3稀溶液可制得Fe〔OH〕3溶胶。 凝聚法有多种方法,应用也比分散法广泛,要紧可分为化学反应法、改换溶剂法等。所有反应,如复分解、水解、氧化还原、分解等,只要能生成难溶物,都能够通过操纵反应条件〔如反应物浓度、溶剂、温度、pH、搅拌等〕用来制备溶胶,这些被称之为化学反应法。例如: 〔1〕利用水解反应 教材中介绍的Fe〔OH〕3溶胶的制备,利用的确实是FeCl3的水解反应: FeCl3〔稀溶液〕+H2O Fe〔OH〕3〔溶胶〕+3HCl 假如将碱金属硅酸盐类水解,那么可制得硅酸溶胶: Na2SiO3〔稀溶液〕+2H20H2SiO3〔溶胶〕+2NaOH 〔2〕利用复分解反应 可用稀的AgNO3溶液与稀的KI溶液的反应来制备AgI溶胶: AgNO3〔稀溶液〕+KI〔稀溶液〕AgI〔溶胶〕+KNO3 〔3〕利用分解反应 把四羰基镍溶在苯中加热可得镍溶胶: Ni〔CO〕4Ni〔溶胶〕+4CO 〔4〕利用氧化还原反应

第1章 气体和溶液练习题及答案

第1章气体、溶液和胶体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用来描述气体状态的四个物理量分别是(用符号表示)() A. n,V,p,T B. n,R,p,V C. n,V,R,T D. n,R,T,p 2.现有两溶液:A为mol·kg-1氯化钠溶液;B为mol·kg-1氯化镁溶液() A. A比B沸点高 B. B比A凝固点高 C. A比B沸点低 D. A和B沸点和凝固点相等 3.稀溶液在蒸发过程中() A.沸点保持不变 B.沸点不断升高直至溶液达到饱和 ' C.凝固点保持不变 D.凝固点不断升高直至溶液达到饱和 4.与纯液体的饱和蒸汽压有关的是() A. 容器大小 B. 温度高低 C. 液体多少 D. 不确定 5.质量摩尔浓度是指在() 溶液中含有溶质的物质的量 B. 1kg溶剂中含有溶质的物质的量 C. 溶剂中含有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中含有溶质的物质的量 6.在质量摩尔浓度为·kg-1的水溶液中,溶质的摩尔分数为() B. C. D. 7.下列有关稀溶液依数性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是指溶液的蒸气压下降、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和渗透压 > B. 稀溶液定律只适用于难挥发非电解质的稀溶液 C. 稀溶液依数性与溶液中溶质的颗粒数目有关 D. 稀溶液依数性与溶质的本性有关 8.质量摩尔浓度均为mol·kg-1的NaCl溶液,H2SO4溶液,HAc溶液,C6H1206(葡萄糖)溶液,蒸气压最高的是() A. NaCl溶液 B. H2SO4溶液 C. HAc溶液 D. C6 H1206溶液 9.糖水的凝固点() A.等于0℃ B. 低于0℃ C. 高于0℃ D.无法判断

10.在总压力100kPa的混合气体中,H2、He、N2、CO2的质量都是,其中分压最小的是() A. H2 B. He C. N2 D. CO2 二、填空题 》 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表达式为。 2.按分散质颗粒直径大小,可将分散系分为,,。 3.·kg-1的KCl溶液,K2SO4溶液,HAc溶液,C6H1206溶液的渗透压由低到高的顺序为,凝固点由高到低的顺序。 4.稀溶液的依数性分别是、、和,其核心性质是。 5.已知水的K f为·kg·mol-1,要使乙二醇(C2H6O2)水溶液的凝固点为-10℃,需向100g水中加入g乙二醇。 6.将相同浓度的30mLKI和20mLAgNO3溶液混合制备AgI溶胶,其胶团结构为,进行电泳时,胶粒向极移动。 三、判断题 1.()液体的蒸汽压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2.()液体的正常沸点就是其蒸发和凝聚速率相等时的温度。 3.()将100gNaCl和100gKCl溶于等量水中,所得溶液中NaCl和KCl的摩尔分数都是。4.()b B相等的两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溶剂相同时凝固点就相同。 5.()“浓肥烧死苗”的现象与溶液依数性中的渗透压有关。 、 6.()两种溶液的浓度相等时,其沸点也相等。 四、计算题 1.混合气体中含96gO2和130g N2,其总压力为120kPa,其中N2的分压是多少2.将(20℃,120KPa)氨气溶于水并稀释到250mL,求此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3.某物质水溶液凝固点是℃,估算此水溶液在0℃时的渗透压。 4.取血红素溶于水配成100mL溶液,测得此溶液在20℃时的渗透压为336Pa 。

溶液和胶体分散系习题解答

第一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习题解答 一、填空题 1.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在不断沸腾时,它的沸点______;而在冷却时,它的凝固点______。 答案:逐渐升高;逐渐降低。 2.用半透膜将渗透浓度不同的两种溶液隔开,水分子的渗透方向是______。 答案:由渗透浓度较低的溶液进入渗透浓度较高的溶液。 3.将红细胞放入低渗溶液中,红细胞______;将红细胞放入高渗溶液中,红细胞______。 答案:膨胀;皱缩。 4.质量浓度相同的葡萄糖(C6H12O6)、蔗糖(C12H22O11)和NaCl溶液,在降温过程中,最先结冰的是______,最后结冰的是______。 答案:蔗糖溶液;NaCl溶液。 5.产生渗透现象的两个必要条件是______和______。 答案:渗透浓度不同;有半透膜存在。 6.液体的蒸发是一种______过程,所以液体的蒸气压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当温度升高到液体的蒸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力时,此温度称为该液体的______。 答案:吸热;增大;沸点。 7.将两根胡萝卜分别放在甲、乙两个量筒中,在甲中倒入浓盐水,在乙中倒入纯水。由于渗透作用,量筒甲中的胡萝卜将______,而量筒乙中的胡萝卜将______。 答案:皱缩;膨胀。 二、是非题 1.液体的蒸气压与液体的体积有关,液体的体积越大,其蒸气压就越大。 答案:× 2.通常所说的沸点是指液体的蒸气压等于101.325 kPa时的温度。 答案:√ 3.电解质的聚沉值越大,它对溶胶的聚沉能力越大。 答案:× 4.难挥发非电解质的水溶液在沸腾时,溶液的沸点逐渐升高。 答案:√ 5.当渗透达到平衡时,半透膜两侧溶液的渗透浓度一定相等。 答案:× 6.两种溶液相比较,渗透压力比较高的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也一定比较大。 答案:× 7.由于血浆中小分子物质的质量浓度低于大分子物质的质量浓度,所以血浆中晶体渗透压力也低于胶体渗透压力。 答案:× 8.由于乙醇比水易挥发,因此在室温下,乙醇的蒸气压大于水的蒸气压。 答案:√ 9.0.1 mol·L-1葡萄糖溶液与0.1 mol·L-1甘油溶液的凝固点和沸点均相等。 1

胶体溶液解析

第四章胶体溶液 第一节分散系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体系叫分散系。被分散成微粒的物质叫分散质或分散相;能容纳分散相的连续介质叫分散剂或分散介质。 分散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学生思考:举例说明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的概念。 分散质粒子大小在1nm~100nm之间的体系叫胶体分散系。 第二节溶胶 溶胶是胶体溶液的简称,其分散质粒子(胶粒)的大小在1nm~100nm之间,是由大量的分子或离子组成的聚集体,在分散质和分散剂之间存在有相界面。溶胶具有高度分散性、多相性和聚结不稳定性,由此导致了溶胶在光学、动力学和电学等方面具有一些特殊性质。 一、溶胶的基本性质 (一)溶胶的光学性质 丁铎尔现象:在暗室中,用一束聚焦的光束照射溶胶,在与光束垂直的方向观察,可以看到溶胶中有一道明亮的光柱,这种现象称为丁铎尔现象。 (二)溶胶的动力学性质 溶胶粒子时刻处于无规则的运动状态,因而表现出扩散、沉降等与胶粒大小及形状等属性有关的运动特性,称之为溶胶的动力学性质。 1. 布朗运动:溶胶的胶粒,在介质中不停地作不定向的、无规则的运动现象,称为布朗运动。由于分散介质的分子从各个方向以不等的力撞击溶胶粒子,胶粒在每一瞬间受到碰撞的合力大小和方向不同,所以胶粒处于不停的无秩序运动状态。 2. 扩散:当溶胶中的胶粒存在浓度差时,胶粒将从浓度大的区域向浓度小的区域迁移,这种现象称为胶粒的扩散。溶胶粘度越小,浓度差越大,温度越高,

越容易扩散。 3. 沉降:溶胶粒子受重力作用逐渐下沉的现象称为沉降。溶胶胶粒较小,扩散和沉降两种作用同时存在。一方面由于布朗运动使胶粒向上扩散,另一方面由于重力作用使胶粒向下沉降。当扩散和沉降这两种相反作用的速度相等时,系统处于平衡状态,称为沉降平衡。平衡时,胶粒的浓度从上到下逐渐增大,形成一个稳定的浓度梯度。 (三)电学性质 电泳:在外电场的作用下,溶胶粒子在介质中定向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泳。 例如,在一个U型管中注入棕红色的Fe(OH) 3溶胶,小心地在Fe(OH) 3 溶胶上面 注入适量的NaCl溶液。然后分别插入电极,接通直流电源,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负极一端的棕红色界面上升,正极一端的棕红色界面下降。结果表明,这种溶胶的胶粒带正电,向负极移动。图示如下: 实验证明,大多数金属氢氧化物溶胶的胶粒带正电,称为正溶胶;大多数金属硫化物、非金属氧化物、硅胶、金、银等溶胶的胶粒带负电,称为负溶胶。研究电泳现象,不仅有助于了解溶胶的结构及其电学性质,而且在蛋白质、多肽、氨基酸和核酸等物质的分离和鉴定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课堂练习:要求背诵丁铎尔现象、布朗运动、扩散、沉降和电泳的概念。 二、溶胶的结构 (一)胶粒带电的原因(教学重、难点) 溶胶的电学性质,表明胶粒带电。胶粒带电有两种主要原因: 1. 胶核界面的选择性吸附溶胶是高度分散的多相体系,分散质具有很大的表面积,溶胶粒子中的胶核(原子、离子或分子的聚集体)具有吸附其他物质而降低其界面能的趋势,通常会选择性地吸附分散系中与其组成类似的离子,使其界面带有一定量的电荷。例如,制备氢氧化铁溶胶,化学反应式为:

第一章 气体、溶液和胶体分散系

第一章 气体、溶液和胶体分散系 5. 正常人血浆中Ca 2+和HCO 3-的浓度分别是2.5 mmol·L -1和27 mmol·L -1,化验测得某病人血浆中Ca 2+和HCO 3-的质量浓度分别是300 mg·L -1和1.0 mg·L -1。试通过计算判断该病人血浆中这两种离子的浓度是否正常。 解:该病人血浆中Ca 2+ 和HCO 3-的浓度分别为 1 1-1 222L mmol 5.7mmol mg 40L mg 003 )(Ca ) (Ca )(Ca --+++?=??==M c ρ 121-1-3-3- 3L mmol 106.1mmol mg 61L mg .01 ) (HCO )(HCO )(HCO ---??=??==M c ρ 该病人血浆中Ca 2+和HCO 3-的浓度均不正常。 7. 某患者需补充0.050 mol Na +,应补充多少克NaCl 晶体? 如果采用生理盐水(质量浓度为9 g·L -1) 进行补Na +,需要多少毫升生理盐水? 解:应补NaCl 晶体的质量为 m (NaCl) = n (NaCl) · M (NaCl) = n (Na +) · M (NaCl) = 0.050 mol ×58.5 g·mol -1 = 2.93 g 所需生理盐水的体积为 mL 325L 325.0L g 9mol g 58.5mol 0.050)NaCl (11 -==???==-盐水盐水ρm V 16.从某种植物中分离出一种结构未知的有抗白血球增多症的生物碱, 为了测定其摩尔质量,将19.0 g 该物质溶入100 g 水中,测得溶液的凝固点降低了0.220 K 。计算该生物碱的摩尔质量。 解:该生物碱的摩尔质量为 f A B f B T m m k M ???= 1331mol g 106.1K 0.220kg 10100g 0.19mol kg K 86.1---??=?????= 19. 蛙肌细胞内液的渗透浓度为240 mmol·L -1, 若把蛙肌细胞分别置于质量浓度分别为10 g·L -1,7 g·L -1和3 g·L -1 NaCl 溶液中,将各呈什么形态? 解:10 g·L -1,7 g·L -1和 3 g·L -1 NaCl 溶液的渗透浓度分别为 1 111 os1L mmol 342L mol 0.342mol g 58.5L g 102(NaCl)----?=?=???=c 1 111 os2L mmol 402 L mol 0.240mol g 58.5L g 72(NaCl)----?=?=???=c

溶液和胶体溶液例题(1)

例1-1.计算298.15K 和热力学标准压力下1mol 理想气体的体积。 解: pV = nRT ; V = nRT /p = 1 X 8.314 X 298.15÷10000 = 24.79 X 10-3m 3 例1-2 某气体在293 K 和 9.97·104 Pa 时的体积为 0.19 dm 3, 质量为 0.132 g 。求该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它可能是什么气体? 解: pV = nRT ;n = m /M ; pV = RTm /M ;M = RTm /pV 134mol g 1710 19.01097.92938.314132.0--?=?????==pV mRT M 该气体的相对分子量为 17 g/mol ,可能是NH 3。 例1-3 一个 280 K 的敞开广口瓶里的气体需加热到什么温度才能使三分之一的气体逸出瓶外? 解: pV = nRT ;V 、p 一定时, n 1T 1 = n 2T 2 ;T 2 时瓶内气体物质的量为 n 2 = n 1·2/3 T 2 = n 1T 1/n 2 = T 1×3/2 = 280 K ×3/2 = 420 K 当温度到达420K 时,有三分之一的气体逸出瓶外。 例3-4 混合气体中有14 g N 2和12.8 g O 2,总压为2.026·105 Pa ,求各组分气体的分压。 解:先求得各组分气体的物质的量分数(摩尔分数),即可得各组分气体的分压。 n (N 2) = 14 /28 = 0.50 mol n (O 2) = 12.8 /32 = 0.40 mol 56.0)]O ()N ()N ()N (2222=+= n n n x 44.0)] O ()N ()O ()O (2222=+=n n n x p (N 2) = 0.56×2.026·105 Pa = 1.1×105 Pa p (O 2) = 0.44×2.026·105 Pa = 9.0×104 Pa 例1-5在298K, 常压下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到“氢气”2.500X 10–1 L, 已知298K 下水的饱和蒸气压为3.167 kPa, 问:收集到的氢气物质的量和干燥氢气的体积多大? 解: 排水集气法得到的气体是饱和水蒸气与某种纯净气体的混合气体,若忽略水柱的压力,混合气体的总压等于环境压力(即外压)。设该混合气体遵从理想气体方程,可以求得干燥气体的量。设p 为总压,即常压。 p = p (H 2O) + p (H 2) p (H 2) = p – p (H 2O) = 101.325–3.167= 98.158 kPa p (H 2) = n (H 2)RT /V n (H 2) = p (H 2)V /RT = (98.158X 0.2500)÷(8.314X 298.2) = 9.898X 10–3 mol

胶体化学习题

胶体与大分子溶液练习题 一、判断题: 1.溶胶在热力学和动力学上都是稳定系统( ) 2.溶胶与真溶液一样是均相系统( ) 3.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分散系统是溶胶( ) 4.通过超显微镜可以看到胶体粒子的形状和大小( ) 5.加入电解质可以使胶体稳定,加入电解质也可以使胶体聚沉;二者是矛盾的( ) 6.晴朗的天空是蓝色,是白色太阳光被大气散射的结果( ) 7.新生成的Fe(OH)3沉淀中加入少量稀FeCl3溶液会溶解,再加入一定量的硫酸盐溶液则又会沉淀( ) 8.在外加直流电场中,碘化银正溶胶向负电极移动,而其扩散层向正电极移动( ) 1、× 2、× 3、√ 4、× 5、× 6、√ 7、 8、√ 二、单选题: 1.雾属于分散体系,其分散介质是( ) (A) 液体;(B)气体; (C) 固体;(D) 气体或固体。 2.将高分子溶液作为胶体体系来研究,因为它( ) (A) 是多相体系; (B) 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C) 对电解质很敏感; (D)粒子大小在胶体范围内。 3.溶胶的基本特性之一是( ) (A) 热力学上和动力学上皆属于稳定体系; (B) 热力学上和动力学上皆属不稳定体系; (C) 热力学上不稳定而动力学上稳定体系; (D) 热力学上稳定而动力学上不稳定体系。 4.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溶胶在热力学和动力学上都是稳定系统; (B) 溶胶与真溶液一样是均相系统; (C) 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分散系统是溶胶; (D) 通过超显微镜也不能看到胶体粒子的形状和大小。 5.在AgNO3溶液中加入稍过量KI溶液,得到溶胶的胶团结构可表示为( ) (A) [(AgI)m·nI-·(n-x) ·K+]x-·xK+; (B) [(AgI)m·nNO3-·(n-x)K+]x-·xK+; (C) [(AgI)m·nAg+·(n-x)I-]x-·xK+; (D) [(AgI)m·nAg+·(n-x)NO3-]x+·xNO3-。 6.以下列三种方法制备溶胶:(1)亚铁氰化铜溶胶的稳定剂是亚铁氰化钾;(2)将10ml的0.5M NaCl与12mol 0.5M AgNO3制得;(3)FeCl3在热水中 水解得的溶胶,它们带电荷的符号是( ) (A) (1)正电荷,(2)正电荷,(3)正电荷; (B) (1)负电荷,(2)与(3)正电荷; (C) (1)与(2)负电荷,(3)正电荷; (D) (1)、(2)、(3)负电荷。 7.由过量KBr与AgNO3溶液混合可制得溶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吸附离子是Ag+ ; (B) 反离子是NO3-; (C) 胶粒带正电; (D) 它是负溶胶。 12.当一束足够强的自然光通过一胶体溶液,在与光束垂直方向 上一般可观察到( ) (A) 白光;(B) 橙红色光; (C) 兰紫色光;(D) 黄光。 8.区别溶胶与真溶液和悬浮液最简单最灵敏的方法是( ) (A) 乳光计测定粒子浓度; (B) 观察丁铎尔效应; (C) 超显微镜测定粒子大小; (D) 观察ζ电位。 9.当在溶胶中加入大分子化合物时( )

溶液和胶体练习题

气体、溶液和胶体练习题 1、在一个250 mL 的容器中装入一未知气体至压力为101.325 kPa ,此气体试样的质量为0.164 g ,实验温度为25 ℃,求该气体的相对分子量。 2、某混合气体中含有0.15 g 的H 2,0.7 g 的N 2及0.34 g NH 3,试计算在100 kPa 的压力下,各种气体的分压力。 3、一敞口容器在300 K 时所盛的气体,需加热到什么温度时,才能使其三分之一溢出。 4、用排水法在25 ℃时收集250 mL 的O 2,已知大气压力为100 kPa ,求: (1)该温度下收集气体中O 2的分压。 (2)干燥后O 2的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5、在300 K 、100 kPa 下,加热一敞口细颈瓶到500 K ,然后封闭其瓶口,再冷却至原来的温度,求此时瓶内的压力。 6、有一混合气体,总压为150 kPa ,其中N 2和H 2的体积分数为0.30和0.70,求N 2和H 2的分压。 7、在291K 和总压为101.325 kPa 时,2.70 L 含饱和水蒸气的空气,通过CaCl 2干燥管后,干燥空气为3.21g ,求291K 时水的饱和蒸气压。 8、潜水员的肺中可容纳6.0 L 空气,在某深海中的压力为980 kPa 。在温度37 ℃条件下,如果潜水员很快升至水面,压力为100kPa ,则他的肺将膨胀至多大体积?这样安全吗? 9、在273 K 时,将同一初压的4.0 mL N 2和O 2压缩到一个容器为2 L 的真空容器中,混合气体的总压为3.26×105 Pa ,试求: (1)两种气体的初压; (2)混合气体各组分气体的分压; (3)各气体的物质的量。 [(1)p =1.303×105 Pa ; (2)p (O 2)=6.5×104 Pa ,p (N 2)=2.61×105 Pa ; (3)n (O 2)=0.06 mol ,n (N 2)=0.23 mol] 10、已知压力锅内,水的蒸气压力可达到150 kPa ,计算水在压力锅中的沸腾温度。(已知水 的蒸发热vap m H θ?=44.0 kJ·mol -1) 11、采用减压蒸馏的方法精制苯酚。已知苯酚的正常沸点为455.1K ,如果外压为10.13×104 Pa ,酚的沸点为多少度?vap m H θ?=44.0 kJ·mol -1。 12、回答下列问题: (1) 北方为什么会在冰冻的路面上撒盐? (2) 过度施肥为什么会“烧死”农作物?

溶液和胶体.

第二章溶液和胶体 § 2- 1溶液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分散系的分类。 2?掌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3?掌握溶液的组成量度的表示方法。 4?掌握等物质的量规则及其应用。 二、教学重点: 1?各物理量的概念及相互间的换算。 2?等物质的量规则及其应用。 三、教学难点:“基本单元”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 五、教学时数:2学时 六、教学过程: (一卜分散系 概念: 分类: (二卜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1?物质的量(n) 重点讲“基本单元”,举例后让学生练习。 2?物质的摩尔质量 3?物质的量的计算 (三)、溶液的组成量度 1?质量分数与体积分数 强调:无量纲,不能用基本单元表示。 2?质量浓度 3?物质的量浓度C B 一般地,有Q B = 1C B

a 4?质量摩尔浓度b B 1kg溶剂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称为溶质 B的质量摩尔浓度。 对于浓度较稀的水溶液来说,b B~ C B (四)、有关计算 例2- 1已知浓硫酸的密度为1.84g mL —1,硫酸的质量分数为96.0%,试计算c(H2SO4)及c(l H2SO4)。 2 例2 —2欲配制c( H2SO4)=0.10mol L -1的溶液500mL,问应取密度为 1.84g mL 1质量分数为2 96.0%的硫酸多少毫升?如何配制? 例2 —3 有一质量分数为4.64%的醋酸,在20C时,p= 1.005g mL — S求其浓度和质量摩尔浓度。 (五)等物质的量规则及其应用 对于任意反应: aA + bB = cC + dD 若各物质的基本单元分别为aA、bB、cC、dD,则: n (aA) = n (bB) = n (cC) = n (dD) 例2—4 有一种未知浓度的 H2SO4溶液20mL,如用浓度为c(NaOH)=0.100mol ? L —1的溶液25mL恰好中和完全,试问 c ( 12H2SO4)为多少? 七、小结: 1.认真领会“基本单兀”。 2.正确进行各物理量的换算。 3.在解题中始终贯穿“等物质的量”的基本思想。 § 2 —2稀溶液的依数性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稀溶液依数性及其应用。 二、教学重点:稀溶液依数性及其应用。 三、教学难点:稀溶液依数性及其应用。

胶体电泳深度解析

一、胶体的结构是怎样的? 关于胶体的结构,一般认为在胶体粒子的中心,是一个由许多分子聚集而成的固体颗粒,叫做胶核。在胶核的表面常常吸附一层组成类似的、带相同电荷的离子。当胶核表面吸附了离子而带电后,在它周围的液体中,带相反电性的离子会扩散到胶核附近,并与胶核表面电荷形成扩散双电层。扩散双电层由两部分构成: (1)吸附层 胶核表面吸附着的离子,由于静电引力,又吸引了一部分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简称反离子),形成吸附层。 (2)扩散层 除吸附层中的反离子外,其余的反离子扩散分布在吸附层的外围。距离吸附层的界面越远,反离子浓度越小,到了胶核表面电荷影响不到之处,反离子浓度就等于零。从吸附层界面(图中虚线)到反离子浓度为零的区域叫做扩散层。 吸附层的离子紧挨着胶核,跟胶核吸附得比较牢固,它跟随胶核一起运动。扩散层跟胶核距离远一些,容易扩散。通常把胶核和吸附层共同组成的粒子称为胶粒,把胶核、吸附层和扩散层统称为胶团。 二、胶体为什么会带电? 胶体带电的原因,是由于胶体是高分散的多相体系,具有巨大的界面(总表面积),因而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它能有选择地吸附介质中的某种离子,而形成带电的胶粒。 这里以AgI胶体为例来说明。包围着AgI胶核的是扩散双电层(吸附层和扩散层),胶核和吸附层构成了胶粒,胶粒和扩散层形成的整体为胶团,在胶团中吸附离子的电荷数与反离子的电荷数相等,因此胶粒是带电的,而整个胶团是电中性的。 式中的m是AgI分子数,m的值常常很大,n的数值比m小得多;(n-x)是包含在吸附层中的反离子数;x为扩散层中的反离子数。 由于胶核对吸附层的吸引能力较强,对扩散层的吸引能力弱,因此在外加电场(如通直流电)作用下,胶团会从吸附层与扩散层之间分裂,形成带电荷的胶粒而发生电泳现象。带电的胶粒向一极移动,带相反电荷的反离子向另一极极移动。因此,胶团在电场作用下的行为跟电解质相似。 三、胶体应该带什么电? 胶体粒子吸附溶液中的离子而带电,当吸附了正离子时,胶体粒子荷正电,吸附了负离子则荷负电。不同情况下胶体粒子容易吸附何种离子,与被吸附离子的本性及胶体粒子表面结构有关。法扬斯规则表明:

胶体

混合分散体系 把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就构成分散体系。 名词解释: (1)分散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如把NaCl溶于水形成的溶液;把酒精溶于水形成的溶液;把牛奶溶于水形成的乳浊液;把泥土放入水中形成的悬浊液;水蒸气扩散到空气中形成的雾。这些混合物均被称为分散系。 (2)分散质:被分散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如上述分散系中的NaCl、酒精、牛奶、泥土、水蒸气都是分散质。 (3)分散剂: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 (4)介稳体系:胶体的稳定性介于溶液和浊之间,属于介稳体系。如上述分散系中的水、空气都是分散剂。 分散系=分散相(或分散质)+分散剂 注意: ①溶液这种分散系中,溶质是分散质,溶剂是分散剂。 ②悬浊液或乳浊液中不存在溶质和溶剂的概念,即浊液中的分散质不能叫溶质,分散剂也不能叫溶剂。 ③根据分散质与分散剂的状态,它们之间可有9种组合方式: 气体 气体→液体等 固体 ④溶液不一定是液体,如合金属于溶液;同理,浊液不一定是液体,不洁净的空气属于浊液。 分散体系分类 (一)按分散相粒子的大小分类: 溶液:<1nm白酒;胶体:1~100nm,金溶胶;浊液:>1000nm;黄河水。 1、溶液的分散相与分散介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彼此混溶,没有界面,是均匀的单相。 2、胶体分散体系目测是均匀的,但实际是多相不均匀体系。 3、浊液目测是混浊不均匀体系,放置后会沉淀或分层,如黄河水。 4、三者并无明显界限 (二)按分散相和介质聚集状态分类; 1、液溶胶 将液体作为分散介质(溶剂)所形成的溶胶。当分散相为不同状态时,则形成不同的液溶胶: A、液-固溶胶,如油漆,AgI溶胶; B、液-液溶胶,如牛奶,石油原油等乳状液; C、液-气溶胶,如泡沫。 2、固溶胶 将固体作为分散介质所形成的溶胶。当分散相为不同状态时,则形成不同的固溶胶: A、固-固溶胶,如:有色玻璃,不完全互溶的合金; B、固-液溶胶,如:珍珠,某些宝石; C、固-气溶胶,如:泡沫塑料,沸石分子筛。 3、气溶胶 将气体作为分散介质所形成的溶胶。当分散相为固体或液体时,形成气-固或气-液溶胶,但没有气-气溶胶,因为不同的气体混合后是单相均一体系,不属于胶体范围: A、气-固溶胶,如:烟,含尘的空气; B、气-液溶胶,如:雾,云。

常见的胶体的带电情况讲解学习

常见的胶体的带电情 况

常见的胶体的带电情况: 1.胶粒带正电荷的胶体有: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例如Fe(OH)3、Al(OH)3等。 2.胶粒带负电荷的胶体有: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硅酸胶体、土壤胶体。 3.胶粒不带电的胶体有:淀粉胶体。 4.特殊的,AgI胶粒随着AgNO3和KI相对量不同,而带正电或负电。若KI过量,则AgI胶 粒吸附较多I-而带负电;若AgNO3过量,则因吸附较多Ag+而带正电。 注意:胶体不带电,而胶粒可以带电。 胶体电性 (1)正电: 一般来说,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胶体粒子带正电荷,如 Fe(OH)3 ,Al(OH)3 ,Cr(OH)3 ,H2TiO3 ,Fe2O3 ,ZrO2 ,Th2O3 (2)负电: 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的胶体粒子带负电荷,如 As2S3 ,Sb2S3 ,As2O3 ,H2SiO3 ,Au ,Ag ,Pt.(另外土壤胶粒子也带负电) (3)不带电:像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一类的高分子胶体粒子是不带电的. (4)胶体粒子可以带电荷,但整个胶体呈电中性 聚沉(Coagulation). 胶体稳定的原因是胶粒带有某种相同的电荷互相排斥,胶粒间无规则的布朗运动也使胶粒稳定. 因此,要使胶体聚沉、其原理就是: 中和胶粒的电荷或加快其胶粒的热运动以增加胶粒的结合机会

金属氧化物和金属氢氧化物胶体微粒一般带正电荷, 非金属氧化物和金属硫化物胶体微粒一般带负电荷, 很多有机物胶体微粒带负电荷, 硅酸胶体带负电荷 Soul丶0152 2014-09-29 追问: 那氢氧化铁为什么带负电 追答: 氢氧化铁带的是正电 追问: 我们答案上说氢氧化铁胶体带负电 追答: 胶体粒子的电性判断没有绝对的标准,咱说的都是一般情况,氢氧化铁胶体一般都是带正电,你说的这个题是不是有特别说明在什么样的溶液中,或者其他条件胶体粒子的带电:胶体粒子吸附溶液中的离子而带电,当吸附了正离子时,胶体粒子荷正电,吸附了负离子则荷负电。不同情况下胶体粒子容易吸附何种离子,与被吸附离子的本性及胶体粒子表面结构有关。法扬斯规 则表明:与胶体粒子有相同化学元素的离子优先被吸附。在高中制备氢 氧化铁胶体的实验中,操作是向沸水中加入FeCl3溶液,由于Fe3+的水解,使溶液显酸性,溶液中的OH-浓度较小,溶液中部分Fe(OH)3和HCl起反应: Fe(OH)3+HCl==FeOCl+2H2O FeOCl电离为: FeOCl==FeO+Cl FeO是与Fe(OH)3组成类似的离子,所以被优先吸附使Fe(OH)3胶粒带正电;如果在碱 性环境下,则可吸附OH-带负电。由此,我们常说的氢氧化铁胶体带正 电,是由于制备胶体的实验过程的特殊性决定的,而非氢氧化铁胶体一定带正电。

胶体练习测试题

胶体练习测试题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练习题姓名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物质中不属于胶体的是() A.云雾B.烟水晶C.石灰乳D.烟 2、溶液、胶体和浊液这三种分散系的根本区别是() A.是否是大量分子或离子的集合体B.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 C.是否能通过滤纸或半透膜D.是否均一、稳定、透明 3、将某溶液逐滴加入Fe(OH) 3 溶胶内,开始产生沉淀,继续加沉淀又溶解,则该溶液是() A、2mol/LNaCl溶液 B、2mol/LHCl溶液 C、2mol/L蔗糖溶液 D、硅酸溶胶 4、NaCl溶于水形成溶液,如果将NaCl溶于汽油中,形成的分散系是() A.溶液B.胶体C.悬浊液D.乳浊液 5、除去鸡蛋白溶液中少量的Na 2CO 3 杂质,可采用的方法是() A.过滤B.渗析C.蒸馏D.萃取分液 6、下列各物质形成的分散系中,能发生丁达尔现象的是() A.稀盐酸中滴入硅酸钠溶液B.植物油溶于汽油中 C.蔗糖溶解在水中D.白磷溶解在CS 2 里 7、下列事实中,与胶体有关的是() ①水泥的硬化②用盐卤点豆腐③用FeCl 3 净水④河、海交汇处易沉积成沙洲 ⑤制肥皂时在高级脂肪酸钠、甘油和水形成的混合物中加研细的食盐以析出肥皂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⑤D.全部都是 8、胶体能产生丁达尔现象的原因是胶粒使光线发生了() A、反射 B、散射 C、透射 D、折射 9、有一种胶体溶液,在电泳实验中其胶粒向阴极移动,对这种胶体溶液分别进行下列处理,不发生凝聚的是() A.加硫酸钠溶液B.加热C.加硅酸胶体D.加氢氧化铁胶体

溶液与胶体复习题

第一章物质的聚集状态 一、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由于乙醇比水易挥发,故在相同温度下乙醇的蒸气压大于水的蒸气压。( ) 2.在液体的蒸气压与温度的关系图上,曲线上的任一点均表示气、液两相共存时的相应温度及压力。( ) 3.将相同质量的葡萄糖和尿素分别溶解在100g水中,则形成的两份溶液在温度相同时的Δp、ΔT b、ΔT f、Π均相同。( ) 4.若两种溶液的渗透压力相等,其物质的量浓度也相等。( ) 5.某物质的液相自发转变为固相,说明在此温度下液相的蒸气压大于固相的蒸气压。( ) 6.0.2 mol·L-1的NaCl溶液的渗透压力等于0.2 mol·L-1的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力。( ) 7.两个临床上的等渗溶液只有以相同的体积混合时,才能得到临床上的等渗溶液。( ) 8.将浓度不同的两种非电解质溶液用半透膜隔开时,水分子从渗透压力小的一方向渗透压力大的一方渗透。( ) 9.c(NaCl) = c(C6H12O6),在相同温度下,两种溶液的渗透压力相同。( ) 10.一块冰放入0℃的水中,一块冰放入0℃的盐水中,两种情况下发生的现象一样。( ) 11.所有非电解质的稀溶液,均具有稀溶液的依数性。() 12.根据相的概念可知,由液态物质组成的系统中仅存在一个相。() 13.稀的水溶液随着温度的不断降低,冰不断析出,因此溶液的浓度会不断上升。 () 14.因为0℃的冰与0℃的水的蒸汽压相同,所以把冰投入到0℃的溶液中必可存在两相共存。 15.溶液达凝固点时,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均以固态析出,形成冰。( ) 二、选择题 1. 在什么情况下,真实气体的性质与理想气体相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