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美
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发布时间:2022-01-14T08:13:39.429Z 来源:《教育学》2021年9月总第261期作者:张媛媛[导读]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在初中语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散文“真挚清幽”,是散文领域里卓越的风景画家。
他的散文语言凝练明净、细腻秀丽,善于精雕细刻的工夫,追求逼真的艺术效果。
创新的口语白话自然贴切,更是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城关镇第一初级中学714300摘要: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在初中语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散文“真挚清幽”,是散文领域里卓越的风景画家。
他的散文语言凝练明净、细腻秀丽,善于精雕细刻的工夫,追求逼真的艺术效果。
创新的口语白话自然贴切,更是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关键词:朱自清风景画语言特色(一)朱自清是散文领域卓越的风景画家,既有水墨淡彩的秦淮河、浓绿绘制的梅雨潭,又有白描勾勒的背影图,还有一幅幅别致精明的春景小品,更有精描细绘色彩绚丽的油画——威尼斯小城。
《绿》是《温州综踪》中的一篇。
这篇散文如同一幅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绿水醉人的梅雨潭,作者先用泼墨的手法加以粗绘——“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宛如一块温润的碧玉”“这平铺着,厚积着绿”等,然后再精勾细描——“像少妇拖着的裙幅”,浓淡明暗达到佳境,梅雨潭的绿便与十刹海的绿肥杨,琥跑寺近旁的绿壁以及西湖、秦淮河的绿有所不同,如此反渲染,真真地把梅雨潭的绿写得醉人,绿得奇特。
《威尼斯》则扬溢着浓愈的欧洲风情。
没有煤烟的天空,干干净净温和的月光,像透明的似的,四处水道纵横,团花簇锦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在绿波里荡漾着,远处水天相接,一片茫茫,马克立方场上的教堂、钟楼与运河交相辉映,船艇往来,络绎不绝。
《春》则如一组情趣盎然的小品,极其别致精巧。
春草图,新绿刚发,嫩软可触;春风图,轻柔如抚,清香可嗅;春花图,百花争艳,蝶飞蜂舞;春雨图,细雨如何,悠然闲适,再加上风筝飞舞、儿童相逐,情意盎然。
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目录摘要 (2)Abstract (3)前言 (4)正文 (4)一、结构的艺术 (4)1、漂亮的构思 (4)2、缜密的结构 (5)二、情感的艺术 (5)1、抒情与叙事相结合 (5)2、抒情与写景相结合 (6)3、抒情与议论相结合 (7)三、语言的艺术 (7)1、语言清新秀丽优美 (7)2、运用叠词,增强语感 (8)3、语言平实自然,追求口语 (8)结语 (8)参考文献 (10)致谢 (11)摘要朱自清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的散文家。
他在散文创作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本文着重论述了朱自清散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散文所体现的艺术风格,从构思、情感、语言进行了论述。
朱自清散文语言优美、简洁朴素,散文中含有诗意,情与景相互交融,行文流畅且有内涵、构思精巧、结构缜密。
为新文学运动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白话散文的发展。
关键词:结构艺术情感艺术语言艺术AbstractZhu ziqing is an outstanding essayist in modern literature history in our country. He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the field of prose creation. This paper emphatically discusses the zhu ziqing’s prose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status and the artistic style of prose represents, from conception, emotion, language are discussed. Zhu ziqing beautiful prose language, concise and simple, poetic flavor is contained in prose, emotion and scene blend, flow smoothly and has the connotation, design is exquisite, the structure of town. For new literature movement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vernacular prose.Key words:structure art, emotion art, language art前言朱自清在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显示出他的散文创作才能。
朱 自清写作的艺术特色

朱自清写作的艺术特色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散文大家,他的作品以清新自然、真挚细腻、富有诗意而著称。
其写作艺术特色独具魅力,深受读者喜爱。
朱自清的语言简洁朴素,却又精准生动。
他善于运用最常见的词汇和句式,来表达最复杂微妙的情感和思想。
在《背影》中,他写道:“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段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是用简单平实的词语,如“蹒跚”“探身”“攀着”“缩”等,就将父亲买橘子的艰难过程描绘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亲眼所见,深切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他还擅长运用白描手法,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人物和场景的形象。
在《荷塘月色》中,他对荷塘的描写:“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里没有浓墨重彩的渲染,只是简单地描写荷叶的形状、荷花的姿态和香气,却营造出了一种宁静优美的氛围,让读者陶醉其中。
朱自清的散文情感真挚深沉,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他常常从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入手,抒发自己对亲情、友情、爱情的感悟和思考。
在《背影》中,他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表达了对父亲的愧疚和感激之情;在《给亡妇》中,他回忆了妻子生前的点点滴滴,展现了夫妻之间深厚的感情。
他的情感不是空洞的呼喊,而是蕴含在细腻的描写和朴素的叙述之中,让人感受到一种真实而又强烈的力量。
朱自清的作品结构严谨,布局精巧。
他善于根据主题和内容的需要,精心安排文章的开头、结尾和段落之间的过渡。
在《春》中,他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开篇,营造出一种急切盼望春天的氛围;然后分别从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方面描绘春天的景象,最后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征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征朱自清早期的散文,共25篇。
可分为写实议论和叙事抒情两大类。
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航船中的文明》、《白种人-上帝的骄子》、《阿河》、《哀韦杰三君》、《旅行杂记》等直接从现实生活取材,以夹叙夹议手法抨击黑暗社会的名篇。
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征,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篇【1】: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1、构思缜密,布局精巧。
散文的艺术魅力,集中地体现在艺术构思方面。
朱自清的散文在构思上是十分讲究的。
缜密而严谨,新奇而精巧,营构合理。
“设眼有致”。
散文具有“文眼”,这是我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
唯有“眼”题旨才会有隐显意境,才会有虚实,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会有疏密。
朱自清的散文是十分注重“眼”的安设的。
并且充分地使之成为构思的“焦点”。
也成为将作品的思想与艺术辩证统一起来的“凝光点”。
②、抒情与描写相结合,追求一种“绘画美”。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偏重于借景抒情的作品占较大的比重。
在这些作品中,他善于用重彩工笔描绘各种风景画、风俗画,他重视以形传神,尤重形似,主张“以形为本”,“不求形似就无所谓逼真”,孜孜以求的是一种绘画的美。
他的写景作品确实也做到了“融情入景”。
秦淮歌月,荷塘月色,梅雨瀑布(《绿》),悠悠春风,潇潇春雨,青青春草,艳艳春花(《春》)------经过作者感情的融注,都带上了“个人”的色彩,现出一种绘画美,使感情的抒发也愈具真切、细致。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写景散文的代表作品,作于一九二七年七月。
当时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中国陷入空前的黑暗之中。
在现实面前,作者彷徨了,他明白“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
但两条路他都不愿走,于是走中间道路,以求暂时逃避现实。
这篇作品借谈月色掩映下的荷塘景色,来反映作者自己体味的“独处的妙处”,摆脱现实烦恼,追求刹那间的宁静以求超脱。
3、清新、自然、悠美、典雅的艺术语言。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基调是朴素的,有一种清新、自然、悠美、典雅的美。
浅析散文《匆匆》的艺术美

浅析散文《匆匆》的艺术美作者:廖娟来源:《小学教学参考(综合)》2012年第03期散文篇幅短小,取材广泛,形式自由,写法灵活,表达含蓄,意境深远,语言优美,能够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
任何一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美,散文当然也不例外。
下面以《匆匆》一文为例,从语言、情感、结构、意境这四个方面分别作浅显的分析。
一、语言是《匆匆》艺术美的载体散文是主体感情的直接表现。
散文不是一个单层的作品本体,而是多层意义的载体。
它以语言为手段来表现情感和精神旨向,当散文家体验情感情趣,心理意识转化为散文作品的内在意蕴和深层结构时,散文的语言便如同诗句一样,既概括含蓄,又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作者把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深刻的生活体验凝缩在精练的语言中,将抽象的思想内容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
如《匆匆》一文中:“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
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时着的双眼前过去。
天黑时,我躺着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去,从我脚边飞去了。
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朱老先生通过口语化很浓的文字把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具体的物象,感叹时间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悄然流逝,感叹日子的飞逝无痕。
同时给读者警醒:时间是稍纵即逝的,时间飞逝是无情的,时间是十分珍贵的。
像这样简洁明了的语言却蕴含了《匆匆》一文的主旨,为表达文章的主题思想奠定坚实的基础。
对富有表现力的形象化的语言,朱老先生更注重语言上的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移情于景、言志托物。
这是《匆匆》散文语言艺术之美的另一个方面。
如《匆匆》一文中:“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是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论朱自清散文的艺术魅力

论朱自清散文的艺术魅力朱自清作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先驱,以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思想、丰富的内涵成为了散文界不可或缺的存在。
他的散文以“清新、深沉、含蓄”为特征,被誉为“魂之散文”,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
一、优美的语言朱自清的散文语言简练明快,表达清新自然。
他擅长运用富有韵律感的语言来叙述事物,如《背影》中的“妈妈手把手地领着我,走过空旷的车站大厅”,体现了他对于用词的精确性和对于语言的敏感性。
他对于细节的描写也非常到位,如《荷塘月色》中的“黯淡的倒影儿在水里慢慢移着”,让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同时,他还巧妙地运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来丰富语言,使读者在阅读时受到美的享受。
二、深刻的思想朱自清的散文思想深邃,不仅涉及到一些时事,更多是深刻反思人性和社会问题。
如《春》中他对于“春色”之于社会中人的意义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较为精辟地写出了良知的价值与意义。
同时,他还通过《背影》中父子之间的关系展示了亲情的强大力量,引起人们对于家庭、亲情的思考。
《狂人日记》中,他通过对于主人公狂人的生活状态,对现代生活和社会渐渐丧失意义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对于人文精神保持警醒。
三、丰富的内涵朱自清的散文内涵丰富,写作中融入了他对于家乡、自然、历史、艺术等方面的感悟与思考,生动表现出了浓郁的文化底蕴。
如《背影》中,他通过对父亲的描写,展示了晚清时期父母亲的责任,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家教观念。
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则塑造了一幅深沉、含蓄、寂静的画面,既描绘了南京秦淮河的独具特色,也表达出作者对于当地文化的热爱之情。
总之,朱自清的散文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思想、丰富的内涵成为了传世不衰的经典,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爱。
他的散文艺术魅力在于,他以自己的独特视角去看待生活,从中汲取灵感,用自己的技巧和才华将微不足道的细节转化为优美的语言文字,让读者感受到了文学的美感,唤起了人们的情感与思考。
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

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代巧玲(新疆兵团农八师142团中学,新疆石河子832029)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548(2007)02-0003-03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是我国现代散文艺术瑰宝中的“和氏璧”,其语言具有“不矫饰,不撒谎的朴素自然的美,和经过认真提炼的群众口语谨严质朴的美”的特点。
他的散文以委婉细腻、诚挚平易的风格描述了他所经历的各种生活,接触的各种风物,娓娓而叙亲情、友情、爱情,精雕细刻青山、绿水、鲜花,抒情坦荡如砥,沁人肺腑,状物比喻丰美、形神俱至,令人耳目一新。
一、诗化美孙玉石在他主编的《中国现代散文八大家》里对朱自清这样评价道:“他那具有浓郁诗人气质笔触又掺入文字中,常令人于散文中感到一种诗的意境和蕴蓄的力量。
”的确,对古典诗歌的深厚功底,对国外诗歌的深入研究,对同期诗坛的关注和借鉴鉴,以及诗集《踪迹》的问世,这种种经历带到散文创作中来,使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有一种特点的诗化美。
首先表现在由诗人特有的思维方式所孕育的语言上。
诗人的思维是跳跃、动荡的。
继续的思想、激烈的感情由非凡的比喻、奇特的想象所表现。
最为人称道的如《荷塘月色》里月“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比喻微风送来的“缕缕清香”,以小提琴上“奏着的名曲”来比喻荷塘上的“光与影”,用音乐美来比喻香的风和月光影,这种通感手法的运用是独具匠心的。
二是独特的想象,为构造一个美妙意境,作者有时真可谓煞费苦心。
如在《阿河》里描写优美的别墅周围环境这样写道:“这边沿岸一带,相间地栽着桃树和柳树,春来当有一番热闹的梦。
”在《蒙自杂记》里也有相近的:“在一个角落里有一条灌木林的通道,夜里月光从叶缝里筛下来,该是很有趣的。
”虽然场景不算美,但通过想象,通过语言构造了另一形态的美,二者只不过是用一场景不同状态而已,但显然通过想象,构筑了更为诗意的画面,跨越了时间的限制,给人出奇之感。
第三表现在语言的诗化和跳跃的节奏上。
如《匆匆》一文开头一段:“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朱自清春的语言特色

朱自清春的语言特色
朱自清的《春》以其独特的语言魅力,让读者感受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这篇散文在语言运用上独具匠心,生动形象、节奏感强、平易自然、富有诗意等方面的特点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生动形象
朱自清在《春》中运用了大量形象生动的语言,如描述春风时用“轻盈、温柔”来形容,描述春花时用“娇媚、鲜艳”来描绘,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春天的美好景色之中。
此外,朱自清还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和意念具象化,如将春雨比作“牛毛、花针、细丝”,使得春雨的特点更加鲜明生动。
二、节奏感强
朱自清在《春》中运用了许多叠词、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整篇文章节奏感强烈,富有音乐美。
如描述春天的绿草时用“嫩嫩的、绿绿的”,描述春天的百花时用“红红的、白白的、黄黄的”,使得整个文章韵律优美,朗朗上口。
三、平易自然
朱自清的语言平易自然,贴近生活,让读者感到亲切。
他善于运用口语和俚语,使得文章更加通俗易懂。
如描述春天的鸟儿时用“咕咕、喳喳”,描述春天的蜜蜂时用“嗡嗡”,使得整个文章充满了生活气息。
四、富有诗意
朱自清的《春》不仅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更是一首充满诗意
的美丽诗篇。
他运用了许多优美的词句和富有诗意的表达方式,如“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等,使得整篇文章充满了诗意和艺术感染力。
综上所述,朱自清的《春》在语言特色方面表现出色,无论是生动形象的描写,还是节奏感强的韵律,或是平易自然的表达方式,以及富有诗意的语言风格,都使得这篇散文成为了一部经典之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美杨铀【摘要】纵观20世纪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代散文名家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以选材严谨,感情真挚亲切,笔触细腻,语言清丽而著称,其作品读起来具有抑扬顿挫,舒缓自如的美感,其语言的绘画美、音乐美和口语化就是构成他散文语言风格的基本因素。
特别注意语言的铸炼,大量运用连绵词、叠音词,现代口语以及整散句式的交错融合,大胆使用比喻、博喻、拟人、通感等多种修辞方法。
至今仍是我们推崇和借鉴的精典楷模。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语言艺术美;精典;楷模。
一、朱自清散文艺术的绘画美、音乐美朱自清散文语言的绘画美、音乐美和口语化是构成朱自清散文语言的基本因素。
(一)朱自清散文语言的绘画美朱自清散文语言的绘画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语言的立体感语言的立体感有首先得力于朱自清独特的艺术构思,其次它得力于朱自清对艺术辩证法奥妙的领悟和把握,对各种艺术手法的独到的妙用以及他遣使语言的精湛技巧。
例:《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像星星、还眨眨的。
”这幅画,远、近、上、下,浓、淡、燥、湿,虽是信笔点染,无事雕琢,却成为高妙的艺术珍品。
为增强画面的色彩美,再三设譬花色;为使画面呈现生气,以眼睛眨与野花的神态构成一比。
由于作家描绘画面,把美的情致注入进去,因此,几多诗意,几许春色,便从一幅动的、立体的画图中溢了出来。
使“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相辅相成,浑然一体。
例:《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的泻在这一片叶子与荷花上……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魅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
”看,作者从天上“月光”远处“远山、树影”近处“灌木”到荷叶荷塘,水里的蛙声。
这两段从空间、时1页间,从上到下立体的呈现一片灰朦的夜晚色彩。
2.语言的色彩美朱自清散文的色彩美因主观心理色彩的不同而体现出的不同色调,流露出的不同情韵,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以《春》、《绿》为代表,显得明快简洁,富于亮色,是一幅幅赏心悦目的青山绿水画。
一类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为代表,显得朦胧飘忽,呈现灰色,是一幅幅飘渺虚无的南朝楼阁图。
清朝学者沈德潜说:“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司空见惯的事物,朱自清先生信手拈来,写到文章里,用活了,见新了。
①《春》写花朵多样,花色艳丽,连用三个比喻,“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调动了读者丰富的想象力,起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写地上的野花,“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不但写出铺满原野的草花之多,而且描绘出散散发光轻轻摆动的野花的明丽色彩。
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三个比喻从不同侧面写出春雨紧密、闪亮、细长的特点。
(二)朱自清散文语言的音乐美朱自清散文语言的音乐美表现在两个方面:1.散文的意向性语言的描绘朱自清极善于把意象化的画面转换同主观情绪、情感的变化有机揉和在一起,使读者感受到一股含蓄深隐的情绪、情感之流,听到源于作者灵魂深处的心灵之声。
例:《荷塘月色》中把荷叶比作婷婷的舞女的裙,赋予荷叶动态的美。
例:“沿路听见的断续的歌声,有从沿河的妓楼飘过来的,有从河上船里度过来的。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断续的歌声,一“飘”一“度”,分出了远近,从而显示出不同情意。
2.抒情性语言朱德熙说:“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哪怕是一个字两个字的问题也决不放松。
可是他的注重语言绝不是堆砌词藻。
”②我想,他所最求的应该是词语的贴切、2页形象与生动,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
”(《绿》)作者深深的喜爱绿,感情已达到了高潮,忘乎所以,不禁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拍打之,抚摸之,亲吻之,陶醉其中。
二、朱自清散文修辞手法和句法结构的妙用朱自清散文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丰富多变的句法结构来营造一种音乐魅力,并且注意对字词的考究和锤炼。
(一)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朱自清先生在他的散文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比喻、博喻、拟人、通感等等,比比皆是。
例:《绿》中的比喻有二十个之多。
如把梅雨潭的绿比做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言其大,言其醉人,言其奇异。
又把梅雨潭的绿比作一块融化了的蔚蓝的天,突出其鲜润。
写梅雨亭“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写出亭子凌空欲飞的气贯长虹之美感。
文中还用博喻的手法,多角度、多侧面显示绿的特征,“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从视觉、触觉、感觉等几方面形象地再现了绿的柔美、明亮、软嫩、纯净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威尼斯》第一自然段就连用了四个比喻: “大运河穿过威尼斯像反写的S ,这就是大街。
另有小河道四百十八条,这些就是小胡同。
轮船像公共汽车,在大街上走。
”这些比喻把威尼斯河网之密充分显示出来,貌似陆地而实则水域,突出了此城的“别致”。
例:《荷塘月色》,“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把嗅觉、 3页视觉转化为听觉,把其中内在的和谐的美表现得恰到好处。
又把月光比作流水,无形的月光给人以有形的实感,月光不仅能看得到,而且能触摸得到。
这里用了“通感”。
文中还有一句“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以博喻、拟人描绘出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天生丽质。
“袅娜”、“羞涩”本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用来写荷花的饱满盛开状和含苞待放,赋予物以人的生命力和感情。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高尔基语)。
朱自清散文艺术的高度成就和他的语言修养是分不开的。
他不矫揉造作,不雕章琢句;他取法天然,水到渠成。
他的散文如出水芙蓉,清丽淡雅;如风行水上,自然流畅。
读他的散文,像欣赏一曲悠扬舒缓的轻音乐,像观赏一副清新明丽的风景画,给人以美不胜收的享受。
(二)字词的考究和锤炼刘勰极力提倡用叠音字,他说:“‘烁烁’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风雪之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
”(《文心雕龙---- 物色》)○3叠音自然,能增加音乐美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清脆悦耳,记起来轻松自如,朱自清先生在散文中大量运用叠音词,连绵词,令人目不暇接,自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例:《春》中写道:“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偷偷”一词写出了小草不知不觉地出现,不知不觉地生长,活泼可爱。
“嫩嫩”、“绿绿”从质感、色彩两方面准确地写出了初春的小草的特点。
“钻”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小草破土而生的挤劲,洋溢着勃勃生机,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如果用“长”字,就太俗了,只是一般的说明,表现不出小草的活力。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闹”既写出了嗡嗡的声响,又呈现出春天一派喧嚣沸腾的热闹景象,的确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4页《背影》写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情景感人至深。
“我看见他......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是一个特写的镜头,给作者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蹒跚”写出了父亲的不灵便。
“攀”显示了月台的高度,更显示出了父亲的吃力。
“缩”写得细致,可以想见父亲那沉重的身体上去之难。
如此费劲,父亲为什么还为我买橘子?因为爱子心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作者对父亲由衷的敬意。
这一处动作描写,既细腻又简练。
叶圣陶老先生对《背影》作了高度的评价:“这篇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话,没有多余的字眼。
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
”④三、朱自清散文语言的口语化托尔斯泰说:“文学的语言是一种话。
”朱自清总是以平常说话的口气来写作,从口语中提取有效的表现方式,以期把文章写得朴素自然些。
(一)自然、亲切的谈话风在《内地描写》,他说: “这种谈话风的文章,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追求这种作风,作品才能像“寻常谈话一般,读了亲切有味。
”读他的作品,就像跟他面对面坐着谈话。
用口语娓娓动听的表达生活感受,说之上口,听之悦耳,平稳清新,是一般书面语所达不到的。
“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吗?”(《绿》)作者用明白如话的现代口语写,可以看出对绿赞不绝口,爱不释手,作者也融进了绿色,读者也被感染了。
叶圣陶先生说朱自清写《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的时候,“全写口语,从口语中提取有效的表现方式,虽然有时还带一点文言成分,但是念起来上口,有现代口语的韵味,叫人觉得那是现代人口里的话,不是不尴不尬的‘白话文’”。
⑤ 5页(二)雅俗共赏的语言境界《温州的踪迹》写道:“花叶扶疏,上下错落着,共有五丛;或散或密,都玲珑有致,叶嫩色绿,仿佛掐得出水似的,在月光中掩映着,微微有浅深之别。
花正盛开,红艳欲滴,黄色的雄蕊历历的,闪闪的。
衬托在丛绿之间,格外觉得娇娆了。
这一段只八十字,却用了双声连绵词“玲珑、仿佛、掩映”,叠韵联绵词“扶疏、错落、娇娆”,叠音词“微微、历历、闪闪”,使人读起来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了。
朱自清先生还善于使用整句,整句形式上整齐匀称,语势连贯,琅琅上口,有一种对称美或复沓美或回环美。
从修辞上讲,就是善于使用对偶、排比、反复、顶针、回环等修辞格。
“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临风飘举了。
我若能把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目善睐了。
”(《温州的踪迹》)两个假设句,将对景物的喜爱之情充分地透露了出来,同时两句结构大致相同,就像歌曲中的反复一样,有反复咏叹的韵味。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匆匆》)“徘徊”与“匆匆”间隔回环,起到突出作用。
同时,叠韵词与叠音词往复呼应,造成很好的音乐氛围,烘托出惋惜的心境。
宋人李涂在《文章精义》中说:“文字须有数行齐整处,须有数行不齐整处”。
这是深得朴素辩证法的奥秘的经验之谈。
朱先生在使用整句时常常配上散句,使文句参差错落,疏密有致,更富音乐性。
四、继承和发扬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风格朱自清最早是以新诗步入文坛的,但是相比较而言,他的散文成就要大于诗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