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出现于世纪初的现代主义流派,它涉及绘画、音乐、诗歌小说戏剧电影等各个领域。该流派强调要突破事物的外在表象,表现内在世界,用表现取代再现,注重抽象化,变形,在戏剧中运用面具,注重的真幻错杂,使用象征和荒诞的手法。代表作有卡夫卡等。
神曲二重性
1.如何看待祖国的前途命运。认识到统一意大利是拯救祖国的唯一途径,又这一统一方式是空想的、错误的,把希望寄托在好皇帝和人们的道德完善上。
2.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3.具有内倾型和外倾性两种倾向;
4.以叙事文学为主,小说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走向了成熟与繁荣。
母亲 人物形象
尼洛芙娜是由一个旧式的家庭妇女,经过革命洗礼转变为坚定的革命者的典型形象。
1、她是钳工的妻子,身受政权、夫权和神权的三重压迫。无权的地位使她整天沉默不语,提心吊胆、显得悲哀和柔顺。
教会文学
僧侣文学,统治地位。由教士、修士写出,采用拉丁文、希腊文和教会斯拉夫文。大多取材于圣经,写上帝万能、圣母奇迹、信徒苦修等,目的是宣传基督教教义,宣传神的权威、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主要体裁有基督故事、圣徒传说、祈祷文、赞美诗、宗教剧等,在艺术上,一般采用梦幻形式及象征寓意的手法。
骑士文学
11—13世纪表现骑士阶层生活、理想和愿望,是骑士制度的产物。以描写骑士爱情和冒险故事、宣扬骑士精神为基本内容。源于法国,包括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两种体裁。
英雄史诗
在民间流传的以歌颂伟大英雄为内容的人民的文学,分为早期和晚期;
1.早期反映了民族社会末期的社会生活,着重歌颂部落英雄,有浓厚的神话色彩;产生在民族大迁徙时期,产生时间早,多以神话史件为依据,较少受基督教的影响和封建化色彩,神话成分强
2.后期产生于封建社会形成和繁荣时期,以一定的历史事实为基础,代表作是法国的《罗兰之歌》,表现封建关系中的君臣关系忠君爱民思想,受基督教思想影响渗透宗教观念。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1、拜伦式英雄在拜伦的《东方叙事诗》中,出现了一批侠骨柔肠的硬汉,他们有海盗、异教徒、被放逐者,这些大都是高傲、孤独、倔强的叛逆者,他们与罪恶社会势不两立,孤军奋战与命运抗争,追求自由,最后总是以失败告终。
拜伦通过他们的斗争表现出对社会不妥协的反抗精神,同时反映出自己的忧郁、孤独和彷徨的苦闷。
由于这些形象具有作者本人的思想性格特征,因此被称作“拜伦式英雄”。
这类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具有矛盾性:一方面,他们热爱生活,追求幸福,有火热的激情,强烈的爱情,非凡的性格;敢于蔑视现在制度,与社会恶势力誓不两立,立志复仇,因此,他们是罪恶社会的反抗者和复仇者。
另一方面,他们又傲世独立,行踪诡秘,好走极端,他们的思想基础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在斗争中单枪匹马,远离群众,而且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因而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拜伦式英雄"是个人与社会对立的产物,也是作者思想的特点和弱点的艺术反映。
这类人物形象相继出现于拜伦笔下,这对于当时英国的封建秩序和资产阶级市侩社会进行的猛烈冲击,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但是他们的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和悲观厌世情绪,又往往会给读者带来消极的作用。
俄国的文艺批评家另林斯基和诗人普希金都曾指出"拜伦式英雄"的思想弱点及其危害性.2、美丑对照原则法国大文豪雨果在其《克伦威尔序言》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他的《巴黎圣母院》就是运用这一原则的典范作品;而法国又一位颇具影响的诗人、文艺理论家波德莱尔则倡导了“以丑为美”理论,他的《恶之花》正是这一理论的代表力作。
对于这两位大家的文艺思想,人们已从不同侧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是遵循了对比逻辑,没有改变事物本身的性质;而波德莱尔的以丑为美,则改变了矛盾双方事物的性质,两种审美观都是对事物的具体反映其实,美丑对照与以丑为美这两种原则的运用,都没有改变事物本身的性质,只是改变了事物的原有面貌,而且它们改变事物面貌的方向正好相反"美丑对照是拉大、扩张了美丑之间的距离,它使美的更美,丑的更丑,而以丑为美则是缩短了美丑之间的差距,使丑的变为不是原来的那么丑,同时也就蕴涵着使美的变为不是原来的那么美。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1、自然主义:流行于19世纪后期,产生于批判现实主义之中的一种文学思潮和流派。
其特点是第一,强调写真实,再现自然,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重典型化。
第二,强调客观性,要求作家不介入,不作价值评判,只做解剖家。
第三突出科学性即自然法则,认为人的性格、欲望、行为都受制于生物规律,尤其是遗传规律。
该派的代表作家是左拉。
2、“忤悔贵族”:主要出现在19世纪俄国文学中。
一般是理想的贵族知识分子,他们思想进步,有较高的精神追求。
但由于腐朽、堕落的贵族生活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有意无意地就会做下一恶事,伤害了别人。
当他们在特殊事件的触发下,认识到自己自私行为的恶果后,即会产生剧烈的心理变化,忏悔自己的所作所为,最终转变立场,批判本阶级的罪恶本质。
3、托尔斯泰主义:在托尔斯泰的思想中,除了对现实的无情批判以外,还热切鼓吹悔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4、迷惘的一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以海明威为代表的一群作家、记者流落巴黎,他们在战争中断饱受创作,失去了理想和生活目标,找江到生命的意义,精神抑郁,心灵空虚,消极苦闷,常常在醉生梦死中消磨日子。
法国作家斯泰因对海明威说:“你们是迷惘的一代”,于是这个名称流传于文坛。
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扉页上引斯泰因之语作为题辞,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品。
5、迷惘的一代(文学团体):一战之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派别,名称源出于美国女作家斯泰因,后由海明威在《太阳照样升起》引用,遂成为一个文学派别的名称。
它不是一个有组织、有纲领的团体。
其共同特点是厌恶帝国主义战争,却又找不到出路,因而思想消沉颓丧,对人生感到迷惘。
他们讲究艺术表现方法,文体含蓄简约,对后世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6、硬汉形象:海明威作品中出现的一系列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有拳击师、斗牛士、猎人、渔人等,他们都具有一种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性格,面对暴力和死亡,面对不可改变的命运,都表现出一种从容、镇定的意志力,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
外国文学史必背名词解释

小人物: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一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典型形象。
他们在社会中官阶、地位低下,生活困苦,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己、性格懦弱、胆小怕事因此成为“大人物”统治下被侮辱的®牲者。
普希金以:1^短篇小说《驿站长》开了俄国文学中描写“小人物"的先河。
果戈理继承了普希金的现实主义又把它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多余人: 多余人”最早由赫尔岑在《往事•与随想》中提出。
“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
他们的特点是出身贵族,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
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只能在愤世疾俗中白白地浪费自己的才华。
他们既不愿站在政府的一边,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又不能和人民站在一起,反对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
他们很是心仪西方的自由思想,他们也很不满俄国的现状,又无能为力改变这种现状,然而他们又是大贵族和权势者的代表人物,不可能与底层人民根结合以改变俄国的现状。
多余人的形象包括普希金笔下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赫尔岑笔下的别尔托夫、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等。
分类整理法: 分类整理法是巴尔扎克为把《人间喜剧》的90多部作品联结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采用的一种方法。
从小说反映生活的不同角度出发把全部作品分为三大类:《风俗研究》,《哲学研究九《分析研究》。
其中《风俗研究》是主体部分。
又分为六个场景,《私人生活场景》《外省生活场景》《巴黎生活场景》《政治生活场景》《军事生活场景》《乡村生活场景》。
此种方法将诸多作品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众多小说分门别类地各处于一世的系统中,历史而全面地描写现实。
威塞克斯小说哈代以尖故乡英国西南部农村(古称威塞克斯地区)为背景所作小说的总称(又称性格与环境小说)。
小说反映了19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侵入英国农村所激起的剧烈社会变动,农民的破产,农村经济、逍德、风俗等方而的变化以及人们的精神痛苦:同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逍徳、宗教、教育制度多有批判:有浓厚的宿命观念和悲剧气氛。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1、长河小说:是一种卷帙浩繁的多卷本小说,或叙述一个人的全部生命历程,或叙述一个家族的兴衰史,或叙述众多人物的生活经历,以此来折射整个社会的历史变迁。
首创者是罗曼罗兰,代表性作品《约翰克里斯多夫》和《母与子》。
3、自然主义19世纪60年代产生于法国并流行于欧洲,自然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孔德的实证主义,泰纳首先把它应用到文学上。
自然主义文学的理论创始人左拉在《实验小说》和《自然主义小说家》等著作中提出一整套创作原则:强调文学创作的科学性,否定典型化原则;主张超越政治和道德,以遗传学和生理学原理去解释人的行为与社会现象;要求作家对社会进行冷静客观的、照相实录式的描写。
严格按照这种原则创作的作品往往缺乏提炼、思想、想象和情感。
比较典型的体现自然主义风格的作品是龚古尔兄弟合写的《翟米尼·拉赛德》等小说。
左拉虽提倡自然主义,但在实际创作中仍接近现实主义。
4、唯美主义唯美主义是19世纪中后期在法、英等国流行的一个文学流派。
唯美主义作家愤世嫉俗,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但又采取逃避现实、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
他们反对“附庸美”,既反对艺术受制于金钱,也反对艺术为人生服务,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
他们认为艺术不应反映生活,无需顾及道德,艺术要追求的就只是感觉和印象,是绝对的和至高无上的美。
然而在实际创作中,唯美主义作家还是创作了一些从独特的角度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
唯美主义的作品讲究辞藻、韵律,重视静物的描绘,形式较为精致。
代表作家主要有:英国的王尔德、法国的戈蒂耶等。
12、多余人“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
这些形象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接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厌倦上流社会的生活,渴望有所作为,他们的出现是社会意识觉醒的一种体现。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上)俄林波斯神系:以宙斯为中心的神的家族,因他们都居住在希腊北部的俄林波斯山上而得名。
共有12位主神:众神之王兼雷电之神宙斯,天后赫拉,海神波塞冬,冥神哈得斯,太阳神阿波罗,智慧女神雅典娜,爱神和美神阿弗洛狄忒等,另外还有9位文艺女神。
教会文学:是一种适应封建统治者和基督教会需要的文学。
主要内容是宣传基督教教义、宣扬神的权威、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
主要体裁有圣经故事、圣徒传、祈祷文、赞美诗、宗教剧等。
艺术上一般采用梦幻的形式及象征、寓意等手法。
教会文学缺乏艺术性,一般都存在公式化、概念化的缺点。
骑士文学:指伴随骑士制度而产生的一种封建贵族文学,盛行于12、13世纪的西欧,分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两种形式,主要内容是描写骑士爱情和骑士冒险故事,宣扬和美化骑士精神。
骑士文学既突破了教会宣扬的禁欲主义,又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下层群众的生活,对后世欧洲诗歌和小说的形成影响较大。
城市文学:又称市民文学,产生于12世纪末期。
当时随着城市的发展,体现新兴市民阶层的利益、愿望和审美情趣的市民文学应运而生。
它取材于现实生活,充满乐观精神。
主要内容是揭露、讽刺封建地主和教会僧侣的残暴、贪婪、愚蠢,表现市民阶级的机智、狡猾和乐观。
主要艺术手法是讽刺,风格生动活泼。
城市文学的主要样式是韵文故事、讽刺叙事诗、市民抒情诗和市民戏剧。
文艺复兴:14至17和世纪首先在意大利发生,并很快波及全欧的一场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
这场运动在哲学、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许多领域广泛展开。
它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对欧洲和世界文学艺术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人文主义:这一名称是从“人文科学”一词发展而来的。
中世纪中期以后,城市兴起,出现了一些市民举办的世俗学校,这些学校开设了一些与神学、经院哲学相对抗的学科,以人与自然为研究对象,即所谓“人文科学”。
当时那些研究古代文化遗产和世俗学科,而且具有新思想的学者,被后人称为人文主义者。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西方文学第一章古代文学【新喜剧】不谈政治,以描写爱情故事和家庭关系为主要内容,又称世俗喜剧。
【荷马史诗】1古希腊史诗的总称2西方最早的独立文学作品,包括《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3相传由诗人荷马所作4荷马史诗以特洛伊战争为背景第二章中古文学【教会文学】1又称僧侣文学,是中世纪欧洲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正统文学2主要指的是教士和修士写的文学作品3体裁有圣经故事、祷告文、赞美诗、梦幻故事、题材大多取材于《圣经》4宣传基督教教义,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思想【骑士文学】1欧洲封建骑士制度的产物,是世俗封建主文学2骑士酷爱荣誉,把为自己心爱的贵妇人去冒险并获得胜利视为最大的荣耀,并形成了“骑士精神”。
骑士文学反映了大量的骑士与贵妇人之间的“典雅的爱情”3分骑士抒情诗和骑士叙事诗两种4骑士抒情诗的中心是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骑士叙事诗又称骑士传奇,其中心在法国北部。
【英雄史诗】1欧洲中世纪各民族的史诗2早期英雄史诗形成于中世纪初期,是氏族社会末期各部落人民的口头创作3早期表现群体意识和英雄主义精神,代表《贝奥武甫》、日耳曼的《希尔德布兰特之歌》、芬兰的《卡列瓦拉》4后期英雄史诗产生于中世纪中期,是封建制度发展以后的产物。
封建社会的英雄人物,体现了爱国英雄形象,代表作法国的《罗兰之歌》和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市民文学】1市民文学也称城市文学,是欧洲中世纪反映市民生活与思想的作品2取材现实,强调“机智”,融讽刺,风趣,现实性于一体3主要体裁有韵文故事、讽刺故事诗、抒情诗和市民戏剧【《列那狐传奇》】1寓言讽刺叙事诗,作品以动物寓人2反映城市社会的矛盾冲突3狮子代表君主,狼代表贵族大臣,狐狸是典型的市民阶级4宣扬运用机智与强权周旋的思想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文艺复兴】14——16世纪,欧洲资产阶级以人文主义为中心思想,以世俗的形式反对封建制度和宗教势力所进行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思想文化运动。
【人文主义】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
外国文学史(下)名词解释+简答

外国文学史(下)名词解释+简答外国文学史(下)名词解释:1. 文艺复兴(Renaissance):指15世纪至17世纪的欧洲,人们对古典文化的重新研究和追求对文艺、哲学和科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作品追求个人独立思考和表达,注重描写人类的尊严和活力。
2. 巴洛克(Baroque):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初期的艺术和文学风格,特点是丰富、夸张和复杂的形式,着重宏大的叙事、高度感性和矛盾冲突的表现手法。
3. 古典主义(Classicism):17世纪至18世纪欧洲文学的主导风格,追求简洁、平衡和秩序,并以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学为理想。
古典主义文学作品着重规则、理性和正确的表达,反对夸张和感性的表现。
4. 浪漫主义(Romanticism):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文学和艺术运动,强调个人情感、幻想和对自然、民族和历史的热爱。
浪漫主义文学作品追求创造性和超越现实的体验,注重独特的个人感受和想象力。
5. 现实主义(Realism):19世纪后期兴起的文学运动,注重真实和客观地描绘社会生活和人物性格。
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关注社会问题和人类行为,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呈现现实世界。
简答:1. 简要介绍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特点。
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个人情感、幻想和对自然、民族和历史的热爱。
浪漫主义作品追求创造性和超越现实的体验,注重独特的个人感受和想象力。
其特点包括:强调自我抒发和情感表达、崇尚自然和对自然界的描绘、赋予民族和历史以重要性、追求超脱现实和理想的愿景、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
2. 简要介绍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特点。
现实主义文学强调真实和客观地描绘社会生活和人物性格。
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呈现现实世界,关注社会问题和人类行为。
其特点包括:关注社会问题和人类生活,呈现真实的社会环境和人物性格、注重描绘细节和个体的日常生活、追求客观和客观真实的写作风格、拒绝浪漫主义的幻想和逃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长河小说:是一种卷帙浩繁的多卷本小说,或叙述一个人的全部生命历程,或叙述一个家族的兴衰史,或叙述众多人物的生活经历,以此来折射整个社会的历史变迁。
首创者是罗曼罗兰,代表性作品《约翰克里斯多夫》和《母与子》。
3、自然主义
19世纪60年代产生于法国并流行于欧洲,自然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孔德的实证主义,泰纳首先把它应用到文学上。
自然主义文学的理论创始人左拉在《实验小说》和《自然主义小说家》等著作中提出一整套创作原则:强调文学创作的科学性,否定典型化原则;主张超越政治和道德,以遗传学和生理学原理去解释人的行为与社会现象;要求作家对社会进行冷静客观的、照相实录式的描写。
严格按照这种原则创作的作品往往缺乏提炼、思想、想象和情感。
比较典型的体现自然主义风格的作品是龚古尔兄弟合写的《翟米尼·拉赛德》等小说。
左拉虽提倡自然主义,但在实际创作中仍接近现实主义。
4、唯美主义
唯美主义是19世纪中后期在法、英等国流行的一个文学流派。
唯美主义作家愤世嫉俗,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但又采取逃避现实、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
他们反对“附庸美”,既反对艺术受制于金钱,也反对艺术为人生服务,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
他们认为艺术不应反映生活,无需顾及道德,艺术要追求的就只是感觉和印象,是绝对的和至高无上的美。
然而在实际创作中,唯美主义作家还是创作了一些从独特的角度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
唯美主义的作品讲究辞藻、韵律,重视静物的描绘,形式较为精致。
代表作家主要有:英国的王尔德、法国的戈蒂耶等。
12、多余人
“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
这些形象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接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厌倦上流社会的生活,渴望有所作为,他们的出现是社会意识觉醒的一种体现。
但是这一类形象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缺乏行动的能力和勇气,因此在社会上无所适从,结局是悲剧性的。
从奥涅金到奥勃洛摩夫,“多余人”形象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14、自然派
“自然派”是19世纪30-40年代在俄国兴起的一个文学流派。
它要求文学创作真实反映生活,揭露农奴制的黑暗现实,注重描写下层人民的命运。
果戈理的创作使这一文学流派的地位得以最终确立。
许多青年作家追随果戈理,文坛出现了一批所谓“果戈理传统”的作家。
批评家布尔加林他们是只写黑暗的“自然派”,别林斯基则在以自己的理论著作接过这个名词,肯定“自然派”的创作,并加以理论总结。
于是,“自然派”成了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别称。
15、心灵辩证法
车尔尼雪夫斯基将托尔斯泰早期创作中的独特的心理描写手法概括为“心灵辩证法”,即作家善于“描绘心理过程本身,这一过程的形态和规律”。
“心灵辨证法”是托尔斯泰对现实主义文学的重大贡献。
托尔斯泰从来不是静止地去描写人物的心理,而是始终细致地描写心理在外界影响下的嬗变过程。
他特别注意描写人物各种复杂情感的交织和更替,思想情绪的瞬息变化,通过人物复杂的矛盾的心理全过程来反映人的变化和社会的冲突。
这一手法特别适用于塑造精神探索性的人物形象。
在心理描绘中,托尔斯泰还创造了与作品艺术构思相应的丰富多样的形式。
16、托尔斯泰式主人公
托尔斯泰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在思想上一脉相承的独特的主人公形象。
这些形象有各自的个性,但也有某些相似之处,如不倦地探索人生的意义,不满贵族阶级的腐朽道德和社会黑暗,寻找与人民接近的途径等。
这些形象体现了作家在不同的生活阶段中的思想、观点和感情,也表现了俄国部分贵族知识分子力图从平民化中寻找出路的时代趋向。
这一类形象主要有:伊尔倩耶夫、奥列宁、安德烈、彼埃尔和聂赫留道夫等。
17、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晚年提出的拯救俄国和人类的政治和道德主张。
它的基本内容是“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和“全人类的爱”,其核心是“不以暴力抗恶”。
托尔斯泰的上述主张在青年时代已有萌芽,世界观激变后正式形成。
“托尔斯泰主义”是作家精神探索的结果,有其合理的部分。
但是,其基本面是空想的,与时代脱节的,它是俄国宗法制农民政治上不成熟的表现。
19、社会问题剧
19世纪60-90年代,易卜生针对挪威社会存在的道德、法律、婚姻、教育、妇女解放和民主政治等问题,写出了十多部剧本。
这些剧本真实地描写了资产阶级虚伪的道德、冷酷无情的法律、以男权为中心的家庭婚姻关系,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庸俗和自由主义政客的丑恶。
这些剧本被称为“社会问题剧”。
其中最著名的是《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和《人民公敌》等。
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以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技巧震动了西方剧坛,并引发了19世纪末的欧洲戏剧的一场革命。
21、威塞克斯小说哈代以其故乡英国西南部农村(古称威塞克斯地区)为背景所作小说的总称(又称性格与环境小说)。
反映了十九世纪中叶以来英国农村的生活,特别是反映了资本主义侵入农村之后所激起的剧烈社会变动,农民的破产,农村经济、道德、风俗等方面的变化以及人们的精神痛苦。
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道德、宗教、教育制度多有批判。
有浓厚的宿命观念和悲剧气氛。
22、冰山风格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做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文学批评界称之谓海明威创作的“冰山原则”。
即把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绪最大限度的埋藏在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而隐而不晦,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的结合起来,让读者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
体现了海明威式的语言简洁和表达含蓄。
24、偶合家庭
陀斯妥也夫小说中描写的一种家庭现象。
在俄国农奴制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农奴制改革后的俄罗斯经历着可怕的新旧嬗变,贵族家庭原来的优雅的外观逐渐丧失,联结家庭的道德已不复存在。
宗法家庭体系解体的过程以混乱为表现形式,夫妻反目,父子仇隙,骨肉相残的现象随处可见。
俄国的贵族之家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大批地转化成偶然家庭。
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卡拉马佐夫一家是“偶合家庭”的典型。
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不理解,各自追逐自己的目标,勾心斗角。
这是处于瓦解过程的贵族家庭。
25、“硬汉性格”
海明威笔下性格独特鲜明的男性形象被称为“硬汉子”。
他们坚韧刚毅,,勇敢正直,能忍受苦难与折磨,不怕失败,视死如归。
中篇小说《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是是作者在30年代以来的作品中塑造的“硬汉”性格的发展与升华,是“硬汉子”形象的代表。
桑提亚哥集中体现了“硬汉子性格”面对困难的生存法则:“一个人并不是生下来就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硬汉性格”是作者自己的性格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