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茅盾

合集下载

第九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第九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第九章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二)(2学时)一教学目的:了解第二个十年文学的发展脉络,重要的文学思潮和运动。

掌握无产阶级左翼文学的发展。

二教学重点:左翼文学的兴起。

三教学难点:革命文学观和自由主义文学观的对立四教学方法:讲授五教学步骤:第一节革命文学的论争和左翼文艺运动(1学时)一、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特点及基本线索1、特征:(1)、“五四”所开启的有相对思想自由的氛围消失了,文学主潮随着整个社会的变革而变得空前的政治化;(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与初步的运用,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此后二三十年间文坛的面貌;(3)、左翼文学兴发的同时,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及其他多种倾向文学彼此颉颃互竞,共同丰富着30年代的文学创作。

2、基本线索:在30年代决定着文学的基本面貌的是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及其文学和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运动及其文学。

前者一般又称为左翼文学运动。

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没有“左联”那样共同的严密组织,未形成统一的文学运动,也没有像前一时期一样,组成众多的文学社团。

他们往往由于文学见解比较一致而出版刊物,编辑丛书,由此集合一批文学追求一致的作家,共同开展活动。

无产阶级文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的各自发展、演变,构成了30年代现代文学两条基本历史线索,他们之间文艺思想上的斗争、文学创作上的互相竞争,共同活跃着30年代的文坛。

二、革命文学的论争1、产生的原因(1)“左倾”幼稚病——倡导者处于转变过程中,不能正确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片面性、绝对化的错误。

如:不承认革命处于低潮;对五四以来的文学创作(包括鲁迅的创作)作了错误的评价;忽视思想改造的长期性、艰巨性,对文学本质的认识不正确(一切文学都是宣传)等。

(2)宗派主义——一些人宗派情绪严重,小团体主义,对非自己社团的人(如鲁迅)一概予以否定和贬斥。

2、经过(1)创造社发起对鲁迅的否定、攻击冯乃超《艺术与社会生活》(1928年1月):“鲁迅这位老生……是常从幽暗的酒家的楼头,醉眼陶然地眺望窗外的人生”、“追悼没落的情绪”、“反映的只是社会变革期中的落伍者的悲哀,无聊赖地跟他弟弟说几句人道主义的美丽的说话。

矛盾当代知名作家生平介绍

矛盾当代知名作家生平介绍

02
Growth Experience
笔名趣事
现已获得证实的沈雁冰的笔名有98个,然而在众多笔名中“茅盾”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这个笔 名的来源也有一个小小的故事。1927年,大革命失败,沈雁冰被迫隐居在上海,郁郁不得志的他 开始用笔来宣泄心中的情感,于是创作了小说《幻灭》。 小说完成后沈德鸿开始投稿,可许多的报社却不敢登他的文章。这使得他内心十分矛盾,于是他 在手稿上署名“矛盾”。 稿子最后交给了《小说月报》的编辑叶圣陶,叶圣陶认为小说很好,但是看了这个名字却提出了 意见,认为这个名字是个哲学名词,不像一个人的名字,且“矛”不像是姓氏,并且在当时那样 的环境下使用如此尖锐的笔名不太好,就自作主张在“矛”字上加了一个草字头,改作“茅盾”。 沈雁冰对这一改动也很满意,以后就一直以此为笔名了。
向,注重艺术形式与艺术技巧的探索,积累了关于选材构思、谋篇布局、提炼情节、塑造人物、运 用语言等一系列的成熟经验。
03 茅盾一贯主张广大创作者学习世界文学中对自身有益的东西,在革命文学领域内重视艺术规律,以
促进现代文学内容与形式的不断进步,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作出贡献。
YOUR LOGO
A UNIVERSITY
04
Character nfluence
人物评价
郁达夫:“茅盾是早就从事写作的人。唯其阅世深了,所 以每不忘社会,他的观察的周到,分析的清楚,是现代散 文中最有实用的一种写法……中国若要社会进步,若要使 文章和实际生活发生关系,则象茅盾那样的散文作家,多 一个好一个……
03
Novel Works
在叙事方面,茅盾追求宏大而严谨的布局,他 在小说中喜欢采用能够体现时代性的网状型结 构形式。 如作品《子夜》茅盾根据主题的需要,根据中 心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来安排各种人物事件, 矛盾冲突和环境场面,作品一开始就在吴老太 爷的吊唁仪式上将所有重要人物推上前台,组 成复杂的人物网络,以及在设下情节因果关系 的伏笔,从而经纬交汇地建成《子夜》式的也 是茅盾式的庞大的“网状结构”。与其他现实 主义大师一样,茅盾也是一个擅长于心理描写 的语言大师。他的心理描写手法多样但是最具 特点的是注重“社会心理因素”的探索。

[矛盾文学作品]矛盾的作品

[矛盾文学作品]矛盾的作品

[矛盾文学作品]矛盾的作品第一篇矛盾的作品:茅盾小说作品《子夜》解读《子夜》,原名《夕阳》,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约30万字。

茅盾于1931年10月开始创作,至1932年12月5日完稿,共十九章。

有些章节分别在《小说月报》和《文学月报》上发表过。

半个多世纪以来,《子夜》不仅在中国拥有广泛的读者,且被译成英、德、俄、日等十几种文字,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

小说以1930年5、6月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上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中心,描写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

茅盾小说作品《子夜》解读茅盾是中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其作品的风格特点还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通过《子夜》的阅读,茅盾的写作特点就可见一斑。

优秀小说家茅盾具有社会科学家的气质,擅长以严谨的理性思辨剖析社会现象,构建长篇巨著。

茅盾的小说创作和理论研究深受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析理论的影响,他的小说用社会分析的方法来透视中国社会各阶层,《子夜》、《春蚕》、《林家铺子》等作品全面反映了中国三十年代社会的广阔面貌,反映了社会主要的三个阶层的生活及挣扎和衰落的过程。

茅盾小说的理性很强,被称为社会分析小说。

《子夜》是茅盾最优秀的社会分析小说。

通过对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等人的刻画,展示了30年代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广阔画卷,史诗性的再现了中国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统治阶级重压下的悲剧命运。

《子夜》标志着茅盾的创作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成熟阶段,是我国现代文学一部杰出的革命现实主义的长篇。

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具有双重性格:一方面强大、自信、有抱负、有手腕;另一方面却软弱、空虚。

一方面对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封建官僚不满;另一方面又敌视工农。

吴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贯串《子夜》全书的主线。

环绕这条主线,《子夜》反映了一九三一年左右革命深入发展、星火燎原的中国社会的面貌。

《子夜》中的人物就是活动在这样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上,而且通过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的发展,鲜明有力地显示了整个时代的发展趋向和壮阔波澜。

高考新课标语文一轮复习指导课件第10章选用、仿用和变换句式(含修辞)第2节仿用句式(含修辞)

高考新课标语文一轮复习指导课件第10章选用、仿用和变换句式(含修辞)第2节仿用句式(含修辞)

| // 打""///〃////「7〃齐.〃/人「////////////////////////////////////////////////////////////////////////////////////////////////////»//////////////////////////////////////〃〃»〃»)■ p ■ F ** 夕** P ■ A ■ "* P•* 卩 * 上•* • F ■ .「丁厂■ F"■严■ F♦"夕-£■ p •* F •* F ▼ p刁p ■ p■ F■ F ■ p •* F •* F •* p ▼ p ■ 丁▼ F ■ F ■ p L F•* F ▼ F ・p ■ p■ F■ F ■ p •* F •* F ▼ p ■ p ■ p L F■ F ■ p •* F •* F ▼ F ▼ p ■ 丁■ F■ F ■ p •* F •* F ▼ p — p — p L F■ F ■ p •* F •* F ▼ F刁p ■ p■ F尸 F ■ p •* F •* F ▼ p — p■严■ F ■ F ■p •* F •* F ▼ F ▼ p ■ p■ F F ■ p —F •* F •* p ▼ py>/j.<, >•*。

刀"MA ・矗• *>>>*777777L.Z>X^f_^glW W • ■卩■ p L F■卩•• p »* p ▼ p ■ F•• x* ■ F —F** F *• p —p ▼ p b F •* F ■ p •"卩■ F ■ F •* p ■ ■ ▼ F •• p l p ▼ F L F ■ F ** ■ ▼ p ▼ F •* F •* p •" F「F ■ p •*■■■■ F •* F •■* p L F▼ F ** F •" p▼严■ x" ■ F ■ p •" F•* 卩•• p ■ p ▼ p l F •* 卩■ p L F▼ F ■ F ** p ■ p •• F •* F ■ p ▼ F▼ F *• F ・■ ▼ p l F•* X* •* F,F•* F ■ F •* ■ ■ p l F •" P vz I..-J — 1 1l 十l d第十章选用、仿用和变换句式(含修辞)第2节仿用句式(含修辞)第9章扩步糸统调音考点至突破精研考点,突破重难仿写句子是近年来高考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它主要考查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联想能力和创造能力。

茅盾描写鲁迅的散文

茅盾描写鲁迅的散文

茅盾描写鲁迅的散文茅盾的散文同样具有“鲁迅风”,他的许多散文、杂感,都有是反映时代,同时也是超越时代的。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茅盾描写鲁迅的散文,供大家欣赏。

茅盾描写鲁迅的散文:为了纪念鲁迅的六十生辰第一次见鲁迅先生,是1927年10月,那时我由武汉回上海,而鲁迅亦适由广州来。

他租的屋,正和我同在一个弄堂。

那时我行动不自由,他和老三到我寓中坐了一回,我却没有到他寓里去,因为知道他那边客多。

似乎以后就没有再会面,直到1930年春。

这以后,我长住上海,不再走动,所以和他见面的时候也多了。

不过我所知道的关于他的私生活,亦不多。

现在追忆起来,觉得有些事虽然未经人道及,但是大都牵涉到过去十年间文坛上的"故事",此刻暂时不提起也好。

此外,好象大家都已听说过,我如果再来写,亦殊嫌蛇足。

无已,从他治病这方面说一件事吧。

今年是鲁迅先生的六十冥寿,如果我们是在替他做生日,该多么好!他五十岁生日那天,上海文艺界同人曾在一个荷兰餐馆里为他祝寿。

记得那天到会的外宾只有二三人。

那时谁也不会想到(或感觉到)鲁迅先生活不过六十岁!不但那时,在1935年如果有人说鲁迅不久于人世,那一定会被目为"黑老鸦"。

鲁迅自己从未说他身体不好,人家看他也很好;他精神抖擞地战斗着。

但在1935年11月,有人“发见”了鲁迅身体实在不好。

记得是"十月革命"节的前一天或后一天,上海苏联领事馆招待少数文化人到领事馆去看电影。

中国人去的只有五、六个,其中有鲁迅和他的夫人、公子。

那晚上看了《夏伯陽》(大概是),鲁迅精神很好,喝了一两杯"伏特加"。

史沫特莱喝得很多,几乎有点醉了;但在电影映完,大家在那下临黄起江的月台上休息时,史沫特莱严肃地对鲁迅说:“我觉得你的身体很不好,你应该好好休养一下,到国外去休养。

”“我自己并不觉得什么不对,"鲁迅笑着说,"你从哪里看出来我非好好休养不行呢?”“我直觉到。

茅盾

茅盾
“茅盾小说创作”必读书目
<蚀>(<幻灭><动摇><追求>) >(<幻灭><动摇><追求>) <子夜> 子夜> <春蚕> 春蚕>
第六章 茅盾的小说创作
一、茅盾的中国社会“编年史”风貌的小说 茅盾的中国社会“编年史” 创作 时代新女性” 二、“时代新女性”系列形象的塑造 三、革命现实主义小说模式的开创 标志着现代长篇小说成熟的《子夜》 四、标志着现代长篇小说成熟的《子夜》 茅盾的《林家铺子》 春蚕》 五、茅盾的《林家铺子》和《春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他在创作中刻意追求、探索小说的史诗性效 他在创作中刻意追求、 力图全景式地来描写中国的社会现象, 果,力图全景式地来描写中国的社会现象,茅盾 的小说能够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 的小说能够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以小人物观 照大时代, 照大时代,以小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来折射整个 时代。 时代。 在《子夜》中,茅盾尝试以社会科学研究的方 子夜》 式来创作小说, 式来创作小说,用小说就中国社会性质的问题 做出自己的回答. 做出自己的回答.
尤其是《 尤其是《蚀》里的慧女士、孙舞阳、章秋 里的慧女士、孙舞阳、 里的梅行素, 子夜》里的张素素、 柳,《虹》里的梅行素,《子夜》里的张素素、 林佩瑶, 腐蚀》里的赵惠明等, 林佩瑶,《腐蚀》里的赵惠明等,构成了一个 生动而又各具特色的女性形象系列, 生动而又各具特色的女性形象系列,她们性 格狷傲倔强,敢作敢为,敢爱敢恨, 格狷傲倔强,敢作敢为,敢爱敢恨,具有鲜明的 个性和强烈的叛逆精神; 个性和强烈的叛逆精神;她们用自己的行动 向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提出了挑战。 向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提出了挑战。

现代文学(一)复习总结资料

现代文学(一)复习总结资料

现代文学复习(一)第七章30年代文学思潮1、朱光潜的美学、文艺学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结合现代心理学,将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与美学思想运用于文学研究。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文艺心理学》比较系统地表述了这些美学思想,在当时文学青年中影响较大。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基本理论主张是由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首先提出的。

3、“左联”:(1)时间地点: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在上海霞飞路召开。

(2)发起人:鲁迅、冯雪峰、柔石、沈端先、冯乃超、李初梨、彭康、蒋光慈、田汉、阳翰笙等40余人(3)理论和行动纲领:艺术反封建阶级、反资产阶级,援助并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4)主要文学活动:①创办刊物。

成立前的《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成立后的《拓荒者》、《萌芽》月刊等。

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倡。

③加强了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

④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

⑤文学思想中体现为对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

4、30年代重大的文学论争:(1)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等五四作家的批判。

(3)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

批判对象是新月派及其所宣传的人性论。

(3)关于“文艺自由”的论辩。

论争发生在胡秋原、苏汶(杜衡)和左翼作家之间。

论争的焦点是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胡秋原一方强调艺术独立性。

第八章30年代小说(一)1、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的重要标志:(1)小说题材空间的拓展;(2)长篇小说的成熟;(3)小说流派的涌现。

(普罗小说、左联青年作家群、社会剖析小说等)2、普罗小说:(1)成员:(主要为太阳社成员)蒋光慈、洪灵菲、楼建南、戴平万,以及后期创造社成员郭沫若、郑伯奇、华汉(阳翰笙)等。

(2)创作题材:一类是描写现实革命斗争的题材,着力表现无产阶级与其他劳苦大众生活的痛苦不幸和走向革命的必然历程;另一类是反应大革命前后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人生道路,形成“革命+恋爱”的主题模式。

智慧树知到《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导读(吉林联盟)》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导读(吉林联盟)》章节测试答案
A.王安忆
B.迟子建
C.莫言
D.贾平凹
答案:B
8、 《额尔古纳河右岸》描写的是哪个民族?( )
A.汉族
B.蒙古族
C.鄂温克族
D.朝鲜族
答案:C
9、 毕飞宇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是( )。
A.《青衣》
B.《平原》
C.《推拿》
D.《玉米》
答案:C
10、 《玉米》中嫁给公社革委会主任郭家兴的是( )。
B.《四世同堂》
C.《正红旗下》
D.《二马》
答案: 《骆驼祥子》
4、 觉慧是哪部小说作品中的人物?( )
A.《激流》
B.《家》
C.《春》
D.《秋》
答案: 《家》
5、
老通宝是哪篇小说中的人物()。
A.《子夜》
B.
《春蚕》
C.《秋收》
D.《残冬》
答案:
《春蚕》
6、 丁玲小说处女作是( )。
A.《莎菲女士的日记》
D.《正红旗下》
答案:C
9、 《关汉卿》的作者是( )。
A.关汉卿
B.田汉
C.洪深
D.欧阳予倩
答案:B
10、 《关汉卿》中“以演剧为武器,用生命来斗争” 的女艺人是( )。
A.关汉卿
B.朱帘秀
C.阿合马
D.窦娥
答案:B
第五章
1、 《陈奂生上城》的作者是( )。
A.方之
B.叶至诚
C.高晓声
D.陆文夫
答案:C
B.21
C.22
D.23
答案: 23
6、 《凤凰涅槃》是郭沫若哪部诗集中的诗作( )。
A.《女神》
B.《星空》
C.《恢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在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中塑造典型形象 2.结构宏大而缜密:波澜起伏、有条不紊;多线 条并行发展,多重矛盾交错展示 3.精细明快、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a.细腻简洁的心理描写 b. 象征、隐喻性的环境描写 c. 善于使用潜台词
时代典型的创造:以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的 “社会剖析小说”




四、《子夜》的人物形象来自从政治、经济、伦理 等各个不同的方面、 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来 描绘吴荪甫 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 而又矛盾复杂的民族 资本家的典型。
吴荪甫
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 雄、骑士和王子,民族资本 家的典型。
吴荪甫作为小说的中心人物,是全书一切人 物、事件的联结点和矛盾斗争的契合点。
【参考书目】
1、孙中田、查国华编,《茅盾研究资 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2、孙中田,《<子夜>的艺术世界》,上 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3、王晓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 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

五条线并进结构 买办资本家赵伯韬、金融资本家杜竹斋、民族工业资本 家吴荪甫等人为代表的公债投机活动;在世界经济危机、 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以及军阀混战等影响下的民族工业的 兴办、挣扎和最后的彻底破产;工人阶级的悲苦生活以 及他们的反抗斗争;如火如荼的农村革命运动,吴老太 爷仓惶出逃、曾沧海暴死街头、吴荪甫“双桥王国”美 梦彻底破灭;依附于资产阶级的城市多余人日常生活和 寻求刺激的变态心理以及苦闷抑郁的精神状态。 结构上的缜密,宏伟,具有深重的历史感和鲜明的时代 特征。网状结构,事件此起彼伏,场面纵横交错,人物 众多,井然有序,纷而不乱。
第十章 茅盾
茅盾(1896—1981)
革命作家 社会活动家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 乌镇人。

父亲沈永锡,清末秀才,通晓中医,是 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颇重视新 学,除声、光、化、电和数学等自然科 学外,也喜欢传播进步思潮的社会科学 著作。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 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茅盾10岁丧父, 童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文学、 地理和历史知识。茅盾说,“我的第一 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
三、 《子夜》的主要内容

《子夜》以三十年代上海这个典型的半殖民地大都市为中心, 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资本家赵伯韬的矛盾斗争为主线, 辅以吴荪甫与城乡工农运动和与中小资本家的冲突,艺术地 揭示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悲剧命运,全景式地再现了中国社会 的全貌。

作品通过对在三条战线上拼命奋斗、挣扎的吴荪甫表现出来 的不同性格特征的具体描绘,塑造了一个精明能干,具有雄 图野心,却又最终破了产的复杂的民族资本家的典型形象, 揭示了三十年代中国现实社会性质,形象地表现了“中国并 没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是更加殖民地化了”的主题,精 确地概括出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必然的历史命运 。

《子夜》:时代巨著、史诗性创作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杰作 主题宏大,结构宏伟严谨:力图反映整个社会生活画 面,揭示各阶级阶层的主要矛盾冲突,并回答关于中 国社会性质的问题;强调史诗性。在艺术表现上,小 说主线和若干支线交叉发展,既紧锣密鼓,又摇曳多 姿,情节曲折、节奏紧凑,心理分析细腻,人物形象 逼真 现代都市小说的开端和代表,逼真表现现代都市声光 色影的快节奏生活和人们的现代性生活方式背后的文 化焦虑,体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畸形发展的 现代都市文明与腐朽的封建文明的对抗,及后者的脆 弱与必然失败,体现出深刻的创作理性


其他人物形象:

吴老太爷:顽固保守 ,封建僵尸的代表人 物,是走向灭亡路上的封建地主形象。 赵伯韬:阴险、狡诈、腐朽,作为帝国主义 的掮客,买办资产阶级的代表,金融界的巨 头,是以吴荪甫的对立面形象而存在的。 屠维岳:工头的形象,吴荪甫形象的补充。 这一形象的刻划同样是成功的。


五、艺术成就
第一节 茅盾的创作简况
(一)文学活动简况
1.早期文学活动时期(1916—1927) 2.早期创作(1927—1930)
3.创作的成熟期(1931—1937) 4.创作的延续期(1938—1949) 5.文学活动的后期(1949—1981)

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根据茅盾先生生前遗愿 于1981年设立,茅盾捐资25万元,当时决定由巴金担任 评委会主任。此奖项的设立旨在推出和褒奖长篇小说作家 和作品,是我国目前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大奖之一。
一、《子夜》的题目寓意 象征中国当时的社会现状, 具有政治讽喻意味
《子夜》


一九三三年在将来的文 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 记录《子夜》的出 版。 ——瞿秋白 我对《子夜》读得越仔 细,就越是不由自主地 要把吴荪甫仅仅看作一 个与我们相通的普通男 子。 ——王晓明
二、《子夜》的创作意图
我写这部小说,就是想用形象的表现来回答托派和 资产阶级学者:中国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中国在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官僚买办阶级的压迫 下,是更加半封建半殖民地化了。中国民族资产阶 级中虽有些如法国资产阶级性格的人,但在1930年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同于18世纪的法国,中国 民族资产阶级的前途是十分黯淡的,他们软弱而且 动摇。当时,他们的出路只有两条:投向帝国主义, 走向买办化,或者与封建势力妥协。
①老通宝:勤劳忠 厚而又愚昧保守的 老一代农民。 ②阿多:老通宝之 子,乐观,敢于反 抗,开始觉醒但尚 未找到出路的新一 代农民。
五、《腐蚀》
1、结构紧凑,布局严密,充分显示出茅对长篇 小说不同体式的纯熟运用。
2、运用心理分析方法的各种技巧和手段,集中 反映了作家在明显的理性导向下,运用这些方 法描写社会现实的杰出才能。



其性格具有丰富性、复杂性和鲜明性, 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如:雄心与颓废、刚毅与犹豫、强悍与 恐怖、冒险与胆怯、威严与懦弱、希望 与失望。 性格的主导方面是精明能干、争强好胜、 刚愎自用。
吴荪甫形象的意义


是中国现代社会的“新人”,是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家的 代表 ,出身贵族,有良好的经济支撑,有留洋背景,有发 展现代民族工业的眼光和魄力,有相应的经济学识和工业 经验,还有治理工厂的铁腕与建立工业王国的野心,是中 国工业现代化进程中第一代具有现代意识的民族企业家的 代表,也是现代文学史上塑造得最早、最成功的资产阶级 的形象之一 吴荪甫与买办资本家赵伯韬在公债场上的斗法及其最终失 败意味着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的对抗及失败;他与工厂工 人及农民之间的矛盾斗争则体现了国内各阶级之间的尖锐 冲突。围绕着吴荪甫,作家细致深入地揭示了社会生活方 方面面的矛盾冲突,指出了社会发展的实质及最终走向
《子夜》:“社会剖析小说”的旗 帜


《子夜》的产生,带动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一 种新的文学范式的产生,在创作上,主题先行,主 要依靠理性分析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从典型 环境出发解释并塑造典型人物,在戏剧性强的情节 中突现人物性格及其成长史,并逐渐成为“左翼” 文学公认的主流,影响深远,这就是所谓“社会剖 析小说” 。 运用科学的社会理论,着重从社会经济分析入手, 并与政治、文化、社会心理和家庭生活的分析相结 合,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做出的艺术“定 性”分析。
2.细腻、出色的心理描写才能
(三)成熟期:开创新的文学范式
史诗性特征: “社会剖析小说” 巨大的思想深度 广阔的历史内容 宏伟的史诗性结构 时代典型的创造:以典型环境塑 造典型人物
第二节 《子夜》

1933年问世的《子夜》,是中 国小说大规模地描写都市生活的 开山之作,在中国小说史上,具 有开创新的文学范式意义,《子 夜》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现代中 长篇小说已经摆脱了五四时期相 对幼稚的状态,逐步走向了成熟。
《子夜》:“社会剖析小说”的旗 帜

这种小说模式,主要是由茅盾在“五四”时期文 学研究会“人生派”小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从原来以张扬个性为主改变为以全景式地反映正 在发生的社会现实为主,成为一个新的文学时代 的标志,茅盾在这一流派形成过程中具有决定性 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其《子夜》及《林家铺子》 等具有社会剖析小说特点的作品正代表着这一派 小说的最高成就

作品塑造了赵惠明这一具有人和鬼双重性格的时代女 性形象。(“人性”与“兽性”之间的徘徊、矛盾、 痛苦。)
六. 茅盾在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
1、茅盾小说注重创作题材和主 题的深入挖掘,创造了现代小 说与现代社会同步共进的全景 化史诗性品格。 2、茅盾小说以不断创新的艺术 形象,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中 国现代小说的人物画廊。
1.从错综复杂的政治社会关系及其变化中展示 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2.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 3.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如肖像、对话、行动、 景物衬托、心理刻绘等来精细描绘。 4.人物形象系列的创造,丰富了现代文学的人 物画廊。 a.时代女性 b.民族资本家
茅盾精心构思《子夜》的艺术结构,自觉设计 “蛛网式”的密集结构来表现纷繁复杂的生活。
(二)早期创作及特点




《蚀》是茅盾的处女作, 由三个略有连续性的中篇 组成: 《幻灭》 、《动摇》 、 《追求》 第一次使用“茅盾”这个 笔名。 无以一贯之的中心人物和 故事情节,各部结构自行 独立。
《蚀》的写作特色:
1.与时代共沉浮

真实、直接、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作品富有 历史感和时代感;从“传统”和“现代”的对 比中,从时代急流的变动中,挖掘“新人”形 象的价值 ,塑造了“时代女性”的群像:静女 士、方太太属于一类;慧女士、孙舞阳、章秋 柳、梅行素属另一类。
吴荪甫形象的意义

深刻地说明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在中国建 立欧美式的资产阶级社会
吴荪甫建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奋斗及其最终的失败, 象征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最终的命运,通过形象化的 小说创作,回答了当时思想界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 争,指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发展资本主 义这条道路的不可能性 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诞生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了 先天性的缺陷,在其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同时,不可 避免的软弱性使中国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愿望只 能成为空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