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有哪些特点及家庭教育方法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有哪些特点及家庭教育方法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有哪些特点及家庭教育方法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有哪些特点及家庭教育方法

一、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首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迅速,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感知觉有了充分发展

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的感知觉发展很快,其准确性、系统性都能够不断地提高。特别应当指出的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观察活动,对于小学生感知觉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注意水平有限

刚刚进入学校,小学生注意的目的性还很低,只能够注意自己感兴趣的对象。他们随着学习活动的进行,注意能够很快地得到发展,在课堂上可以根据学习活动和教师的要求将注意指向学习对象,注意的持久稳定性和范围都不断地发展。但一般来说,小学生的注意水平仍然是有限的,需要教师通过专门的努力引起并给与指导。

3.不随意记忆占主要地位

在小学低年级,不随意记忆占有比较主要的地位。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生的随意记忆明显得到发展。但在整个小学阶段,他们的不随意记忆始终占主要地位。

4.想象力丰富,但想象与现实之间没有明确界限

小学低年级学生,想象力十分丰富。在他们的头脑中,现实与想象之间往往没有明确的界限。有时候,他们会由于想象与现实的同一化,导致行为和言语的“不合情理”。如果没有考虑到儿童想象发展的这种特征,会经常在成人眼中被当作“说谎”“欺骗”。对此,家长要充分的理解。想象力是十分宝贵的,是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萌芽,家长应当着力保护和慎重对待。

5.以形象思维为主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有很大的发展。开始时,思维依赖于具体的对象和情境,只能孤立地认识事物的个别特征和表面现象。随着年龄增长和学习活动的深入,他们开始能够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根据种属关系对事物进行分类,进行简单的分析概括,甚至掌握一些抽象的概念等。但从总体而言,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6.情绪情感较稳定且比较单纯

与学前儿童和青春期学生相比,小学生的情绪情感都比较稳定,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的情绪,有时甚至能够将真实的情绪隐蔽起

来。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情绪情感是比较单纯的。

7.自我意识更加明确

与学前儿童相比,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加自觉,更加明确地意识到自己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与中学生相比,他们的自我意识更多地依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权威人物的评价——主要是教师和家长。他们十分渴望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肯定,而对于同学的意见则不太在乎。从总体上说,小学生自我意识的社会化程度有了较大提高,但是仍然不够客观、全面,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

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我们可以简单总结一下,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特点如下:感知觉充分发展,注意力有限,记忆力逐步提高,想象力丰富,但幻想的成分较高,以形象思维为主。其次,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协调性。这一时期是发展和谐个性、良好品德和社会适应性的最好时机。其三,具有开放性。与同学、老师、亲子的关系融洽,这有利于孩子真实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其四,小学生心理发展具有可塑性。

二、有效的家庭教育方式

了解了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家长们又如何有效的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呢?

㈠首先家长要学会与孩子进行沟通

有些家长百思不得其解,觉得自己三天两头和孩子谈话,怎么孩子对自己总是敬而远之,永远像个陌生人?可见,真正有效的沟通不能停留在表面,而必须是心与心的沟通。

不少家庭对孩子是:批评多于表扬,禁止多于提倡,指责多于鼓励,贬低多于欣赏,威胁多于启发,命令多于商量。在这样的背景下,孩子处于不被尊重的地位,怎么可能产生真正的心灵沟通呢?

要达到心与心的沟通,关键要优化亲子关系。家长要主动地把那种居高临下的、专制的、紧张的亲子关系,变成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亲子关系。这种优化过程我建议从这几个方面进行。

1.转变观念:一是尊重孩子,把孩子看成是和自己一样有人格的人。二是要有正确的人生观、成才观。不要逼着孩子去考100分,而要让孩子有高尚的人格,度过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潜力的幸福快乐的一生。

2.掌握心理学的知识与相应能力:善于了解和理解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孩子由于年龄小,常常会出现与成人不同的看法。能做到理解孩子,就是一个能注意孩子年龄特点善于沟通的好家长。其次,还要注意随着孩子年龄的变化而改变沟通的方法。当孩子幼小的时

候,家长更多地要带领他、教导他,而孩子逐渐长大,家长就要更多地与他商量,再大一些,家长则应该学会向孩子请教,主动地和孩子建立朋友关系。最后,还要理解孩子是在这个时代成长起来的。

3.建立运行机制:有的家长自己高兴了,就整天和孩子泡在一起;工作忙了,情绪不好,就很长时间不理孩子,这种冷热病,最不利于和孩子建立巩固的联系。因此建议,每到星期六,家长先和孩子一起把一周的功课都复习一遍,洗干净全家的衣服,打扫好屋子。然后静静地坐下来,互相交换意见。

㈡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因为父母无意识情绪的流露也会影响孩子的精神面貌。所以家长要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在孩子面前流露出对生活的消极和不满情绪,更不要因为生活条件差而争吵,甚至离异;而应当用自己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来影响孩子。

㈢还应保持家校联系使各种教育达到整合,共同促进孩子的成长。

㈣帮助孩子学会学习

每位家长又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学习也是孩子的任务之一,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学会学习呢

家庭是人才的摇篮,父母是孩子最早也是任期最长的老师。从“孟母三迁”“岳母刺字”这些流传甚广的故事中,我们都能看到父母的教育对孩子发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因此,家长不仅要为孩子提供足够的生活条件,更为重要的是要重视孩子的优良品德、良好习惯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只有正确理解一履行父母的职责,才有可能抚养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1.父母要作孩子的好榜样

父母是子女最早接近之人。不论父母自身是否意识到,你们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不爱学习的家长,其子女会有学习兴趣。其实,在工余时间,家长钻研业务,或通过读书,看报等途径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不仅有益于自己,同时也有益于孩子。这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适应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同时也给家庭营造了一种好学、向上的气氛,为孩子的学习带来促动力。须知,在一个天天行酒令、日日设牌局的家庭中,再聪明的孩子也难以成才。因此,父母不仅需要具备科学和家教知识,还要处处用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为子女树立榜样,率先和垂范。父母在注意言教的同时,还要注意身教,身教和言教并重,才能引导孩子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不少家长认为自己的主要责任就是赚钱养家,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经济环境。其实,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古语说“养不教,父之过”,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懂得父母对孩子的责任,不仅要把他们抚养好,而且还要教育好。

2.家长必须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作为家长,其主观愿望一般都是关心、重视子女教育的。那么,孩子放学回到家里,应怎样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其能顺利完成学业呢?

⑴创设必要的学习场所

⑵不要随意干扰孩子的学习

只要孩子是进行正当的学习,家长就不要轻易去打断孩子的思路。我们常看到这种情况:孩子在学习时,家长在一旁唠唠叨叨,教导不止,还自以为在督促孩子。殊不知,这种教育方针不仅破坏了安静的学习环境,更不利的是孩子会因此产生厌烦情绪,影响以后家长的教育效果。

还有的好心家长在孩子做功课时,喜欢给孩子去送吃、送喝,以为这样可以补充营养,提高学习效率。其实,这不光打断了孩子的学习思路,而且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也会在娇惯中给“吃”没了。

3. 避免“过度教育”

所谓“过度教育”就是指父母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对子女管教过多,监督过多,尤其是在子女教育上的要求过多。事实上每个人的天赋和成长环境不同,实在无法处处都顶尖拔萃。作为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在某一方面比不上别人,当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但若再逼他,他只有是更沮丧而已,退而求其次,让他成为一个守本分而有信心的快乐人,实比让他成为一个压抑、自卑的人要好得多。因而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指导他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使其学习成绩逐步提高,让孩子从中体味学习的兴趣,增强自信心,这无论是对当前的学习,还是对将来的处世做人都极有好处。实事求是,是为人之道,也是家教之道。

4. 要创造一个民主、和谐、向上的家庭气氛

孩子逐步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主见。这时他们希望家长能成为自己的知心朋友,而不是“教导员”。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会激励孩子的向上心理。这对一个人的潜能和创造力的发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若孩子整天生活在枯燥泛味、责骂不休的家庭里,只会滋长压抑、悲观等消极情绪,何谈专心致志地学习?

总之,家长要有意识的为孩子创设一个提供支持性的、能够让孩子感到温暖、安全并能够获得成功体验的家庭环境。

㈤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情绪,增进自信

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下,家长还必须注意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情绪、心情、注意力等。

1.首先,理解孩子的心情

中、高年级的学生尽管自我意识增强,自我评价能力逐渐成熟,但仍然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和被动性;外界的评价易造成孩子内心世界的波动。因此,家长若一看见孩子情绪低落就呵斥、责骂、不仅不利于调整孩子的低落情绪,反而会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明智的家长应该是先容忍,待搞清楚原因后,有针对性地因势利导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家长不妨换位思考一下。

2.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家长不要让孩子仅仅在满足了吃、穿、用时才产生愉快的情绪,而应同时让孩子在完成学习和劳动任务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心情。因此,家长应引导孩子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业上,并指导孩子做些简单的事情或家务劳动等等。孩子的生活充实了,就易形成积极的情绪,增强自信心,相反,一味地让孩子自我封闭,容易使他们精神状态不佳,孩子极易形成消极的心态。

3.情绪深深的影响着人们的言行,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保持良好的情绪,拥有一个愉快的心情,那么,如何培养和保持良好的情绪呢增进自信呢?

⑴对孩子有良好的期望。

⑵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⑶给孩子做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⑷学会赞赏孩子。

俗话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只有将眼光放长远,才能胸怀万物,才能容的下人生的喜、怒、哀、乐。面对顺境不会得意忘形,面对逆境不会悲观失望。家长要善于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找原因,加强引导,不能过多的压制,当孩子小有成功时都应及时给予鼓励,从而有利于增进自信。

三、总结

总之,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孩子成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父母应该端正教育理念,常学习,多沟通,充分了解孩子和尊重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兴趣,找到合理的并适合于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希望孩子们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培育下真正成为身心健康的栋梁之才。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2)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儿童的发展大体可分为身体发展、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三个方面。 (一)小学生的身体发展 身体的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小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为他们从事学校学习活动提供了保证,而脑及高级神经系统的发育更是他们心理发展的前提和重要的物质基础。小学生身体发展在人的一生发展中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他们的身高平均每年增长4~5厘米,体重平均每年增长2~2.5千克。同幼儿相比,骨骼更加坚固,但由于骨骼中所含的石灰质较少,比较容易变形、脱臼。小学生身体的肌肉组织虽有所发展,但不够强壮,缺乏耐力,容易疲劳,不易长时间从事过于激烈的体育活动。 从体内机能的发育来看,小学生的心脏和血管在不断增长,其容积没有成人的大,但新陈代谢快,所以小学生心跳速度比成人快。从肺的发育来看,六七岁儿童肺的结构就已发育完成,至十二岁时已发育得较为完善,儿童的肺活量在这一阶段也迅速增加,表明肺功能不断发展。 从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来看,小学生的脑重量已逐渐接近成人水平。随着大脑皮层的生长发育,儿童脑的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逐渐走

向平衡,觉醒时间逐渐延长,睡眠时间缩短,这使儿童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学习活动。 (二)小学生的认知发展 小学生的感知觉已逐渐完善,他们的方位知觉、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发展,观察事物更加细致有序。 小学生的记忆能力也迅速发展,从以机械识记为主逐渐发展到以意义识记为主,从以具体形象识记为主到词的抽象记忆能力逐渐增长,从不会使用记忆策略到主动运用策略帮助自己识记。 小学生的言语也有很大发展,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口头言语,在教育的影响下,逐渐掌握了书面言语,学会了写字、阅读和写作。 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为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小学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所占的成分较多,而高年级儿童抽象思维的成分较多。 总之,在系统的学校教育影响下,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了很大发展。 (三)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家庭教育对儿童人格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儿童人格养成的影响 摘要:一个人的人格形成与本人的先天素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都有很大的关系。健康的家庭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和人格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对此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字:儿童人格家庭教育影响建议 正文: 未来社会的人才应该是身心全面发展的人,不仅要有高智商及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应该具有高情商,心理健康,具有健康的体魄。而人格的形成是关系到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一个人的人格形成与本人的先天素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都有很大的关系。而家庭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和人格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有利于儿童健康人格的养成。 一.概念理解 人格的形成与重要性人格就是与人的需要、动机、兴趣、爱好、情感、气质、性格、人际关系等有关的比较稳固的各种个人特征儿童从出生就表现出这些个性特征,例如,饿了、尿湿了、身体不舒适、要睡觉、想让抱等,婴儿的这些需要都是用哭来表达,引起家长的注意,达到和满足自己的需求这些表现就是人最初的个性特征。 家庭环境,是指笼罩着特定场合的特殊气氛或情调,它诉诸于人的内在情绪和感受,对人起着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是家庭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所形成的一种气氛。每个人从出生伊始就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经常的、多方面的。家庭环境是家庭教育的基本要素之一。指的是家庭中能够对儿童的身心发展产生实际影响的全部条件。 二.家庭教育对人格养成的影响 (一)父母的人格因素是施教的核心力量。

它对儿童的人格形成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影响。由于儿童的模仿性极强,孩子一生中待人接物、处人处世的态度都直接向父母学习模仿而来。父母的人格特点还会辐射到家庭生活的各个层面而使家庭生活染上独特的色彩,继而影响孩子的人格形成。 父母的性格对孩子的影响是通过三个方面进行的。最核心的是父母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其次是父母为人处事的态度。这是对儿童性格最直接的影响。最后是父母的行为方式,这是性格的表现方式。父母通过自己的语言、表情、行为,用自己立身处世的态度和世界观、价值观.对孩子的性格进行全方位的渗透,不论孩子的性格是否与父母相同或相异,都能折射出父母的人格特点。例如.父母热情和蔼、作风民主,孩子容易养成独立、协作、直爽、善于交际等良好的性格。父母冷淡严厉、独断专制,就容易造成孩子胆怯、顺从、依赖、固执、冷酷、残忍等不良的性格。所以说,家长人格的特点对孩子人格的形成有非常直接的关系。 (二)父母良好的教养方式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 家庭的教养方式是父母人格、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以及教育方式的整合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儿童的行为习惯是父母教育的结果,但儿童个性的缺陷和不良的行为习惯也与父母的教育方式不无关系。 一般来讲,可将家庭教养方式分为:专制型、保护型、放任型、民主型和混合型几种。第一类是专横型,常常强调辈份,过分严厉,强调绝对服从父母的意志,往往独断专制,稍有不听从就会受到惩罚。一般说来,专制下的儿童容易形成自卑,他有一个强大的超我,严厉的父母往往剥夺了孩子独立发展的能力,踏入社会往往没有一定的独立能力和独立自主的观点孩子往往依赖性过强,独立性差。第二类是溺爱型的,孩子有求必应,为孩子提供无微不至的帮助和保护,什么事情都包办代替,使孩子适应能力差,不能养成独立的能力,依赖感强。第三类是放任型的教养态度,忽略孩子,不关注孩子的发展。第四类是以民主平等的教养态度教育儿童,孩子的错误给以正确的引导,在家庭里把孩子当做与父母平等的朋友,注重培养孩子独立能力。不

-小学生心理特点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1.感知、注意、记忆的特点。 小学生从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的整体渐渐发展到能够较精确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并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比如,在画图时,他们渐渐能够注意到图中各部分的大小比例;他们的感知从无意性、情绪性渐渐向有意性、目的性发展。起初,他们选择观察对象常常从兴趣出发,以后则渐渐能够按照学习任务的需要去感知事物了。对于外界事物空间特性的知觉,小学低年级学生还需有具体事物的支持,比如,他们把“三角形”和“小旗子”、“长方形”和“桌面”相联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加,他们的空间知觉渐渐从直观向抽象过渡。对于时间的特性,小学生入学时能掌握他们经验范围内的时间概念,如前天、昨天、大后天等等,但对于与他们的生活关系不太密切的时间单位,如几分,几秒、几世纪等则不能理解,而且对时间长短的判断力也比较差。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时间单位的理解力和对时间长短的判断力都会不断提高,开始逐步懂得珍惜时间,学习的自觉性也日益增强。 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生动、具体、新颖的事物,较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注意,而对于比较抽象的概念、定理,他们则不感兴趣,因而不易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另外,小学生的注意范围较小,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比如,边听课边记笔记,同时注意演算速度和准确度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比较困难的。 小学生的记忆最初仍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他们对一些有趣的事情能很好地记住,而对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有时记起来却感到困难;他们能记住一些具体的、直观的材料,而对抽象的词、公式和概念却难以记住,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维理解能力不断提高,记忆的自觉性、对词的抽象识记和意义识记的能力都会不断提高。 2.想象、思维的特点。 小学生的想象从形象片断、模糊向着越来越能正确、完整地反映现实的方向发展。比如,在做游戏时,他们已不满足于用两根交叉的棍子表示飞机,而要求飞机要有机翼和螺旋浆等等。低年级的小学生,想象具有模仿、简单再现和直观、具体的特点,他们在游戏中常重复从成人那里看到的动作和姿势,而且他们想象的游戏动作一般要有某种具体实物的支持。例如,他们把沙子堆成桥梁、地道等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中高年级,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小,创造想象开始发展起来。 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比如,低年级学生在不能直接观察到事物特征的情况下,对某些概念进行概括会感到困难。就拿“大与小”的概念来说,他们通常是通过对大、小物体的直接感知获得的。而到了高年级,他们则开始能够依靠表现一定数量关系的词语来进行概括。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掌握概念中直观、外部特征的成分逐渐减少,而掌握抽象、本质特征的成分不断增多。

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 小学生的特点

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 王海英(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一、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小学生身体发育的规律和特点 (1)身体生长发育 6~9岁儿童体格发育基本上是平稳的,身高平均每年增长4~5厘米,体重平均年增长2~ 3.5公斤。10岁以后,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体格发育进入快速增长阶段。这时身高男孩一般每年可增长7~9厘米,个别可长10~12厘米;女孩一般每年可增长5~7厘米,多的可长9~10厘米;体重每年可增长4~5公斤,有的可增加8~10公斤。 这一时期儿童的骨骼有机物和水分多,钙、鳞等无机成分少,所以骨骼的弹性大而硬度小,不易发生骨折,但容易发生变形。肌肉虽然在逐渐发育,但肌肉的力量和耐力都比成人差,容易出现疲劳。 学龄儿童的心率约为80~85次/分,明显低于新生儿时的约140次/分和学龄前儿童时的90次/分左右;这时儿童的肺活量也明显增加,对各种呼吸道传染病的抵抗力也增强。 (2)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 儿童到6岁时脑重约1200克,此时,左右大脑半球的一切传导通路几乎都已形成,所以当身体受外界刺激后,可以很快的速度准确地传到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大脑皮层间增加了暂时联系的可能性,条件反射也比较容易建立。7~8岁大脑继续发育,脑重约1400克,已接

近成人脑重。同时神经细胞的体积增大,细胞分化基本完成,许多新的神经通路出现。此时大脑额叶生长迅速,其运动的正确性、协调性得到发展;大脑的抑制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加强。9~14岁小学生脑的重量增加不多,主要进行着细胞内部结构与机能复杂化的过程。神经的联络纤维在数量上大大增加,联络神经元的结构和皮层细胞结构机能在迅速发展和形成。这是联想的、推理的、抽象的和概括的思维过程的物质基础,也说明这一阶段神经系统的发育特别是脑的发育在机能上进一步成熟。 2.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1)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是一个逐渐的数量不断积累和在此基础上出现质变的过程。随着新质的出现,心理发展就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于是表现出阶段性。连续性则是指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发生的,而且后一阶段既包含有前一阶段的因素,又萌发着下一阶段的新质。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在正常的条件下,个体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可逆的方向性和顺序性。例如,身体的运动机能的发展遵循着头尾法则和远近法则,认知的发展是从感知动作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概括思维。 小学生的各种心理机能相互关联协调发展。在心理发展过程,个体心理的各个方面相互关联,某个心理机能的发展会影响其他心理机能的发展。例如,3岁前后和13岁前后儿童会出现两个反抗期,这两个

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研究(最新整理)

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研究 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研究摘要:小学时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随着教育和学习活动的进行,小学生的心理特别是认知和个性的特点也逐渐发展变化,且发展过程出现明显的协调性和过渡性的特点。本文将从认知、情绪、性格、三个方面来介绍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关键词:认知、情绪、性格、儿童我国国家教育部规定凡在8月31日前年满6周岁的儿童即应当送入小学读书,因此在我国小学生的年龄一般为六、七岁至十一、二岁。根据皮亚杰的八阶段理论可知,这一年龄阶段正处于学龄初期是儿童学习知识,适应社会,培养工作态度及自我新年,学习与同龄伙伴相处,学习与性别相连的角色行为,发展良知、道德及价值标准的关键时期。 一、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小学年龄阶段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具体运思期,在这一阶段小学儿童的概念思维能力呈现出深刻化、丰富化和系统化的特点,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都逐渐发展起来。 (一)小学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1、概括能力发展。从对事物外部感性特点的概括转化为对事物内在本质变化的概括(直观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初步本质抽象水平) 2、比较能力发展。从事物相异点到相同点的比较,从具体事物的异同到抽象事物的异同,从直观比较到用词与在头脑中比较。 3、分类能力发展。分整标准从外部现象特征到内部本质特征。三、四年级是字词概念分类能力发展的转折点。四年级起出现组合分折分类能力。 4、推理能力发展。包括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的渐次发展,归纳和演绎,两种推理形式的趋势和水平相近。

(二)小学儿童思维品质的发展1、思维敏捷性品质发展表现为运算速度不断提高。问题解决正确性。速度水平的分化越来越明显。 2、思维灵活性品质发展表现为一题多解数量在增加,灵活解题的精细性增加,组合分折水平不断增强。 3、思维深刻性品质发展表现为解应用题中寻找标准量的水平逐步提高,推理的间接性不断增强。 4、思维独特性品质发展表现为独立性、发散性和新颖性。经历模仿、半独立到独立。四年级是关键期。 二、小学儿童的情绪发展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以及生命体验的丰富,小学儿童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情感进一步分化,表现情感的方法也越来越丰富。他们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对于事情的归因能力不断增强,更加趋于现实化。情绪的稳定性和可控性明显增强,他们不再向学前阶段是那样易冲动,易爆发了而是逐渐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了。而且在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感和理智感逐渐发展,逐渐能够对行为作出一定的判断了,好奇心也越来越强,对学习和生活产生广泛的兴趣。 对于这一阶段的儿童,家长和老师应努力扩大孩子的知识面,提高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 可以通过创造情境加强他们的情感体验; 要培养他们调控情绪的能力; 升华他们的社会情感,培养他们的同情心、羞耻心和自尊心。 三、小学儿童的性格发展所谓性格,是指个体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和个体的行为方式中。小学阶段的儿童正处在性格的形成期,这个时期的儿童虽然初步形成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但还极易接受社会环境的熏染,尤其是家庭的影响。

家庭教育与儿童心理健康调查表

家庭教育与儿童心理健康筛查表 幼儿姓名_______ 家长姓名_______ 幼儿所在班级________ 下列各题,请你选出认为合适的一项,并打上"√"。 (1).你认为富有家庭与贫穷家庭中,哪一种孩子自立性强些? ○1 富裕者○2 贫穷者○3无区别 (2).你认为家庭成员关系和睦与否对孩子影响如何?○1 影响大○2 有影响○3无影响 (3).你认为父母的性格(内、外向)对孩子影响大吗?○1 很大○2有影响○3无影响 (4).你认为家长对子女最好的管教方式是?1 民主2 专制3放任4 民主与专制结合 (5).你认为孩子做错事,家长应该怎样教育? ○1 平心静气帮其改正○2生气并大声批评○3打骂○4 任其自然 (6).你觉得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应该怎样做? 1 鼓励孩子自己克服它2鼓励孩子与伙伴或同学共同克服3 家长帮完成4 叫孩子放弃(7).你觉得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 ○1 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2 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因他们尚不懂事○3 不理会孩子的要求(8).你觉得家长是否应要求孩子做家务? ○1 强制做家务○2 用物质条件叫孩子做家务03 讲道理说服○4孩子自己主意 (9).你觉得家长要做有些事情,是否该:1征求孩子的意见2 家长自己做主3 让孩子决定 (10)你觉得家长在子女取得好成绩时应该:1 物质奖励2口头表扬3不对孩子任何表示 (11).当孩子失败时,家长应该: ○1 加重孩子学习量○2 帮孩子找原因鼓励○3 打骂○4 不理睬 (12).你觉得孩子养成任性、坚强、自立、孤僻等性格特点与什么关系最大: ○1 家庭○2 学校环境○3 社会环境○4 交际 (13).你觉得家长是否有必要与孩子谈心?1 有必要且须经常2 有必要、偶尔3 无必要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一、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教育 (一)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征与教育 小学阶段的时间跨度约六年之久,儿童的具体成长过程在不同的年级及年龄阶段具有明显的差异,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是三个具有相对独立特征的阶段。 刚入学的儿童虽然已经步入学校,却不可避免地延续着幼儿时期的一些心理发展特征,他们依然很喜欢游戏,同伴交往、社会性发展都在游戏中继续发展着。此时的儿童对是非、善恶的判断还处在以成人标准为标准的阶段,对成人的依赖开始从对父母的同一转向对教师的同一,明显地表现为对老师权威的服从,最典型的特色就是“打小报告”。教师要根据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这些心理特点加以引导,给孩子一个适应的过程,做好幼小衔接的入学教育工作。 低年级的儿童还保留着幼儿期“口语时代”自我中心的特征,他们在倾听或与别人对话时,总会拼命地讲自己想说的话,却不大关心对方所讲的内容。他们的思维有时显得很散,回答问题常会答非所问,或者说许多不相关的话,课堂上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大约二年级时起,儿童自我中心言语在逐渐减少、弱化。刚入学的儿童正经历着由口头言语向书面言语的转化,最初在进行书写训练时常费劲而又没有把握,因此学龄之初的孩子会有一段“橡皮时代”。如果教育者能深刻地理解儿童的这些内心世界,就不会觉得孩子的这些行为令人费解、“无聊”

和“徒劳”了。 (二)小学中年级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小学中年级的儿童已经完全脱离了幼儿时期的发展特点,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集体生活中,他们一边继续服从着教师的权威,一边开始重视伙伴之间的真诚与法则,伙伴规则时代悄然而至。 这一时期的儿童对成人的意见或命令不再那么唯命是从,而是试图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家里他们总是试图摆脱父母的管束,开始讨厌保护和命令,喜欢独立,进入了“不听话时代”、“歪理时代”。其实这正是儿童“见解形成期”的典型特征,这种“见解”并不像青春期那样完全独立,而主要是情感方面的独立。对这一时期儿童的教育指导,要关注他们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而不能简单地滥用权威;应允许儿童适当地坚持自己合理性的“见解”,当然也不能让不合理的“见解”肆意扩张,毕竟此阶段孩子的“见解”还不够成熟。 小学中年级儿童正处在对成人的认同向对朋友的认同的转化期,进入了伙伴规则时代,他们内心渴望与同龄伙伴交往,开始形成小团体,团体内的人际关系既凝聚又排他,在某些情况下同伙的规则比父母和教师更有控制力。在此阶段,学校应不断增加集体生活,鼓励同伴之间的交往,不断增强团体气氛,为儿童今后社会化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教育策略分析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教育策略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人们研究和认识较多的是中学生和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则关注不够,认识不足。大量事实表明,小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也有诸多问题,并时时影响着小学生们的健康成长。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许多小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潜在的,往往容易忽视,如果教师、家长和小学生没有充分的思想认识和积极的态度,往往就使得问题堆积,小问题变成大问题,轻问题变成重问题,甚至出现不良事件。在现代社会,身与心健康的人才能称之为一个健康的人,所以,小学教育必须重视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小学生的主要特点: (一)感知、注意、记忆的特点。 小学生从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的整体渐渐发展到能够较精确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并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小学生的记忆最初仍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 (二)想象、思维的特点。 小学生的想象从形象片断、模糊向着越来越能正确、完整地反映现实的方向发展。低年级的小学生,想象具有模仿、简单再现和直观、具体的特点,到中高年级,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小,创造想象开始发展起来。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三)情感的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情感也逐渐变得更加稳定,丰富、深刻了。低年级小学生虽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但还常有不稳定的现象。到了小学高年级,他们的情感更为稳定,自我尊重,希望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日益强烈,道德情感也初步发展起来。 (四)意志的特点。 小学生的身体各器官、系统都生长发育得很快,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但同时因为他们的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所以遇事很容易冲动,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在完成某一任务时,常是靠外部的压力,而不是靠自觉的行动。 (五)性格的特点。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发展,自我评价的能力也不断有所增长。随着年龄和见识的增长,他们已不再完全依靠教师的评价来估计自己,而是能够把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加以对照,独立地做出评价。因而在小学阶段进行有效的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是非常重要的。 二、小学生不同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 (一)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从一年级到五级,大致有三个明显不同的阶段,即我们常说的小学低年级段(一、二年级),小学中年级段(三、四年级).小学高年级段(五年级)。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身体发育上处在平稳发展的时期,其身高平均每年增长约4—5厘米,体重增加约2—3公斤,心率、血压、肺活量及其他生理指标都不稳定,且与成年人的指标有较大差距,骨骼易弯曲,肌肉力量较小,大肌肉动作的协调性比幼儿期有很大的发展,但小肌肉动作的协调性还较差。比如,—年级的学生写字时,不仅速度慢而且不工整。这一阶段的儿童,不易做强度太大、时间太久的体育运动,在训练写字、弹琴等这些小肌肉运动的动作时,要注意动作的规范性。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脑功能发育处于“飞跃”发展的阶段,他们的大脑神经活动的兴奋性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教育方法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教育方法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迅速,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感知觉有了充分发展 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的感知觉发展很快,其准确性、系统性都能够不断地提高。 特别应当指出的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观察活动,对于小学生感知觉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注意水平有限 刚刚进入学校,小学生注意的目的性还很低,只能够注意自己感 兴趣的对象。他们随着学习活动的进行,注意能够很快地得到发展,在课堂上可以根据学习活动和教 师的要求将注意指向学习对象, 注意的持久稳定性和范围都不断地发展。但一般来说,小学生的注意水平 仍然是有限的,需要教师通过专门的努力引起并给与指导。 3、不随意记忆占主要地位 在小学低年级,不随意记忆占有比较主要的地位。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生的随意记忆明显得 到发展。但在整个小学阶段,他们的不随意记忆始终占主要地位。 4、想象力丰富,但想象与现实之间没有明确界限 小学低年级学生,想象力十分丰富。在他们的头脑中,现实与想象之间往往没有明确的界限。 有时候,他们会由于想象与现实的同一化,导致行为和言语的“不合情理”。如果没有考虑到儿童想 象发展

的这种特征,会经常在成人眼中被当作“说谎”“欺骗”。对此,

家长要充分的理解。想象力是十分宝贵的,是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 萌芽,家长应当着力保护和慎重对待。 5、 以形象思维为主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有很大的发展。开始时,思维依赖于具 体的对象和情境,只能孤立地认识事物的个别特征和表面现象。 年龄增长和学习活动的深入, 他们开始能够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 据种属关系对事物进行分类, 进行简单的分析概括,甚至掌握一些抽 象的概念等。但从总体而言,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6.情绪情感较 稳定且比较单纯:与学前儿童和青春期学生相比, 小学生的情绪情感 都比较稳定,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的情绪, 有时甚至能够 将真实的情绪隐蔽起来。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情绪情感是比较单 纯的。 6、 自我意识更加明确: 与学前儿童相比,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加自觉,更加明确地意识到自己作为独立个体的 存在。 与中学生相比,他们的自我意识更多地依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权威人物的评价 ――主要是教师和家长。他们十分渴望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肯定,而对于同学的意见则不太在乎。 从总体上说,小学生自我意识的社会化程度有了较大提高,但是仍然不够客观、全面,带有明 显的主观色彩。 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 1、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特点如下: 感知觉充分发展,注意力有限,记忆力逐步提高,想象力丰富,但幻想的成分较高, 以形象思 维为主。 2、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协调性。这一时期是发展和谐个性、 随着 根

00后身心发展特点

“00后”小学生心理特征:聪明自我中心 核心提示:“吓一吓、哄一哄、诈一诈”的老三字经已经不管用了,而啰嗦不停的老师则会被学生评价为“唐僧”,所以面对“新新人类” 我们要重新思考教育对策。 (一)生理上 1.很难不近视(世界第二); 2.体质下降。 (二)认知上 1.聪明; 2.有一技之长; 3.有强烈的反叛意识; 4.繁重的课业负担使他们对学习兴趣不浓甚至厌学。 (三)情感上 1.自我中心(“非常6+1”的独生子女); 2.嫉妒心强; 3.物质富足,快乐匮乏。 (四)意志上 1.忍耐力差,吃不了苦(与出生方式相关,剖腹产出生的孩子不是瓜熟蒂落,皆为强行“抱出来”,容易出现感觉统合失调,缺乏未来规划,脾气较为暴躁,注意力较难集中等问题); 2.“我就这样了,你看着办吧!” (五)行为上 1.喝可乐,吃洋快餐; 2.极力表现与众不同(一部分学生在学业上无法做到出类拔萃时,会选择其他各种方式获得心理满足。比如上课调皮捣蛋,衣着模仿日韩明星,耳上打洞,头发染黄等); 3.崇拜明星(以歌星、影星、体育明星、网络明星等为主); 4.对网络十分依赖; 5.喜欢使用火星文+各种符号(火星文就是由符号、日文、韩文、冷僻字等非正规化文字符组合而成); 6.爱看动漫不爱读书; 7.行为过激甚至出格。 根据其心理特征,我们需要与之相对的教育对策:“吓一吓、哄一哄、诈一诈”的老三字经已经不管用了,而啰嗦不停的老师则会被学生评价为“唐僧”,所以面对“新新人类”我们要重新思考教育对策。

(一)变革师生教学关系。 现在的学生学习途径多种多样,教师要从以前的“高高在上的授课为主” 变革为跟在学生后面“促进他、帮助他、鼓励他”。 (二)做麻辣(魅力)教师——重塑教师形象。 教师需幽默、和蔼、知识丰富、多才多艺、兴趣广泛、妆扮时尚、热爱生 活、懂得网语、用QQ感动学生。 (三)“拍学生的马屁”——利用好感效应。 古语曰“亲其师,信其道”,今言有“如果你是一个管理者,博得他们的好感。”所以,新时期的教师尽力博得学生好感是必需的。如果教师让学生讨厌,势必会影响到学生“信其道”,教师要及时反思并寻求改变。 (四)“与学生打成一片”——利用自己人效应。 所谓“自己人”,是指对方把你与他归于同一类型的人。“自己人效应”是指对“自己人”所说的话更信赖、更容易接受。 教师可采用心灵沟通策略“知心、关心、热心、信心、耐心、交心” 去积极寻找与学生的共同语言,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自己人”。如:为矫正中学生早恋倾向,有位教师在一次讲座的开场白是这样的:“记得自己年轻时,班上有一位异性,不知怎么搞的,我老是会想到她,在上课时也会禁不住看她一眼。”然后,这位教师指出这是青春期性萌动的正常反应,再接着谈自己对早恋的看法。这样的效果就比较好,中学生们会觉得亲切可信,从而对这位教师的建议愿意听取采纳。 (五)“投其所好”——利用名片效应。 名片效应:两个人在交往时,如果首先表明自己与对方的态度和价值观相同,就会使对方感觉到你与他有更多的相似性,从而很快地缩小与你的心理距离,更愿同你接近,结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这里,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对方所表明的态度和观点如同名片一样把你介绍给对方。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教案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 主讲人:李勇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2、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教学重、难点: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尊敬的各位家长,你们好。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来到学校,共同来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关心学生的发展情况。今天我们共同探讨的问题是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 二、了解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作为家长的我们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和作用,就必须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学习特点,有针对性的给孩子以教育和帮助。 三、那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有哪些特点呢? 首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迅速,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感知觉有了充分发展: 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的感知觉发展很快,其准确性、系统性都能够不断地提高。特别应当指出的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观察活动,对于小学生感知觉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注意水平有限: 刚刚进入学校,小学生注意的目的性还很低,只能够注意自己感兴趣的对象。他们随着学习活动的进行,注意能够很快地得到发展,在课堂上可以根据学习活动和教师的要求将注意指向学习对象,注意的持久稳定性和范围都不断地发展。但一般来说,小学生的注意水平仍然是有限的,需要教师通过专门的努力引起并给与指导。

家庭教育与幼儿心理健康的关系探讨

家庭教育与幼儿心理健康的关系探讨 摘要: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思想和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家庭作为幼儿生活最多的场所,对幼儿良好人格的形成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清楚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幼儿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心理健康方面的发展。针对幼儿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可以提高家长的认识,让家长从根本上重视家庭教育,与幼儿园密切配合,在此基础上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和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家庭教育;幼儿;心理健康;关系 前言:作为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家庭对幼儿心理发展情况有直接的影响。家庭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环境等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状况。很多家长对此缺乏清楚的认识,没有及时关注幼儿的心理状况,实施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欠缺合理性,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造成一定的抑制。基于此,本文首先针对幼儿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再就如何发挥家庭教育作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进行探讨。 一、幼儿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 (一)幼儿情绪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 据有关资料显示,幼儿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受家长的影响[1]。首

先,就家长自身情绪调节来说,如果家长能够在孩子面前调节好自身的情绪,不会给自己的一些不良情绪传染给孩子,一般不会给孩子造成心理伤害,即使给孩子造成心理伤害也是非常小的。相反,如果家长不能对自身的情绪进行有效调节,将其传染给孩子,会对孩子造成心理伤害,而且会对孩子的情绪造成直接影响。其次,在孩子哭闹的时候,家长采取的处理方式和处理态度对幼儿也有着较深的影响。通常来说,幼儿哭闹是因为内在的心理原因,比如焦虑、不安、紧张、自卑等。在哭闹的时候,幼儿一般难以理性地思考问题,即使对他们讲道理也起不到多大作用。训斥、打骂、批评等只会让幼儿更加焦虑、紧张,而转移注意力只能祈祷暂时的缓解作用。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帮助孩子找到问题所在。但是,面对孩子的哭闹,大多数家长往往选择转移注意力和讲道理,这并不能让幼儿快速恢复正常心理状态。 (二)幼儿自信心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 幼儿自信心是幼儿认同自我、接纳自我的一种表现,也是对幼儿心理健康进行衡量的一个重要标志。自信的幼儿会对事物以及他人做主动的、积极的探索,表现出对自己的肯定,而自卑的幼儿会表现出对自己的否定、责备和厌恶。一系列的研究资料显示,在幼儿树立自信心的过程中,家长给予的评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如果家长经常批评孩子,对孩子表示出抱怨、指责和不满,孩子也会逐渐对自己产生反感和厌恶,然后否定自我,产生自卑情绪。如果家长经常表扬孩子,对孩子表现出肯定、赞赏和鼓励,幼儿也会不断肯定自己并接纳自己,从而确立自信心。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一)小学生的身体发展身体的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小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为他们从事学校学习活动提供了保证,而脑及高级神经系统的发育更是他们心理发展的前提和重要的物质基础。小学生身体发展在人的一生发展中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他们的身高平均每年增长4~5厘米,体重平均每年增长2~2.5千克。同幼儿相比,骨骼更加坚固,但由于骨骼中所含的石灰质较少,比较容易变形、脱臼。小学生身体的肌肉组织虽有所发展,但不够强壮,缺乏耐力,容易疲劳,不易长时间从事过于激烈的体育活动(二)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小学生的感知觉已逐渐完善,他们的方位知觉、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发展,观察事物更加细致有序。小学生的记忆能力也迅速发展,从以机械识记为主逐渐发展到以意义识记为主,从以具体形象识记为主到词的抽象记忆能力逐渐增长,从不会使用记忆策略到主动运用策略帮助自己识记。小学生的言语也有很大发展,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口头言语,在教育的影响下,逐渐掌握了书面言语,学会了写字、阅读和写作。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为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小学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所占的成分较多,而高年级儿童抽象思维的成分较多。总之,在系统的学校教育影响下,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了很大发展。 (三)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儿童入学以后,社会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与教师和同学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长,在与教师和同学的相处中,儿童学习与人相处、与人合作及竞争的一些基本技能技巧。师生关系及同伴关系对儿童的学校适应有重要影响。这种关系的质量既影响到儿童对学习的兴趣,对班级、学校的归属感,也影响到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小学阶段也是个体自我概念逐渐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儿童学业成败、社会技能、来自教师及同伴的社会支持对其形成自信或自卑的个性品质有很大的影响。小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也逐渐发展起来,从只注意行为的后果,逐步过渡到比较全面地考虑动机和结果。由于认知能力的发展特别是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儿童越来越能从他人角度看问题,道德情感体验日益深刻。 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儿童刚入学不久,对小学生活既有新鲜感,但又不习惯,因而一时难以适应;对学习有好奇感,却很难做到专心听讲,独立完成作业;很乐意和同学进行接触、交谈却不懂礼貌,有些还比较自私;特别信任老师,相信老师的话,尊重老师的行为和评价;很多人生活不能自理,没有相应的劳动习惯,对其父母的依赖性很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变化无常,容易疲倦;行为动摇不定,不善于控制,容易冲动和特别敏感;对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都很强烈;有当好学生的愿望,只是不熟悉学校的生活,不了解学校常规,常会无意中做错事。他们渴望参加光荣的少先队组织。他们好奇、好动、喜欢模仿,并且有直观、具体、形象等思维特点。

家庭教育环境与儿童心理健康关系浅析(好)

家庭教育环境与儿童心理健康关系浅析 王淑梅 关键字:儿童心理健康 [摘要]家庭教育方式、思想行为、意识习惯、情感态度等对孩子个性的导向作用是十分明显的。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既为儿童社会性发展奠定基础,也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和稳定产生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儿童;家庭;教育环境;心理健康 随着我国社会的急剧变化,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家庭结构、养育方式也随之改变。独生子女在我国儿童中的比例逐年增加,独特的家庭教育环境,客观上给独生子女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紧张因素,导致儿童的心理问题较以前明显增多。有专家认为,我国儿童的心理发展普遍存在两大缺陷:一是创造力低于计算能力,二是对长辈及他人的施爱行为反应迟钝、冷淡,共处能力差。据全国22个城市的调查发现,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对上海市3000名4-6岁儿童的心理调查发现:88%的儿童有不良行为,11%的儿童情绪抑郁、自卑,8.5%的儿童忧虑、紧张。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不仅影响其生长发育和社会化程度,还可能导致其成人期适应不良、违法犯罪和精神障碍。因此,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发育成长,已成为家庭教育关注的焦点,为其创设健康、积极、民主的家庭教育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家庭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1、家庭生活氛围。 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形成最佳的亲子关系,并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一个健康的家庭,需要用爱来营造。爱的教育是父母对孩子进行的最有效的教育。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儿童最需要的心理营养素就是“爱”。作为父母,需努力给孩子营造爱的氛围。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尊重爱护、以礼相待,为人处世通情达理,家庭氛围安定和睦、融洽温暖、民主平等、愉快欢乐,这样才能给孩子留下和谐完整的印象,给孩子以信任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还要多与孩子沟通,做孩子的知心朋友。父母要把孩子作为平等的人,而不是把孩子看作是一个“缩小了的成人”(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语),尊重孩子的爱好,关心孩子的兴趣、能力和志趣,和孩子一起游戏一起学习,共享经验和成果,增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和相互了解。在教育过程中采取有效的“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模式,让孩子在父母的鼓励与引导下,勇于探索追求,体验成功,增强自信。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使孩子形成活泼好奇、开朗大方、诚实谦逊的品格。 2、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是直接地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故然是父母教育的结果,但儿童个性的缺陷不良的行为习惯也是父母所造成的。

家庭教育与幼儿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与幼儿心理健康 一、儿童心理问题调查 现如今家庭结构、养育方式的改变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紧张因素,这导致儿童的心理问题较以前明显增多。据全国22个城市的调查发现: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另据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对上海市3000名4~6岁的幼儿心理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不容乐观。 二、家庭中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1.从家庭结构方面讲。 其一,独生子女家庭,如今大部分独生子女家庭由于孩子缺少兄弟姐妹,在家中独一无二的地位比非独生子女更容易形成任性、孤独、不合群等不良个性,故也容易养成娇气、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个性品质。 其二,单亲家庭,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单亲家庭中以离异家庭为最多,这些家庭中的孩子通常表现的孤僻、愤怒、自卑、缺乏安全感,身处单亲家庭的孩子可能会觉得与父母有距离,逐渐出现不愿意与他人说话,疏远周围的亲友的行为。 应为儿童在家庭中创造一个和睦的心理气氛,家庭成员和睦相处,平等待人,互相关心,互相信任,互相体谅让孩子置身于家中感到温暖幸福愉快,能感到被爱被尊重,也学习到如何爱他人,如何尊敬他人,培养孩子在学习或社会生活中能与他人和睦相处,团结友爱。 2.从家庭经济状况方面讲。现代家长尤其是城市家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子女的物质达到了有求必应的状况。有些收入较高的家庭,出入上下学都用车子接送孩子,从小为孩子买名牌衣服、玩具等,至使现在的孩子在幼儿园就开始懂得攀比。虽然想给孩子最好的是人之常情,但如何让孩子树立良好的金钱价值观念至关重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父母工作繁忙,从小无法好好的照顾孩子,一味的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保姆,而为了弥补往往是给孩子更多的零用钱,只要孩子开口无论多贵都买,这样就容易养成了孩子炫耀、奢侈、花钱如流水的习惯。 3.从家庭教育方面讲。以前看到过这样一则新闻:一个国际夏令营活动由许多国家的小朋友和家长一起参加。中国的孩子进入夏令营,父母在所带的背包中装满了零食,而背包都是由父母拿着,吃完的零食袋都帮孩子处理;而西方的父母在孩子背包中装着移动帐篷、野营工具等,且一路上沉重的背包都由孩子自己背,只陪在孩子身边鼓励,从而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方父母对孩子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不同。 目前中国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有:①过分溺爱,什么事情都帮孩子做好,这使孩子失去了正常的、积极的、自由发展的个性,养成孩子无法独立、依赖性强。②过分干涉型,就是限制孩子的言行,用所谓的“我是为你好”的心态要求孩子按照父母的认识和意志活动,使孩子缺乏认识错误、独立思考的能力。 ③严厉型,这种一般很少但真实存在,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态度生硬对子女缺乏感情,强迫子女接受自己的看法等,如孩子不从就动手打,这种行为使孩子生活在暴力的阴影下,容易养成胆小、懦弱的性格。 西方国家的父母通常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的生活能力,以家庭劳动或打工等方式得到零用钱,创造自我锻炼的机会,从小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价值观。如孩子犯了错误,家长对孩子的缺点、错误绝不听之任之,更不袒护,也不严厉的指责,而是设法让孩子自己认识、改正错误。 三、幼儿期儿童心理健康的培养 如今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各阶层人们的广泛关注。成人应该时刻注意观察幼儿的心理发展问题,而不仅仅只局限于幼儿的衣食方面。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都能保持一种持续的、积极的、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身体能作良好的适应,生命具有活力,能充分发其身心潜能。 1.要让孩子摆正在家庭中的地位。珍爱子女是人之常情,但不少人往往把溺爱与珍爱混淆起来,把孩子摆在至高无尚的位置上,以孩子为核心,娇生惯养、诸事依从。容易形成孩子自我中心、任性、自私、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 规律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 一、小学生身体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的年龄一般为6?7岁至11?12岁。童年期的小学生的身体发育处于相对平稳阶段。小学生身高平均每年增长4?5厘米,体重平均每年增加2?3千克,胸围平均每年增宽2?3厘米。从发育时间上来看,女生身体发育的高峰期均比男生提早1?2年。 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1.认知发展的特点 (1)感知觉的发展特点 在小学生入学之初,小学生的感知觉已充分发展,具体表现在:听觉和视觉十分敏锐,能准确地辨别事物的颜色形状;味觉、嗅觉和触觉也较为发达。感知觉的发展为个体的进行学习提供了保障。在儿童期,小学生的感知觉发展迅速,其感知的准确性和系统性都不断提高。 (2)注意的发展特点 核心考点 ①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作用②注意的范围依然有限③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差④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 (3)观察力的发展特点 ①观察的目的性较差②观察缺乏精确性③观察缺乏顺序性④观察缺乏深刻性 (4)记忆的发展特点

①有意记忆逐渐增强②意义记忆迅速发展 (5)想象力发展的特点 ①有意想象增强②想象更富于现实性③想象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多 (6)思维发展的特点 ①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②思维的基本过程日趋完善 2.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1)小学生情绪情感的丰富性不断扩展(2)情绪情感的稳定性逐渐增强(3)情绪的深刻性不断增加 3.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1)自我意识的发展(2)社会性认知的发展 三、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启示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在对儿童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向高级的顺序,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否则就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甚至损害学生的身体和心理。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教育工作必须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告诉我们,人有其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