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邦亮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的种类组成及其生态分布

合集下载

大型真菌资源简介(卯晓岚)

大型真菌资源简介(卯晓岚)

一、物种多样性丰富中国目前已知各类蕈菌估计在3700种以上,其中伞菌类1600种,多孔菌类1300种,腹菌类300种,木耳银耳胶质菌类100余种,大型子囊菌类400多种。

本书绘制蕈菌881种,隶属于65科,214属,绝大多数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全国各地野外考察采集标本时绘制。

其中记录食用菌485种,要用真菌321种,毒菌(毒蘑菇)201种,木材腐朽菌161种,树木外生菌根菌320种。

另外,已驯化培养的食药用菌65种。

本书中各类蕈菌物种的子实体大小变化相对稳定,便以伞菌类的菌盖直径大小,腹菌类、胶质菌类以及子囊菌类整体直径大小标准来划分,即5cm以下的为小型,5~10cm者为中等,10cm以上者为大,超过15cm者可视为更大或特大。

二、生态类型多样以繁殖生长基物和形成菌根为依据,将蕈菌初步分为五种生态类型:1 木生菌中国目前已经木生菌至少有1000种以上,绝大多数属于非褶菌类,少数为伞菌类,极少数是胶质菌和子囊菌类。

2 粪生菌喜粪生的真菌比较容易分离培养,为驯化培养提供方便。

3 土生菌是指大量以土壤和地表腐殖质为基物的种类,亦称腐生菌类。

在森林中于树木形成外生菌根的种不便区分。

土生蕈菌中还有部分生态习性未被了解清楚,有可能就是菌根菌。

4虫生菌生长于虫体上,这类大型真菌的人工培养难度较大。

5 外生菌根菌蕈菌中与树木等植物形成外生菌根,在自然界是普遍的现象。

该类生于土壤并形成菌根,其种类十分丰富,中国已记录852种。

自然界中存在这五大类菌的中间过渡类型。

由1→5类型。

分离菌种成活率或人工栽培形成子实体,越来越低到不能形成。

三、蕈菌物种资源概述1、食用菌有人认为自然界食用真菌可达5000种,中国目前已知近1000种,本书记载481种。

其中人工驯化栽培或利用菌丝体发酵培养的近100种,本书已记述60种。

2、药用真菌中国要用真菌1000余种,目前,已知要用及包括实验有药效的蕈菌有500种,本书记述316种。

陕西省黄柏塬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及其生态分布研究

陕西省黄柏塬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及其生态分布研究

陕西省黄柏塬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及其生态分布研究大型真菌是一类重要的环境生物资源,其不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生物资源,是食品加工、医药、生物农药制造等方面的重要原料,对人类的生存具有重要作用。

大型真菌是陕西省黄柏塬自然保护区最重要的生物资源之一,开展该区大型真菌资源及其生态分布研究,旨在为该区自然保护区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提供支持。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黄柏塬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的种类、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黄柏塬自然保护区共有已知大型真菌191种,隶属2亚门4纲10目41科102属。

按其营养方式,本区有寄生性真菌12种,腐生性真菌140种,菌根真菌43种;按其经济利用价值,本区有食用菌103种,占区内总种数的53.9%;药用菌45种,占区内总种数的23.6%;毒菌18种,占区内总种数的9.4%。

(2)本区有食用菌103种,占区内总种数的53.9%,如毛木耳、羊肚菌、香菇、红菇、盔盖小菇、猴头菌、蘑菇和牛肝菌等都是营养价值较高的上等食品。

药用菌45种,占区内总种数的23.6%,如盔盖小菇,褐小菇、毛木耳等都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

毒菌18种,占区内总种数的9.4%,如黄粉末牛肝菌、小美牛肝菌、网孢松塔牛肝菌、鳞皮扇菇、苦白口蘑、肉色香蘑、红鬼笔和粪锈伞黑耳等都是农药、杀虫剂制造的重要原料。

(3)黄柏塬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局部区域林内空气流通不畅,湿度较大,大气中的真菌孢子扩散被林冠阻隔,所生长的大型真菌种类较少;在中山落叶阔叶林及针阔混交林下,以中型的种类居多,并伴生有少量大型的种类;在河谷稀树灌木草丛和落叶阔叶林下,尤其是林间小道两侧的腐朽木、倒木上真菌数量最多;保护区内腐朽木的病原菌绝大多数为多孔菌类;在针叶林中,主要是白蘑科的一些种类。

南岳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考察及其生态分布和经济意义分析

南岳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考察及其生态分布和经济意义分析

南岳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考察及其生态分布和经济意义分析摘要:经过多年来的采集及最近集中考察,收集南岳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173种,分别隶属于15目、37科、83属,充分体现了种类方面的多样性,在生态特征方面,分布于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竹林、常绿或落叶灌丛、针叶林、高山草等环境;其中腐生类型为主,有共生类型和寄生类型,在经济价值方面,有食用菌77种,药用菌43种,毒菌24种,木材腐朽菌93种,树木共生菌32种,另有省内新记录种18种,最后提出了保护和利用南岳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的建议。

关键词:南岳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利用;保护南岳山亦称衡山,位于湖南省衡山县境内,地理位置为北纬27°10′~20′,东经112°34°~44′,总面积18086.7 hm2,最高海拔(祝融峰)1289.8m,该地属于大陆性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4.8℃,年降水量1640.8 mm,南岳号称五岳独秀,自古为佛教道教胜地,山中寺庙众多,森林生态保护较好,特别是各大寺庙周围,古树种类、数量很多,自然林人工林均有特色,并且有藏经殿、广济寺、方广寺等大面积的原始次生林,归纳起来共有植被类型7种:常绿或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竹林、常绿或落叶灌丛、高山草甸,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以及丰富的森林植被类型,是南岳山大型真菌资源丰富的重要原因。

关于南岳山大型真菌资源的的考察,笔者及本室人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曾多次结合科研、教学实习进行过标本采集,共积累标本300余份,湖南科技大学周建良教授在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工作期间也收集到该保护区的很多标本。

本次因南岳山自然保护区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工作的需要,应南岳区人民政府邀请,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喻勋林教授安排下,进行了一次为期8天的集中考察,考察路线包括半山亭至藏经殿,由藏经殿至磨镜台,由磨镜台至方广寺,由磨镜台至福严寺、南台寺,由半山亭至忠烈祠、树木园、神州祖庙,由紫竹林至铁佛寺、南天门、广济寺等,各条线路的沿途山林及各景点附近都是采集重点,这些采集点也就包括了前述7种植被类型,并且都有所获,此次共计采集标本100多份,拍摄照片资料120份。

广西邦亮东黑冠长臂猿新群体的发现及种群数量现状研究

广西邦亮东黑冠长臂猿新群体的发现及种群数量现状研究

广西邦亮东黑冠长臂猿新群体的发现及种群数量现状研究摘要:广西邦亮长臂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相关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加大东黑冠长臂猿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力度,为他们繁殖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该物种数量极少,需要保护区利用相关措施提高该珍稀动物的保护效果。

该保护区工作人员监听到东黑冠长臂猿的鸣叫,进而制定相关措施和方法,开展2次实地勘查工作,发现我国境内具有一只成年雄性、2只成年雌性、1只婴猿构成的新群体。

东黑冠长臂猿生长过程中对栖息地具有独特的要求,我国栖息地有限对其新群体的形成产生一定制约,需要相关部门加强栖息地管理,避免中越两国之间出现种群隔离的情况,不利于该种群数量增长。

关键词:东黑冠长臂猿;新群体;种群数量现状东黑冠长臂猿在2002年被发现在我国广西境内和越南北部山区活动,当前全球大约110只东黑冠长臂猿,我国境内有20多只,全部在我国靖西境内和越南交界的喀斯特森林里生活。

东黑冠长臂猿在2006年在我国被重新发展之后,形成新群体。

经过多年中越跨境联合保护,2021年11月中越开展东黑冠长臂猿联合调查,实现我国境内东黑冠长臂猿的种数量增长到5群34只。

1东黑冠长臂猿基本概述东黑冠长臂猿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曾经在我国南部具有少量该物种的活动,但是之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2002年被人们判定其已经灭绝。

但是,越南相关人员在喀斯特森林中发现该物种的活动迹象,认为世界上还存在东黑冠长臂猿。

这个森林分布范围广阔,和我国广西靖西市相连接。

因此,我国相关调查队在靖西市发现3个群体和1只独猿,一共19只[1]。

我国工作人员开展全面实地勘察工作,获得相应的调查结果发现该地区中包含18群东黑冠长臂猿,大约在110只,主要分布在我国境内的有4群,被标记成G1-G4,大约有23只,其中G2-G4属于跨国界生活状态。

我国重新发现东黑冠长臂猿物种,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注重,本地政府相关负责部门立即制定相关保护措施,在2009年创建自然保护区。

第9章 外生菌根菌

第9章  外生菌根菌

一、外生菌根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在自然界的森林生态系统中。树木生长不仅仅是在土壤,而是在其他生物,
包括动物、昆虫、大量微生物参与的,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中,外
生菌根菌与树木根系的共生,就是其关系中的一种。
一、外生菌根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菌套(mantle):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菌的菌丝体在土壤里生长,当遇到 适合的树木根系时,就与树木的吸收根系结合,在根系的根端 表面部分密集生长,形成一层保护层,人们将它称为 菌套 (mantle);
2.菌根增加植物对磷素的吸收
磷是最不容易分解和流动的元素,土壤中的磷绝大多数属于难溶性磷,不能被树木直 接吸收。因此,树木在生长过程中,根系周围的有效磷很快就被吸收干净,而外围的磷 素很难迅速补充,从而导致在植物根系四周,存在一个小范围的“贫磷区”,植物很容 易就产生缺磷的现象。但是,一旦植物拥有了菌根,大量的外延菌丝就可穿越贫磷区, 从更远的地方吸取到磷素、水分及其他营养,从而可部分满足植物生长所需。 此外,菌根与无菌根的植物相比,可以产生较多的磷酸酶,其酶活性往往是无菌根植 物的好几倍(Hayman等,1975),菌根真菌将土壤中难溶性磷转化成可溶性磷,为植物 所吸收利用。有人测定了山毛榉树木菌根的32P,单位面积上的吸收量是无菌根植物 2.3~8.9倍。Sanders等(1973)证明,菌根菌吸收磷的速度是植物根毛的6倍。有菌根 时磷进入植物根系的速度为17×10-14mol/(cm· s)。而无菌根植物的吸磷速度仅为 3.6×10-14mol/(cm· s)。此外,外生菌根菌还可产生大量的草酸盐,通过与铁、铝等 金属的螯合作用,可释放出土壤中固定的磷酸盐,对植物吸收磷产生有利影响。 Ho(1979)和Theodorou(1971)也都分别证明,漆蜡蘑(LacCaria laccata)、蛤蟆菌 (Amanita muscaria)、葡萄紫色须腹菌(Rhizopogon vinicolor)、黄色须腹菌(Rhizopogon luteolus)、褐环乳牛肝菌(Suillus luteus)、疣革菌(Thelephora terrestris)、土生空团菌 (Cenococcum geophilum)等菌根菌,能够产生表面植酸酶,通过对植酸盐的分解, 并从中获得磷素。 菌根除了对磷素的吸收有帮助以外,许多研究还证明,菌根对于植物对其他元素的吸 收,如:锌、铜、钙、镁、铁、锰、硼等微量元素,也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事实还表明, 越是在土壤贫瘠,特别是贫磷的地区,这种作用也更加明显。有研究指出,使用菌根接 种的苗木造林,不仅可以促进树木生长,提高成活率,还可以节省约1/3的肥料用量。

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的群落分布

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的群落分布

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的群落分布项小燕;吴甘霖;陆开清;仰剑霞;鲍翔;沈松泉【摘要】为研究安徽省鹞落坪自然保护区的大型真菌资源,实验选取样地Ⅰ(落叶阔叶林)、样地Ⅱ(针阔混交林)、样地Ⅲ(黄山松林)、样地Ⅳ(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样地Ⅴ(竹林)5种具有代表性的植物群落作为实验样地,共鉴定出228种大型真菌,隶属于47科99属.其中,红菇科、多孔菌科、牛肝菌科、白蘑科和鹅膏科为优势科,分别有31,22,22,19和14种.所选样地中,样地Ⅰ菌种最丰富,共有93种,而结构单一的样地Ⅴ中的菌物资源最少,仅9种.%To survey the species of macrofungi in Yaoluoping Nature Reserve, five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 were selected,which were Ⅰ (deciduous broadleaf forest) , Ⅱ (mixed coniferous and deciduous broadleaf forest) ,Ⅲ (Pinus tai-wanensis forest) ,Ⅳ (mixed evergreen-deciduous broadleaf forest) ,and Ⅴ (bam boo fores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228 species belonging to 99 genera of 47 families were found. Five dominant fungal families were the Russulaceae,Polyporaceae,Boletaceae, Tricholomataceae and Amanitaceae, and31,22,22,19 and 14 species, were respectively found in these families. In the sample lands, the richest macrofungi was in deciduous broadleaf forest with 93 species, while the poorest was in the bamboo forest with 9 species only.【期刊名称】《广西植物》【年(卷),期】2013(033)002【总页数】5页(P258-262)【关键词】大型真菌;物种;植被类型【作者】项小燕;吴甘霖;陆开清;仰剑霞;鲍翔;沈松泉【作者单位】安庆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安徽,安庆,246011;安庆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安徽,安庆,246011;安庆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安徽,安庆,246011;安庆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安徽,安庆,246011;安庆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安徽,安庆,246011;安庆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安徽,安庆,246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8.15大型真菌是菌物中形成大型子实体的一类真菌,泛指广义上的蘑菇mushroom 或蕈菌macrofungi(Gregory et al.,2007)。

第3章中国大型真菌的物种多样性

第3章中国大型真菌的物种多样性
第三章 大型真菌的物种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的概念
物种是生命存在的最基本单元,它们有共同的起源, 经过几亿年的进化,形成了庞大的系统。 物种多样性是指生物在物种水平上的多样性,即一 定区域内物种的多样化。 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核心,大型真菌的物种 多样性是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估 计总数达150万种的真菌中已描述的约7万种,其 中约有10 000余种是大型真菌。中国是世界上生 物多样性最丰富的12个国家和地区之一,专家们 估计我国的真菌约有20万-25万种,但目前已描述 的大型真菌约3800~4000种。
出口价(美元/kg)
50~150 40~70 30~40(干片)
30~45 26~40 120~180
其中松茸主要出口到日本,牛肝菌、羊肚菌主要出口到法 国、德国等欧洲国家,块菌主要出口到法国。
中国药用真菌的多样性
23
药用真菌(视频2)
• 定义:具有药用价值的真菌被称为药用真 菌,其中多数种类是属于大型真菌。 • 中国是世界上利用药用真菌最早的国家之 一,1000多年前问世的第一部药物学著作 《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有茯苓、猪苓、 雷丸等大型真菌的药用价值。在其后的许 多本草著作都有许多关于药用大型真菌种 类、产地、功效等方面的记述。
菌套(mantle):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菌的菌丝体在土壤里生长,当遇 到适合的树木根系时,就与树木的吸收根系结合,在根系的根端 表面部分密集生长,形成一层保护层,人们将它称为菌套 (mantle); 哈蒂氏网(hartig net)并穿透根系皮 层进人皮层组织内部,在细胞间 隙中蔓延生长,通过产生专门的 “吸器”与植物直接进行营养交 换;但是,菌丝体一般只在细胞 间隙中穿过,不侵入细胞内部; 从菌根的横切面上看,由于细胞 间隙有大量菌丝体集结,是乎形 成一个“网”,哈蒂氏网(hartig net)。

第1章 绪论 大型真菌-蕈菌

第1章 绪论 大型真菌-蕈菌

▪ 菌丝体是以菌丝的顶端部分生长和延 伸,且不断产生分枝,菌丝生长的长 度是无限的。菌体的每一部分都潜在 有生长的能力,在合适的基质上,单 根菌丝片断可以生长发育成一个完整 的菌体。菌丝生长是从一点向四周呈 辐射状延伸的,所以菌物在培养基上 通常形成圆形的菌落。
平板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
试管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
猴头状子实体
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
星状子实体
尖顶地星
鸟巢状子实体
隆纹黑蛋巢菌Cyathus striatus
碗状子实体
泡质盘菌Peziza vesicalosa
子实体系真菌的产孢构造,包括
产孢组织及对孢子的保护、形成、 传播有作用的组织、拟组织及辅 助结构。
子实体的形成:以蘑菇为例: 菌丝体→菌蕾→菌蕾长大形成子 实体(蘑菇)
▪ 霉菌,亦称“丝状菌”。属真菌。体呈丝状,丛生,可产生 多种形式的孢子。多腐生。种类很多,常见的有根霉、毛 霉、曲霉和青霉等。霉菌可用以生产工业原料(柠檬酸、甲 烯琥珀酸等),进行食品加工(酿造酱油等),制造抗菌素(如 青霉素、灰黄霉素)和生产农药(如“920”、白僵菌)等。 但也能引起工业原料和产品以及农林产品发霉变质。另有 一小部分霉菌可引起人与动植物的病害,如头癣、脚癣及 番薯腐烂病等。
▪ 比较常见的菌丝组织体有菌索、菌丝束、 菌核和子座等。
菌索在外观上往往类似于植物的根系。
蜜环菌[Armillariella mellea]的菌索
菌丝束是由菌丝近平行 排列形成的比较疏松的 线状或绳状结构。许多 腐生菌可在树皮下、落 叶上等处形成菌丝束。
菌核是由菌丝相互
纠结形成的颗粒状结 构的休眠体。其大小 可以有很大的差异, 小型的菌核比小米粒 还要小,而大型菌核 的重量可达50kg以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科学29(3):08—19,2011 Gukhou Science 

广西邦亮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的种类组成 及其生态分布 

吴兴亮 ( 贵州科学院,贵阳550001; 海南大学,海口570228) 

摘要: 经过初步系统的调查,发现了广西邦亮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种类共有126种和变种,隶属于子囊茵门(Ascomyco— 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的6纲14目41科73属。担子茵106种,子囊茵20种。其中食用茵50种、药用茵48种、木腐茵 38种、毒菌8种。该地区的大型真菌可分3个群落类型:阔叶林中的大型真菌、灌丛中的大型真菌和草丛中的大型真菌;4个 生态类群:峰丛漏斗中的大型真菌;洼地林带中的大型真菌;峰丛中部林带和山顶林带中的大型真菌。同时,对大型真菌生态 分布进行了初步分析。 关键词: 广西,邦亮,大型真菌,生态类型 中图分类号Q949.3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OO3—6563(2o11)o3—0008—12 

Classification and Ecological Distribution of Macrofungi in the Bangliang Nature Resrve of Guangxi,China 

WU:King—liang , ( Guizhou Academy of Sciences,Guiyang,Guizhou 550001 China;。Hainan h rS Haikou,Hainan 570228 China) 

Abstract: 126 macrofungi were found from the Bangliang Nature Reserve of Guangxi Auto nomous.Region.Chi— na,beloning to 73 genera and 41 families.Among them 50 species are edible,48 are medicinal 8 are poisonous, 3 8 are wood—decaying.The macrofungi from Bangliang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3 communities:1.Macro— fungi in broadleaf forest,2.Macrofungi in shrubbery,3.Macrofungi in bamboo forest.Those macrofungi can be di— 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4 ecological groups as funnel,low—lying land,medium and high mountain species,repre— sentatively. Key words: Guangxi,Bangliang national nature resrve,maerofungi,communities 

1 自然保护区概况 广西邦亮东部黑冠长臂猿自然保护区位于云贵 收稿日期:2010—12—23;修回日期:2010—12—3O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660003);海南省教育厅资助 项目(2009年立项)。 作者简介:吴兴亮(1954一),男,研究员,从事热带亚热带地区自然保护 区真菌资源研究。 

高原向桂粤中低山丘陵地区过渡的广西西南部的斜 坡地带。林区位于靖西县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交 界地带,南部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毗邻。东经 106。22 29 ~106。31…4 ,北纬22。52 30” 22。58 50” 东起岳圩镇南滩河与中越边境线交界的74号界碑 处,西至龙邦镇其龙村,南面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相邻,北面到壬庄乡二郎村。总面积约6530 hm 。 自然保护区地史古老,所处地域由距今约6亿年的 3期 吴兴亮:广西邦亮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的种类组成及其生态分布 9 早古生代地质演变而成。寒武纪前为海洋环境,加 里东运动后,其地壳曾一度上升,泥盆纪开始又遭受 海侵,直到三叠末的印支运动才全部上升为陆地。 此后经历了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至第三纪末隆 起形成现代山原地貌。境内多属喀斯特地貌,在石 灰岩的融蚀作用下,峰林发育完整,石山林立,地势 险阻、地形崎岖、悬崖峭壁、千姿百态。奇峰异洞广 布,石山间有较为平宽的盆地或长形溶蚀谷地,土层 深厚,少有露土。域内峰丛、槽谷、峰丛漏斗洼地交 错分布,峰林也比较发育。峰丛比较高峻,槽谷狭窄 幽深,且两端常常是与其它谷地相衔形成串状组合; 峰丛洼地几乎都是垂直下切,规模较小,形态上近似 圆形,地形比较封闭,崎岖不平。地势较高,峰丛漏 斗底海拔一般在600 m左右,蜂顶海拔高多在800 ~900 m之间,海拔高差比较一致,无特别高的山 峰;山顶与峰丛漏斗底之间的高差约250~350 m。 由于特殊的生物、气候、地形地貌、成土母岩及人类 的综合影响,分布有石灰土、红壤和水稻土。其中棕 色石灰土是石山林地分布的主要土壤,有利于腐殖 质的积累;红壤主要分布于山弄、洼地等。邦亮林区 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北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受东 南季风影响明显,夏季炎热,冬季温暖,雨热同季,雨 量集中于5~8月份,多年平均降水量1800~1950 mm,占全年降水量的7O%;年均蒸发量为1462.3 mm,年均空气相对湿度80%。邦亮自然保护区辖 区范围内,至今仍保存有较大面积森林景观,代表性 植被类型为岩溶石山季节性雨林。山体上分布有石 灰岩石,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同属于隐域性植 被,与常态地貌酸陛土森林植被明显不同,但受所在 地带气候条件的制约,其内分布的植被仍有着较多 的地带性植被。该区核心区内的森林植被也或多或 少受到干扰,现状组成也常有某些次生性状,整个保 护区现状植被并未完全反映出它的历史原貌,然而 绝大多数地段的植被不失为原生性状颇强的岩溶石 山季节性雨林特征。该区植被组成的野生维管植物 是丰富的,在北热带岩溶石山植被组成中占有较重 要地位。主要常见植物的有樟科、兰科、山茶科、椴 树科、壳斗科、番荔枝科、桑科、山竹子科、紫金牛科、 梧桐科、漆树科、楝科、山榄科、大戟科、棕榈科等。 自然保护区植物被类型复杂,既包括人为干扰较少 的原生植被,也包括人为破坏的次生植被及连年烧 荒的大片茅草坡和农家作物地,因此植物区系成分 非常丰富组成种类富于热带性。在各群落中,占主 要位置的有大戟科的肥牛树、灰岩棒柄花、五月茶、 秋枫,椴树科的蚬木,山竹子科的金丝李、大苞藤黄, 樟科的南烛厚壳桂,桑科的多种榕树,番荔枝科的密 榴木、单果阿芳,梧桐科的苹婆、假苹婆、粉苹婆,山 榄科的毛叶铁榄、紫荆木,漆树科的岭南酸枣,桃金 娘科的蒲桃属,楝科的米仔兰,柑桔科的小黄皮、石 山吴萸、光叶山小桔,榆科的樟叶朴,紫金牛科的密 花树、广西密花树,马鞭草的牡荆,棕榈科的桄榔、董 棕等都是热带性的种类。林下枯枝落叶层是落森林 中土壤的特有层次,成为土壤有机物的主要来源,为 孕育大型真菌资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生长繁殖条 件 

2 研究方法 以广西邦亮自然保护区不同森林生态类型为重 点,选择不同的采集点,在系统生物学原理与方法的 指导下对该自然保护区进行野外调查研究、标本采 集和制作离等。在大型真菌资源调查及分类学研究 中,按照“野外调查一地理分布一生态特征一标本 采集一性状分析一文献资料一物种鉴定”的技术路 线,研究方法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测定、形态数据分 析相结合,重点调查与普查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地对 该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种类进行考察。根据该级自 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料和标本实物,对比宏观及微 观结构特征的观察和记录,按照真菌的分类观点,对 标本进行分类鉴定。研究该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的 种类组成结构、区系成分、地理分布以及珍稀种类的 价值等。同时,进行不同的季节的采集,详细记录大 型真菌的采集地点、时间、数量、海拔高度,植被类型 等相关的生态数据,通过真菌标本微观结构和宏观 诸特征的分类鉴定,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大型真菌的种类组成差异、数量变化及优势种 群,探讨森林植被与大型真菌的相互关系(吴兴亮, 1993)。 

3 邦亮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的种类组成 根据对广西邦亮自然保护区考察所采集记录 的标本资料,已知该保护区大型真菌共有126种, (Gilbertson et a1.,1986;Pegler 1983;Kirk et a1., 2001;Singer,1969,1986;Smith,1972;戴芳澜, 1979;邓叔群,1963;吴兴亮等,1997;吴兴亮等, 10 贵 埘 科 学 29卷 201 1)隶属于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 iomycota的6纲l4目41科73属。担子菌106种, 子囊菌20种。其中食用菌50种、药用菌48种、木 腐菌38种、毒菌8种。在该区的大型真菌中,以多 孔菌科Polyporaceae、灵芝科Ganodermataceae、红菇 科Russulaceae、炭角菌科Xylariaceae的种类及数量 占优势,计54种。该林区大型真菌主要类群为蜡钉 菌属Itelotium、炭角菌属Xylaria、灵芝属Ganoderma、 革裥菌属Lenzites、小孑L菌属Microporus、栓孑L菌属 Trametes、密孔菌属Pycnoporus、小皮伞属Marasmius 等。已鉴定的大型真菌绝大部分为半肉质和革质和 木质种类,如烟色烟管菌Bjerkandera mos。(Pers.) P.Karst、环带小薄孔菌Antrodiella zonata(Berk.) Ryvarden、黄齿孔菌Flavodon flaw(Klotzsch)Ry— varden、血红密孔菌Pycnoporus sanguineus(L) Murrill、翘鳞香菇Lentinus squarrosulus Mont.、桦革裥 菌Lenzites betulina(L.)Fr.、扁韧革菌Stereum ostrea (Blume&Nees)Fr.、相邻小孔菌Microporus affinis (Blume&Nees)Kuntze、朱红密孑L菌Pycnoporus cin— nabarinus(Jacq.)P.Karst.、云芝栓孔菌Trametes versicolor(L.)Lloyd等,还有毛黑鞭炭棒Xylaria ianthinovelutina(Mont.)Fr.等6种炭质种类。在已 定种的126种大型真菌中,发生于阔叶林(其中落 叶阔叶林中的大型真菌35种、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38种和季雨林中的大型真菌35种)。发生于灌丛 中的大型真菌18种;发生于草丛中的大型真菌8 种。根据海拔和环境的不同,该区的大型真菌分布 为4个生态类型:发生于洼地中的大型真菌28种; 峰丛漏斗林带中的大型真菌53种;发生于峰丛中部 林带中的大型真菌36种;发生于山顶林带的大型真 菌12种。 4 邦亮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与森林植被类 型的关系 本区植被的森林景观尚比较繁茂,典型代表类 型为岩溶石山季节性雨林,同时也孕育了丰富的岩 溶特有植物。本林区也分布有众多的岩溶特有植 物,如地枫皮、岩樟、米念芭、龙州凤仙、网脉紫薇、长 锥序荛花、秀丽海桐、超长柄茶、金丝李、蚬木、肥牛 树、灰岩棒柄花、石山巴豆、鸡尾木、圆叶乌桕、岩生 鹅耳枥、密花美登木、苞叶木、小叶黄皮、石山吴萸、 石山花椒、黄连木、清香木、圆果化香、樟叶鹅掌柴、 龙州安息香、龙州水锦树、剑叶龙血树、董棕、石山 棕、龙州棕竹等。众多的岩溶特有植物,表明了邦亮 自然保护区具有明显的岩溶区系性质。森林植被类 型的不同,反映出大型真菌种类组成不同。根据考 察资料分析,可将邦亮自然保护区中的大型真菌与 森林类型的关系划分为阔叶林中的大型真菌(落叶 阔叶林中的大型真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季雨 林中的大型真菌)、灌丛中的大型真菌、草丛中的大 型真菌。 4.1 阔叶林中的大型真菌 邦亮林区为典型的岩溶地貌,地貌形态比较复 杂,水热条件结合良好,有利于岩溶石山森林植物的 生长发育,为众多大型真菌的生息繁衍创造了有利 条件。依据的是《中国植被》的分类原则,同时也综 合了植物群落各方面的基本特征,将邦亮自然保护 区大型真菌分为常绿落叶林中的大型真菌、常绿落 叶阔叶混交林和季节性雨林中的大型真菌。 4.1.1落叶阔叶林中的大型真菌 本类型仅见于林区外围邦亮村附近背后山,为 次生的落叶阔叶林,成小片分布,分布于山坡的中下 部,土壤为酸性土,生境相对较湿润。群落中枫香 树、构树和盾叶木占绝对的优势,乔木层与其伴生的 还有斜叶榕、青冈栎、常绿榆、厚缘青冈、小果绒毛 漆、禾串土密树、苦木、荷木、南酸枣等。灌木主要 种类有滨盐肤木、水锦树、锥序荚莲、贞桐、尖子木、 三对节、野牡丹等。由于树种复杂,形成多种小气 候,大型真菌种类多样。本类型获标本56号,定种 35种。常见的大型真菌有黄肉盘菌Sarcosoma thwaitesii(Berk.&Broome)Petch、虫花棒束孢/sar- iafarinosa(Holmsk.)Fr.、椿象虫草Cordyceps au— tans Pat.、牛粪盘菌Ascobolus stercorarius(Bul1.)J. SchrSt.、润滑锤舌菌Leotia lubrica(Scop.)Pers.、污 胶鼓菌Bulgaria inquinans(Pers.)Fr.、毛木耳AM— ricularia polytricha(Mont.)Sacc.、芳香喇叭菌Can— tharellus odoratus(Schwein.)Fr.、橙胶孔菌Favolas— chia auriscalpium(Mont.)Henn.、皱盖假芝Amauro derma rude(Berk.)Pat.、黄齿孔菌Flavodon flaw (Klotzsch)Ryvarden、桦革裥菌Lenzites betulina (L.)Fr.、血红密孔菌Pycnoporus sanguineus(L.) Murrill、翘鳞香菇Lentinus squarrosulus Mont.、桦革裥 菌Lenzites betulina(L.)Fr.、扁韧革菌Stereum ostrea (Blume&Nees)Fr.、相邻小孔菌Microporus affinis (Blume&Nees)Kuntze、朱红密孔菌Pycnoporus ci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