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特色创新发展服务社会——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办学记实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作者: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24年第03期入选理由积极探索五年制高职人才成长规律,构建了五年贯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五年制高职特色品牌,成为江苏现代职教体系的重要支撑、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高地和全国五年贯通人才培养的实践典范,确立了五年制高职在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亮点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基于技术技能人才“知识学习由易到难”“技能形成由简单到复杂”的长周期成長规律和“宜早宜长宜贯通”的培养规律,着眼于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提出“一体化设计、一体化实施、一体化治理”的系统育人理念,以此指导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改革实践。
一体化设计旨在通过开发五年制高职标准体系,明确五年制高职一体化育人的基本规格,解决“育什么人”的问题;一体化实施旨在通过再造五年制高职教学流程,探索五年制高职一体化育人的实施路径,解决“如何育人”的问题;一体化治理旨在通过健全五年制高职治理机制,创新五年制高职一体化育人的治理体系,解决“育的怎么样”的问题。
对全省五年制高职办学需求、人才培养过程、培养质量等进行全面调研,依据国家层面职业教育法规、制度和政策,立足五年长周期培养实际,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渐进性规律,分层分类设计专业建设、教学实施、教师发展、质量保障等标准,标准覆盖已设所有专业大类和人才培养过程;围绕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方面,制定了办学准入、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系列实施规范。
在实践中,学院和办学单位不断优化、完善、丰富标准体系,提升标准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实践性,强化标准应用的规范性、严肃性和时效性,实现院、校二级标准体系融合贯通、协同有效,为五年制高职规范发展、科学发展和创新发展提供完备的全要素、全过程、全领域标准体系。
20年办学实践,形成了跨域联动机制,破解了区域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形成了跨校带动机制,破解了校际办学能力不均衡问题;形成了跨界互动机制,破解了行业企业参与办学不充分问题,激发了各办学主体活力,将庞大的办学规模转化为强大的发展优势。
常州工学院

常州工学院常州工学院是教育部批准建立的本科层次的普通高等学校。
占地1000多亩,校舍建筑总面积35万多平方米,教学、科研、生活、运动设施完善,功能齐全。
学校布局合理,设计先进,是江苏省高校花园式校园、江苏省园林式单位,并被评为全国单位造林绿化400佳之一。
学校现设有机电工程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光电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人文社科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理学院、师范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延陵学院、成人(继续)教育学院、体育教学部共15个二级学院和直属教学部。
设有32个本科专业。
另外还与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丹麦VIA大学学院等国外院校合作开办了旅游与接待商务、学前教育等专业。
全校现有在校生近20000名,其中全日制在校学生13000余名。
学校现有教职工1000余人,专任教师700余人,高级职称人员占40%以上。
金怡濂、汤定元、徐至展、许学彦、沈学础、薛鸣球、都有为、李佩成等8位院士受聘为我校的名誉教授,来自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的400多位高级专家常年担任我校兼职教师,参与人才培养工作。
目前,全校教师队伍的职称、学历、年龄以及知识、能力结构比较合理,已经初步形成由一批德高望重的教授领衔、一批年富力强的副教授、讲师担纲、一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青年教师为骨干的教师队伍。
学校十分重视实践教学和实验室建设,努力为学生创造接近并领先于实际工业生产的实验、实习条件。
各实验、实习场所拥有一大批与专业教学以及科研、生产相配套的并领先于企业技术水平的高新仪器设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亿元,为学校师生不断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其中先进制造技术中心、电气自动化综合实验、计算机图形图像、计算机网络等实验室已成为具有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咨询等多功能的在地方经济建设中起着重要推动作用的科技开发基地。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拥有多个远程教学教室和多媒体集中控制教室,还建有计算中心、办公自动化实验室等实验、实习场所,已建成的千兆以太校园网配备了国内一流的设备。
立足希望田野 实现崛起梦想——安徽省牛集高级职业中学特色办学纪实

立足希望田野 实现崛起梦想——安徽省牛集高级职业中学特色办学纪实本刊记者 马善国2012年,安徽省牛集高级职业中学和她的掌门人吴文清都迎来了“人生”中的一件大喜事——学校申报第三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项目取得圆满成功,项目总投资206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提供专项建设经费920万元。
这不仅预示着这座位于皖江中游北岸的农村职业学校的发展将立足新起点、再上新台阶,更是吴文清校长与牛集职高“真办职教,办真职教”发展理念的最好见证。
牛集职高的前身是一所民办农中,创办于1962年,1984年正式更名为牛集高级职业中学。
从2005年开始,学校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2005年,学校被确定为枞阳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培训基地和安徽省农民工培训定点机构;2008年12月,学校被确定为安徽省省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2010年3月,学校跻身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行列;2012年,学校申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项目成功……一所以涉农专业为主、置身偏僻村野的职业学校,缘何能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职业教育改革大潮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初夏的五月,我们走进牛集职高,带着诸多疑问,倾听吴文清校长畅谈在职教这片希望田野上勤耕不辍的发展真经。
立足农业 打造品牌职业中学的发展之路最忌摊子铺得太大、专业设置多而全,应该办特色专业、育特色人才,做大做强自己的文章,创立自己的品牌,这也正是牛集职高的发展理念。
——吴文清牛集职高地处农村腹地,距枞阳县城有40公里。
这个地理上的劣势,却被牛集职高转化成了发展优势。
学校因农而创,为农而立,情系“三农”,深深扎根于农村的沃土中茁壮成长。
学校将办学定位确立为:立足农村,通过人才培养和科技辐射,积极为本地区的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经济增长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建设和谐富裕的新农村服务,努力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高文化素养、过硬专业技能和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实用型技术人才。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学 院创 办于 1 9 6 3 年, 历 经 五 十 年 岁 月的 洗 礼 和 积 淀 , 六 改 校 名 ,四 迂 校 址 。2 00 2 年 ,学 院 独立 升 格 ,隶 属 江 苏 省 教 育 厅 。 办 学 以 来 ,学 院 秉 承 “ 知 行并进 ”的校 训 I I 精 神 、 坚
实 训中 心进 行柔 性关 节
学 院坚 持 国 际化 办 学 ,与 韩 国 新 罗 大 学 、台 湾 建 国科 技 大 学等 高 校 开 展 校 际 合 作 项 目 。积 极 服 务
学 习型 社 会 建 设 ,开 展 成 人 学 历 教 育 、非 学 历 教 育 培 训 、职 业技 能鉴 定与 职 业资格 认证 。
▲ 物 流 管 理 专 业 学 生在 张 家 港 正 大 富 通 汽 车 配件 公 司 “ 学训互交”
高 等 学校 品 牌专 业 2 个 、江苏 省高 等 学校 特 色 专业 3 个 、江苏 省 示范 性 高职 院校 重 点建 设 专业 3 个 、国 家骨 干 高职 院 校重 点建 设专 业 5 个 、高 等 职 业 学 校提 升 专业 服 务 产 业 发 展 能 力 项 目2 个 、全 国机 械 行 业 特 色
■— — 孺
. ’
圆
咖
\ |
位蜘 , 对点焊 _ 工业机
练
蠢‘ 慧
所 高 职 院 校 。学 院 成 功 孵 化 1 0 家 高 新 技 术 企 业 ,其 中2 家产 值过 亿 ;并 吸 引 安 川 J 电机 等外 资 企业 在 常 州 投 资 ,助 推
了 “ 常州 机 器人 及 智 能 装 备 产 业 园 ” 建 设 。
持 “ 以人 为本 、崇 尚技术 、
砥砺奋进六十载,弦歌不辍谱华章——苏州技师学院60年发展成果丰硕

苏州技师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始建于1960年,是苏州市第一所专门培养技能人才的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
60年沧桑岁月,60年奋斗征程。
办学60年来,学院始终坚守初心,以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优秀技能人才为己任,砥砺奋进,高质量发展,取得了累累硕果。
学院先后被评为“国家首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国家首批职业训练院试点建设单位”“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苏州市文明单位”等多项荣誉。
学院在艰苦的条件下诞生,在曲折的历程中发展,早期的学院人奉献不忘开拓,耕耘不忘求实,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依法办学,形成了“开拓、求实、文明、守纪”的校风。
文 / 顾正明 贾丽琴砥砺奋进六十载,弦歌不辍谱华章——苏州技师学院60年发展成果丰硕2019年,学院获评江苏省重点技师学院,标志着学院迈上了新台阶,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在国家大力发展技工教育的机遇期,学院领导班子决心团结带领广大教职工凝神聚心,把学院建设为江苏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技师学院。
凝心聚力 一流水准学院创办之初,条件简陋,没有实训场所和设备。
1964年,部分单位无偿提供给学院一部分报废设备,学院师生自己动手,加以修复,变成学生的实训设施。
1978年复办后,学院一方面将原来留下的一个旧车间改建为电子专业的实习车间,另一方面购置废旧缝纫机板60块,将其改装成了电子实习操作台。
1984年,学院迁至市区,实习条件改善,仪器设备不断充实,到1998年底,学院已拥有完好机床44台。
2009年,学院迁入国际教育院北区新校区后。
高标准建成了现代制造业、创意服务技术、信息技术、轨道交通技术、综合技术五大公共实训中心,建筑面积达7.44万平方米;建设了数控、数字化模具设计与制造、西门子工业自动化、电力拖动、机器人、智能制造、烹饪、现代物流等170多个技术先进的实训室。
投资2亿元配置了集高端性、先进性、示范性、实战性于一体的教学设施设备,充分满足技工教育、技能培训、职业技能竞赛、技能鉴定、技师研修等需求。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三段对接”创业教育模式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三段对接”创业教育模式
程宇
【期刊名称】《职业技术教育》
【年(卷),期】2012(033)005
【摘要】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以拓展创业知识、培养创业兴趣、引导毕业
生自主创业为目标的"三段对接"创业教育模式。
"三段"指在时间上把创业教育分为"创业教育、创业模拟、创业实践"三个阶段;对象上,从普及到精英;内容上,由理论到实践,循序渐进。
"对接"指对接学生特点、对接专业特色、对接社会需求。
对接学生特点,就是立足于高职生动手能力强、创业兴趣浓的特点;对接专业特色,就是借助工科类专业技术含量高、创业成功率高、竞争压力小的优势;
【总页数】1页(P1)
【作者】程宇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2.依托产业、对接行业的立体式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产品造型设计专业为例
3.“专业社
团建设+创业实体运作”创业教育模式探幽——以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
计系创业教育模式为例4.依托共享工厂"三段式"培育拔尖创新人才的实践探索——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5.论高职工科院校“三段对接式”创业教育体系
的构建——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全国职教的典范——记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筹建、改革和发展

提出许多指导性 的意见 和建议 :希望常州地 区能 提 育 局 举 行 的 招 座 谈 会 上 。笔 者 急 不 可 耐 地 说 :我 们 “
前 普 及 九 年义 务教 育 ; 在 积 极 进 行 基 础 教 育 改 革 的 这 个 地 区 乡 镇 企 业 在 地 方 经 济 的 总量 中 已 占到 一 半 同 时 大力 发 展 职业 技术 教 育 。办 好 常 州 工 业 技 术 学 份额 , 称 乡镇 企 业 是 ‘ 壁 江 山 ’ 有 半 。但 是 乡镇 企 业 急 院, 为地方培养应用型的职业技术人才 ; 为全 国社 会 缺 职业 技术 人 才 。如 果 能 在 我 们 城 市 建 立 职 业 技 术
一
、
综 合 改革 。 孕 契机 暗
去 苏 州 争 取 这一 项 目是 责 无 旁 贷 的 事 。到 苏 州 后 。 笔
了解 的 基 础 上 , 持筹 办 一 个 职 业 教 育 中 心 。当天 下 支
18 96年 , 家 计 委 、 家 科 委 等 中 央 部 委 , 定 者 了解 到 华 夏 基 金 会 主 要 是 计 划 通 过 在 内 地 考 察 、 国 国 决 把 常 州 市 确 定 为 全 国 社 会 发 展 综 合 议 。 国家 教 委 委 派 国家 教 委 副 肃 而 又 恳 切 地 指 出 :汪 局 长 .我 们今 天 是 来 搞 项 目 “ 部 级 专 职 委员 黄辛 白 先 生 带 队 ,并 由计 财 司 司长 王 竞 争 的 , 是 听 汇报 的 。 不 能把 自己 当 成 领 导 在 做 不 你
维普资讯
2ogg ( 14 08 2 骂第 3 朔)
一
中等职业教育
本期特.
全国职教 的典范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四方三层”校企合作理事会建设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四方三层”校企合作理事会建设作者:朱平彭银年蒋庆斌裴智民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18期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于1963年,现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有全日制在校生10000多人,教职工600多人。
学校充分利用行业资源办学,联姻国内外知名企业,打造校企合作平台,建立了近500个校企合作基地。
内涵在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的“四方三层”中,“四方”指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四方代表成员,“三层”指理事会中“规划、组织、实施”三个层面。
学校组建由四方代表成员参加的校企合作理事会、区域合作委员会和专门委员会、专业建设合作委员会,形成校企合作理事会组织架构。
校企合作理事会:规划层理事会负责制订章程及有关制度,明确理事会职能、理事成员单位的推荐和选举办法、各方权利义务等事项。
第一,政府。
负责制订企业承担学生顶岗实习、校企合作科技项目、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等方面的扶持政策,支持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和各类平台建设,制订招生考试改革办法、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等相关制度,优化办学环境。
第二,行业。
制订行业规划和行业标准、通报行业发展情况、提供人才需求信息,指导学校相关专业建设。
第三,企业。
有合作往来的企业接收学生顶岗实习,提供就业岗位,在一定范围内开展科技合作,共建双师素质培养基地、兼职教师储备基地和实训基地,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
第四,学校。
调整部门设置和职能,深化以岗位聘任为核心的学校内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使教师参与企业生产实践与社会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打造高技能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开展社会培训,提供技术支撑和咨询服务,输送高质量的人才,服务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地方经济建设。
区域合作委员会和专门委员会:组织层第一,区域合作委员会。
在学生实习和就业相对集中的区域,依托各地高新园区,组建由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四方成员共同参加的区域合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