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人本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简述道家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

道家老子是我国古代哲学家,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代表作品《道德经》对我国古代和现代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尊重自然老子强调尊重自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是自然界的法则。
他倡导人们要顺应自然,不要随意干涉和破坏自然规律。
他以“无为而治”来表达这一理念,即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不要过分干预,而是随顺其自然。
这种理念对于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人们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2. 谦逊谨慎老子提倡人们要谦逊谨慎,不要过分自大和炫耀。
他认为,越是谦逊的人,越能够取得他人的尊敬。
他主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这种谦逊谨慎的品质,使人们不会自满自足,保持谦逊之心,虚怀若谷。
这种品质在人际交往中也非常重要,能够获得他人的认可和信任。
3. 求得内心平静老子强调内心的平静与自在,认为内心平静是获得真正幸福的关键。
他强调要“无欲,则刚”,通过“无为”的境界,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他主张“近所求则远所惧”,即人们应该尽量退隐求谦,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这种内心平静与自在的追求,对于现代社会压力大、竞争激烈的人们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 尊重人的天性老子强调尊重人的天性,反对过分干预和限制。
他认为,人们应该尊重他人的天性,不要强加于人,也不要让外在的规范和束缚过多地左右个体的发展和表现。
他主张“常能自然”的处世之道,即倡导人们要保持真实的自我,不要刻意地迎合他人,以求得真正的自由与快乐。
5. 追求无为而治老子倡导的“无为而治”思想,强调的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
他认为,强大的力量并不总是通过强硬的手段去获取,而是要通过柔弱、温和的方式来达到目的。
这种处世哲学对于处理人际关系、解决矛盾冲突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人们要善于化解矛盾,寻求和平与和谐。
道家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不仅在古代我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他的思想理念可以为人们提供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求心灵安宁与坦然自若的指导,对于塑造人们的良好品质和提高人们的处世智慧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老子养生智慧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老子养生智慧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老子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其主要著作《道德经》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很多关于养生智慧的理念和方法,这些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为当代社会的健康生活提供启示。
首先,老子强调“柔弱胜刚强”,认为谦虚微弱的人反而能够养生,而强壮的人则容易损伤身体。
这启示我们在现代社会中需要更加注重平衡,不要过度追求工作和生活上的强势和执着,而应该保持柔韧和谦虚的心态,从而避免身体上和心理上的过度疲劳和损伤。
其次,老子提倡“自然而然”的养生方法,认为人应该按照自己的自然状态去生活,不应该过度干涉和改变自然状态。
这提示我们需要更加重视自然健康生活方式,尽可能消除社会和环境对身体的干扰和负面影响,保持身心健康的自然平衡。
另外,老子推崇“节制”的生活方式,强调适度地过生活,不要过度贪欲和嗜欲。
这给我们的生活也提出了警醒,提示我们需要控制自己的嗜欲和消费欲,从而减少物质和精神上的过度消耗和压力,从而在健康和稳定的状态中生活。
此外,老子还提出了“不争”的养生哲学,认为人不应该过度争夺权利和利益,而应该保持内心平和,不追求过多的物质和社会社会地位。
这提示我们在现代社会中需要重视人文教育和价值观的提升,从而增加整个社会的美好和谐。
总之,老子的养生哲学虽然是建立在古代社会,但它具有卓越的智慧和现实意义。
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展老子的养生智慧,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从而在当代社会中获得健康和幸福的生活。
《老子》管理思想的现代启示

《老子》管理思想的现代启示《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性著作,蕴含着丰富的管理学思想,对现代管理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老子》的“修身之德”、“自知谦逊”、“无为而治”和“知足常乐”对企业管理思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将有力地促进现代企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企业管理者必须有大德、讲谦逊、知无为、懂常乐,这是《老子》管理思想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标签:《老子》;管理思想;启示《老子》又称为《道德经》,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性著作之一。
其书共八十一章,五千余言,论述精辟,涵义丰富,思想深邃。
《老子》重在论道,蕴含着极大的智慧,它为人们讲述“道”,论解“道”,授人以“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孔德文容,惟道是从。
”[1]老子之“道”能够赋予管理者如何治理一个企业之智慧。
《老子》中的智慧和真谛对现代管理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一、管理之道——修其之德法国思想家罗曼·罗兰说:“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
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
”伟大的品性包含诸多,笔者认为,有大德之人可称为伟大品格之人。
现代企业竞争激烈,管理者若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具备修身以德。
《老子》中对德行的阐述给了现代管理者很好的示范作用。
“修文于身,其德乃真;修文于家,其德乃余;修文于乡,其德乃长;修文于邦,其德乃丰;修文于天下,其德乃普。
”唯有以德修身,家国才能长久,天下才能太平。
管理者首先要做一个有德之人,用自身的品格魅力以赢得人心。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圣人善于经常救助他人,拯救万物。
圣人也是善人,有良好品行的人。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对善良、不善良的人都善待,才是真正善良有德行的人。
企业也是如此,管理者对待企业所有人都应心地慈善,才能人心所向,企业的软实力和凝聚力才能得到提升,企业也会更强大,更长久。
老子养生智慧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老子养生智慧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引言: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道德经》被誉为中国文化的根本经典之一。
对于养生的理念尤为重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养生问题的重视也越来越高。
而老子的养生智慧不仅对于个人保健具有深远启示,对于当代社会发展也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自然养生”、“无为而治”和“忍辱偷生”三个方面,探讨老子养生智慧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一、自然养生老子提倡“道法自然”,强调人应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与当代医学的观点相契合,即强调个体的自愈能力和身心平衡的重要性。
当代社会,人们普遍面临着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环境污染等问题,导致身体健康状况下降。
而老子的自然养生智慧提醒我们要返璞归真,摒弃过度依赖药物和高科技手段的健康观念。
我们应该注意饮食和作息的合理安排,保持心态的平衡和心灵的宁静,以及与自然环境的积极互动,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二、无为而治老子强调“无为而治”,认为宇宙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如果能与之相应,便能达到和谐平衡的状态。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普遍面临着忙碌、焦虑、压力等问题,常常以追求功利和成功为目标,但却忽视了自身的内心需求和身心健康。
而老子的养生智慧提醒我们要放弃过度追求外在利益和荣誉的心态,保持心灵的宁静和和谐,拥抱简单的生活。
只有舍弃功利的心态,摈弃过度追逐物质的欲望,才能使个体和社会恢复平衡和谐的状态。
三、忍辱偷生老子认为,如果能忍辱偷生,即能避免过度争斗和纷争,便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追求物质的快速积累和社会地位的攀升,不择手段地追逐利益,导致社会矛盾丛生,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渐渐瓦解。
而老子的养生智慧提醒我们要远离争斗和纷争,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和的相处方式。
只有摆脱欲望的驱使,懂得忍让和宽容,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和谐的社会。
结语:老子的养生智慧对于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追求物质繁荣和社会发展的我们不能忽视个体的身心健康和内心的平衡,要顺应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要放弃功利心态和物质欲望的驱使,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和谐;要摒弃纷争和争斗的心态,追求忍让和平和的相处方式。
老子养生智慧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老子养生智慧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摘要】老子养生智慧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启示。
从老子关于养生的理念中,我们可以看到注重平和、自然、无为而治的养生观念。
在当代社会,人们过于忙碌,压力大,情绪波动频繁,导致身心失衡。
老子养生智慧提醒我们要顺应自然规律,保持身心平和。
这种养生理念可以应用于当下的保健养生方法中,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
老子的养生智慧也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导人们追求简朴、平和的生活方式。
老子养生智慧的实践方法包括调整饮食、保持运动、充分休息等方面。
老子的养生智慧对当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引导人们追求和谐健康的生活方式。
【关键词】老子、养生智慧、当代社会、启示、理念、应用、影响、实践方法、现实意义1. 引言1.1 老子养生智慧对当代社会的启示老子养生智慧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在当今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也越来越大。
而老子养生智慧所传达的理念可以为当代社会提供一些建议和启示。
老子关于养生的理念告诉我们要顺应自然,顺势而为。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身心健康的重要性,而老子则提倡顺应自然规律,保持身心平衡,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老子养生智慧在当代社会的应用可以体现在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等方面。
他提倡适度饮食,保持节制,避免暴饮暴食,这可以帮助人们预防一些疾病。
老子养生智慧还可以带给当代社会一些启示,如如何保持心态平和,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等。
通过学习老子养生智慧,人们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身心健康,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老子养生智慧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带给人们启示和指引,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借鉴。
2. 正文2.1 老子关于养生的理念老子关于养生的理念主要体现在《道德经》中的一些章节中,他认为养生应该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的变化。
他强调养生要注重内在的修养和身心的调和,通过调整心态、饮食和生活习惯来保持健康。
老子提倡“至柔”、“至静”、“至毋为”,即要追求平和、自然、无为的状态,避免过度劳累和过度消耗,使身心能够达到内外的平衡。
《老子》中的道德观与人生智慧

老子中的道德观与人生智慧[引言]《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著作之一,作者为道家学派鼻祖老子。
在《老子》中,他阐述了许多关于道德观和人生智慧的思想。
本文将深入探讨《老子》中的道德观与人生智慧,并分析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1. 道德观老子的道德观强调返璞归真、自然至善。
他认为,宇宙间万物皆为“道”的体现,而“道”具有无为而治、柔弱而胜等特点。
在追求道德上,他主张退让谦逊、无欲无事以达至高境界,强调个人修养和内心平和。
1.1 返璞归真老子认为人们应该回归初心,摆脱功利心态,追求纯粹、朴素的道德行为。
他提倡保持内心的平衡和简朴度日,通过放下欲望追求内心的满足和安宁。
1.2 无为而治老子认为,在面对复杂问题时,不要过度干预,而是通过一个自然的方式去解决。
他认为一种无为而治的状态能够带来最佳结果,因为每个人和事物都有自己的天性和规律。
1.3 柔弱而胜老子强调以柔弱战胜坚硬,以无为取胜有为,体现了非暴力与和平主义的思想。
他反对武力与暴力,主张以柔克刚、以和制敌。
2. 人生智慧《老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对于我们面对现代社会中各种挑战和困境同样具有深远的启示。
2.1 追求内心平和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感到压力巨大。
《老子》中提倡保持内心平和,适时调整自己的节奏和状态,不要被外界影响所困扰。
只有通过保持内心平静,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困境。
2.2 尊重自然、顺势而行《老子》中的道德观也呼吁我们要尊重自然,并找到合适的方式去顺应时势。
这意味着我们要善于观察和适应变化,并以柔软的方式去应对问题,而不是强行抗拒。
2.3 追求简朴,减少欲望现代社会中,很多人常常陷入追求物质和享受的过程中,沉溺于无尽的欲望。
《老子》主张简朴度日,摒弃浮华的外表和功利的心态,提醒人们追求内在的满足感和内心的宁静。
[结论]通过分析《老子》中的道德观与人生智慧,我们可以看到其中蕴含着深邃的智慧,并且对现代社会同样具有深远启示。
从返璞归真、无为而治、柔弱而胜等观点来看,《老子》给予了我们反思当下生活方式及价值取向之重要启示。
结合实际谈谈老子思想对师德建设的意义

结合实际谈谈老子思想对师德建设的意义和谦虚老子提倡“清心寡欲、知足常乐”,认为人应该追求简朴、朴素的生活方式,不要过于追求物质财富,而是应该注重内心的修养和精神的提升。
同时,老子也强调谦虚谨慎,认为人应该保持谦虚的态度,不争不抢,不自大不自卑,才能够真正地达到道德的高度。
这种倡导质朴和谦虚的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中过度追求物质和虚荣的现象,具有强烈的警示意义。
只有通过倡导质朴和谦虚的生活方式,才能够真正地培养出道德高尚的人才。
二、老子思想对师德建设的启示教师作为德育工作的主体,其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全面发展。
而老子的思想,对于教师的师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老子的道德观要求人们要尊重道德,注重德行。
教师作为德育工作的主体,应该保持高度的道德自觉,注重自身的德行修养,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
其次,老子的思想强调倡导质朴和谦虚,教师也应该以谦虚的态度对待学生,不自大不自卑,不争不抢,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最后,老子的思想强调“以德服人”,教师在德育教育中应该注重发挥道德的力量,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引导学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总之,老子的道德观对于师德建设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只有教师在德育教育中注重道德修养,以身作则,倡导质朴和谦虚,才能够真正地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老子所倡导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思想,强调真话不需要装饰,装饰的话不值得相信。
同样的,生活也应该保持清淡、宁静,远离外界的诱惑。
这对于当今社会上的送礼、公款吃喝等浮华、浪费的不良风气而言,具有较好的警示作用。
老子的“知足常乐”思想,强调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保持长久。
最大的灾祸莫过于不知足,最大的危害莫过于贪得无厌。
这一思想在当今社会中,对于物欲得不到满足的人而言,是一条最充满智慧的建议。
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培养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活动。
《老子》中的经济学思想及其评述

《老子》中的经济学思想及其评述《老子》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哲学经典,书中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其中也涉及到了一些经济学的内容。
虽然《老子》并不是专门讨论经济学问题的著作,但其中蕴含着一些与经济学相关的思想,这些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对当代的经济学理论与实践产生了影响。
本文将从《老子》中的经济学思想出发,探讨其内涵及对当代的启示,并对其进行评述。
1. 财富观念《老子》中对财富的认识体现了其独特的经济学思想。
书中提出“无为而治”、“不可得之事,无为而成”等思想,强调天道无情,万物自然。
这种“无为而治”的理念对于经济学来说,可以理解为放弃强求,顺应天时地利,随遇而安,不过度干涉市场,从而实现自然规律下的经济平衡。
《老子》还提出“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母,以知子;既知子,复守母”的观点,表明一种经济学上的“顺势而为”的态度,强调顺应事物的发展变化,寻找问题的本源,从而达到经济发展的目的。
2. 领导理论《老子》中的领导理论也对当代的经济管理产生了一定的启示。
书中提出“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等思想,强调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不过分炫耀自己的才能,不追求奢侈的物质享受,以免引发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和道德滑坡。
这种领导理念在当代的经济管理中也体现了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强调领导者应该倡导社会公平,传递正面的道德观念,以此来影响和引导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3. 理性思维《老子》中的理性思维对当代经济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书中强调“善者之师,不善者之友;圣人之居,虽器有亡焉”,强调了领导者应该倡导正当的社会行为和价值观念,同时也强调了对于不善的人和行为也应该给予包容和帮助。
这种理性思维对于当代的经济学而言,也呼应了理性社会主义的思想,强调了人们应该树立理性的社会心态,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4. 无为而治的理念《老子》中的“无为而治”思想对于当代的经济学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书中提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讲述了服从自然规律的思想,追求简约、自然的生活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老子人本思想及其当代启示蔡振磊 09级马哲专业学号:10420091151921[摘要] 老子作为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人本思想影响了中华文化两千多年,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他所著的《道德经》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本思想,内容涉及人的地位、人的本性、人的使用、人的激励机制、人的培育等诸多方面。
今天我们提倡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而两者都离不开以人为本这一核心。
研究老子的人本思想,无疑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老子;人本思想;当代启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提出“以人为本”①的观念以来,中国古代的学者和思想家们大多都同“人本”一词有着密切的联系。
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在其所著的《道德经》中便蕴含着丰富的人本思想,是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古代人本思潮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时至今日,我们大力提倡积极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离不开以人为本这一核心。
而做到以人为本,除了应从当前中国的社会现实出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主导外,充分挖掘我国古代人本思想中的合理之处也显得十分重要。
因此,影响了中国文化两千年之久的老子人本思想,在今天依旧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价值,依旧可以让我们从中得到许多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益的启示。
一、老子人本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任何思想的产生,都同其所处的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密不可分。
老子的人本思想也不例外。
老子是一位极具爱人精神的古代哲学家,正是这种精神使其进入了以人为本的思潮中。
他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是一个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变革时代,是一个各封建小国间不断进行兼并战争的时代,也是中国向封建统一帝国过渡的时代。
从封建小国的割据向统一封建帝国的过渡,本应是一个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的过程。
然而,由于这一过程是通过残酷的战争手段完成的,因此,对处在这个时代的人民来说,这也是一个充满着血泪和杀戮的痛苦过程。
②老子爱人精神的产生,便是直接来源于他对春秋战国时期人民所受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关怀。
从总体上看,老子人本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以连年的兼并战争、残酷的大杀戮为特点的扰民政策。
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人口本来就不多,据统计,各诸侯国的人口数加在一起,也仅有两千万左①《管子﹒霸言》右。
而各国为兼并战争而强行征召的兵员,却远远超过了人民所能负担的能力。
当时,每个国家征召的兵员都有30万至100万之多。
各国的兵员如此之多,给当时的老百姓带来了极为沉重的负担。
同时,各国为了激励士兵的杀敌能力,又制定了各类的奖励机制,例如秦国规定士兵每斩首敌一人,就可赐爵一级,因而秦国士兵经常为多取敌人首级而不分敌兵和老百姓,肆意杀掠。
连绵不断、旷日持久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极为巨大的伤害。
每经过一场大战,所有战死者的丧葬费、伤员的医疗费和车马兵器的损失惊人,其损失甚至达到了“十年之田而不偿也”①的地步。
而这一切最终都要转嫁到老百姓的身上,使得他们的生活更加地举步维艰。
第二,各国为取得战争的胜利,不择手段,给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在这些手段中,最为残酷的便是决堤放水、水淹城镇或战略要地,以此来夺取战争的胜利。
如公元前358年,楚国讨伐魏国,曾决堤黄河水灌长垣;公元前225年,秦国将领王贲灭魏国时,包围了其国都大梁,引黄河之水去水灌大梁城,导致大梁被水淹三个月,城墙坍塌,百姓死伤无数,迫使魏国国君最终不得不投降。
这种为了夺取战争的胜利而制造的人为灾难,对百姓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惨重的损害。
与此同时,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战后生产和生活的恢复。
第三,各国大量征发的无期徭役,给原本就有限的人口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春秋战国时期的徭役包括治公田、杂役、修堤、筑路等诸多种类,其中又修筑长城最为典型。
当时的各国为防御他国和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纷纷大量征发徭役,沿山脊或河堤修筑长城。
特别是在战国中叶以后,赵、燕、秦受到东胡、匈奴、林胡等游牧部族的侵扰,为了确保边界的安全,三个国家征发了几十万的徭役,修筑规模浩大的北长城。
不论其效果如何,对于当时的百姓而言,这无疑是一项巨大、繁重而且痛苦的负担。
第四,春秋战国时期,农民除了受到战乱、徭役之苦,还要经受官僚、地主、高利贷者的残酷剥削。
例如,当时的魏国便“常岁赋百姓,收取其钱,得数百万,用其二三十万为河伯娶妇。
”②大量的农民在将辛苦劳动了一年的所得,用于交付繁重的地赋之后,便所剩无几,甚至剩下来的余粮连父母都养活不起,唯有靠借贷度日。
因此,当时高利贷十分地盛行。
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田文,就是一个大高利贷者,在他的封邑薛地大放高利贷,一次就可以收到“息钱十万”。
③在沉重的生活压力和高利贷的严重剥削之下,农民经常逃亡他乡。
孟尝君的谋士冯驩曾说过:“息愈多,急即以逃亡。
”④可见,当时以农民为主体的老百姓生活的艰辛以及所处的悲惨境地。
以上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乱之苦,劳役之重,执政者扰民之惨,剥削、高利贷盘剥之毒,共同构成了老子爱人精神形成的社会基础,促使了老子人本思想的产生。
⑤这无疑引起了老子对于当时社会环境的反思,引发了他对老百姓的关注,提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⑥因而,老子的思想就其根本关怀而言是人本思想,其核心价值观是以人为本。
①《战国策·齐策五》②《史记·滑稽列传》③《史记·孟尝君列传》④《史记·孟尝君列传》⑤参见乔长路:《中国人本思潮与人生哲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23页。
二、老子人本思想的主要内容在老子所著《道德经》一书中,虽然只有五千余言,却蕴含着丰富的人本思想。
从以人为本作为立足点,老子的人本思想主要包括了下述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老子重视人的地位,认为域中四大,而人居其一。
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是中国古代先哲们关于天人关系问题探讨中的重要内容。
老子第一个将人从天地万物中分离开来,作为一个独立的类别,并置于天地万物的大背景下对人的地位进行比较和思考。
①他认为“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②这就是说,在宇宙之中有四大,而人是四大之一。
这表明了老子强调人在宇宙中占据重要地位,强调对人的尊重问题。
而人之所以能成为四大之一。
因为这里所指的“人”,是能够全面和准确掌握天地万物变化的规律。
尽管老子强调人的地位和对人的尊重,但他并未过分抬高,而是主张人要服从于“道”、天”以及“地”。
在同一章节中他又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③即人要取法于地,地要取法丁天,天要取法于道,而道则纯任自然。
这样“人”、“地”、“天”以及“道”也就有了地位上的高低顺序。
“道”就成了至高至尊的,在宇宙之中是处于之高无上的地位。
人既然要取法于地,地又取法于天,天又取法于道,那么人就必须服从于“道”。
第二,老子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主张人的本性并非单纯的善或恶,而是一种质朴本真的状态。
老子在《道德经》第2章讲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这就是说,天下人之所以能都知道美的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存在;天下人之所以能都知道善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他又讲到:“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④以及“道者万物之奥。
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⑤这些表明了老子主张人性是有善恶之分的。
在他看来,人的本性并不天然地具有善恶之分,质朴才是人的原初状态,即无知无欲的状态。
他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⑥这里提到的“赤子”就是指初生的婴儿,婴儿的本性就是道德涵养最深厚的人的本性。
在一定程度上老子所说的善,从本真意义上来说,就是指像婴儿那样的质朴状态。
老子认为人性之所以会有“恶”,是因为人后天拥有了各种欲望,会采用智术以及有为和相争的方式满足自身的欲望,此时人的本性就由原先的质朴转变成为“恶”。
因此,老子要求人们应“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圣弃智”。
他主张人性是可以实现从恶向善的动态转变的,人的本性也是可以由自私自利向无私无欲的高尚人格转化的。
而实现转化的根本途径在于遵循“道”,以“道”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
第三,老子提倡对人进行无为而治的管理。
在《道德经》的第2章,他便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段话意思是说,治国者以无为的方式处理世事,实行不言的教导;万物兴起而不制造事端;生养万物而不据儿已有;作育万物而不自恃为己能;功业成就而不自我夸耀。
正因为他不自我夸耀。
因此他的功绩不会涡灭。
老子认为管理者不应干涉百姓自己的事,应让他们自由地发展。
①参见曾宪年:《老子领导思想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4页。
②《道德经·第25章》③《道德经·第25章》④《道德经·第27章》⑤《道德经·第62章》他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①说的就是天地和圣人都没有什么偏爱,万物和百姓因此才能自然地生长、发展。
而只有在这种无为之中,人才能回到婴儿般质朴的状态;统治者只有依照无为的方式,才能实现爱民治国。
②接下去,老子又借圣人之口说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③这具体表明了无为的管理方式所能带来的种种好处。
因此,要求治国者应以无为的方式管好人用好人。
此外,老子还认为采用无为的管理方式,能够充分调动百姓的积极性,节省治国者的精力。
他说:“太上,下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④可见,无为而治才是管理百姓,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
第四,老子以“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作为人的激励机制。
老子提出:“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⑤他主张不推崇贤才,不珍贵难得的货物,不炫耀可以引起贪欲的财货,从而可让人不争权夺利,不因贪心而为盗,不扰乱人民清静的心思。
在老子所生活的时代,社会动荡,诸侯国之间纷争不断,诸侯们为维持自己的统治,纷纷招揽贤才。
然而,很多所谓的贤人只是为了一己私欲,纷纷投效于诸侯门下,助长了人们不思踏实干活,而去投机钻营的风气。
基于这样的社会时代背景,老子提出,不崇尚所谓的贤人,让人们依着自己自然的本性去发展,而不是纷纷去按照贤人的标准来标榜自己,争夺名利。
⑥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⑦在下面的章节,他又进一步讲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