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基础及指导应用

电子技术基础及指导应用
电子技术基础及指导应用

电子技术基础及应用

学习目的: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我们大家在日常工作中,在电路图上遇到这种元器件,我们应该知道什么是二极管和三极管。

容:

各位战友们大家好今天由我给大家一起学习半导体二极管和三极管的相关基础知识,今天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介绍。

知识重点

一、什么是半导体?半导体的基本特性有哪些?

二、二极管和三极管的分类、特点与电路符号。

三、二极管和三极管的简易测试。

第一节半导体基础与二极管

半导体器件

近代电子学是在半导体器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半导体器件具有体积小、重量轻、使用寿命长、功率转换效率高等特点,因而在电子技术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半导体基础知识

(一)半导体的特性

自然界物质按其导电能力不同可以分为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导体的导电能力很强,而绝缘体几乎不能导电。半导体是导电能力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一类物质,常见的半导体材料有硅、锗等。半导体具有一些独特的性质:(1)在半导体材料中加入少量其它元素(称“杂质”),导电能力显著增强;(2)给半导体材料加温或用光照射时,导电能力也会显著增强,表现出“热敏”和“光敏”特性。

为什么半导体会具有上述特性呢?我们可以从半导体材料的部结构来说明这个问题。

我们知道,金属导体是靠自由电子传导电流的,这种传导电流的自由电子叫载流子。在半导体中,不仅有电子这样的载流子,而且还存在另一种带正电的载流子——空穴。正是由于半导体中存在自由电子和空穴两种载流子,所以其导电就具有特殊性。

(二)杂质半导体

纯净半导体的导电能力相对来说是较弱的。如果在纯净半导体中有选择的加入某种微量元素,会使半导体的导电能力显著提高,这种半导体称为杂质半导体。

1.P型半导体

在纯净半导体中掺入微量的三价元素(如硼元素),就得到P型

半导体。在这种掺杂后的半导体中,空穴的数目远大于自由电子的数目,称为多数载流子,而电子称为少数载流子,所以又称它为空穴型半导体。

2.N型半导体

在纯净半导体中加入微量的五价元素(如磷元素),就得到N型半导体。这种半导体中的自由电子为多数载流子,空穴为少数载流子,所以又称为电子型半导体。

二、PN结

PN结是指P型和N型半导体接触时在交界面上形成的具有特殊性能的电荷薄层,它是制造各种半导体器件和各类集成电路的基础。

PN结的主要特性是单向导电性。PN结加正向电压时,P区接电源正极,N区接电源负极,电路中有很大的正向导通电流,PN结呈低阻状态,通常称为导通状态。PN结加反向电压时,N区接电源正极,P区接电源负极,此时PN结外呈现高阻状态,通常称为截止状态。

由上述分析可知,PN结加正向电压时,呈低阻导通状态,电流大;加反向电压时呈高阻截止状态,电流近似为零,这就是PN结的单向导电性。

三、晶体二极管

(一)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

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是指二极管两端电压与电流之间的关系。通过伏安特性曲线能形象的表示出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它是分析和应用二极管的重要依据。

1.正向特性

当二极管的两端加上正向电压时,就会产生正向电流。但正向电压很小时,正向电流很小,只有当正向电压超过某一数值时,才有明显的正向电流,这个电压称为死区电压,锗管约为0.2-0.3V,硅管约为0.5-0.8V。

2.反向特性

当二极管的两端加上反向电压时,就会产生反向电流。小功率二极管的反向电流很小,硅管一般小于0.1UA,锗管小于几十微安。

当二极管两端的反向电压超过某一数值时,反向电流突然增大,这种现象称二极管反向击穿。

(二)半导体二极管的分类

半导体二极管的分类如图所示

(1)整流二极管是常用的普通二极管,它的作用是把交流电变换成脉动的直流电。普通二极管一般工作在3KHZ一下。

但用于高频、脉冲整流电路的二极管,其频率特性和开关

特性等参数还有另外要求。

(2)稳压二极管同普通二极管一样都具有单向导电性,而且两者的伏安特性也根相似。两者的主要区别是:普通二极管

一般在正向电压下工作,而稳压二极管则在反向穿状态下

工作;普通二极管的反向特性曲线不陡,动态电阻较大,

而稳压二极管对应的伏安特性反向曲线很陡,即动态电阻

很小,电流虽然在很大围变化,但是稳压二极管两端的电

压变化很小,稳压二极管正是利用这个特性起到稳压作用

的。当然,对稳压区的反向电流也是有限制的,如果反向

电流超过规定的允许值,稳压二极管也会由于击穿而损坏。(3)光电二极管也叫光敏二极管。和发光二极管一样,是一个PN结构成,PN结受光照射后产生光电流,因此可用它接

收入射光。光敏二极管的封装有金属封装和塑料封装两种。

当PN结在反向电压下工作时,在一定频率的光的照射下,

反向电阻会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变小,反向电流增大。光

电二极管总是工作在反向偏置状态。

(4)变容二极管也叫晶体二极管电容器。它也是一个PN结结构,它工作在反偏置状态,通过改变在二极管上的反向偏

压的大小,可使结电容发生变化。变容二极管的优点是体

积小、工作可靠、调谐速度快,而且易于实现遥控。它主

要用于自动频率微调、电调谐以及振荡回路的调谐等。(5)发光二极管是一种把电能转换成光能的固体发光器件。当给PN结加上正向偏压时,就会发出光来,PN结就变成了

光源。

不同的半导体材料制造的发光二极管将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发光二极管的响应速度快,使用寿命长达几万小

时,稳定性好,抗震性强。用七段发光二极管,还可以组

成0-9任何一个数字,用于LED数码显示。目前使用较多

的是用透明环氧树脂封装的管子,引脚较长的电极是正极,

较短的是负极。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简明教程(第三版)答案-

习题1-1欲使二极管具有良好的单向导电性,管子的正向电阻和反向电阻分别为大一些好,还是小一些好?答:二极管的正向电阻越小越好,反向电阻越大越好。理想二极管的正向电阻等于零,反向电阻等于无穷大。习题1-2假设一个二极管在50℃时的反向电流为10μA ,试问它在20℃和80℃时的反向电流大约分别为多大?已知温度每升高10℃,反向电流大致增加一倍。解:在20℃时的反向电流约为:3 2 10 1.25A A μμ-?=在80℃时的反向电流约为:321080A A μμ?=

习题1-5欲使稳压管具有良好的稳压特性,它的工作电流I Z 、动态电阻r Z 以及温度系数αU ,是大一些好还是小一些好? 答:动态电阻r Z 愈小,则当稳压管的电流变化时稳压管的电压变化量愈小,稳压性能愈好。 一般来说,对同一个稳压管而言,工作电流I Z 愈大,则其动态内阻愈小,稳压性能也愈好。但应注意不要超过其额定功耗,以免损坏稳压管。 温度系数αU 的绝对值愈小,表示当温度变化时,稳压管的电压变化的百分比愈小,则稳压性能愈好。

100B i A μ=80A μ60A μ40A μ20A μ0A μ0.993 3.22 安全工作区

习题1-11设某三极管在20℃时的反向饱和电流I CBO =1μA , β=30;试估算该管在50℃的I CBO 和穿透电流I CE O 大致等于多少。已知每当温度升高10℃时,I CBO 大约增大一倍,而每当温度升高1℃时,β大约增大1% 。解:20℃时,()131CEO CBO I I A βμ=+=50℃时,8C BO I A μ≈() () ()0 5020 011%3011%301301%39 t t ββ--=+=?+≈?+?=()13200.32CEO CBO I I A mA βμ=+==

西北工业大学-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报告-实验2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二次实验报告 一、题目代码以及波形分析 1. 设计一款可综合的2选1多路选择器 ①编写模块源码 module multiplexer(x1,x2,s,f); input x1,x2,s; output f; assign f=(~s&x1)|(s&x2); endmodule ②测试模块 `timescale 1ns/1ps module tb_multiplexer; reg x1_test; reg x2_test; reg s_test; wire f_test; initial s_test=0;

always #80 s_test=~s_test; initial begin x1_test=0; x2_test=0; #20 x1_test=1; x2_test=0; #20 x1_test=0; x2_test=1; #20 x1_test=1; x2_test=1; #20 x1_test=0; x2_test=0;

#20 x1_test=1; x2_test=0; #20 x1_test=0; x2_test=1; #20 x1_test=1; x2_test=1; end multiplexer UUT_multiplexer(.x1(x1_test),.x2(x2_test),.s(s_test),.f(f_test)); endmodule ③仿真后的波形截图

④对波形的分析 本例目的是令s为控制信号,实现二选一多路选择器。分析波形图可以知道,s为0时,f 输出x1信号;s为1时,f输出x2信号。所以实现了目标功能。 2. 设计一款可综合的2-4译码器 ①编写模块源码 module dec2to4(W,En,Y); input [1:0]W; input En; output reg [0:3]Y; always@(W,En) case({En,W}) 3'b100:Y=4'b1000; 3'b101:Y=4'b0100; 3'b110:Y=4'b0010;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四版(童诗白)课后答案第三章

第3章 多级放大电路 自测题 一、现有基本放大电路: A.共射电路 B.共集电路 C.共基电路 D.共源电路 E.共漏电路 根据要求选择合适电路组成两级放大电路。 (1)要求输入电阻为1kΩ至2kΩ,电压放大倍数大于3000 ,第一级应采用( A ),第二级应采用( A )。 (2)要求输入电阻大于10MΩ,电压放大倍数大于300 ,第一级应采用( D ),第二级应采用( A )。 (3)要求输入电阻为100kΩ~200kΩ,电压放大倍数数值大于100 , 第一级应采用( B ),第二级应采用( A )。 (4)要求电压放大倍数的数值大于10 ,输入电阻大于10MΩ,输出电阻小于100Ω,第一级应采用( D ),第二级应采用( B )。 (5)设信号源为内阻很大的电压源,要求将输入电流转换成输出电压,且1000o ui i U A I =>,输出电阻R o <100 ,第一级应采用采用( C ),第二级应( B )。 二、选择合适答案填入空内。 (1)直接耦合放大电路存在零点漂移的原因是( C 、D )。 A .电阻阻值有误差 B .晶体管参数的分散性 C .晶体管参数受温度影响 D .电源电压不稳 (2)集成放大电路采用直接耦合方式的原因是( C )。 A .便于设计 B .放大交流信号 C .不易制作大容量电容 (3)选用差动放大电路的原因是( A )。 A .克服温漂 B .提高输入电阻 C .稳定放大倍数 (4)差动放大电路的差模信号是两个输入端信号的( A ),共模信号是两个输入端信号的( C )。 A.差 B.和 C.平均值 (5)用恒流源取代长尾式差动放大电路中的发射极电阻,将使单端电路的( B )。 A .差模放大倍数数值增大 B .抑制共模信号能力增强 C .差模输入电阻增大 (6)互补输出级采用共集形式是为了使( C )。 A.放大倍数的数值大 B.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大 C.带负载能力强 三、电路如图T3·3所示,所有晶体管均为硅管,β均为200,'200bb r =Ω,静态时 0.7BEQ U V ≈。试求: (1)静态时T l 管和T 2管的发射极电流。 (2)若静态时0O u >,则应如何调节R c2的值才能使0O u =? 若静态0O u =V ,则R c2=?,电压放大倍数为多少?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指导书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指导书 电子技术课组编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实验一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 一、实验类型-操作型 二、实验目的 1、学习电子电路实验中常用的电子仪器——示波器、函数信号发生器、直流稳压电源、交流毫伏表、频率计等的主要技术指标、性能及正确使用方法。 2、初步掌握用双踪示波器观察正弦信号波形和读取波形参数的方法。 三、实验原理 在模拟电子电路实验中,经常使用的电子仪器有示波器、函数信号发生器、直流稳压电源、交流毫伏表及频率计等。它们和万用电表一起,可以完成对模拟电子电路的静态和动态工作情况的测试。 实验中要对各种电子仪器进行综合使用,可按照信号流向,以连线简捷,调节顺手,观察与读数方便等原则进行合理布局,各仪器与被测实验装置之间的布局与连接如图1-1所示。接线时应注意,为防止外界干扰,各仪器的共公接地端应连接在一起,称共地。信号源和交流毫伏表的引线通常用屏蔽线或专用电缆线,示波器接线使用专用电缆线,直流电源的接线用普通导线。

图1-1 模拟电子电路中常用电子仪器布局图 1、示波器 示波器是一种用途很广的电子测量仪器,它既能直接显示电信号的波形,又能对电信号进行各种参数的测量。现着重指出下列几点: 1)、寻找扫描光迹 将示波器Y轴显示方式置“Y1”或“Y2”,输入耦合方式置“GND”,开机预热后,若在显示屏上不出现光点和扫描基线,可按下列操作去找到扫描线:①适当调节亮度旋钮。②触发方式开关置“自动”。③适当调节垂直()、水平()“位移”旋钮,使扫描光迹位于屏幕中央。(若示波器设有“寻迹”按键,可按下“寻迹”按键,判断光迹偏移基线的方向。) 2)、双踪示波器一般有五种显示方式,即“Y1”、“Y2”、“Y1+Y2”三种单踪显示方式和“交替”“断续”二种双踪显示方式。“交替”显示一般适宜于输入信号频率较高时使用。“断续”显示一般适宜于输入信号频率较低时使用。 3)、为了显示稳定的被测信号波形,“触发源选择”开关一般选为“内”触发,使扫描触发信号取自示波器内部的Y通道。 4)、触发方式开关通常先置于“自动”调出波形后,若被显示的波形不稳定,可置触发方式开关于“常态”,通过调节“触发电平”旋钮找到合适的触发电压,使被测试的波形稳定地显示在示波器屏幕上。 有时,由于选择了较慢的扫描速率,显示屏上将会出现闪烁的光迹,但被

《电子技术基础》正式教案

电 子 技 术 基 础 教 案 §1-1 半导体的基础知识

目的与要求 1. 了解半导体的导电本质, 2. 理解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的概念 3. 掌握PN结的单向导电性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 2. PN结的单向导电性 难点 1.半导体的导电本质 2.PN结的形成 教学方法 讲授法,列举法,启发法 教具 二极管,三角尺 小结 半导体中载流子有扩散运动和漂移运动两种运动方式。载流子在电场作用下的定向运动称为漂移运动。在半导体中,如果载流子浓度分布不均匀,因为浓度差,载流子将会从浓度高的区域向浓度低的区域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扩散运动。 多数载流子因浓度上的差异而形成的运动称为扩散运动 PN结的单向导电性是指PN结外加正向电压时处于导通状态,外加反向电压时处于截止状态。 布置作业 1.什么叫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 第一章常用半导体器件 §1-1 半导体的基础知识 自然界中的物质,按其导电能力可分为三大类: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 半导体的特点: ①热敏性 ②光敏性 ③掺杂性 导体和绝缘体的导电原理:了解简介。

一、半导体的导电特性 半导体: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物质,如硅(Si)、锗(Ge)。硅和锗是4价元素,原子的最外层轨道上有4个价电子。 1.热激发产生自由电子和空穴 每个原子周围有四个相邻的原子,原子之间通过共价键紧密结合在一起。两个相邻原子共用一对电子。室温下,由于热运动少数价电子挣脱共价键的束缚成为自由电子,同时在共价键中留下一个空位这个空位称为空穴。失去价电子的原子成为正离子,就好象空穴带正电荷一样。 在电子技术中,将空穴看成带正电荷的载流子。 2.空穴的运动(与自由电子的运动不同) 有了空穴,邻近共价键中的价电子很容易过来填补这个空穴,这样空穴便转移到邻近共价键中。新的空穴又会被邻近的价电子填补。带负电荷的价电子依次填补空穴的运动,从效果上看,相当于带正电荷的空穴作相反方向的运动。 3.结论 (1)半导体中存在两种载流子,一种是带负电的自由电子,另一种是带正电的空穴,它们都可以运载电荷形成电流。 (2)本征半导体中,自由电子和空穴相伴产生,数目相同。 (3)一定温度下,本征半导体中电子空穴对的产生与复合相对平衡,电子空穴对的数目相对稳定。 (4)温度升高,激发的电子空穴对数目增加,半导体的导电能力增强。 空穴的出现是半导体导电区别导体导电的一个主要特征。 二、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 本征半导体 完全纯净的、结构完整的半导体材料称为本征半导体。 杂质半导体 在本征半导体中加入微量杂质,可使其导电性能显著改变。根据掺入杂质的性质不同,杂质半导体分为两类:电子型(N型)半导体和空穴型(P型)半导体。 1. N型半导体 在硅(或锗)半导体晶体中,掺入微量的五价元素,如磷(P)、砷(As)等,则构成N型半导体。 在纯净半导体硅或锗中掺入磷、砷等5价元素,由于这类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5个价电子,故在构成的共价键结构中,由于存在多余的价电子而产生大量自由电子,这种半导体主要靠自由电子导电,称为电子半导体或N型半导体,其中自由电子为多数载流子,热激发形成的空穴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实验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实验》 实验报告 学院: 学号: 姓名: 专业: 实验时间: 实验地点: 2016年12月

Figure 5.51n位移位寄存器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编写testbench 验证Figure 5.51源代码功能,实现n位移位寄存器。 了解并熟悉移位寄存器的工作原理功能; 熟悉n位移位寄存器的逻辑功能。 所需功能:实现所需功能需要R,Clock,L,w,Q,5个变量,其中参数n 设为缺省值16,以定义触发器的个数。 当时钟信号Clock从0变为1时刻,正边沿触发器做出响应: 当L=0时,对输出结果Q进行向右移位,将w的值赋给Q的 最高位,实现移位; 当L=1时,将输入R的值寄存在Q中; 所需EDA工具及要求: Modelsim: 1、在Modelsim中建立工程,编写Figure 5.51模块的源码; 2、编写Figure 5.51的测试模块源码,对Figure 5.51进行仿真、测 试,观察仿真波形图并进行分析等; Synplify Pro: 1、使用Synplify Pro对Figure 5.51进行综合,得到RTL View、 Technology View、综合报表等,进行观察、分析等; 二、实验内容与步骤 1、在Modelsim中建立工程,编写Figure 5.51模块的源码; 本题实现的是一个n位移位寄存器,触发器对时钟信号Clock敏感,为正边沿敏感型。L实现对Q的控制,若L=1,则将R寄存到Q中;若L=0,则对Q向右移位。 如下图是一个4位移位寄存器 图表说明了该四位移位寄存器的移位过程

module shiftn (R, L, w, Clock, Q); parameter n = 16; input [n-1:0] R; input L, w, Clock; output reg [n-1:0] Q; integer k; always @(posedge Clock) if (L) Q <= R; else begin for (k = 0; k < n-1; k = k+1) Q[k] <= Q[k+1]; Q[n-1] <= w; end endmodule 这是可用于表示任意位宽的移位寄存器的代码,其中参数n设为缺省值16,以定义触发器的个数。R和Q的位宽用n定义,描述移位操作的else 分支语句用for循环语句实现,可适用于由任意多个触发器组成的移位操作。 2、编写Figure 5.51的测试模块源码,对Figure 5.51进行仿真、测试,观察仿真波形图并进行分析等; `timescale 1ns/1ns module shiftn_tb;

(完整版)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知识点总结

模拟电子技术复习资料总结 第一章半导体二极管 一.半导体的基础知识 1.半导体---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物质(如硅Si、锗Ge)。 2.特性---光敏、热敏和掺杂特性。 3.本征半导体----纯净的具有单晶体结构的半导体。 4. 两种载流子 ----带有正、负电荷的可移动的空穴和电子统称为载流子。 5.杂质半导体----在本征半导体中掺入微量杂质形成的半导体。体现的是半导体的掺杂特性。 *P型半导体: 在本征半导体中掺入微量的三价元素(多子是空穴,少子是电子)。 *N型半导体: 在本征半导体中掺入微量的五价元素(多子是电子,少子是空穴)。 6. 杂质半导体的特性 *载流子的浓度---多子浓度决定于杂质浓度,少子浓度与温度有关。 *体电阻---通常把杂质半导体自身的电阻称为体电阻。 *转型---通过改变掺杂浓度,一种杂质半导体可以改型为另外一种杂质半导体。 7. PN结 * PN结的接触电位差---硅材料约为0.6~0.8V,锗材料约为0.2~0.3V。 * PN结的单向导电性---正偏导通,反偏截止。 8. PN结的伏安特性 二. 半导体二极管 *单向导电性------正向导通,反向截止。 *二极管伏安特性----同PN结。 *正向导通压降------硅管0.6~0.7V,锗管0.2~0.3V。 *死区电压------硅管0.5V,锗管0.1V。 3.分析方法------将二极管断开,分析二极管两端电位的高低: 若 V 阳 >V 阴 ( 正偏 ),二极管导通(短路); 若 V 阳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指导书doc-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教学大

一、实验目的: 1.熟悉示波器的使用注意事项 2.熟悉毫伏表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3.熟悉信号发生器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二、实验内容: (1)信号发生器的使用 ①波形选择,在信号源的”波形选择”处选择一正弦波输出 ②频段选择,通过”频段选择”,选一合适频率范围,用”频率粗调”和”频率细调”调解出 实验要求的频率值,调解”幅值调节”旋钮,通过交流毫伏表,检测达到实验要求的数值为止. (2)毫伏表的使用 注意量程的选择 (3)示波器的使用 ①调节开电源使信号输入接地,调节亮度对比度旋钮,使扫描线清晰且不太亮 ②校准,通过给定的标准值,调节时间电压扫描,达到准确位置. ③通过电压扫描档位按钮选择波形在屏幕的1/2到1/3之间. ④通过时间扫描档位按钮选择波形为2T到3T完整波形为止. 三、实验报告要求 1、按照实验要求,整理数据,填入表格中 2、考虑示波器参数之间关系 3、测量数量的数据如果有错误,考虑是什么原因 四、仪器与材料: 1、信号发生器 2、示波器 3、交流毫伏表

一、实验目的: 1.学习使用万用表检测晶体二极管和晶体三极管的好坏及判别管脚。 2. 加深巩固对元器件特性和参数的理解。 二、实验内容: 晶体二极管和晶体三极管是电子电路和电子设备中的基本器件,为了能正确的加以选用,必须了解它们的特性、参数以及测试方法,这里介绍使用万用表检测的方法。 使用万用表对器件进行检测时,一般应使用该表的R×1K或R×100档,用其它档位会造成晶体管损坏。还应注意,指针式万用表欧姆档红表笔正端(+)接表内电池的负极,而黑表笔负端(-)接表内电池的正极。 (一)利用万用表测晶体二极管 1、判别二极管的极性 将万用表欧姆档的量程拨到R×1K、R×100档,并将两表笔分别接到二极管两端。如图1—1所示。如果二极管处于正向偏置,呈现低电阻,表针偏转大,此时万用表指示的电阻小于几千欧,若二极管处于反向偏置,呈现高电阻,表针偏转小,此时万用表指示的电阻将达几百千欧以上。正向偏置时,黑表笔所接的那一端是二极管的正极。 图2—1 2、判别二极管好坏 测得二极管的正向电阻相差越大越好,若测得正反向电阻均为无穷大,则表明二极管内部断路。如果测得正、反向电阻均为零,此时表明二极管被击穿或短路。 (二)用万用表测发光二极管 发光二极管和普通二极管一样具有单向导电性,正向导通时才能发光。发光二极管在出厂时,一根引线做得比另一根引线长,通常,较长引线表示正极(+),另一根为负极(-)。 1、判别发光二极管的极性 将万用表欧姆档的量程拨到R×10K档。测量方法与测量普通二极管一样。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全套教案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教案 1、本课程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电气信息类专业的主要技术基础课。其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常用半导体器件和典型集成运放的特性与参数,掌握基本放大、负反馈放大、集成运放应用等低频电子线路的组成、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基本分析方法和工程计算方法;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和深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打好基础。 2、本课程教学要求: 1.掌握半导体器件的工作原理、外部特性、主要参数、等效电路、分析方法及应用原理。 2.掌握共射、共集、共基、差分、电流源、互补输出级六种基本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特点及分析,熟悉改进放大电路,理解多级放大电路的耦合方式及分析方法,理解场效应管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分析方法,理解放大电路的频率特性概念及分析。 3.掌握反馈的基本概念和反馈类型的判断方法,理解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熟练掌握深度负反馈条件下闭环增益的近似估算,了解负反馈放大电路产生自激振荡的条件及其消除原则。 4.了解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组成和典型电路,理解理想运放的概念,熟练掌握集成运放的线性和非线性应用原理及典型电路;掌握一般直流电源的组成,理解整流、滤波、稳压的工作原理,了解电路主要指标的估算。 3、使用的教材: 杨栓科编,《模拟电子技术基础》,高教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目: 康华光编,《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第四版,高教出版社 童诗白编,《模拟电子技术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凤言编,《电子电路基础》第二版,高教出版社, 谢嘉奎编,《电子线路》(线性部分)第四版,高教出版社,

陈大钦编,《模拟电子技术基础问答、例题、试题》,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唐竞新编,《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解题指南》,清华大学出版社, 孙肖子编,《电子线路辅导》,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谢自美编,《电子线路设计、实验、测试》(二),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绪论 本章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放大电路的基本知识;要求了解放大电路的分类及主要性能指标。 本章总体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采用多媒体教学) §1-1 电子系统与信号0.5 §1-2 放大电路的基本知识0.5 本章重点: 放大电路的基本认识;放大电路的分类及主要性能指标。 本章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本章课时安排: 1 本章的具体内容: 1节 介绍本课程目的,教学参考书,本课程的特点以及在学习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和学习方法; 介绍放大电路的基本认识;放大电路的分类及主要性能指标。 重点: 放大电路的分类及主要性能指标。

电子技术实验指导书

电子技术实验指导书机电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2012年2月 实验一电子仪器使用及常用元件的识别与测试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常用电子仪器的基本功能并学习其正确使用方法。 2.学习掌握用双踪示波器观察和测量波形的幅值、频率及相位的方法。 3.掌握常用元器件的识别与简单测试方法。 二、仪器设备1.万用表 2.信号发生器3.晶体管毫伏表 4.示波器 三、实验内容 1.用万用表测量电压、电流、电阻等元器件,并判断二极管和三极管的好坏。 2.用信号发生器调出不同大小的正弦波,并用晶体管毫伏表测量。 3.用信号发生器调出不同波形,用示波器进行观察测量。 四、实验步骤 1. 将万用表旋钮调至相应的功能和适当的挡位,分别测量试验台上给出的电源电压、单独给出的电阻等元器件,特别注意安全以及万用表的相应挡位。 2. 用万用表判断二极管的好坏和极性。将万用表放在×10的电阻挡,测量一个二极管的电阻并记录下来,然后交换万用表的两只表笔,再次测量它的电阻并记录下来,根据两次测量的结果判断二极管的好坏。如果两次测得的电阻值都很大,说明二极管内部已经断路,如果两次测得的电阻值都很小,说明二极管内部已经短路,只有两次测得的电阻值相差很大,才说明二极管是好的。如果是指针型万用表,测得电阻比较小的那次二极管是正向导通的,通常此时黑色表笔所接的是二极管的正极,其他万用表要先确定其测量电阻时内部电源的极性。 3. 用万用表判断三极管的好坏。三极管可以等效为两个串接的二极管,见下图a。先按测量二极管的方法确定两个PN结的好坏,如果是好的则可进一步确定三极管的基极,由此也可确定三极管的类型(PNP、NPN)。指针式万用表判断三极管的发射极和集电极是利用了三极管的电流放大特性,测试原理见图b,如被测三极管是NPN型管,先设一个极为集电极,与万用表的黑表笔相连接,用红表笔接另一个电极,观察好指针的偏转大小。然后用人体电阻代替图b中的R B,用手指捏住C和B极,C和B不要碰在一起,再观察指针的偏转大小,若此时偏转角度比第一次大,说明假设正确。若区别不大,需再重新假设。PNP型管的判别方法与NPN型管相同但极性相反。 4. 打开信号发生器,熟悉各旋钮的作用,然后调出一个1~10V,10多千赫兹的正弦交流电,分别用万用表

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电子教案(综合)

《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电子教案 项目一二极管单向导电板的制作 教案编号:01—01—0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半导体、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 2、了解PN结的形成过程及其特性; 3、掌握二极管的符号、特性及特性曲线等; 4、会用万用表判断二极管的质量。 二、重点难点 重点:二极管的符号及单向导电特性。 难点:PN结的形成过程 三、学情分析 有关半导体、二极管等概念,学生第一次接触到,而且这些内容十分抽象难理解,所以学生学起来有一定困难。但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到了电阻、导体及绝缘体等相关内容,而半导体就是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物质,因此,教师要如此引入过渡,学生是容易接受的。 四、教学方法 讲解法、观察法、图形演示法 五、教具准备 各种不同形状的二极管、幻灯片及幻灯机、实物投影仪等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大家在初中学习了电阻,电阻就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而导体就是能够导电的物质,如铁、铝、铜等金属;不能导电的物质就是绝缘体,如干木头、黑板等。那么世界上有没有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物质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半导体 2、新授阶段

(1)出示投影(课本图1-1 二极管单向导电电路图) 让生认识电路图,了解图中的各元器件。并强调指出其中的二极管是电路中的关键元件,今天我们就来重点学习这种元件。 (2)先了解半导体、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以及PN结等。 1)半导体:由自然界的物质按导电性能的分类引出半导体。半导体的最外层有4个价电子。如硅和锗等。半导体有光敏性、热敏性和掺杂性三种特性,特别是其掺杂性是形成半导体元件的重要基础。 2)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 先介绍本征半导体,然后根据在本征半导体中掺入不同的杂质离子可形成两种半导体,即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可结合投影出示本征半导体的原子排列图以及和掺入两种不同杂质时形成两种半导体的形成过程图)。 3)PN结:出示投影(课本图1-2 PN的结构示意图),简单从电子转移的角度介绍PN结的形成过程。 给生时间理解并自己动手画图记忆 (3)二极管 1)出示投影(课本图1-3 二极管的结构示意图及其符号) 讲解二极管的定义、结构及其符号等 给生时间理解并自己动手画图记忆 2)实物投影展示各种不同形状的二极管外形,之后拿出实物让生观察,增强学生的感性意识。 3)二极管的特性曲线 出示投影(课本图1-5 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 讲解二极管特性曲线的定义、二极管的正向电压和反向电压等概念。 讲述二极管特性曲线的形成规律及其特点。要让学生记住死区电压:对于硅管是0.5V,锗管是0.2V;导通电压:对于硅管是0.7V;对于锗管是0.3V。 给生时间理解并自己动手画图记忆 4)二极管的种类及参数:师简单介绍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报告

实验一组合逻辑电路设计与分析 1.实验目的 (1)学会组合逻辑电路的特点; (2)利用逻辑转换仪对组合逻辑电路进行分析与设计。 2.实验原理 组合逻辑电路是一种重要的数字逻辑电路:特点是任何时刻的输出仅仅取决于同一时刻输入信号的取值组合。根据电路确定功能,是分析组合逻辑电路的过程,一般按图1-1所示步骤进行分析。 图1-1 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步骤 根据要求求解电路,是设计组合逻辑电路的过程,一般按图1-2所示步骤进 行设计。 图1-2 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步骤 3.实验电路及步骤 (1)利用逻辑转换仪对已知逻辑电路进行分析。 a.按图1-3所示连接电路。 b.在逻辑转换仪面板上单击由逻辑电路转换为真值表的按钮和由真值表导出 简化表达式后,得到如图1-4所示结果。观察真值表,我们发现:当四个输入变量A,B,C,D中1的个数为奇数时,输出为0,而当四个输入变量A,B,C,D 中1的个数为偶数时,输出为1。因此这是一个四位输入信号的奇偶校验电路。

(2)根据要求利用逻辑转换仪进行逻辑电路的设计。 a.问题提出:有一火灾报警系统,设有烟感、温感和紫外线三种类型不同的火 灾探测器。为了防止误报警,只有当其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探测器发出火灾探测信号时,报警系统才产生报警控制信号,试设计报警控制信号的电路。 b.在逻辑转换仪面板上根据下列分析出真值表如图1-5所示:由于探测器发出 的火灾探测信号也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高电平(1),表示有火灾报警;一种是低电平(0),表示正常无火灾报警。因此,令A、B、C分别表示烟感、温感、紫外线三种探测器的探测输出信号,为报警控制电路的输入、令F 为报警控制电路的输出。 图1-4 经分析得到的真值表和表达式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pdf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https://www.360docs.net/doc/936953446.html,简介1.电子技术的发展2.模拟信号和模拟电路3.电子信息系统的组成4.模拟电子技术的基础课程的特点5.如何学习本课程6.课程目的7.测试方法HCH atsin https://www.360docs.net/doc/936953446.html, 1,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技术的发展,促进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其“无处不在”,广泛用过的!广播和通信:发射机,接收机,公共地址,录音,程控交换机,电话,移动电话;网络:路由器,ATM交换机,收发器,调制解调器;行业:钢铁,石化,机械加工,数控机床;运输:飞机,火车,轮船,汽车;军事:雷达,电子导航;航空航天:卫星定位,监测医疗:伽马刀,CT,B超检查,微创手术;消费类电子产品:家用电器(空调,冰箱,电视,音响,摄像机,照相机,电子手表),电子玩具,各种警报器,安全系统HCH a https://www.360docs.net/doc/936953446.html,电子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在组件开发中。1904年,1947年和1958年,从电子管到半导体管再到集成电路,集成电子管应运而生,晶体管得到了成功的开发。HCH atsin与电子管,晶体管和集成电路的比较https://www.360docs.net/doc/936953446.html,半导体组件的发展,贝尔实验室在1947年制造了第一个晶体管,在1958年制造了集成电路,在1969年制造了LSI,在1975年制造了第一

个集成电路四个晶体管,而1997年单个集成电路中有40亿个晶体管。一些科学家预测,集成度将提高10倍/ 6年,到2015或2020年达到饱和。学习电子技术课程应始终注意发展电子技术!hch a tsin https://www.360docs.net/doc/936953446.html,要记住的一些科学家!第一个晶体管的发明者(由贝尔实验室的John Bardeen,William schockley和Walter bradain发明)在1947年11月底发明了该晶体管,并于12月16日正式宣布了“晶体管”的诞生。他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56年。1972年,他因超导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8年9月12日,第一个集成电路及其发明者Ti的Jack Kilby在德州仪器公司的实验室中实现了将电子设备集成到半导体材料中的想法。42年后,他获得200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指导书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实验设备认识及门电路 一、目的: 1、掌握门电路逻辑功能测试方法; 2、熟悉示波器及数字电路学习机的使用方法; 3、了解TTL器件和CMOS器件的使用特点。 二、实验原理 门电路的静态特性。 三、实验设备与器件 设备 1、电路学习机一台 2、万用表两快 器件 1、74LS00 一片(四2输入与非门) 2、74LS04 一片(六反向器) 3、CD4001 一片(四2输入或非门) 四、实验内容和步骤 1、测试74LS04的电压传输特性。按图1—1连好线路。调节电位器,使V I 在0~+3V间变化, 记录相应的输入电压V 1和输入电压V 的值。至少记录五组数据,画出电压传输特性。 2、测试四二输入与非门74LS00的输入负载特性。测试电路如图1—2所示。请用万用表测 试,将V I 和V O 随R I 变化的值填入表1—1中,画出曲线。 表1-1 3、测试与非门的逻辑功能。 测量74LS00二输入与非门的真值表:将测量结果填入表1—2中。

表1—2 4、测量CD4001二输入或非门的真值表,将测量结果填入表1-2中。 注意CMOS 电路的使用特点:应先加入电源电压,再接入输入信号;断电时则相反,应先测输入信号,再断电源电压。另外,CMOS 电路的多余输入端不得悬空。 五、预习要求 1、阅读实验指导书,了解学习机的结构; 2、了解所有器件(74LS00,74LS04,CD4001)的引脚结构; 3、TTL 电路和CMOS 电路的使用注意事项。 图1-1 图1-2 300V O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小规模芯片(SSI)实现各种组合逻辑电路的方法; 2、学习用仪器检测故障,排除故障。 二、实验原理 用门电路设计组合逻辑电路的方法。 三、实验内容及要求 1、用TTL与非门和反向器实现“用三个开关控制一个灯的电路。”要求改变任一开关状态都能控制灯由亮到灭或由灭到亮。试用双四输入与非门74LS20和六反向器74LS04和开关实现。测试其功能。 2、用CMOS与非门实现“判断输入者与受血者的血型符合规定的电路”,测试其功能。 要求如下: 人类由四种基本血型— A、B、AB、O型。输血者与受血者的血型必须符合下述原则;O 型血可以输给任意血型的人,但O型血的人只能接受O型血;AB型血只能输给AB型血的人,但AB血型的人能够接受所有血型的血;A型血能给A型与AB型血的人;而A型血的人能够接受A型与O型血;B型血能给B型与AB型血的人,而B型血的人能够接受B型与O型血。试设计一个检验输血者与受血者血型是否符合上述规定的逻辑电路,如果输血者的血型符合规定电路,输出高电平(提示:电路只需要四个输入端,它们组成一组二进制数码,每组数码代表一对输血与受血的血型对)。 约定“00”代表“O”型 “01”代表“A”型 “10”代表“B”型 “11”代表“AB”型 3、TTL与非门和反向器实现一组逻辑电路,其功能自行选定。 四、实验设备及器件 1、数字电路学习机一台 2、74LS20 三片(双四输入与非门) 3、74LS04 一片(六反向器) 4、CD4011 两片(四二输入与非门) 五、预习要求 1、自行设计电路,画出接线图(用指定器件设计)。 2、制定测试逻辑功能方案,画出必要的表格。

《电子技术基础》教案

《电子技术基础》教案 适用学时:前60(54)学时 编写日期:2006年2月1日

§绪言 学时:1学时 教学内容 一、电子技术基础课的性质 电子技术研究怎样通过各种半导体管以及由它们组成的电路将微弱电信号进行放大、变换或重新组合,然后应用到各个领域。 电子技术基础课主要介绍半导体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功能等,进而说明各种基本电路的应用范围、效率和形式。 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内容 1、半导体器件 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等是最常用的半导体器件,本书重点介绍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的结构、工作原理、特性和主要参数,以及它们的简单检测方法。 2、放大和振荡电路 放大电路的放大功能是电子技术的重要理论依据。 3、集成运算放大器 4、直流电源 5、晶闸管电路 6、门电路及组合逻辑电路 7、触发器和时序电路 三、课程目的和学习方法 “电子技术基础”虽然是专业理论基础,但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第一章常用半导体器件 第一节半导体的基本知识 学时:1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半导体的一般概念 2.理解半导体的导电机理与导电特性 3.理解掺杂半导体的产生及导电类型 4.了解PN结的概念 5.理解PN结形成的原理及PN结的单向导电性 教学内容 一、半导体的导电特性

(a )硅和锗原子的简化结构模型 (b)晶体的共价键结构及电子空穴对的产生 图 1.1硅、锗原子结构模型及共价键结构示意图 二、N 型和P 型半导体 1、N 型半导体 在本征半导体中参入微量五价元素的杂质形成的半导体,其共价键结构如图1.2所示。常用的三价元素的杂质有磷、砷和锑等。 图1.2 N 2、P 型半导体 在本征半导体中参入微量三价元素的杂质形成的半导体,其共价键结构如图1.3所示。常用的三价元素的杂质有硼、铟等。 图1.3 P 三、PN 结及其单向导电性 1、PN 结的形成 所示。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教材信息:《模拟电子电路及技术基础(第三版)》,孙肖子主编 主讲教师:孙肖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 学时:64学时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在已具备线性电路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包含有源器件的线性电路和线性分析、计算方法。使学生掌握晶体二极管、稳压管、晶体三极管、场效应管和集成运放等非线性有源器件的工作原理、特性、主要参数及其基本应用电路,掌握各种放大器、比较器、稳压器等电路的组成原理、性能特点、基本分析方法和工程计算及应用技术,获得电子技术和线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深入学习电子技术其他相关领域中的内容,以及为电子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打下基础。 二、课程具体内容及基本要求 (一)、电子技术的发展与模电课的学习MAP图(2学时) 介绍模拟信号特点和模拟电路用途,电子技术发展简史,本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四种放大器模型的结构、特点、用途及增益、输入电阻、输出电阻等主要性能指标,频率特性和反馈的基本概念。 1.基本要求 (1)了解电子技术的发展,本课程主要教学内容,模拟信号特点和模拟电路用途。 (2)熟悉放大器模型和主要性能指标。

(3)了解反馈基本概念和反馈分类。 (二)、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线性应用基础(8学时) 主要介绍各种理想集成运算应用电路的分析、计算,包括同/反相比例放大、同/反相相加、相减、积/微分、V-I和I-V变换电路和有源滤波等电路的分析、计算,简单介绍集成运放的实际非理想特性对应用电路的影响及实践应用中器件选择的依据和方法。 1.基本要求 (1)了解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符号、模型、理想运放条件和电压传输特性。 (2)熟悉在理想集成运放条件下,对电路引入深反馈对电路性能的影响,掌握“虚短”、“虚断”和“虚地”概念。 (3)掌握比例放大、相加、相减、积/微分、V-I和I-V变换电路的分析、计算。 (4)了解二阶有源RC低通、高通、带通、带阻和全通滤波器的传递函数、幅频特性及零极点分布,能正确判断电路的滤波特性。 (5)熟悉集成运算放大器的主要技术指标的含义,了解实际集成运放电路的非理想特性对实际应用的限制。 2.重点、难点 重点:各种集成运放应用电路的分析、计算和设计。 难点:有源滤波器的分析、计算和集成运放非理想特性对实际应用的影响,。 (三)、电压比较器、弛张振荡器及模拟开关(4学时) 主要介绍简单比较器、迟滞比较器和弛张振荡器的电路构成、特点、用途、传输特性及主要参数的分析、计算,简单介绍单片集成电压比较器和模拟开关的特点、主要参数和基本应用。

电力电子技术实验指导书

电力电子技术实验指导书 河南机电职业学院 2010年4月

学生实验守则 一、学生进入实验室必须服从管理,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保持实验室的安静和整洁,爱护实验室的一切设施,不做与实验无关的事情。 二、实验课前要按照教师要求认真预习实验指导书,复习教材中于实验有关的内容,熟悉与本次实验相关的在理论知识,同时写出实验预习报告,并经教师批阅后方可进行实验。 三、实验课上要遵守操作规程,线路连接好后,先自行检查,后须经指导教师检查后,才可接通电源进行实验。如果需更改线路,也要经过教师检查后才能接通电源继续实验。 四、学生实验前对实验所用仪器设备要了解其操作规程和使用方法,实验过程中按照要求记录实验数据。实验中有仪器损坏情况,应立即报告指导教师检查处理。凡因不预习或不按照使用方法误操作而造成设备损坏后,除书面检查外,还要按照规定进行赔偿。 五、注意实验安全,不要带电连接、更改或拆除线路。实验中遇到事故应立即关断电源并报告教师处理。 六、实验完成后,实验数据必须经教师签阅后,方可拆除实验线路。并将仪器、设备、凳子等按照规定放好,经教师同意后方可离开实验室。 七、实验室仪器设备不能擅自搬动、调换,更不能擅自带出实验室。 八、因故缺课的同学可以向实验室申请一次补做机会。无故缺课、无故迟到十五分钟以上或者早退的不予补做,该实验无成绩。

第一章电力电子技术实验的基本要求 和安全操作说明 《电子电力技术》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等专业的三大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之一,课程涉及面广,内容包括电力、电子、控制、计算机技术等。而实验环节是该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可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培养和提高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 1-1 实验的特点和要求 电力电子技术实验的内容较多、较新,实验系统也比较复杂,系统性较强。理论教学是实验教学的基础,要求学生在实验中应学会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系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高动手能力;同时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论,促进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使认识不断提高、深化。通过实验,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 (1)掌握电力电子变流装置的主电路、触发和驱动电路的构成及调试方法,能初步设施和应用这些电路; (2)熟悉并掌握基本实验设备、测试仪器的性能和使用方法; (3)能够运用理论知识对实验现象、结果进行分析和处理,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4)能够综合实验数据,解释实验现象,编写实验报告。 1-2 实验前的准备 实验准备即为实验的预习阶段,是保证实验能否顺利进行的必要步骤。每次实验前都应先进行预习,从而提高实验质量和效率,否则就有可能在实验时不知如何下手,浪费时间,完不成实验要求,甚至有可能损坏实验装置。因此,实验前应做到: (1)复习教材中与实验有关的内容,熟悉与本次实验相关的理论知识。 (2)阅读本教材中的实验指导,了解本次实验的目的和内容;掌握本次实验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方法;明确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3)写出预习报告,其中应包括实验系统的详细接线图、实验步骤、数据记录表格等。 (4)进行实验分组,一般情况下,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实验的实验小组为每组2~3人。 1-3 实验实施 在完成理论学习、实验预习等环节后,就可进入实验实施阶段。实验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实验开始前,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预习报告作检查,要求学生了解本次实验的目的、内容和方法,只有满足此要求后,方能允许实验。 (2)指导教师对实验装置作介绍,要求学生熟悉本次实验使用的实验设备、仪器,明确这些设备的功能与使用方法。 (3)按实验小组进行实验,实验小组成员应进行明确的分工,以保证实验操作协调,记录数据准确可靠,各人的任务应在实验进行中实行轮换,以便实验参加者能全面掌握实验技术,提高动手能力。 (4)按预习报告上的实验系统详细线路图进行接线,一般情况下,接线次序为先主电路,后控制电路;先串联,后并联。在进行调速系统实验时,也可由2人同时进行主电路和控制电路的接线。 (5)完成实验系统接线后,必须进行自查。串联回路从电源的某一端出发,按回路逐项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指导书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 指导书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指导书 王小海 一、课程的目的、任务 本课程是电子科学、测控技术专业学生在学习控制理论课程间的一门实践性技术基础课程, 其目的在于经过实验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电和模电的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科学态度, 提高学生的电工实验技能和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要求 该课程分为数电和模电两个部分, 实验内容分别如下: 数电部分: 模电部分: 三.各实验具体要求 见P2 四、实验流程介绍

学生用户登陆进入实验系统的用户名为: 学号, 密码: netlab 数电部分详细操作步骤见P4 模电部分详细操作步骤见P11 五、实验报告 请各指导老师登陆该实验系统了解具体实验方法, 并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学生结束实验后应完成相应的实验报告并交给指导老师。其中实验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 实验目的, 实验内容, 实验记录数据, 数据分析与处理等。 数电部分: 实验一数字钟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初步了解数字电路的基本组成。 2、初步认识什么是数字信号、逻辑电平和逻辑关系, 以及某 些逻辑元件的基本逻辑功能。 3、初步接触数字电路的调试过程, 以达到对数字电路有一个 大致的感性认识。 二、实验任务 1、用74LS161型中规模计数器连接成一个十进制和一个六进

制计数器。并 连接成一个六十进制的秒、分计数器。再用两片74LS161连接成一个二十 四进制计数器。与译码器、显示电路连接后将六十进制和二十四进制器连接 起来, 完成能显示分、时的数字钟。 2、掌握译码器和计数器的大致工作原理 3、实验记录数码管的亮暗关系表, 计数器、译码器输出与脉 冲关系; 并总结实验过程, 绘制好实验图表, 体会译码器和计数器的大致工作原理, 认真作好实验报告。 实验二数模转换实验 一、实验目的 了解测定系统或环节的频率特性的测定方法; 进一步掌握电子模拟线路的设计方法。 二、实验任务 用一片四位可逆计数器, 一块运算放大器以及有源滤波器设计一个D/A转换器( 可逆计数器用74LS191型中规模集成计数器, uA741运算放大器等) , 要求计数器能实现自动的可逆转换。接好能实现自动转换的可逆计数器和D/A转换和滤波器, 送入脉冲( CP脉冲的频率不要太低) , 观看并记录输出波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