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内蒙古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冲刺狂背五套题

特别说明

本书严格按照该考研科目最新复试笔试题型、试题数量和复试笔试难度出题,结合历年复试经验整理编写了五套复试冲刺模拟试题并给出了答案解析。涵盖了这一考研科目复试笔试常考试题及重点试题,针对性强,是考研复试报考本校该科目笔试复习冲刺阶段的首选资料。

版权声明

青岛掌心博阅电子书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著作权,同时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对本电子书部分内容参考和引用的市面上已出版或发行图书及来自互联网等资料的文字、图片、表格数据等资料,均要求注明作者和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资料引用时未能联系上作者或者无法确认内容来源等,因而有部分未注明作者或来源,在此对原作者或权利人表示感谢。若使用过程中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处理。

因编撰此电子书属于首次,加之作者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考生读者批评指正。

目录

2020年内蒙古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冲刺狂背五套题(一) (4)

2020年内蒙古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冲刺狂背五套题(二) (11)

2020年内蒙古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冲刺狂背五套题(三) (17)

2020年内蒙古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冲刺狂背五套题(四) (24)

2020年内蒙古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冲刺狂背五套题(五) (31)

2020年内蒙古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冲刺狂背五套题(一)

说明:本书由编写组多位高分在读研究生按照考试大纲、真题、指定参考书等公开信息潜心整理编写,仅供考研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一、名词解释

1.效

【答案】后期墨家用语,相当于推理法则。《墨子·小取》“效者,为之法也。所效者,所以为之法也。故中效,则是也,不中效,则非也。此效也。”效为立论的标准,所效为被提供作标准的事物或所以然之理。符合效的论证的法则为中效,不符合的为非。

2.墨家三派

【答案】亦称三墨,战国后期墨家的三个派别,始于何时无考。《韩非子·显学》“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亦作柏夫氏或祖夫氏),有邓陵氏之墨”,“墨离为三”。一说相里勤、五侯、邓陵子为三派,前两者为北方派,后者为南方派(郭沫若《十批判书》);一说相里勤、五侯为一派,着重于勤俭力行;苦获、已齿、邓陵子为一派,得力于理论;宋趼、尹文为一派,侧重于非攻宽恕(孙诒让《墨子闲诂》引《陶潜集》)。

3.八卦

【答案】《易经》的八种基本图形。由“—”“――”两爻相迭变化,每卦三爻组成。它们是:乾、坤、震、巽、坎、离、艮、兑。《易经》六十四卦均由八经卦两两相迭组合变化而成,并从八卦的基本性质及其组合变化来占筮、判定吉凶臧否。《易传》以伏羲作八卦,认为八卦主要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八种自然事物,并由这八种基本事物交感变化而产生出万事万物。

4.三本

【答案】(1)《墨子·尚贤中》“何谓三本?曰爵位不高,则民不敬也;蓄禄不厚,则民不信也;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也。”墨子把高爵、重禄、断令视为实现“尚贤使能”以治国的三种手段。(2)指礼的三个根本前提和根本内容。《荀子·礼论》“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5.单与兼

【答案】《荀子·正名》“同则同之,异则异之;单足以喻则单,单不足以喻则兼。”杨倞注“单,物之单名也;兼,复名也。喻,晓也。”单名指内涵较少的概念,如马;兼名指内涵较多的概念,如白马。二者是从属关系。

6.民贵君轻

【答案】孟子提出的社会政治思想。意为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对中国后世的思想家有极大的影响。

7.明德

【答案】昭彰道德。《书·康诰》“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左传·成公二年》“明德,务崇之谓也。”《易·晋卦·象传》“君子以自昭明德。”2.《礼记·大学》则以明德指完美的德性,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作为大学的纲领之一。朱熹注“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据众理而应万事者

也。”认为明德是人们天赋本然的善性。

8.六府三事

【答案】“六府三事说”先见于《尚书》,后见于《左传》。六府指的是人民生活物质中的金、木、水、火、土、榖,三事指的是治民政事之正德、利用、厚生。《书经大禹谟》则记有舜帝称赞大禹的话:“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万世永赖,时乃功。”六府三事九德;即是伦理上的尚德主义与功利思想;其根本目的在于用中庸之德,调和功利思想。敬德保民,以德配天相传为西周初年周公旦提出的政治伦理思想。意为统治者应崇尚道德,以保其民人固其天命。一方面为革商之命作辩护,另一方面又作为统治的手段。

二、简答题

9.惠施历物十事具体包括哪些方面

【答案】(1)从事物最一般的属性,形状大小的差异作极限论概括“至大无外,谓之一大,至小无内,谓之一小”

(2)从观察外物的角度不同,说明事物的大小高低的差别是相对的,“天与地,山与泽平”“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3)从事物不断变化的过程说明事物前后性质的差异“日方中方睨,日方生方死”(4)从地理知识的丰富说明通常所谓的地域或空间的区分是相对的,“南方无穷而有穷”

(5)从相对主义追求的神秘世界方面,“泛爱万物,天地一体”。

10.范缜是如何论述形神关系的?

【答案】范缜(450-515年),字子真,南朝时期以反佛著称,著有《神灭论》。范缜出身寒门庶族,幼年丧父,家境比较贫困。

范缜论述形神关系的主要论点如下:

(1)形神相即。范缜论证神灭观点的第一条理由就是“神即形也,形即神也”。这是说,神和形,形和神是不能分离的。

这是范缜对形神关系的一元论观点。范缜所以首先强调“形神不二”,形神“名殊而体一”,“神即形”、“形即神”的形神一元论,是针对当时一些佛教徒论证“神不灭”的形神二元论的。

(2)形质神用。范缜进一步用“形质”“神用”的观点论证其无神论的形神一元论。

范缜用“质”、“用”的关系来说明形神关系,深刻地论证了神只是形的一种作用,神是从属于形的的形神一元论。

范缜“形质神用”的观点达到了中国古代无神论关于形神问题认识的最高水平。这是中国古代无神论思想在与有神论斗争中获得的伟大成就。

(3)人之质有知,木之质无知。范缜不仅一般地讲到精神是形体的作用问题,并且进一步指出不同的“质”有不同的“用”。精神作用并不是所有的“质”都有的“用”,而是只有活人的“质”才具有的特定的“用”。

范缜这里把精神活动规定为只有活人的形体才具有的特定的质,这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卓越理论成就。这样,就从理论上摧垮了宗教所宣扬的天堂地狱,今生不行善,来生变牛马的轮回、报应等迷信思想。

(4)知、虑皆是神之分,不能离“本”(形体)而有知、虑。范缜认为,精神活动必须依赖于形体,是形体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