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理环境对潮汕饮食文化的影响

论地理环境对潮汕饮食文化的影响
论地理环境对潮汕饮食文化的影响

论地理环境对潮汕饮食文化的影响

摘要

潮汕饮食文化是潮汕传统文化的主体之一,它的形成离不开悠久的传统历史文化和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习俗。地势平坦、气候温和、濒临大海、水网密布、人多地少和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对潮汕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赋予了潮汕饮食文化海鲜种类繁多、口味原汁原味、菜品制作精巧、小吃多种多样等特色,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潮汕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分析了新的社会环境下潮汕饮食文化发展受非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并对潮汕饮食文化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地理环境潮汕地区饮食文化影响

目录

1 引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潮汕饮食文化概述 (1)

2.1潮汕饮食文化历史 (1)

2.2潮汕饮食文化特色 (2)

2.2.1 以烹制海鲜见长 (2)

2.2.2 崇尚清淡,原汁原味 (2)

2.2.3 喜爱甜食 (2)

2.2.4 制作精巧 (3)

2.2.5 小吃众多 (3)

2.2.6 注重食疗养生 (3)

3 地理环境对潮汕饮食文化的影响 (4)

3.1自然地理环境对潮汕饮食文化的影响 (4)

3.1.1 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造就烹饪方式的多样化 (4)

3.1.2 气候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人们的饮食习惯 (4)

3.1.3 濒海和水网密布的地理环境使得潮汕饮食“海”味甚浓 (5)

3.2人文地理环境对潮汕饮食文化的影响 (5)

3.2.1 人多地少导致潮汕饮食种类的多样化 (5)

3.2.2 宗教习俗对潮汕素食文化和粿文化的影响 (5)

4 影响潮汕饮食文化的内部差异的地理因素 (6)

4.1不同的地貌类型导致的内部差异 (6)

4.2沿海与内陆导致的内部差异 (6)

5 影响潮汕饮食文化发展的其它因素 (7)

5.1外来文化的影响 (7)

5.2传统观念的影响 (7)

5.3旧的经营理念 (8)

5.4较低的产业化程度 (8)

6 潮汕饮食文化的发展趋势 (9)

致谢 (10)

参考文献: (11)

1 引言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即“食”为人生生存、繁衍的基础。饮食文化在众多传统文化中一直都受到学者的关注,学界对潮汕饮食文化的研究成果也是颇丰,如饮食文化历史、民族饮食文化的研究已经取得较多成果[1][2]。但学者们大多是从饮食的取材加工等方面进行研究,在古代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人类的饮食起源是来自自然环境,环境因素对饮食的原料生产、加工技艺、烹饪技术、器皿、色香味形等起到了决定性影响。地理因素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个地区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了他们的思维习惯、民风民俗,进而进入到政治、经济、文化领域[3]。因此,地理因素是影响饮食文化的基础、先决的因素,而学者们并没有深入全面地从地理环境方面论述其对潮汕饮食文化的影响。

目前,学术界对地理环境这个概念也存在多种界定。有些学者认为,地理环境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主体[4]。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地理环境是与人类社会活动有密切关系的自然要素有规律的结合体,是指空间上客观存在着的有地域差异和相对性的空间客体[5]。现在的学者大多倾向于前者,将广义的地理环境分成两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本文主要通过研究这两个方面对潮汕饮食文化的影响,更准确地定位潮汕饮食文化的内涵和历史,并对今后潮汕地区的餐饮事业乃至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的价值。

2 潮汕饮食文化概述

2.1 潮汕饮食文化历史

潮汕地区是指位于广东省东部的潮汕平原,包括潮州市、汕头市以及揭阳市,广义上还包括汕尾市,历史上的潮汕地区还包括大埔县、丰顺县[6]。潮汕文化源远流长,是华夏文化的一个分支,是在这一片地区上形成并发展的带有强烈区域色彩的文化。潮汕饮食文化是潮汕文化的精髓,它是粤东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地方文化。据历史记载,潮汕的先祖为夏周时期的闽族,后和许多南方少数民族被加以越称,并被列入“百越”族之中[7]。

秦汉两晋时期一系列的政治活动使大量的中原人南迁,汉唐以来,闽浙一带的人也多次移民到潮汕。外来移民者带来的民俗文化很好地雅化潮汕文化,潮汕饮食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受中原饮食习俗的影响。外来文化的精髓和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独特、具

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潮汕文化。嘉庆乾隆皇帝在清朝渐宽海禁后,海上贸易逐渐活跃,向来有海上贸易传统的潮汕商人也开始奔赴各方,踏遍大江南北,甚至远渡南洋。随着商业的发展,喜食乡味的商人们带动了异地家乡菜馆的经济,而潮州菜也跟着商人们走南闯北,广泛吸收其他地方菜系的精华,成为菜系大派,名震江湖。于是,又有了“潮汕是一方美食乐土,其饮食文化绚丽多彩,美不胜收”这一说法。

2.2 潮汕饮食文化特色

潮汕人的饮食与同在岭南的客家人相比,有很多明显的差异,主要是有以下几点特点:

2.2.1 以烹制海鲜见长

潮汕有句俗话叫“无鲜不成席”,“鲜”是指海鲜,可见,烹制海鲜是潮菜最为突出的特点。潮汕地区有着长达300多公里的漫长的海岸线,为海产品提供了富饶的生活环境,各种海鲜是应有尽有。“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一说法用来形容潮汕地区可谓是恰到好处,潮汕人受地域的影响,从古远的年代开始就逐渐养成了顿顿不离海鲜的习惯,而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一习惯逐渐让潮汕人爱上海鲜,并用心专研它,让烹制海鲜成为潮汕饮食文化中的一大分支。当潮汕菜逐渐形成、发展的时候,这种特色自然也就成为潮州菜一大亮点。潮汕菜擅长烹制海鲜的特点,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方面是海鲜类菜肴,在潮州菜中占有很大比例;第二方面,便是潮州菜烹制海鲜的烹调技艺多样且精细。2.2.2 崇尚清淡,原汁原味

曹廷栋在《养生随笔》中说:“凡食物不能废咸,但少加使淡。淡则物之真味真性俱得”。这里所说的“真味性”便是潮汕人所追求的原汁原味。潮汕传统文化中比较注重崇尚和忠恕,亲朋好友之间更主张诚信仁义,朴素淡雅[8];对仕途和钱财,不求过分奢望,知足常乐,讲求淡泊以明志。所以潮汕美食的特点——崇尚清淡、保持原汁原味是中庸之道长期熏陶的结果,通过美食的特色反映出来。而潮汕地区位于热带和亚热带之间,每年降水量多,且气温湿热,为了让自己能适应当地气候,潮汕人民十分注重自己的饮食习惯,以免上火,还常年喝凉茶、蛇舌草等凉茶降火。潮汕厨师做菜,生怕浓烈的调料味喧兵夺主,除加盐不多之外,没有像外地人做菜那样,每道菜都要加好几样佐料,如醋、糖、酒、咖喱、蚝油、芝麻油、鸡精等。

2.2.3 喜爱甜食

潮汕地区雨水丰沛,光热充足,盛产甘蔗,整个地区相当于被“糖”包围了,所以

潮汕人民就地取材,自然也就养成爱吃甜食的习惯。

2.2.4 制作精巧

潮汕人民是一个勤劳而心灵手巧的群体,潮汕地区自古人多地少,于是便逐渐形成精耕细作的种植技术,所谓潮汕农民“种田如绣花”就是这种耕作技术的生动写照。而这种精耕细作的思想也带动了潮汕美食烹饪制作技术的发展,人们通过借鉴海内外各地美食的烹饪技巧,经历长期的烹饪实践,逐渐形成焖、炖、煎、炸、焗、灼、烧、蒸、炒、泡等十几种烹饪方法。加上潮汕美食对刀工的考究十分严谨,这便形成了第二个特点:制作精巧。所以潮汕美食的色、香、味、形、名都是经过精雕细琢才汇聚成一道菜的。

2.2.5 小吃众多

潮汕人历来有尊神、祭拜的风俗——潮汕地区各类祭拜的节日颇多。在那个经济不发达和封建社会的漫长年代里,潮汕地区自然灾害频繁,而且人多地少,经济极不发达,有一些贫苦人家甚至很难满足自身生活。因此,过节,对人民生活可以说是一种饮食调节,但也使贫苦人家不堪重负。加之,潮汕人民来年有“勤俭持家”的传统。于是,潮汕人便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心灵手巧的特长,从既能节俭又讲排场的角度出发,精心制作出诸如各类菜粿、笋粿、萝卜粿、荷兰薯粿、春饼、寿桃、桃粿等美味可口、形神兼备的供品来。那些连大米都紧缺的人家,则以薯粉代米作粿皮,于是又有了韭菜粿、菜头粿、豆馅的无米粿、水晶球和蚝烙、丝瓜烙、马蹄烙等各类小吃。潮汕小吃中的各种包点、粿品、酥、饼、烙类,本是由于俭朴节约而出品的敬神供品,后经过名师长期的研制,演变、制作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潮汕美食文化,成为潮汕美食中的第三个特点:小吃尤多,富有地方风味和美食特色。其中有些已成为潮汕名美食、名小吃,享誉海内外。

2.2.6 注重食疗养生

潮汕文化比较讲究养生之道,这在潮汕美食中也得到充分体现。潮菜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汤品,它极其追求清淡鲜美和营养价值,中有多款药膳。在潮汕美食中,一般每餐都要配备几道独具特色的汤品,间插在整个筵席过程中间。这样干湿搭配,浓淡相间,既转移口味,增进食欲,又清肠洗胃,化淤保健。药膳中有虫草水鸭、当归乌鸡、洋参珠鲍、薏米水鱼等等,都是既美味又滋补的炖品。在潮汕人民看来,饮茶是最好的养生之道,茶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有客到访必喝茶,饭后宵夜不离茶,这便逐渐形成并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功夫茶,也体现出了潮汕人重视养生的文化传统。

3 地理环境对潮汕饮食文化的影响

3.1 自然地理环境对潮汕饮食文化的影响

3.1.1 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造就烹饪方式的多样化

潮汕地区是“省尾国角”,是一个相对自成单元的地域[10]。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东边境多山地,峰峦叠翠,绵延成串,这在交通落后的古代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潮汕地区人民与周围地区的交流。潮汕中间为桑浦山、小北山等山地构成的潮汕丘陵,南部沿海地区有韩江、榕江、练江等形成的几个冲积平原。整体上说,潮汕地区的地势使潮汕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受其影响,潮汕地区菜肴的原料也受到一定的局限,这就使得潮汕饮食在继承传统烹饪技术上,也要不断创新、变换各种烹饪方法来弥补菜肴原料的单一,常用的烹饪方式有炖、焖、炸、炊、炒、泡、煎、淋、烧等十多种。

3.1.2 气候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人们的饮食习惯

潮汕地区地处低纬度,面向热带海洋,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北部高山绵亘,阻挡寒潮南侵,故常年气温较高,夏长冬暖,春秋相连。年温差和日较差均小,年均温21.3℃,呈现出“夏季温高无酷暑,冬天和暖有阵寒”的特点,加上常年降水丰沛,雨热同期,所以4至9月雨量超过全年80%,是高水期。而多样化的地形又使得潮汕地区同时具有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的景观特点[7]。这种多样化的气候使得潮汕地区农作物生长旺盛,原野四时常绿,果蔬终年轮番上市。潮汕地区素有“水果之乡”的美称,全地区的水果有50多种550多个品种,这为各种小菜和凉果提供了大量的原料。

另外,潮汕的另一饮食习惯就是佐料、配料丰富,喜用沙茶、豆酱、卤酸菜、冬菜、胡椒、南姜、醋、鱼露、桔油、蒜泥等。不同的菜,要蘸不同的酱料,如牛肉丸配沙茶,白切鸡配豆酱,清炊海鲜配桔油等,而这多种多样的佐料搭配也得益于潮汕适合多种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

潮汕地区炎热潮湿的天气使人“热不思栗”,所以潮汕人大多好品粥和汤。粥在潮汕话中又称为“糜”,糜的种类繁多,在烹调上,一般分为白糜和花色糜两大分类。其中,白粥是指单用米煮成的粥,花色糜是指在白糜材料的基础上,再加入各种不同的配料,制成品种繁多的糜。潮汕糜重清淡,但这种清淡不是淡而无味,而是清中求鲜。同理,潮菜中的汤也是比较淡,但这种淡主要是保留原汁原味。因为潮汕地区天气炎热潮湿,所以潮汕人还有喝凉茶,饮甜汤的习惯,以降虚火。

3.1.3 濒海和水网密布的地理环境使得潮汕饮食“海”味甚浓

潮汕濒临南海,拥有长达265.6km的海岸线,水质肥沃,饵料丰富,水产品多,鱼类多达470多种,主要捕捞的经济鱼类有100多种,鱼虾膏蟹,源源应市。如鱿鱼、牡蛎、薄壳、红肉、石斑鱼、蛤类等,另外,密集的水网也丰富了潮汕地区的咸淡水域,于是,海鲜产品加工而成的干货也是各式各样,如薄壳米、海参、虾仁、干贝、鱿鱼干、鳗鱼干、鱼胶、海带、紫菜等。所以不单单是潮汕的餐饮业以海鲜产品为支柱,连制造加工业也是多以海鲜为主。可见“海味”已成为潮汕饮食文化的主流。

3.2 人文地理环境对潮汕饮食文化的影响

3.2.1 人多地少导致潮汕饮食种类的多样化

潮汕地区是广东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它的人口占全省人口的14.15%,但其土地面积却仅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8%,于是,潮汕地区出现一个比较凸显的社会问题——人多地少。进而衍生出“男人主田园,女人主家事”的习惯。一般到田里干活的丈夫都比较辛苦,在家里的妇女就会有充足的时间研究各种点心送去给田里的丈夫。而人多地少的条件使得原料上受到了限制,妇女们便绞尽脑汁变换样式,制成口味丰富、形态各异的小吃点心,这便形成了后来琳琅满目的潮汕小吃。如笋粿、水晶球、鲎粿、肠粉、蚝烙、菜头粿、米润、腐乳饼、腊饼等。

3.2.2 宗教习俗对潮汕素食文化和粿文化的影响

而潮汕历来就是宗教信仰较为浓厚的地区,本地区的佛教、道教、基督教以及多种民间信仰发育都较为成熟,而佛教的元素在这一区域文化中占了很大的比重[11]。佛教传入潮汕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本地区共有370座寺院在运作,僧尼多达1000多人,信徒不计其数,而尼僧们长期素食,极善做素菜,在家善信自然跟进。潮汕素食,是潮汕美食中的组成部分,而且富有特色。它既是佛门僧尼和部分在家佛教徒三餐之食,也是社会上层人士嗜好,体现着民俗文化的特征。素食越做越精美,如素菜、素饼、酥糖、糕点、酱菜等,既可以供佛,也可以自享,甚至素食馆也逐渐在潮汕地区风靡,可见,宗教信仰对潮汕素食文化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潮汕地处沿海区域,气候炎热潮湿,人容易生病,加上离岸出海风险比较大,人为把控度低,劳作和收获不成比例。当人们无法预测自己的命运时,往往把希望寄托在神明保佑上。此外,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每到过年过节,平时省吃俭用的人家一般只买点肉当做祭品,先敬神,后改善生活,因此,旧时潮汕民间信鬼神,有时节多,神灵多的

特点。随着宗教政策的落实,“信仰消费”市场的逐步放开,潮汕地区的拜神消费已成为大多数家庭中不可或缺的支出。许多潮汕小吃原本就是拜神的贡品,俗话说“时节做时物”,每到过年过节,潮汕地区免不了要“做粿”。而只要是用米粉、面粉、薯粉等经过加工制成的食品,都叫“粿”。如元宵节要做甜粿、发粿、菜头粿,即“三笼齐”,取其甜、发、好彩头之意。清明节做朴籽粿,端午节做栀粿,中元节做“碗糕粿”,春节做“鼠曲果”,连红白喜事也都要用到粿,所以粿在潮汕人的拜神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4 影响潮汕饮食文化的内部差异的地理因素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差异同样形成了各色的饮食差异。揭阳、潮州、汕头等虽同属潮汕地区,但却因地域的差异,饮食文化也有了不尽相同之处。4.1 不同的地貌类型导致的内部差异

潮汕地区地貌类型主要有山地、丘陵、平原这三种,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东边境多山地,属莲花山系,中间为桑浦山、小北山等山地构成的粤东南丘陵,山地起伏较大,坡度陡峻,丘陵起起伏伏,坡度较缓,气候比较湿润,饶平、丰顺、普宁、揭西边境就是以山地丘陵为主的低山区地貌,不适合种植农作物,主要种植林业、果树、橡胶、茶叶等。而丰富的山林资源造就了该地区丰富的特产,香菇、薏米、野兔、野鸡、蛇等山珍野味都成为该地区美食的上等原料。山上种植的果类更是被加工腌制成风味独特的各种开胃零食,畅销海内外。潮汕南部沿海地区有韩江、榕江、练江、凤江等形成的几个冲积平原。平原上土层厚,土质肥,酸度低,耕性好,保水保肥力强,适宜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生长。主要种植水稻、甘薯、玉米、麦类、豆类,马铃薯等粮食作物以及蔗、麻、花生等经济作物,而大部分小吃点心的原料都是取自水稻和大豆,所以平原地区的菜品样式远比山地丘陵片区丰富得多。且农业地区与林业地区的生产方式不同,因此形成的饮食习惯也不同。

4.2 沿海与内陆导致的内部差异

可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潮汕沿海地区的居民因地理优势,主要以打渔为生,每天都有各种新鲜的海产品,鱼虾蟹已成家常便饭,各式美味佳肴也都离不开“海”味。而潮汕内陆如揭阳等地,只有少部分河湖塘,少有新鲜的海产品,更多的是以加工腌制的干货海产品为主。

5 影响潮汕饮食文化发展的其它因素

5.1 外来文化的影响

自古以来,潮汕饮食虽享誉海内外,但随着社会的进步,欧美风雨、日俗韩流风味逐渐入侵潮汕地区,形成了既有国际口味又有地方特色的风味美食,这对潮汕饮食文化带来了不容小觑的冲击,因此,我对潮汕地区中的其中一个市,汕头地区进行调查取证,了解新兴的洋快餐店是否能冲击到我们引以为豪的潮汕饮食。

图1 潮汕饮食和洋快餐的市场认可度

如上图所示,虽然有51%的市民选择潮汕饮食,但仍有41%的人更倾向于洋快餐,可见,洋快餐的传播速度确实惊人,而潮汕饮食的发展更令人担忧。通过调查,我也了解到市民不选择潮汕饮食的部分原因。

5.2 传统观念的影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要求越来越高,而潮汕饮食却一直追求传统风味,由于潮汕地区是“人多地少”的状况,在以前的年代大家追求的是解决温饱问题,相对来说比较油腻的饮食都会受到追捧,但对于现代追求健康、营养的社会来说,传统风味却太过于“落后”。如潮汕饼食,这本是潮汕人逢年过节都会置备的祭祀品,也是探亲访友必带的礼品,但经调查,不到五分之一的家庭会节假日必备饼食。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创新是各个产业进步的前提,潮汕饮食无论从口味、配料还是包装上都没有太大的变化,这对于日新月异的现代化生活来说已是格格不入。

图2 潮汕饼食的购买情况

5.3 旧的经营理念

潮汕饮食以小吃闻名,而大多小吃店都是以简陋的小店面存在于市井之间。根据调查,有71%的市民认为小吃店环境差,令人望而止步。许多小吃店都保留着落后的经营模式,硬件配套跟不上新技术的脚步,软件配套又没有落到实处。像洋快餐在卫生这方面就做得很好,外国严格的饮食监管给消费者带来了良好的用餐环境,自然有更多的消费者倾向于洋快餐。而潮汕饮食靠着老字号得过且过,留不住老客户,揽不来新客户,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品牌效应已被消磨得所剩无几,早晚得被外来入侵者所取缔。

图3 潮汕小吃店的卫生情况

5.4 较低的产业化程度

潮汕人民由于受地域的影响,大多都是以自给自足的形式生存,而他们所经营潮汕

饮食网点也就相对分散,又大多处于深巷中,这对于很多没来过潮汕的外地人,就只能只闻其名难寻其踪。而有很多游客临走时想带点特产给亲朋好友,却遗憾地发现很多美食只能现买现吃,难以打包携带。很多时候我们还会发现,同样是潮汕“鲎粿”,很多商家要比老字号生意还火爆,味道却相差十万八千里,这是因为很多老字号不懂得要如何维护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品牌,也没有意识到要去维护,这就给冒牌商家有了可乘之机。

6 潮汕饮食文化的发展趋势

在地形特征、气候环境、濒临海域、人文习俗等的影响下,潮汕饮食文化的发展出现两大分支。一方面,部分饮食文化日渐式微,如潮汕饼食、鸭母捻小吃等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另一方面,潮汕饮食在烹饪技巧、原料选取、制作精细、口味习惯等方面都有别具一格的特色,于是有少部分潮汕饮食文化跟随着消费者的需求而推陈出新,以适应现代社会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如福合埕牛肉丸,是汕头最出名的老字号牛肉丸。自60年代创立以来,福合埕受潮汕地区相对封闭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一直是以家族继承模式经营。这期间有不少假冒伪劣产品冒充福合埕牛肉丸,在很大程度上损害其商誉,福合埕为了让自己更好地立足市场,也让更多消费者品尝到正宗潮汕特色的产品,于1998年正式注册了商标。并学习了台湾小吃的经营理念,以多种营销模式共存,线上,和20多个美食网站合作,以真空包装模式为其提供货源;线下,以连锁经营模式运营,迄今为止已在汕头开了10家连锁店。产业化和规范化的发展让福合埕牛肉丸深入人心,真正做到一提到牛肉丸就想到福合埕。

随着潮汕地区的对外联系和发展,以及潮汕人民的移民和外来人口的迁入,潮汕饮食文化正在慢慢地与不同文化产生交集,逐步地向外来文化学习,取其精华之处,舍己糟粕之处,实现产品规范化、产业化发展,力求更好地立足,让潮汕饮食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下去。

致谢

时光飞逝,大学四年生活转眼即逝。从论文的选题、开题、论文的写作、到换题、重新写作、论文修改过程,是老师给予了我包容和帮助,感谢老师在各个环节都给予了我不懈的支持。同时,也感谢我的班主任李老师和系里的各位老师在平时的课堂上对我们的悉心教导,是你们让我能在知识的海洋里吸取更多的营养,从而能够为自己进一步的加油充电。

参考文献:

[1]杨晓英.论潮汕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独特性[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25(3):74-79.

[2]陈嘉瑜.潮汕美食与潮汕文化的关系及发展方向[J].汕头大学学报,2003,19:106-108.

[3]陈传康.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试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64.

[4]黄薇,滕兰花.论地理环境对广西饮食文化的影响[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28(6):24-26.

[5]马平发.试析地理环境对我国南北饮食文化差异的影响——以关中地区和黔东南地区为例[J].凯

里学院学报,2010,28(1):128-132.

[6]潮汕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潮汕百科全书[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45-47.

[7]苏英春,陈忠暖.论地理环境对潮汕饮食文化的影响[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4,16(4):61-64.

[8]黄贤君.潮汕俗谚中的饮食文化[DB/OL].https://www.360docs.net/doc/9411028031.html,/article/detail.asp?id=16233,2012.

[9]陈友义.试论地理环境对潮汕饮食精细化的影响[J].汕头大学学报,2002,18(4):93-99.

[10]郑群辉.佛教与潮汕历史文化综述[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34(4):93-98.

The impact of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n Chaoshan food culture

Abstract

The ChaoShan food culture is one of the main traditional culture, it’s inseparable from the formation of a long tradition of history, culture and people for the survival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cultural practices. Flat, mild climate, near the sea, the water network, people will be less and relatively close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given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oShan food cultur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pact of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ood culture of the ChaoShan.The ChaoShan food culture and the problems facing modern society, analyzed in the new social environment, cultural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haoShan diet need to uphold the industrializ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of development of ideas.

Keywords: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ChaoShan area Food culture Influence

关于潮剧的生存发展现状与在其源生地的传承与保护的调查报告(更新中)

关于潮剧生存发展现状及其源生地的传承保护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项目研究 (一)研究问题 研究潮剧的生存发展现状及其在源生地的传承与保护,探寻其发展出路。(二)研究背景 当今,随着经济、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的娱乐生活形式多样化,城市化发展稳定而高速。在这发展快速的二十一世纪,传统文化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打击,中国传统戏曲所受打击尤为突出。据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中国戏曲已从20世纪50年代的368种减少到21世纪初的267种,且种数仍在减少。中国戏剧种类在半个世纪里缩减了近百种,可见其面临着及其严峻的生存危机。潮剧,是我国最古老的地方戏种之一,属于三大剧种之一,拥有400多年的历史,具有鲜明的岭南文化特色,于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虽然潮剧一直以来在潮汕、南部、以及港澳台、东南亚等潮人聚居地区都比较活跃,有着一定的生命力及影响力,但生存状况依然不太乐观。因此,调查潮剧的生存发展现状及传承保护情况,探究其发展道路,对推动潮剧这一传统文化的发展、弘扬与传承潮汕文化,乃至民族文化都有深远意义。 (三)研究目的 通过调查问卷、文献查阅及剧场参观等形式,调查潮剧在的发展、传承、保护状况及在其他地区认知情况,探究其发展现状出现的原因因素并针对其现状探寻潮剧的发展道路,同时,让潮汕地区的人们更加重视潮剧这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并让更多的非潮汕地区的人了解潮剧这一优秀文化。 二、调查样本及调查方法 (一)确定样本量原则 1、确定样本有效性

我们调查小组为保证样本的有效性,我们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实地考察了、,以网络电子问卷的形式,收集了全国各地的网友的意见。最初确定的计划总体样本量为250份。 2、样本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实际共完成300个样本,并且都为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二)调查方法 此次调研坚持“发言权来源于真实科学的调研”为原则。以线下问卷和实地走访座谈相结合为主要调研方法,并结合文献分析法和咨询专家展开调研活动,使本次调研真实科学,全面客观。 1、文献分析法 通过浏览大众文艺(理论研究),中国知网等里有关潮剧发展与继承状况的文献,及中国新闻网、戏剧网等深入学习潮剧的生存现状及在其生源地的传承与保护,对所搜集到解读“潮剧的生存发展现状及在其源生地的传承与保护”的文章进行整理总结,是本调研报告立足最新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之上。 2、问卷调查法 为了获取大量的调研数据,使调研的结果量化且真实,也为了方便调查结果的准确。本次调研分为线上问卷和线下走访。问卷调查法只要分为三个过程:前期准备,中期调查,后期分析。 前期准备:在确定好调研主题的基础上,小组成员通过学习与讨论,对潮汕传统戏曲“潮剧”的相关知识进行了研究,将着眼点放在现代社会人群对于潮剧的认知情况上,所编排出了13道问卷调查题目。 中期调查:在潮汕市区各处走访调查,随机对过往路人进行问卷调查(为了方便统计及调查,走访以扫码在网上问卷进行回答来完成)其中接受问卷调查的人包括潮汕当地群众和外地游客。调查结束后将问卷回收整理,为后期分析数据做准备。 后期分析:对收集到的问卷进行复查审核,确保每份录入的数据都是真实有效的。线上问卷共收集307份,有效份数300份,数据有效率为97.7%;本次线上问卷调查共收获300份有效问卷。录入数据后,我们将会利用Excel等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并进行横向和纵向、多维度的分析,用所得数据初步总结本次调研结果。 3、访谈法 在走访潮剧院,潮剧演出地时,我们都会从一些简单的问题入手,再不断深度挖掘,除了预设的问题外,我们还根据采访者所回答的问题中衍生出更多的问题,以获取更详细全面,更真实的资料,不断深化我们对潮剧的认知,对潮剧的生存发展现状及在其源生地的传承与保护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访谈过程中,我们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谈话记录。同时为增加调研的活力,提高调研客观性,我们还通过拍摄访谈现场的图片来反映部分调研结果。 因为我们的问卷的填写者为青少年居多,为了调查的全面性及可靠性,我们采访重点偏向于中老年人群,分别对潮剧爱好者、唱剧人及普通市民进行了采访

潮汕传统节日习俗

潮汕传统节日习俗 澄海实验学校 初一(14)班 杜斯康

在潮汕,一年中的岁时节日,各乡各里的游神赛会,各家各户还有祖宗的“忌日”,基本每月都有二三个祭拜节日。这些节日,既有祭品美食的制作,又有娱神民间艺术的展示,可谓名目繁多,眼花缭乱,是一笔可经挖掘、改造的旅游文化资源。所谓岁时节日,远不止元宵、清明、端午、中秋、冬节、春节等几个比较典型的传统节日。从正月到腊月,可以说月月有节。 在春节即将来临之时,我不禁对潮汕的传统节日习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我决定对“潮汕传统节日习俗”这一专题进行社会实践。希望能够借此机会,对潮汕的传统节日习俗有更深的了解,弘扬家乡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培养自己的活动探究能力。

目录 春节习俗 (4) 立春风俗 (5) 元宵节 (6) 潮汕人过清明节 (9) 潮汕端午习俗 (10) 潮汕中元节 (12) 中秋节的习俗 (17) 冬至 (19) 除夕 (21) 实践总结 (23) 目录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春节一清早各家各户备齐菜到祠堂祭拜祖先,所以这一天早餐,便要全家吃素,以示对祖先虔诚尊敬。各个宗祠都要挂灯笼,写明姓氏,显示其先人的官职或贤哲家风。如姓李的为“陇西旧家”,表示他与唐朝的李世民同宗支;姓黄的写“江夏世家”,表示他们是孝子黄香的一脉,等等。 正月初一至初三,小辈应向长辈拜年,亲朋则互相祝贺,名为拜年或拜正。当小孩一清早捧槟榔(或以橄榄代槟榔),向长辈请安拜年时,长者则赏些钱给他买糖果,俗称为赏面钱。这一天外出,遇见熟人,应互相道贺,共祝新正万事如意。交情较深的,则互相登门拜正。故此家家户户都备有大柑和橄榄,以备客人拜正答礼之用。 正月初一,潮俗禁忌很多,人人都要说吉利话,甚至孩子失手打破碗,还要说成“碗开花”或“缶开嘴大富贵”。如不慎点火烧了灯笼,则说是“灯火旺”。这一天不能扫地,应把扫帚藏起来,让垃圾积下,说是堆金积玉。据《录异记》说,藏扫帚的事,是商人区明过彭泽湖礼青洪君,得其侍女如愿,因而一切如愿发家。后因生气打了如愿,如愿钻进扫帚中,不愿出来,区明从此便倾家荡产了。有此传说,所以大家这一天便藏扫帚不扫地了。还有说正月初一如不吃干饭而喝饭汤,以后出门要遇雨。 潮汕春节文娱活动最活跃。有赛锣鼓班的,有 舞龙、舞蜈蚣、舞狮、扣鹦哥等。有些乡村还要通 过舞狮队拜年,联络乡情友谊。 正月初一至初三,一连拜祭祖先三天。祭拜时 有鼓乐助祭的习俗,所以一些弦间乐社和皮影戏班, 便在这时组成小乐队,到各地宗祠巡回弹唱助祭, 参贺新喜。主人对这些乐队,分别给以红包,由小孩以槟榔盘奉送乐队。 到了正月初四“弦架开”(即年假开)。这一天传说是上天汇报的神明落地的一天,过去迷信的拜神者,都一早就上神庙烧香嘱咐,有些还把全家的生辰年庚八字,写在红帖上,缚于神轿上,向神许愿,希望他“上天言好事,落地保平安”。 各行各业在新开市中,都有点“诀术”,教书的喜在笔筒上贴起“新春开笔砚,诸事皆逐意”的小红联;做生意的则一早起来就扫地,自外朝里扫,表示要把财扫进来,栖楹墙壁则贴上“开门扫地财长聚,货如轮转大利市”等吉利红联;农民则说这一天要吃蒜和猪肠,说吃了猪肠、蒜,新年做起事来“长长有和算”。总之,自除夕至正月初四年假开,人人都盼着争个好头彩。

潮汕地区的饮食文化有什么特色

潮汕地区的饮食文化有什么特色 潮汕人的饮食与同在岭南的广州人、客家人相比,有着一些明显的差异,突出表现为“清、淡、甘、和”的特点。在口味方面,潮 汕人好清淡,忌浓烈;烹调特色方面,潮汕菜风味清鲜,刀工细腻, 制作精巧,烹饪技法常用的有炖、焖、炸、炊、炒、泡、煎、淋、 烧等十几种,尤其以炊、清、泡、淋著称。喜用沙茶、豆酱、卤酸菜、冬菜、胡椒、南姜、醋、鱼露、桔油、红豉油、蒜泥醋等特产 为佐料,制成的菜肴有“三多”的特点,即水产品菜多、素菜多和 甜菜多。潮汕人在日常饮食方面,同广州人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主 食也是大米,副食多样,像食蛇,潮汕人的喜爱程度就不亚于广州人。潮汕人日常饮食中最大的特点是“功夫茶”和风味独特、花样 繁多的小吃,像远近闻名的蚝烙,以及各种水果烙、宵米、笋棵、 粽球、水晶粉球、春卷、玉兔饺、糯米猪肠、鱼丸、鱼饺、卤鹅等,在潮汕地区几乎遍布城乡的街头巷尾。 潮州工夫茶 工夫茶是潮汕一带品茶的一种风尚,以其独特、精细而闻名。所谓工夫茶,是指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 而且操作时必须很“工夫”(精细的意思)。 工夫茶的基本特征,可用一句话加以概括:用小壶、小杯冲沏凤凰单枞茶。茶壶茶杯小不但可以使茶香不涣散,而且也是因为喝工 夫茶往往不是为了解渴而是为了消遣、享受和作为迎宾敬客的重要 手段。在当地茶自古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这一点外地人不 知道往往很难理解,总怪异喝水干嘛不用大一点的杯子。 汕头牛肉丸 潮州砂锅粥 潮州手锤牛肉丸

牛肉丸作为著名的潮州小食,在潮州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牛筋丸两种,牛肉丸肉质较为细嫩,口感嫩滑,牛筋丸是在牛肉里加进了一些嫩筋,很是有点嚼头。 潮阳咸粥 潮汕咸粥除了潮州砂锅粥还有潮阳泡粥。因为潮汕地区是沿海一带的地方,所以海鲜丰富,连煮粥的时候都以海鲜为原材料,在加入潮州菜的独特配料,风格独树一帜,在各地都颇受欢迎。 普宁豆干 汕头橄榄菜 潮汕地区特有的风味小菜,而又以汕头所产最佳,其精湛的制作工艺可追溯至宋明时代,是名闻遐迩的潮州菜系中一身材奇葩。 为潮州人喜啖之物,亦为佳节款待宾客这要物。潮州芥菜,叶丰腴多汁,色泽淡绿柔和,味微甘清新,为酱菜主要原料,经加工制作后具“清、鲜、爽、嫩、滑”等特点。 饶平菜脯 菜脯,即萝卜干。因萝卜在潮汕俗称“菜头”,故称“菜脯”,是潮汕地区的特产之一。产于广东省饶平县高堂镇的菜脯更以其色泽黄珀鲜艳,味道香甜,肉厚酥脆等特点而著称,深受群众喜爱。 潮安腐乳饼 闻名遐迩的潮州小食腐乳饼,没尝过的不能算真正吃过潮菜! 汕头牛肉脯 菜品口感极佳,色泽棕红,食而不腻,别有风味。 普宁竹蔗 洪阳蕉柑 蕉柑为全国推广的10个柑桔优良品种之一。普宁洪阳镇是蕉柑的主要产地,栽培柑桔成员国史修久,《潮州志》记载:“宝镜院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比较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各国的饮食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不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 (一)中国的饮食文化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形成了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国饮食以食表意,以物传情。中国的饮食文化令人拍案叫绝,赏心悦目。 中国的传统饮食有四大特点: 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问“吃了没有”,可见饮食文化的地位。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在饭桌上表达惜别和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 2.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中国的饮食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 3.重味:中国的饮食最注重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孙中山先生讲“辩味不精,则烹调之述不妙”,将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4.重理: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中国的饮食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二)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

西式餐饮的主要特点是:一是生,如牛排带血丝;二是冷,如凡是饮料都加冰块;三是甜,无甜不餐,无餐不甜。此外西式餐饮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比较大众化。 此外西餐还有以下显著特点: 1.重视各类营养成分的搭配组合,根据人体对各种营养(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热量的需求来安排菜或加工烹调。 2.选料精细,用料广泛。西餐烹饪在选料时十分精细、考究,而且选料十分广泛。如美国菜常用水果制作菜肴或饭点,咸里带甜;意大利菜则会将各类面食制作成菜肴:各种面片、面条、面花都能制成美味的席上佳肴。 3.讲究调味,调味品种多。西餐烹调的调味品大多不同于中餐,如酸奶油、桂叶、柠檬等都是常用的调味品。 4.注重色泽。在色泽的搭配上则讲究对比、明快,因而色泽鲜艳,能刺激食欲。 5.工艺严谨,烹调方法多样。西餐十分注重工艺流程,讲究科学化、程序化,工序严谨。西餐的烹调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煎、烩、烤、焖、焗、炸、熏、铁扒等十几种,其中铁扒、烤、焗最具特色。 6.器皿讲究。烹调的炊具与餐具均有不同于中餐的特点。特别是餐具,除瓷制品外,水晶、玻璃及各类金属制餐具占很大比重。 二、中西方饮食方式的差异 (一)就坐形式的差异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

潮汕文化的现状与发展

潮汕文化简介与发展 关键词:岭南;潮汕文化;传统 摘要:潮汕文化是古代南粤土著文化的基础上,融汇了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时代色彩和地域特征的区域性文化。它是岭南文化重要的一支,更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当下社会很大程度上桎梏了它的发展,我们应该本着批判扬弃的原则,促使其向宏观、理性、深度的方向转变,研究潮汕文化的的现状,了解其丰富的内涵和特色,对于弘扬潮汕文化的优良传统,寻找潮汕民俗文化现代化的最佳路径,丰富中华文化的内容,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潮汕概况 潮汕大地是一处历史悠久,文化兴盛的文明之邦。长期以来,由于潮汕地区行政上属广东管辖,所以潮汕文化也一直隐蔽在省府文化——广府文化的背后,外界也常误以为,广东文化就是广府文化,对潮汕文化知之甚少。而事实上,潮汕文化是独立于广府文化之外,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并且自成一格的文化体系。 潮汕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广东与福建的交界处,历来为粤东、赣东南、闽西南的商品集散地中心,潮人自嘲为“省尾国脚”。这里三面背山,一面向水。境内虽有富饶的潮汕平原,但生存环境却不易,常有台风与地震威胁.而且历来地少人多,总面积10346平方公里,人口近2000万,人均可耕地不到3分,有“耕田如绣花”之美称。这里商业气息浓厚,长久以来的商贸传统,催生了中国影响深远的三大商帮之一的潮州商帮。这里还是“十相留声”的岭海名邦,也是宋“前七贤”、明“后八俊”,近代千万潮汕英才生长的“海滨邹鲁”。 潮汕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这里夏长冬短,日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终年不见雪。潮汕襟山带水,气候宜人,成为南迁汉人生息繁衍之地,长期以来形成城镇密集的现状。潮汕居民基本上均来自各各历史阶段的南迁汉人,比如比较早的并有记载的是《史记》中记载的秦时期一支由史氏族人带领的为秦始皇修筑水路直达揭阳岭的队伍,抵达揭阳岭后并没有返回,而是直接“驻扎”在当地并始设揭阳县。其外还有其他如汉,三国,唐宋,元明时期迁入的。 二、潮汕文化简介 (一) 潮汕方言 潮汕话,是全国八大方言区中闽南方言的次方言,潮汕人的方言,也是现今全国最古远、最特殊的方言。古朴典雅,词汇丰富,语法特殊,保留古音古词古义多,语言生动又富幽默感,与其他语言很大区别。因此,引起海内外语言学家的关注,研究潮汕话的人很多,有关潮汕话的专著、字典、词典也很多。对潮汕人来说,潮汕话是维系感情的纽带,有巨大凝聚力。尤其在异域他乡。乡音相同,胜似“自己人”。 潮汕话在广东东部的潮汕地区以及海外华人中广泛使用,是知名度较高的一个古老方言,属于闽南语系,但与闽台的闽南话差异很大。语法与闽台片相同,词汇也有高度的对应,语音语调上则差异明显,彼此互通存在不少难度。在潮汕话和闽台片相交融的地区,兼具有二者的发音特色,特别是靠近潮汕地区的陆丰三甲(甲子、甲东、甲西)地区的闽台片的闽南语,福建的诏安等。潮汕话包含了很多的古汉语成分,在古代,潮汕先人本来居住在中原一带,为了逃避战乱,一路往海边迁徙,到达福建莆田,定居一段时间之后,又集体迁徙到今天的潮汕地区。所以潮汕话是遗留下来的古汉语,同时也受到南越国少数民族的影响。 18至20世纪期间,潮州居民是移居东南亚的主要华人族群之一,故此潮州话成为海外华人的主要方言之一。因此,潮汕地区以外的华人社群,也有很多人说潮汕话。潮州人在香港、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尼形成重要的少数族群。一些潮州人也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美洲和欧洲居住,一些从潮州地区而来,一些则从东南亚而至。 (二)潮汕饮食

潮汕民俗文化研究

潮汕民俗文化研究 研究背景 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潮汕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小分支。而潮汕民俗文化作为潮汕文化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有着强烈的民族性、地域性和群众性,凝聚了潮人群体力量的智慧。随着近、现代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传统文化正逐步离我们而去,这是人类目前无法回避的问题。那么究竟潮汕文化中有什么特别民俗呢? 研究目的 潮汕地区具有与其他地区相似的节日,而不同的节日在不同的地域又有不同的特色。潮汕民俗文化作为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似乎已渐渐为新一代潮汕人所淡忘。我们成立这个课题小组的目的,就是为了了解潮汕各个节日的特色以及潮汕的民风民俗,继承和发扬潮汕文化的精华,摒弃封建迷信。 节日及习俗介绍 1.出花园 潮汕地区特有的成人礼俗。 有15岁男女孩子的家庭,要在为孩子备办三牲果晶拜别公婆神(俗称公婆母),表示孩子已经长大,可以走出园,不再是终日在花园里玩闹的孩童了。 其仪式是将三牲果晶合凑成四件或八件或十二件,陈置在俗称“胶掠”(晾晒用的竹箕)上,请出公婆神的神炉,由出花园的孩子跪拜,拜毕,以后就不再拜了。 出花园的孩子要穿红皮屐、吃公鸡头,所有食品都要吃一点。穿红皮屐和吃公鸡头的习俗,传说来源于明嘉靖年间潮州状元林大钦。传说林大钦少时读书,买不起红鞋,便穿红皮屐。一天,他放学回家,见有老者抱着一只公鸡蹲在地上,旁边还有一对红联纸,一张没有字,一张写着“雄鸡头上髻。”老者要求路过者应对,对得上可得这只公鸡,对不上者仅赔他一页对联纸。林大钦站了一阵,对曰:“牝羊颔下须。”对得好,老者将公鸡送他。回到家里,他父亲将公鸡宰了,烫熟后砍了个鸡头奖励大钦,以示独占鳌头之意。后来,大钦果然得中状元,名扬天下。潮人以为这是个好兆头,在孩子入学时就给买双红皮屐,给他抱大公鸡,孩子出花园时就给吃鸡头。 2..潮汕方言 潮汕方言又称潮语,即潮州话,属汉语方言八大语系之一的闽南语系,其鼻祖是汉唐时期的中原汉语,是汉语里语音元素最多、发音机理最复杂的语言。词汇丰富,幽默生动,富有极强的表现力,并保存着很多古汉语的成份。潮汕方言反映了潮汕文化的方方面面,是研究潮汕文化的活化石。

中西方餐饮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餐饮文化的差异 「内容摘要」在中国五千年的悠悠历史中,中国的饮食文化受政治、经济、生产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独特的饮食文化。而与此同时,在西方,也形成了不同于中国特色的餐饮文化,其中最著名的菜点要属意大利菜、法国菜、美国菜等。本文讲述的就是中西方餐饮文化之间形成的鲜明对比。 「关键词」餐饮中西方礼仪文化 中西方餐饮文化的差异主要受地域、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餐饮特点、用餐礼仪、烹饪方法、餐具选择等方面。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有五千年的悠久而厚重的历史,创造了无数的灿烂文明,在这种文化蕴藏中,使中国的饮食更加博大精深。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辽阔国土的地域差异,四大菜系逐渐形成,四大菜系自成体系,各有特点,但共同点是用料复杂考究,制作方法复杂,口味、菜式多种多样,令人惊叹。 西方以欧美为代表,其文化同样源远流长。到中世纪,欧洲文化已十分完善,在此期间,旧西方的饮食文化已经形成。其主要特点为:主食以面粉为主,原料也较为丰富,制作方法较中国简单,但同时也十分注重口味。 首先,就餐饮特点而言。由于地域差异,中国形成了鲁菜、苏菜、川菜、粤菜这四大菜系。其中鲁菜咸、鲜、脆嫩,风味独特、制作精细。鲁菜风味浓在于用料广泛、选料讲究、刀工精细、调和得其风味咸鲜适口、清香、脆、嫩,汤精味醇,自成一格,适应性强;苏菜在选料方面,注重选料广泛,营养调配,分档

用料,因料施艺,体现出较强的科学性;在工艺方面注重烹饪火工。刀法多变,擅长炖、焖、煨、焐;追求本味、清鲜平和、咸甜醇正适中。菜品风格雅丽、形质兼美、酥灿脱骨而不失其型。滑嫩爽脆而显其味;川菜以成都菜和重庆菜为代表。重视蒸释,讲究规格,分色配菜主次分明,鲜艳协调是其特点。酸、甜、麻、辣香、油重、浓、注重调味,以辣、酸、麻脍炙人口,形成川菜的独特风味,享有“一菜一味,百菜百味”的荣誉;粤菜的品种繁多,其烹调擅长煎、炸、烩、烩、炖、煸等。菜肴色彩浓重,谓而不腻。菜的用料较广、花色繁多、形态新颖、讲究鲜嫩、爽滑。一般夏季秋力求清淡,冬季偏浓醇,粤菜餐谱绚丽多姿。烹调技法精良,并以其用料之博而著称。 而西方最著名的菜品主要是以意大利菜、法国菜、美国菜、德国菜最为著名。意大利菜为西餐之母。意大利菜肴最为注重原料的本质、本色,成品力求保持原汁原味。在烹煮过程中非常喜欢用蒜、葱、西红柿酱、干酪,讲究制作沙司。烹调方法以炒、煎、烤、红烩、红焖等居多;法国菜的烹调方法很多,几乎包括了西菜所有的近20种烹调方法。一般常用的烤、煎、烩、焗、铁扒、焖、蒸等。法国菜的口味偏于清淡,色泽偏竽原色、素色,追求高雅的格调;德国菜在口味上较重,材料上则较偏好猪肉、牛肉、肝脏类、香料、鱼类、家禽及蔬菜等;调味品方面使用大量芥茉、白酒、牛油等,而在烹调上较常使用煮、炖或烩的方式;在烹调方面上,美国菜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煮、蒸、烤、铁扒等。美式的食物作法都很简单,而且口味也不错。 由此可以看出:对比注重“味道”的中国饮食,西方秉持的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

最新潮汕人文文化特征复习过程

中华传统文化 ——潮汕人文文化 中华拥有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文化底蕴也十分深厚,博大精深。潮汕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潮汕地区特有的自然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制约下孕育、发生并传承的,因而中国传统民俗既有人类民俗的共性,又有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独特个性。 潮汕的祖先最初从福建南迁。潮汕人勇于开拓、坚韧不拔,具有向外开拓的精神。潮汕人对环境的适应性强,族群认同感强,坚韧不拔,刻苦耐劳,聪明灵活,在商业等领域有很多建树。他们很多从毫不起眼的行业和艰苦的工作开始,经过艰苦创业,最终取得成功。潮汕人因此被称作东方的“犹太人”。东南亚的富商巨贾多有潮汕人,香港首富李嘉诚,原籍就是潮州。潮汕华侨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更做出了丰功伟绩,潮汕华侨无不展现了他们作为华夏子孙对家国和民族的感情和责任。潮汕人长期的移民和拓展使潮汕人遍布世界各地,人们常说,有一个潮汕,在海外还有一个潮汕,来形容潮汕地区旅居海外的游子之多。 热情好客、务实不务虚、脚踏实地是潮汕人的重要优点。所以潮汕人从来就是奉承“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更不会怨天尤人,心存幻想。但是潮汕人在处世上的现实主义,却成了潮汕发展的绊脚石。这种现实主义的致命之处在于,处处从实际利益的动机出发考虑事物,重视眼前利益。潮汕的家长大多要求他们的子女报考一些经济类的专业,在很多潮汕家长看来,要去研究学问不如去打工挣钱。在价值取向的实用性、学习专业上的短视性以及继续深造上的短缺性,导致大量的有较高文化水平的潮汕人都从商,较少有人继续深造教育。 潮汕商人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家族主义可以说是众所周知。在相当多的潮汕企业中,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姑姨舅妗……等等,都加入到企业中来。在这些人的周边,又衍生出一个个血缘人际圈,使企业中的各种人际关系盘根错节、复杂异常。从这个层面上看,潮汕企业的家族化具有明显的传统性和原始性。这种经济家族化虽然在某个层面上讲加强了血缘关系,但这种加强的经济利益关系,但在有些时候会破坏了血缘链条的和谐性、完整性和连续性。 潮汕文化,也是比较传统,比起其他地方,潮汕地区的思想就显得有些封建了一些,例如,潮汕人都注重儿孙满堂、多子多福,比较重男轻女,有一种男尊女卑的思想。潮汕妇女的形象给外界就是贤妻良母。在潮汕地区,很少出现离婚现象,这也说明潮汕妇女有一种嫁鸡随鸡的思想。可见潮汕妇女思想也是相对保守的。到了现代,中国在改革开放,潮汕又在改革开放最好的广东,按理说,早就就应该摈弃传统的封建思想和礼仪。就是因为这样的思想影响着这一方人的行为举止和思想方式。 一方水土,一方人,潮汕人在中华的一方展现的独特的文化,绽放它的光芒。 紫外线灯的正确使用 紫外线灯的适用范围是用于室内空气和对物体的表面及水和其他液体的消毒。紫外线灯是将病原微生物消灭于外环境中,切断传染

我国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研究

我国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研究 摘要 我国疆域辽阔,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文化观念,这也必然造成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任何地区的文化都是一定地域内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有着很深的社会根源和地理根源。在一定地理环境下食物资源和生产活动决定着人们的饮食方式,尤其是人类生产活动早期,饮食文化的产生对自然环境条件有明显的、直接的依赖关系,饮食文化打上了人们为适应地域特殊环境而做出的种种努力的深刻烙印。地理环境是饮食文化的因,不同的饮食文化则是地理环境的体现。我国的饮食文化发展与当地地理环境相适应,体现了很好的地域差异,也说明了地域对饮食文化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我国部分地区饮食习惯及饮食特点的形成,揭示我国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及饮食文化形成的地理历史原因。从文化保护角度来说,了解饮食文化的区域差异性有助于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从而更好的弘扬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饮食文化;地理环境;地域差异 Abstract China's vast territory, different geographic environment and material conditions, people formed different way of life and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cept, this also will cause the food culture of the district difference in our country. The so-called “a side water and soil raises one party person”, the culture of any region is a product of the certain region within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has deep social roots and geographical origin. Food in a certain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resources and the activities of production determines the people's diet, especially in the early human production activities, diet culture produces o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condition has obvious and direct dependencies, diet culture with people to adapt to the speci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make a deep imprint of efforts.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s the diet culture, the

潮汕人饮食特点

潮汕人饮食特点 潮汕人有别具一格的食俗,例如日常特别喜爱吃粥、有以大米粉制作的名目繁多的粿品、喜爱以腌制品为主的佐餐小菜(咸菜、菜脯)以及制作精致的特色小食(蚝烙、肉丸等)。 这些饮食习俗主要是受中原地区、闽越地区的影响而形成的。也有古代百越民族留下的痕迹,比如吃鱼生、吃蛇、吃虫和以前的喜食槟榔等。 潮人清代还有啖槟榔风习,并将它作为待客“礼果”,当代已不复见。据云,啖槟榔有杀菌、去痰、开胃等功用。 潮人的饮食习惯与嗜好,总的说来是:一日三餐,以粥为主主食大米,副食多样水陆鱼菜,腌煮俱爱;讲求新鲜,不避腥味;嗜烟嗜茶,风习长在。近年食俗有些变化,西餐、快餐、早点、自助餐,已成为姑市部分人的时尚。 抽烟以前多抽熟烟丝,较辣,多用木竹旱烟筒,也有用水烟筒的,潮汕人自古以来也非常喜欢吃鱼生,可能也是百越族留下的风俗与日本人一样 经常喝粥,“糜” ·饮食特点:潮汕地理环境和气候,利于捕捞、耕种,水渠交错,大海月环,水产品多,鱼虾甲介,大宗小宗,源源应市,多时可达百种。原野四时常绿,果蔬终年轮番上市,形成饮食丰富多样。 潮人早餐喜吃粥,这可能和潮人处亚热带有关,他们在劳动中多出汗,为体内需要水分平衡,习惯食粥,感到舒适可口。尽管上午要劳动时间较长,也不愿早餐吃干饭。他要家人中间送点心,以补消耗后不足,并可在吃点心时略作休息。这是主要饮食习俗之一。潮人佐餐喜腌制酱菜,如腌咸菜、萝卜干、乌榄、熬橄榄菜,都是农家的经常佐餐杂咸。潮人喜食鲜腥,各菜喜保存原味,不少潮州名菜都是以蒸炖见特色的,如清蒸龙虾、清炖乌耳鳗、清蒸鲩(草)鱼、清炖鲤鱼、炖鳙鱼头配芋等,都是潮人喜吃菜肴,甚至食鱼生、虾生、生蚝等。调味品也喜腥鲜,如鱼汁、鱼露、虾酱等都是沿海地区村庄生活常用品。 外地内脏、鱼头经常不值钱,潮汕人却很喜欢。很多内脏、头脚翅比肉更贵,排骨也比肉贵 潮汕的饮食 潮汕人有别具一格的食俗,例如日常特别喜爱吃粥、有以大米粉制作的名目繁多的粿品、喜爱以腌制品为主的佐餐小菜(咸菜、菜脯)以及制作精致的特色小食(蚝烙、肉丸等)。潮州饮食最为出名的是潮州菜和潮州工夫茶。潮州菜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是由潮汕原来独有的菜式与按潮汕味加工改造了的菜式所构成的一个开放的体系。潮菜较多受闽菜所影响,同时又受到广州菜等外地菜的影响,汇闽粤两家之长,自成一家。制作精细的潮菜菜式中,不仅有着名贵的燕窝、鱼翅、

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区分

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区分 摘要:中国美食是地域文化形成的产物。地域文化是地方美食的根植土壤。提炼最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形成以“我”为核心的优秀文化积淀,通过人们对食物的体验收获和广泛认同,并得到长时间的传承与发扬,是中华美食遍及华夏大地的原动力和重要拓展方式。 关键词:分布现状原因地位特点内涵 一、中国饮食文化地域分布的基本现状 饮食文化的地域性不是以行政区划来划分的,而是从历史形成的饮食特点这一角度来讲的。人类在维持生命和举行节日庆典时,渗透进自然、社会、历史因素而升华形成了饮食文化,包括饮食惯制、饮食结构、饮食口味、饮食器具和烹调方式 二、形成饮食文化地域差异性的原因分析 1.经济条件局限 2.地理环境差异 3.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 4.心理因素影响 三、饮食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在华夏文明中,饮食的确有其独特的地位。中国精神文化的许多方面都与饮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到治国之道,小到人际往来,举凡哲学、政治学、伦理学、军事学、医学以至艺术理论、文学批评,无不向饮食学、烹饪学认同,从那里借用概念、词汇,甚至获得灵感。古人云:“国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天”者,至高之尊称,也就是说“悠悠万事,惟此为大”。这是传统政治哲学精粹之所在。儒家认为民食问题关系着国家的稳定,孟子的“仁政”理想在于让人们吃饱穿暖,以尽“仰事俯畜”之责(也就是上可以侍奉父母,向父母尽孝;下可以养活妻儿),甚至儒者所梦想的“大同”社会的标志也不过是使普天下之人“皆有所养”。 四、中国饮食文化特点 中国是文明古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吃饭分主食副食、用“炒”的烹饪方法、有自己命名菜肴的方式……这些有形的特征,使中国饮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 五、饮食文化的内涵 琳琅满目、绚丽多彩、色、香、味、形的中国饮食制品不但是人们享受的口腹美味,而且是一座物态文化的宝库,有着深层次的内涵。这种内涵可用四个字概括,就是:精、美、情、礼。

关于家乡历史文化发展的调查实践报告

关于家乡历史文化发展的调查实践报告 年级:15级系部:经济管理学院专业:国际贸易与经济 班级:国贸7班姓名:卓依文 实践报告正文: 一、实践目的:第一,了解家乡;第二,丰富假期生活;第三,锻炼自己 与人交往的能力,增加社会经验实践经历及收获;第四,学习新的知识增长见识。 二、实践内容:在本学期寒假中,我进行了一次以“寻找家乡文化”为主 题的社会实践,着重对家乡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进行了一次调查。这是我进行的第一次社会实践,有很多不足,但对我也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通过这次的社会实践活动,我走访了相关的单位和部门,又找遍了市里大小的图书店,搜集到了我自己认为较为真实的资料。这不仅仅对于社会实践活动有一定的帮助,对于我自己来说也是收益非浅。这次活动之中,虽然我竭尽全力的搜集我所能找的的资料,但是对于这次的活动也仅仅是让我基本满意,还需要更深入的进行下一次的实践。 1、汕尾概况:汕尾,别称红城,广东省辖市,地处广东省南部,珠江三角洲与海峡经济圈中间,与香港一水之隔,南临红海湾和碣石湾,西濒惠州市,南隔惠州市与香港相连,北部与梅州、河源接壤,东部与揭阳接壤汕尾是中国首个苏维埃红色政权诞生地,是广东新一轮经济改革的窗口,已发展为有一定影响力的红色旅游城市,中国首个特别合作区诞生地,同时享有“中国海鲜美食之都”、东方夏威夷、东方莫斯科等美誉。 汕尾市是全国首批对外开放口岸之一,造船、轻工业和手工业发达,鱼钩畅销国外。市城区三面临海,依港而立,,具有亚热带海滨独特风光,有“广东沿海旅游黄金海岸”之誉。海陆丰革命根据地是中国13块革命根据地。 2、汕尾历史沿革:据东南沿海出土文物考证,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渔猎种植,生息繁衍。《禹贡》有九州之说,时汕尾市属九州中的扬州南境;《周礼·夏官·职方》称为藩服之地;春秋属南越;战国入楚称百越。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统一岭南,岭南地区设立三个郡:南海郡(治所在今广州)、桂林郡(治所在今广西桂平县)、象郡(治所在今广西凭祥市)。南海郡下设四个县:龙川县、傅罗县、番禺县、四会县,龙川县东境又设揭阳戍(在今丰顺),以推行“和辑汉越”的政策。海陆丰地区(汕尾市)全境属南海郡傅罗县。至秦末,诸侯纷纷叛秦,前204年,新任南海郡尉赵佗为防北

潮汕地区饮食文化

潮汕地区饮食文化 经管学院财管1072 苏少彬200711531217 21191006---1---37 摘要:潮汕饮食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以丰富多样,无所不食而名震南粤,享誉全国。它的形成既有历史文化的影响,也与独特的地理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湿热的气候、濒临大海、水网密布、人多地少和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百越之族与中原文化的碰撞交融等孕育了独特的潮汕饮食文化。【②】 关键词:潮汕地区饮食文化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工夫茶 一、绪论 潮汕地区位于中国大陆的东南端,广东省的最东端,素有“省尾国角”之称。地理上背山面海,形成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也正因如此,潮汕地区至今仍很完整的保留着一整套的地区文化,有自己的语言—潮汕话,自己的戏剧—潮剧,自己的音乐—潮乐,自己的佳肴—潮州菜,还有自己的建筑文化,自己的图腾文化等,被称为中国“第57个少数民族”。其中潮汕饮食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品种多样、用料讲究、制作精细、配料独特而闻名中外。其中最为出名的当属潮州菜和潮州工夫茶。 二、潮州菜 (一)潮州菜系 潮州菜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源于潮州,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历代民间美食家们博采众家之长,搜尽地方特产,精心制作,逐步积累形成丰富多彩,独具地方特色的美食,构成的一个开放的体系。 潮菜较多受闽菜所影响,同时又受到广州菜等外地菜的影响,汇

闽粤两家之长,自成一家。制作精细的潮菜菜式中,不仅有着名贵的燕窝、鱼翅、鲍鱼烹制的精品,也不乏粗菜精制的特色菜,如地瓜叶做成的“护国菜”,大芥菜做成的“大菜羹”等。 潮汕人讲究饮食,不但讲究色、香、味、形,还讲究饮食时人体的保健作用,这正是潮州菜的一大特色。【③】 (二)潮州食俗 潮汕人有别具一格的食俗,例如日常特别喜爱吃粥、有以大米粉制作的名目繁多的食品、喜爱以腌制品为主的佐餐小菜(咸菜、菜脯)以及制作精致的特色小食(蚝烙、肉丸等)。除了这些日常食俗,潮汕地区还有很多独特的节日食俗。 每年的正月初七这一天,潮汕的旧俗是要食七样菜,也叫七羹汤。所谓七样菜就是将大芥菜、厚瓣菜、芹菜、蒜、春芹、韭菜、芥菜这七样菜放在一起煮来食,它的意思是“发大财,人长久”。此外,七样菜的现实意义在于,这七种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对于过年期间大量吃食肉类的人来说,犹如人体内的清道夫,能起到消化开胃,清肠通便的作用。 农历五月初五吃粽子的习俗是从中原传下来的。这一天,潮汕人家普遍吃粽子、栀粽,有的地方还吃凉粉粽,潮州凤凰山则习惯吃“枕头粽”。除了吃粽子外,潮汕不少地方还用伸骨节、使君子叶、真珠花菜、鸡蛋、猪肉等一起煮汤吃,能起明目、去热毒、驱腹虫的作用。 中秋佳节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特色的应节食品就是芋头。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此外还有芋头加工而

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

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 一、中国饮食文化地域分布的基本现状 饮食文化的地域性不是以行政区划来划分的,而是从历史形成的饮食特点这一角度来讲的。人类在维持生命和举行节日庆典时,渗透进自然、社会、厉史因素而升华形成了饮食文化,包括饮食惯制、饮食结构、饮食口味、饮食器具和烹调方式等。徐珂在《清稗类钞》中云:“食品之有专嗜者焉,食性不同,由于习尚也。兹举北人嗜葱蒜,滇、黔、湘、蜀人嗜辛辣品。粤人嗜淡食、苏人嗜糖。”饮食界也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的说法。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菜已有以长江流域为主的南方菜和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北方菜的区分。各区域的饮食都以一定的历史文化为依托,伴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长期发展起来。各个圈域都有各自的特点,但没有绝对的界限,呈现出一定的辐射状和层次性。 二、形成饮食文化地域差异性的原因分析 1、经济条件局限。这是形成饮食文化地域差异性的最根本原因。在远古时代,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下,运输和通讯手段都十分匮乏和落后,人们的生产活动往往局限于一个较小的范围内,食料的来源多为就地材。 地区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文化的封闭性也造成生活习惯的承袭性而久之成为习这种习俗。 2、地理环境差异。我国疆域范围内包括了各种各样的地形,高原、盆地、丘陵、湖泊、海域、江河、山区等等,不同地形的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影响着人们饮食风格的形成。基本上以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青藏高原东缘为分界线,此线以北、以西区域的饮食结构以动物脂肪蛋白质型为主,以南以东区域以植物淀粉型为主。积年累月,各饮食圈就以各地的食料为基础,发展起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另一方面,由于气候条件的影响,人们的口味也各不相同。北方天气干燥,易出汗,因此菜肴多偏咸;西部以盐碱性黄土地为主,为平衡生理酸碱度而多喜食醋;蜀湘地带湿气重,因而人多食辣。 3、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崇拜习性也影响到当地居民对食料的选择和食用方法。从原始的宗教信仰和某些仪式演变出不少食俗。 4、心理因素影响。另外形成地域饮食文化差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心理

潮州文化调研报告

潮州文化调研报告 潮州的文化多姿多彩,想了解一下吗?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的潮州文化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 潮州文化调研报告范文(一) 基本情况 潮剧俗称潮州戏,是荃国十大剧种和八个出国剧种之一。它是由宋元南戏演变而成的,有500多年的历史。潮剧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广泛地吸收潮州音乐和汉族民间舞蹈的精华,同时博取其他剧种的长处,终于形成一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汉族戏剧。 潮剧的行当(角色)分生行(小生、老生、武生等)、旦行(花旦、老旦、武旦、乌衫)、净行(俗称乌面)、丑行(小丑、老

丑、女丑等)。 潮剧在表演程式上,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别是唱工唱腔注重委婉清析,悦耳动听。生旦表演技巧灵活、细腻、形象;丑角的表演滑稽轻捷,诙谐风趣,很受人们的喜爱。舞台上所有行当,一切身段动作都有程式规范。比如手的活动区位,就有花旦齐肚脐,小生在胸前,乌面到目眉,老丑胡乱来的基本规范。 潮剧的伴奏分文场(畔)和武场(畔)。文场音乐采用整套潮州弦乐的乐器,武场主要是潮州锣鼓。 潮剧在国内外享有盛誉。1957年、1959年潮剧两次进京献技,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先后观看了演出,还接见演员并合影留念。1991年底,市潮剧团作为广东省唯一的一个艺术团体获得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的桂冠。近年来,潮剧团多次赴香港、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演出,获得高度的评价和赞赏。 起源

潮剧产生于潮州,而后流行于潮州及福建南部、台湾及香港,在东南亚诸国有深远的影响,很多潮剧刻本如《荔镜记》、《金花女》、《苏六娘》,在美国、英国、奥地利和日本等国的图书馆均有收藏。在潮侨最多的泰国,潮州戏班竟有30多个。 表演特色 潮剧圈内人说起潮剧表演特色时,最常听见的有几种: ⑴三小说(潮剧较有特色的是小生、小旦、小丑)。⑵细腻说。 ⑶避硬就软说(长于才子佳人,短于帝王将相或回避以男主角为主的戏)。 我认为:三小说只说对了三分之一。为什么?与其他剧种相比,潮丑有很多人无我有的东西,譬如扇子功(他人无我丰富),譬如项衫丑(以《闹钗》为代表)、踢鞋丑(以《刺梁冀》为代表),那自成一格,互不相混的表演身段,堪称珍宝,而三小中的小生、小旦便不那么风光了。 废除童伶制之后,潮剧的生旦向其

关于潮汕传统文化的作文中考

关于潮汕传统文化的作文中考 潮汕人过年的传统习俗,主要有大年初四迎接灶神的过程以及传统美食“七菜羹”背后的寓意。一起来看看关于关于潮汕传统文化的作文中考,欢迎大家查阅! 关于潮汕传统文化范文1 对中国老百姓来说,春节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节日。到了那天,人们吃团圆饭,互相拜年,无不热闹!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老家大年初四的“灶神落天”。 到了初四那天,人们把大街小巷打扫得干干净净,准备迎接灶神。不一会儿,整条街变得干净了,并都挂满了彩旗。到了正午,鞭炮响起,人们纷纷走上街头,就连枝头上的鸟儿也飞走了,都准备迎接灶神。这时,从远处传来了一阵锣鼓声,是锣鼓队!只见领头的是一个小伙子,他边走边敲,鼓声响亮又清脆,十分有气势。随后是两队敲锣的小姑娘,她们穿着一致的服装,专心致志地敲着锣。锣声与鼓声交错在一起,形成了一首十分欢快的乐曲,动听极了! 几分钟后,伴着锣鼓声与鞭炮声,大家纷纷欢呼起来。只见几个小伙子抬着轿子从街头走来,人们在旁边夹道欢迎,直到灶神归位。

之后,人们纷纷去拜灶神,供品有红桃粿、红糖、大米、橘子等。整个村子都洋溢着热闹的气息。 不止是“灶神落天”,老家的“七菜羹”也颇有一番特色。这七菜,大部分是芹菜、葱、蒜、春菜、芥菜、莞荽以及百合。这七菜各有含义:芹菜谐音勤财,指勤能生财;葱谐音聪,指聪明;蒜谐音算,指计算;春菜,有万物回春之意;芥菜谐音大财,有发大财之意;莞荽,指有缘;百合,指百事合心。这“七菜羹”不止是潮汕人对饮食文化的传承,还是他们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 这就是潮汕人过年的习俗。 关于潮汕传统文化范文2 你喝过潮州的功夫茶吗?看过潮洲人过年时忙碌的样子吗? 非常喜欢喝功夫茶的要数我们潮州人了,喜爱到什么地步呢?饭前一泡茶,饭后一泡茶,招待客人也要冲茶,平时无聊时也要喝茶,有的老人甚至每天早上一起床就空腹喝茶。可想而知,我们潮洲人喜欢喝茶的程度是多么厉害。 而且功夫茶只有我们广东省才有的,其他地方是没有的,当然,一些外国人来广东也是为了喝上一杯茶。我们潮洲人喝茶的茶具也很有特色,通常有一个煮水壶子,有一个冲茶的茶罐,一般有三、四个杯子,杯子用来盛茶喝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