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腺瘤的影像学表现-修改后
合集下载
肝海绵状血管瘤、肝腺瘤影像诊断

MR:
• T1WI呈均匀性或混杂性低信号 • T2WI呈均匀性高信号, 血管瘤信号甚亮有如灯泡称为“灯泡征”。纤维瘢痕、间
隔和钙化在T2W上呈低信号; 如并发出血和血栓,则TW上可见高信号影。 • Gd-DTPA增强扫描, 3种类型,Ⅰ型注射对比剂后立即出现病灶的均匀强化,此
种强化方式仅见于小血管瘤,直径常小于1.5cm;Ⅱ型强化方式,早期病灶周边 出现结节样强化,逐渐向中心填充,直至病变呈均匀强化,即所谓“早出晚归”, 此种强化方式最常见;Ⅲ型增强早期病灶周边出现结节状强化,逐渐向中心充填, 但中心瘢痕不强化,主要见于大血管瘤
影像表现
X线:
• 造影检查,供血动脉增粗, 巨大肿瘤压迫, 周围血管弧形移位,呈“抱球征” • 早起动脉相肿瘤周缘出现斑点、棉花团状显影,“树上挂果征” • 静脉期, 肿瘤显影逐渐向中央扩散,变现为密度均匀、轮廓清楚的肿瘤染色 • 肿瘤染色持续至肝实质后期不退, 表现为“早出晚归”
DSA:早期注药后2~3s,病灶周边即有染色, 造影剂清除缓慢,可充盈持续18s以上, 呈“早出晚归”征。
• 动脉期可见肿瘤边缘出现散在斑状,结节状明显强化灶, 接近同层强化的大血管密 度。
• 门脉期可见散在的强化灶互相融合,同时向肿瘤中央扩展。密度高于肝实质。 • 延迟期可见肿瘤均匀强化,且强化程度逐渐下降。对比增强过程 期边缘明显强化, 门脉期及延时扫 描持续呈稍高密 度。符合“ 快进 慢出”特点。
供血动脉未见增粗, 肿瘤压迫周围血管弧形移位, 可见“血湖”, 动脉早期肿瘤周缘出 现斑点、棉花团状显影,“树上挂果征”
CT:
• 平扫检查表现为肝实质内境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肿块,CT值约为30HU左 右。巨大型血管瘤中央纤维疤痕或血栓形成出现裂隙状、星状或不规则形空腔呈 更低密度区,少数瘤灶内见高密度钙化灶。
肝脏常见原发肿瘤的CTMRI表现

其它类型:透明细胞型,巨细胞型,硬化 型,肝纤维板层癌,血管肉瘤少见或罕见。
混合型肝癌表现与其病理类型有关:Allen: A独立瘤体,B同一瘤体不同分布,C混杂型; Libbrecht:碰撞型(I型)移行型(Ⅱ)未 分化(Ⅲ);WHO :B+C+II
(右)肝胆管细胞癌(中-低分化),Hepatocyte (-),AFP(-),CK19(+),CD56(-),CDX2 (浆+),CgA(-),Syn(-),SPA(-),TTF1(-),
女,38岁, 体检发现右肝占位1月 CA199>12000U/L 右肝第VIII可见一大小约5cm肿瘤,质硬,
其它:远端胆管扩张,结石,节段性肝萎缩,黄 疸;
肿瘤标志物 :CA125,CA199
女,35岁,
体检发现肝内占位1周。B超示:肝内占位,血管 瘤首先考虑;
自诉既往有“乙肝小三阳”,未正规治疗。
CT:右肝巨大占位,考虑囊腺癌或囊腺瘤可能。
肿瘤主要位于肝脏IV段和VIII段,突出于肝脏表 面,大小约7×5cm,与膈肌无粘连。术中冰冻提 示:右肝腺癌。
增强信号,多有低信号包膜,边界清楚。 背景,无肝硬化;肝糖原累积症:肝肿大
以上检查缺少腺瘤的特异性征象,可与正常 肝细胞似,并发症导致不同变化
相对特异性表现:中心血管样结构/强化, 包膜
与HCC鉴别
男,59岁, 1月余前体检B超发现左肝区低回声团,门
诊查肿标正常
肝脏第II,III段有一5X5CM肿块,质中,呈 外生型向下凸出,包膜完整,质中,色微 黄,呈鱼肉状,未见明显坏死出血。
-16岁)少见2%. 直径大多<5cm,大的病灶可引起症状,腹部
混合型肝癌表现与其病理类型有关:Allen: A独立瘤体,B同一瘤体不同分布,C混杂型; Libbrecht:碰撞型(I型)移行型(Ⅱ)未 分化(Ⅲ);WHO :B+C+II
(右)肝胆管细胞癌(中-低分化),Hepatocyte (-),AFP(-),CK19(+),CD56(-),CDX2 (浆+),CgA(-),Syn(-),SPA(-),TTF1(-),
女,38岁, 体检发现右肝占位1月 CA199>12000U/L 右肝第VIII可见一大小约5cm肿瘤,质硬,
其它:远端胆管扩张,结石,节段性肝萎缩,黄 疸;
肿瘤标志物 :CA125,CA199
女,35岁,
体检发现肝内占位1周。B超示:肝内占位,血管 瘤首先考虑;
自诉既往有“乙肝小三阳”,未正规治疗。
CT:右肝巨大占位,考虑囊腺癌或囊腺瘤可能。
肿瘤主要位于肝脏IV段和VIII段,突出于肝脏表 面,大小约7×5cm,与膈肌无粘连。术中冰冻提 示:右肝腺癌。
增强信号,多有低信号包膜,边界清楚。 背景,无肝硬化;肝糖原累积症:肝肿大
以上检查缺少腺瘤的特异性征象,可与正常 肝细胞似,并发症导致不同变化
相对特异性表现:中心血管样结构/强化, 包膜
与HCC鉴别
男,59岁, 1月余前体检B超发现左肝区低回声团,门
诊查肿标正常
肝脏第II,III段有一5X5CM肿块,质中,呈 外生型向下凸出,包膜完整,质中,色微 黄,呈鱼肉状,未见明显坏死出血。
-16岁)少见2%. 直径大多<5cm,大的病灶可引起症状,腹部
肝脏腺瘤的影像学表现-修改后PPT课件

中心有脂肪的
多发腺瘤脂肪沉积:CT7%
强化腺瘤
肝腺瘤可PPT学见习交脂流 肪沉积。
22
肝细胞腺瘤
CT平扫(左图)示右肝类圆形略低密度占位性病变(箭
头),边缘光滑,上缘可见“透明环”,密度均匀。增强
(右图)示肿瘤轻度增强,仍显示低密度,内部有小灶状
低密度,平扫所见“透明环”为受压之血管与肝交界缘。
PPT学习交流
5
PPT学习交流
6
PPT学习交流
7
PPT学习交流
8
PPT学习交流
9
PPT学习交流
10
PPT学习交流
11
肝细胞腺瘤(HA)
(liver cell adenoma)
• 肝腺瘤又名肝细胞腺瘤,少见的肝脏良性肿瘤。 • 肝细胞腺瘤发现时一般较大,常为单个,典型腺瘤有明确的边界,圆形或类
圆形,没有分叶状的轮廓。超过30%的病人可以看到低密度的假包膜,此包 膜在延迟扫描时可强化。 • 5%-10%的病人可显示粗点钙化。 • 主要发生在生育期妇女,与长期口服避孕药关系密切。停服避孕药后可自行 消退。偶见于男性,也与服用合成激素有关。
• 肝癌:呈长T1,长T2信号。
PPT学习交流
26
肝腺瘤鉴别诊断
• 肝腺瘤:在MRI上的特点是:因肝腺瘤内含脂质而在T1WI和T2WI 上均呈混杂高信号。女性有口服避孕药的病史,男性有口服雄性 激素治疗阳痿的病史,还有肝代谢疾病,如肝糖原贮积病等。
• FNH:呈等T1,等T2信号,中间出现星芒状低密度(或信号)为 其特征。
PPT学习交流
18
典型肝腺瘤
平扫略低密度,PPT学门习交脉流 期呈略高期T学习及交流延迟扫描呈等密度
肝脏腺瘤的影像学表现-修改后

平扫超过30%的病人瘤周出现较完整的低密度“透明环” 常为特征性表现,其病理基础为瘤周被挤压的肝细胞脂肪 变性。部分学者认为多数肝细胞腺瘤没有包膜,但可压迫 邻近肝组织形成一较薄层、不完整的假包膜。
平扫见中心钙化
肝腺瘤CT平扫密度 可呈不均匀改变
病灶内脂肪成分显示多发低密度
低密度病灶内见高密度出血灶
临床表现
肿瘤小时无任何症状,肿瘤大时,出现腹部肿 块、腹胀及钝痛。合并出血则可产生出血性休
病理及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认为与有关的血管扩张相关,此外口 服避孕药及合成的类固醇密度或等密度肿块,大部分边界清,无分叶 ,(小腺瘤80%)密度均匀,边缘光滑;出血、囊变、钙 化、脂肪变在大腺瘤内常见。合并近期或陈旧出血含铁血 黄素沉积为不规则高密度较有特征性;内含脂肪或肿瘤坏 死也可为低密度区。5%的病人可显示粗点钙化。
肝脏富血供与乏血供病变
动脉期,富血供的肿瘤经肝动脉增强,而正常肝实质 因对比剂还没有进入门静脉系统不出现强化。富血供 肿瘤,表现为在一个相对低密度肝脏中出现高密度病 灶。但是当周围肝实质在门静脉期开始强化时,富血
肝细胞腺瘤(HA)
(liver cell adenoma)
肝腺瘤又名肝细胞腺瘤,少见的肝脏良性肿瘤。 肝细胞腺瘤发现时一般较大,常为单个,典型腺瘤有
纤维板层HCC:所有病灶不均匀强化,腹腔淋巴结大 (65%)、血管及胆管侵犯等。
鉴别诊断
纤维板样HCC: 边界清楚的高密度灶,中心低 密度瘢痕,灶内见星芒状钙 化;心膈旁见肿大淋巴结。
肾癌肝转移
肝腺瘤MRI表现
T1WI呈略低或等信号;T2WI呈等信号或略高信 号。病灶内可有脂肪、出血和钙化而导致信号
肝细胞腺瘤(HA)的影像学 表现
平扫见中心钙化
肝腺瘤CT平扫密度 可呈不均匀改变
病灶内脂肪成分显示多发低密度
低密度病灶内见高密度出血灶
临床表现
肿瘤小时无任何症状,肿瘤大时,出现腹部肿 块、腹胀及钝痛。合并出血则可产生出血性休
病理及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认为与有关的血管扩张相关,此外口 服避孕药及合成的类固醇密度或等密度肿块,大部分边界清,无分叶 ,(小腺瘤80%)密度均匀,边缘光滑;出血、囊变、钙 化、脂肪变在大腺瘤内常见。合并近期或陈旧出血含铁血 黄素沉积为不规则高密度较有特征性;内含脂肪或肿瘤坏 死也可为低密度区。5%的病人可显示粗点钙化。
肝脏富血供与乏血供病变
动脉期,富血供的肿瘤经肝动脉增强,而正常肝实质 因对比剂还没有进入门静脉系统不出现强化。富血供 肿瘤,表现为在一个相对低密度肝脏中出现高密度病 灶。但是当周围肝实质在门静脉期开始强化时,富血
肝细胞腺瘤(HA)
(liver cell adenoma)
肝腺瘤又名肝细胞腺瘤,少见的肝脏良性肿瘤。 肝细胞腺瘤发现时一般较大,常为单个,典型腺瘤有
纤维板层HCC:所有病灶不均匀强化,腹腔淋巴结大 (65%)、血管及胆管侵犯等。
鉴别诊断
纤维板样HCC: 边界清楚的高密度灶,中心低 密度瘢痕,灶内见星芒状钙 化;心膈旁见肿大淋巴结。
肾癌肝转移
肝腺瘤MRI表现
T1WI呈略低或等信号;T2WI呈等信号或略高信 号。病灶内可有脂肪、出血和钙化而导致信号
肝细胞腺瘤(HA)的影像学 表现
肝转移瘤CT影像诊断

【诊断要点】
1.症状和体征: 1)肝转移瘤常以原发癌肿所引起的症状为主要表现。 2)当肝转移瘤灶较大或较多时,则会出现转移瘤症状,与原发性肝癌相仿,如乏力、
消瘦、肝大、肝区疼痛和腹部肿块。 3)后期有黄疸、腹水、发热和恶病质等。
2.实验室检查: 1)95%的患者AFP阴性,少数来自胃、胰腺、卵巢癌的肝转移瘤AFP可轻微升高
【CT表现】
肾癌肝转移 A~D.增强扫描 肝内不同层面 均见高密度强 化结节(↑)
【CT表现】
➢ 2.增强扫描: “牛眼征”表现为病灶中心为低密度,边缘为较高密度强化,最外层
又低于肝实质。多为平滑肌肉瘤、恶性神经鞘瘤和肉瘤的肝转移。 较小的病灶可有囊变,是肝转移瘤的特征。囊肿性转移瘤有时可见壁
PAGE
THANKYOU
低密度,显示为同心圆状。
【CT表现】
胃癌肝转移 A.CT平扫见肝内分布均匀、大小相仿的类圆形低密度结节,腹主动脉右侧膈肌脚后淋巴肿(↑); B.增强扫描见病灶边缘轻微强化,中心无强化
【CT表现】
结肠癌肝转移伴钙化 CT平扫见肝内大小不一的低 密度病灶,其内见多发菜花 状高密度钙化(↑)
【CT表现】
【CT表现】
➢ 1.CT平扫: 病灶的分布:病灶小而多是肝转移瘤的特点,病灶越多,大小分布越
趋向均匀。 病灶形态:绝大多数为圆形,个别大病灶外形可不规则或呈分叶状。 病灶密度:肝转移灶多为低密度,3%有钙化多见于结肠癌、胃黏液癌、
卵巢癌和乳腺少病灶中心为更
腹膜后纤维肉瘤肝转移 A.CT平扫见肝内多个大小不一的低密度病灶,边缘尚清晰,部分病灶中心呈更低密度; B.增强扫描见病灶边缘强化,病灶中心更低密度不强化,较大癌灶见高密度强化假包膜,左侧腹腔内有多个 转移灶与胃及肠管相连(↑)
FNH和肝腺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影像学表现
MRI
• T1WI呈等或稍高信号(信号增高:脂肪或新近的出血;信号下降:坏死、钙化或陈
旧出血)。
• T2WI呈稍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出血或坏死),多有完整包膜。 • 动脉期:明显不均匀强化。 • 门脉期:强化减弱。 • 延迟期:强化多低于正常肝实质。 • 肝胆期:低信号。
M-63Y 体检发现肝占位
M-31Y CT体检发现肝占位
M-20Y 体检发现肝占位
M-20Y 体检发现肝占位
临床特点 CT MRI
强化特点 包膜
中央低密度
小结
FNH
HCA
常见 好发年轻女性 雌激素刺激血管畸形发展
罕见 好发年轻女性 与服用避孕药有关
等或稍低密度
等或稍低密度
信号常较均匀
信号常不均匀
快进慢出
快进慢出/快进快出
• 中央疤痕包含纤维结缔组织、增生 的胆管及周围浸润的炎症细胞以及 各种畸形的血管,畸形的中央动脉 呈离心状向外供血。
病理分型
不典型 :病变中央缺乏星形瘢痕灶,或畸形血管 ,但都有胆管增生。
可分为以下3型: 表现为短小的纤维分隔+较多的扩
张血管+小胆管增生。
少许纤维间隔+少数畸形血管,肝细胞 实质性增生及增生的胆管明显。
病因
• 血管畸形或血管损伤。 • 细胞对局部血管异常产生的反应性增生 ,而非真正
意义上的肿瘤。
病理分型
经典型 :最为常见( 80%) ,呈结节型 ,切面具有典型特征性改变 , 即病变中央有星形瘢痕;病灶周边或中央存在供血血管。
• 富血供实性肿块。 • 肿块内部结构均匀, 出血和坏死少见。 • 由肝细胞、胆管、Kupffer细胞、血管、炎性细胞
肝细胞腺瘤的影像学诊断

和扩 张的薄壁静脉伴随 较大 的引流静脉 , 表明 H A为多 C
血性病变 。另外 , C H A无 真正 的 、 维性 的肿 瘤包 膜 , 纤 故 自发性 出血可 以波及肝脏 和进入 腹腔 。腺瘤 细胞 比正常
2 1超声 .
不伴有大 量坏死 、 出血 及恶性 变 的 H A最可 C
肝细胞大 , 内含有大量 的糖原和脂 质 , 其 由于脂 质 的存在 使得其标本切面呈黄色 , 这个 证据也 有助 于 C T和 M 的 R
低 回声病变 , (0 ) 高 回声 病变 , 8例 3 % 为 6例 (2 ) 2 % 为等 回声病变 , ( % ) 2例 7 为混合 回声病 变 。超声 对肝 脏病变 总的敏感性大约是 5 %。在肝腺瘤病 , 0 超声往往 比 C T和
MR发现 的病灶少 , 这些病灶主 。肝脏病变特别是 H A的回声特征主要依赖两 C
个 因素 : 首先是 病灶 的内部结 构 和实 质与非 实质 成分 以
及影响声波传输 的界 面数 量等 等 ; 次是病 变 周 围肝脏 其 的结构 ( 常 的肝 实质 与弥 漫病 变的肝 实质 ) 正 。因此 , 并
有大 量脂 肪 、 纤维化或 出血 的 H A在超声上 与周 围肝 组 C 织 比较 表现为 回声增 强的病变 , 而肝脂肪 浸润并有 HC A 时, C H A与其周 围的肝组织 比较则更 可能是低 回声 的。
ett cl o u r yepai,F H) eacf a nd l prl a T N 的所谓 非经典 肝局 i o ah s 灶性增生 , 目前认 为是 HC A的变异体 。研 究显示 其分 子 外型与 H A而不是 F H的分子 外型非 常近似 】 i . C N 。Bo u
肝腺瘤ct报告模板

肝腺瘤ct报告模板
肝腺瘤CT报告模板
一、
1. 报告标题:肝腺瘤CT检查报告
2. 检查目的:评估肝腺瘤的形态特征及大小,并确定是否存在恶变的风险。
3. 检查方法:使用CT扫描进行肝腺瘤的成像。
二、
1. 检查结果:在肝脏中发现一个(多个)肝腺瘤,其形态特征为(描述肿瘤的形状、边界、密度等)。
2. 肿瘤大小:根据CT影像测量,肝腺瘤直径为(具体数值)。
3. 肿瘤位置:肝腺瘤位于肝脏的(具体位置),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为(描述肿瘤与周围器官及血管的关系)。
三、
1. 肝腺瘤的增强特征:动态增强CT显示肝腺瘤呈(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明显强化,强化模式为(周边增强、均匀强化等)。
2. 恶变迹象:未观察到肝腺瘤的恶性特征,如(描述恶性特征,如坏死、出血、浸润周围组织等)。
3. 额外发现:除肝腺瘤外,在肝脏其他区域观察到(如结石、血管病变等)。
四、
1. 诊断建议:综合CT结果,初步诊断为良性肝腺瘤,但需结合临床资料,进一步评估肿瘤的性质和风险。
2. 随访建议:对于较大或存在不确定性的肝腺瘤,建议定期复查CT或进行其他相关检查,以评估肿瘤的生长情况及可能的恶变迹象。
3. 注意事项:如有不适或症状加重,请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有关CT检查的结果。
希望以上模板可以帮助您完成相应的文章写作。
使用时请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修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腺瘤延迟期显示的包膜环
多发腺瘤脂肪沉积:CT7% 肝腺瘤可见脂肪沉积。
中心脂肪的 强化腺瘤
肝细胞腺瘤
CT平扫(左图)示右肝类圆形略低密度占位性病变(箭 头),边缘光滑,上缘可见“透明环”,密度均匀。增强 (右图)示肿瘤轻度增强,仍显示低密度,内部有小灶状 低密度,平扫所见“透明环”为受压之血管与肝交界缘。
门脉期
延迟期
肝细胞腺瘤
MRI同反相位成像
• 大约7%的腺瘤内CT可检测出脂肪,同样肝癌中约40%的病 变含有脂肪,因此脂肪的存在无助于鉴别诊断。 • 磁共振成像在检测脂肪和出血方面更敏感。化学位移成像 显示出的相位图像信号缺失可以确认脂肪的存在。 • 虽然腺瘤是良性病变,但可以恶变为肝细胞癌 (HCC), 虽然恶变罕见,大多数人主张腺瘤患者尽早手术切除。
肝细胞腺瘤(HA)的影像学 表现
肝占位诊断思路流程
• 1.询问肝炎、饮酒、长期服用药物病史, 看肝脏有无肝硬化背景 • 2.肿瘤标记物检查, AFP>400μg/L: 排除慢性肝炎、肝硬化、妊娠和生殖系统 肿瘤,倾向于肝癌 • 3. 肿瘤标记物AFP≤400Ug/L或 AFP阴性, 就需鉴别原发性肝恶性肿瘤,转移瘤及良 性瘤
CT表现
• 平扫:肝内低密度或等密度肿块,大部分边界清,无分叶, (小腺瘤80%)密度均匀,边缘光滑;出血、囊变、钙化、 脂肪变在大腺瘤内常见。合并近期或陈旧出血含铁血黄素 沉积为不规则高密度较有特征性;内含脂肪或肿瘤坏死也 可为低密度区。5%的病人可显示粗点钙化。 • 平扫超过30%的病人瘤周出现较完整的低密度“透明环” 常为特征性表现,其病理基础为瘤周被挤压的肝细胞脂肪 变性。部分学者认为多数肝细胞腺瘤没有包膜,但可压迫 邻近肝组织形成一较薄层、不完整的假包膜。
肝腺瘤鉴别诊断
• 肝腺瘤:在MRI上的特点是:因肝腺瘤内含脂质而 在T1WI和T2WI上均呈混杂高信号。女性有口服避 孕药的病史,男性有口服雄性激素治疗阳痿的病 史,还有肝代谢疾病,如肝糖原贮积病等。
• FNH:呈等T1,等T2信号,中间出现星芒状低密度 (或信号)为其特征。
肝腺瘤CT鉴别诊断
• 纤维板层HCC:所有病灶不均匀强化,腹腔淋巴结大(65%)、 血管及胆管侵犯等。 • FNH:不恶变、不出血,不需治疗。平扫及门脉期与肝脏 等密度。 • 富血供转移瘤:几乎不可能鉴别。观察其他器管(肾、胰 腺、甲状腺、乳腺等)多发,平扫及延迟期低密度。
• 腺瘤破裂导致右上腹痛。腺瘤和肝癌是导致出血的最常见 的两种病变。
MRI同反相位成像
MRI同反相位成像在检测脂肪和出血方面更敏感
讨论
• 腺瘤、 肝癌、 FNH 和富血供转移瘤在CT表现上 有许多相同之处,单凭CT检查往往不能确诊。
• 在这种情况下,临床相关检查最有帮助,健康年 轻妇女有口服避孕药史者,多考虑腺瘤。糖原贮 积病、 血色病、 肢端肥大症或服用类固醇的男 性患者也要优先考虑肝腺瘤,而肝硬化和高甲胎 蛋白病人则要首先考虑肝癌。有富血供原发肿瘤 史患者要重视转移瘤的可能。
• 主要发生在生育期妇女,与长期口服避孕药关系密切。停 服避孕药后可自行消退。偶见于男性,也与服用合成激素 有关。
临床表现
• 肿瘤小时无任何症状,肿瘤大时,出现腹部肿块、 腹胀及钝痛。合并出血则可产生出血性休克。
• 无肝炎、无肝硬化病史。
• 肝腺瘤存在潜在恶变为肝细胞性肝癌的危险。
• AFP升高少见,升高提示恶变。
• 瘤周透明环无增强表现,部分表现为延迟强化。 • 肿瘤恶变可呈大的分叶状肿块或大的环死区,偶 尔可见钙化。
典型肝腺瘤
平扫略低密度,门脉期呈略高密度
典型肝腺瘤
平扫等密度,门脉期及延迟扫描呈等密度
女,26岁。已婚。体检发现。乙肝表面抗原阴性,AFP阴性。 病理结果:肝腺瘤(患者有服避孕药的病史,但不经常服)
肝脏占位征象分析
• 富血供病变 乏血供病变 疤痕 包膜 钙化 脂肪 出血 囊变 肝硬化背景 • 强化方式(边缘强化和逐渐填充 )
肝脏富血供与乏血供病变
• 动脉期,富血供的肿瘤经肝动脉增强,而正常肝实质因对 比剂还没有进入门静脉系统不出现强化。富血供肿瘤,表 现为在一个相对低密度肝脏中出现高密度病灶。但是当周 围肝实质在门静脉期开始强化时,富血供病变逐渐变得模 糊。 • 门脉期,正常肝实质增强到最大限度时,少血供肿瘤将被 发现。少血供肿瘤将作为低密度病灶出现在一个相对高密 度的肝脏中。 • 平衡期,大约在注射造影剂10分钟后,肿瘤因强化迟于正 常肝实质或造影剂退出快于正常肝实质而出现较大的密度 差异更易于可见。 这类病灶相对于正常的肝实质表现为高密度或低密度。
• FNH和HA可在同一肝脏的不同部位发生。
病理及发病机制
• 发病机制认为与有关的血管扩张相关,此外口服 避孕药及合成的类固醇也易发生肝腺瘤。
• 肿瘤由分化良好但排列失常的肝细胞组成,肿瘤 内一般缺少汇管和正常胆管或门静脉。 • 镜下观察肿瘤细胞比正常肝细胞体积稍大,可有 空泡形成。间质为纤维的毛细血管及结缔组织。 • 由于血管供应仅限于肿瘤的表面,腺瘤易发生中 央坏死和出血,具有出血和破裂倾向(30-50%)。
肝腺瘤CT平扫密度 可呈不均匀改变
平扫见中心钙化 病灶内脂肪成分显示多发低密度
低密度病灶内见高密度出血灶
腺瘤出血
肝腺瘤CT表现
• 增强扫描显示富血管肿瘤的特点,动脉期显著均 匀强化, (不均匀强化者除外出血、坏死囊变、 钙化、脂肪变等外需穿刺活检及随访复查排除恶 性变);门脉期呈等密度或略高密度;延迟期常为 等密度或略低密度。
• 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可呈等、低 或高信号。 • 与FNH强化基本一致,鉴别有时困难,特异性对比 剂有一定帮助。
★影像学往往难与FNH和分化程度好的肝细胞癌鉴别, 可做穿刺活检。
T1WI
F,44岁.肝占 位
T2WI
In phase
out phase
CT平扫
F,44岁.肝占 位
动脉期
肝腺瘤
• 女,26岁。已婚。体检发现。乙肝表面抗 原阴性,AFP阴性。 病理结果:肝腺瘤(患者有服避孕药的病史, 但不经常服)。
肝腺瘤鉴别诊断
• 以下四者在A期均明显强化,肝癌、肝腺瘤、 FNH基本上均呈“快进快出”的强化特点:
• 肝血管瘤:呈“快进慢出”的强化特点,从 周边强化开始,漫漫向中心推进.MRI上可见 “灯泡征”为其特征。 • 肝癌:呈长T1,长T2信号。
讨论
• 腺瘤存在腹腔出血的风险以及罕见恶变为肝癌, 大多数患者外科主张手术切除。
• 肿瘤大量出血的风险高达30%,恶变的几率尚未知。
• 有人主张对肿瘤大于5cm或甲胎蛋白水平很高者应 手术切除,因为这两项高度提示肿瘤存在恶变的 风险。
★腺瘤、 肝癌、 FNH 和富血供转移瘤在CT表现上有许 多相同之处,单凭CT检查往往不能确诊。
鉴别诊断
纤维板样HCC: 边界清楚的高密度灶,中心低 密度瘢痕,灶内见星芒状钙 化;心膈旁见肿大淋巴结。
肾癌肝转移
肝腺瘤MRI表现
• T1WI呈略低或等信号;T2WI呈等信号或略高信号。 病灶内可有脂肪、出血和钙化而导致信号不均。
肝脏增强的意义
• 肝脏病灶的发现取决于病变组织与正常肝实质之 间的密度差异。CT平扫肝脏肿瘤通常难以发现, 因为肿瘤密度与周围肝实质密度基本相似。只有 少数肿瘤因含有钙化、囊性成分、脂肪或出血而 在平扫时发现。因此,为提高病灶的显示,静脉 对比增强是必需的。给予静脉增强,重要的是要 知道肝脏有双重血供,正常肝实质门静脉供血占 80%,肝动脉占20%,因此是在门脉期强化。而 所有肝脏肿瘤100%由肝动脉供血,因此它们是在 动脉期强化。肝肿瘤和正常肝实质之间因血供不 同而表现为在不同阶段出现不同的强化方式。
肝细胞腺瘤(HA)
(liver cell adenoma) • 肝腺瘤又名肝细胞腺瘤,少见的肝脏良性肿瘤。 • 肝细胞腺瘤发现时一般较大,常为单个,典型腺瘤有明确 的边界,圆形或类圆形,没有分叶状的轮廓。超过30%的 病人可以看到低密度的假包膜,此包膜在延迟扫描时可强 化。 • 5%-10%的病人可显示粗点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