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血管外皮瘤的影像表现
孤立性纤维瘤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病理
• 部位、数量和大小:以硬脑膜为基底,常起源于 镰或幕。最常见于枕部,往跨横窦。脑室也是好 发位之一几乎都孤立性病变。肿瘤相对较大,直 径可达10cm 。
• 大体病理:多质地较韧,一般包膜完整,切面呈 灰白、褐或红色。 SFT为实性、分叶且相对清晰 的肿瘤。HPC 富含血管,瘤内出血常见。
• 随着病例数的增加以及分子理学进展,二者被证明均为相同 突变诱发的间叶组织来源实体肿瘤,大多数 SFT/HPC SFT/HPC 在12q13 12q13 处有基因 组反转,这导致 NAB2 和STAT6基因的融合。
概述
• SFT/HPC相对罕见,但却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非脑膜内 皮间充质肿瘤。
• 临床上,本病以男性多见,男女比例可达2∶1,可发生 于任何年龄,成年人多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常见症 状为头痛,主要表现为肿瘤局部压迫及颅内压增高症状。
鉴别诊断
• 脑膜瘤。 • 窦组织细胞增生症。 • 脑膜淋巴瘤。 • 脑膜转移瘤。
谢谢
孤立性纤维瘤/血管外皮细胞瘤的 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概述
• 2016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提出了 中枢神经系统孤 立性纤 维性肿瘤 /血管外皮细胞瘤( SFT/HPC)这样一个 新的诊断, 2021 年 新分类统一简称为孤立性纤维肿瘤 (与软组织病理诊断保持一致)。
• SFT和 HPC由于预后的巨大差异,长期被视为是两种截然不 同肿瘤。
影像表现
• 主要与脑膜瘤鉴别(约70%术前误诊为脑膜瘤)。
• 形态:SFT/HPC大多外形不规则,可呈分叶状,可见蘑菇状结节, Ⅱ~Ⅲ级肿瘤大多有明显分叶或波浪状分叶;脑膜瘤多呈圆形或类圆形, 少见分叶状。
• 坏死、囊变、钙化:SFT/HPC生长迅速,导致局部缺血出现坏死、囊 变,且少或无钙化,MRI上可见肿瘤内部的混杂信号;MR -T2WI上病 灶内低信号,阴阳征,脑膜瘤坏死、囊变较少,常见钙化,MRI上信号 较均匀。
深刻领悟“肝脏血管瘤”的MR表现【读书笔记】

深刻领悟“肝脏血管瘤”的MR表现【读书笔记】※※打造影像人自己的医学影像平台※※◎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让知识成为一种内涵◎让专业成为一种交流◎让我们成为一世朋友※※※※※※※※※※※※※※※※※※※※※以下内容根据:登封市中医院郭赞央老师日常读书笔记整理而成,特此声明概述肝血管瘤极其常见,一般小于5cm,大于10cm称为巨大血管瘤,约半数为多发性。
肝血管瘤多位于肝脏包膜下,常累及右半肝,女性为男性的5倍。
多无临床症状,多为其他原因影像检查发现。
偶因肿瘤过大或破裂引起腹痛。
病理学分为海绵状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瘤及毛细血管瘤4种,以海绵状血管瘤最为常见。
病理上由相互连接的血管或血窦及疏松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呈海绵状,内衬单层内皮细胞,异常血管间有薄层纤维间隔,这些间隔可呈指状突入腔内,基质内可见钙化。
供血来自肝动脉系统,内部血流缓慢。
大的间隔内可见胆管结构。
瘤内可出现血栓、钙化及瘢痕形成及动脉-门脉分流。
影像表现约20%的肝血管瘤超声表现不典型,需进一步CT或MR,MR检查对肝血管瘤的检出很敏感。
肝血管瘤内为缓慢流动、非凝固的氧和血液,MR上典型的圆形或分叶状长T1、长T2信号,T1WI上信号与血液相近。
中等加权T2WI 为高信号,且随着或波时间的延长信号增高,TE值为120-180ms时仍为高信号,有定性诊断价值,与其他肝脏肿瘤不同。
当TR>2000ms及TE>100ms(尤其>160ms)是,血管瘤的信号与脑脊液相近。
据研究,血管瘤T2WI信号强度与瘤内血管内皮细胞数目呈反比,而与其内缓慢流动的血液的管腔大小呈正比。
这种血管瘤信号随T2权重增加而保持高信号的特点称“灯泡征”。
该征对诊断有提示作用,但并非血管瘤的特征。
其他病变如富血管转移瘤(胰岛细胞肿瘤、肉瘤、嗜铬细胞瘤)及坏死与囊变的转移瘤也可见类似表现。
血管瘤一般边界清晰,较小者内部均匀,超过4cm的由于内部纤维化、出血、血栓形成、透明变性及囊性变而信号不均匀,其中透明变性者在T2WI 仅为中高信号,分隔为低信号,甚至可见中央瘢痕。
肝脏腺瘤的影像学表现[1]
![肝脏腺瘤的影像学表现[1]](https://img.taocdn.com/s3/m/0d747cfb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a9.png)
肝脏腺瘤的影像学表现
肝脏腺瘤的影像学表现
一、引言
肝腺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其基本组织类型包括肝细胞腺瘤和肝癌腺瘤。
本文将详细介绍肝脏腺瘤的影像学表现。
二、肝腺瘤的分类
1-肝细胞腺瘤:表现为良性的上皮肿瘤,可进一步分为典型型和非典型型。
2-肝癌腺瘤:包括粘液腺癌、乳头状腺癌和黏液腺癌等。
三、肝腺瘤的影像学表现
1-腺瘤大小:肝腺瘤的大小可以从几毫米到大于20厘米不等。
2-腺瘤形态:肝腺瘤可呈现为单个或多个结节状的肿块,也可以是囊性病变。
3-腺瘤边缘:肝腺瘤的边缘一般清晰光滑,但也可出现分叶状或分叶不清的情况。
4-腺瘤密度:肝腺瘤在CT或MRI上呈现为低密度或等密度的肿块,而在超声检查时则表现为高回声。
5-腺瘤血供:动脉期增强CT或MRI显示肝腺瘤呈现明显动脉式血供的特点,而静脉期血供相对减弱。
四、附图展示
(在此添加相关附件,如CT、MRI或超声影像,以供参考)
五、法律名词及注释
1-肝腺瘤:广义上指肝细胞腺瘤和肝癌腺瘤的统称。
2-动脉期增强:CT或MRI检查中,特指注射造影剂后肝脏实质血管达到最高密度的时间段。
3-静脉期增强:CT或MRI检查中,指注射造影剂后肝脏实质血管密度开始下降的时间段。
六、结论
综上所述,肝腺瘤的影像学表现可以通过CT、MRI和超声等检查手段进行初步诊断,但最终还需要结合临床病史和其他辅助检查来确定诊断。
一文了解肝血管瘤(hepatichemangioma)

一文了解肝血管瘤(hepatichemangioma) 我们在平时的体检报告中偶尔会看到肝上长有血管瘤,有时也常常把血管瘤与肝癌相混淆,把不需要处理的血管瘤当成肝癌病灶处理了。接下来就来聊聊什么是肝血管瘤,有什么样的影像特征以及发生了肝血管瘤后需要采取什么样的治疗手段? 肝血管瘤在人群中的发生率大约为0.4%-20%,女性更常见。在影像检查中的检出率约为5%,而在尸检中的检出率更高,达20%。根据国际血管性疾病研究协会ISSVA,肝脏海绵状血管瘤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肿瘤,更准确的说法是海绵状静脉畸形(cavernous venous malformation)。 通常我们把瘤体直径<5cm的称为小血管瘤,>10cm的叫巨大血管瘤,5-10cm的称之为大血管瘤。 肝血管瘤发生的存在各种学说,目前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i. 先天性发育异常: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于肝血管发育异常引起瘤样增生。 ii. 激素刺激:女性青春期、怀孕、口服避孕药等可使血管瘤的生长速度加快,认为女性激素可能是血管瘤的一种致病因素。 iii. 其它学说:有人认为毛细血管组织感染后变形,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肝组织局部坏死后血管扩张形成空泡状,其周围血管充血扩张;肝内区域性血循环停滞,致使血管形成海绵状扩张。 肝血管瘤通常无症状,只有在较大时会出现腹部包块,出现压迫症状。 肝血管瘤在影像学上的表现 典型的肝血管瘤在超声下的表现为边界清晰的高回声团块,后方不伴有声影。 CT增强能比较明确诊断,典型的肝血管瘤在CT上具有如下的特点: i. 平扫表现为低密度影 ii. 增强扫描动脉期,通常表现为外周不连续结节样强化灶,小病灶可显示为均匀强化 iii. 门静脉期,外周强化逐渐向中心填充 iv. 延迟期进一步填充,对比正常肝实质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呈“快进慢出”的强化方式 。 v. 典型血管瘤的在各期的密度与同层主动脉的密度相似。
与CT相比,MRI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典型的血管瘤在MRI上表现为: i. T1WI:稍低信号 ii. T2WI:高信号,但低于脑脊液或肝囊肿的信号强度,随着T2时间延长,病灶信号逐渐增强,呈"灯泡征“ iii. 增强扫描时,强化方式与ct增强时相类似,呈向心填充,最后延迟期呈等 信号 。
肝脏血管瘤的CT和MRI影像特征分析 高云龙

肝脏血管瘤的CT和MRI影像特征分析 高云龙 【摘 要】目的:探讨肝脏血管瘤患者行CT及MRI诊断下的影像学特征。方法:选取我院在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0例肝脏血管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分别进行CT与MRI诊断,比较两种影像学技术的诊断价值。结果:MRI检出率为97.22%与CT94.445%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诊断中有1例患者的CT扫描图像未见明显的典型特征;MRI诊断中 93.33%患者为典型肝血管瘤征象,在T1WI中24个病灶表现为低信号,11个为稍低信号;在T2WI中9个病灶呈现高信号,17个为明显高信号。结论:CT与MRI均能对肝脏血管瘤典型影像特征予以较好地显示,但MRI对不典型肝脏血管瘤的显示优于CT诊断。
【关键词】肝脏血管瘤;CT;MRI;影响特征 肝脏血管瘤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血管先天性畸形,属于良性肿瘤,任何年龄人群均可发病,尤其以女性最为常见[1]。由于肝脏血管瘤生长速度较为缓慢,大多数的患者在临床上并无自觉体征与症状,少部分患者会因大于5cm的瘤体积而对相邻肝包膜或脏器造成压迫,最终出现贫血、发热以及上腹部不适等症状。现阶段,临床上对肝脏血管瘤的诊断手段以CT、MRI等影像学方法为主。基于此,本文选取我院在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0例肝脏血管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分别进行CT与MRI诊断,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现对研究内容进行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0例肝脏血管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包括男性10例,女性20例;年龄31-76岁,平均年龄(45.28±11.07)岁;5例患者未明显临床症状,常规CT体检时发现,其余患者临床上存在食欲不振及右上腹隐痛症状。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或影像学检查证实为肝脏血管瘤;②排除体内安装心脏起搏器等MRI检查禁忌征者[2]。
血管外皮细胞瘤-影像FTP

使水分子扩散自由度降低,多表现为等或高信号。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小结
• 年轻男性好发
• 不规则分叶,有明显占位效应,脑外病变
• 多数与脑膜呈窄基底连接,也可宽基底
• 多囊变坏死,少钙化
• DWI呈等低信号或混杂信号
精品课件
影像表现
• CT:平扫稍高或等密度,多数界清,肿瘤囊变坏死较常见,但 一般没有钙化。
• 肿瘤邻近颅骨引起骨质破坏。 • 增强扫描均质明显强化;若有囊变坏死可不均质。部分病例可
见脑膜尾征。 • MR:T1WI等信号,T2WI稍高或等信号。 • 肿瘤周围水肿较轻微或无水肿。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岁。 • 男性多于女性。 • 病程长短不一,数月到数年,通常较脑膜瘤病程短。
精品课件
• HPC好发于颅底、矢状窦或大脑镰旁、小脑幕等硬脑膜 或静脉窦附近。
• 肿瘤多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少数呈椭圆形或扁圆形。 • 多数具有脑外肿瘤特点,与脑膜或大脑镰和小脑幕可有
广基底连接,多数与脑膜以窄基底连接,后者可能由于 肿瘤生长时间短而又生长体积较大。
精品课件
• 脑膜瘤易见脑膜尾征,多以宽基底与脑膜相连;HPC脑膜尾征相 对较少、近半数与脑膜呈窄基底相连。
• 增强扫描HPC强化程度和强化持续时间均较脑膜瘤更显著,瘤内 更易见血管流空信号,这与HPC内有大量血管、血供(同时接受 来自颈内、外动脉供血)。
精品课件
• DWI:脑膜瘤较HPC在DWI上更易呈高或略高信号。 ➢ 由于HPC坏死囊变多见,水分子扩散自由度高,且内部含有相对
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影像学表现

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影像学表现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影像学表现介绍: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hepatic 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EHE)是一种罕见的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
本文将详细介绍EHE的影像学表现。
1.影像检查方法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超声、CT和MRI。
下面将逐一介绍每种方法的表现。
1.1 超声表现超声检查可观察到肝脏的大小、形态和内部结构。
EHE的超声表现主要包括以下特点:●肝脏呈均匀回声增加,与正常肝组织相似。
●孤立性病灶可表现为低回声或包围性低回声。
●血流信号丰富,呈中等到高回声。
●可见血管瘤样供血和回声增强血管。
1.2 CT表现CT扫描是评估EHE最常用的影像学方法之一。
常见的CT表现包括:●病灶呈低密度或等密度,与周围肝组织相似。
●强化时可见病灶内部局部结节状强化和全面强化,动脉期强化显著,但早期强化程度较差。
●存在瘤内动脉瘤样扩张的血管影。
●周围肝组织受压或受侵犯。
1.3 MRI表现MRI对EHE的诊断和评估也具有重要意义。
MRI表现包括:●T1WI上病灶呈等信号或低信号,与周围肝组织稍有不同。
●T2WI上病灶呈等信号或略高信号。
●动脉期呈明显强化,静脉期保持强化。
●动脉瘤样血管影可见于增强序列。
2.附件内容本文档附带的附件内容包括:●超声图像:包含EHE的超声图像,用于展示超声表现。
●CT图像:包含EHE的CT图像,用于展示CT表现。
●MRI图像:包含EHE的MRI图像,用于展示MRI表现。
附件可以通过相关或者邮件附件的方式提供给读者。
3.法律名词及注释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其注释如下:●原发性肿瘤:指恶性肿瘤最初发生的部位,与转移性肿瘤相对应。
●影像学表现:通过影像学检查方法获得的特定疾病或病变的显示及其特征。
●超声检查:通过超声波在人体内部产生影像进行诊断的检查方法。
●CT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通过在不同方向上采集多个X线影像,人体内部的三维图像。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T2信号。 • 动脉期:明显均匀强化,中央瘢痕无强化。 • 门脉期及实质期:等、稍高密度(信号),中央瘢痕延迟强化。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诊 断与鉴别诊断
概述
• 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 男女比例约1:2-5;30-60岁多见。 • 生长缓慢,病程长达数年以上。 • 大多数没有明显临床症状,病灶变大压迫临近脏器或出血破裂症状。 • 由肝动脉供血;引流静脉有门静脉和肝静脉周围支。
组织病理
• 瘤体外观呈紫红色,质地柔软,可压陷,一般无包膜。 • 光镜下见血管瘤是由大小不等血窦和纤维间隔组成,血窦腔内衬单层扁平内皮
细胞,腔内充满血液。 • 电镜观察瘤周血窦内皮细胞形态变化很大,可呈扁平状、立方状、柱状、三角状
,或成簇排列,有的甚至增生成团状。瘤中内皮细胞 间联结缺如 ,细胞脱落、肿胀 。所有内皮细胞均有丰富的吞饮小泡,胞浆中有多量微丝,核大、染色质浓染、 细胞器丰富。有时脱落内皮细胞有核固缩。
病理特点
• 从超微结构观察中发现,部分靠近瘤周的血管瘤内皮细胞呈立方状、簇状 ,甚或呈团状分布 ,内 皮细胞肥大 ,吞饮小泡增多,这种病理表现某种程度上符合肿瘤或创伤修复时小血管再生的模 式,局部呈增生状,这有可能解释血管瘤增大的原因。
• 胶原纤维的大量增生,使得血管瘤的自发破裂极为罕见。 •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增生、纤维化、萎缩的机理,研究表明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
因子、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及转化生长因子-β 是关系密切的。并且雌激素的 影响、胶原酶的活性及胶原蛋白的分型亦应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