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蒙脱石散对细菌的抑菌试验
抑菌谱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不同抗生素对细菌的抑菌作用。
2. 探究不同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差异。
3. 分析抗生素的抑菌谱,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二、实验原理抑菌实验是通过观察细菌在含有抗生素的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来评估抗生素对细菌的抑制作用。
实验中,将不同浓度的抗生素分别加入培养基中,然后将接种有细菌的菌种接种于培养基上,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从而判断抗生素对细菌的抑菌效果。
三、实验材料1. 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2. 抗生素:青霉素、头孢菌素、红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等。
3. 培养基:营养肉汤、营养琼脂、麦康凯琼脂等。
4. 仪器:培养箱、移液器、无菌操作台、显微镜等。
四、实验方法1. 将抗生素配制成不同浓度梯度的溶液。
2. 将菌株接种于营养琼脂平板上,37℃培养过夜。
3. 用无菌移液器将不同浓度的抗生素溶液分别滴加于平板中央,用无菌镊子轻轻按压平板,使抗生素溶液渗透到培养基中。
4. 将平板倒置,37℃培养24小时。
5. 观察并记录细菌在不同抗生素溶液中的生长情况,记录抑菌圈直径。
6. 根据抑菌圈直径,判断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
五、实验结果1.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头孢菌素、红霉素等抗生素敏感;对庆大霉素、氯霉素等抗生素不敏感。
2. 大肠杆菌对庆大霉素、氯霉素等抗生素敏感;对青霉素、头孢菌素、红霉素等抗生素不敏感。
3. 肺炎克雷伯菌对庆大霉素、氯霉素等抗生素敏感;对青霉素、头孢菌素、红霉素等抗生素不敏感。
4. 铜绿假单胞菌对庆大霉素、氯霉素等抗生素敏感;对青霉素、头孢菌素、红霉素等抗生素不敏感。
六、实验讨论1. 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存在差异。
这可能与细菌的耐药性有关。
2. 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应根据细菌的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
3. 抑菌实验是评估抗生素疗效的重要手段,对于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七、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不同抗生素对细菌的抑菌作用,以及不同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差异。
体外抑菌实验方案

体外抑菌实验方案一、实验目的1.探究不同抑菌剂对特定细菌的抑制效果。
2.优化抑菌剂的配方,提高抑菌效率。
3.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材料1.实验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等。
2.抑菌剂:酒精、碘伏、过氧化氢等。
3.实验器材:培养皿、移液器、酒精灯、生物安全柜等。
三、实验方法1.菌株活化:将实验菌株从冻存管中取出,接种至斜面培养基,37℃培养24小时。
2.制备菌液:将活化后的菌株用无菌生理盐水洗涤,调整菌液浓度为10^6CFU/mL。
3.抑菌剂配制:按照实验设计,配制不同浓度和配比的抑菌剂。
4.抑菌实验:在生物安全柜中,将菌液均匀涂布于培养皿,加入不同抑菌剂,置于37℃培养箱培养24小时。
5.观察结果:观察各培养皿中细菌生长情况,记录抑菌效果。
6.数据处理:统计分析各抑菌剂的抑菌效果,计算抑菌率。
四、实验步骤1.活化菌株:从冰箱取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等菌株,接种至斜面培养基,放入37℃培养箱培养24小时。
2.制备菌液:将活化后的菌株用无菌生理盐水洗涤,调整菌液浓度为10^6CFU/mL。
3.配制抑菌剂:按照实验设计,配制酒精、碘伏、过氧化氢等抑菌剂的不同浓度和配比。
4.抑菌实验:在生物安全柜中,将菌液均匀涂布于培养皿,加入不同抑菌剂,放入37℃培养箱培养24小时。
5.观察结果:观察各培养皿中细菌生长情况,记录抑菌效果。
6.数据处理:统计分析各抑菌剂的抑菌效果,计算抑菌率。
五、实验结果1.不同抑菌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酒精浓度为75%时,抑菌效果最佳,抑菌率为99.99%;碘伏浓度为5%时,抑菌率为99.95%。
2.不同抑菌剂对大肠杆菌的抑制效果:过氧化氢浓度为3%时,抑菌效果最佳,抑菌率为99.99%;酒精浓度为75%时,抑菌率为99.90%。
3.不同抑菌剂对白色念珠菌的抑制效果:碘伏浓度为5%时,抑菌效果最佳,抑菌率为99.99%;过氧化氢浓度为3%时,抑菌率为99.95%。
一种新型抗菌添加剂—载锌纳米蒙脱石

一种新型抗菌添加剂——载锌纳米蒙脱石一、概述蒙脱石:蒙脱石(montmorillonite)又名微晶高岭石,是一种层状结构、片状结晶的硅酸盐粘土矿,因其最初发现于法国的蒙脱城而命名的,俗名称观音土。
其族系物有11种,其成分为(Na,Ca) 0.33 ( Al,Mg)2[Si4O10](OH)2•nH2O ,由二层共顶联接的硅氧四面体片夹一层共棱联接的铝(镁)氧(氢氧)八面体片构成2:1型含结晶水结构,是粘土类矿物中晶体结构变异最强的矿物之一,通过衍射仪慢速扫描的试验结果表明为天然纳米材料。
在我国,蒙脱石是通过法国止泻药蒙脱石散“思密达”而走向千家万户,再经2006年先声“必奇”的广告在央视黄金标版播出,标志着蒙脱石正式登堂入室。
近年,随着蒙脱石研发的快速发展,工业化产品蒙脱石纯度已突破98%大关,蒙脱石已超出非金属矿范畴作为独立的品种一枝独秀地应用在医药、饲料等高科技领域,尤其在动物应用上以止泻、脱霉菌、止血消炎、移栏维护等最为热点。
载锌纳米蒙脱石:锌以水合阳离子的形式, 以离子交换的方式进入层状蒙脱石硅酸盐的晶格层间,换将具有抗菌作用的Zn2+离子植入,从而使纳米蒙脱石层间结果发生变化,不但具有原先吸附和离子交换作用还具备了层间抑菌、杀菌作用。
二、载锌纳米蒙脱石的抗菌机理:蒙脱石本身只具有吸附和离子交换功能,不具备抑菌和杀菌作用,Zn2+的植入使得原本只带有负电荷的蒙脱石层间增加了正电荷,增加了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带负电荷的病原菌的静电吸附功能;病原菌大量被吸附于载有Zn2+的蒙脱石时Zn2+与细菌表面官能团的亲和力很强, 与之结合后, 使细菌蛋白变性, 进而杀死病原菌。
三、载锌纳米蒙脱石的特性:1、具有蒙脱石所有功效的同时具有抗菌作用;2、抗腹泻效果更强,实现了从真正意义上替代肠道抗菌药和高氧化锌;3、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载锌蒙脱石具有明显的提高血清中溶菌酶的含量,可作为免疫调节和免疫刺激因子增强免疫球蛋白活性,对免疫低下的患病机体进行调节和恢复,延长鸡蛋的保存周期;4、显著提高小肠绒毛高度和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 显著提高十二指肠微绒毛高度;5、无毒、无副作用,添加安全量范围广。
细菌抑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探究不同抗生素对细菌的抑菌效果。
2. 了解抗生素的抑菌机理。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死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药物。
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抗生素对细菌的抑菌效果,了解抗生素的抑菌机理。
三、实验材料1. 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
2. 抗生素: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等。
3. 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
4. 实验器材:培养皿、接种环、移液枪、显微镜等。
四、实验方法1. 将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接种于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37℃培养24小时。
2. 将培养好的菌液用无菌生理盐水稀释至一定浓度。
3. 在培养皿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溶液。
4. 将稀释后的菌液滴加于培养皿中,使菌液均匀分布。
5. 将培养皿置于37℃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
6. 观察并记录不同抗生素对细菌的抑菌效果。
五、实验结果1. 青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菌圈直径约为20mm;对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抑制作用较弱,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0mm和5mm。
2. 链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5mm、20mm和15mm。
3. 红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均有抑制作用,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5mm、10mm和5mm。
4. 庆大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均有抑制作用,抑菌圈直径分别为30mm、25mm和20mm。
六、实验分析1. 青霉素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发挥抑菌作用。
本实验结果表明,青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最强,对其他两种细菌的抑制作用较弱。
2. 链霉素属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主要通过干扰细菌蛋白质合成来发挥抑菌作用。
本实验结果表明,链霉素对三种细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抑菌效果最强。
纳米抑菌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随着科技的发展,纳米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纳米抑菌技术作为一种新型抗菌方法,具有高效、广谱、低毒等优点,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实验旨在探究纳米材料在抑菌方面的性能,为纳米抑菌技术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二、实验目的1. 评估纳米材料对常见细菌的抑菌效果;2. 探究纳米材料抑菌的机理;3. 为纳米抑菌技术的应用提供实验数据。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1)纳米材料:银纳米粒子、二氧化钛纳米粒子、氧化锌纳米粒子等;(2)实验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等;(3)实验试剂:琼脂、牛肉膏、蛋白胨、生理盐水等;(4)实验仪器:高压蒸汽灭菌器、恒温培养箱、电子天平、移液器、培养皿、比色皿等。
2. 实验方法:(1)制备纳米抑菌剂:将纳米材料与生理盐水按一定比例混合,制备成纳米抑菌剂;(2)制备菌悬液:将实验菌株接种于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37℃恒温培养24小时,用生理盐水调整菌悬液浓度为1×10^8 CFU/mL;(3)抑菌实验:将制备好的菌悬液均匀涂布于琼脂平板上,滴加一定量的纳米抑菌剂,37℃恒温培养24小时;(4)观察结果:观察并记录菌落生长情况,计算抑菌率;(5)抑菌机理研究: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手段观察纳米材料与细菌的相互作用。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纳米材料对常见细菌的抑菌效果(1)银纳米粒子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的抑菌率分别为96.2%、95.4%;(2)二氧化钛纳米粒子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的抑菌率分别为93.5%、92.8%;(3)氧化锌纳米粒子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的抑菌率分别为92.1%、91.3%。
2. 纳米材料抑菌机理研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纳米材料与细菌之间存在吸附作用。
纳米材料表面的羟基、羧基等官能团可以与细菌表面的氨基酸、糖类等分子发生相互作用,导致细菌膜损伤、细胞内物质泄漏等,从而抑制细菌生长。
五、结论1. 纳米材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常见细菌具有显著的抑菌效果;2. 纳米材料抑菌机理主要是通过吸附作用,导致细菌膜损伤、细胞内物质泄漏等;3. 本实验为纳米抑菌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有助于推动纳米抑菌技术的发展。
蒙脱石散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适用性研究

2.1 需氧菌总数、霉菌和
报道。根据《中国药典》(2020 年
1.3 培养基
酵母菌总数适用性研究
版四部)的规定,微生物限度检
胰 蛋 白 胨 大 豆 琼 脂(tryptic
2.1.1 供试液制备
查法中微生物计数法有 3 种,即 soy agar,TSA)、胰蛋白胨大豆肉
取 本 品 10g, 加 入 pH7.0 无
质量安全论坛 Form of Quality & Patient Safety
蒙脱石散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 适用性研究
文 / 余庆祝 葛楠 赵智萍 罗兴洪 通讯作者 / 杨俊斌
中图分类号 R9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5390(2020)10-036-07 DOI 10.3969/j.issn.1673-5390.2020.10.006
平皿法、薄膜过滤法和最可能数 法 [2]。如果被检验药品对微生物
汤(trypticase soy broth,TSB)、 菌氯化钠 - 蛋白胨缓冲液中,配 沙 氏 葡 萄 糖 琼 脂(Sabouraud's 制成 100ml 溶液,混匀,作为 1:10
X 光检查、不改变大便颜色、不 改变正常的肠蠕动 [1]。
目 前, 笔 者 尚 未 见 蒙 脱 石 散
ATCC10231)、黑曲霉菌(Aspergillus niger,ATCC16404)、大肠埃希菌 (Escherichia coபைடு நூலகம்i,ATCC8739)、
2 方法与结果
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相关研究 沙门菌(Salmonella,ATCC14028)。
甘露醇盐琼脂(mannitol salt agar)。
消化道内的病毒、病菌及其产生
蒙脱石散吸附性对氧氟沙星抗菌作用的影响

【 摘要】 目的
用。结果
探讨 蒙脱石散吸 附性对氧 氟沙星抗 茵作用的影响。方法
以氧氟沙星作为对 照组 , 察被 蒙脱石散 吸 附的氧 氟沙 考
星对 大肠杆 菌的抑 茵效果 。并通过对 蒙脱石散 混 悬液及其 上清液 中大肠杆 菌 的茵落计数 , 察 蒙脱石散 对 大肠杆 菌的吸 附 固定作 考 蒙脱石散对氧 氟沙星的吸 附率达 9 .%, 9 6 仍有一定 的杀菌能 力, 为氧 氟沙星对照 组抑 茵力的 ( 8 ) 5 ±9 %。 同时, 蒙脱石散 蒙脱石散 吸附氧氟沙星降低 了后者的抗 茵作 用; 另一方 面蒙脱石散既吸 附氧氟 沙星又吸 对大肠杆 菌有较 强的吸 附固定作 用。结论
=
—
11 仪器 运用净化工作 台( . 苏州华新 空调净化 有限公 司) L :s B5 3 L型立式压力蒸汽灭菌锅 ( 江阴滨江 医疗 设备 厂 ) Y H— ;K
—
见表 1 。
表 1 体外 抑菌 结果( =6 n )
I 型液体快 速混合器 ( 江西医疗 器械 厂) P 2 0 ; B 0 2一E电子天平 ; 隔水式 电热 恒温 培养箱 ( 上海市跃 进 医疗器 械一 厂 )7 1 一紫 ;5 G 外可见光分光光 度计 ( 上海 市分析 仪器 厂) 7 3 ; 50紫外 可见光 分 光光度计( 上海分析仪器厂 ) 自动 平衡离 心机 ( ; 北京 医用离 心机 厂) P 一3 ; HS C型 D H计 ( 上海市雷磁仪器厂 ) 。 1 2 试药 大肠杆菌菌种 C C B 4 12 甘 肃省 药品检验所 . MC ( )4 0 ( 提供) 营养琼脂 培养基 , ; 营养 肉汤 培养基 ( 中国药品生 物物制 品 检验所 )蒙脱石散 ( ; 商品名思密达 , m ca法 国博福 益 一普生制 S et, 药有限公 司) 每包含 蒙脱 石 3 , 萄糖 79 g 糖 精钠 7 , , g葡 4m , mg香 兰 素 4 g 批号 L 1 C 氧氟沙 星药用原料 ( m, 22 ; 浙江 江南 制药 厂 , 批
蒙脱石的药用机理及毒理性实验

蒙脱石的药用机理及毒理性实验韩秀山;许家亮;王曦;杜伟光;马文杰;李忠;于倩;刘建伟;傅燕芹【摘要】@@ 蒙脱石(montmorillonite)是天然硅铝酸盐,是由硅、铝及少量铁、镁、钙组成层纹状结构,对消化道黏膜有很强的覆盖能力,能保护黏膜,吸附各种病毒、细菌及其毒素.可用于治疗食管炎、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尤其对各种原因所致的腹泻有较好疗效.【期刊名称】《广东饲料》【年(卷),期】2010(000)005【总页数】2页(P16-17)【作者】韩秀山;许家亮;王曦;杜伟光;马文杰;李忠;于倩;刘建伟;傅燕芹【作者单位】浙江三鼎科技有限公司,绍兴,312071;浙江三鼎科技有限公司,绍兴,312071;浙江三鼎科技有限公司,绍兴,312071;浙江三鼎科技有限公司,绍兴,312071;浙江三鼎科技有限公司,绍兴,312071;浙江三鼎科技有限公司,绍兴,312071;莱州市畜禽科普服务部,山东,莱州,261418;莱州市畜禽科普服务部,山东,莱州,261418;莱州市畜禽科普服务部,山东,莱州,2614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703蒙脱石(montmorillonite)是天然硅铝酸盐,是由硅、铝及少量铁、镁、钙组成层纹状结构,对消化道黏膜有很强的覆盖能力,能保护黏膜,吸附各种病毒、细菌及其毒素。
可用于治疗食管炎、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尤其对各种原因所致的腹泻有较好疗效。
1 蒙脱石的药用机理蒙脱石的药用机理主要取决于它的吸附性能和胶凝特性。
因此蒙脱石可以吸附于消化道黏膜,并吸附固定病原微生物,使其破裂、脱水以至灭活;同时,蒙脱石还可吸附、清除病原微生物产生的毒素以及机体抵抗病原所排放的有害因子,使病灶处于有利的环境中;提高黏液的质和量,能与黏液蛋白结合从而增强黏液的凝集性和内聚力,达到黏液屏障的作用,抵抗外来制病因子的侵入;蒙脱石在一定环境下具有的凝胶性与流动性的转换性能,使得它可用作药物的混悬剂、粘结剂以及载体和稀释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纳米蒙脱石散对细菌的抑菌试验
实验目的
掌握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操作方法,能够利用本试验方法了解蒙脱石散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
材料准备
1.器材:温箱、天平、牛津杯、无菌试管及吸管、镊子、接种环、酒精灯等。
2.试剂:蒸馏水。
3.培养基:普通琼脂平板。
4.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的固体培养物。
5.药品:纳米蒙脱石散。
6.0.5号麦氏比浊管:取1%~1.5%氯化钡0.5ml加1%硫酸溶液99.5ml,充分混匀即成,用前充分振荡。
方法步骤
将抗菌药物置于接种待检菌的固体培养基上,抗菌药物通过向培养基内的扩散,抑制敏感细菌的生长,从而出现抑菌环。
由于药物扩散的距离越远,达到该距离的药物浓度越低,由此可根据抑菌环的大小,判定细菌对药物的敏感度。
(一)材料准备
1.牛津杯选用牛津杯(内径6mm、外径8mm、高10 mm的圆形小管,管的两端要光滑)放在小瓶中或平皿中,在121.3℃灭菌15min,再置100℃干燥箱内烘干备用。
2.药液的配制用无菌蒸馏水将纳米蒙脱石散稀释至10%和20%浓度。
(二)测验方法
1. 在“超净台”中,用经(酒精灯)火焰灭菌的接种环挑取适量细菌培养物,以划线方式将细菌涂布到平皿培养基上。
2. 具体方式;挑取待试细菌于少量生理盐水中制成细菌混悬液,用灭菌棉拭子将待检细菌混悬液涂布于平皿培养基表面涂布均匀致密。
3. 以无菌操作将灭菌的不锈钢小管(内径6nm、外径8nm、高10nm的圆形小管,管的两端要光滑,也可用玻璃管、瓷管),放置在培养基上,轻轻加压,使其与培养基接触无空隙,并在小管处标记各种药物名称。
每个平板可放4-6支小管。
待分钟后,分别向各小管中滴加一定数量的纳米蒙脱石散液,勿使其外溢。
4. 将平皿培养基置于37℃温箱中培养24小时后,观察效果。
图1 浓度10%纳米蒙脱石散
图2 纳米蒙脱石散抑菌结果(大肠杆菌)
图3 纳米蒙脱石散抑菌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
判定标准
1. 药敏实验的结果,应按抑菌圈直径大小作为判定敏感度高低的标准。
2. 药物敏感实验判定标准参考表1,多黏菌素抑菌圈;在9毫米以上为高敏,6—9毫米为低敏,无抑菌圈为不敏。
结果分析
纳米蒙脱石散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无抑菌效果。
注意事项
1.接种菌液的浓度必须标准化,一般以细菌在琼脂平板上生长一定时间后呈融合状态为标准。
如菌液浓度过大,会使抑菌环减小;浓度过小,会使抑菌环增大。
2.接种后应及时在牛津杯中滴入药物并放入37℃温箱中培养。
3.培养时间一般为16~24h,结果判定不宜过早,但培养过久,细菌可能恢复生长,使抑菌环缩小。
4.实验过程中要防止污染抗生素,否则可发生抑菌环缩小或无抑菌环现象
5.因蛋白胨可使磺胺失去作用,故磺胺类药物应采用无胨琼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