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金文格式断代表 -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合集下载

《古文字研究》目录(1-24)

《古文字研究》目录(1-24)

1、《古文字研究》第一辑,[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于省吾:《寿县蔡侯墓铜器铭文考释》唐兰:《殷虚文字二记》张政烺:《释它示——论卜辞中没有蚕神》胡厚宣:《说》张颔:《侯马盟书丛考续》高明:《侯马载书盟主考》朱德熙:《战国匋文和玺印文字中的“者”字》裘锡圭:《说“弜”》马国权:《两周铜器铭文数词量词初探》陈世辉:《略论〈说文解字〉中的省声》李学勤:《岐山董家村训匜考释》张振林:《中山靖王鸟篆壶铭之韵读》姚孝遂:《契文考释辨证举例》徐锡台:《周原出土的甲骨文所见人名、官名、方国、地名浅释》徐锡台:《探讨周原甲骨文中有关周初的历法问题》张政烺:《中山王壶及鼎铭考释》(与姚文合于一处)张政烺:《中山国胤嗣壶释文》赵诚:《〈中山壶〉〈中山鼎〉铭文试释》孙稚雏:《中山王鼎、壶的年代史实及其意义》于豪亮:《为什么随县出土曾侯墓?》林沄:《从武丁时代的几种“子卜辞”试论商代的家族形态》姚孝遂:《商代的俘虏》李家浩:《释“弁”》[日]岛邦男:《禘祀》[日]前川捷三:《介绍著录明义士旧藏甲骨的新刊二书》肖楠:《甲骨学论著目录(1949—1979)》2、《古文字研究》第二辑,[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唐兰:《论周昭王时代的青铜器铭刻》,上编:《昭王时代青铜器铭五十三篇的考释》下编:《昭王时代青铜器铭五十三篇的综合研究》附:图版3、《古文字研究》第三辑,[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于省吾:《释盾》裘锡圭:《释柲》李学勤:《关于组卜辞的一些问题》萧楠:《论武乙、文丁卜辞》张永山、罗琨:《论历组卜辞的年代》张政烺:《周厉王胡簋释文》林沄:《琱生簋新释》商承胙:《秦权使用及辨伪》马国权:《战国楚竹简文字略说》李家浩:《战国布考》孙稚雏:《天亡簋铭文汇释》姚孝遂:《〈殷虚卜辞综类〉简评》贾平:《读〈殷虚文字甲编考释〉》[日]松丸道雄:《散见于日本各地的甲骨文字》4、《古文字研究》第四辑,[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西周金文《史墙盘》高清大图拓片

西周金文《史墙盘》高清大图拓片

西周金文《史墙盘》高清大图拓片西周金文《史墙盘》高清大图拓本商周时代,青铜器是王公贵族拥有的贵重物品,象征权力和地位。

这些青铜器不但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人们审美情趣的缩影,而且通过这些器物上所刻有的铭文可以为中华民族早期历史的研究提供最为可信的实证,堪称中华文化宝库中最为耀眼的明珠。

青铜盘是商周时重要而常见的铜器。

据文献《礼记·内则》载,“进盥,少者奉槃,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又说,“承盘者,承水器也”,这就说明盘是水器。

商周时,贵族在祭祀和宴饮前都要行沃盥之礼,用匜往手上浇水,盘放在手下面承接洗过手的弃水,以昭显其清洁。

考古中发现盘常常与匜搭配使用就是证明。

史墙盘为西周中期青铜器,为微氏家族中名墙者为纪念其先祖而作的铜盘。

因作器者墙为史官而得名。

它的发现纯属偶然———1976年12月15日,陕西省周原遗址内扶风县白家村南100多米的坡地上,村民在平整土地时,在距地表30厘米处发现了一处青铜器窑藏,共出土青铜器103件,其中74件有铭文,这批青铜器造型浑厚,纹饰精美,铭文内容丰富,对西周历史及青铜器断代以及古文字的研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资料,立即引起了全国历史和考古界的极大关注。

白家村南窑藏中,最重要的一件青铜器是史墙盘。

1996年6月,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鉴定组鉴定时被定为国宝。

2008年曾调北京参加奥运珍宝展。

史墙盘器形宏大,制造精良。

盘高16.2厘米,口径47.3厘米。

圆形,浅腹,双附耳,圈足。

器腹饰鸟纹,圈足饰云纹,以雷纹为地。

造型稳重、制作精工。

内底铸有铭文18行284字,文章措词工整华美,是解放后发现的铜器铭文最长的一篇,是已知时代最早的带有较明显骈文风格的铭文作品,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铭文前段追述周初文、武、成、康、昭、穆各王的功业;后段记载微氏家族的发展史。

虽然专家学者对铭文细节看法还有不同,但大意相差不多。

铭文所记述的西周历史至穆王止,因此一般认为此器属恭王时期。

西周金文所見有關“九旗”的資料

西周金文所見有關“九旗”的資料

西周金文所見有關“九旗”的資料鄔可晶内容提要《周禮•春官•司常》所記“九旗”之制,在西周金文裏可以找到不少相應的資料。

本文吸收古文字學界現有的研究成果並參以己見,認為“九旗”中的常、旂、旜、旗、旐作爲賞賜物已見於西周金文,“荡(物)”則發現了可能與之有關的字形;金文資料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印證孫詒讓“五正旗四通制”之説。

關鍵詞九旗西周金文旂旜旗旐常《周禮•春官•司常》比較詳盡地記載了先秦時代所謂“九旗”之制:司常掌九旗之物名,各有屬,以待國事。

日月爲常,交龍爲旂,通帛爲旜,雜帛為物,熊虎為旗,鳥隼為旟,龜蛇為旐,全羽為旞,析羽為旌。

鄭玄、孔穎達等人認爲常、旂、旜、物、旗、旗、旐、旞、旌是九種不同的旗幟。

孫詒讓以常、旂、旗、旗、旐五者爲“正旗”,以旜(或作“旃”)、物、旞、旌“四者即就五正旗爲之别異,乃旗物之通制”。

①從旗物古制來看,孫氏的“五正旗四通制”説顯然較爲合理。

② 西周金文中有不少關於旗幟的資料,有些可與《周禮》所載“九旗”相對照。

下面主要參考古文字學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向關心這一問題的讀者依次加以介紹。

③ 西周錫命金文的賞賜物中屢見“繡(鑾)旂”,此外還有單賜“旂”或“繡(鑾)”的。

④ 張政烺先生在解釋王臣簋的“繡(鑾)”時,引《爾雅•釋天》“有鈴曰旂”,郭璞注:“懸①孫詒讓:《周禮正義》第8册,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2200-2207頁;《大戴禮記斠補附九旗古誼述》,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第268頁。

②吴土法:《“九旗”鄭、孫説平議》,《文史》2004年第2輯(總第67輯),第208-217頁。

③季旭昇先生早年對典籍中有關“九旗”的記載作過詳盡鉤沉,也舉到了當時所見的一些金文資料,可參考,見《九旗考》,《中國學術年刊》(臺北)第5期,1983年6月,第1-19頁。

季文蒙蘇建洲先生告知,謹致謝忱。

④ 參看吴紅松《西周金文賞賜物品及其相關問題研究》,安徽大學博士學位論文,何琳儀教授指導,2006年5月,第101-102頁。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古文字网首页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古文字网首页

楚简“乐之百之赣之”试解方建军天津音乐学院1994年河南新蔡葛陵发掘的一座楚墓,出土有一批战国中期的竹简,书写内容主要属于卜筮祭祷1。

在这批竹简之中,有一部分记录了祭祷时的用乐,以及有关的仪式活动。

概括起来,就是简文中出现的“乐之、百之、赣之”等文字。

葛陵楚简的这几个字词,曾经引起学者的热烈讨论,但异说纷呈,迄无定论。

“乐之”,意指奏乐献祭,各家并无不同看法。

简文有时以“延钟乐之”代替,写明演奏的乐器是编钟。

其中的“延钟”,陈伟和宋华强先生认为,应是李家浩先生所释信阳楚简和江陵天星观楚简的“前钟”2,即“栈钟”3,也就是编钟4。

徐在国先生认为,“延”字不读为“前”,而应为“延”的本字,但可以与“栈”相通5。

杨华先生也释为“延”,但认为与“前”可通6。

何琳仪先生则释“延钟”为“县(悬)钟”7。

罗新慧先生同意释为“延钟”,认为与“行钟”、“走钟”相类8。

“百之”的“百”,何琳仪先生释为“百钟”9。

杨华先生以为“百”即《周礼·春官·肆师》的“表貉(貊)”,“应当是一种动作,即以十百倍之虔诚进行祭祷,而求十百倍之神佑”10。

范常喜先生读“百”为“柏”,意为“焚柏以祭”11。

宋华强先生释“百”为“各”,“百之”即“请神灵来享受祭祷”12。

何有祖先生将“百之”读为“祓之”,指“在娱神的同时向神祈福以消除灾咎”13。

罗新慧先生释“百”为“白”,意为告白,“指向先祖、神灵禀告并祈祷”14。

“赣之”的“赣”,竹简整理者原释“贡”,指贡物献祭。

宋国定、贾连敏和宋华强先生释为“竷”,并据《说文》对此字的释义,理解为以歌舞娱神15。

袁金平先生释为“侃”,以为具有“侃喜”之意16。

今在上述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一些陋见,向大家请教。

为叙说方便,还是先选择较具代表性的简文,将其抄录于下:戠牛,乐之。

就祷户一羊,就祷行一犬,就祷门(甲三:56)钟乐之。

举祷子西君、文夫人各戠牛馈,延钟乐之。

定占之曰:吉。

是月之(甲三:200)乐之,百之,赣之。

北大考研-考古文博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董珊

北大考研-考古文博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董珊
研究方向 古文字学,青铜器
开设课程 古文字学通论;殷周金文通论;战国文字通论; 甲骨学研究;简帛学研究。
论文著述 董珊论著目录(1992——2008)
已正式发表学术论文: 1、《古玺中的燕都蓟及其初封问题》,《江汉考古》1993 年第 4 期,64-65,转 74 页。 2、《释燕系文字中的“無”字》,《于省吾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 年。 3、《秦郝氏印箴言款考释》,《考古与文物》1999 年第 5 期;又《中国篆刻》第 13 期转载, 荣宝斋出版社,1999 年。
参考目录 A.硕士学位论文:《东周题铭校议(五种)》,1997 年 5 月在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答辩通过。 博士学位论文:《战国题铭与工官制度》,2002 年 5 月在北京大学中文系答辩通过。 B.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战国题铭与工官制度研究——附论新见铜器和简帛》,2004 年 6 月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评审通过。 C.发表在“简帛研究”网站(): 1、《新蔡楚简所见的“颛顼”和“雎漳”》,2003/12/7 2、《楚简〈恒先〉初探》,2004/5/12 3、《楚简〈恒先〉“详宜利巧”解释》,2004/11/9 4、《关于“楚简《恒先》‘详宜利巧’解释”的补正》,2005/1/4 5、《读新出版的〈出土简帛文字丛考〉》,2004/11/9 6、《读〈上博藏战国楚竹书(四)〉杂记》,2005/2/20 7、《谈马王堆帛书〈天文气象杂占〉的形成》,2005/6/13 D.发表于“简帛网”(/): 1、《“弌日”解》,2006 年 2 月 20 日 2、《阮校〈孟子〉與〈鮑〉簡對讀》,2006 年 4 月 2 日 3 、 《 曹 沫 之 陣 》 中 的 四 種 “ 復 戰 ” 之 道 , 2007-06-06 , /show_article.php?id=577 4 、 信 陽 楚 墓 遣 策 所 記 的 陶 壺 和 木 壺 , 2007-06-20 , /show_article.php?id=584 5 、 楚 簡 中 從 “ 大 ” 聲 之 字 的 讀 法 ( 二 ) , 2007-07-08 , /show_article.php?id=594 6 、 楚 簡 中 從 “ 大 ” 聲 之 字 的 讀 法 ( 一 ) , 2007-07-08 , /show_article.php?id=592 7、讀《上博六》雜記,2007-07-10,/show_article.php?id=603 8、讀《上博六》雜記(續二),2007-07-11,/show_article.php?id=608 9、讀《上博六》雜記(續一),2007-07-11,/show_article.php?id=607 10、讀《上博六》雜記(續四),2007-07-21,/show_article.php?id=649 11 、《 鮑 叔 牙 》 篇 的 “ 考 治 ” 與 其 歷 史 文 獻 背 景 , 2007-07-16 , /show_article.php?id=628 E.发表于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的文章: 1、侯馬、溫縣盟書中“明殛視之”的句法分析, 2008-1-5,/SrcShow.asp?Src_ID=309 2、讀吳王壽夢之子劍銘的補充意見和推測, 2008-1-20,/SrcShow.asp?Src_ID=319 3、出土文獻所見“以謚爲族”的楚王族——附說《左傳》“諸侯以字爲謚因以爲族”的讀法, 2008-2-17/SrcShow.asp?Src_ID=341

西周金文有关“共和”史料的再讨论

西周金文有关“共和”史料的再讨论

[收稿日期]2020-03-18[作者简介]董?(1985-),男,辽宁丹东人,博士,主要从事古文字与出土文献研究。

①从《史记》、从《纪年》者,顾颉刚论述已详,顾氏云:“从《史记》说者,有韦昭《国语解》、杜预《左传注》、司马光《稽古录》、崔述《丰镐考信录》。

从《纪年》说者,有郦道元《水经注》、苏辙《古史》、罗泌《路史》、顾炎武《日知录》、梁玉绳《史记志疑》。

”参看顾颉刚:《共和》,载《史林杂识初编》,中华书局,1963年,第203~208页。

②此即“厉王大虐于周,卿士、诸正、万民弗忍于厥心,乃归厉王于彘,共伯和立。

十又四年,厉王生宣王,宣王即位,共伯和归于宋。

”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中西书局,2011年第136页。

李学勤认为“共伯和归于宋”之“宋”乃“宗”之讹,当以司马彪所言“共伯和复归于宗”为是,“复归于宗”即如成玄英疏所言“共伯退归,还食本邑”。

参看李学勤:《清华简<系年>及有关古史问题》,载《初识清华简》,中西书局,2013年,第89~98页。

③参看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中国书店出版社,1999年,第141页。

④郭沫若以为“伯騄父”与“师騄父”为同一人,即文献之“共伯和”,杨树达、陈梦家从之。

参看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第114页;杨树达:《师,》《师簋》的再讨论,认为《簋》《三年师兑簋》《元年师兑簋》和《师,;伯騄父;师騄父;共伯和中图分类号:K87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38(2021)01-0037-08 西周晚期之“共和行政”(公元前841年)上承厉王革典,下启宣王中兴,是西周晚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虽然“共和行政”的年代史家无甚争议,但“共和”的含义却有两说,一为《史记·周本纪》之“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一为《古本竹书纪年》之“共伯和干王位”。

因《史记》影响较大,后世学者多从《史记》而不从《纪年》。

①新出清华简《系年》亦载“共和”事,明述“厉王出奔”“共和行政”,且直言有“共伯和”其人。

金文中的“宝“”保”之糅合字——

金文中的“宝“”保”之糅合字——
刊本影印本 . 北京:中华书局,2009:5477.
[11]司马迁 . 史记:周本纪[M]. 北京:中华书局,1982:
149.
[12]阮元 . 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卷八上[M]. 清嘉庆
代外,类别 1—6 形均属周代,亦可推知“宀”
等)、
“宝簋”
(《铭 图》04073、04185、04466
旁是周代“宝”字的必要部件。
等)、
“ 宝尊彝”
(《铭图》01402、01540、01592
以此为依据再对表一所列字形进行分
等),这些“宝”字的词义均表示“宝贵的”
“珍
析 ,则 可 知 带 有“ 宀 ”旁 的 类 别 五 至 七 均 为
表的词与“保”所代表的词是否相同?若相
表二收集了已发表金文材料中由正体“宝”字
同,表示什么含义?若不同,则分别表示什么
的不同部件构成的所有异体字形。将这些异
含义?两者之间的关系又如何?
就读音而言,
“ 宝”与“保”均为邦母幽部
体字形中的不同部件进行拆分后可以发现,
凡带有“宀”旁的字形仅需再附加任何一个或
“ 保”两个
“保”字最初的字形如下左
[1]1080
,表反手
字 头 下[1]1000,1085,
《新 见 金 文 字 编》将 类 别 一 、
负子于背之义[2],经过发展演变后的字形如
三、四均收录于“保”字头下[3],
《齐文字编》将
下右[1]1089,从“人”、从“ ”。
类别一、二、四均收入“保”字头下[4],
释的基本方法——字形分析法对其进行判
接指出该字为“宝”之异体;三是严格隶定该
断;二、诸字所在辞例的格式多为“永 X 用”,

西周金文的分类(鼎盛期)(1-7)

西周金文的分类(鼎盛期)(1-7)

西周金文的分类(鼎盛期)(1-7)西周金文的分类(鼎盛期)师酉簋一二、周中期金文周中期金文主要指周穆王、恭王、懿王、孝王、夷王时期的金文。

这一时期的金文逐渐脱离了商代和周初的风貌,用笔上的肥美逐渐变为以线为主的中锋,象形和修饰意味也渐渐消失。

方圆笔兼用,字形渐方,端庄匀称,章法谨严,通篇美观。

至此,西周金文书法的风貌基本形成。

布局上出现有界格,但有收有放,不被界格所约束,生动大方,自然多变。

一" name=image_operate_17741317522390718alt="[转载]西周金文的分类(鼎盛期)师酉簋一"src="/DownloadImg/2012/11/1 620/28272643_2"real_src="/DownloadImg/2012/ 11/1620/28272643_2"> 【文物原属】西周时期盛食器【文物现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简介】高22.9cm,宽32.8cm,重4.94kg。

簋圆形,敛口,鼓腹,有双耳,耳上端雕铸兽头,兽角呈螺旋状,圈足,圈足下为三兽形扁足。

有盖,盖上有圆形捉手。

盖顶与器腹饰瓦纹,盖沿、颈部和圈足上饰重环纹。

盖器同铭,10行97字:一" name=image_operate_8281317522400421 alt="[转载]西周金文的分类(鼎盛期)师酉簋一"src="/DownloadImg/2012/11/1 620/28272643_3" width=482 height=383real_src="/DownloadImg/2012/ 11/1620/28272643_3">师酉簋shī yǒu guǐ一" name=image_operate_60811317522362312 alt="[转载]西周金文的分类(鼎盛期)师酉簋一"src="/DownloadImg/2012/11/1 620/28272643_4" width=690 height=396real_src="/DownloadImg/2012/11/1620/28272643_4">西周师酉簋铭文一"name=image_operate_99191317522362375 alt="[转载]西周金文的分类(鼎盛期)师酉簋一"src="/DownloadImg/2012/11/1 620/28272643_5" width=356 height=400real_src="/DownloadImg/2012/ 11/1620/28272643_5">师酉簋铭文拓片译文:唯王元年正月,王在吴,格吴大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王
廿二年庚嬴鼎(2748) 庚嬴卣(5426) 王蔑某历(无史官) 六月大簋(4165) 四月敔簋(4166) 友簋(4194) 老簋(《新》1875) 有“对扬王休” 吕方鼎(6015) 伯唐父鼎( 《新》 698) 十四祀段簋(4208) 寓鼎(2756) 免卣(5418)、尊(6006) 免卣(5418)、尊(6006) 免卣(5418)、尊(6006) 十月敔簋(4323) 长甶盉(9455) 师毛父簋(4196) 豆闭簋(4276) 免簋(4240) 长甶盉(9455) 师毛父簋(4196) 豆闭簋(4276) 免簋(4240) 二祀趩觯(6516) 四年 盨(4462) 十一年师嫠簋(4324) 十三年 壶(9724) 卅年虎簋盖(《新》633) 师奎父鼎(2813) 辅师嫠簋(4286) 簋(4266) 十月敔簋(4323) 十二年走簋(4244)
王世
铭文格式
标准器
次标准器
不同格式的同名器
祭器
王蔑历器
王册命器 元年师 簋(4311) 公臣簋(4184) 几父壶(9721) 鲁武公金版册命 (《光绪嘉祥县志》) 卅三年晋侯苏钟 (《新》870-885) 廿三年微 鼎(2790) 二十三年小克鼎(2802) 逨钟(《新》772)
共和 “对扬君休”的册命 鲁武公金版册命 (《光绪嘉祥县志》)
祭器
Hale Waihona Puke 王蔑历器王册命器 曶壶盖(9728) 扬簋(4294) 僰马盘(《古》34)
王…×右某… 穆王 王乎□册令某 十五年趞曹鼎(2784) 王…(无佑者) 立中廷,北乡, 王乎□册令某 救簋盖(4243) 利鼎(2804) 十五年趞曹鼎(2784)
十六年士山盘 (《新》1555) 救簋盖(4243) 利鼎(2804) 元年师颍簋(4312) 二祀吴方彝盖(9898)
宣王 幽王 表中器名后括号内纯数字为《殷周金文集成》器号。 表中书刊杂志简称如下: 《新》 : 《新收殷周青铜器铭文暨器形汇编》 《考文》 : 《考古与文物》 《小校》 : 《小校经阁金石拓本》 《中》 : 《中国历史文物》 《古》 : 《古代文明研究通讯》
历前
王…×右某… 立中廷, 王乎□册令某
王…(无佑者) 立中廷, 王乎□赐某…
王…×右某… 历后 立中廷,北乡, 王乎□册令某
王…×右某… 历后 立中廷,北乡, 王乎□册令某
序号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共王 王…×右某… 立中廷,北乡, 王乎□册令某
六年宰兽簋(《新》663) 十三年望簋(4272) 廿年休盘(10170) 廿七年裘卫簋(4256) 廿七年伊簋(4287) 廿八年䖐簋 (《考文》201203) 殷簋(《新》840) 盠方尊(6013) 元年师虎簋(4316) 七年趞曹鼎(2783) 七年趞曹鼎(2783) 元年师虎簋(4316) 二年王臣簋(4268) 七年趞曹鼎(2783) 簋盖(4255) 同簋(4270) 元年师 簋(4279) 元年蔡簋(4340) 三年师晨鼎(2817) 三年师俞簋盖(4277) 三年师俞簋盖(4277) 善鼎(2820) 寏盘(《首阳吉金》)
王世
铭文格式
标准器
次标准器
不同格式的同名器
祭器
王蔑历器
王册命器 元年郃盌簋(4197) 害簋(4258) 即簋(4250) 康鼎(2786)
夷王
王…×右某… 王…(无史官)
卫簋(4209) 应侯见工钟(107) 何簋(4202) 南季鼎(2781) ������鼎(《小校》3.22) 吕服余盘(10169) 元年师酉簋(4288) 元年师兑簋(4274) 二年 簋(4296) 三年师兑簋(4318) 五年谏簋(4285) 七年师兑簋(《新出 金文与西周历史》) 七年牧簋(4343) 十二年太师虘簋(4251) 十九年 鼎(2815) 廿四年 簋 (《中》200603) 廿又八年㝨鼎(2819)、 盘(10172) 南宫柳鼎(2805) 大克鼎(2836) 大克鼎(2836) 卅七年善夫山鼎(2825) 卌二年逨鼎(《新》746) 卌二年逨鼎(《新》746) 卌二年逨鼎(《新》746) 卌二年逨鼎(《新》746)
昭王 王蔑某历(有史官) (王…×右某… 王乎□…)
穆王 王…×右某… 王乎□册令某
序号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王世
铭文格式
标准器
次标准器
不同格式的同名器
王…×右某… 立中廷, 王…(无史官) 宣王 无赐服的册命
二十三年小克鼎(2802) 逨钟(《新》772) 梁其钟(187、188)
梁其钟(187、188) 师道簋(《新》1394) 弭伯师耤簋(4257)
孝王、 历前、 王…×右某… 宣王 立中廷, 王乎□册令某
弭叔师察簋(4253) 申簋盖(4267) 楚簋(4246) 簋( 《雪斋论文二集》 ) 师 簋盖(4283) 无叀鼎(2814) 十七年此鼎(2821) 三年颂鼎(2827)
序号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王世
铭文格式
标准器
次标准器
不同格式的同名器
祭器
王蔑历器
王册命器 静簋(4273) 静卣(5408)
王…令某
伯晨鼎(2816) 尸臣鼎《汉书》 燮簋(4046)
懿前 王…×右某… 懿后 立中廷,北乡, 王…(无史官) 王…×右某… 孝王 立中廷, 王乎□册令某 夷王 王…(无佑者) 王…(无史官)
序号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西周金文格式断代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康王 王…令某 宜侯夨簋(4320) 作册睘卣(5407) (十八年)靜方鼎 (《新》1795) 遣卣(5402) 宜侯夨簋(4320) 有“对扬王休” 成末 (王…櫗历) 康初 (王…令某) 盂卣(兮公卣)(5399) 保侃母壶(9646) 中方鼎一(2785) 麦方尊(6015) 麦方尊(6015) 高卣盖(5431) 中方鼎一(2785) 部份“对扬王休” 成末 无“对扬王休” (王…櫗历) 成王 献侯鼎(2626) 康侯簋(4059) 保尊(6003)、卣(5415) 召卣(5416)、尊(6004) 盂爵(9104) 保侃母簋盖(3743) 麦盉(9451) 麦方鼎(2706) 作册睘尊(5989) 召圜器(召卣)(10360) 中甗(949) 中觯(6514) 中方鼎二、三(2751、2) 麦方彝(9893) 豨簋(4192) 任鼎(《新》1554) 康侯簋(4059) 王世 武王 士上尊(5999)、卣 (5421)、盉(9454) 铭文格式 标准器 次标准器 不同格式的同名器 祭器 王蔑历器 王册命器 克盉、罍(《新》136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