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黄苗原因及对策

合集下载

玉米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ppt完整版

玉米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ppt完整版
生物农药
使用生物农药,如Bt乳剂、阿维菌素等, 对害虫进行防治。
性诱剂
利用性诱剂诱杀害虫,降低害虫交配率, 减少害虫数量。
化学防治
种子处理
使用药剂拌种或浸种,防治地下害虫和苗 期病害。
喷雾防治
在病虫害发生初期,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 农药进行喷雾防治。
注意事项
严格遵守农药使用规定,注意用药安全间 隔期和用药量,避免药害和环境污染。
通过基因工程、分子育种等技术手段,发掘和利用玉米自身的抗病抗虫
基因资源,培育抗病抗虫新品种,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03
研发新型生物农药和天敌昆虫
积极研发针对玉米病虫害的新型生物农药和天敌昆虫,提高生物防治的
效果和可持续性。
提高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平
1 2 3
推广精准施药技术 通过精准施药技术,如无人机、智能喷雾器等, 实现农药的精准施用,减少农药浪费和环境污染。
效果评价
根据分析结果,评价不同防治措施的防治效果,如化学防治、生 物防治、物理防治等。
原因分析
针对防治效果不佳的情况,深入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防治经验总结
成功经验
总结在玉米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取得的成功经验, 如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科学用药等。
存在问题
分析在防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用药不 当、防治不及时等。
地下害虫
危害特点
咬食玉米种子、幼芽、根 茎等部位,造成缺苗断垄 现象。
发生规律
地下害虫种类多,包括地 老虎、蛴螬、金针虫等, 一般隐藏在土壤中越冬, 春季开始活动。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包括深耕细耙、 合理轮作;物理防治可利 用灯光诱杀成虫;化学防 治需用毒饵诱杀幼虫。
03

玉米缺锌症状及其防治方法

玉米缺锌症状及其防治方法

玉米缺锌症状及其防治方法玉米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然而,在玉米种植过程中,缺锌是一种常见的矿质元素缺乏症,会导致玉米生长发育不良,降低产量和品质。

因此,本文将详细介绍玉米缺锌症状及其防治方法。

一、玉米缺锌症状1. 叶片变黄:玉米缺锌时,叶片会出现黄化现象,且黄化从基部开始向叶尖扩散。

2. 叶片间绿色组织减少:叶片缺锌后,叶片间的绿色组织会逐渐减少,形成白色条纹。

3. 叶片形态异常:缺锌的玉米叶片会变形,变得短小、狭窄和卷曲。

4. 产量减少:由于缺锌,玉米的生长和发育受到限制,导致产量减少。

二、玉米缺锌的原因1. 土壤缺锌:玉米缺锌的主要原因是土壤中缺乏锌元素。

常见的土壤缺锌原因有土壤酸度过高、钙、磷、镁等矿质元素过多,形成锌离子的络合物,导致锌元素难以被植物吸收。

2. 水分过多或过少:土壤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玉米对锌元素的吸收和利用。

3. 土壤有机质含量过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过高,会影响锌元素在土壤中的有效性。

三、玉米缺锌的防治方法1. 施用锌肥:在玉米的生长过程中,及时施用锌肥可以有效防治玉米缺锌现象。

常用的锌肥有硫酸锌、氧化锌和螯合锌等。

2. 调整土壤酸碱度:土壤过酸或过碱都会影响玉米对锌元素的吸收和利用。

因此,可以通过添加石灰、纯碱等物质,调节土壤酸碱度,提高锌在土壤中的有效性。

3. 控制土壤湿度:玉米对锌元素的吸收和利用与土壤湿度有关。

因此,要控制土壤湿度,避免土壤过湿或过干。

4. 种植锌高效品种:现在已经开发出一些锌高效品种,这些品种对锌元素的吸收和利用能力更强,种植这些品种可以有效防治玉米缺锌现象。

玉米缺锌是一种常见的矿质元素缺乏症,会导致玉米生长发育不良,降低产量和品质。

因此,在玉米种植过程中,要及时施用锌肥,调整土壤酸碱度,控制土壤湿度,种植锌高效品种等措施,以防止玉米缺锌现象的发生。

玉米幼苗期田间管理措施

玉米幼苗期田间管理措施

玉米幼苗期田间管理措施当前西部地区玉米陆续播种完毕,玉米开始出苗。

出苗到拔节这一阶段为苗期,一般为40天左右。

该时期玉米的主要生长特点是地上部分生长缓慢,根系生长迅速。

此阶段田间管理的中心任务是促进根系生长,培育壮苗,为高产打下基础。

苗期管理的主要技术措施有:查苗、补苗、间苗、定苗、中耕锄草、肥水管理和防治虫害。

1、查苗、补苗。

补种前种子应先进行浸种催芽,以促其早出苗。

播种后仔细观察出苗情况,正常情况下应该是出苗均匀。

若出苗不均、种子在土霉烂,应立即补种。

2、间苗、定苗。

间苗、定苗工作一般在3~4叶期进行,由于玉米在3叶期前后正处在“断奶期”,要有良好的光照条件,如果幼苗期植株过分拥挤,株间根系交错,会出现争水争肥的现象。

间苗、定苗的时间应在晴天下午,那些病苗、虫咬苗及发育不良的幼苗在下午较易萎蔫,便于识别淘汰。

对那些苗矮叶密、下粗上细、弯曲、叶色黑绿的丝黑穗浸染苗,应彻底剔除。

3、中耕除草。

玉米苗期中耕一般可进行2~3次。

定苗以前幼苗矮小,可进行第一次中耕,中耕时要避免压苗。

中耕深度以3~5厘米为宜,苗旁宜浅,行间宜深。

此次中耕虽会切断部分细根,但可促发新根,控制地上部分旺长。

套种玉米田在苗期一般比较板结,在麦收后应及时中耕,去掉麦茬,破除板结。

4、水分管理。

玉米苗期有耐旱怕涝的特点,适当干旱有利于促根壮苗。

玉米幼苗期由于植株较小,叶面积不大,蒸腾量低,需水量较小。

土壤含水量应保持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5-70%,土壤绝对含水量12-16%比较适宜。

土壤中水分过多,空气缺乏,容易形成黄苗、紫苗,造成“芽涝”,重庆地区常年连续春旱,若土壤板结,植株叶片变黄,可适当补充水分,切忌漫灌。

苗期遇大雨要注意排水防涝。

5.肥料管理。

在播栽前15天应施足底肥(有机肥2000千克,35%玉米专用复合肥40千克;或碳酸氢铵35千克,过钙40千克,氯化钾10千克),玉米幼苗若出现早衰,可酌施少数粒肥。

干旱地块发现玉米苗受旱重,可酌施清粪水。

玉米苗期管理方法

玉米苗期管理方法
0 . 5克 , 每亩地施 l 1 . 5 公 斤。如苗期叶片发黄 , 生长缓慢 ,
苗、 虫咬苗及发育不 良的幼苗在下午较易萎蔫 , 便 于识别 淘
汰。 对那些苗矮叶密 、 下粗上 细 、 弯 曲、 叶色黑绿 的丝黑穗浸 染苗 , 应彻底剔除 。 三、 水分管理 玉米 苗期 由于植 株较小 , 叶面积 不大 , 蒸腾量低 , 需 水 量较小 。土壤含水量 应保 持在 田间最大持水 量的 6 5 — 7 0 %。
绿, 整株幼苗壮实 。 因此 , 从生长器官 的属性来说 , 苗 期是 营
养生长阶段 ; 由器 官建 成的主次关系分析 , 这 阶段是 以根 系
生长为主 。

立 即追肥 、 灌水 以促进生长 。对于苗势生长弱的 田块 , 不但
不要 进行 蹲苗 , . 还要适时采取肥水措施促苗转壮。 六、 化学除草
当深一些 , 一般以 1 O厘米左 右为宜 , 这时深 中耕 虽会切 断
对 玉米 田杂草 可用 2 0 %克无踪水剂 3 0 0倍液 , 喷头加
部分细根 , 但 可促 进新 根发生。夏玉米要注意芽涝 , 中耕毁
墒, 玉米 苗期不应 培土 , 否则会影响根系的发育和幼苗 的生 长。培土应在 9 ~ 1 0叶期到抽穗前逐渐完成 , 以利支持根 的 形成 , 增 强植 株的抗倒 伏能力。
五、 蹲苗促壮
“ 防护罩” 对 玉米行 间进 行定 向喷雾 防治 , 注意避免将药 液
玉米苗期管理方法

玉米播种到拔节为苗期 , 玉 米苗期 是长根 、 增叶和茎节 分化 阶段 , 玉 米苗期管理 主要是保证 全苗做 到苗 齐 , 苗壮, 适当控制地上部茎叶的生长 , 促 进根 系的健康 发展 , 使植株 长相达 到根多 , 苗壮 、 茎扁 , 叶色 由出苗后 的浅绿色转为深

小麦出苗不全、苗黄、死苗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小麦出苗不全、苗黄、死苗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小麦出苗不全、苗黄、死苗的原因及防治措施作者:史风琴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2023年第11期河南省是中国小麦的主产区之一,小麦种植面积和产量多年位居全国前列,河南省小麦丰产与否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非常重要。

小麦的苗情好坏关系到后期产量的高低,苗齐、苗壮是小麦丰产高产的基础。

在实际生产中,小麦出苗不全、黄苗甚至死苗的现象屡有发生,针对小麦播种、田间管理等方面分析原因,提出对本文应的防治措施。

一、小麦出苗不全、苗黄、死苗的原因(一)整地质量不好玉米收获后,秸秆粉碎不彻底,抛撒不均匀,旋耕深度不够,耕整粗糙,造成部分地塊坷垃过多,土壤与秸秆不能充分混合,播种后麦苗根扎在秸秆上,不利于小麦生长,植株得不到足够的水分和养分,造成出苗不全、苗弱,黄苗和死苗。

部分地块土壤松塇,播后没有镇压或镇压不实,种子不能与土壤紧密接触,麦苗出土后,根系发育不全,肥水供应短缺,容易漏气、跑风,导致麦田失墒,降低了小麦抗旱和抗寒能力,出现死苗情况。

(二)播种质量差小麦播种期,如遇气候原因播种过晚,未适量增加播种量,且后期管理跟不上,容易造成小麦缺苗、苗黄。

反之,播种量过大,小麦出苗过密,养分、水分和光照供应不足,也会导致苗弱、苗黄。

一般情况下,小麦播种适宜深度为3~5 cm。

播种过深,麦苗在出苗过程中,消耗过多养分,麦苗出土后,出现长势黄、弱、分蘖率偏少的现象,严重时麦苗死亡。

播种过浅,则根系不能深扎,造成麦苗发黄,且分蘖节外露,小麦无法安全越冬而出现死苗。

(三)肥料使用不当氮肥是小麦形成叶绿素必不可少的肥料之一,麦苗缺氮,叶片易变黄、干枯。

玉米秸秆还田腐烂的过程中会吸收大量氮元素化肥,此前若没有补施适量的氮肥,容易造成小麦缺氮,叶片发黄。

小麦缺乏钙、铁、锌等微量元素,会造成小麦不同程度的生理性干尖黄叶,影响小麦的正常生理活动,进而造成小麦的病理性黄叶干尖。

返青期追施尿素过多,造成氮肥过量,抑制磷钾元素的吸收,也会造成小麦黄叶。

玉米秸秆还田技术

玉米秸秆还田技术

玉米秸秆还田技术玉米秸秆还田技术近几年,玉米秸秆还田技术逐步得到普及,但由于部分农民对这一技术掌握不够全面,耕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产生负效应,具体表现在部分秸秆还田后的麦田出现出苗率低、苗黄、苗弱,甚至死苗现象,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碳氮比失调。

秸秆本身碳氮比为65~85∶1,而适宜微生物活动的碳氮比为25∶1,秸秆还田后土壤中氮素不足,使得微生物与作物争夺氮素,结果秸秆分解缓慢,麦苗因缺氮而黄化、苗弱,生长不良。

解决办法:秸秆粉碎后,旋耕或耕地以前在粉碎的秸秆表面撒施氢铵50公斤或尿素20公斤,然后耕翻。

二、秸秆粉碎不符合要求。

有的地块粉碎后的秸秆过长,其长度大于10厘米,不利于耕翻,影响播种。

解决办法:使用大型秸秆粉碎机,因为大型秸秆粉碎机机器马力较大不仅粉碎的秸秆较碎,在旋耕时粉碎的秸秆与土壤搅和均匀,旋耕较深。

三、土壤大小孔隙比例不合理。

秸秆还田后,使土壤变得过松,大孔隙过多,导致跑风,土壤与种子不能紧密接触,影响种子发芽生长,使小麦扎根不牢,甚至出现吊根。

那么,怎样才能弥补以上缺陷,保证稳产、高产呢除采取以上有针对措施以外,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补施氮、磷、钾肥料。

2、提高土壤墒情。

3、提高播种质量。

秸秆还田的地块,以提高播种质量。

4、适时镇压浇水。

小麦播种后,晾晒一天,用石磙镇压,使土壤密实,消除大孔洞,大小孔隙比例合理,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利于发芽扎根,可避免小麦吊根现象。

5、消灭病原体。

带病的秸秆不能直接还田,否则夏季玉米易发生病害,这类秸秆应销毁或高温堆腐后再施用。

秸秆还田是当今世界范畴内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发展持续农业、旱作农业的重大措施,是节本增效、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绿色食品发展的有效手段。

黑龙江省每年都有大量的玉米秸秆被作为柴草烧掉,进行秸秆还田的数量较少,对此黑龙江省土壤肥料管理站推广研究员付建和建议:应进行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结构。

玉米苗期管理技术要点

玉米苗期管理技术要点

Z a i p e i j i s h u玉米苗期管理技术要点阮文斌玉米是河北省廊坊市的重要经济农作物,其种植面积稳定在280万亩以上,不仅为广大群众提供了充足的粮食,也是畜牧业饲料的原料。

为了保障玉米种植的优质高产,必须全面做好相应的种植管理工作,在玉米生长的各个阶段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理。

一、做好玉米苗的管理工作1、查苗与补苗的工作。

一旦发现玉米田间产生了缺苗断垄问题,就需要在第一时间进行补种或是移植,在缺苗的四周留下双苗或三苗即可。

而若是已有八九成苗,则不必再进行补种,否则可能会浪费养分,甚至影响附近其他玉米生长。

假设是由于播种质量不够高,或者土壤干旱、遭遇了病虫害等,导致缺苗问题严重,那么就应当立刻展开查苗补苗工作。

在玉米生长的三叶期之前,若发现有连续缺苗3株及以上的情况,就需及时补苗。

具体可采用带土移苗补栽的方式,以便控制好株间苗势,避免其差异过大。

移植时间最好是挑选阴雨天或是晴天的下午,栽植完毕后马上进行浇水,让玉米缓苗时间缩短,并保障其成活率。

此后再适当补充速效肥料,促使玉米茁壮生长。

2、间苗与定苗的工作。

玉米的播种量通常是高于实际所需量的,待其出苗之后会有一部分多余幼苗,此时容易发生拥挤和遮光的问题。

种植人员需要做好间苗与定苗的工作,控制玉米弱株率,确保群体整齐和密度适宜。

一般情况下,玉米的1片~2片叶展开与2片~3片叶展开时需要进行定苗。

而间苗则是把弱苗和病苗除去,留下壮苗和健苗。

具体时间应在晴天的下午为佳,这个时间段内的病弱苗及虫咬苗都容易出现萎靡的状态,可快速进行分辨并将其除掉。

针对一些苗矮叶密、不够茁壮或是扭曲的植株,需要彻底地根除。

此外,在旱地以及肥力不足的地块中,应尽早间苗和定苗;在病虫害严重的地块中,则要稍晚进行间苗定苗。

留双株苗的时候,间距保持在5cm~10cm,并注意确保苗的均匀、整齐和健壮。

二、科学进行中耕灭茬及化学除草1、中耕灭茬。

中耕灭茬指通过松动表层土壤,同时进行除草处理,从而在玉米苗期增加土壤通气性,增加土壤有效养分含量,调节土壤水分含量,提高土壤温度,抑制玉米植株徒长,促进土肥相融,消除杂草。

玉米十大常见病害与防治方法

玉米十大常见病害与防治方法

玉米十大常见病害与防治方法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品之一。

但是,在玉米的生长过程中,常常会遭受到各种病害的侵袭,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为了更好地保护玉米,提高产量和质量,我们需要了解玉米的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一、玉米叶斑病玉米叶斑病是玉米上比较常见的病害之一。

该病害主要表现为玉米叶片上出现不规则的黄斑,斑点周围常常有红色边缘。

严重的话,叶片会枯萎,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

该病害的主要防治方法是在种植前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理病叶和病株,喷洒杀菌剂等。

二、玉米赤霉病玉米赤霉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该病害主要表现为玉米花粉和花丝变色,甚至变成红色或紫色,严重的话,会导致玉米的花粉无法正常传递,影响玉米的受精和结实。

该病害的主要防治方法是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理病叶和病株,喷洒杀菌剂等。

三、玉米锈病玉米锈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该病害主要表现为玉米叶片上出现黄色或橙色的斑点,斑点周围常常有黑色的病斑。

严重的话,会导致叶片变黄,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

该病害的主要防治方法是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理病叶和病株,喷洒杀菌剂等。

四、玉米褐斑病玉米褐斑病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病害,该病害主要表现为玉米叶片上出现不规则的褐色斑点,斑点周围常常有黄色的病斑。

严重的话,会导致叶片枯萎,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

该病害的主要防治方法是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理病叶和病株,喷洒杀菌剂等。

五、玉米螟虫玉米螟虫是玉米上比较常见的害虫之一,该害虫主要以玉米叶片和玉米穗为食。

它的危害主要表现为玉米叶片上出现许多小孔,穗子被啃食后变成“虫穗”。

该害虫的主要防治方法是在种植前选用抗虫性强的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理病叶和病株,喷洒杀虫剂等。

六、玉米蚜虫玉米蚜虫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害虫,该害虫主要以玉米叶片和茎干为食。

它的危害主要表现为玉米叶片变黄,叶片上有粘液,茎干变薄弱,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玉米黄苗原因及对策
近年来,夏玉米每年都发生不同程度的黄苗现象,初期玉米幼苗叶片
发黄,下部叶片叶尖和叶缘干枯,并逐渐扩展至整个叶片,严重时枯
焦灼烧状,植株生长发育缓慢,甚至死亡。玉米发生黄苗的原因主要
有以下四点:
l、施肥结构不合理造成的黄苗
玉米施肥习惯上仅施用氮素化肥,多采取“-炮轰”的形式,这样就造
成玉米缺素症,主要是缺钾、缺氮,从而造成玉米黄苗,特别是大面
积发病的地块多属于这个原因。在玉米肥水管理上要科学运筹肥水,
测土配方施肥,氮磷钾肥配合施用。施足基肥,重施拔节肥和大喇叭
□期攻穗肥,配施微肥。遇旱及时浇水,改善植物营养状况,促其早
发稳长。
2、苗枯病造成的黄苗
玉米苗枯病是玉米-种常见病害,主要表现为上部玉米出苗后生长迟
缓、中片黄化、自上而下干枯;地下部先是中胚轴变褐,后向上发展
至次根节,导致根毛少、萎焉、黑根、腐烂、死苗。主演原因:-是
播后温度高、雨水多,空气相对湿度大。二是土壤板结,通气性差。
三是重视氮肥,轻视磷钾肥,忽视微肥。四是未使用玉米种衣剂拌种。
五是管理不适时。
防治方法是:-、使用玉米种衣剂,既能防治苗枯病、茎腐病、粗縮
病、黑粉病,又能促进苗全、苗壮、苗齐、苗旺,并兼治地下各种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