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功能不全―高血压―心力衰竭的相互关系
慢性肾脏病的病因和治疗知识点

慢性肾脏病的病因和治疗知识点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简称CKD)是一种肾脏功能逐渐下降而导致的慢性疾病。
这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健康问题,全球有数百万人受到影响。
了解慢性肾脏病的病因和治疗知识点对于预防和控制该疾病非常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慢性肾脏病的病因以及常用的治疗方法。
一、慢性肾脏病的病因慢性肾脏病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病因:1. 高血压:长期不受控制的高血压是导致慢性肾脏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高血压会影响肾小球的过滤功能,导致肾功能受损。
2. 糖尿病:糖尿病是另一个常见的慢性肾脏疾病病因。
高血糖会损害肾小管和肾小球,导致慢性肾脏病的发展。
3. 自身免疫疾病:某些自身免疫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或肾小球肾炎,可以引起肾功能受损。
4. 肾结石:反复发作的肾结石会损伤肾脏组织,长期积累会导致慢性肾脏病。
5. 长期使用肾毒性药物:某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抗生素和化疗药物等,对肾脏有毒性作用,长期使用会损害肾脏功能并导致慢性肾脏病。
除了上述病因外,肾脏感染、多囊肾、肾动脉狭窄等也是导致慢性肾脏病的常见原因。
了解病因有助于预防和及早发现慢性肾脏病。
二、慢性肾脏病的治疗知识点有效的治疗可以延缓慢性肾脏病的进展,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可能会开具一些药物来控制高血压、糖尿病或其他导致慢性肾脏病的疾病。
药物治疗可以帮助控制病情并减缓疾病的进展。
2. 饮食调整:合理的饮食对于慢性肾脏病患者非常重要。
低盐、低脂、低糖饮食有助于控制高血压和糖尿病,并减轻肾脏负担。
同时,注意控制蛋白质摄入量,以减轻肾脏的排泄负担。
3. 控制病因:对于能够治疗导致慢性肾脏病的病因的情况,如控制高血压、血糖和感染等,能够有效阻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4. 血液透析和肾移植:在晚期慢性肾脏病患者中,肾功能严重受损无法自行维持正常生活时,可能需要进行血液透析或肾移植。
慢性肾脏病合并心力衰竭的治疗

慢性肾脏病合并心力衰竭的治疗谷国强;崔炜【摘要】心力衰竭在慢性肾脏病(CKD)和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中普遍存在,其严重程度与上述患者的病死率呈正相关.然而,由于支持相应指南的循证医学证据不足,CKD患者合并心力衰竭的治疗策略目前尚不明确.目前大多数随机对照研究均将严重肾功能不全的人群排除在外,而现行的心力衰竭指南又以此作为循证医学证据,故适应大多数人群的心力衰竭指南并不适合CKD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期刊名称】《临床荟萃》【年(卷),期】2016(031)006【总页数】6页(P594-599)【关键词】心力衰竭,充血性;肾疾病【作者】谷国强;崔炜【作者单位】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河北心脑血管病研究所心内一科,河北石家庄050000;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河北心脑血管病研究所心内一科,河北石家庄0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61;R692·专题·谷国强(1972-)河北行唐人。
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2004年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
现任河北省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内科学组委员,河北省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常委,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脏重症分会河北工作委员会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分会委员,河北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青年委员。
长期从事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心血管常见病及疑难病的诊治,尤其擅长心脏介入治疗。
自毕业以来,承担多项河北省科技厅及卫生厅项目。
共发表SCI收录论文10余篇(第一作者6 篇),核心期刊20余篇,主编中文专著4 部。
获得河北省医学会一等奖及二等奖各一项。
在过去的十年,医学界已公认慢性肾脏病(CKD)是心血管疾病(CVD)独立的预测因子。
统计数据显示,CKD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占63%,而无CKD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率仅为5.8%,且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与CKD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终末期肾衰竭(ESRD)患者心源性死亡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10~20倍[1]。
1例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合并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

1例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合并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摘要】总结1例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合并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根据患者的护理难点我们采取了严密监控患者体液容量水平,精确记录出入液量,及床旁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过程中的护理等针对性护理措施;经精心护理,患者转危为安,康复出院。
【关键词】尿毒症;心力衰竭;护理【中图分类号】R2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5028(2013)10-0317-01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是指各种原因导致肾脏慢性进行性损害,最终出现以代谢产物和毒素滞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及某些内分泌功能异常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症。
心力衰竭绝大多数是由于心肌收缩力下降使心排量减少,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同时出现肺循环淤血的一种临床综合症。
2012年5月5日我科成功抢救了一名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合并急性心力衰竭的患者,病情凶险,预后差。
但经过医护之间的精心治疗与护理及患者的全力配合后,治愈出院。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49岁,既往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病史2年,行不规律血液透析1年余。
因发热伴胸闷、憋喘4天,加重2小时入院。
入院时患者大汗淋漓、端坐呼吸,憋喘貌,阵发性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呼吸困难;测BP200/120mmhg,双肺呼吸音粗,满布干湿性罗音,心率158次/分,律齐,双下肢重度水肿。
急查:Hb80g/L,K68mmol/L,Na1337mmol/L,CO2-CP12mmol/L,CRE868ummol/L。
诊断:1、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2、急性左心功能衰竭;3肺炎。
立即给予坐位,持续吸氧,给予呋塞米60mg静推,氨茶碱0125g加入液体静推,去乙酰毛花苷02mg加液体缓慢静推,硝普钠50mg加液体避光持续静脉泵人,吗啡10mg静推。
行床旁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8小时,脱水4kg。
患者30分钟后上述症状缓解,此时再给予抗感染治疗。
慢性肾衰竭合并急性心力衰竭病人的护理个案分析

慢性肾衰竭合并急性心力衰竭病人的护理个案分析目录一、基本信息与背景介绍 (1)1. 患者基本信息 (2)2. 疾病概况与病史 (2)二、临床表现与诊断过程 (3)1. 临床表现及体征 (4)2. 诊断过程与确认依据 (4)三、护理评估与制定计划 (5)1. 护理评估 (6)(1)身体状况评估 (7)(2)心理状况评估 (8)(3)生活质量评估 (9)2. 护理计划制定 (10)(1)日常护理计划 (11)(2)药物治疗计划 (12)(3)心理支持计划 (14)四、护理措施的实施与调整 (15)一、基本信息与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慢性肾衰竭合并急性心力衰竭的患者数量逐年增加。
这类患者病情复杂,治疗难度较大,需要医护人员进行细致的护理。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护理个案分析,探讨慢性肾衰竭合并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方法和策略,以期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
慢性肾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导致肾脏结构和功能的持续性损害,进而引起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全身各系统器官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
急性心力衰竭是指心脏在短时间内不能满足全身组织对血液供应的需要,导致心排出量下降,肺循环淤血,外周水肿等症状的一组综合症。
慢性肾衰竭合并急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且危险的疾病组合,患者病情危重,预后不良。
对于这类患者的护理具有很高的临床意义。
本个案分析对象为一名65岁男性患者,患有慢性肾功能不全多年,近期因高血压、冠心病等病史出现心力衰竭症状。
患者入院时已出现呼吸困难、水肿等症状,需要紧急救治。
通过对患者的详细观察和护理记录,我们可以了解到患者的病情变化、护理需求以及可能存在的并发症,从而制定出合适的护理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1. 患者基本信息心脏疾病史:患者过去无心脏病史,此次因“慢性肾衰竭”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慢性肾衰竭:患者自诉肌酐、尿素氮等指标异常,长期接受血液透析治疗。
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毕业论文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素

中医毕业论文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素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素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特点是心脏功能受损,无法满足身体对血液循环的需求。
近年来,中医在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独特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
本论文旨在探讨中医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证素特点及治疗经验,并总结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一、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机中医将慢性心力衰竭归纳为“水肿”、“气虚”、“阳虚”等证素。
在中医理论中,慢性心力衰竭通常被认为是因心肾不交而引发的。
心肾相交是指心脏与肾脏在生理上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关系。
心脏的功能失调会影响到肾脏的排出水液和废物的能力,进而导致水液代谢紊乱,出现水肿症状。
而肾脏的功能不足也会引起心脏的供血不足,从而出现心力衰竭。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机较复杂,常伴随着气虚、阳虚等证素。
气虚是指气血运行不畅的状态,患者常表现出乏力、气短、心悸等症状。
阳虚是指阳气不足,导致寒凝水湿,瘀血淤滞。
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其不足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从而出现水肿、胸闷等症状。
二、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经验1. 肾气调补:中医认为慢性心力衰竭与肾脏功能不全密切相关。
通过调理肾气,可以改善心脏功能,增加心肌收缩力和心排血量。
常用的中药有补肾益气汤、六味地黄丸等。
2. 补气益阳:气虚、阳虚是慢性心力衰竭的常见证素。
通过补充气血,恢复阳气,可以增强心脏功能,调节水液代谢,减轻水肿症状。
常用的中药有参苓白术散、阳和解毒汤等。
3. 祛瘀通络:阳虚常伴随着瘀阻,而瘀阻会导致心脏供血不足。
通过祛瘀通络,可以改善心脏供血状况,减轻心力衰竭症状。
常用的中药有通窍活血汤、消食化瘀汤等。
4. 寒湿化痰:寒湿与痰浊是慢性心力衰竭中常见的病理因素。
通过化痰祛寒,可以改善心脏供血不足,减轻水肿和胸闷等症状。
常用的中药有苓桂术甘汤、玉屏风散等。
三、中医治疗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方法多样,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综合运用中药、针灸、推拿等疗法。
高血压合并心衰的药物治疗选择

高血压合并心衰的药物治疗选择概述高血压和心力衰竭是两种常见的心脏疾病,二者在一些情况下可能会同时存在于同一个患者身上。
这种同时存在的情况被称为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
治疗此类患者时需要考虑到两个疾病的特点和相互关系,以选择最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一、高血压和心力衰竭的基本概念1. 高血压:指动脉血压持续升高超过正常范围。
由于长期不可调节性高动态动脉硬化引起进行性丧失动脉弹性、管壁增厚及反应性紊乱为主要表现。
2. 心力衰竭:是指心脏功能减退导致无法满足机体对氧输送和代谢需求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二、单纯高血压药物治疗1. 降压药物分类:包括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
2. 逐步降压治疗原则:根据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逐渐增加降压药物的种类和剂量,以达到理想的血压目标。
三、心力衰竭药物治疗1. 补充液体:通过给予盐水、白蛋白等来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
2. 类洛伐他汀(statin):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减少血管内皮功能损伤。
3. 利尿剂:促进排尿从而消除水肿和减轻心脏负担。
4.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高效Angiotensin II受体拮抗剂(ARB):通过抑制或抵消肾素-盐类激素系统对高血压、心力衰竭的危害作用。
四、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选择1.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高效Angiotensin II受体拮抗剂(ARB):这些药物能够降低动脉收缩压和舒张压,并对心脏具有保护作用。
2. 利尿剂:通过增加尿量,减少循环血容量,从而减轻心脏负荷。
3. 钙通道阻滞剂(CCB):可以降低血管的阻力和收缩压,从而减轻心脏的工作负担。
4. β受体阻滞剂:通过降低心率和心肌收缩力,来减轻心脏的工作负荷。
五、药物治疗中的注意事项1. 不同患者需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条件调整用药剂量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2. 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一些药物可能会相互干扰或产生不良反应,医生需要细致地评估并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常识:肾衰可并发心衰

常识:肾衰可并发心衰*导读: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使心脏负荷过重,引起心室壁肥厚,心脏扩大,久之引起心功能衰竭。
尿毒症时血浆儿茶酚胺浓度升高,其升高程度与心功能衰竭发生密切相关。
此外,由于高血压又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促使发生心功能衰竭。
……心功能衰竭是CRF的严重并发症和重要死因,CRF的心功能衰竭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包括:(1)血容量过多:CRF时血容量增加,左心室舒张末期容量、心搏出量及心排血量增加,当心功能不能代偿时即可出现左室功能减退并导致心功能衰竭。
(2)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使心脏负荷过重,引起心室壁肥厚,心脏扩大,久之引起心功能衰竭。
尿毒症时血浆儿茶酚胺浓度升高,其升高程度与心功能衰竭发生密切相关。
此外,由于高血压又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促使发生心功能衰竭。
(3)尿毒症毒素的作用:CRF时有害的代谢产物蓄积于体内,毒素抑制心肌引起心肌病变,导致心肌功能减退和心功能衰竭。
(4)电解质代谢紊乱及酸中毒:CRF时因电解质紊乱使心肌电及心肌兴奋性改变,从而导致心律紊乱和心功能衰竭。
(5)肾性贫血:CRF患者长期贫血使心肌缺氧,心肌功能减退。
由于机体代偿使心率加快,心排血量增加,日久心脏因负荷过重、心肌缺氧可导致心功能衰竭。
(6)透析用动静脉瘘:因动静脉血分流量大,加重心脏负荷,久之可导致心功能衰竭。
(7)动脉粥样硬化:CRF并发的高血压及透析后发生的高脂血症,均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使CRF的死亡率增高,在透析过程中常因心肌梗塞而死亡。
(8)免疫力低下:尿毒症时免疫力低下易引起感染,并引起感染后心肌炎或心包炎从而导致心功能衰竭。
?哪十种男人最易患上肾虚六种信号暗示女人肾虚结石,营养过剩是祸根补肾食疗十方肾结石患者不能吃的7类食物食疗驱走肾结石肾小球肾炎“妨碍”性生活儿童补钙小心补出肾结石这些食物肾结石的罪魁祸首肾病每月精彩热文TOP10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39肾病频道。
5 图读懂心衰和肾衰的相互作用 - 副本

5 图读懂心衰和肾衰的相互作用心力衰竭(HF)是临床常见疾病,由于其预后差,经常合并多种并发症,死亡率高,因此也是医疗中的重要疾病。
HF 常常合并肾脏疾病,心肾相互影响,进入恶性循环,最终加快心肾功能恶化,那么其内在机制是什么呢?来自瑞士伯尔尼大学医院的 Joerg C. Schefold 医生在最近一期的 Nature Reviews Nephrology 上,向我们展示了心衰与肾衰如何相互作用。
心脏及肾脏疾病之间有多重共同相互作用通路(图 1)。
心肾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炎症、细胞免疫介导的免疫反应、神经内分泌机制、矿物质及骨质代谢异常等代谢营养变化、液体及酸碱平衡改变等。
图 1 为心肾相互作用的主要机制引发或加重心肾功能不全的三大主要机制:血流动力学机制(haemodynamic mechanisms)、神经内分泌机制(neuro hormonal mechanisms)和心血管疾病相关机制(cardiovascular disease-associated mechanisms)。
这三者间相互作用,同时影响心肾功能。
血流动力学机制包括水钠潴留引起液体超负荷,导致心肾静脉淤血。
肾静脉淤血是加速肾功能不全的主要原因。
神经内分泌机制包括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等经典代偿通路。
心血管疾病相关机制包括系统性和局部性炎症机制、先天性及获得性免疫应答、骨与矿物质代谢异常、酸碱平衡异常、贫血和恶病质。
图 2 为心肾综合征的定义心肾综合征共有五种类型。
每种类型是根据作用的方向(从心到肾:1 型和 2 型;从肾到心:3 型和4 型;系统性的:五型)和作用的因素(急性或慢性)来定义的。
每种类型导致器官衰竭的病理作用机制各不相同,例如 5 型心肾综合征中,重症脓毒血症或脓毒性休克等系统性因素将导致急性的心肾损害。
图 3 为心肾相互作用中的血流动力学机制心衰导致肾衰的传统假说是心衰导致肾脏血流的低灌注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肾功能不全―高血压―心力衰竭的相互关系
摘要:临床上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heart failure,CHF)、慢性肾功能不全(chronic kidney insuficiency,CKI)和高血压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最新研究发现,心与肾是一对“难兄难弟”,肾病会恶化心脏疾患,而心脏隐患或许会以肾病的形式表现出来,高血压主要引起左心室肥厚和扩张,最终导致心力衰竭和严重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关键词:慢性肾功能不全;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
【中图分类号】R6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166-01
高血压不但引起心脏病,也常引起肾脏病,肾脏是身体内血压最高的部位,也是高血压时最容易受伤害的脏器,肾脏通过生成尿液来排泄身体内的废物,而尿液是由肾脏内的血液通过压力压出来的,因此,高血压与肾脏病关系密切,常“形影不离”、“狼狈为奸”,对人类健康构成巨大威胁。
同时高血压本身也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1高血压与慢性肾衰竭的关系
人体是一个大的血液循环系统,而肾脏是由微小血管组成的脏器,是全身血管状况的一个典型“缩影”。
长期高血压作为一个大环境,可以导致肾脏这个小环境的缓慢改变,
如引起肾缺血性改变,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受损,改变的程度与高血压病程的长短及严重程度有关;而一些急骤突然发展的高血压还可以引起肾脏弥漫性病变,导致肾功能急剧恶化,危及生命。
高血压可由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引起,原发性高血压占高血压患者者的90%,继发性占10%,其中肾实质性高血压是继发性高血压的第一位病因,约占90%以上。
慢性肾炎高血压的发生率为60%~80%,硬化性肾炎的发生率达90%,终末期肾衰竭的发生率在95%以上。
高血压与肾脏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就如同高血压会引起心血管硬化和冠心病,高血压还会引起肾脏动脉硬化和肾动脉狭窄,并使高血压变得更加顽固。
肾单位数目随年龄增长而减少,长期持续高血压使肾小球内囊压力升高,肾小球纤维化、萎缩,以及肾动脉硬化,进一步导致肾实质缺血和肾单位不断减少,对于慢性肾脏疾病患者,有效的控制血压可以维持肾功能。
高血压时,尿微量白蛋白升高,不仅代表肾脏的病变,同时还提示出现了全身血管的病变,
2高血压与心力衰竭的关系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的基本病变是全身细动脉硬化,控制不力最后可并发心、脑血管事件,如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脑血管病、心力衰竭、主动脉夹层等。
患者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与血压高度有密切关系,血
压越高,心血管病的危险性越大。
陈绍行[1]认为,处于正常血压高值或高血压前期,不但发展为高血压的危险显著增大,而且未来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增加,血压在120~129/80~84 mm Hg,心血管发病危险增加1倍;血压在140~149/90~94 mm Hg,心血管发病危险增加2倍。
关桂湘等认为,收缩压每增加10 mm Hg,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增高28%,出血性脑卒中增高54%,缺血性脑卒中增高47%;舒张压每增加5 mm Hg,冠心病发病的相对危险增高24%;舒张压每降低5 mm Hg,脑卒中相对危险降低44%[2],所以适时使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可以肯定降低高血压后期心脑血管疾病危险率。
孙宁玲[3]调查了5 10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平均血压145.97/84.23 mm Hg,有75.5%患者至少合并一种心血管危险因素,随着血压水平的升高,合并左室肥厚的患者比例明显增高,有近3O的患者合并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
3慢性肾功能不全(CKI)与心力衰竭(CHF)的关系
多数学者认为是心脏与肾脏之间存在者互相影响的病
理生理变化,以神经激素以及肾素一血管紧张索,醛同酮轴的激活为中心环节,心脏与肾脏同时发生且互相影响的功能障碍,形成恶性循环,即所谓的心肾综合征。
心肾综合征的病因包括:水负荷过多、利尿剂抵抗、低血压、神经激素激活引起GFR下降、正常心脏指数伴血管过度扩张和血流重新分配(肾脏血流减少)、本身存在肾脏病和贫血等。
心血管疾病是慢性肾衰竭(CRF)患者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
43.6%的终末期肾衰竭(ESRD)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4],CRF患者心脏原因的病死率是普通人群的10~2O倍。
ESRD患者中,左室肥厚(LVH)和冠状动脉疾病的患病率分别为75%和4O%[5]。
大约半数的ESRD患者在开始透析2年内发生心肌梗死。
已知即使轻度的肾功能减退也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蛋白尿与肾小球滤过率(GFR)降低是心血管疾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6]。
总之,肾脏和心血管系统紧密相连,并受相互功能受损的影响。
心功能不全导致肾脏受损,肾功能不全又反过来进一步影响心脏,心、肾衰竭的联合发病率在升高,并不可避免地导致死亡率上升。
更为复杂的是两种疾病均可导致高血压,CHF、CKI和高血压之问存在恶性循环,即CHF导致CKI和高血压,CKI加重高血压进展;CKI和高血压又加重CHF;加重的CHF进一步使CKI和高血压恶化,如此互相作用,循环不已,如果每个病理过程都得以纠正,将能更有效地控制这种恶性循环。
因此,充分认识其危害性,积极控制其发展,对于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及降低死亡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绍行,沈卫峰.高血压治疗现况[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06,33(2):67-69
[2]丁国华,高宏,孟松伟.合理用药评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138
[3]孙宁玲,王鸿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治疗可缓解冠心病患者心绞痛并改善心功能[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9):81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