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六经病选方歌诀】精

【《伤寒论》六经病选方歌诀】精

《伤寒论》六经病选方歌诀

伤寒六经病

伤寒经病邪走经,六经路径辨证清。太阳头项强痛紧,阳明面赤额痛行,

少阳暴聋目赤痛,太阴腹满肢痛频,少阴喉肿五方治,厥阴吐涎痛颠顶。

六经合病、并病、传经、直中

合病数经病同行,并病它证现此经,

传经体强在三阳,体弱容易传三阴,

由阴转阳病将愈,直中三阴病沉沉。

一、太阳病证

太阳经腑表里畅,经病伤寒中风双,经证发热诸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凉。

伤寒表实必恶寒,无汗浮紧麻黄汤。中风表虚热恶风,有汗浮缓桂枝汤。

腑证气分血分淤,气分蓄水血淤肠。膀胱蓄水尿不利,五苓散喝行水长。

蓄血淤热小便利,桃核承气抵当汤。太阳犯胸分两类,虚烦结胸水热亢。

虚烦栀子豉汤用,结胸大陷胸丸汤。结胸类证有脏结,热入血室太少阳。

心下痞证脾胃堵,五泻心汤用之康。太阳温病不恶寒,发热伤阴口渴强。

风温脉来浮不紧,自汗身重神不爽。滋阴清热勿汗泻,银翘散类治无仿。

发热恶寒发于阳,宜攻发外桂枝汤。无热恶寒发于阴,温里宜用四逆汤。

太阳少阴两经病,四逆汤可救急慌。太阳阳明必自利,面赤额痛葛根汤。

太阳少阳半表里,大小柴胡桂枝汤。咽淋疮衄血汗寒,不可发汗汗则伤。

太阳欲解巳午未,变证观脉随证详。

太阳病特点

1、经证:分伤寒和中风;

2、腑证:分气分和血分;

3、太阳犯胸:分虚烦和结胸;

4、结胸类证:此不是结胸证,分脏结、热入血室,太阳少阳合证;

5、心下痞证:用五泻心汤治;

6、太阳温病:含温病,温病为重证;

7、太阳合病:太阳少阴, 太阳阳明, 太阳少阳;

8、变证:观脉随证治疗;

9、此外,太阳温病和风温是两类证,和中风及伤寒不同。温病是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热伤津液,伤阴,所以口渴。风温比温病严重。以上两证用滋阴清热之药,如银翘散类,不可发汗泻下。诸痉项强皆属于湿,也可从太阴合治。

太阳病证选方歌诀

麻黄汤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恶寒发热头身痛,喘而无汗表实宜,去沫除烦先煎麻,麻桂甘比三二一。

桂枝汤

桂枝汤恶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项强葛麻喘杏扑,抗炎解热痛痒松,服前盖被喝热粥,微微出汗

五苓散

五苓散倍泽泻君,白术桂枝猪茯苓,太阳水热尿不利,头痛微热渴欲饮。

桃核承气汤

桃核承气桃黄君,桂硝甘草破血行,下焦蓄热经腹胀,淤热互结狂扰心,

晨起空腹服微利,活血化淤法则灵,大柴胡汤合本方,实性诸痛气血凝。

栀子豉汤

栀子豉汤发烧主,热聚胸隔虚烦堵,心中懊憹卧不宁,胆囊食道发炎苦。

大陷胸丸

大陷胸丸葶苈杏,白蜜黄硝甘遂粉,水热互结仰不伏,项强有汗结胸痉。

大陷胸汤

大陷胸热痰水满,大黄芒硝甘遂散,剧痛拒按脉沉紧,便秘烦燥渴气短。

五泻心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心下热痞便不爽,按之无物软不痛,关上阳脉烦尿黄。

附子泻心汤

附子泻心寒热痞,芩连黄泡煎附子,下寒怕冷出汗补,上热心胃轻泻宜。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黄连芩,呕泻干姜甘枣参,寒热交结心下痞,气滞食积无痛行。

生姜泻心汤

生姜泻心参干姜,黄连芩夏枣甘尝,水热互结痞食臭,腹鸣下利

甘草泻心汤

甘草泻心黄连芩,干姜夏枣会人参,寒热互结胃虚痞,肠鸣呕烦降胃行。

四逆汤

四逆汤草附子姜,亡阳虚脱急救方,手足厥冷过肘膝,

腹痛吐利少阴伤,大汗休克脉微绝,心梗心衰抑郁良。

葛根汤

葛根麻黄桂枝用,芍药甘草姜枣同,项背强痛恶风主,无汗表实解肌松,

先煎葛麻后诸药,太阳阳明经证从,恶寒发热头项强,自利面赤额痛逢。

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夏大黄,芩芍枳实枣生姜,少阳阳明合病烦,

寒热往来肋痛常,心下痞痛呕不止,利胆排石苔黄当。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少阳宗,参夏甘芩姜枣同,寒热往来肋痛疸,口苦脉弦呕烦从,胆胃不和兼扶正,

胃虚气逆苔白逢,柴胡桂枝合方用,太阳少阳两经功,(方中柴胡量大,用半斤)

瓜蒂散

瓜蒂豉汁赤小豆,痰涎宿食峻吐求,胸痰痞硬呼吸差,

寸脉微浮余脉休,丁麝葱解呕不止,烦燥气冲上咽喉。

(吐法也是治太阳病的一个办法,其代表方为瓜蒂散,若改散为汤则疗效更佳)

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汤二味,敛阴平肝血虚陪,两足腓肠拘急痛,筋脉痉挛难伸回。

抵当汤

抵当水蛭虻桃黄,少腹硬满热如狂,小便自利无湿热,

身黄沉结淤血亢,虻蛭三十炒去脚,同煎血下不再尝。

(热重于淤血的证用桃核承气汤,淤血重于热的用抵当汤,脉沉结《内经》淤血在下使人发狂,淤血在上就使人善忘)

桂枝去芍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加附汤,胸痹气短咳痛当,阳虚畏寒夜卧甚,脉沉弦缓舌淡详。

(桂枝汤去芍药,再加附子。如果脉促,桂枝汤去芍药,不加附子)

二、阳明病证

阳明本性通温降、燥热内结恶热伤,四大热渴汗脉洪,面赤苔黄里实亢,

邪热传里腑病同,滑数沉实便秘常,胃家腑实泻下主,太阳正阳少阳襄,

太阳阳明脾约湿,尿频便秘胃热当,正阳阳明胃家实,大承气汤峻下光,

少阳阳明大便难,胃燥大柴胡汤尝,麻子仁丸三承气,大小柴胡白虎汤,

阳明热证上中下,栀子豉汤清上强,白虎清中猪苓下,经证宜用葛根汤,

湿热黄疸有三证,茵陈蒿汤里热防,麻黄连翘赤豆表,栀子柏皮一般黄,

阳明欲解申酉戌,潮热汗出谵语狂。

阳明病特点

1、腑证为主:胃家实。

2、经证:自利,面赤额痛。

3、三阳合病: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

4、湿热黄疸证:是阳明热与太阴湿相结合,影响胆汁排泄,分三种情况:

之一、湿热在表,脉浮,头痛,发冷发烧,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

之二、湿热在里,小便不利,身黄如橘色,腹微满,热大于湿,渴欲饮,茵陈蒿汤治。

之三、湿热在非表非里,这是一般的黄疸证,五心烦热,下焦有热,苔黄,胃口不好,栀子柏皮汤治。

5、热证:热证用清法。热在上用栀子豉汤。热在中用白虎汤。热在下用猪苓汤。

阳明病汤证歌诀

大承气汤

大承大黄硝枳扑,阳明腑实拒按苦,苔黄焦燥脉沉实,痞满燥实峻下除。

小承气汤

小承大黄枳扑轻,苔黄脉滑便燥宁,里急后重痢疾初,阳明腑实痞满清。

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黄硝甘,缓下燥实无痞满,苔黄脉滑口齿痛,恶热口渴便秘癍。

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夏大黄,芩芍枳实枣生姜,少阳阳明合病烦,

寒热往来肋痛常,心下痞痛呕不止,利胆排石苔黄当。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少阳宗,参夏甘芩姜枣同,寒热往来肋痛疸,口苦脉弦呕烦从,

胆胃不和兼扶正,胃虚气逆苔白逢,柴胡桂枝合方用,太阳少阳两经功。(方中柴胡量大,用半斤)

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治脾约,大黄枳扑杏芍妥,胃强脾弱津难布,尿频便秘胃热多。

白虎汤

白虎膏甘知母梗,阳明气分大热紧,四大热渴汗脉洪,

气津两伤加人参,白虎加桂调营卫,若加苍术祛湿行。

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汤二味,敛阴平肝血虚陪,两足腿肚拘急痛,筋脉痉挛

难伸回。

栀子豉汤

栀子豉汤发烧主,热聚胸隔虚烦堵,心中懊憹卧不宁,胆囊食道发炎苦。

葛根汤

葛根麻黄桂枝用,芍药甘草姜枣同,项背强痛恶风主,无汗表实解肌松,

先煎葛麻后诸药,太阳阳明经证从,恶寒发热头项强,自利面赤额痛逢。

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栀子黄,阳黄湿热黄疸方,肝炎利胆转氨酶,

肋痛柴胡川楝襄,湿多茯苓猪苓泽,热重黄柏龙胆尝。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麻黄连翘赤小豆,杏仁大枣桑皮投,脉浮头痛发烧冷,

湿热在表黄疸留,荨麻肾炎浑身痒,利尿关节特效求。

栀子柏皮汤

栀子柏皮甘草使,湿热黄疸非表里,五心烦热胃口差,下焦有热苔黄宜。

(非表非里黄疸,也就是一般性黄疸,柏皮即黄柏皮)

三、少阳病证

少阳主枢顺畅达,口苦咽干目眩花,寒热往来气热郁,弦细沉紧肋痛发,

经证暴聋目赤痛,腑证口苦呕烦加,关脉浮大盗汗眠,三阳合病少阳查,

少阳三禁汗吐下,随证权变治勿差,少阳欲解寅卯辰,小柴胡汤主治佳。

少阳病特点

1、经证:耳聋、目赤、头痛,治小柴胡汤。

2、腑证:口苦、心烦、喜呕,治小柴胡汤。

3、三阳合病,治在少阳:关脉浮大、盗汗、欲眠、治从少阳,

治小柴胡汤。

少阳病汤证歌诀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少阳宗,参夏甘芩姜枣同,寒热往来肋痛疸,口苦脉弦呕烦从,

胆胃不合兼扶正,胃虚气逆苔白逢,柴胡桂枝合方用,太阳少阳两经功。

(方中柴胡量大,用半斤)

四、太阴病证

太阴脏证脾阳虚,呕吐不食胀痛腹,自利益甚口不渴,四逆理中虚阳补,

经证太阴中风取,四肢痛甚烦脉浮,桂枝汤用可发汗,阳微阴涩脉转愈,

非寒非热阴阳堵,腹满时痛脾脏苦,外迫阳明实满痛,肝脾气血不和入,

大便不下喜温按,桂枝加芍两证服,湿热证明脾阳旺,暴烦下利去秽腐,

太阴欲解亥子丑,阴极阳升病易除。

太阴病特点

1、经证:脉浮,四肢烦痛,治用桂枝汤。

2、脏证:脾阳虚,腹胀痛,自利不渴,治用四逆辈、理中汤。

3、非寒非热证:阴阳不和,腹满时痛,治用桂枝加芍药汤。

4、外迫阳明:腹痛胀满较重,大实大满大痛,不大便,治用桂枝加芍药汤或加大黄汤。

5、湿热证:阴经作解有下利,有腐秽之物排出,病转愈的征兆。(六经病中唯有太阴病不渴)

太阴病证方剂歌诀

四逆汤

四逆汤草附子姜,亡阳虚脱急救方,手足厥冷过肘膝,

腹痛吐利少阴伤,大汗休克脉微绝,心梗心衰抑郁良。

桂枝汤

桂枝汤恶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项强葛麻喘杏扑,抗炎解热痛痒松,服前盖被喝热粥,微微出汗遍体通。

理中丸

理中姜参白术草,脾胃阳虚多涎找,吐利冷痛食欲差,畏寒肢冷温按瞧。

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加芍药十八,甘草姜枣同煎佳,太阳病误陷太阴,

肝木乘脾气血差,腹满时痛忙柔肝,缓急止痛病不发。

(非表非里黄疸,也就是一般性黄疸。柏皮即黄柏皮)

五、少阴病证

少阴阳虚阴虚推,但欲寐烦脉细微,自利而渴欲吐无,尿白可定阳虚亏,

黄连阿胶阴虚火,猪苓汤治阴虚水,亡阳汗出复吐利,喉肿脉紧病已危,

大承气用三急下,腹满秘痛咽干回,咽痛甘草半夏散,桔梗猪肤苦酒摧,

少阴欲解子丑寅,阳虚四逆加减随。

少阴病特点

1、寒化证、热化证:寒化证为阳虚,多用四逆辈。热化证为阴虚有热,代表方有黄连阿胶汤治疗阴虚有火,猪苓汤治疗阴虚有水。

2、咽痛:为少阴经证,有五方。

3、三个急下证:皆用大承气汤。

喜热饮,病在少阴,为少阴虚寒证。四肢为诸阳之本,手足若温则阳气仍在。头为清阳之腑,少阴经之病可以代表三阴经,少阴病阳虚用四逆汤,阴虚火旺用黄连阿胶汤。

少阴病方剂歌诀

黄连阿胶汤

黄连阿胶鸡子黄,芩芍泻心滋阴当,心肾不交烦不卧,

舌红细数夜甚亢,先煎去渣芩连芍,胶入再投鸡子黄。

猪苓汤

猪苓泽苓胶滑石,养阴利水清热宜,阴虚热渴尿不利,水热互结心烦急。

甘草汤

甘草汤用生甘草,阴火上熏咽痛找,少阴伏火热毒侵,会阴肿痛浓煎消。

桔梗汤

桔梗汤加生甘草,喉痹解毒咽肿消,少阴虚火上犯喉,舌红细数苔尿少。

半夏散及汤

半夏散及汤桂草,米汤送服含咽少,风寒客于少阴经,喉肿痰涎重证瞧。

猪肤汤

猪肤一斤煎去渣,米粉炒香白蜜加,咽肿下利烦胸满,润肺滋肾脾胃差。

苦酒汤

苦酒方醋夏蛋清,咽喉生疮脓痛紧,半夏切块入蛋壳,

蛋清拌醋三沸行,热伤少阴声不出,少少含咽痛再饮。(苦酒是醋,清酒是醪糟)

六、厥阴病证

厥阴寒热消渴要,气上撞心热上焦,中寒饥而不欲食,吐蛔下利乌梅高,

干姜芩连人参汤,重在苦降呕逆消,麻黄升麻宣郁热,寸脉沉迟余脉渺,

当归四逆血虚寒,寒厥寒利四逆扫,热厥滑数白虎汤,湿热清法下法找,

热利下重白头翁,口渴沉弦黄腻烧,实利谵语小承气,腹满胀痛黄苔瞧,

两阴交尽冬至复,厥阴欲解丑寅卯。

厥阴病特点

1、寒热错杂。

2、寒、厥和热之对比,孰多孰少。

3、厥阴病讲究厥,其中包括寒热虚实,三个厥:

1)寒厥:四逆辈为主。还有血虚寒厥,用当归四逆汤。

2)热厥:白虎汤证,脉滑。如有湿热证侯出现则不能用白虎汤,而要泻下,即清法、下法。

3)寒热错杂之厥:乌梅丸证,麻黄升麻证。

4、下利,分寒热、阴阳、虚实。寒性下利用四逆辈,热性下利用白头翁汤,实利用小承气汤,寒热错杂下利用麻黄升麻和乌梅丸。

厥阴病方证歌诀

乌梅丸

乌梅连辛桂姜柏,附子当归椒参采,上热下寒吐蛔烦,清上温下久利排。

干姜芩连人参汤

干姜芩连人参汤,饮食入口即吐当,寒热错杂苦降主,寒多可增人参姜。

麻黄升麻汤

麻黄升麻知母草,白术桂枝玉竹芍,芩姜天冬归苓膏,

阳郁厥逆宣发瞧,咽肿下利唾脓血,寸脉沉迟余脉渺。

(寸脉沉迟,下部脉不至,服药后要出汗,汗出可解)

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桂枝要,辛芍通草甘大枣,血虚肝寒手足冷,脉微欲绝冻疮瞧。

白虎汤

白虎膏甘知母粳,阳明气分大热紧,四大热渴汗脉洪,

气津两伤加人参,白虎加桂调营卫,若加苍术祛湿行。

白头翁汤

白头翁汤热血痢,黄连黄柏会秦皮,赤多白少脉弦数,

凉血解毒厥阴奇,阴虚血热产后利,再加草胶扶正宜。

小承气汤

小承大黄枳扑轻,苔黄脉滑便燥宁,里急后重痢疾初,阳明腑实痞满清。

刘渡舟伤寒论方剂歌诀

刘渡舟伤寒论方剂歌诀 刘渡舟是明代医学家,在传统中医学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他对于伤寒论的研究极为深入,总结了许多方剂,并将其编成了一首歌诀,以便于医生和学生记忆和应用。以下是刘渡舟伤寒论方剂歌诀的内容及其拓展: 一、桂枝汤 汤以桂枝为君,人参辅助调和。麻黄散外,甘草调味去毒。芍药厚土,生姜发表散寒。加上大枣,四君合力定风。 桂枝汤是伤寒治疗中最基本的方剂之一。它以桂枝为主要药物,具有温阳解表的作用。人参能助桂枝温补阳气,提高患者的抵抗力。麻黄则能散寒解表,甘草则具有调味作用,并能缓解药物的副作用。芍药具有厚土作用,能够调节脾胃功能,而生姜和大枣则有助于散寒祛湿。 二、葛根汤 葛根解表去风寒,麻黄辣草散寒邪。桂枝生姜温阳气,甘草调和降毒要。芍药厚土养脾胃,大枣和枳壳治疗结。 葛根汤是一种温和的解表方剂,适用于阳气虚寒的伤寒病。葛根具有解表散寒的作用,能够缓解发热、寒战等症状。麻黄和辣草具有散寒作用,能够提高患者的体温。桂枝和生姜能够温阳散寒,甘草则具有

调和作用。芍药能够养护脾胃,大枣和枳壳则有助于治疗肠胃问题。 三、四逆汤 四逆汤治寒痰干,麻黄杏仁金银花。苦杏桔梗解痰瘀,炙甘草降逆邪。薄荷生姜解表散,大枣附子救命奇。 四逆汤适用于寒痰干咳嗽的伤寒患者。麻黄和杏仁能够散寒化痰,金银花则有清热解毒作用。苦杏和桔梗能够解痰瘀,炙甘草则能够降逆邪。薄荷和生姜能够解表散寒,大枣和附子则是救命奇药。 刘渡舟伤寒论方剂歌诀总结了几种经典的方剂,这些方剂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通过歌诀的形式,方剂的应用和药物组合更容易被记忆和应用。这一歌诀为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六经辨证歌诀包含脉象用药治病是一篇好文章

六经辨证歌诀包含脉象用药治病是一篇好文章 一:人总共有十二经络为何伤寒论只有六经辨证?? 六经辩证是后人编的,因为张仲景有三阴三阳,所以后人就编出个六经辩证,其实,张仲景的三阴三阳应该叫做六气,气是运气里面的气,不是六经的意思,经只不过是气的一个运行通道,经络也是气生的,而六气也包含人体脏腑之气,也就是脏腑的所有功能,所以张仲景的六气,是对于人体整个身体而言的,后世的六经,只针对经络,是错误的。 你要清楚一点,就是脏腑经络的气化,也就是脏腑经络的功能,就是六气,所以身体所有的疾病,统统可以归到六气上来,所以伤寒论不是一部治外感的书籍,他是一部研究人体所有气机气化的一部书籍 二:您好,Goodfree先生,就十二经络手足三阳经的区分,想问您太阳和阳明哪个强,有时真的糊涂了。谢谢! 三阳经,阳明经的阳气最盛,其次是太阳,最后是少阳 三阴经,太阴经的阴气最盛,其次是少阴,最后是厥阴 四:清代是否有名医?是那位? 每朝每代都有名医,好多位呢。有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邵兰荪、黄退庵、计南、毛对山、刘一明、王清任、喻昌、张璐、徐大椿、王士雄等人。有本叫《清代名医医案精华》的书。最出名的叫“喜来乐”哈哈这个是开玩笑 五:古代中医是怎么衡量什么药该用多少药量的呢? 中药离不开实践,至于汤剂的形成是伊尹之后,方剂的形成也是在不断尝试单味药的基础上开始尝试配合使用,比如内经里产生的十三方,还有最早的五十二病方。另外产生了七方、八阵二十二门等制方原则,最后产生比较成熟的君臣佐使的配伍结构。你提到的古代人研究中药、配置方剂的研究方法应该有很多种途径,从原始的口尝、亲身尝试到练习气功调息状态下体验药物的作用归经,如现不可考的《胎胪经》,就是在类似胎息状态下的道家内证体验,此外还有术数原理,从河图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术数里悟出的配药比例而研发出的六一散;以及直觉思维等的探索。必须要说明的是,方剂里的用药量是一个范围,而不是一个单一的数值,这样,才可能为辩证论治和临证加减提供一个参考,而不是一张一成不变的处方。 以上为自己手打,下面提供一点发展史 另附一些资料,供您浏览参考: 方剂的形成发展:方剂形成很早,具体是何时,何人所为,尚不能查。从历料上看,方剂的发展至少在周以前,在发展药物治病后,积累经验,从单味发展为多味治病,在多味治病中逐步摸索出一些东西,知道了如何配伍治疗最好,这是第一个前提,第二个前提是方剂形成离不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一定的知识、工具,才能有方剂的产生,从生食到熟食,有这些条件为方剂的形成提供基础,在周休《礼记》“君有疾饮药,臣先偿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偿之”。可见当时已药煎后饮用,也说明当时人们对药有无毒性,尝不明了,故先用人偿之。《史记·仓公列传》及《流沙阴简》中见出有方,如长桑君教扁鹊以“禁方”,禁方乃自己的积累的方剂,不轻易传与人,扁鹊治病人假死时,用了“八”之剂和煮之,说明当时方剂已具备了一定的形式,也有一定的道理,证明这些方不将药物草率的堆切,而是有一定的规律和目的,更主要证明了这一问题。在《内经》中,关于治疗原则、方法、方剂配伍组合的一些理论,都有很多记载,说明到了《内经》时代,方剂的理论已经成熟了,此处成熟并不意味完善,从开始到定形,已经把它当中经验的东西抽取出来,总结成为比较有系统的理论,所以说它是成熟的,在《内经》虽只记载了十个方,但这十三方还是相当原始的,有的还是单味药,有些方用药简单,从此可能会疑问,理论发展到这样地步,为什么没有方?因为古代著作,从《汉书·艺文志》中看出,它是分开的。《内经》是医经,有七家,经方比它多,有十一家,所以在《内经》中少,还有更多的,虽没传下来,但有记载,在那里已积累相当的资料,形成了理论,在此以后,更进一步是张仲景的著作,记载了相当多的方,有314方(除去重复及后世的附方),从方的数

伤寒论六经病——辩证方剂表

伤寒论六经病——辩证方剂表 伤寒论六经病——辩证方剂表 太阳病太阳本病中风,以桂枝汤主之。桂枝汤(桂枝6g 芍药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枣4枚)。伤寒以麻黄汤主之。麻黄汤(麻黄4.5g 桂枝4.5g 杏仁6g 炙甘草3g)风寒两感,以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主之。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3g 芍药3g 生姜3g 炙甘草3g 麻黄3g 大枣3枚杏仁3g)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4.5g 芍药4.5g 麻黄1.5g 生姜4.5g 杏仁3g 炙甘草3g 大枣2枚)。伤寒而内有火郁,以大青龙汤主之。大青龙汤主(麻黄6g 桂枝 6g 炙甘草3g 杏仁6g 生姜6g 大枣4枚石膏30g)。中风内有火郁,以桂枝二越婢一汤主之。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2g 芍药3g 麻黄1.5g 炙甘草2g 大枣2枚生姜4g 石膏9g)。伤寒而内有水饮结中上焦,以小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主(麻黄4.5g 芍药6g 干姜4.5g 五味子4.5g 炙甘草3g 桂枝6g 半夏9g 细辛3g)。 表已解而内燥,以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白虎加人参汤(石膏30g 知母9g 炙甘草6g 粳米30g)(石膏30g 知母9g 炙甘草6g 粳米30g 党参9g(或西洋参3~6g))。表未解而里湿,以五苓散,茯苓甘草汤主之。五苓散(猪苓9g 泽泻15g 白术9g 茯苓9g 桂枝6g)茯苓甘草汤(茯苓9g 桂

枝6g 炙甘草3g 生姜6g)。表退而热结血分,以桃核承气汤、抵当汤、丸主之。(桃核承气汤:桃仁9g 大黄9g 桂枝4.5g 元明粉6g(冲服) 炙甘草4.5g)(抵当汤:水蛭15条虻虫15只(去翅足) 桃仁9g 大黄9g 或按相同比例,研末和匀,炼蜜为丸,每丸重3g,每次1~2丸,每日一次。)。太阳坏病入阳明去路∶表寒未解,而内有火郁,以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3g 杏仁6g 炙甘草3g 石膏30g)。表解而内燥,以人参石膏汤主之()。表解而里热,以调胃承气汤主之。调胃承气汤(大黄9g(酒洗) 炙甘草4.5g 元明粉9g(冲服))。入太阴去路∶表未解而里湿,以五苓散主之。五苓散(猪苓9g 泽泻15g 白术9g 茯苓9g 桂枝6g)。表解而里阳虚,以甘草干姜汤主之。甘草干姜汤(炙甘草6~12g 干姜3~6g)。表解而里阴虚,以芍药甘草汤主之。芍药甘草汤(芍药15g 炙甘草9g)。表未解而里寒急,先以四逆汤主之,后以桂枝汤主之。四逆汤(生附子12g 干姜6g 炙甘草6g)桂枝汤(桂枝6g 芍药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枣4枚)。表风未解而里虚,以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主之。桂枝加芍药(桂枝6g 芍药12g 炙甘草3g 党参9g 大枣4枚生姜9g)。表未解而里热,以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葛根12g 黄芩9g 黄连6g 炙甘草3g)。表未解而里寒,以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炮附子9g 茯苓9g 党参6g 白术12g 芍药6g)。表风未

《伤寒论》《金匮要略》背诵条文

《伤寒论》背诵篇 太阳病辩证纲要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病本证 【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5】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6】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桂枝汤主之。 【7】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8】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9】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1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1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疼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15】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16】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精品文档交流 2

精品文档交流 3 【17】太阳中风,脉浮紧,恶寒发热,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 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18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 发之。 【19】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 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20】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 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2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 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2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23】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 者,名水逆,五苓散主之。 【24】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25】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

趣味记忆伤寒论中方剂歌诀(清晰整齐)

趣味记忆伤寒论中方剂歌诀 1、桂枝汤:桂枝用勺炒枣姜。发热汗出桂枝汤,桂枝芍药草干姜。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2、桂枝葛根汤:桂枝用勺炒枣姜,葛麻黄。汗出恶风项背强,桂枝汤中葛麻黄。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二两(去皮) 3、桂枝加附子汤:桂枝用勺炒枣姜,附子来帮忙。发汗不止人恶风,桂枝汤中附子藏。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4、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炒枣姜。下后脉促胸又满,桂枝去芍是良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5、桂枝去芍加附子汤:桂附无芍炒枣姜。恶寒去芍加附子,桂附无勺草枣姜。 桂枝甘草生姜附子 6、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汤中杏麻黄。面热身痒各半汤,桂枝汤中杏麻黄。 知识运用# 1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麻黄杏仁 7、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汤中杏麻黄,关键在用量。汗出脉洪形似虐,桂二麻一莫彷徨。桂枝汤中杏麻黄,取名桂二麻一汤。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麻黄杏仁 8、白虎加人参汤:知母石膏炒迷人。汗后烦渴脉洪大,就用人参白虎汤。 知母石膏粳米人参 9、桂枝二越婢一汤:桂麻炒芍、姜枣膏。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麻黄石膏 10、四逆汤:四逆汤,附子炒干姜。 附子甘草干姜 11、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硝炒黄。 大黄甘草芒硝 12、葛根加半夏汤:桂枝汤半葛麻黄。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半夏葛根麻黄 知识运用# 2

13、干姜甘草汤 干姜甘草 14、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 15、麻黄汤:麻桂炒杏仁。 麻黄桂枝甘草杏仁 16、小柴胡汤:人炒芩柴半枣姜。 人参柴胡黄芩甘草半夏大枣生姜 17、大青龙汤:麻桂炒杏、姜枣膏。 桂枝麻黄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 18、小青龙汤:好细辛、麻桂勺炒姜夏味。 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半夏五味子生姜细辛 19、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汤中朴杏仁。 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厚朴杏仁 知识运用# 3

【《伤寒论》六经病选方歌诀】精

【《伤寒论》六经病选方歌诀】精 《伤寒论》六经病选方歌诀 伤寒六经病 伤寒经病邪走经,六经路径辨证清。太阳头项强痛紧,阳明面赤额痛行, 少阳暴聋目赤痛,太阴腹满肢痛频,少阴喉肿五方治,厥阴吐涎痛颠顶。 六经合病、并病、传经、直中 合病数经病同行,并病它证现此经, 传经体强在三阳,体弱容易传三阴, 由阴转阳病将愈,直中三阴病沉沉。 一、太阳病证 太阳经腑表里畅,经病伤寒中风双,经证发热诸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凉。 伤寒表实必恶寒,无汗浮紧麻黄汤。中风表虚热恶风,有汗浮缓桂枝汤。 腑证气分血分淤,气分蓄水血淤肠。膀胱蓄水尿不利,五苓散喝行水长。 蓄血淤热小便利,桃核承气抵当汤。太阳犯胸分两类,虚烦结胸水热亢。 虚烦栀子豉汤用,结胸大陷胸丸汤。结胸类证有脏结,热入血室太少阳。 心下痞证脾胃堵,五泻心汤用之康。太阳温病不恶寒,发热伤阴口渴强。

风温脉来浮不紧,自汗身重神不爽。滋阴清热勿汗泻,银翘散类治无仿。 发热恶寒发于阳,宜攻发外桂枝汤。无热恶寒发于阴,温里宜用四逆汤。 太阳少阴两经病,四逆汤可救急慌。太阳阳明必自利,面赤额痛葛根汤。 太阳少阳半表里,大小柴胡桂枝汤。咽淋疮衄血汗寒,不可发汗汗则伤。 太阳欲解巳午未,变证观脉随证详。 太阳病特点 1、经证:分伤寒和中风; 2、腑证:分气分和血分; 3、太阳犯胸:分虚烦和结胸; 4、结胸类证:此不是结胸证,分脏结、热入血室,太阳少阳合证; 5、心下痞证:用五泻心汤治; 6、太阳温病:含温病,温病为重证; 7、太阳合病:太阳少阴, 太阳阳明, 太阳少阳; 8、变证:观脉随证治疗; 9、此外,太阳温病和风温是两类证,和中风及伤寒不同。温病是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热伤津液,伤阴,所以口渴。风温比温病严重。以上两证用滋阴清热之药,如银翘散类,不可发汗泻下。诸痉项强皆属于湿,也可从太阴合治。 太阳病证选方歌诀 麻黄汤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恶寒发热头身痛,喘而无汗表实宜,去沫除烦先煎麻,麻桂甘比三二一。 桂枝汤 桂枝汤恶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项强葛麻喘杏扑,抗炎解热痛痒松,服前盖被喝热粥,微微出汗

《伤寒论》类方整理——1、桂枝汤类方

《伤寒论》类方整理——1、桂枝汤类方 一、桂枝汤类方 目录: 1、桂枝汤 2、桂枝加桂汤 3、桂枝加芍药汤 4、桂枝加大黄汤 5、桂枝加附子汤 6、桂枝新加汤 7、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8、桂枝加葛根汤 9、桂枝甘草汤 10、桂枝去芍药汤 11、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12、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13、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14、桂枝救逆汤 15、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16、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17、小建中汤 18、桂枝人参汤

1、桂枝汤 适应证: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 56、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57、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164、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234、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240、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如有疟状,日哺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276、太阳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387、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372、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伤寒论》中下利的六经辩治

伤寒论》中下利的六经辩治(转帖) 《伤寒论》是一部论述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辨证论治的专书,对下利的论述尤为详备,涉及条文达100 余条、方剂越30 余首之多。下利泛指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排便异常而言。包含了后世的泻泄及痢疾。现根据六经辨证体系将下利的辩治做一概述。 太阳下利太阳下利多为表证入里而下利。如论中32 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其为太阳表邪,不得外解, 内迫阳明而下利者,治以发汗解表,升清止利;再如论中34 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其为误下,表证未解,邪陷阳明,迫于大肠而下利者,治以解表清热,升清止利;若太阳病误下,损伤脾阳,外证未除而利下不止者,则治以桂枝人参汤解表温里(163 条)。解表法是仲景治利的重要内容,后世医家治利用“逆流挽舟”法,即源于此。还如论中所述之寒热证第149之半夏泻性心汤证、第157 条之生姜泻心汤证、第158 条之甘草泻心汤证均属寒热错杂,升降失常之下利,治以寒热并调法。另有伤寒误下后下元不固,滑脱不禁之久利不愈者(如159条), ,治以赤石脂禹余粮汤涩滑固脱,固摄下焦; 阳明下利 阳明下利多为肠胃实热,热结旁流。。其中阳明热结重证,以大承气汤峻下热结(256条、321条);热结轻证,以小承气汤轻下热结

(373条);热结缓证,则以调胃承气汤缓下热结(105 条)。本法是《内经》通因通用反治法则的具体运用,使燥屎得下,肠腑得通,津液得存而下利自止。 少阳下利 少阳兼里实也可下利,证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痞鞭硬满。如论中170条: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本证是少阳气火内迫阳明所致的下利,治以清泄少阳,兼以通下里实,软坚泄热。又如论中172条: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苓汤。此为少阳受邪,内迫阳明,逼液下趋之下利。治以清热止利。本方为清热止痢之要方,后世治痢皆由本方化裁而来,故有称“治痢之祖方”。 太阴下利 太阴脾虚下利,特点是自利益盛。如论中273条:太阴之为 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盛,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鞭。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本证是太阴脾胃虚寒,运化失司,寒湿内生所致之下利,方药选用“四逆辈”,包括理中汤、四逆汤类方以温中散寒,燮理阴阳。 厥阴下利 厥阴病篇第371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其为厥阴肝经 湿热阻滞,损伤脉络而致之下利。仲景对于此证治以白头翁汤清热燥湿,凉肝解毒而止利(371条、373条)。该方为后世治疗湿热

伤寒论方药歌诀(附清代名医陈修园《长沙方歌括》)

伤寒论方药歌诀(附清代名医陈修园《长沙 方歌括》) 伤寒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其症状严重,危害人体健康。而伤寒论则是我国古代医学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之一,为治疗伤寒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药方依据。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学习伤寒方药,清代名医陈修园创作了《长沙方歌括》,将伤寒方药制剂以歌曲的形式进行了总结和归纳。下面将分章节介绍《长沙方歌括》中的方药歌诀。 第一章:“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发汗解表热当传。 卫分抑郁痛特克,其形成的是啊赛恩。 有些症状发汗剂,可解郁热化卫罡。 如多汗浑身没力气,头身体烦躁是不堪。 第二章:“麻黄杏仁细辛汤” 麻黄、杏仁和细辛,汤剂是解卫表药。 咳嗽多痰烦厌风,汤中配湿热风邪。 不过表证发汗适,但少阳、阳明闹分界。 便溏痰喘属厌风痰,发虚冷汗患血结。 第三章:“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与桂枝甘草汤,杏仁石膏结方量。解表发热助和津,寒凉咳嗽多舌腭肿。或是两手心热汗还涌,夏日衣多遇郁悒。若不咳嗽心前寒痛,虎丘山上感湿气。第四章:“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麻黄汤、杏仁草石膏,治邪传袭解表尤。咳嗽久痰症特辟,壮阳玉溪麻辣客。 面有心虚恶寒意,恍恍若有不清楚。 取刺法透症非多者,拉不尽而呕清汤陈。第五章:“麻黄附柏枳籽细辛生姜石膏汤”伤寒患者出汗退血,仍有邪热损卫气。可用麻黄附柏枳籽,细辛石膏草凉气。发热口渴烦闷重,再加上泻温阳气。 头热项僵腰背损缺,呷喷壶中发冷液。第六章:“黄连汤” 黄连四两于汤甑,已刻细漫姜汁龙。 解卫清气龙胆汁,解毒逐风进行功。

两胆、小肠、心和三焦,勿令青黑成热胞。若有黄胆色黄常苦,急切治疗须救扶。 第七章:“大建中汤” 大建中汤方之要,大黄二两细辛少。 解血卫分郁热力,有利于通便小腹疼。 三焦热结所迁怀,核桃干皮烧为火。 急心烦不离卧静,肓上虚的输人为饵。 第八章:“牛黄清毒汤” 牛黄清毒方汤名,排脓、尿血龙蛇光。 疖出癌症恶之粟,熊胆胆汁合甲黄。 白鱼二两法千一,驱寒疫疡急痛点。 少阳泻利神舜得力,鹤顶红珠水二预约。第九章:“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汤用其方,喝竹叶明目肥状草。两草煮火以浓黑,火气还要见焦烧。 溪叶、强心、生地黄,冷排热谷功保住。内用清凉草明目,合上安宫麝香非多。

中医方剂趣味记忆歌诀

中医方剂趣味记忆歌诀 第一章解表剂 1、辛温解表剂 麻黄汤《伤寒论》:麻子炒杏仁。/干妈贵姓? 桂枝汤《伤寒论》:大芍炒姜汁。 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引张元素方):秦皇尝百草,细心防枪刺穿胸。 小青龙汤《伤寒论》:麻子将要甘心下跪。/少将为嘛甘心下跪? 加味香苏散《医学心悟》:臣子穿芳草,福将慢戒酒。 止嗽散《医学心悟》:百草园前臣敬接。 2、辛凉解表剂 桑菊饮《温病条辨》:荷叶杏花,草根更俏。/荷花根,巧接杏桑果 银翘散《温病条辨》:猪吃金,牛喝银,草根更俏。 葱豉桔梗汤《通俗伤寒论》:猪吃草帘脖子更白。 升麻葛根汤《闫氏小儿方论》:麻哥要草。 竹叶柳蒡汤《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母牛早餐河东柳叶,哥姐馋。 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钦差高举枪,白要姜枣草根。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干妈姓石。 3、扶正解表剂 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独身生活更幸福,何止钱财少。/活熊身伏草埂,二虎只可强攻。再造散《伤寒六书》:早起穿少干活,缝织人生幸福。 葱白七味饮《外台秘要》:麦地将割,白吃白睡。 加减葳蕤汤《通俗伤寒论》:为何猪吃红草更白。 第二章泻下剂 1、寒下剂 大承气汤《伤寒论》:小黄识谱。/皇后只是笑。 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二人笑大肚。 大陷胸汤《伤寒论》:大陷胸汤谁大笑。

2、温下剂 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皇子细心。 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黄夫人炒姜。/为姜大人附子干杯。 三物备急丸《金匮要略》:三物备急黄豆浆。 3、润下剂 麻子仁丸《伤寒论》:布什妈要大白杏。/二人要小承气。 济川煎《景岳全书》:智者骑马,从容西归。 4、逐水剂 十枣汤《伤寒论》:甘愿起早。/达古愿找谁。 舟车丸《景岳全书》:请陈将军轻骑花牛,干香槟。 疏凿饮子《济生方》:鞋匠上路吃槟榔,嚼姜皮,拎木桶。 5、攻补兼施 新加黄龙汤《温病条辨》:猿人皇帝卖姜炒小海龟。 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深冬皇帝忙。 第三章和解剂 1、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伤寒论》:今夏大人走江湖。/生芹菜炒大虾仁。 大柴胡汤《金匮要略》:人炒大实药。:小柴胡汤减人草加大实药。蒿芩清胆汤《重订通俗伤寒论》:皇陵青竹,半壁植皮。 柴胡达原饮《重订通俗伤寒论》:金桔果皮厚,湖滨织草根。 2、调和肝脾剂 四逆散《伤寒论》:柴草制药。/四逆菜籽是草药。 逍遥散《和剂局方》:龄少才当干,逍遥逐江河。 痛泻要方《景岳全书》:猪皮少缝。/臣痛泻烧住房。 3、调和肠胃 半夏泻心汤《伤寒论》:江大人今夏添草帘。/青莲婶炒枣拌姜。 第四章清热剂 1、清气分热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LT

程中患者所表现的单个症状或体征,初步建立“病”、“证”、“症”的诊断标准。在具体标准的制定上,首先将疾病分为六大种类,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各立提纲一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21、“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199、“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261、“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292、“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303、“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344。其所立六经提纲条文,即是“病”的诊断标准,在辨治过程中起到提纲挚领的作用。在病的诊断标准下,又细分出诸多“证”的诊断标准,如太阳病中,又分为中风、伤寒和温病之证,分别制订了各自的诊断标准。中风证:“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2伤寒证:“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23温病:“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24再根据具体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及体质等不同,又分列了桂枝汤证、麻黄汤证、桂枝加附子汤证、

桂枝加葛根汤证、大青龙汤证、小青龙汤证、麻杏石甘汤证等,制订了各自相应的诊断标准。不难看出,这些病或证的诊断标准,多是由“症”组成的。“症”的辨析,为准确辨病、辨证提供了基础。一般而言,辨症多隐含在辨病与辨证之中,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尤其是在病情紧急时,某一症便上升到了主要方面,成为整个诊断和治疗的靶点,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伤寒六七日,目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224“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224“发热不解,腹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224“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306、“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请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83、“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123等,其“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发热汗多”、“腹满痛”及“脉沉”、“下利清谷不止”、“脉结代”等“症”,以及以小便利与不利辨蓄水蓄血、多与少辨燥屎成与不成、清与不清(白)辨表与里及寒与热等等,构成了辨症的诊断标准。其辨证与

《伤寒论》经方歌诀大全

《伤寒论》经方歌诀大全 麻黄汤类方歌(八首) 一、麻黄汤:麻黄汤治太阳寒,麻桂杏草四味联。表实无汗头身疼,脉紧气喘更恶寒。 二、大青龙汤:大青麻杏石膏枣,桂姜相加七味好。不汗焦躁身疼痛,饮流四肢肿胀讨。 三、小青龙汤:小青龙汤用麻黄,桂芍辛味与干姜。半夏炙草同剂量,表寒里饮病为殃。 四、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杏石甘四味施,汗出而喘肺热居。身热脉数证方是,不恶寒兮别桂枝。 五、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连翘赤豆汤,湿热兼表身发黄。麻翘姜辛梓皮枣,杏仁赤豆煮潦浆。 六、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太少两感用此方。发热

恶寒脉不起,温经解表有特长。 七、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甘草汤,伤寒两感阳气伤。此方本来无里症,助阳发汗保康乐。 八、麻黄升麻汤:麻黄升桂汤芍姜,知膏天冬苓术黄。归蕤炙草十四味,寒热并用和阴阳。 葛根汤类方歌(三首) 一、葛根汤:葛根桂枝加葛黄,无汗项背几几强。二阳合病下利治,刚痉无汗角弓张。 二、葛根加半夏汤:葛根加夏病二阳,下利呕逆表邪强。疏表解肌利肠胃,合病治法好思忖。 三、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芩连加甘草,协热下利喘汗宝。清热生津解表里,葛根用至八钱好。 抵当汤类方歌(三首) 一、桃核承气汤:桃核承气硝黄草,桃仁桂枝五药讨。太阳蓄血腹痛急,其人如狂成效好。 二、抵当汤:抵当汤顶事大黄,虻虫桃蛭力最强。少腹硬满小方便,攻瘀逐热治发狂。 三、抵当丸:抵当丸即抵当汤,捣药成丸煮水浆。连渣服之只一颗,缓攻瘀血正不伤。

栀子豉汤类方歌(七首) 一、栀子豉汤:栀子豉汤治虚烦,懊憹倒置不得眠。呕吐少气加姜草,胸窒结痛药不添。 二、栀子甘草豉汤:见栀子豉汤方歌内 三、栀子生姜豉汤:见栀子豉汤方歌内 四、栀子厚朴汤:栀子厚朴药有三,栀子厚朴枳实煎。心烦腹满分上下,清烦泻满两证兼。 五、栀子干姜汤:栀子干姜治心烦,身热不去泻又添。寒热并用分上下,清热温寒一方肩。 六、枳实栀子豉汤:枳实枝豉劳复宝,食后再加大黄好。酒疸心热且懊憹,栀子大黄力能讨。 七、栀子柏皮汤:栀子柏皮湿热黄,发热尿赤量不长。栀子黄柏兼甘草,清热祛湿好思忖。 陷胸汤类方歌(六首) 一、大陷胸丸:大陷胸丸法最超,半升葶苈杏硝调。项强如痉君须记,大黄甘遂下之消。 二、大陷胸汤:大陷胸汤遂硝黄,心下硬痛脉紧强。热气内陷水热结,小有潮热要参详。 三、十枣汤:十枣汤治胁下水,心下痞硬胁痛锐。甘遂芫戟研细

六经八纲方证解析《伤寒论》

六经八纲方证解析《伤寒论》 《伤寒论》是中医经典,是我国古代医学知识的综合结晶。它对我国传统中医药知识的推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影响了现代中国医学的发展。其中,六经八纲方和证是解析《伤寒论》文字原文的重要手段和科学解读方法。 一、六经八纲方的概念 六经八纲方是《伤寒论》中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以六经为基础,以八纲证候为导向的治疗方式,包括十四个主纲、四十六个细证、六十八个病机,以及各类药物、按摩、各种手法、拔罐、减肥等。主要是以辨证和治病为目的,利用六经八纲方法思考和判断病因,按脉动静进行辨认,将原文转化为动作表示,以达到准确的诊断和治疗的目的。 二、《伤寒论》的内容 《伤寒论》是中医古典,由张仲景于明代编写。其中包括阳明、黄帝、伤寒篇,内容涉及诊断、辨证治疗、药物用量、体位法、按摩法、穴位法等方面的知识,气血运行规律、病因病机归纲等,详细介绍了各种病症及其诊断和治疗方法。 三、六经八纲方证解读《伤寒论》 1、以六经为基础:以《易经》中的六经,即阴阳、阴阳、太极、少阳、少阴、太阳六经来思考,按照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属性,运用五行的定势理论,来确定病因病机。 2、以八纲证候为导向:以八纲证候为导向,即逆顺病因、形气

邪实、病机脉证、病机邪实、病机气证等针对各种病症,凭借六经八纲方法,进行解读《伤寒论》,指导诊治。 3、利用六经八纲方法思考和判断病因:首先,通过中医辨证断病,根据六经八纲方法思考和判断病因,从中确定相关的病机;其次,根据相关的病机,运用《伤寒论》中所记载的病因病机,以指导临床解读;最后,根据《伤寒论》中的内容,结合六经八纲方法,进行诊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四、六经八纲方证解析《伤寒论》的重要性 六经八纲方证解析《伤寒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指导实践,科学治疗病人,减轻病人的痛苦,而且可以提高医生的临床素质。通过研究六经八纲方法,能更深刻地理解和发掘《伤寒论》中的精髓,有助于深入探究《伤寒论》的主旨,进一步延续和发展中医文化,促进中医药在临床中的运用,提高针灸技术的标准,达到安全、准确、有效的治疗状态。 总之,六经八纲方证解析《伤寒论》是一项重要的研究方法和解读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伤寒论》,使其复元发挥应有的作用,以更好地适应临床需求,促进中医文化的发展。

伤寒论398条快速背诵

伤寒论398条快速背诵 《伤寒论》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其中包含了398条重要的治疗 方案。对于学习中医的学生们来说,掌握《伤寒论》的基本思想和治 疗方案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些内容,下面分步 骤介绍《伤寒论398条》的快速背诵方法。 第一步:对《伤寒论》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在开始学习《伤寒论》的398条前,首先需要对整本书有一个大 致的了解。该书共分六篇,分别为《太阳篇》、《阳明篇》、《少阳篇》、《太阴篇》、《少阴篇》和《厥阴篇》。每篇篇幅较长,都包 含有许多与疾病治疗相关的内容。从整体上了解《伤寒论》的结构可 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各个部分的内容。 第二步:掌握伤寒六经的病因、病理和治疗方法 《伤寒论》主要讲述了伤寒病的病因、病理和治疗方法,其中最 为重要的便是伤寒六经的治疗。这些六经分别是太阳、阳明、少阳、 太阴、少阴和厥阴。每个六经中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都各不相同,需要我们逐个加以记忆。 第三步:详细了解太阳法方、阳明法方等 在《伤寒论》中,针对每个六经的病症,都有相应的治疗方法, 这些治疗方法通常被称为“法方”。比如太阳法方、阳明法方等等, 这些方剂是在经验上积累下来的,其中每个药物都有它自己的特殊功效。通过对这些方剂的了解,我们可以快速地掌握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案。 第四步:不断重复记忆 不论是在学习什么知识,重复演练总是非常有效的,这同样适用 于《伤寒论》398条的背诵。我们可以通过反复朗读和默想的方式,加深对这些知识点的印象。在日常学习中,可以将这些内容划分为小块,一块块背诵,逐渐积累起来。 总之,要想快速掌握《伤寒论》398条,就需要深入了解该书的

伤寒六经代表方剂

伤寒六经代表方剂 《伤寒论》全方,不过113方,全部用药,不过九十余味,确实“经方难得”。因其用药精当,配伍谨严,功效卓著,堪称典范,因之被誉为“方书之祖”。而伤寒方所体现在传统医学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意义与价值,也就早已超出了原有方剂的本身。正如严器之在《注解伤寒论.序》中所言:“伊尹以元(亚)圣之才撰成《汤液》,俾黎庶之疾疚,咸遂蠲除,使万代之生灵,普蒙拯济.后汉张仲景,又广《汤液》为《伤寒杂病论》十数卷,然后医方大备。"尤其难得的是,仲景将《内经》倡导的辩证逻辑的哲学理念,与复方的运用有机结合起来,理辨阴阳,方从法立,药显方义,创立了理法方药圆融的辨证论治体系,成为传统医学发展中上的里程碑。所以,我们今天学习《伤寒论》,就要以理法方药的钥匙,开启伤寒六经辨证的门户,由博返约,领会其代表方剂所表现的理法,并以此为基础,扩大范围,才有可能将六经、三焦和脏腑的辨证融会贯通。 1理法方药 中医的理法方药,概括起来说,就是理辨阴阳,法应症候,方从法立,药显方义,是传统医学辨证论治全过程的反映。分之为四,合之为一。 (1)理。理是真理,是事物固有的内在规律,是指符合客观条件、符合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所谓理辨阴阳,是判

明病性。阳症因此而用阴药,阴症因此而用阳药;里症多用补泻药,外症多用发散药。使辨证施治的理,与患者的病性、病情与病位相符.(2)法。法是选择方法。所谓法应症候。张仲景的伤寒方有八法,即“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后来有张景岳补充而至完善的“攻和补散,寒热固因"八法。两个八法,互为补充,相互完善。(3)方。所谓方从法立,这里指药方.如治表寒,选择汗法,是用止汗的桂枝汤还是发汗的麻黄汤; 选择下法,是用大承气汤还是小承气汤等。(4)药。所谓药显方义,要求选配符合方义与理法的药。所谓医不执方,合宜而用.如小青龙汤(特别是其中的干姜、细辛、五味子),可与异功散合,可与补中益气汤合。与地黄汤合,则治肾气;与真武汤合,则调胃阳等.这些都宜灵活掌握. 2伤寒六经辨证及其他 伤寒六经辨证的总纲,是太阳之上,寒气主之,中见小阴;阳明之上,燥气主之,中见太阴;少阳之上,火气主之,中见厥阴;太阴之上,湿气主之,中见阳明;少阴之上,热气主之,中见太阳;厥阴之上,风气主之,中见少阳.总的说来,伤寒六经辨证,既有三阳经的热症,也有三阴经的寒症。具体说来,是太阳为开,少阳为枢,阳明为阖;太阴为开,少阴为枢,厥阴为阖。 若分析其纲目,则不难发现,伤寒六经辨证不仅从病位、病性、病势等多个角度对伤寒病变过程中所发生的证候作了

蔡长福——中医歌诀整理

蔡长福——中医歌诀整理 我的经验 用好桂枝汤走进太阳篇,太阳乃膀胱经也。桂枝汤是张仲景的群方之首,张仲景以桂枝配方81方,风寒病治愈率百分之七十以上,可见张仲景把桂枝看的多么重要。可当今世界,人人难免受空调、风扇、摩托车、电瓶车、冷饮、凉啤酒、冬天不穿棉袄之苦,病在眼前,医生在临床不能小题大作,舍近求远,大胆用方,桂枝汤症百分之七十以上人人都有。 桂枝汤 医者不用桂枝方,盲人瞎马夜无光; 医圣开卷桂枝方,中风寒疾第一方; 八十一方篇篇用,哪有医圣不效方; 经典著作不要忘,仲景桂枝是群方; 医者熟读伤寒论,临床治病有主张; 错误用方医生罪,苦不堪言病人伤; 理法方药天天读,六经病辨胸中藏; 学好仲景伤寒论,临证加减不用慌; 太阳篇上医多读,六十三穴后背藏。 医者用好桂枝方,头痛发热有主张; 医者加减桂枝方,感冒风寒一扫光; 医者加减桂枝方,发烧咳嗽不用慌; 医者加减桂枝方,胸闷呕吐有主张; 医者加减桂枝方,头晕目眩不用慌; 医者加减桂枝方,呃逆哈欠有主张; 医者加减桂枝方,喷嚏咽痒不用慌; 医者用好桂枝方,有汗无汗一扫光; 医者用好桂枝方,潮热低热不用慌; 医者用好桂枝方,怕风怕寒一扫光。 临床加减桂枝方,皮肤发凉不用慌; 临床加减桂枝方,嗅觉不灵有主张; 临床加减桂枝方,半身有汗不用慌; 临床加减桂枝方,半身发凉有主张; 临床加减桂枝方,四肢无力不用慌; 临床加减桂枝方,三叉神经有主张; 临床加减桂枝方,肌肉酸痛不用慌; 临床加减桂枝方,肌肉僵硬有主张; 临床加减桂枝方,后背发胀不用慌; 临床加减桂枝方,骨节疼痛有主张; 临床加减桂枝方,四肢厥逆不用慌; 临床加减桂枝方,四肢麻木有主张; 临床加减桂枝方,遇到颈椎不用慌; 临床加减桂枝方,遇到颈椎有主张; 临床加减桂枝方,腰疼体痛不用慌; 临床加减桂枝方,食欲下降有主张; 临床加减桂枝方,饥不欲食不用慌;

(完整版)郝万山讲《伤寒论》

(2)郝万山讲《伤寒论》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一】 概说 一、太阳病的成因 二、太阳病的病位 三、太阳病的生理 太阳病概说小结 四、太阳病的证候分类和治法 一、太阳病的成因 比较简单,常见的是风寒外袭,风寒之邪侵袭肌表,于是导致了太阳病的发生,这是常见的情况。 另外还有一种少见的情况,是少阴病,寒盛伤阳,正气抗邪,阳气就有恢复的这种倾向,阳气恢复后,祛邪达表,于是乎出现了脏邪还腑,阴病出阳的情况,那么这个情况在临床上比较少见。 [ 如果是因为阴寒邪气太过强大,那么人体是可以直接出现少阴病的情况的。如果这股邪气被遏制,那么人体的阳气恢复,就会抗击邪气,将少阴病传经为太阳病,叫“驱邪达表”。说的简单一些,就是利用阳气,将邪气赶回体表。这个在中医里被称作脏邪还腑,(少阴心、肾为脏,太阳膀胱为腑)也叫做阴病出阳。

当然,不是所有少阴病都有转化为太阳病的可能,一般少阴病都是因为心肾真气衰退造成的,这种心肾真气衰退的少阴病,基本是不可能转化为太阳病的。这里讲的比较简单,实际这种情况在出现时会比较复杂。 首先说少阴病的寒化证有两类证候,一个是以真阳衰微为主的,正气虚衰为主的,它不大可能出现脏邪还腑的问题。另外一类是以寒盛伤阳为主,这个病证的主要矛盾方面是寒邪太盛伤了少阴的阳气。当机体阳气来抗邪的时候,阳气恢复以后,可以把一部分邪气驱逐到太阳,让它回到太阳,这叫“驱邪达表”,这个表不是指的体表,是指的太阳,因为太阳和少阴相表里,太阳为表,少阴为里,驱邪达表的“表”是指的太阳膀胱,然后再现脏邪阴病还腑出阳的情况,出现了膀胱有热的尿血。这种情况虽然少见,但是,对于太阳病的成因来说,它是太阳病的成因之一,所以我们在这里作简单介绍,到后面少阴病篇遇到这个原文的时候,再给大家详细讲解它的病机和临床表现。] 二、太阳病的病位 主要涉及到: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腑、以及肺部的病变,没有涉及到: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腑的病变。在《黄帝内经》里,虽然用太阳来命名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腑,用太阳来命名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腑。但是在《伤寒论》里,它的六经分证是根据临床实际情况来分

JT叔叔 《伤寒论偷偷教》六经辨证总纲

六经辩证 呃,各位同学,哎,有一点,麦克风有点声音闷闷的,能够调大一点给我吗?有一点,声音闷闷的,不知道为什么。呃,好,这样应该可以。 呃,各位同学,我上一堂课哦,我下课的时候呢,易经学会的助理哦淑慧来问我,我才晓得,就是因为我上一堂课我才晓得说,我们这个班不是我庄子班的学生自己揪团来上课吗,怎么会多了一大堆人?就是,那,结果后来好像才有人告诉我说,这是因为易经学会这边他们有用E-Mail放消息,是不是。所以就,就来得比我预想的人数要多,哦,那淑慧就在问我说“那要让谁排候补,是不是后报名的人排候补?”我说不行这样子啊,因为我这个班啊原来是庄子班的同学的人情班,所以读庄子班原来的同学一定要优先哪,那,那其他人是你们放消息的,就是我不想担当责任啊。那,可是呢,那淑慧就说那候补排到多少,那这个教室到底能够塞得下多少人,如果后面的同学坐的很不舒服的话是不是要让他们来?那我就跟淑慧讲说,呃,且让我用课程的实力来逼退同学。所以呢,今天黑板上写的密密麻麻的,其实,说实在话是有想要把同学吓退的意思啦。那,可是呢,说不定吓退的反而是我庄子班原来同学,对不对?因为庄子班原来的同学一直在那儿听我在聊一些生活琐事,就这样子聊了二十个礼拜,都不晓得中医的重量,对不对? 那现在呢,那,我今天并不是要真正的教这些方剂,不是的,今天只是做一个类似导览跟“index”的工作。就是让你晓得,如果你要学中医,那总是要学所谓的汉朝张仲景的伤寒论这本书里面的六经辨证。我为什么要非常强调六经辨证呢,这个张仲景的这个六经辨证这一套的辩证法哦,其实是非常古典的。所谓的,如果用,呃,我们对中医的这个流派来分类的话,就是古代,太古时代的中医呢,就是,那些,太古时代的中医是说我们中医的这些方剂啊,到底是谁创造的,我们是不知道的。只知道,就是说在我们有历史以来它就一直存在在那里,就是这个是,可能是,就是~两亿年前姆大陆陆成的时候,或者是一万年前亚特兰提斯大陆陆成的时候留下来的东西啊,就是这些东西是没有来源的,就是没有创造者的。而这个太古时代留下来的这些方剂是中药的方剂里面力道最强的。那,这些太古时代留下来的方剂呢,我们称之为“古方派”,也称之为“经方派”,就像听音乐,古典音乐叫什么“classical”对不对,所以经方派就是中药学里的“classic school”,就是这个东西。那么后代的人呢,就是这些太古时代的方剂呢,比如说张仲景发表了一些;那,张仲景的资料的前一代的资料呢,这个,现在我们出土的文物里面发现陶弘景也发表了一些,然后之后的孙思邈也发表了一些,中间葛洪也发表了一些。这些就是太古时代没有来源的方剂,就是莫名其妙就存在在那边的方剂。那这些好像是这个法柜奇兵里面的东西的这些方剂呢,存在了以后,然后,当然包括整本黄帝内经啊,也是一个太古时代口耳相传下来的东西,也没有发明的过程的哦,就是这样一个不知道是什么文明残留下来的东西。 那么,我们后来的中国的医家呢,就研究这些方剂呢,慢慢推敲出一些理论,所以以方剂学来讲,中医的理论是后设的。就是先有方剂,先知道它治什么病,然后才去猜说,那可能这个方剂里面这个药在干嘛。所以中医的药理学是后设的,是方剂先存在的。那么,那后代的人呢,从这些太古时代的方剂里面,去推敲、推论出他们认为的一些药理之后哦,那么,再用这些药理再创出来的方,我们就称之为“后世方”,啊,就是,后代创出来的方。那么后代创出来的方呢,我们,日本人是把它分成“古方派”跟“后世方派”,那我们中国人就把它叫做“经方派”跟“时方派”。 那么,可是呢,同样是太古时代流传下来的医学,这个,这些太古时代的方剂哦,就是,通常我们中国人给它一个标签啊,是称它为“伊尹汤液经法”。就是有一个,伊尹什么,商朝的开国丞相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