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文体学研究1
文体学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0引文众所周知,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源语)转换或创造成另一种语言(译语),即,用另一种语言对原话所表达的内容、思想、感情、风格、神韵等的进行再现或再表达。
它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艺术,需要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成果和理论以发展和构建自己的方法。
在翻译过程中,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忠实于原文的语言形式,忽视其写作风格、审美价值及文章灵魂,还是应该更注重原文的风格及美感,而忽视其语言形式?文体分析可以帮助译者对源语进行全面、深刻的分析,并找到与原语忠实对等的译语。
因此,全面而深入地了解文体学方面的知识将有助于促进译者翻译能力的提高。
1文体学在翻译方法的选择上起着重要作用“Stylistics studies the relation between linguistic form and literary function.”(文体学研究语言形式和文学功能之间的关系。
)[1]通过选择不同的语言形式,作家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思想,创作出多元化的文学风格。
鲁迅先生,既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又是一位资深的翻译家,他认为一个合格的译者必须努力做到以下两点:一方面,使译文易于读者理解,另一方面,保持作者原有的魅力和风格。
本文将阐述如何通过文体分析做到以上两点。
1.1常用的两种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直译是指按照字面意思直接把源语转化成译语,保持其原始的形式,包括句子结构,词汇意思,及原文中的隐喻等。
直译具有不少优点,例如能传达原文意义,体现原文风格等。
运用直译时,译者可以尽可能忠实的履行翻译职责,避免越权,把解读留给读者。
然而,它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局限性,例如译文有时冗长罗唆,晦涩难懂,有时不能正确传达原作意义,有时甚至事与愿违。
如果不顾场合条件,不顾中外两种语言的差异,一味追求直译,就必然进入误区,造成误译。
例如,将“Every body would not like it.”误译成“每个人都不会喜欢它”,而正确的翻译该是“并不是每上人都会喜欢它”。
英汉互译与词汇文体研究

英汉互译与词汇文体研究叶思琪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本文将英汉语言中词语分布做了对比,并就词汇翻译提出了“意译”、“义译”、“化境”三个要求,从而得知,词汇翻译的地道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境的还原程度。
关键词:词汇;语境;语言语境;情景语境;文化语境英国语言学家George W.Wilkins在《语言教学中的语言学》一书中指出:“没有语法,表达甚微;没有词汇,表达为零。
”由此可见,词汇在英语中所居的重要地位。
在英汉互译时,即使一个译者已经掌握了大量的词汇和语法,还是会遇到无法避免的翻译瓶颈。
这个瓶颈往往是由词汇,甚至是简单词汇所引起的。
例如:“新年的早饭是很特别的,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糯米饭团。
”汉语是动词语言,英语是名词性语言。
“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糯米饭团。
”不需要一一对应翻译成两个结构简单的句子,可转换词性译为:Northerners eat dumplings,southerners eat small dumplings.本例体现了翻译词性转换规律。
英译汉需将英文名词、介词等词语转化为汉语动词,化“静”为“动”;汉译英时需化“动”为“静”:A.英译汉:He was a clever man;a pleasant companion.在英译汉时要用名词转动词的方式:“他粗心大意,老是借债,嗜好喝酒。
”B.汉译英:“他们四处流浪,到了冬天就涌入大城市,忍饥挨饿,到处碰壁,前途茫茫,心烦意乱。
”在汉译英时将动词结构转化为形容词结构:They drifted across the land and gathered in big cities when winter came,hungry,defeated,hopeless,and restless.何为翻译的语境?词汇与语境是何种关系?二者又是如何联系起来的?胡壮麟(1994)做出分类:语言语境(linguistic context)、情景语境(situational context)和文化语境(cultural context)。
从《吴密先生》的翻译看文体学翻译研究中的归化与异化之争

从《吴密先生》的翻译看文体学翻译研究中的归化与异化之争作者:李宁斓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7年第05期【摘要】文体翻译一直以来都是译界探讨的热点问题,本文以Mr. Wu Mi—A Scholar and a Gentleman一文的翻译为例,来探讨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文体翻译问题,并主要针对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方法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文体翻译归化异化还曾记得在《吴密先生》当中有这样的一段话,“Their faces are so or dinary:no mannerisms,no ‘anything’,just plain Jack,Tom and Harry.” 这句话在文本当中作者原意应当是想要描述样貌平庸的普通男子,以此来与之后描写吴密先生的“非凡”相貌做一个对比,从而突出吴密先生的与众不同。
而Jack,Tom和Harry是英语国家中较为平凡,也可以说是最常见的名字。
虽然这一点对于我们学习英语多年的人来说是一个常识性问题,不用说大家都知道,但倘若对文章的受众,即中文阅读群体来说,他们未必能够知道这一点。
因此,如果此处将其直译为杰克、汤姆和哈利的话就失去了作者原本的意味,而将其翻译为张三、李四和王五既可以保留原汁原味,又可以让中文受众理解。
事实上,这里的翻译处理中正是体现了归化、异化的翻译方法。
有译者认为,在《吴密先生》这篇文章中或许是要将Jack,Tom和Harry直接翻译为“杰克,汤姆和哈利”为好,因为在当时的那个年代就提倡保留翻译的洋腔洋调。
这一说法并非是没有依据的,经查证,《吴密先生——一位学者及儒雅之士》是由曾担任北京大学英文系主任的温源宁先生于1934年发表在《中国评论周报》的一篇文章(Mr. Wu Mi—A Scholar and a Gentleman)。
而就在同时期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就提出了要欧化、不要归化的主张。
即翻译“必须有异国情调,就是所谓洋气。
文体学与翻译刍议

可 见 , 国 内到 国外 , 过 去 到 现 在 , 体 都 是各 种 翻译 从 从 文
理 论 和 实践 中的 一 些基 本 问 题 。 从 文 体 呈 现层 面 的 角度 来 阐 述 文 体 学 与 翻 译 的 关 系 , 讨 文体 学对 翻 译 的 重 要 探
指 导 意义 。
关键 词 : 体 学 ; 译 ; 文 翻 文体
中 图 分 类 号 :3 6 F0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0 8 7 4 ( 0 1 O 一 1 4 O 10 - 5 0 2 1 )4 O 4 一 3
着传 统 文体 学 与 现 代 文 体 学 之 分 。 传 统 文 体 学 指 运 用 传 统
合 什 么样 的场 合 , 即语 言 的“ 合 性 ” 题 。文 体 学 关 注 文 字 适 问 的 选择 问 题 . 以帮 助译 者辨 识 作 者 是 使 用 什 么样 的 语 言 手 可 段来表现内容的 , 他是“ 么说的” 即 怎 。因 此 ,具 备 文 体 学 知 “ 识 . 于原 文 文 体 敏 感 是 做好 翻译 的一 个 重 要前 提 。 约 、 对 条 法 律 、 术 论 著 需 要 用 庄 重 的 文体 , 剧 必须 1语 化 , 歌 的 翻 学 戏 : 3 诗
山 东 省农 业 管理 干 部 学 院学 报
2 1 年 01
第2 8卷
第 4期
文体学与翻译刍议
姜 风 华
( 泽 学 院 外 国语 系 , 东 菏泽 2 4 1 ) 菏 山 7 0 5
摘
要: 翻译 与 文体 学有 着 密切 的 关 系, 翻译 不 能 脱 离文 体 。运 用文 体 学 的 理 论和 分析 方 法有 助 于 解 决现 代 翻 译
文体与翻译

文体与翻译英汉对比与翻译从本质上来看,我国传统翻译理论大都是经验型的,而新兴的翻译学理论无一不以对比语言学为理论指导和出发点,因为只有对比研究才能提供关于双语异同的比较准确的认识,从而使翻译研究减少盲目性。
(潘文国,2002:10)开放型综合性学科的翻译学架构可分为“内部系统”(internal scheme)与“外部系统”(external scheme)两个结构体系。
其中翻译学内部系统的核心是翻译理论,翻译的理论体系包括五个组成部分:翻译基本理论、翻译方法论、翻译程序论、翻译风格论、翻译教学法研究。
翻译学的外部结构系统包括三个次系统(subschemes):哲学思维系统、语言符号系统、社会文化系统。
(刘宓庆,1999:17)翻译学的“外部系统”实际上又是翻译学的基础理论系统。
该系统全面反映了对比研究,尤其是对比语言学和符号学与翻译实践的关系。
由于“英汉翻译”和“汉英翻译”的差异,“英汉对比翻译研究”又可以分为“英—汉对比翻译研究”和“汉—英对比翻译研究”,本课程专门研究“汉英对比翻译”理论、方法论与实践问题,旨在创建符合汉英翻译规律的“汉—英对比翻译研究”,从而为大学英语专业“汉英翻译”教学提供建立在汉英系统性对比基础上的与汉英翻译实践紧密联系的汉英翻译理论与方法论。
本课程共分九个部分:一、汉英对比翻译研究导论二、汉英语言类型对比与翻译三、汉英语义对比与翻译四、汉英句法对比与翻译五、汉英语篇衔接对比与翻译六、汉英修辞对比与翻译七、汉英文化对比与翻译八、汉英对比与文体翻译九、应用汉英对比翻译研究其中第一部分为汉英对比翻译研究导论,第二至第八部分为理论汉英对比翻译研究,第九部分为应用汉英对比翻译研究。
此外各部分基本上均配有翻译实践原文,并提供参考译文。
首先,从语言形态学分类来看,汉语是分析型(Analytic)为主的语言,即语法关系主要不是通过词本身的形态来表达,而是通过虚词、词序等手段来表达。
翻译学研究讲稿

3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史对如存在、知识、价值、理智、智力以及语言等基本问题的研究。
与其他处理问题的方法相比,其处理问题的方法具有批判性以及系统性,以及对于说理的依赖性。
4哲学主要研究的课题:本体论,认识论,语言。
本体论其实就是存在论。
就是研究世界的本源。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本体论叫做“本根论”,指探究天地万物产生、存在、发展变化根本原因和根本依据的学说。
认识论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
简而言之,认识论就是探讨意识与物质的关系。
哲学的第三个研究对象是语言,主要是探讨人类语言机制,语言也认知的关系。
5哲学的主要分支有:形而上学是对宇宙根本原理的探究,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
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哲学、美学哲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逻辑、精神哲学,语言哲学以及宗教哲学。
6西方哲学在观察和认识世界时的研究主题,随时代的发展而演变。
远古时期巫术和神秘论盛行,人类处在蒙昧的自在状态。
从古希腊时代起,研究的中心就是本体论。
代表人物是柏拉图。
他将世界分为感觉世界和理念世界,认为感觉世界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只存在理念世界,哲学家的任务就是研究这个理念世界存在的本质。
到了当代哲学的研究中心从本体论转移到了认识论。
这个转变成为哲学的认识论转折。
代表人物是笛卡尔。
他坚持以理性考察来确定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的统一性,强调人的理性认识的能动性。
这可以在他的名言“我思故我在”上体现。
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可以看做一种进展,人类不再独断什么东西存在而是通过对人类怎样认识世界来确定什么东西存在。
到了20世纪初哲学的研究中心又从认识论转移到了语言,这被称为哲学的语言学转向。
翻译研究论文

翻译研究论文引言翻译是一门复杂的语言学和文化学交叉学科,其研究意义重大。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和跨文化交流的增多,翻译的重要性也日渐突显。
本文将针对翻译研究进行深入探讨,旨在提供对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全面了解。
翻译理论研究历史发展翻译理论研究可追溯至古代,古希腊即有对翻译的哲学思考。
然而,翻译理论的真正发展始于20世纪,特别是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
常见的翻译理论包括等价理论、功能对等理论和文化翻译理论等。
翻译方法论翻译方法论涉及翻译实践中具体使用的策略和技巧。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源语言导向的翻译,即以源语言为中心,尽量保留源语言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另一种方法是目标语言导向的翻译,即以目标语言为中心,注重目标语言的语法和语义平衡。
此外,还有一些特定领域的翻译方法,如文学翻译、法律翻译和科技翻译等。
翻译研究的影响翻译研究对于翻译实践和翻译教育具有重要影响。
它为翻译工作者提供了理论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翻译研究也促进了翻译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科学的教学方法和资源。
翻译实践研究翻译过程研究翻译过程研究着眼于翻译工作者在具体工作中的实践活动。
通过观察和分析翻译过程,研究者可以揭示翻译的认知和执行过程。
该领域的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观察、数据记录和访谈等。
机器翻译研究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机器翻译成为翻译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
机器翻译研究旨在通过计算机算法和模型,实现自动翻译。
该领域的关键挑战包括语义理解、上下文处理和尺度扩展等。
评价和质量控制研究评价和质量控制研究关注翻译质量的评估和改进。
通过开展翻译质量评价实验和探索有效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者可以为提高翻译质量提供指导。
翻译研究的前沿语料库翻译研究语料库翻译研究利用大规模的文本数据,深入分析语言结构和翻译现象,提供更准确的翻译结果。
研究者可以通过构建和利用语料库,改进机器翻译算法和提高翻译质量。
跨文化研究跨文化研究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翻译问题。
通过比较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研究者可以深入理解翻译的文化因素,并提供有效的跨文化翻译策略。
文体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策略研究——以《绿野仙踪》为例

Modern Linguistics 现代语言学, 2021, 9(2), 474-479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21 in Hans. /journal/mlhttps:///10.12677/ml.2021.92066文体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策略研究——以《绿野仙踪》为例申丹阳,张允天津商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收稿日期:2021年3月25日;录用日期:2021年4月20日;发布日期:2021年4月27日摘要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对孩童的成长、思维的形成、价值观的塑造起着积极的作用。
儿童读物《绿野仙踪》吸引了众多小朋友的喜爱。
陈伯吹先生的译著在忠实于原文的同时也保留了原文本的文化特色。
本文在文体学理论指导下,从音韵、词汇、句法和修辞四个方面对陈伯吹的《绿野仙踪》译作的翻译特点进行了分析,以期总结符合儿童文学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儿童文学作品,《绿野仙踪》,文体学,翻译策略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Children’s Liter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ylistics—A Case Study of The Wonderful Wizard of OzDanyang Shen, Yun ZhangForeign Languages College, Tianj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TianjinReceived: Mar. 25th, 2021; accepted: Apr. 20th, 2021; published: Apr. 27th, 2021AbstractExcellent children’s literature translation works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children’s growth, forma-申丹阳,张允tion of thinking and shaping of values. The Wonderful Wizard of Oz, a children’s book, has attracted many readers. The translation work of Chen Bochui is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text while retaining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guidance of stylistic theory, this essay analyzes the trans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hen Bochui’s The Wizard of Oz from four aspects of phonology, vocabulary, syntax and rhetoric, so as to summarize the strategies and methods suitable for children’s litera-ture translation.KeywordsChildren’s Literature Works, The Wonderful Wizard of Oz, Stylistics, Translation Strategies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美国童话作家弗兰克·鲍姆(L. Frank Baum)的《绿野仙踪》是英美文学史上著名的儿童读物,自出版以来一直深受儿童读者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