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国汉语教学历史回顾与现状
中美建交前美国汉语教育史述略

2010年第4期华文教学与研究总第40期No 14 2010TCS OL Stud i esSu m No 140中美建交前美国汉语教育史述略3吴原元(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部,上海200062)[关键词]中美建交前;美国;汉语教育;发展史[摘 要]发韧于19世纪中后期的美国汉语教育,至中美建交时已有百年历史。
在这百年间,美国的汉语教育受国内社会政治文化环境、中美关系、国际政治形势等外部因素以及汉语教学方法、语言教育思潮等因素的牵制,经历了初创、转折、跃进到停滞等一系列波折变化。
美国汉语教育在这百年间所历经的波折变化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政治内涵,折射出百年间中美关系的变迁和学习汉语动机的更移;同时,它亦启示我们,当下海外“汉语热”能否具有稳定性和可持久性,更为关键之处在于增强中华文化对海外人士的内在吸引力。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174(2010)04-0011-08[收稿日期]2010-06-01[作者简介]吴原元(1977-),男,江西东乡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部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的中国研究与中国近现代史。
3本文修改过程中得益于初审和二审审稿人以及编辑部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笔者在此深表感谢。
①郭熙(2009)认为,海外汉语教育包含对外汉语教学和华文教学两种类型。
对外汉语教学着眼于非华人的外国人,非华人的外国人在学习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的过程中,当然也需要了解语言承载的文化,但这种文化了解是为了促进互相理解,避免人际交往中的误解和冲突,减少民族之间的文化误读;华文教学以海外华人为对象,它包含国家认同教育、民族文化认同教育以及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学习教育这三部分内容。
本文所考察的美国汉语教育,仅指美国的汉语教学,并不包含以海外华人华侨为对象的华文教学。
每一国的汉语教育史,都具有独异的风格,其走向和态势会随时代变迁、境围更移而变化。
发韧于19世纪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的美国汉语教育即是例证之一。
美国汉学研究简述

美国汉学研究简述摘要:本文是对美国汉学研究的历史所作的简洁回顾,目的在于为当代美国的汉学研究提供历时视角的研究背景,并且提供美国汉学研究的历时语境。
从美国汉学历史的简短回顾,可以发现美国的唐诗研究,已经从最初以译介形式为主,发展到当今多维化、深入到研究唐代诗人的生平、诗歌、历史和社会背景等的阶段,呈现向纵深发展的趋势,研究成果丰硕。
同时本文的研究发现,当今热烈讨论着的似乎壁垒分明的“汉学”和“中国学”,二者关系密切、源远流长。
关键词:汉学历时多维本文对美国汉学史所作简明回顾,目的在于为美国当代汉学研究提供历时视角的背景,或者说给出必要的研究语境。
在美国汉学史的回顾中,会看到当今讨论着的似乎壁垒分明的“汉学”和“中国学”,二者的关系密切,并非是前者古老,后者新出的简单关系。
李学勤指出,“把各国汉学和汉学家置于学术史的大背景中来考察,既要有个案研究,又要有综合研究。
”一.美国汉学简史1.美国的汉学史起步于19 世纪后期,在裨治文和卫三畏等传教士的努力下,特别是1842 年建立东方学会,美国汉学确立并有所发展。
初期基本可称为传教士汉学时期,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1801- 1861 年)和卫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ns,1812- 1884 年)成就突出。
裨治文是美国第一个到中国的传教士,是美汉学研究的开山鼻祖。
积极的意义是“带动了美国人民认识中国文化,被誉为美国的第一位汉学家。
”1832 年他创办英文刊物《中国丛报》(Chinese Repository,又译《澳门月报》或《中华丛报》),以西方读者为对象,以介绍中华传统文化为主要目的,任主笔。
裨治文于1847 年前往上海,从事传教和公众事业。
1857- 1859 年为上海亚洲文会会长。
曾和人共译《圣经》为中文,著有《广州市及其商业》。
他的妻子在北京创办“贝满女校”。
他的亲戚卑雅各(James Grander Bridgman)继他为《中国丛报》主笔,曾把马若瑟(Premare)的拉丁文《中国语文札记》(Notitia Linguae Sinicae)译成英文,1847 年在广州出版。
美国汉语教学的反思

美国汉语教学的反思美国汉语教学的反思【摘要】本文总结了美国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教学情况、教师队伍、教材三方面来阐述问题所在。
希望能对美国汉语教学的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关键词】美国汉语教学反思 1.引言中国以其悠久的历史飞速发展的经济吸引着世界各国的关注,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学习汉语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汉语热的同时也存在众多问题:比如,教材、师资、教学时间、汉语学习意识的方面存在较多问题。
现笔者就在美国实习期间对美国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分析,希望抛砖引玉,得到更多专家学者关注思考。
美国的汉语教学已经成为与英语并重的主流外语。
据不完全统计,现开设汉语课程的学校有3000多所,学习汉语总人数有80.03万人。
仅2021年,美国教育部提出需要汉语志愿者5000人,但实际成行的仅2000余人。
根据这些数字,我们可以看到,在美国开设汉语课程的学校越来越多、学习汉语的人也越来越多。
为了保证汉语教学水平,美国政府出台一系列优惠条件吸引中国教师到美国学校进行汉语教学,也派出大量美国学生到中国学习汉语,培养从事汉语教学的本土教师。
2.美国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汉语学习的目的多样:学校安排、家长要求、有汉语基础、继续学汉语或到中国留学、增加外语知识、做生意找工作等。
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学习的自觉性,大多学生学习汉语是因为好奇或者由于太过调皮被美籍教师推进汉语课堂。
这样,学习主动性不高,成绩难以提高。
从教学情况来看,美国从小学到中学都开有汉语课程,但并无整体性的教学计划。
这样部分学生有一定基础,但总体看来,层次参差不齐,每个年级在开学初都从起点教学。
因而即使已经学过一年到两年汉语,开口率并不高。
并且,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又要从基础学习汉语,这样就不能使教学具有连贯性,学过汉语的学生不能系统提高汉语水平。
从教师队伍建设情况来看,在美国从事汉语教学的多为中国教师或志愿者,本土教师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较少。
浅谈美国汉语初级口语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浅谈美国汉语初级口语教学的途径与方法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汉语逐渐成为新强势语言。
对外汉语教学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局面,学习汉语的人正在成倍增长,“了解中国,学说汉语”的潮流正流行于全世界。
由于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熟练运用汉语进行交流是外国人学习汉语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应重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初级口语教学。
本文将以非汉字圈的美国为例,首先分析美国汉语教学中口语教学的现状;其次,分析汉语初级口语教学的内容特点;最后,结合教育教学原理,以对外汉语口语教学实践为依托,着重论述美国汉语初级口语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一美国汉语初级口语教学现状据统计显示:“在美国,1960年大专院校汉语课程注册人数只有1700多人;20世纪80年代末期,学习外语的大、中学生中91%选择西、法、德三大“普遍教授语言”,而汉语与日语、韩语、葡萄牙语等数10种小语种语言加在一起,不到美国学习“普遍教授语言”总人数的1%,当时学习汉语的人数排在第9位,在美国整个外语教学中实际上是微不足道的。
然而,在1995年时大专院校汉语课程注册人数已达26000多人,35年间增加了15倍,成为美国大学所开设的12种主要外语中选修人数增加最快的语种之一。
”据美国《纽约时报》2010年1月20日报道:“美国政府进行的调查显示,在美国外语教育节奏缓慢之时,汉语教学在美国外语教育中一枝独秀。
目前,共有1600所美国学校开设汉语课,汉语有超越德语成为美国第三大外语之势,由此可见,汉语教学在美国的发展态势良好。
”(一)美国汉语初级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美国,随着学习汉语的学生日益增多,汉语教学受到了高度重视,逐渐在外语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虽然汉语热一浪高过一浪,但有些只是表面现象。
如果冷静观察,我们就会发现,汉语教学与法语、德语等强势语言教学相比,其“非普遍教授语言”的地位并没有改变,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处在弱势,存在诸多问题。
赴美对外汉语教学

赴美对外汉语教学031241018 张富摘要美国的汉语教学起步比较晚,直至二十一世纪,学习中文的人数增多,设立中文项目的学校也越来越多,教授汉语方面的课程设置、具体技巧尤为重要。
之于美国对外汉语的教学事业,亦是方兴未艾。
关键词:赴美教师汉语教学课程设置教授技巧作为一名赴美的汉语老师,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具体技巧经验总结如下:一、课程设置在美国学中文的学生只能在课堂中接触汉语,下课以后,便被说英语的环境所包围。
由于说中文的时间有限,如何充分有效利用课堂时间便成为在美从事汉语教学的教师首要考虑的问题。
在美国大学设置两种课型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一种是大课,或称为大班课,也叫讲解课;一种是小课,或称为小班课,也叫操练课。
大课(20人左右多至150多人,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小课(可以只有4~5个人,也可以多达20多人,人数多少主要由学校的财力而定。
中班课,有的学校并不分大课、小课,而是组成一个中班。
一个班为15~20人左右,讲解和操练融合在一起进行。
个别谈话课,(也叫一对一辅导课)从15分钟到50分钟不等。
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练习和帮助。
只有极少数的大学有这样的安排。
理想的课程设置应该是大课、小课和个别谈话课三中课程都有,学生可以在大班课上学到语言知识,在小班课上得到充分的练习在辅导课上可以进行一种表面轻松,实际是有意识安排的日常会话活动。
二、教学方法在美国大学的中文教学界有不同的教学流派。
但主要是以结构派和功能派为主。
下面介绍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以教师为主。
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少讲多练,教学活动注重实践性,从而来帮助学生理解第一和第二语言的异同,借助直观的教学手段、公式、图片、动作等。
教学上偏重于结构分析,课堂教学的重点是语法解释和翻译练习,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第二语言知识,并具有一定的语言能力。
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活动的比重就比较大。
据统计,这种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占用从60%到77%不等。
美国中学的汉语教学

美国中学的汉语教学作者:曾庆敏燕强来源:《北京教育·普教版》2010年第11期不管是新生的英语单词“Chimerica”(“中美共同体”或“中美国”),还是G2(两个有影响力的国家,即美国与中国)概念,都表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与美国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随之,汉语在世界中的位置,特别是在美国这个超级大国的地位也日渐上升。
现在不仅美国的大学,很多中小学也开始把汉语作为一门主要外语课程。
2010年8月19日,据中国的汉语对外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汉办)主任许琳在沈阳举行的第十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上透露,目前全球有超过4000万人在学习汉语。
美国亚洲协会教育和语言项目副主任利瓦凯利说道,美国社会各界已认识到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美中关系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学习汉语的热潮也在美国悄然兴起。
美国学生学习汉语的年龄正在提早,汉语教学方式也在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非华裔学生已经开始加入到学习汉语的队伍中。
汉语教学在美国中学兴起美国的汉语教学,首先是从大学开始的,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起初,汉语教学在美国的发展较为缓慢,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美关系的改善,汉语教学发展的步调开始加快。
上个世纪80年代,道奇基金会资助了不少中学开设汉语课程,推动了美国中学汉语教学的发展。
1994年,美国大学理事会在为美国高中学生举办的专科考试中增加了SATII中文测试这个项目。
SATII中文测试的测试对象是在美国中学修习了2~4年汉语的学生,他们可以把SATII 中文测试的成绩作为申请大学的一项资格。
SATII中文测试的出现是美国中文教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对促进美国中学汉语教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2003年,美国大学理事会得到了中国汉办的资助,决定增加AP中文项目,它包括AP中文课程和AP测试。
2006年全美各地中学开始设置AP中文课程,AP中文测试已于2007年正式开始实施。
随着AP中文项目的设置与实施,汉语教学在美国中小学迅速发展起来,全美各地中小学都纷纷开始设立汉语课程。
美国高校外语教学的沿革与现状

美国高校外语教学的沿革与现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外语教学在美国高校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简要介绍美国高校外语教学的沿革与现状。
1. 沿革:美国高校外语教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早期的殖民地时期。
当时,由于殖民者与当地居民之间的交流需求,外语教育开始在一些学院和大学开设。
直到19世纪末,外语教育仍然是少数精英学院的专业课程。
到了20世纪初,外语教学开始进入更广泛的高校教育体系。
二战期间,美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外交和商业需求的增加进一步促进了外语教育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冷战对外语教学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这段时间里,俄语、中文、阿拉伯语等被认为是重要的外语,因为它们与当时的全球政治和经济形势密切相关。
进入21世纪,全球化的加速推动了美国外语教育的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意识到外语在就业市场上的重要性,导致高校外语课程的需求大增。
如今,几乎所有美国高校都提供各种外语课程,涵盖欧洲语言(如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亚洲语言(如中文、日语、韩语)、中东语言(如阿拉伯语、希伯来语)等。
2. 现状:美国高校外语教学的现状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多元化课程:如前所述,现今美国高校的外语课程涵盖了多种语言。
许多学校还提供多语种的学习机会,帮助学生开展跨文化交流和全球合作。
一些学校设有语言学系或文化中心,旨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敏感性和语言能力。
(2)技术应用: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美国高校外语教学开始借助现代技术帮助学生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课程、视频会议和语音识别软件等方式进行远程学习和语音交流,提高了学生对外语的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3)交流项目:为了提供更深入的语言学习和文化体验,许多美国高校还开展了丰富的交流项目,如暑期游学、交换学生计划和实地研究项目等。
这些项目为学生提供了与本土人士互动和实践语言的机会,加深了对目标语言国家文化和社会的理解。
(4)跨学科研究:除了传统的语言和文化课程,一些美国高校也开始将外语与其他学科(如商业、法律、医学等)结合起来。
[9]谢玲玲.以文化为核心的美国汉语教学模式探析
![[9]谢玲玲.以文化为核心的美国汉语教学模式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eced4d3e67ec102de2bd89b9.png)
[9]谢玲玲.以文化为核心的美国汉语教学模式探析吴振国.华中师范大学,2012.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与经济的高速发展、古老的中国文化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以及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不断深入,近年来美国学习汉语的人数增长迅速。
汉语也成为美国外语课程中发展最为迅速和稳健的语种之一。
在这样的发展势头下,我们要意识到汉语教学不仅仅是作为单纯的语言教学而存在,而是已经成为中美两国人民之问相互了解、相互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
2011年,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就明确提出,要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提升国家软实力。
”越来越多的美国人也认为传统的语言教学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他们不仅渴望学习基本的汉语听说读写技能,更渴望能够深入地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
但是目前美国的汉语教学却普遍存在着重语言、轻文化的现象,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还不能很好的结合起来。
这无疑成为汉语在美推广的一大遗憾和障碍。
事实上,语言与文化并不是对立的。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教学。
美国堪萨斯中南部教育服务中心通过四年的摸索与实践,总结出一套较为成熟的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汉语教学模式,为美国的汉语教学开辟了一条新路。
本文将对堪萨斯中南部教育服务中心的汉语教学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描述,整理出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模式。
并从中寻找出一些能够为国内对外汉语教学所用的有益因素。
希望能够让我们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有所借鉴。
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序言。
主要介绍了美国汉语教学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说明论文写作的缘起。
对国内外文化教学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和成果进行了一个梳理和总结,作为本文研究的背景资料。
并说明本文的研究目的以及所采用的基本方法。
第二部分是以文化为核心的汉语教学模式。
这一部分明确了语言、文化、语言教学、文化教学这几个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从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手段和评价五个方面介绍了美国堪萨斯中南部教育服务中心的以文化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并对这一模式的特点进行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汉语教学历史回顾与现状姚道中*张光天†美国的汉语教学一直以大学的汉语教学为主,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最初的几十年美国汉语教学发展比较慢,1970年以后发展的速度变快,最近几年的发展尤为神速。
开设汉语的学校以及学习汉语人数都在大幅度地增长。
本文旨在回顾这一个多世纪以来美国汉语教学的历史,并且介绍一下目前汉语教学的情况和未来发展的趋势。
美国汉语教学的历史为了讨论的方便,本文把美国汉语教学分成两大类:主流学校的汉语教学和非主流学校的汉语教学。
主流学校指的是正规的学校,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
汉语是学校开设的正式课程,学生在主流学校学习汉语可获得学分。
主流学校以外的学校一律算做非主流学校,包括中文学校、政府机构开设的语言学校及课程、商业语言学校等等。
19世纪主流学校美国主流学校的中文教学是从大学开始的1。
美国的汉语教学也一直以大学的汉语教学为中心。
第一个把中文列入课程的大学是耶鲁大学。
1871年有位以范南(Van Name)为姓氏的先生在耶鲁大学开课介绍日文和中文的“要素”2。
可惜他的教学内容及中文水平如今已不可考3。
中国第一位留美学生容闳答应将* 姚道中。
美国亚利桑纳大学亚州研究博士。
夏威夷大学东亚语言和文学系教授。
孔子学院联执院长。
2005年起担任美国AP测试阅卷主任。
† 姚张光天. 美国波士顿西蒙斯图书馆学和信息科学硕士,夏威夷大学亚州研究硕士。
负责管理夏威夷大学亚洲部的中文藏书。
2008年当选北美东亚图书馆协会中文资料委员会主席。
其藏书捐给大学图书馆时,曾敦促耶鲁大学尽快设置一个中文教授职位。
由此可知范南先生的专长并非中文,故需另外聘请一位精通中文的教授4。
1877年耶鲁大学聘请了刚从中国回来的卫三畏(Samuel W. Williams) 为中国语言及文学教授5。
卫三畏是最早来华的美国传教士之一,也是美国汉学研究的先驱者。
据称他是当时唯一能说流利中文的美国人6。
1877年2月在中国营口经商及担任美国驻营口领事的弗朗西斯·奈特(Francis P. Knight)写信给哈佛大学校长提出了筹募资金在哈佛大学设立中文讲座的建议,为有志于前往中国工作的专业人士提供学习中文的机会。
哈佛大学接受了奈特的建议,开始在中国招聘中文教师,两年后请到了当时在英国驻宁波领事馆工作的安徽人戈鲲化7。
戈鲲化(Ko K'un-hua)于1879年10月22日正式开班授课。
戈鲲化收的第一个学生是他的英语老师。
卫三畏曾经于1880年去拜访戈鲲化。
事后卫三畏跟朋友说戈鲲化的学生比他的多一倍,戈鲲化有一个学生,而卫三畏没有学生8。
戈鲲化是第一个在美国大学教授汉语的中国人,上课时穿着清朝的官服,教南京口音的南方官话。
戈鲲化在哈佛的教书生涯并不太长,于1882年2月14日因患肺炎过世9。
他在美国一共只教了四、五个学生10。
耶鲁和哈佛都是财力雄厚的私立大学,设立中文课程应该没有问题。
可是如果没有容闳和奈特两位先生的推动,恐怕校方不会想到要开设中文课程。
可以说美国汉语教学的历史是由个人的推动而开始的。
美国西海岸的加州大学是顶尖的公立学校。
该校在1890年设置了中国语言文学的教席,可是直到1896年才请到了英国人傅兰雅(John Fryer) 担任这个职务11。
由此可见美国的中文教学有一个坎坷的起始。
19世纪时的美国人似乎对学习中文没有什么兴趣。
非主流学校严格说来,美国的中文教学是从非主流学校开始的。
1848 年,为了满足华工的需要在美国几个大城市的中国城有了广东话课程12。
1870 年旧金山有了为华裔子弟开设的中文学校。
1874年美国东海岸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市也有了中文学校,教授的是文言文。
1881年夏威夷开设了第一所中文学校,当时夏威夷尚未成为美国的一个州。
1892奥勒冈州的伯特兰市也有了中文学校13。
19世纪美国东西海岸的中文学校以西海岸为多,反映出了当时中国移民分布的情况。
由于早期移民多为广东人,上课时教的是广东话14。
20世纪主流学校(1)大学由1871年到二次大战前夕是美国中文教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19世纪时开始设置中文课程的三所学校都是美国顶尖的学校。
进入20世纪之后,陆续有几所一流大学开始教授中文。
1901 哥伦比亚大学开设中文课程15。
1920年代哈佛大学的中文课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著名的语言学家赵元任(Chao Yuen Ren)和中国文学专家梅光迪(Mei Kuang-ti)都曾经在哈佛教授中文16。
赵元任当时教的是白话文17。
耶鲁大学的中文课程虽然开始得很早,可是卫三畏去世后停顿了很久,一直到1936年才重新恢复19。
芝加哥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于1936 和1937年先后加入了汉语教学的阵营。
第一阶段的特色是个人推动在著名的大学开设中文,而美国学生对学习中文的兴趣不大,发展极为缓慢。
这种情形一直到了二次大战才有了转机。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陆军委托哥伦比亚、哈佛、耶鲁大学教授军人汉语20。
1943年美国陆军派了15,500士兵去学习包括中文在内的27种语言21。
美国空军也派飞行员去耶鲁大学学习汉语。
为了快速培养军队实用口语的能力,耶鲁大学决定不教汉字,专攻口语,用耶鲁拼音编写教材。
耶鲁拼音是最接近英语发音的拼音系统。
从二次大战到1958年算是美国汉语教学的第二个阶段。
当时的耶鲁大学成为了学习汉语的中心22。
除了受政府委托的几所学校之外,以教授中文著称的还有新泽西州的西东大学(Seton Hall University)23。
这个阶段的特色是美国政府由于战争的需要促进了汉语教学。
1957年苏联成功地发射了斯普特尼克人造卫星,刺激美国政府于1958年通过了“国防教育法”(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Act, 简称NDEA),确定了外语在国防及科技发展上的重要性。
美国联邦政府拨款促进某些外语的教学。
他们把“关键语言”(critical languages) 分为三个层次。
汉语和其他五个语言(日语、阿拉伯语、北印度-乌尔都语、葡萄牙语和俄语) 属于第一层次24。
由于国防上的需要,许多大学得到美国政府的资助设置了汉语课程。
全美教授汉语的学校由不到10所增加到了100所25。
根据美国现代语言协会(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简称MLA) 的调查,1960年全美共有1,844名学生学习汉语。
到了1968年这个数字提高到了5,061人26。
增加了将近三倍。
根据理查德·T·汤姆逊 (Richard T. Thompson) 的统计1970 年有5,406人在美国的大专院校学习汉语,到了1974年这个数字已超过了1万人27。
1962年美国成立了“中文教师学会”。
中文教师学会每年举办一次学术研讨会,是美国汉语教学界最重要的会议。
学会还定期出版“中文教师学会学报”和“通讯录”。
20世纪后半个世纪美国大学汉语教学的发展相当稳定,1980年的人数为11,366人;1986年为16,891人;1990年为19,490人;1995年为26,471人,1998年为28,456人。
开设中文课程学校也由少数几所私立学校增加到几百所私立和州立大学。
1994年时全美有486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28。
(2)中小学美国中学开设汉语课程归功于当时在新泽西州西东大学任教的祖炳民(John B. Tsu)教授。
祖炳民认为把中文推广到中学里面不但可以提高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水平,而且可以传播悠久美好的中国文化。
他一方面写信给中学建议,一方面要求美国的基金会及政府给与经济支援,并且联系中美同道人士共襄盛举。
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终于得到了卡内基基金会(Carnegie Foundation) 和美国政府的协助。
卡内基基金会于1962年把第一批基金拨给新泽西、波士顿和旧金山三个地区的学校,以推动当地中学的汉语教育。
1963年提供了第二笔款项。
除了上面三个地区之外,又增加了芝加哥、圣路易和洛杉矶三个地区29。
1962 年全美共有309名学生在美国6个州的中学学习汉语,1963年这个数字增加了一倍多。
共有620名学生在8个州的中学学习汉语30。
在卡内基基金会和美国政府的资助之下,许多中学开始设置汉语课程,到1970时,全美已经有230所中学教授中文31。
除了中学,还有少数几所小学也开设了中文课程。
根据美国国家外语中心的调查,1968年全美共有2,096名学生在15个州学习汉语。
可是1970年入学人数降低到1,345人在10个州学习汉语32。
卡内基基金会和美国政府推动了第一波美国中学的汉语教学。
1982年道奇基金会(Dodge Foundation) 又推动了第二波美国中学的汉语教学。
他们第一批资助了20所学校,后来又陆续地资助了另外40所学校。
除了资助中学开始汉语课程之外,还资助普林斯顿大学编写一套为中学编写的汉语教材《中文入门》,并在普林斯顿大学成立了中学汉语中心(Secondary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Center, Princeton University)33。
1985年时有3,409名中学生在11个州学习汉语,1990年增加到7,354人在32个州学习汉语。
在中学学习汉语人数的大量增加应该感谢道奇基金会的资助34。
1987年美国的中小学中文教师成立了一个协会。
最初的会员对象是中学老师,后来包括了小学老师。
经过了几次修改后协会最后定名为“全美中小学中文教师协会”35。
1993年美国大学理事会决定成立SATII 中文测试。
测试对象是在中学修习了2至4年汉语的学生。
高中生申请大学时可以将SATII 中文测试的成绩作为一项资历。
有不少华裔子弟参加这项测试。
SATII 中文测试的成立是美国汉语教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对中学的汉语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影响36。
非主流学校(1)中文学校20世纪刚开始时中国还在清政府统治之下。
清廷于1908年派人到美国设置中文学校37。
1912年到1945年之间美国很多华侨社团成立了中文学校,以旧金山和夏威夷两地最多38。
1911年2月4日明伦学校(Mun Lum School) 在檀香山成立,这所最具规模的中文学校至今仍然存在。
1911年2月8日孙中山在夏威夷召集同盟会成立的华文学校(Wah Mun School) 是美国第一所教普通话的学校39。
1927年改名为中山学校,于2000年停办。
明伦学校在1920年代曾经教授过普通话,1948年又聘请了一位教普通话的老师,不过仍然以教授广东的中山方言为主。
直到2006年才以教普通话为主40。
根据1957年的调查,当时全美有31所中文学校,4,286名学生和152位老师41。
上文提过1960年时有1,844个学生在美国的大学学习汉语。
1962年时有309名学生在美国的中学学习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