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小儿中医推拿

合集下载

董氏针炙:奇穴治疗儿童抽动症

董氏针炙:奇穴治疗儿童抽动症

董氏针炙:奇穴治疗儿童抽动症董氏针炙:奇穴治疗儿童抽动症奇穴治疗抽动症理法1、基本原理--------------------------------------------------------------------------------------------------作者: 斜叼着烟时间: 2007/10/2 17:08“使用穴位只在人体的大腿与小腿,更加安全,肝经、通督、通脑、脊椎是人体最大的抗体(基因)来源,可以将抖动症的病源根除。

另外一处可以清除脑部的瘀积(亦通到脑壳内),脑部神经恢复正常,抖动症亦消除。

患病者(抖动症、偏瘫、帕金森症候、痴呆医理皆同)为确保疗效本当用针术,时间以一个月为期,四周三周应有切实可见之成效。

”董先生,除了以上您所说的一些以外,请您费心,再给大家详细解释一下这几个穴位的作用以及医疗原理可以吗?您说本当用针炙,那么该怎么样配合针炙呢?如果不涉及机密的话.希望也能了解一下.如果不配合针炙单纯这样敲击不知是否会影响效果.--------------------------------------------------------------------------------------------------作者: 董氏针灸时间: 2007/10/2 17:49吾就是考虑如何将针灸的疗效让版友使用捶棒弹力操作的作用能达到与针术一样的效果。

抽动症的病源在脑壳内三重能深入脑壳内化结祛瘀,此未在董氏书上明示(版友花大钱买安宫牛黄丸还未必能治)上三黄在肝经上,其主治手足舞蹈抖动多种症候,中医内科诸风掉眩皆属肝(掉就是震颤,亦谓颤动、振动),其深层(通督"脊椎")人体基因(细胞)来源此,吾是要断抽动症之根让患者完全痊愈。

两者合配由内治外永绝后患。

此版面"抽动症"最重要的是患者版友要实际体会操作,无需让版友在医理上探讨动手就是。

家长必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中医疗法

家长必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中医疗法

家长必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中医疗法导读:依据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五脏的生理病理特点及其与疾病的关系,从肝、脾、心、肺、肾五脏功能失调角度探讨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病因病机、临床辨证特点,并依据不同症状,归纳遣方用药规律,为中医药治疗该病提供理论依据。

多发性抽动症(T ourette syndrome, TS)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于儿童期起病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为突然的、简短的、反复的、非节律的刻板动作或发声,如眨眼、皱眉、噘嘴、耸肩、踢腿及喉中不自觉怪声连连,常伴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强迫障碍(OCD)、学习障碍等共患疾病。

目前本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西医多采用氟哌啶醇、泰必利等药物治疗,服药周期较长,且副作用明显,导致治疗缺乏良好的依从性。

近年来中医药越来越多地用于多发性抽动症的诊治,本文通过对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五脏辨证论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探讨,以期为中医药治疗该病的提供理论依据。

1.五脏辨证的理论依据《小儿药证直诀》是北宋儿科大家钱乙所著。

钱乙,字仲阳,郓州人(今山东东平人),行医50余年,善于变通古法,化裁古方,他继承前人辨证思想,并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创立了五脏辨证理论体系。

《小儿药证直诀》中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学术观点,并记载了五脏与疾病的关系:“肝病,哭叫,目直,呵欠,顿闷,项急。

心病,多叫哭,惊悸,手足动摇,发热饮水。

脾病,困睡,泄泻,不思饮食。

肺病,闷乱哽气,长出气,气短喘息。

肾病,无精光,畏明,体骨重。

”不但系统归纳了常见病的临床表现与五脏之间的关系,并且为五脏辨证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2.从五脏辨治多发性抽动症2.1 从肝辨治《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风胜则动”。

又如《小儿药证直诀·肝有风甚》言:“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而上于头目,目属肝,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能任,故目连劄也。

小儿抽动症的中医治疗

小儿抽动症的中医治疗

小儿抽动症的中医治疗小儿抽动症临床称为“小儿秽语抽动症”,该病病程长,病情波动,少数至青春期自行缓解,部分患儿的病情可延续到成年至终生。

因其对患者学习、生活、社交活动和就业造成的影响,是家庭的沉重和心理负担。

近 20年来,小儿抽动症的患病率与日俱增,日益引起国内外医务工作者及儿童家长的广泛关注。

主要为不自主动作,影响部位及持续时间因人而异,最多见的是一种突然、短暂、重复、刻板的一群肌肉或数群肌肉的小抽动,表现为眨眼、挤眉、呲牙、做怪相、耸肩、转颈、点头、摇头、转动躯体、甩动手臂等运动性抽动,也可为类似咳嗽声、清嗓声等发声性抽动。

一般情绪紧张时加剧,精神集中时减少,睡眠时消失。

在某一个时期内常以同一个症状为主,有时可转换为另一群肌肉的抽动,即症状的变化性。

患儿常伴有多动、注意力集中困难、睡眠差等心理问题。

儿童抽动症以肌肉抽动和发声抽动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特点多以快速的几组肌肉抽动同时出现。

眼部肌肉抽动:表现为扬眉、皱眉、眨眼、斜眼、翻白眼、凝视等;面部肌肉抽动:表现为咧嘴、撅嘴、缩鼻、扮怪相等;颈部肌肉抽动:表现为点头、摇头、扭脖子、耸肩等;上肢抽动症状:表现为甩手、举臂、扭臂、搓手指、握拳;下肢抽动症状:表现为抖腿、踢腿、踮脚、旋转,甚至危姿走路、步态异常等;躯干抽动症状:表现为挺胸、扭腰、身体扭转;腹肌抽动不容易被家长发现;喉部发声抽动:表现为异常声音,如干咳声、清嗓子、吼叫声、或不停地吐唾沫、或口吃、语节、重音不当,不自主的秽语、骂人、说脏话等;其他行为异常:有重复、刻板的语言和动作,强迫性行为,刺戳动作、冲动性触接动作,甚至模仿别人、猥亵举动或控制不住的下流动作;也可能发生自伤或伤人行为,如撞头、反复咬破嘴唇、咬铅笔、吮指头、挖破皮肤,破坏物品、侵犯别人等。

以上各组症状,或同时出现,或先有一组症状,一段时间后换一组状,或症状交替出现。

抽动发作时意识清楚,用意识可以短暂控制,入睡后症状消失,心情紧张时加重。

成都天使儿童医院分享抽动症按摩方法

成都天使儿童医院分享抽动症按摩方法

成都天使儿童医院分享抽动症按摩方法抽动症实际上是孩子的神经方面出现了严重的障碍现象,而它是属于一种慢性疾病,有的孩子在发病的时候抽动的频次会特别的快,根本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身体,这个时候家长们就会特别害怕了。

其实在孩子发病的时候,家长们也不用过于惊慌,大家可以去找医师,通过按摩身体的4个穴位来帮助孩子缓解症状,下面成都天使儿童医院就来详细解读。

1,头部穴位人的头部穴位是比较多的,神经系统也比较多,当然人体的大脑控制着全身,所以孩子抽动比较严重的时候,医生通常情况下都会通过按摩头部的穴位来缓解孩子的疾病情况。

而穴位的按摩基本上都是在太阳穴部位,按摩的时间大约是半个小时左右,当然家长也可以通过在家里配合用梳子给孩子梳头的方法,来使病情得到更好的缓解。

2,耳部穴位身体上的穴位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部位那就是耳部穴位,而且这个穴位和身体的很多器官都紧密的联系着,尤其是肺脏以及各个身体的经络部位,而抽动症又是一种神经性的疾病,所以可以通过按摩耳部的穴位来使抽动的频率降低,最后达到慢慢缓解的效果。

3,脚部穴位脚部的很多穴位其实也是身体比较重要的穴位,很多医生都会通过按摩脚部来缓解病人的疾病情况,所以我们也可以通过按摩脚部的足三里,三阴交等等一系列的穴位,来对抽动症的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4,手部穴位手上的很多穴位其实连接着身体里面很多的重要器官,而经常按摩双手的内关穴处,就能够使身体的神经脉络得到很好的疏通,所以,辅助治疗抽动症的按摩方法还可以通过按摩手部的内关穴来得到缓解。

近年来抽动症在儿童中发病率越来越高了,除了多注意孩子的言谈举止以外,生活中我们也应该积极的去给孩子治疗,家长们可以通过以上的这些按摩方法去找一些专业的医师,给孩子进行很好的按摩,这样减轻孩子痛苦的同时也会让疾病得到缓解。

儿童抽动症中医治疗大显身手

儿童抽动症中医治疗大显身手

儿童抽动症中医治疗大显身手儿童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儿童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频繁眨眼、摇头、皱眉、吸鼻、清嗓,甚至发出“吭吭”等怪声。

有的还有耸肩、仰颈、噘嘴、做鬼脸、甩胳膊、踢腿、挺胸、扭腰、鼓肚、身体不自主抽动等。

患儿抽动发作频繁,少则一日数次十几次, 多则可达每日数百次,30%~40%因口喉部肌肉抽动而发出重复性、暴发性无意义的单调怪声,半数有秽亵言语。

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研究认为多与遗传、免疫、神经递质失衡等因素相关。

发病率约为0.3%~1%,男女比例约为4:1,以2~15岁儿童多见。

由于此时期儿童本身好玩多动,容易使家长忽视以致病情加重。

当然,每个患儿并非上述症状全部出现,大多患儿有以上几个症状。

许多家长开始以为是孩子调皮、坏习惯,有的还责备、恐吓、打骂孩子,耽误有效治疗,更会加重病情。

目前,西医治疗本病主要以中枢神经抑制剂、抗精神病药物为主,对控制症状有一定临床疗效,但常伴有记忆力下降,停药复发等副作用。

通过大量临床实践,笔者发现中医治疗本病重视扶正固本、祛风止痉、标本兼治,具有疗程短、见效快,经济实用、副作用小、疗效肯定等优势,可谓在本病治疗中大显伸手。

今举例示之。

【案例】相某某,男,7岁,临沭。

2021年7月6日初诊:抽动症加重半年,患儿眨眼频作,左眼皮不自主眨眼尤甚,并有咬指甲、摔手、多动等不自主动作,睡眠可,大便稍干,小便正常,食欲可。

患儿足月剖腹产。

舌暗红苔薄黄,脉弦细。

处方:黄芪天麻白术全蝎防风钩藤蜈蚣炙甘草 7付冲服。

7月13日二诊:患儿服中药后诸症大减,眨眼大大减少,咬手指减少,食欲可,睡眠可,大小便正常,舌暗红苔薄黄,脉弦细。

上方加白芍 7付冲服。

7月20日三诊:诸症减轻,咬指甲很少出现,有时仍有眨眼,舌暗红苔薄黄,脉弦细。

上方7付冲服。

根据患儿病情变化,不断调整处方用药用量,随症加减,共治疗用药3月,患儿恢复正常,眨眼、咬手等动作均消除。

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推拿配合刮痧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30例临床观察

推拿配合刮痧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30例临床观察
4 2 容 易 误诊 .
声或粗言秽 语。 ( )抽动 能受意志遏制 ,可暂 时不发作 。 3 ( )病状呈慢性过程 ,但病程呈 明显波动 性。 ( )实验室 4 5 检查多无特 殊异常,脑电图正常或非特异性异常 。智力测试 基本正常。 2 1 2 西医诊断标准 .. ( )在病 程 中某些 时候存在着 多种 运动抽动 和一种或 1
医 疗 论 坛
Me ia d c l‰ a me t o u t n F r m
中 国 民 族 民 J7医 药 6
Chn s o r lo h o e iiea d Et n ph r c iee J una fEt n m dcn n h o ama y ・6O ・
1 临 床 资 料
红 ,痧 点散在分布 ,重者皮肤暗红 ,痧 点密集成 团、块状 , 甚 至 呈 现 紫 色 肿 疱 。 由于 患 儿 的反 应 和 刮 拭 部 位 的不 同 ,刮 后未 出痧 的切不可强求 出痧 ,可在重 点穴位和压痛 点用刮板 棱角按 压。刮拭部位 通常为头部加 对症所取穴位 。l 天 为1 5 个 疗 程 ,治 4 疗 程 。 个
3 治 疗 效 果
疗 效 标 准 : 临 床 痊 愈 , 症状 与体 征 ,基 本 消 失 ,症 状 积 分减分 率>9% 5 ;显 效 , 症 状 与 体 征 , 明 显 减 少 ,症 状 积 分 减分 率>7% 0 ;有 效 , 症 状 与 体 征 , 有 所 改 善 ,症 状 积 分 减
4 讨论
4 1 发病有上升趋势 . 在2 的儿科 门诊工作 中 ,共观 察 1 0 年 0 余例 多发性抽 动 症 的病人 ,提示本病有逐年上升 的趋势 ,并有成为儿科常见 病种之忧虑 。在 以往 的临床工作 中,是难 以有机会在短期 , 看 到 如 此 多此 类 病 人 的 。笔 者 体 会 ,这 与 电脑 普 及 程 度 的提 高 ,电脑游戏 的快速发展有关 。在工作 中观察到 ,许多学龄 儿童在寒暑假期期 间,因较长 时间沉溺于 电视或 电脑游戏之 中而 发 生 此 种 疾 病 。

按摩可以治疗儿童抽动症吗

按摩可以治疗儿童抽动症吗
按摩可以治疗儿童抽动症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按摩可以治疗儿童抽动症吗?最近有家长来询问这样一个问题,山东新闻网健康频道的专家认为,按摩虽然可以治疗儿童抽动症,但是只能起到一个辅助治疗的作用,同时应该使用中药治疗,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疗效。
专家指出,按摩治疗可以缓解孩子的抽动症状。
抽动症患儿的症状主要为突然、反复、快速、刻板地眨眼、摇头、耸肩、甩胳膊等动作。因为肌肉抽动过于频繁,造成患儿刻板的重复动作,肌肉疲劳、气血循行不畅也时有发生。此时,家长可以对患儿进行局部按摩,一来可以改善患儿的血液循环,二来可以缓解肌肉的紧张。在治疗的过程可以做一些面部的按摩,比如说眼保健操,扭腰耸肩的患儿可以采用肩背局部按摩,这些看似简易的按摩方法,却能有效缓解患儿的抽动症状。
儿童抽动症的按摩治疗,可以同时配合中医辨证取穴方法治疗,可以获得更好的疗效。有些家长因为在按摩的时候,穴位不准确或操作不专业等原因,造成疗效并不是很明显,由于很多因素造成寻求专业按摩医生非常困难,一般来说用按摩治疗抽动症非常少见,按摩也只能够作为辅助疗法。
按摩可以治疗儿童抽动症吗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相信大家也都有所了解了吧。儿童患了该病以后,一定要及时治疗,以免给孩子的成长造成严重的影响。
/cdz/zl/89469.html

儿童抽动障碍的中医研究进展

儿童抽动障碍的中医研究进展

综上所述,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是一个持续的哲学思考过程。在评价一个知 识体系时,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其多元性和复杂性。在废除中医的论战中,我们应 该从哲学的角度深入探讨中医的本质和价值,并积极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新途径。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类认知水平的提高,我们相信科学与非科学之间 的界限将更加明晰,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更多元化的选择。
4、哲学思考
从哲学角度来看,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是一个持续的探讨过程。在这个过程 中,我们需要明确科学与非科学在认识自然和社会现象中的作用和限制。同时, 我们也需要认识到,某些领域的知识体系可能既有科学特征,也有非科学特征。 因此,在评价一个知识体系时,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其多元性和复杂性。
在中医大论战中,我们应从哲学的角度深入探讨中医的本质和价值。中医作 为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瑰宝,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医学理念。在面对 现代医学的挑战时,我们应该充分挖掘中医的潜力,发挥其在防治疾病中的独特 作用。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中医在现代医学标准下的局限性,并积极探索中西医结 合的新途径。
其次,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并非绝对。某些领域的知识体系可能既有科学特 征,也有非科学特征。例如,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一些研究方法与自然科学相 似,具有一定的可重复性和预测性,但仍不能完全归为科学范畴。
3、中医大论战分析
在废除中医的论战中,有人认为中医不符合现代医学标准,因此应被废除。 然而,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代表,拥有数千年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做 出了重要贡献。从哲学角度来看,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重个体差异 和环境因素对疾病的影响,这些理念与现代医学存在一定差异。但正是这种差异, 使得中医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地位。
1、定义
要明确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首先需要了解它们的定义。科学通常被定义为 一种知识体系,通过观察、实验和理论推导等方式,对自然现象进行解释和预测。 非科学则指的是那些不具备科学特征的知识体系,如哲学、宗教、艺术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拿治疗小儿抽动症
一、治法
止(局部)抽搐,止秽语为治标之法,可通过镇肝熄风、滋阴潜阳、宁心安神、看惊掐惊、豁痰开窍而实现。

调补阴阳、调和气血为治本之法,可通过滋养肝肾、补益心脾等而实现。

实证、热证、阳亢以方1为主,方2为辅;虚证、寒证、清阳不升以方2为主,方1为辅。

二、基本方
处方1
心肝同清(3~5分钟)
头面四大手法(开天门1分钟内;推坎宫1~2分钟;揉或运太阳2~3分钟;耳背高骨3揉1掐50~60次)
头部三振按(拇指指腹或掌根振按百会,每振5~8秒,停顿片刻,再振,共操作约1分钟;两手食、中、无名三指并拢分别置于两目上眶,3揉1振,2~3分钟;两掌相对置于两太阳穴,对称向中央挤按;后一手掌置于前额,另一掌置于后枕部亦对称向中央挤按;每挤按3~5秒,振1次,操作2~3分钟,名振按头四方)
三阴交操作(两手拇指端分别置于三阴交,先点10次,后以拇指指腹振按30~40秒,再上下搓擦令热)
处方2
补脾经(3~5分钟)
补肾经(3~5分钟)
揉二马(2~3分钟)
揉内劳宫(1~2分钟)
捏脊(3~20遍)
丹田操作(以三指或全掌摩小腹约1分钟;揉2~3分钟;每振3~5秒,放松,再振,约1分钟;横擦令热)
三、辨证论治
(一)阴虚风动
证候:频繁眨眼,面肌抽搐,头摇摆不定,咽喉不利,清嗓频频,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头晕,目斜视,听力下降,舌红少苔,脉细数,指纹浮红。

治法:滋阴潜阳止痉
处方:方1配合方2。

加水底捞月(30~40次,滋阴清热潜阳),点攒竹(10~20次,镇静安神),点四白(10次,止面肌痉挛及频繁眨眼),推桥弓(左右各5~8次,平肝潜阳降逆),下推天柱骨(令局部潮红,平肝降逆),拿太溪(10次,滋补肾阴),摩涌泉(20圈,引火归元)。

(二)心肝火旺
证候:四肢躁扰,瞬目不止,睡中磨牙,挖鼻挠耳,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吃频作,夜啼不安,口舌生疮,烦渴引饮,舌红降,脉弦数有力,指纹色紫。

治法:清心除烦,平肝镇静
处方:以方1为主。

加打马过天河(食中二指沾凉水交替从下向上拍打至前臂掌侧潮红,清心除烦),推擦心俞(以拇指指腹向下推擦心俞,令局部发热,能清泻心火),掐精威(两拇指一掐精宁,一掐威灵,同时掐10次,止惊止抽搐),掐山根青筋(10次,山根青筋是肝风特征,掐之能平肝熄风),扫散头侧(1~2分钟,既能祛风,又能醒脑开窍),分推腹阴阳(20~30次,能疏导气机,发散郁火),掐太冲(10次,清泻肝火)。

(三)心脾两虚
证候:肢体瞤动、麻木,抽搐无力,时时惊惕,头昏、健忘,学习成绩差,注意力不集中,睡中易醒,流涎,面色无华,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指纹浮。

治法:补益心脾,安神定志
处方:以方2为主,配合方1。

加推上三关(1~3分钟,为温为补),揉外劳(约1分钟,为温为升),掐内关(3揉1掐1分钟,宁心安神有效),拿风池与拿肩井(各拿约1分钟,能升提气机,改善头颈部供血),拿血海(10次,能养血祛风,止抽搐),揉足三里(2~3分钟,补脾胃之气),点心俞(10次,振奋胸中阳气),振揉膻中(3揉1振1分钟,开胸顺气,振奋心阳)。

(四)痰迷心窍
证候:时时抽搐,神情恍惚,喉间奇异叫声,流涎不止,咽喉不适,头昏,胸闷,恶心,时时干呕,苔腻,脉滑,指纹滞。

治法:豁痰开窍
处方:方1配合方2。

加运内八卦(2~3分钟,顺气化痰),揉掌小横纹(约1分钟,该为化痰要穴),捏挤板门(10次)和掐揉小横纹(10遍)能清热涤痰,开窍醒神;黄蜂出洞法(5~10遍,能豁痰定惊),揉膻中并乳旁乳根(三指揉法1~2分钟,化痰散结,宽胸理气)。

四、对症治疗
a.面部抽搐以掐人中、承浆为主;
b.上肢抽搐掐合谷、曲池;
c.下肢抽搐掐百虫、承山和委中(以上穴位为古今治惊止抽搐的经验穴位,各穴掐10次左右)。

d.动作协调性差,抽搐频繁可加掐十宣(5遍)和调五脏(5遍),该两法于患儿十指操作,能协调五脏,调节心智;
e.眨眼频繁加明目、祛风,止痉的点按攒竹(一手食中二指分开按之,10次)、拿睛明(拇、食二指按于睛明,并同时向中部用力拿之)和点丝竹空(10次);
f.鼻部抽搐加能通鼻窍、止鼻部抽搐的点迎香(10次),振山根(10次);
g.挠耳不止或耳部抽动加长于祛风镇静的点角孙(10次),振翳风(10次);
h.甩手耸肩加拿肩井(1-2分钟,祛风通络)和定惊止抽搐的掐老龙(10次),掐五指节(10遍);
i.下肢摆动不止加点犊鼻(10次,疏通气血,止惊风),拿跟腱(即拿太溪并昆仑,约1分钟,能解痉,熄风);j.喉间声响加推颈后三线(正中线及左右旁开1.5寸线,疏理膀胱经,利于改善头部气血供应),拿肩井(约1分钟,缓解喉部肌肉痉挛),按三凹(振按天突10次,两手食指同时按缺盆,至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