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7月23日~26日”暴雨天气过程分析总结

合集下载

四川盆地东北部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四川盆地东北部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四川盆地东北部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四川盆地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地势低洼,气候湿润,盛产暴雨天气。

暴雨天气对四川盆地东北部造成的影响较大,带来了很多灾害。

下面将对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

该次暴雨天气过程发生在夏季,为期三天。

期间,东北部地区持续多日的高温天气导致蒸发量增加,空气湿度较高。

从西南方向流动的暖湿气流和东北方向上空的冷空气相互作用,使得局地气温骤降、湿度急剧上升,形成了一个有利的条件。

天气预报开始提醒人们注意可能发生的暴雨天气,并对可能影响到的地区进行了预警。

暴雨天气过程开始后,降雨持续时间较长,雨量较大,局地甚至出现短时强降水。

在这种气象条件下,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势低洼,加之河道狭窄,导致降雨后产生的暴雨径流无法迅速排出,水流不断积聚,形成大量洪水。

洪水对周围的农田、住房以及交通等方面造成了严重破坏。

此次暴雨天气过程还伴随着雷电、大风等。

雷电活动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威胁,大风则加剧了降雨量对环境的冲刷力度,使灾情更加严重。

暴雨天气过程还引发了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对地质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在应对此次暴雨天气过程中,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人们注意安全,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在低洼地区加强了排水设备的建设,加大了挖河、疏浚河道等工作的力度,提高了排水能力。

加强了对易发地质灾害点的监测和防范,确保人员安全。

四川盆地东北部一次暴雨天气过程造成了严重的灾害。

在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于暴雨天气过程的监测和预警能力,以及对于灾害的应对和防范能力。

四川盆地一次持续性大暴雨过程成因分析

四川盆地一次持续性大暴雨过程成因分析

四川盆地一次持续性大暴雨过程成因分析
唐沛;袁静;姚浪;吴兵
【期刊名称】《青海气象》
【年(卷),期】2022()1
【摘要】本文利用NCEP:1°×1°逐6小时再分析资料、四川省加密自动站观测数据、常规观测数据以及FY-2G卫星云顶亮温(TBB)数据,对2020年7月29—31日四川盆地一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成因进行分析。

研究表明:(1)此次过程第一阶段是锋前暖区降水,第二阶段是锋面降水,且第一阶段的动力作用较第二阶段更强;(2)水汽主要来自中低层海南岛东侧的南海海面经过贵州到四川盆地,但第一阶段水汽通道更畅通;(3)本次过程的降水性质是由深对流降水到混合性降水的转变;(4)云图特征为过程中不断受到α、β、γ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影响。

【总页数】7页(P46-52)
【作者】唐沛;袁静;姚浪;吴兵
【作者单位】四川省遂宁市气象局;贵州省毕节市气象局;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气象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5
【相关文献】
1.2013年四川盆地持续性特大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2.四川盆地南部一次持续性雾霾过程的特征及成因分析
3.四川盆地一次西南涡作用下大暴雨过程的短时强降水分
析4.2020年8月10~14日四川盆地一次持续性暴雨过程特征及成因分析5.盆地东北部一次持续性大暴雨过程成因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7年7月四川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2017年7月四川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2017年7月四川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2017年7月是四川省的雨季,每年都有大雨天气,但是2017年7月的暴雨天气过程特别严重,给四川省带来了极大的灾害。

以下将对2017年7月四川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

2017年7月,四川省多个地区接连出现了暴雨天气,其中以乐山市、绵阳市、德阳市等地受灾最为严重。

7月9日至11日,四川省南部和中部地区降水强度达到极高水平,降雨量多地超过200毫米,有的地方甚至超过300毫米。

这次暴雨主要是受到副高控制和暖湿气流的影响,导致了较长时间的持续降雨。

副高对暴雨天气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这次暴雨天气过程中,四川省受到副高的控制,副高所带来的高压系统导致大气稳定,阻止较强的对流活动。

而高空脊线的东部偏南风对流层风切变较大,有利于形成强对流天气。

这种副高的控制和高空风切变的影响导致了持续降雨的形成。

暖湿气流也是导致暴雨的重要原因。

在这次天气过程中,暖湿气流源自赤道附近的水汽蒸发,随着西南季风的影响,湿度较大的空气运到了四川省。

四川省在这段时间内出现了大范围的降雨。

四川省地势复杂,山地较多,这也增加了暴雨形成的可能性。

暖湿气流在遇到山地时会被迫抬升,形成降雨的条件。

而且,降雨出现在夜间,得益于地形抬升和夜间辐射降温的作用,加重了降雨的强度。

人类活动对暴雨天气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四川省发展较快,经济社会活动增多,城市化进程加快,人类活动导致了土地利用的改变,加大了暴雨灾害的风险。

城市的水利设施、排水系统无法及时迎接暴雨的到来,导致城市内涝。

农田管理、流域整治不到位,也加剧了洪水灾害的发生。

2017年7月四川一次暴雨天气过程主要是受到副高控制和暖湿气流的影响,加上地形和人类活动的因素共同作用。

这次暴雨给四川省带来了巨大灾害,导致了水灾、滑坡、泥石流等多种灾害,给当地居民生命财产带来了严重威胁。

对于未来的暴雨天气,加强对气象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监测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2014年7月9―11日绵阳市首次区域性暴雨过程的诊断与分析

2014年7月9―11日绵阳市首次区域性暴雨过程的诊断与分析

2014年7月9―11日绵阳市首次区域性暴雨过程的诊断与分析摘要以2014年7月9-11日发生在绵阳市的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为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FY-2E卫星云图以及雷达资料对此次大暴雨过程进行了中尺度特征的诊断分析。

结果表明,此次区域性大暴雨主要是副高边缘高空低槽东移触发形成;不稳定的大气层结和较高的能量环境场为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大气环流条件。

关键词区域性暴雨;诊断与分析;四川省绵阳市中图分类号:P458.12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15--02绵阳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中上游地带。

受地貌影响,自然条件复杂,每年6-9月是暴雨多发季节。

本文以2014年7月9-11日发生在绵阳市的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为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格点再分析资料、结合雷达和卫星资料对此次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

1 过程概况2014年7月8日20:00-11日08:00,绵阳市境内出现了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北川的香泉乡黄江中学269 mm、安县的桑枣镇340 mm、秀水镇281 mm、河清镇273 mm、乐兴镇273 mm、丰收水库249 mm、江油的武都镇287 mm、含增镇263 mm、大康镇261 mm、武都镇东坪村254 mm。

全市314个监测站中,有94个监测站达到50 mm,101个监测站达到100 mm,30个监测站达到200 mm,1个监测站达到300 mm,最大降雨量出现在安县桑枣镇340.2 mm。

此次过程的特点是暴雨来势凶猛、持续时间长、范围和强度大。

2 环流背景分析9日08:00中尺度分析图上(如图1(a)所示)500 hPa 四川盆地为西南气流控制,青藏高原东部上有低值系统东移;700 hPa甘肃南部到四川盆地西北部有一明显切变,绵阳市处于西南气流的输送大值区,整个四川盆地位于高湿区,湿度条件较好;盆地南部是高能不稳定区,此次过程是一次从北自南的大范围暴雨过程。

绵阳突发性大暴雨成因分析

绵阳突发性大暴雨成因分析

绵阳突发性大暴雨成因分析
梁立光;蒲明
【期刊名称】《气象》
【年(卷),期】2002(028)008
【摘要】在持续了一个月的阴雨天气、能量不足和大气层结稳定的条件下,绵阳市在2001年9月19~20日突发了罕见的特大暴雨,并伴有强雷暴天气发生.利用天气学原理及过程前后的能量条件等对这次突发性大暴雨作了初步分析.认为次天气尺度的低层Ω型锢囚高能舌的存在和高能区北伸是形成这次大暴雨的主要原因.【总页数】4页(P37-40)
【作者】梁立光;蒲明
【作者单位】四川省绵阳市气象局,绵阳,621000;四川省绵阳市气象局,绵
阳,62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26
【相关文献】
1.绵阳市2003年"8.8~8.9"大暴雨成因分析 [J], 张青艳
2.川北两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成因的对比分析--2001.9.18绵阳特大暴雨与2002.6.7遂宁特大暴雨 [J], 康岚;顾清源;徐琳娜
3.安康地区一次突发性大暴雨天气过程成因分析 [J], 刘瑞芳;许新田;郭大梅
4.工业群体暴力突发性事件的特征及成因分析——以吉林省工业群体暴力突发性事
件为例 [J], 李鸿;赵冰瑶
5.滇西北高原一次突发性特大暴雨过程水汽输送特征分析 [J], 马志敏;闵颖;朱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7年7月四川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2017年7月四川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2017年7月四川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2017年7月,在四川省发生了一次罕见的暴雨天气过程,引起了严重的洪涝灾害。

本文将对这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并探讨造成暴雨的主要原因和影响。

四川省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地处青藏高原东部,是典型的高原山地地形。

由于地形复杂,四川省常年气候多变,降水丰沛,是中国的重要水源地之一。

2017年7月,四川省发生了一次罕见的暴雨天气过程,给当地人民的生活造成了重大影响。

首先我们来分析这次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原因。

根据气象资料显示,这次暴雨天气主要是受到西南季风和副热带高压影响。

西南季风在7月份强势影响了四川省,带来了大量的水汽,形成了一个湿润的大气环境。

副热带高压南移,导致了四川省处于高空环流的南侧,形成了对流不稳定的环境。

这两个因素的同时作用,造成了一次强降水天气。

在地形上,四川省地势复杂,高山与深谷交错,对降水有着显著的增强作用,加上局地地形对气象系统的影响,也使得这次暴雨天气过程显得更加猛烈。

接着,我们来介绍这次暴雨天气过程给四川省带来的影响。

根据气象部门的统计,这次暴雨天气过程对四川省造成了严重的灾害。

暴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地质灾害等给当地的交通、民房、农田等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特别是地震灾区的绵阳、广元、乐山等地区,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出现了交通中断、房屋受损、农田被淹等情况。

暴雨还导致了当地地表水急剧上涨,许多河流发生了洪水,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据当地政府统计,这次暴雨天气过程共造成了数十人死亡,上百人失踪,数千人受伤,成千上万人被紧急转移。

暴雨引发的灾害也给当地的农作物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给当地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最后我们来探讨应对这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对策。

暴雨天气过程是自然灾害中一种常见的气象灾害,加之四川省地处高原山地,暴雨天气给当地的灾害防治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在应对暴雨天气过程时,我们首先要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工作。

2023年汛期气象服务工作总结_1

2023年汛期气象服务工作总结_1

2023年汛期气象服务工作总结2023年汛期气象服务工作总结1一、天气实况1.今年汛期(6—9月)我市气温偏高,降水偏多气温:6—9月平均气温除8月较常年略偏低0.1℃外,6月、7月、9月分别比常年偏高1.6℃、0.2℃、2.5℃。

降水:6—9月总降水量664.4毫米,比常年同期多61.3毫米,汛期共出现了2次暴雨,出现在7月27日和28日,7月降水量异常偏多(较常年偏多214.2毫米)。

今年我市6月13日入梅,7月11日出梅,梅雨期持续29天(常年23天),梅雨量187.0毫米。

梅雨总的特点是:入梅略偏早,出梅正常,梅期略偏长,梅雨量较常年偏少2成。

2.灾情及影响今年汛期出现灾情的灾害天气有暴雨、雷暴大风。

暴雨:受今年第6号台风“烟花”影响,7月27日、28日出现暴雨,雨量分别为67.9毫米、118.0毫米,虹桥镇、黄桥镇、珊瑚镇出现8级大风,最大19.4米/秒出现在虹桥镇,未造成明显损失。

雷暴大风:7月15日14时56分元竹镇出现11级雷暴大风,同日15时37分虹桥镇九圩出现11级雷暴大风。

大风造成元竹镇、虹桥镇6户大棚和7户果树受损,受损面积792亩;张桥镇3户房屋受损;共计经济损失约100万元。

二、监测联防6—9月汛期期间,我局始终密切关注省市台短时临近指导预报信息,加强与周边台站、泰州市气象台的联系和会商,及时了解上游天气实况及预警信息发布情况,随时调看卫星云图及雷达回波资料,及时进行预报预警服务。

三、应急响应汛期中,启动暴雨应急响应1次;启动台风应急响应2次,升级2次。

我局在接到应急响应命令后,立即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全体人员进入应急响应状态,严格按照应急响应工作流程,履行各自工作职责,做好应急响应工作。

应急响应期间,严格按照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工作流程开展工作,及时发布相应预报警报,提醒公众做好防范。

四、预报预警今年汛期,我局共发布预警信号40次,其中雷暴预警信号17次;暴雨预警信号10次;高温预警信号5次;台风预警信号6次;大风预警2次。

2017年7月四川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2017年7月四川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2017年7月四川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2017年7月,四川省发生了一次强降雨天气过程,造成了严重的水灾和山洪灾害。

该次暴雨主要出现在7月1日至5日,其中7月2日至3日出现了最强雨势,导致数十个地
区受灾,数百万人受到影响。

该次强降雨是由于副热带高压和西南低涡相互作用,加上季节性的暖湿气流影响,导
致四川省内大范围的降雨。

其中,南部和东北部地区受灾最严重。

据气象部门监测,7月2日至3日,南充市、达州市、广安市等地的24小时降雨量超过了200毫米,其他地区也普遍超过100毫米,甚至多达300毫米以上。

强降雨引发了大量的山洪和泥石流,导致许多公路被淹没或被毁坏,造成交通瘫痪。

此外,降雨还导致了一些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内涝,河水涨至警戒线以上,部分村庄被淹。

针对这次灾害,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排涝、抢险救援和疏散受灾人员等。

同时,各地方政府也积极组织群众参与救援工作,资金和物资也纷纷捐赠给受灾地区,帮助
灾民渡过难关。

综上所述,四川省2017年7月的强降雨天气过程给当地民众带来了严重的灾害。

但是,政府和各界群众的积极救援行动表明了当地人民的团结和互助精神。

今后,我们需要加强
气象预警和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建设,以应对未来更加激烈的气象变化和自然灾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绵阳市“7月23日~26日”暴雨天气过程分析总结摘要本文采用了绵阳市常规气象资料和500hpa、700hpa和850hpa高空形势,结合多普勒雷达产品分析应用,总结出了这次过程的主要成因是发生在亚洲中高纬为稳定的两槽一脊、副热带高压不断西伸的环流背景下,其中西北低涡-切变及副高西伸加上受高空低槽和西南暖湿气流的共同影响是造成此次大暴雨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暴雨;副热带高压;回波
中图分类号p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34-0031-02
0 引言
绵阳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中上游地带。

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绵阳气候宜人,是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平均降水量
826mm~1 417mm,空气比较潮湿,相对湿度全年平均在70%~80%之间,境内海拔高度差别很大,最高处海拔有5 588m,最低海拔307m。

常年的主要灾害有暴雨和泥石流等气象灾害。

7月23日~7月25日,受高空低槽和西南暖湿气流的共同影响,绵阳市普降特大暴雨(其中,梓潼建兴降雨量近300mm,梓江梓潼水位站25日7时30分洪峰流量5 634m3/s,超警戒水位2.44m,距保证水位仅0.06m)。

1 天气实况
7月23日8时到7月24日8时绵阳市中东部普降大到暴雨,部分地方大暴雨。

其中雨量较大的有(单位:mm):石马 214.5、龙
门 187.7、仙海 149.6、杨家 145.8、青义 129.5、安县 141.3、青莲 170.2、许州 166.5、仙峰 159.4、梓潼 143.3;7月24日8时~7月26日8时累计雨量表(单位:mm):绵阳83.7,平武33.0、北川104.5、安县79.7、江油118.5、三台172.1、梓潼114.9、盐亭106.6。

全市共有34个乡镇受灾,受灾人口达33.37万人,直接经济损失3.5469亿元。

2 暴雨成因分析
2.1 500hpa高空形势及影响系统分析
根据2010年7月24日8时500hpa实况分析,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23日略有东退后,24日开始逐日西伸,青藏高原东北部一直有一小高压存在,在两个高压之间有一低涡-切变,切变底部向南伸至盆地北部,低涡中心从22日~23日略有东移,其切变底部在东移过程中扫过盆地西北部,造成了盆地西北部的大暴雨。

7月24日8时,副热带高压被向南加深的东亚大槽切断,残留在大陆部分的副高、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小高压与蒙古高压打通,在此高压底部,形成一个低涡,低涡的切变伸至盆地北部。

7月24日20时500hpa实况分析,低涡略有南压,盆地西北部处于低涡底部控制,致使之前已经连续出现大暴雨的绵阳市在24
日夜间再次出现大暴雨。

7月25日8时500hpa实况分析,副高与大陆高压打通,致使副高整体西伸,从而导致低涡切变进一步西退至川西高原一带,因此
25日白天开始,降水有所减弱,25日8时~26日8时雨量统计显示,降水主要以中到大雨为主,局部为暴雨。

7月25日20时500hpa实况分析,副高进一步西伸,588线位于110°e以西,四川盆地处于副高边缘的偏南气流控制,降水强度进一步减弱。

7月26日8时,副高588线控制着整个盆地,暴雨过程结束。

上述分析可见,此次过程发生在亚洲中高纬为稳定的两槽一脊、副热带高压不断西伸的环流背景下,西北低涡-切变及副高西伸是造成此次暴雨过程的重要因素。

2.2 700hpa,850形势分析
7月23日8时700hpa和850hpa分析,700hpa四川盆地为
8m/s~12m/s的偏南气流,与500hpa低涡相对应,850hpa盆地为偏南气流,盆地西北部有较强辐合。

7月24日8时700hpa和850hpa,广西经贵州至四川盆地有一支较强的东南气流,广西700hpa和850hpa的风速都达到
12m/s~16m/s,形成了南海水汽通道,而且在盆地西部有明显的风速辐合。

尽管之前降了大暴雨,能量有所消耗,但从700hpa的温度和露点温度条件来看,温湿条件对产生暴雨还是比较有利。

在7月24日夜间,随着副高西伸,东南气流有所加强,由于暖湿气流的输送,整个盆地西部的温湿条件对产生暴雨十分有利。

7月25日8时,盆地700hpa和850hpa的风速明显减弱,降水
趋于结束。

2.3 数值预报产品应用
此次过程期间,ec对500hpa副高和西北涡的位置预报都比较准确,自22日20时就准确预报了24日~25日副高的位置及其西伸,也准确预报了中低层的东南气流,但风速较实况要偏弱。

比较各家模式在23日20时起报的24日20~25日20时24小时雨量预报,各家模式均显示降水主要在盆地西部,但降水量级和暴雨区范围均较实况偏小,预报最好的是t639,其次是日本。

对于这次的大暴雨,各家模式的预报量级均偏小,而且降水中心较实况也更为偏西,尤其是日本和t639。

总之,此次过程ec形势预报效果较好,t639和日本的降水预报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2.4 多普勒雷达产品分析应用
根据2010年7月24日18时雷达图分析,24日下午18时左右,东部以及西北部开始有对流单体发展,梓潼出现了对流区。

成都、广元等地区也开始形成成片的对流区。

可以看出水汽条件还不是特别充足。

24日23时雷达图分析,对流区北移至江油、北川、平武以及梓潼的北部地区,最大达到62dbz,水汽分布与之相对应。

25日2时雷达图上,对流区南压至绵阳、三台、梓潼地区,形成一条回波带,水汽进一步加强。

25日14时雷达图回波明显减弱,最大只有44dbz,降水趋于结束。

3 回顾与总结
1)此次暴雨过程发生在亚洲中高纬为稳定的两槽一脊、副热带高压不断西伸的环流背景下,其中西北低涡-切变及副高西伸是造成此次大暴雨的主要原因。

在前期连续暴雨过程,能量得到一定释放的前提下,连续不断的暖湿气流提供了充足的后续能量;
2)对于这次大暴雨过程,绵阳市气象台虽及时发布了暴雨天气消息,但由于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长,产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

对于这种成片100mm以上的大暴雨,还是估计不足,对于ec以及各家数值预报所提供的信息,还需进行仔细分析与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