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目的论原则与电影片名的翻译
《2024年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范文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篇一一、引言在全球化背景下,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其片名的翻译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不仅关乎文化传播的准确性,也直接影响着观众的接受度和市场反响。
本文将从翻译目的论的视角出发,探讨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策略及实践。
二、翻译目的论概述翻译目的论是一种以翻译目的为导向的翻译理论,它认为翻译过程应紧紧围绕翻译目的展开。
在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过程中,翻译目的论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即准确传达原片名所包含的信息,同时考虑到文化差异和观众的心理预期。
三、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的策略1. 直译法直译法是英文电影片名汉译中常用的策略之一。
通过保持原片名的基本结构和语义信息,直译法能够准确传达原片名的含义。
例如,“The Shawshank Redemption”被译为“肖申克的救赎”,这一译名准确地反映了原片名的主题和情感色彩。
2. 意译法意译法侧重于传达原片名的意境和情感色彩,而非逐字逐句地对应原文。
例如,“Forrest Gump”被译为“阿甘正传”,这一译名既体现了原片名的主题,又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
3. 音译法在某些情况下,音译法也是一种有效的汉译策略。
通过音译,可以保留原片名的独特性和辨识度。
例如,“Titanic”被音译为“泰坦尼克号”,这一译名在保持原片名音韵的同时,也传递了影片的题材信息。
四、实践案例分析以英文电影片名“The Fault in Our Stars”为例,其汉译为“星际穿越之错”或“生命因爱而错”等版本。
从翻译目的论的视角来看,这些译名在传达原片名基本信息的同时,也考虑到了文化差异和观众的心理预期。
首先,“星”和“生命”都体现了影片的科幻元素;其次,“穿越”、“因爱而错”等词汇又传达了影片的悲剧色彩和情感深度。
因此,这些译名在准确传达原片名信息的同时,也符合了中文观众的审美习惯和心理预期。
五、结论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充分考虑文化差异、观众心理和翻译目的等因素。
《2024年从目的论角度浅谈英文电影片名翻译》范文

《从目的论角度浅谈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篇一一、引言电影作为一种全球性的文化传播媒介,其片名翻译的质量对于电影的推广和接受度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目的论角度,浅谈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高质量策略与方法。
二、目的论视角下的翻译目的论,作为翻译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认为翻译行为具有一定的目的性。
在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中,目的论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
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让目标语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原作,因此,电影片名的翻译也应以目标语观众的文化背景、审美习惯和接受心理为依据。
三、高质量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特点1. 文化适应性强:翻译后的电影片名应与目标语文化背景相契合,避免文化冲突。
2. 信息传递准确:电影片名应准确传递电影的主题、风格和情感等信息。
3. 吸引注意力:翻译后的电影片名应具有吸引力,能引起目标语观众的兴趣。
四、高质量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策略1. 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在翻译电影片名时,应结合直译和意译的方法,既要保留原名的基本信息,又要使译文符合目标语的文化习惯。
2. 借助于文化元素: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借助一些文化元素,如成语、俗语等,使译文更具文化内涵。
3. 创新与规范并重:在追求创新的同时,也要遵循一定的翻译规范,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五、实例分析以电影《The Shawshank Redemption》(肖申克的救赎)为例,其原名为“肖申克的救赎”,直译过来可能会让观众感到困惑。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了更具创意和文化内涵的“救赎之路——肖申克的故事”作为译名。
这个译名既保留了原名的基本信息,又具有吸引力,且符合中文表达习惯。
六、结论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我们在目的论的指导下,结合目标语观众的文化背景、审美习惯和接受心理进行翻译。
高质量的英文电影片名翻译应具有文化适应性、信息传递准确性和吸引力等特点。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应采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借助于文化元素和创新与规范并重等策略,以实现高质量的翻译效果。
《2024年从目的论的角度谈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范文

《从目的论的角度谈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交流的媒介,其影响力日益增强。
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作为电影传播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文化交流、增强观众观影体验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将从目的论的角度出发,探讨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与技巧。
二、目的论的概述目的论,即翻译目的论,是一种以翻译目的为导向的翻译理论。
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目的论强调翻译的目的性,即翻译应服务于电影的传播与推广,满足观众的文化需求和审美期待。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目标语观众的认知特点、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
三、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目的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目的是将原片名所蕴含的信息有效地传达给目标语观众,以促进电影的传播与推广。
在翻译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点:1. 文化信息的传递:通过翻译,将原片名中的文化信息传递给目标语观众,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电影的内容。
2. 吸引力:通过合理的翻译,使电影片名更具吸引力,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和观影欲望。
3. 准确性:确保翻译的准确性,避免因误解原片名而导致的观众对电影内容的误解。
四、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策略与技巧根据目的论的指导,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应采用以下策略与技巧:1. 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在保证准确传达原片名信息的基础上,根据目标语观众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灵活运用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方法。
例如,将《The Shawshank Redemption》(肖申克的救赎)译为“希望之光”,既保留了原片名的精髓,又使目标语观众更容易理解。
2. 简化与增补:对于一些过长或信息冗余的英文片名,可采用简化与增补的翻译方法。
简化是指将原片名中的冗余信息省略,只保留核心内容;增补则是在原片名的基础上添加相关信息,以帮助目标语观众更好地理解电影内容。
例如,《Jurassic Park》(侏罗纪公园)通过增补“恐龙”这一关键词,使目标语观众更易理解电影的主题。
3. 创新与再创造:在遵循翻译原则的基础上,可对原片名进行适当的创新与再创造。
目的论指导下电影片名的翻译

目的论指导下电影片名的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电影片名的翻译1.引言电影作为一种受众广泛关注的艺术形式,片名在电影推广和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如何准确地翻译电影片名,既能传达电影的主题和情感,又能符合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一直是翻译界争议的焦点。
本文将从目的论的视角出发,探讨电影片名翻译的原则、难点及影响因素,并以具体案例分析,总结片名翻译的一些经验和策略。
2.目的论与电影片名翻译2.1 目的论的基本概念目的论是翻译学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它强调翻译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特定的沟通需求和文化背景,翻译行为应以目标受众为导向。
在电影片名的翻译中,目的论的观点尤为重要,因为片名既是营销手段,又是对电影主题的概括和传达。
2.2 电影片名翻译的目的电影片名翻译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吸引目标受众:片名是电影的门面,直接影响观影者对电影的第一印象。
因此,片名的翻译要能够吸引目标受众,激发他们的兴趣,引起他们对电影的好奇心。
(2) 传达电影主题:片名应能够准确地概括和传达电影的主题和情感。
通过片名,观众可以初步了解电影的内容和故事线索,进而决定是否观影。
(3) 映射文化背景:电影是一种集合了情节、角色、语言、音乐等多种要素的艺术形式,涉及到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的观众。
片名的翻译要能够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适应目标文化的审美习惯和接受度。
3.电影片名翻译的原则与难点3.1 片名翻译的原则(1) 传神忠实原作:片名翻译要尽可能地忠实于原作的主题和情感,避免对原作进行过分的加工和改动。
(2) 考虑目标受众:片名要根据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进行翻译,使得观众能够直观地理解和接受片名所传达的信息。
(3) 简洁明了:片名要尽量简洁明了,能够一眼看出电影的主题和情感,避免过于复杂或晦涩的翻译。
3.2 片名翻译的难点(1) 文化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对电影片名的理解和接受度存在差异。
因此,译者要考虑如何在翻译中消除文化障碍,使得翻译片名在目标文化中具有合适的效果。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英文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在中国市场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喜爱。
电影片名作为电影的“第一印象”,其翻译质量直接关系到观众对电影的兴趣和期待。
因此,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出发,探讨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的策略与方法,以期提高翻译质量,促进跨文化交流。
翻译目的论是一种功能性的翻译理论,它强调翻译应以实现特定的交际目的为导向。
在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观众的文化背景、审美习惯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以实现电影片名的信息传递、情感传达和商业价值。
本文首先对翻译目的论进行简要介绍,阐述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然后,结合具体案例,分析英文电影片名汉译中常见的翻译策略,如直译、意译、音译等。
接着,探讨翻译目的论对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的指导意义,包括如何平衡文化差异、如何实现情感传达以及如何提升商业价值等方面。
对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翻译实践和研究提供参考。
二、翻译目的论在英文电影片名汉译中的应用翻译目的论为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持。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不仅要考虑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差异,还需要充分考虑到电影片名的目的和功能,即吸引观众、传达电影主题等。
在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中,翻译者通常会采用直译、意译、音译和创译等方法。
这些方法的选择和应用,往往取决于翻译者的翻译目的和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文化的理解。
例如,对于一些具有明确意象和象征意义的片名,翻译者可能会选择直译,以保持其原有的文化特色和艺术美感。
而对于一些难以直译或意译的片名,翻译者则可能会采用音译或创译的方法,以创造出新的、符合目标语言文化习惯的片名。
翻译目的论还强调翻译过程中的目标语言读者的接受度和反应。
因此,在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中,翻译者还需要充分考虑到目标语言读者的审美习惯、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等因素,以确保翻译后的片名能够引起目标语言读者的共鸣和兴趣。
《2024年浅谈目的论视角下的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范文

《浅谈目的论视角下的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篇一一、引言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交流媒介,其片名的翻译显得尤为重要。
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不仅关系到电影在中国的传播与推广,更关涉到文化交流与理解。
本文旨在从目的论的视角出发,探讨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策略和方法。
二、目的论视角下的翻译原则目的论是翻译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理论,认为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在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中,目的论的视角要求我们关注译文的受众、文化背景和传播目的,以实现最佳的翻译效果。
1. 受众导向原则在目的论的指导下,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应充分考虑中国观众的审美习惯和文化背景。
通过深入了解目标受众的需求和期望,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更加贴近观众,增强译文的吸引力和可读性。
2. 文化适应原则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英文电影片名中的某些元素可能在中国文化中无法得到充分的认同和理解。
因此,在汉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文化因素的差异,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写,以适应中国市场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
三、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的策略和方法1. 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直译能够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和语言风格,而意译则更注重传达原文的含义和情感。
在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以实现最佳的翻译效果。
例如,对于一些具有象征意义或文化内涵的英文电影片名,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传达其深层含义。
而对于一些简单的、直接的电影名,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保留其原有的语言风格。
2. 创新与规范并重在汉译过程中,既要遵循翻译的规范和标准,又要注重创新和突破。
通过运用修辞手法、添加文化元素等方法,使译文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译文的吸引力和可读性。
同时,也要注意遵循行业规范和标准,保证译文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四、案例分析以电影《Titanic》的中文译名为例。
该电影的中文译名采用了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
“Titanic”一词在英文中具有象征意义和历史背景,直译为“铁达尼”或“泰坦尼克”可能无法完全传达其深层含义。
《2024年从目的论的角度谈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范文

《从目的论的角度谈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篇一一、引言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其片名的翻译对于观众的理解和接受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看,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不仅要准确传达原片名的含义,还要考虑到文化差异、受众需求等因素,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本文将从目的论的视角出发,探讨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二、目的论与电影片名翻译目的论是一种翻译理论,它认为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目的论的核心理念是: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让目标语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原片,从而达到传播文化的目的。
因此,翻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语观众的文化背景、审美习惯、语言特点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三、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策略1. 直译法直译法是一种常见的翻译策略,它能够直接将原片名中的词汇和语义翻译成目标语。
在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中,如果原片名具有明确的含义和形象,且目标语中存在相应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可以采用直译法。
例如,“The Shawshank Redemption”可以直译为“肖申克的救赎”,这种翻译方式能够准确传达原片名的含义。
2. 意译法意译法是一种根据原文的含义和语境进行翻译的方法。
在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中,如果原片名中的某些词汇在目标语中无法找到对应的表达方式,或者直译会失去原片名的艺术效果和文化内涵,可以采用意译法。
例如,“Forrest Gump”可以意译为“阿甘正传”,这种翻译方式能够更好地传达原片名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效果。
3. 创意翻译法创意翻译法是一种在翻译过程中加入翻译者个人创意和想象的方法。
在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中,如果原片名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和文化内涵,翻译者可以在尊重原片名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创意和想象,以更好地传达原片名的艺术效果和文化内涵。
例如,“Dead Poets Society”可以翻译为“吟游诗人”,这种翻译方式更具诗意和文化内涵。
四、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注意事项1. 文化差异的考虑在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中,翻译者需要考虑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因素。
《2024年从目的论的角度讨论英语电影片名翻译》范文

《从目的论的角度讨论英语电影片名翻译》篇一一、引言电影作为一种全球性的文化交流媒介,其片名翻译的准确性和艺术性至关重要。
随着英语电影的引进,片名的翻译已经成为观众获取影片信息和引起观影兴趣的重要手段。
目的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对于电影片名翻译的指导具有积极意义。
本文将从目的论的角度,对英语电影片名翻译进行深入探讨。
二、目的论概述目的论,又称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性和功能。
在目的论的框架下,翻译被视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其核心思想是翻译的目的是在目标语文化中实现与原语相同的交际效果。
在电影片名翻译中,这一理论有助于指导译者准确传达原片名所蕴含的信息和情感,以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
三、英语电影片名翻译的目的在英语电影片名翻译中,目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传达原片信息:电影片名往往蕴含了影片的主题、情节和风格等信息,翻译时需准确传达这些信息。
2. 吸引观众注意:好的片名翻译能够引起观众的注意和兴趣,从而引导他们走进电影院。
3. 跨文化交流:通过翻译,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使电影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传播。
四、目的论在英语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在目的论的指导下,英语电影片名翻译应遵循以下原则:1. 准确性:准确传达原片名所蕴含的信息和情感,确保观众能够理解影片的主题和内容。
2. 简洁性:片名应简洁明了,易于记忆和传播。
3. 文化适应性:考虑目标语文化的特点和观众的心理需求,进行适当的文化调整。
4. 艺术性:在准确传达信息的基础上,注重翻译的艺术性,使片名更具吸引力。
五、实例分析以《Titanic》为例,其中文译名为《泰坦尼克号》。
这个翻译准确传达了原片名的含义和情感色彩,同时也具有文化适应性。
在中文语境中,“泰坦尼克号”这一词汇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历史记忆,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和兴趣。
此外,《Titanic》的译名简洁明了,易于记忆和传播。
这一成功的翻译案例体现了目的论在英语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6-01-28作者简介:蒋
宏,(1965-)男,渤海大学高职学院外贸系讲师。
翻译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的重要理论。
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创始人凯瑟琳娜・赖斯指出,翻译批评的依据应是原文和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
在赖斯和弗米尔合著的《普通翻译理论基础》一书中,他们主张以行为理论为基础,以文本的目的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创立了翻译的目的论。
目的论论者认为翻译是有明确的目的和意图。
这里的“目的”主要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
作为德国功能学派的主要倡导者之一,翻译学教授Nord在目的论的翻译法则中加入了忠实原则,进一步完善了这一理论。
目的论的现实意义在于它突破了传统的翻译理论,提出了翻译行为并不是单纯的语际转换,它更是译者目的的实现这一观念。
为翻译实践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可操作性。
一、目的论遵循的原则
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应遵循三个法则:
1.目的法则。
是目的论的首要法则。
该法则认为整个翻译过程,包括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的选择,都是由翻译行为所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的。
2.连贯性法则。
指的是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
所谓语内连贯是指译文必须能让接收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
3.忠实性法则。
指原、
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
语际连贯类似于通常所说的忠实于原文,而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则由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决定。
目的论是对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
首先,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带有特定目的的人类行为活动,而不是单纯的语言层面的转换问题。
翻译并不是以原文本为基础的符号翻译,而是一种在译者的作用下,以原文文本为基础的跨文化人类交际活动。
传统翻译理论通常把原语文本放在了至关重要的地位,往往要求翻译要忠实于原文,而目的论认为“目的决定手段”,“原语文本已不是译者的首要依据,原语文本只是译者再翻译前需获得的诸多信息的一种。
”在翻译原则方面,目的论认为翻译应遵循的首要法则是目的法则,即翻译行为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和翻译所要采取的手段。
译者可结合译文读者的社会文化背景、对译文的期待、交际需要等因素决定译文的交际目的。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文化比较,是在一定语境中进行的跨文化交际。
即把翻译放在一个宏大的文化语境中去审视。
任何跨文化的行为包括翻译都得考虑到文化差异,如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不同的行为规范以及不同的交际环境。
译文必须在目的语文化中有意义,能让接收者理解和认同。
二、电影名翻译的目的性
奈达认为翻译应达到“功能对等”,是指翻译应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在阅读、欣赏原文时相似的心理感受。
即翻译的根本任务是求得译名在音、形、义等方面尽量达到精神、事实、意境的对等,即最终使“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上基本相同”(奈达,金:1998)。
传统的关于电影名的翻译都是以奈达
翻译目的论原则与电影片名的翻译
蒋
宏
(渤海大学,辽宁锦州,121000)
摘
要:电影片名的翻译除了用传统的等效理论作为指导外,还应超越束缚,以“目的论”作为
理论依据,把电影看作有目的的交际行为,满足社会发展对电影片名翻译所提出的要求,实现电影内容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关键词:电影片名;目的论;翻译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877(2007)02-63-02
63
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在翻译过程中把原文置于核心地位,以便达到与原电影名的最大程度的“对等”。
例如JaneEyre《简爱》;Titanic《泰坦尼克号》;TrueLies《直实的谎言》;PiratesoftheCaribbean《加勒比海盗》等。
总的来讲,直译的片名都是继承了原片名简洁明了、信息量大、易于引起观众好奇心的特点。
而且,这些片名不带有浓厚的异域文化色彩,不会导致异国观众在理解上和接受上的难度。
三、目的论使电影片名的翻译方法多元化
目的论认为翻译所要遵循的首要法则是目的法则,这使电影名的翻译摆脱了“等效“的束缚,降低了原电影名在翻译过程中的指导与支配地位,有利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对所选择的词义作适当的引伸和夸张,以达到满意的效果。
很多片名本身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直译难以体现其中精髓,译者在综合、分析、理解原片内容、风格、情节甚至于文体等的基础上,对片名进行创造性加工,将它译成能反映原片特点的译名,以实现其文化、审美、经济等方面的对等。
如根据加拿大作家迈克尔・翁达捷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而成的theEnglishPatient,讲述的是以二战为时代背景下男女主角一段超越道德界限,浪漫凄美的爱情故事。
小说荣获英国布克文学奖,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保留小说原题对欧美观众很有吸引力。
而香港当地观众对小说知之甚少,若直译为“英国病人”,反而显得索然无味,译者因此将之另译为“别问我是谁”,抒情意味浓厚,又扣住了全片追寻英国病人身世的情节,深受当地观众喜爱。
而台湾译名“英伦情人”,也都扣住了影片凄婉的爱情主题,诗意浓厚,不失为佳作。
影片BathingBeauty,直译是《浴美人》,意译为《出水芙蓉》,“太液芙蓉未央柳”的无边春色一下到了眼前。
又如,以美国作家罗伯特舍伍德的一个剧本改编的同名电影WaterlooBridge,译为《魂断蓝桥》,堪称电影片名翻译的上乘之作。
该译名不仅吻合剧情,同时典雅蕴籍。
“蓝桥”二字借用了我国古代爱情悲剧的典故,把滑铁卢换成了蓝桥实乃译者呕心之绝唱。
与此异曲同工的是美国爱情片TheBridges0fMadisonCounty的译文。
原片名为《麦迪逊郡的桥》,如直译则平淡无奇,毫无文采,丝毫体现不出炙烈的爱情韵味。
译者把它翻译成《廊桥遗梦》,令人过目不忘。
爱情片Ghost翻译成《人鬼情未了》,令人回味无穷。
CourageunderFire是好莱坞第一部以海湾战争为题材的的影片,意为《火线下的勇气》,翻译为《生死豪情》;MissionImpossible是一部高科技的情报特工悬念动作片,译为《碟中碟》;美国影片Volcano描写大地震引起火山爆发,熔岩涌向洛杉矶市,勇士们奋勇救危城,译为《地火危城》,这些佳译比原片名更有震撼力,与影片内容相辅相成,增加了影片的吸引力。
目的论遵循的首要法则是目的法则,电影名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在实现电影名一般价值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其商业价值。
电影名的佳译会使整部电影的商业价值得到提升。
我们从近几年国外动画片的翻译中可以体会到这一点。
迪斯尼的动画片ToyStory《玩具总动员》风靡全国,其译名也随着电影的传播得到人们的认可,随之而来的其他动画片也都冠以“总动员”的称呼,像《海底总动员》(FindingNemo)、《超人总动员》(Incredible)、《汽车总动员》(Cars)、《鲨鱼总动员》(SharkTale)等等,这些译名充分抓住了受众的心理,具有较强的宣传优势。
同时,随着这些电影的上映,影片及片名在观众中得到强化和扩散,使“总动员”成为好动画片的代名词,增强了电影片名的商业价值。
译者还应充分把握译语文化特征和审美情趣,创造出观众所喜闻乐见的电影片名,引起其心理认同,强调新颖醒目,善于制造悬念,渲染气氛,激发审美愉悦而产生观看欲望。
比如将ItHaiaiaensOneNight译为《一夜风流》,SisterAet译为《修女也疯狂》,theNet《网络惊魂》,就十分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而惊险片TheRock的大陆译名《勇闯夺命岛》,港译《石破天惊》,台译《绝地任务》也都雅俗共赏,自然贴切,悬念十足,成功地体现了艺术性和商业性的结合。
四字词是汉语词汇的一个重要特征。
由以上译例可看出,四字词作为译名使用频率很高,它们在很大程度上能立刻引起观众认同感。
因此,四字词的译名往往有出奇制胜的效果,被译者广泛使用。
像Speed讲述的是发生在一列高速奔驰的列车上排除一颗定时炸弹的故事。
故事情节迭宕起伏,扣人心弦,真正反映了“生”与“死”全系于列车之“时速”,译名《生死时速》可谓经典之作。
上乘之作还比如:Entrapment《将计就计》;PlayingByHeart《随心所欲》;Matrix《黑客帝国》;BadB0vs《绝地战警》;Fugitive《亡命天涯》;HomeAlone《小鬼当家》;LiveFreeorDieHard《虎胆龙威》等。
翻译是从一种符号转换到另一种语言符号的再创造活动。
翻译的实质,是双语间意义的对应转换。
尽管直译法在影片片名的翻译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但由于语言因素(包括表达习惯、思维方式等以及语言承载的复杂多样的文化因素)的制约,译者在处理不同影片片名的翻译时,应以目的论为导向,在保留电影名艺术、文化价值的基础上,根据观众不同心理、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充分发挥语言的独特魅力,提升影片的商业化价值,以多元化的方式进行影片片名的再创造。
参考文献:
[1]贺莺:电影片名的翻译理论和方法,外语教学,2001,1.[2]郝附萍、李红丽、白树勤:实用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7.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