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PPT)古代诗歌五首优秀课件ppt
合集下载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 (共108张PPT)

黄河
译 文 : 浩瀚的沙漠上升起一股 孤 烟 又高又直, 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
译文: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告知我都 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山前线。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1.这首诗的首联交代了哪些内容?
目的
地点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微露出失意情绪。
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1.试着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2.疏通诗歌意思。
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只剩下。空,只、仅
译 文 : 举 目 四 望竟没有一个相识的人,(我) 只好放声歌唱来怀念古代的隐士了。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1.诗歌以《野望》为题,读首联,找找诗人“望”的 时间、地点,感受诗人“望”的心境。
地点
时间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呼应尾联,表现诗人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 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诗人“望”到了怎样的景色 ? 由 此 描 绘 了 一 幅怎样的画面?
上 (绘景)
尾联:紧张的斗争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大意。 2.深入研读诗句,感受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
2.诗歌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 天的“归雁”,它们正是远赴 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 以“蓬”“雁”自比,从中透 露出内心忧怨难言的激愤抑郁 之情。
3.《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 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 极自然”。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你觉得这两句诗好 在哪里?
译 文 : 浩瀚的沙漠上升起一股 孤 烟 又高又直, 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
译文: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告知我都 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山前线。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1.这首诗的首联交代了哪些内容?
目的
地点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微露出失意情绪。
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1.试着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2.疏通诗歌意思。
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只剩下。空,只、仅
译 文 : 举 目 四 望竟没有一个相识的人,(我) 只好放声歌唱来怀念古代的隐士了。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1.诗歌以《野望》为题,读首联,找找诗人“望”的 时间、地点,感受诗人“望”的心境。
地点
时间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呼应尾联,表现诗人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 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诗人“望”到了怎样的景色 ? 由 此 描 绘 了 一 幅怎样的画面?
上 (绘景)
尾联:紧张的斗争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大意。 2.深入研读诗句,感受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
2.诗歌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 天的“归雁”,它们正是远赴 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 以“蓬”“雁”自比,从中透 露出内心忧怨难言的激愤抑郁 之情。
3.《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 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 极自然”。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你觉得这两句诗好 在哪里?
第课古代诗歌五首ppt课件

讲授新课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将近社日,村里忙着迎神赛会,村民们在迎 神的箫鼓声中来来往往。 农家虽衣冠简朴,但古老的乡俗却很盛行。 箫鼓:名词作动词,吹箫击鼓. 古风:古老的乡俗.
讲授新课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诗由写景转入抒情,从村外之景转写村内之情。 “春社”,这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习俗。当这一天将 来临时,村子里不断的吹箫打鼓声音,响彻云霄, 洋溢着一片节日的欢快气氛。乡民们还要向土地神 祭祀,以祈求农事的丰收。诗篇不仅反映了农民们 渴望丰年的心愿,也表达了诗人喜爱农村生活的真 挚感情。
暗 , 几 家 农 舍 , 隐 现 于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它的妙处,不仅在善于描 写难状之景以及对仗的工巧,而是在于“等闲语言变 瑰奇”,出语自然天成,又富于哲理。把这种自然景 象摄入诗篇里,在唐代诗人的笔下早就描绘过,如王 维《蓝田山石门精舍》:“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 安知清流转,忽与前山通。”到了宋代诗人手里,也 有所描摹,如王安石《江上》:“青山缭绕疑无路, 忽见千帆隐映来。”
讲授新课
•上句通过一个“疑”字,把徐行山村 而周围山峦重迭、流水萦绕的迷路的 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承上, 把移步换形所见之繁花似锦的春日美 景,描绘得宛然在目。这样使感觉的 形象与视觉的形象有机结合在一起, 构成一幅优美动人而又奇妙的画面。
讲授新课
《唐宋诗醇》评这二句说:“有如弹丸脱手, 不独善写难状之景。”这个评价是有见地的。这一联 不仅写得极其自然,而且用语浅近,含意丰富;仿佛 信手拈来,然而出人意表。所以千百年来一直赢得人 们的普遍喜爱,如今已成为广泛流传的成语。当人们 吟诵这两句诗时,不单是欣赏这难以言状的美妙的山 村自然风光,而是从中领悟到它所蕴含的哲理思想的 启示——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 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 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古代诗歌五首75233(共55张PPT)

3.背景链接
(1)《登幽州台歌》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陈子 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 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 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 ,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 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 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 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 ,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 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 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燕昭王。
(4)念: 想到。 (5)悠悠: 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6)怆(chuàng)然: 悲伤的样子。 (7)涕: 眼泪。
2.诗意理解
【交流点拨】 直译:见不到往昔招贤的明君,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独自凭 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意译:回头看看哪有古代贤明君主的踪影,放眼望去也不见一 个礼贤下士的君主,我真是生不逢时啊。想到天悠悠而高远、地
尾联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你能体会到吗? 今天我们学习古代诗歌五首,随着诗人的生花妙笔,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后 以解上职书回 论乡 政2, ,.你为 为县 武认令 则段 天为简所所 赞颔诬 赏, ,联入 拜狱 麟中, 台哪忧 正愤 字两而 ,死 右个。 拾遗字。 用得最好?好在何处?
2.诗意理解
【交流点拨】 泰山,究竟是什么样子?青色的峰峦,在齐鲁大地连绵不断,望 不到尽头。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 面明亮一面昏暗。远望层云生起,不禁心胸摇荡,张大眼睛远望
语文 古代诗歌五首 课件(61张PPT)

学习任务二:游山西村
(2)诗人游山西村时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看到了村民的热情好客(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 豚),也看到了优美的景色(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 一村),还感受到了淳朴的风土人情(箫鼓追随春社近,衣 冠简朴古风存)。
学习任务二:游山西村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出自本诗的 名句,请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谈一谈其中蕴含的哲理。
第五单元 21 古代诗歌五首
设计说明
《古代诗歌五首》这五首诗富于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 沛,景象宏阔;有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有的感时伤别,关 心国运;有的以理入诗,发人深思,学习时要注意体会。对 《古代诗歌五首》的学习,要从读诗的角度入手,建议学生通 过诵读,品味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可在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 人情感的基础上,通过补充相关资料、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 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学习任务一:登飞来峰
(3)结尾两句中的“浮云”和“不畏”有何含义?这两句诗蕴 含了怎样的哲理?
浮云:这首诗中的“浮云”一语双关,既指飘浮的云,也用来 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反映了诗人对他们的蔑视。
不畏:表现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信心。 哲理:人不能害怕眼前的困难,应该关注大局,目标长远。
学习任务一:登飞来峰
1.诵读《登飞来峰》,感受诗韵,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 韵律。
2.反复诵读诗歌,借助课文注释和相关工具书,理解诗歌 基本内容。
学习任务一:登飞来峰
3.再次朗读诗歌,结合补充资料,思考并回答问题。 【资料补充】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王安石在浙江 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 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30岁,抱负不凡,正好借 登飞来峰一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41张PPT)语文七年下册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用“ / ”划出诗句 的节奏。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 层。
飞来山上千寻塔,高高的飞来峰顶耸立着千寻的高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听说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不畏浮云遮望眼,登上去不怕浮云遮住我的双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因为我身处塔的最高层上。
寂寞、悲凉,对不被理解、怀才不遇的悲叹。
3.“念天地之悠悠”你怎样对“悠悠”一词作出赏析? “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把个人放置到无边
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感。
诗句研读 4.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俯仰天地,天高地远,寰宇苍茫,反衬出诗人无比的 渺小和孤单。诗人不禁怆然涕下。这种悲哀里,蕴含着伟 大的孤独感,透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抚剑四顾茫茫而慷 慨悲歌的豪侠气概。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走进作者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 陵野老、杜陵布衣,世称“杜工部”“杜少 陵”。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 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代表作 有“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 吏》)“三别”(《无家别》《垂老别》《新 婚别》)等。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箫声鼓声紧紧追随,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 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的风气依然保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 拄着拐杖随时来轻叩柴扉,敲开你的家门。
3.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那个字用最好,请 你说说好在哪里? “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 4.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为什么千古年来被人们 广泛引用? 颔联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水环绕的路上,信步而行, 道路难辨,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 这两句诗已超越了自然景色所描写的范围,它丰富 的内涵——困境中仍蕴含着希望,不仅与人生的各 种境遇有惊人的契合之处,而且时时鼓舞着人们, 引起人们的共鸣,因此被广泛引用,显示出极强的 艺术生命力。人们常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 转机,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63张PPT) 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泰山极高,白日里 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 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 中。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 和眼界的空阔,充满对泰山迷人山色的沉醉。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览”字之中充满了诗人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 心和气概。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飞来峰上所看到的 景物,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 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望
杜
甫岳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 李白合称“李杜”(“大李杜”)。杜甫也常 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 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 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 《三别》等名作。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 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游山西村
莫:不要。
酒陆以清浑游为:贵浑。浊。
豚:小猪, 这里指猪肉。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腊酒:腊月所酿的酒。
诗意:不要笑农家腊月里 酿的酒浑浊,在丰收之年用丰 足的菜肴款待客人。
疑:怀疑。
暗:暗淡。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诗意:山重峦叠嶂, 水迂回曲折,正怀疑前 面没有路,(突然)出 现了一个柳绿花红的小 山村。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古体诗中表语气停顿的虚词 古体诗中,常用“之”“夫”“兮”“哉”等虚词,
表示语气停顿,使句式便于诗人表达情感,具有艺术感染 力。《登幽州台歌》上两句每句三个停顿,音节比较急促; 后两句各增加一个虚词“之”和“而”,多了一个语气停 顿,充分表达诗人的悲伤之情。前后句式,长短参错,增 强了艺术感染力。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58张PPT)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 家。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积极支持抗金将帅 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遭排挤打击,从隆兴府通判任上罢 官归里。陆游回到家乡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 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 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此诗即 在故乡山阴所作。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想到
悲伤,凄恻的样子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眼泪
全诗翻译 向前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 向后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天地的高远广袤, 我独自感伤,泪水流下!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俯仰古今, 写出时间漫长
登楼眺望,写 出空间辽阔
描绘了诗人孤独寂 寞苦闷的情绪
情感分析方法归纳
内容
对比联想 寻找连接点
诗人/时局
登幽州台
被贬
情感
孤寂苦闷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 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感和 孤独感。
过关练习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怎样的人生感慨?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杜甫
指山东地区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泰山
不尽,不断。
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望岳》杜甫
聚集
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 神奇秀丽
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于泰山, 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明一暗两部分/(黄昏和早晨)。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优秀PPT课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望岳》: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 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于是北游齐鲁。这首诗就是 在漫游途中所作。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 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登飞来峰》: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 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 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 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 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2.“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层云生起,使心胸 震荡;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归林。描绘了一幅 层云升腾飞鸟归林图
3.“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登上飞 来峰顶的千寻高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 看到旭日升起。描绘了一幅千寻塔望旭日图
四、文章烂兮,诗歌艺术手法之比
●直抒胸臆,感叹古代贤君不可见,后世明君不可遇,表 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报国无门的孤独悲凉。
●“闻说鸡鸣见日升”运用虚实结合手法,实写自己登高 远望,虚写在高塔上看到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 诗人的朝气蓬勃和对前途的信心。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议论,“浮云”一 语双关,既指眼前看到的云,又比喻困难、挫折、阻碍 等。表达了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和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 精神。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 答,写远望所见,总括泰山全貌,既点明了泰山的地理 位置,又写出了泰山的绵延、高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是聚集之意,运用拟 人辞,写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突出了泰山的神奇 秀丽。
●“飞来山上千寻塔”运用夸张手法,写山上古塔之高, 表现诗人立足点之高。
《望岳》:格律诗,五言律诗。二三停顿。 《登飞来峰》:七言绝句。四三或二二三停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
知识拓展
泰山,古称东岳,又名岱山、岱岳、岱宗、泰 岳、为五岳之首。 泰山拔起于齐鲁丘陵之上,长 达二百公里。主峰突兀,山势险峻,峰峦层叠,形 成“一览众山小”和“群峰拱岱”的高旷气势。泰 山多松柏,更显其庄严巍峨葱郁;又多溪泉,故而 不乏灵秀与缠绵。缥缈变幻的云雾则使它凭添了几 分神秘与深奥。
《望岳》
杜甫
作者介绍
杜甫,字子美,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怀抱“致君尧舜上,在使风俗淳”的理想,但仕途 坎坷,身经离乱,看到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就 用诗歌抒写情怀,反映时事。其作品思想深刻,境界 广阔,有强烈正义感和鲜明倾向性,风格沉郁顿挫, 形式多样。。由于他的诗真实的反映了所处的时代, 后世称为“诗史”;又由于他能忧国忧民,被誉为 “诗圣”。代表作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
字词积累
[岱宗]对泰山的尊称 [未了]不尽 [凌绝顶]登上最高山峰 [一览众山小]一眼望去四周的山都显得渺小了 曾(通“层”)
写作背景
写 作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
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衮州
背 (今属山东省)去。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马。 景 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
作者介绍
陈子昂,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青少年时轻财好施, 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 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 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曾 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 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 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 远见。38岁科辞官还乡,后 被县令迫害,冤死于狱中。
作者介绍
陈子昂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他反对唐初靡 丽诗风,力主恢复汉魏风骨。他的一些诗,风格苍凉 激越,是初唐诗歌革新的前驱者。其存诗共100多首,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 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其诗风骨 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 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 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术特色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 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 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 外动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 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 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 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写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 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 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 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武不听,反把 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 影,因此登上燕昭王为广招贤士而建的幽州台,极度苦 闷忧愤,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 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 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解读诗意
岱宗夫如何? 泰山啊怎么样了呢?在齐鲁大地 齐鲁青未了。 青青的山色绵延不绝。
造化钟神秀, 大自然把所有的神奇和灵秀都集中
阴阳割昏晓。 在泰山,山南山北的明暗分割。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时空背景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 为战国燕昭王所建,故址在燕国的国 报君黄金台上意, 都,今大兴县。燕昭王执政后,励精 提携玉龙为君死。 图治,为了使燕国逐渐强大,建黄金 李贺 台,置金于黄金台上,广招贤士,很 快就招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国家迅 速强大。后来乐毅带领大军攻打齐国, 攻陷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使齐国几 乎灭亡。
诗人情怀
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 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 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
问题探究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 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 事迹,表示无限钦慕。但是,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 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 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 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 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 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荡胸生曾云, 层层云升腾,涤荡心胸;飞鸟归 决眦入归鸟。 山,映入眼帘;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终要登上泰山顶峰,一眼望去, 四周重重山峦都显得渺小了。
整体把握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 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昂扬 向上、积极进取的远大抱负。
描绘形象
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体悟感情
通过这首诗的品读,你认为作者当时登上幽州 台的时候,诗人有怎样的感想呢? 前代的贤君既不可复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 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 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而自己却报国无门、 壮志难酬),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 然流泪了。(时间绵长、空间辽阔)
板书设计
俯仰古今,写出 时间的绵长
登楼眺望,写空间 的辽阔无限,与诗 人孤单悲苦的心绪
问题探究
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社会背景? 这首诗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
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 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 意义。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
知识拓展
猜猜看,下面的对联写谁?
“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 (朱德)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
知识拓展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岱(dài ) 了(liǎo) 眦(zì)
知识拓展
泰山,古称东岳,又名岱山、岱岳、岱宗、泰 岳、为五岳之首。 泰山拔起于齐鲁丘陵之上,长 达二百公里。主峰突兀,山势险峻,峰峦层叠,形 成“一览众山小”和“群峰拱岱”的高旷气势。泰 山多松柏,更显其庄严巍峨葱郁;又多溪泉,故而 不乏灵秀与缠绵。缥缈变幻的云雾则使它凭添了几 分神秘与深奥。
《望岳》
杜甫
作者介绍
杜甫,字子美,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怀抱“致君尧舜上,在使风俗淳”的理想,但仕途 坎坷,身经离乱,看到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就 用诗歌抒写情怀,反映时事。其作品思想深刻,境界 广阔,有强烈正义感和鲜明倾向性,风格沉郁顿挫, 形式多样。。由于他的诗真实的反映了所处的时代, 后世称为“诗史”;又由于他能忧国忧民,被誉为 “诗圣”。代表作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
字词积累
[岱宗]对泰山的尊称 [未了]不尽 [凌绝顶]登上最高山峰 [一览众山小]一眼望去四周的山都显得渺小了 曾(通“层”)
写作背景
写 作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
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衮州
背 (今属山东省)去。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马。 景 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
作者介绍
陈子昂,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青少年时轻财好施, 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 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 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曾 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 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 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 远见。38岁科辞官还乡,后 被县令迫害,冤死于狱中。
作者介绍
陈子昂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他反对唐初靡 丽诗风,力主恢复汉魏风骨。他的一些诗,风格苍凉 激越,是初唐诗歌革新的前驱者。其存诗共100多首,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 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其诗风骨 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 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 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术特色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 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 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 外动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 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 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 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写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 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 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 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武不听,反把 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 影,因此登上燕昭王为广招贤士而建的幽州台,极度苦 闷忧愤,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 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 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解读诗意
岱宗夫如何? 泰山啊怎么样了呢?在齐鲁大地 齐鲁青未了。 青青的山色绵延不绝。
造化钟神秀, 大自然把所有的神奇和灵秀都集中
阴阳割昏晓。 在泰山,山南山北的明暗分割。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时空背景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 为战国燕昭王所建,故址在燕国的国 报君黄金台上意, 都,今大兴县。燕昭王执政后,励精 提携玉龙为君死。 图治,为了使燕国逐渐强大,建黄金 李贺 台,置金于黄金台上,广招贤士,很 快就招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国家迅 速强大。后来乐毅带领大军攻打齐国, 攻陷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使齐国几 乎灭亡。
诗人情怀
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 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 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
问题探究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 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 事迹,表示无限钦慕。但是,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 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 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 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 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 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荡胸生曾云, 层层云升腾,涤荡心胸;飞鸟归 决眦入归鸟。 山,映入眼帘;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终要登上泰山顶峰,一眼望去, 四周重重山峦都显得渺小了。
整体把握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 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昂扬 向上、积极进取的远大抱负。
描绘形象
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体悟感情
通过这首诗的品读,你认为作者当时登上幽州 台的时候,诗人有怎样的感想呢? 前代的贤君既不可复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 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 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而自己却报国无门、 壮志难酬),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 然流泪了。(时间绵长、空间辽阔)
板书设计
俯仰古今,写出 时间的绵长
登楼眺望,写空间 的辽阔无限,与诗 人孤单悲苦的心绪
问题探究
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社会背景? 这首诗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
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 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 意义。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
知识拓展
猜猜看,下面的对联写谁?
“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 (朱德)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
知识拓展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岱(dài ) 了(liǎo) 眦(z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