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重点(山东省委党校经济管理班很准的)

经济学重点(山东省委党校经济管理班很准的)
经济学重点(山东省委党校经济管理班很准的)

简答题

1、什么是经济人?

答:所谓经济人,就是追求自己目标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的人。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假定:经济人是具有最大化动机的人;经济人是理性人;经济人拥有完全信息。

2、什么是机会成本和边际成本?

答:机会成本,就是人们在作出一种选择时所必须放弃的另外一种选择的收益。简言之,机会成本就是选择的代价。

边际成本,是产量的函数,它反映每一单位产量增量所引起的成本变化,即总成本的增量与总产量的增量变化之比。用公式表示即:MC=f(Q)=△TC/△Q。

3、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是如何确定的?(生产者均衡条件)

答:(1)借助两个工具: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

(2)借助图形分析:

生产要素的最佳投入组合就

是等成本线与等产量曲线相切之

点所表示的那种组合。这样,对

等成本线与等产量线的切点的确

定就成为对生产要素最佳投入组

合的确定。

(3)生产者做出选择时有两个判断原则:一是产量既定成本最小,二是成本既定产量最大。

生产者均衡的基本条件:MR=MC,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4、序数效用论认为如何实现消费者均衡?(如何实现效用最大化?)P86

答:(1)借助两个工具:无差异曲线(I)和预算约束线(AB)。

(2)如图所示:无差异曲线代表了消费者的主观选择,预算约束线代表了消费者的客观限制,如果把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约束线合在一个图上,那么预算线必定与无数条无差异曲线的一条相切于一点,在这个切点上,就实现了消费者均衡。

(3)预算约束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就是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满足点。该切点所满足的条件,即边际替代率=价格比率,就是消费者均衡条件,也就是消费者在既定的预算约束下实现效用最大化的条件。

5、均衡价格的形成过程。第50页

答:均衡价格是一种商品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致时

的价格,也就是该商品的需求量与供给量相一致时的价格,用图形来表示,就是这种商品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相交之点的价格。其形成过程,可以用下图加以说明。

(1)均衡价格是经过市场上需求和供给的相互作用及价格的波动形成的。

(2)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价格过高的情况。价格过高,就会出现供过于求情况,形成一种促使市场价格下降的压力,进而促使生产者把供给规模降至均衡水平。二是价格过低的情形。会出现供不应求,形成提高价格的推力,使供求趋于均衡点。

(3)总而言之,需求和供给的相互作用以及价格的波动,最终会使一种商品的价格确定在需求量等于供给量的水平上,在这个水平上,既没有供过于求,也没有供不应求,市场正好“出清”。这个价格就是均衡价格。

6、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

答:洛伦茨曲线是由美国统计学家M. 洛伦茨首先提出来的,它表明了一个国家不同比例的家庭得到了多大比例的货币

总收入,是用来衡量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一种曲线。图见174页。

基尼系数也被称为洛伦茨系数。基尼系数是根据洛伦茨曲线可以制定出测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标。它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G.基尼前先提出来的,并因此而得名。基尼系数=A/A+B。

实际基尼系数总是大于0而小于1,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均等,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等。

7、利润最大化原则。

答:对于一个生产者来说,利润最大化原则或利润最大化条件是:使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MR=MC

原因可以这样分析:

(1)MR> MC时,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品,所带来的新增加的收益(边际收益)大于为此所付出的新增加的成本(边际成本)。因此,增加生产会带来总收益的增加,生产者会扩大生产规模,以获得更多的利润。

(2)MR

(3)MR=MC时,生产者把可能获得的利润全部得到了,实现了利润最大化。

8、帕累托最优的定义

答:帕累托最优是评价资源配置效率、或者说确定资源配置最优化状态的一种经济学标准。其基本涵义是:在不减少其他任何人效用或福利的情况下,如果任何生产与分配的重新安排都不能增加另外一些人的效用或福利,这时的资源配置状态就属于最优化状态,即帕累托最优状态。

9、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市场失灵的原因及微观规制的措施(论述第4题)]

市场失灵,就是市场价格机制不能发挥或者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现象和领域。

市场失灵的原因:

(1)不完全竞争。垄断导致竞争失效。

(2)外部性。外部性造成资源配置失当。

(3)公共产品。公共产品导致市场无法发挥资源配置功能。

(4)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完全导致市场丧失正常作用。

对垄断的微观规制:一是反垄断法,二是公共管制。

对外部性的微观规制:一是行政措施:管制与指导;二是经济措施:税收和补贴;三是法律措施;四是自愿协商。

对公共产品的微观规制:解决公共产品的供给,改进公共产品的效率。

对信息不完全的微观规制:政府在信息方面进行调控,保护信息劣势一方。

10.资源配置效率的含义

答:资源配置效率可以分为两种涵义或者两个层次。

一是资源的利用效率,也称之为“生产效率”。是指一个生产单位、一个部门或一个区域,如何有效地运用供给它的资源,来实现产量最大化、收入最大化。

二是资源的配置效率,有人把这方面的效率称之为“经济制度的效率”。是指资源如何在不同生产单位、不同部门、不同区域、或者不同社会需要之间合理选择其配置方向和配置比例的问题。

11、通货膨胀的类型(或含义)。

答:通货膨胀是指一定时期内一般物价总水平的普遍而持续的上涨。具体包括:

(1)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投资规模过大和消费需求增长过快引起的。

(2)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即由于成本上升引起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

(3)供求混合推进型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由需求拉动和成本推进共同作用引起的。

(4)结构性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变动而引发的通货膨胀。

12、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或说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

答:回答这个问题应划上曲线进行分析(只划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即可)围绕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1)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认为,在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替代关系,二者表现为此消彼长,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斜率为负的曲线;

(2)现代货币主义代表弗里德曼提出长期菲利普斯曲线,认为在短期内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有替代关系,而长期来看,这种替代关系将消失,菲利普斯曲线将变成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

(3)理性预期学派则认为,无论短期或长期,在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都不存在替代关系,菲利普斯曲线不存在。

(4)第四种观点认为,失业与通胀会同时增长或降低,比如经济滞胀现象。菲利普斯曲线呈现为一条为斜率为正的曲线。

13、乘数理论和加速原理。

答:乘数理论:凯恩斯的乘数理论是关于投资变化和收入变化的关系的理论。他所说的乘数是指投资乘数。凯恩斯认为,当投资变动时,由其所引起的收入的变动量是投资变动量的K 倍,这个倍数K就是投资乘数,它实际上就是表示投资增量变化会引起收入增量多大程度变化的系数。通过乘数理论,可以看到投资变动所形成的膨胀缺口和紧缩缺口对国民收入所产生的成倍的影响。

加速原理:说明收入变化或消费变化与其引起的投资变

化之间数量关系的理论。该理论核心的概念是加速数。加速原理假定,收入的增加必定引起消费的增加,消费的增加必定引起消费品生产的增加,消费品生产的增加又必定引起资本品的增加。因此,收入的增加必定引起投资的增加,而且是引起投资加速的增加。

乘数理论说明投资变化对收入变化的影响;

加速原理说明收入或消费的变化对投资变化的影响。14、引致性需求

答:引致性需求,又叫派生需求,是指在要素市场上,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最终消费品的需求中派生出来的一种需求。这种需求不是为了本身自己的消费。15、等成本曲线的含义。

答:等成本曲线就是表示等量的成本所购得的两种生产要素(资本K和劳动L)的各种不同投入组合的轨迹。图见113页。

二、分析判断题

1、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P11-12

规范分析是指根据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树立经济理论的前提,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它要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实证分析简言之就是分析经济问题“是什么”的研究方法。侧重研究经济体系如何运行,分析经济活动的过程、后果及向什么方向发展,而不考虑运行的结果是否可取。

2、边际分析方法(增量分析)P34

边际分析方法是通过对增量变化的分析,来确定资源(生产要素)配置的合理边界或当事人行为的合理边界,确定实现均衡所要求的数量标准或几何条件。对经济活动的结果、对于资源的投入都可以从总量和增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增量分析就是边际分析。这种分析有利于反映经济活动的变动情况。

3、无差异曲线的特征。P83-84

第一、无差异曲线的斜率是负值。

第二,无差异曲线的密集性。

第三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斜率递减。

第四,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远,其所反映的效用水平就越高,反之,离原点越近,则意味满足程度较低。

第五,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4、需求曲线、供给曲线的特征。P41\P46

需求曲线的特征:(1)一般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光滑的曲线,它实际上意味着假设价格和需求是可以无限细分的,从而可以使得价格和需求的变化都具有连续性。(2)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这表明商品需求量的变化和价格变化成反方向的。(3)商品和需求量之间的关系是线性关系,也可以是非线性关系。

供给曲线的特征:(1)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斜率为正。(2)供给曲线既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3)供给与供给量意义不同。(4)供给曲线不只是一条,可有无数条。

5、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特征。P225-228

私人产品:是指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为赢利目的而生产和交换的产品。私人产品的特征:(1)消费是可以分割(2)购买时可以独享(3)购买方式:自己直接支付。(4)分配原则:市场价格。(5)个人有选择自由,不购买无权享用。(6)可以鉴别好坏,使用时较少浪费。

公共产品:是相对私人产品而言的,是指私人产品市场部门不愿意生产或无法生产而由政府提供的产品,是不具有或者很难形成排他性、竞争性的产品。从公共产品的消费来看,公共产品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非排他性。(2)非竞争性。(3)

是一种公共选择,带有一定强制性。

6、货币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P300-302\P310-311

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是L=M,即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

产品市场均衡的条件是I=S,即投资等于储蓄。

这两个市场均衡的实现都要受到国民收入和利息率的影响。

7、福利经济学是规范分析还是实证分析。(规范分析)P192

福利经济学是规范经济学,是以规范的方法来阐述观点,研究社会经济福利的一种经济学理论体系。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斯和庇古于20世纪20年代创立的。

8、基尼系数大小说明什么?P175

基尼系数是测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最小等于 0,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均;最大等于 1,表示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实际基尼系数大于 0,小于 1。基尼系数越低收入分配越均等,越高收入分配越不均等,一般认为 0.4 为警戒线。

9、经济人是自立的而不是自私的。P26-27

正确。所谓经济人就是追求自己目标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的人。但是我们不能由此推断所谓经济人就是自私的人。经济人是自利的,但不一定是自私的。

10、凯恩斯的乘数和加速原理。P289\P292

乘数理论:是用来分析投资变化与其所引起的收入变化之间数量关系的理论。当投资变动时,尤其所引起的收入的变动量将是投资变动量的k倍,这个倍数k就是投资乘数,投资乘数可以在两个方面上对收入的增量变化发生作用:一方面是投资增加时会引起收入成k倍的增加,收入的增加幅度要大大超过投资的增加幅度;另一方面就是投资的减少会引起收入成k 倍的减少,收入的减少幅度要大大超过投资的减少幅度。

加速原理:是说明收入变化或消费变化与其所引起的投资变化之间数量关系的理论,从两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方面它可以使投资加速度的增加;另一方面它也可以使投资加速度的减少。

11、利润最大化的条件。P132

边际收益=边际成本是对的, 如果说平均收益=平均成本则是错误的

三、论述

1、财政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及作用(联系实际)

财政政策是政府根据所确定的宏观经济目标,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变动以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和水平的经济政策。

一般所说的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而主动采取的政府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国家整个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

财政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作用,通常认为有下述几种:

1、“自动稳定器”作用。政府的收入和支出会随着经济的波动而自动发生变化,从而产生减轻以至消除经济被动的作用。

2、乘数作用。财政支出的扩张和收缩会引起国民收入同方向的乘数倍数的扩张或收缩。

3、挤出作用。财政开支的扩张,会导致居民和企业的消费支出或投资支出的减少,把它们给挤掉了,从而产生与政府扩张的目标相反的效应。一般说来,乘数的正向作用要大于挤出效应的负向作用。

比较常用的财政政策工具或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改变政府购买水平。

2、改变政府转移支付水平。

3、改变税率。

我国政府从2008年开始实施积极财政政策。2014年,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

1.适当扩大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保持必要的调控能力。2014年,为了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和惠民生,国家将继续加大对城乡基础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三农”、教育、科技、

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环境保护和节能环保等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投入。

2.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政府投资规模的合理增长。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投资,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等。

3.进一步深化财税改革,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出台并实施财政转移支付的意见,进一步完善税制改革,稳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机制等。

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近七年的时间里。在促进经济增长、调节供求关系和克服通货滞胀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积极作用:(1)促进经济平稳发展。(2)优化经济结构。(3)增加就业。(4)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2008年以来的积极财政政策对我国经济社会相对平衡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负面效应:(1)积极财政政策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效应在快速递减。(2)国债投资使用分散,投资效益不明显,民间投资启用不明显。

3、运用所学理论和规律分析农民增收困难问题。

农民增收问题十分复杂,农民增收困难的原因更为复杂。我认为西方经济学中至少有三条规律解释了农民增收难的深层次原因。

一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所谓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指的是在技术条件和其他要素投入都不变的情况下,连续投入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当达到一定点以后,边际报酬将出现递减的趋势。受这一规律的支配,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下,农民无法依靠土地实现增收。因为,在传统农业方式下,我国人口众多,农业劳动力一度处于供给过剩状态。有限的土地加上无限供给的劳动力,结果必然是劳动的边际报酬下降,从而使得农民依靠土地实现增收的愿望落空。

二是需求价格弹性理论。按照西方经济学的需求价格弹性理论,不同的商品,由于其在消费者的生活支出中占比重大小不同,由于其对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程度不同,因此,有些商品对价格十分敏感,当价格变动之后,消费者对这类商品的需求量将有较大的变化。这类商品属于富有弹性的商品。有些商品对价格变动反映十分迟缓,当价格变动以后,消费者对这类商品的需求量基本没有变化,或者变化很小。这类商品属于缺乏弹性商品。多数农产品就属于缺乏弹性的商品,消费者对于多数农产品,尤其是粮食等价格变化并不十分敏感。

解决方法:

首先,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思路,可以规避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其次,通过城市化,大规模减少农民。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现代化经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富裕农民的根本途径。

农民增收问题十分复杂,农民增收困难的原因更为复杂,可以从以下理论来简单分析说明。

一般来说农产品作为基本生活必须品是缺乏弹性的商品,不会因为丰收供给增加价格下降,而相应增加需求,也不会因歉收价格上升而大量减少需求,因此出现了越是丰收、价格越低、卖粮越难,收入难以增加的状况(谷贱伤农)。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弹性理论,农民应该调整种植结构,在保证一般大宗农产品的社会需求的前提下,种植一些高档的、有机绿色的、反季节的等富有弹性的农产品,不失为提高收入的途径。

由于土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致使农民只是在土地上增加物质要素的投入很难增收,而应转变方式,增加人力资源、先进技术和创新管理方面的投入方能提高收入。通过城市化,大规模减少农民。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现代化经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富裕农民的根本途径。

5、公共产品的效率和对策

公共产品存在的效率问题

(1)在公共产品需求和消费方面存在“搭便车”现象、“刚性”问题。

(2)在公共产品生产和供给上存在“寻租”现象和软预算约束问题。

公共产品的效率改进,主要有以下对策

(1)形成合理的公共产品决定程序和机制 ,降低公共产品的外在成本和决策成本,实现公共产品外部收益的最大化。

(2)使公共部门权力分散化、分离化,形成决策、监督、运营等部门相互制衡的机制 ,有效防止“搭便车”和“寻租”现象。

(3)引入市场部门 ,降低公共产品生产和供给的成本,提高效率。

(4)引入竞争机制 ,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提高整个社会公共产品的效率。

(5)各个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也有助于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

6、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原理和三大心理规律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是其《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核心思想,凯恩斯认为造成非充分就业的根本原因是有效需求

不足。这一原理的基本逻辑是:有效需求决定实际就业量,有效需求的大小决定着能否实现充分就业。由于消费函数、流动偏好、资本边际效率等基本心理因素的影响,有效需求是不足的,因此使经济达不到充分就业状态。政府必须干预经济,刺激有效需求,才能实现充分就业。

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递减、流动偏好、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是凯恩斯所认为的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的三大心理规律。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凯恩斯认为在人们消费需求的形成行为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心理规律,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它表明在收入增加的部分中,人们用于消费增加的部分日益递减。凯恩斯认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存在是造成来自消费方面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基本原因,而且它还表明国民收入水平越高,来自消费方面的有效需求却越不足。凯恩斯由于规律得出一个推论,认为高收入水平的人对消费需求增加的贡献不如低收入水平的人。因此,政府应当采取必要的收入调节政策,调节过分悬殊的收入分配,这有助于增加来自消费的有效需求。

流动偏好规律:流动偏好是凯恩斯解释人们的货币需求原因的概念,流动偏好是一种心理规律,它表示人们喜欢以货币形式保持一部分财富的愿望或动机,或者说是指人们对高流动性资产的偏好。人们的这种需求货币的流动偏好,出于三种动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大量的国民收入即没有

转变为消费支出,也没有转变为储蓄,更没有转变为投资,而是以货币形式滞留在流动性需求之中,成为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规律。资本的边际效率是指新增一个单位的投资所带来的新增利润。因此开始投资时,总是投资于资本回报比较高的项目,随后的投资,其回报率相对降低,以此往下,预期投资的汇报率就会下降。并且,投资者的心理很容易对未来产生悲观情绪,这也会使投资者趋于消极,使资本的边际效率下降。这样一来,投资需求不足,影响到宏观经济的平衡。

要使有效需求达到充分就业所要求的水平,就必须大力刺激消费和投资,尤其是要创造良好的投资气氛和环境,增强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努力释放有效需求,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出口的支撑作用,把拉动增长的消费、投资、外需这“三驾马车”掌控好。

7、通货膨胀的类型、原因、对策

通货膨胀的类型主要有四种:

(1)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投资规模过大和消费需求增长过快引起的。

(2)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即由于成本上升引起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

最新2018年山东省委党校研究生考试《现代管理学》复习参考题答案

2018年山东省委党校研究生考试《现代管理学》复习参考题答案 一、概念 1.法律监督法律监督是国家为了保障法律的实施所进行的监察督导活动。 2.风险型决策如果自然状态是不确定的,但决策者能根据预测情况计算 出事情发生的概率,并根据概率能对决策结果做好一定估计,这种决策 就叫做风险决策。 3.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下,管理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定 的职能和方法,对管理客体施加景响和进行控制的过程。 4.管理的经济方法经济方法是指管理主体,按照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 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包括各种经济杠杆、经济政策),通过调节各种经济 利益关系,以引导组织和个人的行为。保证管理目标顺利实现的方法。5.管理的系统观念管理系统观念是指管理主体自觉地运用系统理论和系 统方法,对管理要素、管理组织、管理过程进行系统分析,旨在优化管 理的整体功能,取得较好效果的观念。 6.管理的循环规律即任何管理都要经过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等几个 基本阶段的循环。 7.管理共有规律指所有管理活动都共有的规律,也是一些具有一般性、 普遍性的规律。 8.管理计划指为实现组织既定的目标,对未来的行动进行规划和安排的 活动。 9.管理技巧性规律在管理中,有些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技巧由于抓住 了事物发展的普高矛盾,对解决管理问题具有普遍适用性和规律性,我 们把这一类的规律给予特殊分类。称之为管理的技巧性规律。 10.管理客体所谓管理客体也可称为被管理对象,是指能够被一定管理主体影响和控制的客观事物。 11.管理派生规律派生规律主要是指从共有规律中派生出的规律。 12.管理艺术管理者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智慧和直觉,迅速及时,随机应变,而又准确有效地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能力。 13.管理主体指在管理过程中具有主动支配和影响作用的要素。 1

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区别(一)

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区别(一) 由于经济管理一词的使用频率非常高,所以许多人误码以为经济学和管理学大同小异。事实上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区别是有很大区别的两门学科。他们的根本区别在于经常学和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人在经济学和管理学中都是行为主体,但作为独立学科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并不研究每一个具体的、各不相同的人;而是根据各自的学科目的和研究对象,基于人们的一般的普遍的行为特点,对人作抽象化、概念化的假定,以便于分析。这样得出的对人的认识就是行为主体的基本假定,这种基本假定是进一步分析的基本前提。因此对行为主体的不同认为或假定导致以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根本区别。经济学和管理学中对行为主体假定的表现在行为主体的基本倾向和相互关系两方面。 一、行为主体基本倾向的区别 对行为主体基本倾向的抽象化认识形成经济学和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经济学和管理学有不同的派别,在经济学和管理学各自内部不同派别之间的对人性假设的认识也不一致,但这种不一致辞只是大同小异,而两门学科之间却有很大的区别。 (一)经济学的人性假设 经济学以节约成本、扩大产出、优化资源配置为目标考虑规则的合理性,只能从大多数的一般行为出发进行分析,所以假定人是经济人(EconomicMan)、理性人(RationalMan),或者是具有机会主义(Opportunism)倾向的人。 经济人的行为决策从自己的经济利益了出发,通过收益与成本的比较使其净收益最大化。当然,讲到最大化时都是指一定条件下的尽可能大,而不是无限大,即最大化是条件极值。理性人的基本倾向与经济人一致,只是把经济利益扩大到综合利益和长期利益。如暂时的奉献是为了长远利益或心理上和声望上的满足。但是,经济学同时也认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是一般等价物,而且具有可测性、可比性和客观性,因而是衡量交易对象的价值和人(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的难以替代的尺度。所以综合利益的基础当然是经济利益,其衡量尺度也多用市场交易价值。因此。经济学的行为就是理性的行为,理性的行为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经济人假设借助于可计量的货币作尺度,特别有利于定量化分析或模型化,但经济人的假定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学的目标,而不是为了计量和模型化,这可从较少使用定量分析和模型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新制度主义经济也挖于假定人是经济这一事实中得到证明。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人性假定,但隐含着经济人的假设。因为马克思把经济作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把经济基础作为上层建筑的决定因素,把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贪欲作为其理论前提。无疑,马克思是把行为主体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作为前提的,只是这一前提在分析抽象规律和资本家的行为特点时强调的多;而在分析工人的行为特点时强调的少。新制度经济学仍然认为人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特征,只是对行为的理性程度颇有微词,认为人只具有有限理性(BoundedRationality),但是他们认为人具有机会主义倾向,总想搭便车(FreeRider)。机会主义就是不仅追求自身利益,而且想方设法用诡计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尽管不一定所有的行为主体都表现为明显的机会主义,但很难肯定哪些人的机会主义倾向更小。显然,新制度经济学在否定完全理性的同时却更强调追求经济利益及其手段。从行为主体的基本倾向来看,这与经济人假设并没有很大的区别。 (二)管理学人性假设 管理学以激励人的积极性、提高组织效率为目标,必须兼顾多数人的一般行为和少数人的特殊行为,因为少数的特殊行为以对提高组织效率非常重要。正因为如此,经济学坚守着经济人(机会主义)假设,而管理学却认为追求经济利益虽然是人的基本需要,但在人的多种需要中属于低级需要,因而管理学对人性的假设早已超越了经济人假设,而有了复杂人、社会人、管理人等新理论,沿着这一方向,管理学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并独立发展起来。

山东省委党校在职干部研究生经济管理考点

现代管理学 一、概念解释题 1.公共关系:是指现代组织与有关公众之间相处的社会关系状态以及现代组织为了保持和发展它与公众的良好社会关系而采取的一系列科学的政策和合情、合理、合法的行动。 2.管理:是指在一定环境下,管理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定的职能和方法,对管理客体施加影响和进行控制的过程。 3.管理的法律方法:是指运用立法、司法和遵法守法教育等手段,规范和监督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以使管理目标顺利实现的方法。 4.管理的行政方法:是指管理主体运用行政权力,按照行政层次,通过下达各种行政命令、指示、决议、规定、指令性计划和规章制度等手段,直接控制组织和个人的行为,以保证管理目标实现的方法。 5.管理的经济方法:是指管理主体,按照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包括各种经济杠杆、经济政策),通过调节各种经济利益关系,以引导组织和个人的行为,保证管理目标顺利实现的方法。 6.管理的社会心理方法:是指在管理过程中运用社会心理学知识,对人们的社会心理进行详细了解和科学分析,按照人

们的社会心理活动和规律性,进行有效管理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 7.管理的循环规律。即任何管理都要经过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等几个基本杰顿的循环,也就是美国管理学家戴明所说的P、D、C、A循环。这是一种大循环套小循环的循环,是螺旋式上升的循环。 8.管理的择优规律:即任何管理都必须研究人的心理、动机和需要,考虑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形成强大的生产或者工作动力的问题。 9.管理计划是指为实现既定目标,对未来的行动进行规划和安排的活动。 10.管理决策:是指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提出、选择并实施行动方案的全过程。 11.管理客体也可以称为管理对象,是指能够被一定管理主体影响和控制的客观事物。 12.管理目标是指人们进行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13.管理实施是指用行动来实现政策、指令等。 14.管理信息是指在整个管理过程中,人们收集、加工和输入、输出的信息的总称。 15.管理艺术是指管理者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智慧和直觉,迅速及时,随机应变,而准确有效地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能力

【开题报告】关于中共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关于中共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摘要:以下是小年整理的关于中共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希望度大家有所帮助。 论文题目: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环境制约因素及其对策 学号: 姓名: 专业:区域经济学 研究方向:环境经济与环境管理 入学时间: 班次: 指导老师: 填表时间: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环境制约因素及其对策 一、选题意义及预期目标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当前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任务。同时,又面临着相当严峻的问题和困难。作为区域经济,如何在激烈的国际、区际竞争中,正确分析面临的环境制约因素,努力做到扬长避短,变不利为有利,确保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这是一个重要的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旨在多角度

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环境制约因素,提出种种对策,以求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国内外有关学术动态及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80 年代末,可持续发展理论开始提出,但至今对经济发展的环境制约因素研究仅局限于宏观的认识,如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污染物破坏问题、经济技术水平问题等。而对区域经济的环境制约因素,特别是一些微观内在因素研究甚少。作者拟从微观与宏观的结合点上加以探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环境制约因素,并提出一些措施和对策。 三、论文写作提纳 前言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背景、研究的意义、目的、基本技术路线。 一、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制约 (一)环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基础; (二)区域经济发展对环境产生反作用; (三)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才能相得益彰。 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环境制约因素 (一)失衡增长导致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二)区位资源的不平衡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三)现有环境管理体制与国际不配套制约环境经济发展。

2020年中央党校政治学原理考研模拟试题

中共中央党校2020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入学考试模拟试题 科目代码:631科目名称:政治学原理 一、名词解释 1.政治人; 2.政治权力; 3.行为主义政治学; 4.市民社会; 5.政治发展; 6.正义; 二、简答 1.政治学在多大程度上成为科学; 2.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内容; 3.政治合法性的基础; 4.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关系; 三、论述 1.简述政治参与的作用; 2.简述政治民主化的三次浪潮; 考研专业课答题技巧: 扫一扫,分享更多的考研资料 ?答题基本要求 1、全面 全面,是指完整地回答出所有的得分要点,没有遗漏。一般来说,在专业课考试中,基本理论知识的考查对绝大多数考生并不构成威胁,通常都能获得基本

分数。但要得到高分应尽量答得全面一些,涉及到一些细小的知识点比如年代、人名、论著名,最好知道几个就写几个,因为这种题型考的就是记忆。简答一般不须展开,最重要的要答得全面,这种题型绝对是踩点给分。因为原则上,阅卷时按点给分,有点有分,没点没分。 2、准确 准确,是指采用标准、规范的用语进行语言表述,表达严谨。专业课是考查你的专业素质,因此既要全面,是每个方面都有所涉及,又要严谨有深度,在每一点上都要分析的透彻,令人信服,展现你扎实的专业功底。 3、逻辑性强 逻辑性强,是指答题要点之间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特别是论述题,要有知识点的适度展开。论述题题目一般最后出现,往往分值较高,临场发挥比较大,有两个最常出现的问题: 一是不能很好地组织和展开对问题的理论分析。专业课考试目标之一是考查大家在专业领域中进行学术研究的潜力,不能对问题进行有条理、有层次的科学分析就不能得到较高分数。 二是对现实问题和本专业的学术研究不了解。这样的考生难以适应将来的学习和研究工作,因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与本科生阶段的学习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前者具有更强的研究性质。因此,在答这类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基本理论和观点的掌握,思维逻辑的清晰,同时也要兼顾语言的组织和表达。 4、卷面整洁 说到卷面的整洁,首先肯定是要保证我们的书写清晰,至少要让阅卷老师能毫不迟疑地认得出你写的是什么。除此之外,帮帮还想要提醒大家的是,卷面上任何反常的细节,都可能被怀疑作弊试卷。毕竟被怀疑作弊不是一件好事,所以大家一定要多加注意。 ?各题型答题技巧 如果报考院校有提供考试样题和参考答案,请大家仔细研读。这部分内容是最接近真题和最接近阅卷答案的材料。可以说,出题人已经把阅卷答案示范给我们看了。千万不要怀疑,什么这个答案写的如此简单,字数少之类。因为阅卷是按点给分的,而不是看你写了多少个字。

经济管理学的区别毕业论文

经济管理学的区别毕业论文 目录 第一章经济管理学行为主体基本倾向的区别 (1) 1、经济管理学的人性假设 (1) 2、经济管理学人性假设 (2) 3、人性假设的区别及其对经济管理学的影响 (3) 第二章经济管理学行为主体关系的区别 (4) 1、经济管理学中行为主体的关系 (4) 2、经济管理学中行为主体的关系 (4) 第三章经济管理学小结与补充说明 (7) 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9) 致敬 (10)

第一章经济管理学行为主体基本倾向的区别对行为主体基本倾向的抽象化认识形成经济学与经济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经济学与经济管理学有不一样的派别,在经济学与经济管理学各自部不一样派别之间的对人性假设的认识也不一致,但这种不一致辞只是小异,而两门学科之间却有很大的区别。 1、经济管理学的人性假设 经济学以节约成本、扩大产出、优化资源配置为目标考虑规则的合理性,只能从大多数的一般行为出发进行分析,所以假定人是经济人(Economic Man)、理性人(Rational Man),或者是具有机会主义(Opportunism)倾向的人。 经济人的行为决策从自己的经济利益出发,通过收益和成本的比较使其净收益最大化。当然,讲到最大化时都是指一定条件下的尽可能大,而不是无限大,即最大化是条件极值。理性人的基本倾向和经济人一致,只是把经济利益扩大到综合利益与长期利益。如暂时的奉献是为了长远利益或心理上与声望上的满足。但是,经济学同时也认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是一般等价物,而且具有可测性、可比性与客观性,因而是衡量交易对象的价值与人(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的难以替代的尺度。所以综合利益的基础当然是经济利益,其衡量尺度也多用市场交易价值。因此。经济学的行为就是理性的行为,理性的行为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经济人假设借助于可计量的货币作尺度,特别有利于定量化分析或模型化,

安徽省委党校经济管理研究生班试卷

安徽省委党校经济管理研究生班试卷 一、简释: 1、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指我国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3、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标准。 4、民主区域自治: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5、美丽中国生态文明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6、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四大特色”: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简答: 1、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名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 4、社会主义公平保障体系的内容:权力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三者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6、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含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一切从中国国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7、和平与发展的含义: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要求;和平与发展仍是摆在世界各国人民面前的、尚未解决的大问题。 三、论述: 1、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特主义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

完整word版,2019年四川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学原理》模拟试题(内部资料)

2019年四川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学原理》复习模拟试题 (内部资料) 1.政治的含义和本质(名词解释) 政治涵义的共同特点:(1)政治带有强制的特征。(2)国家和政府制度应该是政治的重要内容。(3)政府或公共权力是政治的核心。因为权力是强制的基础,没有权力也就不存在强制。政治的本质。就是争取、维护、调整或分配不同的阶级或集团的利益。政治就是人们为了自身的利益,围绕国家政权或公共权力进行的活动,由此产生的关系。政治的主体是特定的社会集团和个人。这里的集团是指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阶级、阶层、利益集团、党政民族地区等。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权力。国家作为暴力机器,是一种具有强制性、主权性和权威性的力量。因此,谁掌握了国家权力,谁就会在政治斗争中取得主动地位。政治的主要内容,是政治主体的活动和相互关系。只有围绕国家政权或公共权力的社会活动才是政治活动,才会构成政治关系。政治行为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换句话说,政治行为就是人们利用国家权力追求利益分配的行为。

2.政治的作用(简答) 政治属于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决定,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但是,政治是上层建筑的主体部分,它有相对的独立性,政治关系对上层建筑的其它部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它不仅是法律关系的基础和前提,而且对文化、道德等都具有巨大的影响和制约力。 1.政治关系的含义(名词解释)政治关系是指政治主体之间围绕国家政治权力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它包含以下三种含义:(1)政治关系是指政治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2)政治关系是围绕着国家权力而形成的社会关系。(3)政治关系的根本目的是追求自己的利益。 2.政治关系的特征(简答) (1)客观性。政治关系有上层建筑决定的根本特性说明,政治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社会存在,而不是人们的主观意志决定的。(2)复杂性。政治关系的复杂性是由政治主体的多元性和利益的多元性决定的。(3)变动性。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主体的变化、外部条件的变化,都会引起政治关系的变化。 3.政治角色(名词解释):政治角色是指与政治参与者特定的政

山东省委党校法理学作业题及答案资料

第一讲 1、法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法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法和全部法律现象及其规律性,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问题。 2、法理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问题。 法理学包括三个核心概念和两个基本问题。 ?核心概念是法学、法律与法治。 【法学】研究法律这一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问,它以特定的概念、原理讨论法律现象,寻求法律问题的答案。 【法治】指主要依靠不受人的感情支配的法律来治理国家,也指对人们行为的指引主要通过一般性规则的方式,还指民主、共和政制。 ?基本问题是:1)法律是什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法律是由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效力和严格程序的行为规则体系。狭义的法律是代议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在我国,是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颁布,其效力和地位仅次于宪法,而高于行政法规和其他法规。 2)为什么需要法律?法律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法律是万万不行的。法律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法律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法律是全体国民意志的体现,国家的统治工具。在社会行为规制的各种手段中法律有着道德、组织等手段所不能比拟的作用。主要作用有:维护政权统治;稳定社会秩序;保护私有财产;引导价值取向。 3、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 法理学是我国法学体系中处于基础理论地位的理论学科,是“法学的法学”。 法理学与部门法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法理学与法制史、法律思想史的关系是“论”与“史”的关系。 法理学同法学边缘学科及交叉学科的联系更为紧密,法理学与法哲学、法律解释学、法律逻辑学、法经济学、法律社会学等难解难分。 4、法理学的学习方法有哪些?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法学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作为自己的根本方法:①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③坚持社会现象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观点。④坚持社会历史的发展观点。⑤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观点。 2)法学特有的专门的研究方法。 价值分析方法:任何一种社会规范,都是一种价值准则,法作为调整社会生活的规范体系,它的存在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实现一定价值的手段,因此价值分析方法就成为法学特有的研究方法。

(完整版)2019年四川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学原理》模拟考试题(内部资料)

2019 年四川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 《政治学原理》复习模拟试题 (内部资料)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 1.政治的含义和本质(名词解释) 政治涵义的共同特点:(1)政治带有强制的特征。(2)国家和政府制度应该是政治的重要内容。(3)政府或公共权力是政治的核心。因为权力是强制的基础. 没有权力也就不存在强制。 政治的本质。就是争取、维护、调整或分配不同的阶级或集团的 利益。政治就是人们为了自身的利益. 围绕国家政权或公共权力 进行的活动. 由此产生的关系。政治的主体是特定的社会集团和 个人。这里的集团是指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阶级、阶层、利益集团、党政民族地区等。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权力。国家作为暴力机器.是一种具有强制性、主权性和权威性的力量。因此.谁 掌握了国家权力. 谁就会在政治斗争中取得主动地位。政治的主要内容. 是政治主体的活动和相互关系。只有围绕国家政权或公 共权力的社会活动才是政治活动. 才会构成政治关系。政治行为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换句话说. 政治行为就是人们利用 国家权力追求利益分配的行为。 - 1 -

2.政治的作用(简答) 政治属于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决定. 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但是. 政治是上层建筑的主体部分.它有相 对的独立性.政治关系对上层建筑的其它部分具有决定性的作 用.它不仅是法律关系的基础和前提. 而且对文化、道德等都具有巨大的影响和制约力。 第二章政治关系与政治结构 1.政治关系的含义(名词解释)政治关系是指政治主体之间围绕国家政治权力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它包含以下三种含义:(1)政治关系是指政治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2)政治关系是围绕着国家权力而形成的社会关系。(3)政治关系的根本目的是追求自己的利益。 2.政治关系的特征(简答) (1)客观性。政治关系有上层建筑决定的根本特性说明. 政治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社会存在.而不是人们的主观意志决定 的。(2)复杂性。政治关系的复杂性是由政治主体的多元性和 利益的多元性决定的。(3)变动性。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主体的变化、外部条件的变化.都会引起政治关系的变化。 3.政治角色 (名词解释):政治角色是指与政治参与者特定的政 - 2 -

经济管理复习题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正确,请将所选答案的字母写在括号内。每题1分,共20分。)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的市场经济。 A.自由放任B.政府微观调控C.国家宏观调控的现代D.同西方市场经济有根本区别 2.我国产业政策体系的核心是()。 A.产业布局政策B.产业结构政策C.产业组织政策D.产业技术政策3.通过动用经济杠杆调节经济利益而达到调控目的的手段是()。 A.行政手段B.法律手段C.思想教育手段D.经济手段 4.转变政府职能的根本途径是()。 A.加强宏观调控B.完善市场体系C.实行政企分开D.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5.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任务是()。 A.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B.确定国民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 C.确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D.正确处理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6.建立健全宏观经济管理组织机构的基本原则是()。 A.统一的原则B.民主集中制原则C.政企职责分开的原则D.精简的原则7.承担统一快凋任务的最综合的宏观经济管理部门是()。 A.财政部B、国家统计局C.国家计划委员会D.中央银行 8.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应是()。 A.生产活动的组织者B.经营活动的组织者C.企业的直接领导者 D.宏观经济的管理者和社会经济生活的调节者 9.影响社会总供求形成的最根本的因素是()。 A.物质生产的发展规模和水平B.进口商品的规模和水平C.出口商品的规模和水平D.商品储备动用的规模 10、由于管理机构工作效率不高,组织实施不力以及管理客体抵触而造成的管理活动的失效,称之为()。 A.实施性失效B.自动性失效C.环境性失效D.规模性失效 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是()。A,企业B.政府C.个人D.集体 12、在经济信息中,可供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国家计划用的信息,用于()。 A.管理决策信息B.管理指标和协调信息C.微观经济信息D.管理的实际操作信息 13.信贷杠杆的特点之一是()。A.具有强制性B.具有固定性C.具有转嫁件D.具有偿还性 14.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关键条件是市场的主体企业的()A.竞争性B.独立性C.垄断性D.控制性 15.我国现在实施的现代化建设战略属于()。 A.一元目标战略B.多元目标战略C.综合目标战略D.传统战略 16.一定时期内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等于()。 A.国民生产总值B.国内生产总值C.国民生产净值D.社会总产值 17.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核心是()。A.中国银行B.中央银行C.中国建设银行D.中国工商银行 18.考虑政策的时滞因素而进行的分配政策搭配是()。A.主辅搭配B.效应搭配C.松紧搭配D.时差搭配

2015年山东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法理

2015年在职研究生入学练习题 《法理学》 简答题 1、法律制定的概念和特点P248-249 答:法律定制一般称为“立法”,是指国家专门机关遵循掌握国家政权的社会集团的意志,根据一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使之上升为国家意志从而创制、修改和废纸法律的专门活动。 法律制定既包括有立法权的专门的国家机关进行的立法活动,也包括经授权的国家机关进行的立法活动。 法律制定是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活动。 法律制定是一项包括多种形式的法律变动的专门活动。 2、法律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基本特征P99 答:法律具有国家意志性,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法律以规定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 法律具有国家强制性,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3、当代中国的法律渊源P130-133 答:从层次上来看,当代中国法律的正式渊源有以下六种:宪法、法律、中央法规、地方法、规章、国际条约。 4、法律继承P115 答:所谓法律继承,是指在法律发展过程中,新法在审查、批判旧法的基础上,有选择的吸收旧法中的合理因素,使之成为新法的有机组成部分。既包括一国国内的新法对旧法的继承,也包括世界范围内的新旧法间的继承。法律内容非常广泛,即包括外部的规则制度的继承,也包括内在的精神文化的继承。 5、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答: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6、法律结构的构成要素P147 4个 答:构成法律结构的要素有法律概念、法律规则、法律原则和技术性规定。 7、法学体系的特征P56-57 4个 答:法学体系的特征有系统性、层次性、现实性、开放性。 8、司法的基本原则P284-290 5个 答:司法的基本原则是1、司法公正。2、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3、司法平等原则。 4、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 5、司法责任原则。 9、法律解释的必要性P261概念P262必要性 答:法律解释是指一定的解释主体,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对法律的含义以及法律所使用的概念、术语等进行进一步说明的活动。 法律解释的必要性或实践意义在于1、法律解释能够为法律实施提供比较具体的标准,缓解法律的抽象性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之间的矛盾。2、就我国现状而言,法律解释是使法律符

最新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经济管理专业管理汇总

《现代管理学》复习参考题型 一、概念 1.法律监督:是国家为了保障法律的实施所进行的监察督导活动。P235 2.风险型决策:如果自然状态是不确定的,但决策者能根据预测情况计算出事情发生的概率,并根据概率能对决策结果做出一定估计,这种决策就叫做风险决策。P169 3.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下,管理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定的职能和方法,对管理客体施加影响和进行控制的过程。P5 2007 4.管理的经济方法:一般地说,经济方法是指管理主体,按照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包括各种经济杠、经济政策),通过调节各种经济利益关家,以引导组织和个人的行为、保证管理目标顺利实现的方法。P254 5.管理的系统观念:管理系统观是指管理主体自党地运用系统理论和系统方法,对管理要素、管理组织、管理过程进行系统分析,旨在优化管理的整体功能,取得较好效果的观念。P103 6.管理的循环规律:任何管理都要经过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等几个基本阶段的循环,也就是美国管理学家戴明所说的P、D、C、A循环。这是一种大循环套小循环的循环,是螺旋式上升的循环。P11 7.管理共有规律:共有规律是指所有管理活动都共有的规律,也是一些具有一般性、普遍性的规律。这些规律不受社会条件或范围领城的限制,反映管理活动普遍的内在联系。P11 8.管理计划:计划有狭义与广义两种不同的解释。狭义的计划是指为实现既定目标所指定的其体行动方案。广义的计划是指为实现组织既定的目标,对未来的动进行数和的清动。せ武是说,计划是预先确定要做什如你做以便时做)形做二种程序,现代管理所讲的计划是广义的计划。 9.管理技巧性规律:在管理中,有些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技巧由于抓住了事物发展的普遍矛盾,对解决管理问题具有普遍适用性和规律性,我们把这一类的规律给予特殊分类,称之为管理的技巧性规律。P012 10.管理客体:客体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是指与主体相对的客观事物、外部世界,是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从管理的角度来说,所谓管理客体也可称为被管对象,是指能够被二定管理主体影响和控制的客观事物。P044 11.管理派生规律:派生规律主要是指从共有规律派生出的规律。P011 12.管理艺术:管理者根据自己的意识、经验、智慧和直觉,迅速及时随机应变,而又准确有效地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能力。P305 13.管理主体:所谓管理主体,就是指在管理过程中具有主动支配和影响作用的要素。它可以是单个管理者,也可以是由管理者群体组成的管理机构。P22 200714.广义的管理决策:是指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提出、选择并实施行动方案的全过程。现代管理理所讲的决策是广义的决策。P168 15.行政监督:行政监督是国家行机关按照法定的权限、程序和方式,对行政机关自身的行政活动所进行的监督。P231 16.计划的效率性:计划不仅要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而且要合理利用资源和提高效率简言之,就是既要“做正确的事”又要要“正确地做事”。计划的效率是以实现组织的总目标和一定时期的目标得到的利益,扣除为制定和执行计划所需要的费用和其他预计不到的损失之后的总额来测定的。只有能够实现收入大于支出,并且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计划,才是一个完整的计划,才能体现出计划的效率。P189 17.经济监督:经济监督,是指由综合经济管理机关和专门经济监督机关,按照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及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要求,对社会经济运行过程所进行的检査、监视、督促及控制的活动。P232 18.评价:是指管理实施过程结東之后,根据管理的成效,对管理过程的各项管理活动所进行全面的检查、比较、分析、论证和总结,从中得出规律性的启迪,以达到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取得更好的管理效益,实现管理良性循环的一种管理活动。P237 19.确定型决策:如果自然状态是确定的,决策者对决策问题的情况有充分了解,决策的结果是确定的,这种决策就叫确定型决策。P169 20.现代管理技术:是指适应现代化大生产和现代化管理的要求,综合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而形成的,能对现代条件下生产经营和其他社会活动进行有效管理的一系列方法、手段的总称。从狭义上说,主要是指以现代管理理论为基础,以定量分析为主的一系列管理方法和技术。P277 21.指导性计划:指导性计划是上级计划单位只规定方向、要求或一定幅度的指标,下达隶属部门和单位参考执行的一种计划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所制订的经济计划,大部分都是这种指导性的计划。P195 22.指令性计划:指令性计划是由上级计划单位按隶属关系下达,要求执行计划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完成的计划。P195 二、辨析 1.按照管理者的位置和层次,可以把管理者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P024 答:正确。管理者越往高层,所面临的情势越复杂,所要解决的问题越带有综合 性和全局性。他所要解决的主要是矛盾的特殊性方面,所运用的主要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高超的领导艺术。管理者越往基层,所面临的问题越清晰、越具体,越可以采取一些具体的方法来解决。 2.按照管理者的职责,可以把管理者分为一般管理者和管理中的领导者。P023答:正确,一般管理者是指在管理活动中从事各种具体业务的工作人员。他们担负着大量的具体业务工作,通过这些具体工作,把领导者的意图变为各种具体的管理活动。管理中的领导者,是指在管理机构中凭借一定的职务和权力,肩负一定的责任,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一定的方针、政策,来组织、指挥、控制人们所从事的各种经济及社会活动,实现既定目标的人。 3.按照管理者所管理的对象,可以把管理者分为行政管理者、经济管理者、科技管理者、文教卫生管理者等。P024答:正确,抄题目一遍。各类管理者中又可以分为更具体的管理者。(如经济管理者可分为宏观经济管理者、地区经济管理者、部门经济管理者、企业管理者等。)各类管理者由于所管理的对象不同,因而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同,所运用的方法和手段也不同。 4.把直线制和矩阵制有机结合起来是直线职能制组织形式最大的特点。P33/2007 答:错误。直线职能制组织是直线制和职能制组织的结合,因而它兼有这两组织形式的优点:既能保证集中统一指挥,又能发挥职能机构专业管理的作用。 5.高级管理者需要管理艺术,而一般管理者不需要管理艺术。P307 答:错误。管理者要想进行卓有成效的管理活动,必须既有丰富的现代管理科学知识,又有高超的现代管理艺术。管理艺术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极为广泛;各种不同的管理任务需要各种具体管理艺术来助其完成,就是同一个人处理

山东省委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2020经济管理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经济管理 一、概念解释题 1. 行为科学学派。P4 行为管理学派突破了古典管理理论关于人是“经济人”的看法,提出了人是“社会人”的概念,从而建立起一个新的管理理论体系。行为管理学派没有为管理下一个清楚的定义,但从其总的理论观点来看,他们非常重视管理中人的因素,基本上是把管理看成是从人的本性出发,不断满足人的各种社会需求,协调人际关系,从而激发了人的积极性,以达到管理目标的过程。 2. 共有规律。P11 是指所有管理活动都共有的规律,也是一些具有一般性、普遍性的规律。这些规律不受社会条件或范围领域的限制,反映管理活动普遍的内在联系,其中主要有:管理的循环规律、人本规律、择优规律、组织规律、权变规律、反馈规律。 3. 管理的权变观念。P145 是指在管理条件和管理环境不断发展变化的前提下,组织应因人、因事、因事、因地权宜应变,采取与之相应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的观念。 4. 经济方法。P254 是指管理主体按照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包括各种经济杠杆、经济政策),通过调节各种经济利益关系,以引导组织和个人的行为,保证管理目标顺利实现的方法。 5. 管理过程学派。 P4 管理过程学派认为管理是指“通过别人使事情做成的各项职能”,再具体一点说,“管理是对人力、原料、机器、方法、资金和市场这些基本要素的作用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的活动”,强调了管理是各项管理职能发挥作用的过程。

6. 派生规律。P11 主要是指从共有规律中派生出的规律,如从过程循环规律中派生出的如何发挥各种管理职能的规律;从人本规律中派生出的利用非正式组织和不断满足人的需要等规律;从组织规律中派生出的控制幅度规律、协调统一规律、信息传递规律等。 7. 管理的择优观念。P115 是指充分利用可能利用的条件,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取得尽可能满意的管理效果。具体包括以下几个要点:一要建立在客观条件允许的基础上,二要体现管理全过程的优化和管理系统的整体优化,三要坚持相对满意的准则。 8. 行政方法。P257 是指管理主体运用行政权力,按照行政层次,通过下达各种行政命令、指示、决议、规定、指令性计划和规章制度等手段,直接控制组织和个人的行为,以保证管理目标实现的方法。9. 决策理论学派。P4 决策理论学派把决策看作是管理的中心,认为决策贯彻于管理的全过程,得出“管理就是决策”的理论。 10. 特殊规律。P12 是指管理的共有规律、派生规律在各个不同社会条件、管理领域、管理业务中的特殊表现。 11. 管理系统观念。P103 是指管理主体自觉地运用系统理论和系统方法,对管理要素、管理组织、管理过程进行系统分析,旨在优化管理的整体功能,取得较好效果的观念。 12. 法律方法。P261 是指运用立法、司法和遵法守法教育等手段,规范和监督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以使管理目标顺利实现的方法。13. 系统管理学派。P4 系统管理学派把管理组织看成是一个开放的

在职党校研究生公共管理(政治学基础知识)

2017年在职研究生考试 政治学基础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政治和政治学 1、政治内涵在西方的演变:(1)古希腊政治内涵--伦理政治观:关于城邦的学说;“公民”政治。(2)古罗马的政治内涵--法律政治观:“共和国政治”。(3)中世纪政治内涵--神学政治观:封建制,宗教和教会在政治生活中处于主导地位。(4)现代政治的内涵--权利政治观:以国家为中心,与现代私有制相适应;现代公共领域以私有制为基础而形成,经济生活对政治生活的驾驭和控制。 2、孙中山对政治的界定:管理“众人之事”-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 3、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国家政权是政治的主要和根本问题。 4、如何理解列宁的“政治是一种科学,是一种艺术”:政治是一门科学,要遵守客观规律,政治家的艺术(以及共产党人对自己任务的正确了解)就在于正确判断在什么条件、在什么时机无产阶级先锋队可以成功地夺取政权,可以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和在夺取政权以后得到工人阶级和非无产阶级劳动群众十分广大阶层的充分支持,以及在夺取政权以后,能通过教育和训练吸引愈益众多的劳动群众来支持、巩固和扩大自己的统治。因此政治是一种科学,是一种艺术。 5、西方政治研究的历史变迁的四个时期:(1)古希腊罗马时期:“古典政治学时代”(2)中世纪时期:“神学政治学时代”(3)现代时期:“理性主义”政治学时代(4)当代时期:“科学主义”政治学时代。 6、古希腊罗马时期:“古典政治学时代”:时间:公元前500年-公元前200年;公元前200年-公元前476年.研究主题:关于城市国家的观念和城邦的理念,而后转变为关于世界个国家党的观念和理论。理论内容:政治思想和伦理学相结合。理论贡献:柏拉图《理想国》、《政治家篇》、《法律篇》;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雅典政治》。代表人物:西塞罗、塞涅卡 7、中世纪时期:“神学政治学时代”:时间:476年-14世纪。研究主题:关于政治世界的神学性解释。理论内容:人们对政治问题的讨论被置之于神学架构下,在政治问题上,人们要为现实社会中的政治组织、政治秩序和各种政治现象寻找一种终极的解释,

经济法主体的划分及其他

经济法主体的划分及其他 摘要:纵观国内各种经济法的教材及著作,未有对经济法主体的划分有作有力解释者。作者水平有限,但仍力图对经济法主体的划分给出自己的一家之言,以期能厘清该问题或者抛砖引玉。至于题目中“及其他”的含义,乃所展开的其他问题。其对于经济法主体的划分并非画蛇添足。 关键字:经济法主体,经济法私法主体,经济法公法主体,法律关系,抽象 从词源上考察,“经济法”一词最早是1775年法国空想共产主义者摩莱里在其名著《自然法典》中提出的。而真正意义上的经济法,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根源于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干预。这里的原因在于“少数人的手里已经几乎掌握着别人的财产,别人的金钱,别人的劳动——别人的生命。对我们许多人来说,生活已不再是现实的。” [1]经济法的价值就在于反对这种经济之奴役,恢复经济之自由。此间的理论依据就是经济学之中的凯恩斯主义。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就出现了。 经济法这个法律部门有了,相应的主体、客体、法律关系就应确定下来。恰恰发现,我们的学者总是热衷于讨论所谓的经济法的“宗旨”、“价值”、“原则”(有关之文章“汗牛充栋”数不胜数),忽略了作为一个部门法所必须的基本要素——主体。按道理来说,似乎对主体的讨论会很容易。但按照德国人“黑格尔”式的思维从抽象的概念出发,就不是这回事了。就民法上来看,本来就有自然人和法人的区

分,但法学家们(主要指德国学者)依然抽象出了“人”的概念,而将二者统一在“人”这个主体概念之下,使二者在民事法律关系上几乎没有区别。这种抽象的思维是必要的。即使有国内学者对经济法主体有所涉及讨论,也是莫衷一是。下面的一个问题就是对有关经济法主体的论述作一番梳理和检讨。 一、对学者有关经济法主体的论述之检讨 在刘隆亨著的《经济法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第5版第68—70页)第三次重印说明中,有这样的话:“……‘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制定和繁荣经济法的根本指导思想……认为《经济法概论》(第5版)是当代中国经济法学最权威、最系统、最新颖的著作……”该书对主体是这样论述的。经济法的主体包括:1 国家经济管理机关,2 经济组织,3 事业单位,4 社会团体, 5 个体工商户和农村经营承包户, 6 公民, 7 国家。 中国属大陆法系,学者应当知道,法律的生命在于逻辑和抽象。各部门均抽象出了代表本部门法特色的概念和术语。民法所抽象出的法律行为都被其它部门法所借用之。而本书对经济法主体的论述,竟然只是简单的罗列,毫无半点抽象之意可言。岂不充分暴露了思维之“原始性”,敢号称“三最著作”?! 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将“三个代表”列为经济法的根本指导思想。由此可见,其所遵从的仍是这样的法学观点:法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一党之理念能否上升成为国家法律之理念是值得讨论的问题。我们不妨叩问求教于先哲:《法学阶梯》中法的价值在于诚实生活,不犯他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