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规划(多规合一)三区三线

合集下载

三区三线划定技术问答第二版

三区三线划定技术问答第二版

三区三线划定技术问答第二版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生态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增大。

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提出了三区三线划定政策。

本文将对三区三线划定技术进行简要概述,并探讨其在城市规划、土地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二、三区三线划定技术概述1.定义及意义三区三线划定是指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城市划分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适度建设区,并将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和城镇开发边界线予以明确。

这一举措对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2.划定原则三区三线划定应遵循以下原则:(1)统筹兼顾,突出重点。

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资源永续利用。

(2)科学合理,适度弹性。

结合地区实际,充分运用科学技术手段,确保划定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3)依法依规,民主公开。

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程序进行,充分听取社会各界意见,保障划定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3.划定流程三区三线划定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现状分析:收集相关基础数据,分析区域资源环境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

(2)目标确定:明确划定目标,确保划定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3)方案编制:根据划定目标和现状分析,编制三区三线划定方案。

(4)征求意见:将方案征求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公众意见。

(5)审核审批:将划定方案报请上级政府审批。

(6)实施与监管:划定成果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加强实施监管,确保划定的有效性。

三、三区三线划定技术应用1.城市规划:三区三线划定有助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2.土地资源管理:三区三线划定有助于加强土地资源保护,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3.生态环境保护:三区三线划定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

四、技术发展现状与挑战1.国内技术发展:近年来,我国在三区三线划定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逐步形成了以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数据挖掘等为核心的技术体系。

(完整版)三区三线

(完整版)三区三线

空间规划(多规合一)三区三线一、概念内涵“三区”指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三线”指的是根据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

城镇空间:是指以城镇居民生产生活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包括城镇建设空间和工矿建设空间,以及部分乡级政府驻地的开发建设空间。

农业空间:是指以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生活为主体功能,承担农产品生产和农村生活功能的国土空间,主要包括永久基本农田、一般农田等农业生产用地,以及村庄等农村生活用地。

生态空间:是指具有自然属性、以提供生态服务或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包括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滩涂、荒地、荒漠等。

城镇开发边界:是指为合理引导城镇、工业园区发展,有效保护耕地与生态环境,基于地形条件、自然生态、环境容量等因素,划定的一条或多条闭合边界,包括现有建成区和未来城镇建设预留空间。

永久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法确定的不得占用、不得开发、需要永久性保护的耕地空间边界。

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包括自然保护区等禁止开发区域,具有重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功能的生态功能重要区域,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渍化等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是保障和维护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

二、划定技术路线“三区三线”划定是《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确定的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的战略部署,是《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主体功能区规划是“三区三线”划定的基础,“两个评价”是对国土空间本底条件的反映,是“三区三线”划定的技术依据。

其具体技术路线简要如下:1、三线划定(1)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第1步:现状资料搜集。

第2步:明确划定范围。

第3步:确定红线边界。

第4步: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路径图(2)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第1步:资料收集。

关于三区三线的法律规定(3篇)

关于三区三线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在我国,为了实现城乡规划的科学合理,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和人民利益,制定了《城乡规划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其中,“三区三线”是指城市空间布局中的三个区域(城市建成区、规划控制区、限制开发区)和三条控制线(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

本文将围绕三区三线的法律规定进行详细阐述。

二、三区三线的概念1. 三区(1)城市建成区:指城市建成区内已经建成、正在建设或规划建设的区域,包括住宅、商业、工业、公共服务等设施。

(2)规划控制区:指城市建成区以外,为满足城市未来发展需要,对土地利用、建设活动进行控制的区域。

(3)限制开发区:指因生态、资源、环境等因素限制,不宜进行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区域。

2. 三线(1)生态保护红线:指对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进行严格保护的线。

(2)永久基本农田:指对粮食生产具有战略意义的耕地,实行永久保护。

(3)城镇开发边界:指城市空间布局中,允许进行城镇建设的区域。

三、三区三线的法律规定1. 法律依据《城乡规划法》是我国城乡规划领域的最高法律,规定了三区三线的法律地位和基本要求。

此外,《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也对三区三线进行了相关规定。

2. 规划编制与审批(1)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应当包括三区三线,并明确各区域的规划控制要求和建设标准。

(2)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应当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对三区三线进行细化,明确各区域的土地利用、建设活动控制要求。

(3)审批程序: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应当依法进行审批。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规划编制、审批工作的监督。

3. 土地利用与建设活动(1)城市建成区:在城市建成区内,应当严格控制新建、扩建项目,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规划控制区:在规划控制区内,应当严格控制土地利用和建设活动,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

(3)限制开发区:在限制开发区内,应当禁止或限制新建、扩建项目,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三区三线划定原则和要求

三区三线划定原则和要求

三区三线划定原则和要求“三区三线”是指国土空间规划管制体系中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以及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是国土空间管制体系的核心构成。

三区三线划定原则:1、“多规融合”,利益协调现有“多规”中的冲突,主要是各种空间性规划的职权的分割与重叠所导致的。

一般而言,对于同一空间,有着不同的行政主体,并且不同的主体又有着不尽相同的管制方法和措施,并且各类主体之间的交流和衔接较少,进而导致在具体各类空间性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冲突,这个冲突在市县域层面上尤为突出,如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建设用地和城乡规划中的建设用地冲突,以及各种保护性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冲突等,这就需要通过多方参与、协作规划,从技术上和空间基底上解决多规之间的冲突问题。

进而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2、底线原则“底线”是包括着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红线、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最大限度阈值,这是在未来城镇进行开发建设不能触碰的一道底线。

国家层面一直强调18亿亩耕地红线,基本农田的划定是土地利用规划中重要的编制内容,是落实耕地保护政策的重要方式。

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也提到了国家层面,国家逐渐出台一系列政策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

另一方面,由于新常态下的城镇发展面临更多的挑战,现存的城乡规划均以城镇规模预测来确定城乡的发展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对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方面有些许不足,缺乏控制性边界来合理理性的规划城镇的发展,因此需要从底线角度出发,从生态保护和耕地保护等的角度优先确定城乡建设不可逾越的发展底线,保证城乡的可持续发展。

3、刚性与弹性相结合城镇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具体的规划中对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底线、资源环境承载力最大限度等内容进行严格控制,突显其刚性原则,在此基础上进行城镇空间的合理建设开发与布局,从而达到城镇发展的“动态平衡”。

三区三线的意义:目前,高质量编制的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成果全面启用,成为土地综合整治的基本依据。

什么是三区三线

什么是三区三线

什么是三区三线
“三区三线”:是根据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三种类型的空间,分别对应划定的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三条控制线。

城镇空间:以承载城镇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要素为主的功能空间。

农业空间:以农业生产、农村生活为主体的功能空间。

生态空间:指具有自然属性、以提供生态服务或生态产品为主的功能空间,包括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滩涂、岸线、海洋、荒地、荒漠、戈壁、冰川、高山冻原、无居民海岛等。

生态保护红线:是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陆域、水域、海域等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

永久基本农田:是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不得擅自占用或改变用途的耕地。

城镇开发边界:在一定时期内因城镇发展需要,可以集中进行城镇开发建设,重点完善城镇功能的区域边界,设计城市、建制镇以及各类开发区等。

科学划分生产、生活和生态三大空间,合理界定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用地,体现了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美丽宜居、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美好愿景,科学勘界“三区三线”,为实现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双赢打好基础。

三区三线空间关系。

1什么是三区三线

1什么是三区三线

1.什么是“三区三线”?答:“三区”指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三线”指的是根据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

城镇空间:以城镇居民生产生活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包括城镇建设空间和工矿建设空间,以及部分乡级政府驻地的开发建设空间。

农业空间:以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生活为主体功能,承担农产品生产和农村生活功能的国土空间,主要包括永久基本农田、一般农田等农业生产用地,以及村庄等农村生活用地。

生态空间:具有自然属性、以提供生态服务或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包括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滩涂、荒地、荒漠等。

城镇开发边界:为合理引导城镇、工业园区发展,有效保护耕地与生态环境,基于地形条件、自然生态、环境容量等因素,划定的一条或多条闭合边界,包括现有建成区和未来城镇建设预留空间。

永久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法确定的不得占用、不得开发、需要永久性保护的耕地空间边界。

生态保护红线: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包括自然保护区等禁止开发区域,具有重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功能的生态功能重要区域,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渍化等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是保障和维护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

2.“三区三线”划定的依据是什么?答:“三区三线”划定是《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确定的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的战略部署,是《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三区三线”划定的主要依据是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两个评价”结果。

主体功能区规划对于国土空间进行了基本功能定位,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主体功能区规划是“三区三线”划定的基础,“两个评价”是对国土空间本底条件的反映,是“三区三线”划定的技术依据。

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分类(思维导图)

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分类(思维导图)

三区生态空间生态保护区生态保护红线具有重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海岸防护等功能的生态功能极重要区生态极敏感脆弱的水土流失、沙漠化、石漠化、海岸侵蚀等区域其他经评估目前虽然不能确定但具有潜在重要生态价值的区域自然保护地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武夷山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海洋公园湿地公园各类自然公园按照一般控制区限制认为活动分区管控,核心保护区禁止人为活动,一般控制区内限制人为活动生态控制区海洋发展区渔业用海区交通运输用海区游憩用海区特殊用海区海洋预留区农业空间农田保护区永久基本农田耕地80%以上经国务院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粮、棉、油、糖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内的耕地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正在实施改造计划以及可以改造的中、低产田和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蔬菜生产基地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国务院规定应当划为永久基本农田的其他耕地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以乡(镇)为单位进行,由县级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将永久基本农田的位置、范围向社会公告,并设立保护标志。

乡村发展区村庄建设区一般农业区林业发展区牧业发展区城镇空间城镇发展区城镇开发边界城镇集中建设区居住生活区综合服务区商业商务区工业发展区物流仓储区绿地休闲区交通枢纽区战略预留区城镇弹性发展区特别用途区矿产能源发展区相等。

三区三线划定

三区三线划定

用地条件评价
通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确定不同区域对城镇扩 张及产业布局的承载极限;通过国土空间开发适宜 性评价确定不同区域城镇及产业开发建设的适宜程 度。以“两个评价”结果指导城镇开发边界划定。
城镇规模确定
城镇开发边界 规模确定
进行差异分析 用地条件评价
依据市县历年城镇人口变化情况、城镇化水平情况 与经济发展趋势,科学预测规划期内城镇人口规模, 以人定地,明确城镇用地规模;结合产业发展基础、 重大项目安排、经济增长水平,科学预测规划期内 工业增加值规模,参考相关用地产出水平,以产定 地,明确独立产业园区规模。以规划城镇用地和独 立产业用地的总用地规模,作为城镇开发边界确定 的数量基础。
图 4-3 “三区三线”划定技术流图
2
四、“三线”划定 (一)生态保护红线划定 1、划定内容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内容主要为生态保护红线的识别、划定以及管控。按照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通过科学评估,识别具有重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 性维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功能的生态功能重要区域,以及水土流失、土 地沙化、盐渍化等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根据地区特点以及保护要求,合理 划定土地沙化敏感区生态保护红线、江河湖库滨岸带敏感区生态保护红线、生 物多样性维护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森林生态系统保护红线、禁止开发区生态 系统保护红线等各类生态保护红线。 2、划定原则 科学性原则——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 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识别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并落实 到国土空间,确保生态保护红线布局合理、落地准确、边界清晰。 整体性原则——统筹考虑自然生态整体性和系统性,结合山脉、河流、地 貌单元、植被等自然边界以及生态廊道的连通性,合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应 划尽划,避免生境破碎化,加强跨区域间生态保护红线的有序衔接。 协调性原则——建立协调有序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机制,强化部门联 动,上下结合,充分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功能区划、水功能区划及土地利 用现状、城乡发展布局、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等相衔接,与永久基本农田保 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相协调,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当前监管能力相适应, 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动态性原则——根据构建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提升生态保护能力和 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需要,生态保护红线布局应不断优化和完善,面积只增不减。 3、管控要求 功能不降低——生态保护红线内的自然生态系统结构保持相对稳定,退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间规划(多规合一)三区三线
一、概念内涵
“三区”指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三线”指的是根据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

城镇空间:是指以城镇居民生产生活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包括城镇建设空间和工矿建设空间,以及部分乡级政府驻地的开发建设空间。

农业空间:是指以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生活为主体功能,承担农产品生产和农村生活功能的国土空间,主要包括永久基本农田、一般农田等农业生产用地,以及村庄等农村生活用地。

生态空间:是指具有自然属性、以提供生态服务或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包括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滩涂、荒地、荒漠等。

城镇开发边界:是指为合理引导城镇、工业园区发展,有效保护耕地与生态环境,基于地形条件、自然生态、环境容量等因素,划定的一条或多条闭合边界,包括现有建成区和未来城镇建设预留空间。

永久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法确定的不得占用、不得开发、需要永久性保护的耕地空间边界。

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包括自然保护区等禁止开发区域,具有重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功能的生态功能重要区域,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渍化等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是保障和维护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

二、划定技术路线
“三区三线”划定是《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确定的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的战略部署,是《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主体功能区规划是“三区三线”划定的基础,“两个评价”是对国土空间本底条件的反映,是“三区三线”划定的技术依据。

其具体技术路线简要如下:
1、三线划定
(1)生态保护红线划定
第1步:现状资料搜集。

第2步:明确划定范围。

第3步:确定红线边界。

第4步: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路径图
(2)城镇开发边界划定
第1步:资料收集。

第2步:用地条件评价。

第3步:城镇规模确定。

第4步:城镇开发边界规模确定。

第5步:进行差异分析。

第6步:城镇开发边界划定。

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流程图
(3)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划定
第1步:基础数据收集整理。

第2步:基本农田划出。

第3步:确定基本农田补划潜力。

第4步:形成划定方案。

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流程图
2、三区划定
第1步:开展功能适宜性评价。

第2步:评价结果叠加。

第3步:初步集成。

第4步:成果细划。

三类空间划定流程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