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08年4月1日上午,丽江文化研究会、纳西文化研究会2008年理事会暨丽江文化研讨会在丽江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隆重开幕。24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专家及省市相关领导出席了会议。会议由丽江文化研究会、纳西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和仕勇主持。丽江文化研究会、纳西文化研究会会长杨国清在开幕式上致辞。

这次会议主要提出了如何传承和发展丽江纳西文化、彝文化、摩梭文化,推动纳藏文化之间的交流以及如何促进两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鼓励并动员各位专家学者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民族团结做出自己的努力。

我们常常说,文化是一个地方社会发展的基石,如果没有这层基石,高楼大厦建得再高也终有倒塌的一天。因此,丽江要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旅游文化,必定要重视纳西文化、东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针对传承纳西文化、东巴文化这一主题,本刊特别邀请到几位嘉宾,谈谈自己看法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杨焕典广西师范学院教授

我从51年出去求学至工作一直到81年,整整30年的

时间里我很少回来丽江,我身边基本上没有人讲纳西话。如何能够将母语表达的流利程度保持与刚离开时差不多的状态,我认为一是和年龄有关,如果你14岁之后离开故乡,

你的第一语言基本已经固定;第二是因为纳西人对家乡的依恋与其对母语的感情。

关于传承并推广纳西语对丽江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要作用,恩格斯说“语言帮助人类从动物界分划出来成为社会的人”,所以,首先语言对人类的贡献,它应该记头功。我们今

天仍在受语言的惠,如果没有语言,今天的一切进步都是不可能的。一旦我们失去了语言,这个社会就会崩溃,语言是一切文化的物质承担者。文化作为软件,也需要借助有语言的支撑来传承和表达,所以语言的价值是非常之高。

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由于纳西族的语言受汉语及英语的影响颇深,现在的年轻人或者小孩子都不会说纳西话,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大家对语言的理解进入了一个误区。任何语言都是很宝贵的财富,他们并不知道。各种语言根本没有等级、先进或落后之分,它们都是高度发达且与其它语言呈互借的关系,他们若认识到这一点,纳西语才能传承下去。

民族文化对一个地方发展,有两个方面的重要因素,一

个是硬件,一个是软件。文化本身对社会来说是一种软件,文化也是一种社会传承与推动的生产力。一个人有了文化,他就会逐渐脱离原始的生活状态,从而进入一个比较现代化的层次。但我们对文化的了解就像小学生,了解还非常少,对文化的研究永远是无止境的,我们不能等到一种文化消亡了还不认识它。我们得益于文化,因此有责任将民族文化保存下来。

对于丽江创建旅游文化名市,我觉得第一条就要抓交通,能方便各地游客出入丽江;二是持续丽江模式,一方面保护,一方面发展,要注重古城及各自然风景区的保护,以保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得荣?泽仁邓珠中国档案会会员甘孜州档案局研究馆

员教授

去年在丽江召开的川、滇、藏民族文化研讨会,让我一开始就感觉到了自己的家乡,认为我虽然在丽江,但并没有离开家乡。他们在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心理素质及文学艺术及地域和社会经济方面有着许多的共同性,主要表现在丽江的建筑、部分语言和佛寺及非常丰富的纳西族文化这几方面。我觉得这两个民族在文化上没有太多区别,纳西族与藏族属于一种同源分流的关系。

现在成立的丽江文化研究会与纳西文化研究会将是一个很好的组织平台,对今后发掘纳西族古老的东巴文化有很好的帮助。

杨尚孔国际纳西学会副会长

现在我们都说文化是软实力,从这点就可以看出它的价值之高,特别是进入现代文明社会之后,不管是政治、经济、军事等的发展都需要文化的支撑,所以21世纪的发展主题实际上就是文化的发展。

虽然离开丽江56年,但我仍然保持了一个纳西人对自己母族的认可和自觉,坚持说纳西语。我真正开始关注纳西文化是在退休之后,作为纳西族的一员,我对本民族的关注比较少,所以这10多年来,我对纳西族文化的关注实际是接受了民族文化的再教育。

纳西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不仅国内文化界高度关注,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重视。所以我觉得纳西文化研究对丽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都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也尽自己的能力推动纳西文化在汉地的传播,并与其它民族之间做广泛的交流。

我认为,我们过去在民族识别过程当中有一些失误,民族文化不应该以地域来划分,而应该以民族族系、族源的角

度来进行研究,这也可以大大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作为纳西学会会长,我主要是组织纳西族与其它民族之间的交流。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是语言的消失,语言的消失意味着民族的消亡,所以我极力主张纳西族的年轻人不要忘记母语纳西语,要将这种语言传承下去,如果不以母语来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也就不会领悟到它的精髓。所以,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会在母语传承方面多做些工作。

喻遂生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所长教授

我是汉族,但我研究纳西文化、东巴文化。我学的是汉语言专业,现在主要研究甲骨文和象形文。研究文字的起源单靠甲骨文是不行的,而东巴文形态比较原始,虽然绝对年代不是很久,但是形貌比较原始,可以作为研究甲骨文或者普通文字学的参考,且东巴文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它还活着,还有很多人在用。

一个民族的语言和文字是它的根,它的灵魂,如果没有自己的语言或文字,那么这个民族基本就混同于其它的民族了。生物多样性重要,语言和文字的多样性也很重要,而且对其它民族的文化也有相应的推动,所以说,不同民族的语言和文字保留下来是很有必要的。

东巴文化的基础是语言文字,但我们现在还没有一本自

己的纳西语词典,反而是美国学者孙陶茂编了一本纳汉英词典,中国人自己却还没编出来,这让我们很惭愧。我们要突破这个薄弱环节,我们有必要将前辈整理的字典资料编印、公布出来,让后学有所继承。

木桢云南省民族委员会副主任

对于云南来说,是民族文化的腹肌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民族文化对于一个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重

要性。

首先,文化发展的本身是顺应整个社会发展的。现代社会就是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的时代。当物质生产提高到一定的水平以后,物质产品中的文化含量越来越高,只有文化含量高的物质产品才有市场与持续发展的潜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实际上是社会现代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文化也伴随其发展。

其次,文化又是一种民族自豪感与民族凝聚力的内涵所在。从国家角度来说,在综合国力提高的过程当中,我们国家作为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国家,各民族都把自己的文化作为一种动力来提高民族的矢志和民族凝聚力,促使国家软实力的提高,这个也是文化对社会的贡献。

最后,云南世居少数民族是全国最多的,各民族在漫长

的历史发展过程当中,因为所处的自然环境、地理条件差别较大,他们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而多元化的民族文化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活力与动力,发展民族文化对于落实十七大提出来的促进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的软实力是非常有好处的。

以纳西族文化为主体的丽江文化,这几年在贯彻国家和省委省政府有关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促进工业性文化的改革发展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特别是在促进文化旅游方面。丽江发展旅游文化,首先要坚持按照中央关于文化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政策;第二要充分挖掘与发展传统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第三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追求的品位与档次越来越高,作为文化,如何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文化需求,这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对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也有好处;第四,在发展民族文化过程当中,也要注意外来文化的冲击。民族文化要适应这种冲击,要善于吸纳外来文化相对进步的方面,摒弃自己文化陈旧或者没有时代感的方面。宣科先生讲,文化重点在“化”,也就是不断地进化。文化本身没有不变的,主要是如何适应现代化的发展,如何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保持自己的个性。其实纳西文化也是不断地发展和吸纳外来文

化的过程当中保持了自己个性的文化。

杨国清丽江文化研究会、纳西文化研究会会长

丽江文化研究会、纳西文化研究会成立一年来的主要成绩:丽江文化研究会和纳西文化研究会的成立是丽江市委市政府的一个重要决策,主要考虑到除了从党委和政府的角度发挥文化的作用,同时考虑到怎样发挥整个社会和民间的力量来推动文化的发展和建设,尤其文化对丽江来说,这个关系更重要,作用更大些。

丽江文化研究会、纳西文化研究会成立至今一年多时间里,整个工作的开展还比较顺利,并且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效。今年市委的二届四次会议,在市委工作报告里面,研究会的成绩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首先,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了党的十七大精神及文化历史的战略,所以文化研究会专门地组织了各方面的专家学者,专门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丽江文化的繁荣。同时我们也到一区四县,与各方面的文化人一起,与他们开展十七大精神的讨论。

第二,结合丽江市的实际情况,推动丽江文化的建设和繁荣,深入到一区四县,与各级政府部门、文化保护单位、基层文化单位进行专门的文化调研。主要围绕丽江古城的保

护、东巴文化的保护及生态环境的保护这三个主题,就如何搞好各区县文化的发展繁荣提出了我们的意见和建议。尤其是古城和东巴文化的保护这两方面,丽江文化研究会、纳西文化研究会是直接参与到其中,也给市委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市委对此非常满意。

第三,文化研究会组织了民间广大的文化爱好者,充分发挥了他们传承和发展丽江文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出了一系列针对丽江文化各方面研究的成果,并借助《丽江文化》杂志这个载体来进行展示。这次文化研讨会也是一次为了展示丽江文化研究的成果而举行的重要活动。

此次会议收到的论文很多,一共有160多篇。主要以丽江文化发展、繁荣为主题,涉及到丽江文化建设发展及丽江各个世居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从学科角度、文化内容、深度或者广度来说,成效不错。

丽江文化研究会同时与省内外关心重视丽江文化的文

化人,或者说专家学者,加强了广泛的联系,我们觉得丽江文化的研究与发展,应该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或者在更宽阔的背景下,这对丽江文化研究的突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与北京,重庆,大理,迪庆各方面的研究会都会互通文化信息、交流情况,他们对丽江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也提出了很好的意见与建议,同时也提交了很多不错的论文。

丽江文化研究会为了搞好丽江的文化保护、复原以及创

新发展,也到国内外、省内外进行考察学习,吸收其它地方的保护、发展的经验。特别去年,我们就开始加强了与四川文化研究会的联系。

2008年,在丽江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方面要办几件实事,一要编撰丽江改革开放以来关于文化发展的大事记,以便大家能够很好地回顾总结这30年来文化发展重要时期的工作;其次,今年准备推出《丽江文化》的系列丛书,包括这次文化研讨会,也要编成一册论文集;同时,今年7月份于昆明召开的人类学大会,已经把纳西学的研究已经列入了会议的一个专题,作为会议的一个论坛,中国这么多民族,只有纳西族和苗族进入了这个大会的专题,这对于丽江文化品牌的提升,对于丽江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将是一个重要的机遇,所以丽江研究会也将配合市委政府积极进行相关的筹备工作。

(完整版)概述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1.概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答:思想文化是指以精神形态存在的文化,即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的文化,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主要包含先秦儒学、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和宋明理学等思想文化方面,它们也代表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A:先秦儒学:先秦儒学是先秦百家争鸣的思想流派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派别之一。 (1)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其文化背景是鲁国礼乐文明。 (2)先秦儒学的思想核心是“仁”,孔子“仁”的观点,由孟子发展而为“仁政”,这是儒家学说中“救时弊”的内容,也基本是后代描绘社会蓝图的价值尺度,也是思想家社会批判的思想武器。 (3)孔子也很看重“礼”,并反对把“礼”看成“钟鼓玉帛”的形式,而是维系社会和谐、上下关系的保障物,实际也关乎人的生存,强调人们应当用真诚之心去尊礼。 (4)儒家思想中还有关于人生理想的内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B、汉代经学:(1)经学是训解、阐发和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诗》、《书》、《礼》、《乐》、《易》、《春秋》成为儒家学派授受的教本。 (2)及至汉代,正式出现“经学”一词,《汉书》中有邹阳说“邹鲁守经学”,《五经》成为治国的法典,孔学遂成为官学,儒学便一步步从包含革命性的原始儒学摇身一变,成为僵化的制度化儒学,匮乏创新却饱浸陈腐。 (3)汉代的儒学本是杂着阴阳灾异的混合物,它的宇宙模式是阴阳家的五行相生相克,落到历史层面的“五德终始”之说。政治的腐败,再加上自然灾害,汉代“失德”该有新王朝代汉的说法渐传,最终导致王莽的以新代汉。 C 、魏晋玄学:(1)魏晋玄学: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 (2)魏晋玄学可分前后两期,魏末西晋时代为清谈的前期,是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实际问题和哲理的的反复辩论,亦与当时士大夫的出处进退关系至为密切,东晋一朝为清谈后期,清谈只为口中或纸上的玄言,已失去政治上的实际性质,仅止作为名士身份的装饰品,并且与佛教结合,发展为儒、道、佛三位一体的趋势。 (3)核心思想:贵无论、本静末动、得意忘象和得象忘言、以性统情以及名教本于自然等思想。 D、隋唐佛学:(1)佛教的思辫力胜于中国固有传统的道德说教,其幽远的议论成了思想界的权威,其人生多苦的厌世观和往生极乐世界的思想,深人人心。 (2)唐中叶后,统治者对佛教势力进行了几次打击,此后天台宗、华严宗等渐归沉寂,而密宗的加持祈祷之类迷信的方面也在流行一时之后遭到冷落。相反,倒是禅宗因与老庄思想的融合,赢得知识阶层的普遍认同。 E、宋明理学:(1)理学实际创始人为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兄弟(程颢,程颐),至南宋朱熹而集大成。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提出“理”先于天地而存在,将上的地位。其为学主张“即物而穷理”。与朱熹对立的为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提出“宇宙便是吾心”的命题。明代,王守仁进一步发展陆九渊的学说,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断言心之“灵明”为宇宙万物的根源。为学主“明体心”、“致良知”。 (2)宋元明时期,是中国文化和哲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由于宋明时期中国哲学的主要代表形态是理学,人们习惯上多以“宋明理学”的概念来称呼这一时期的哲学。 2.试论中国人的衣食住行中的礼仪规范。 答:A:衣:(1)性别和年龄上的服饰不同。这是由人类主体生理因素产生的服饰类型。例如男女性别在头饰上有各自的特点,年龄也是服饰类型多样化的原因。 (2)职业和地位上的服饰区别。这是由社会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关系造成的服饰类型。不同的职业往往有自已的服饰标准。社会地位对服饰的影响也十分明显。

中国茶文化的传承历史

中国茶文化的传承历史 (一)茶叶的起源 水是万物不可缺少的。远古高智商人类开始对人体补充能量需水解渴,水质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不断在调口味,在水中补充各种添加物,喝之口感更有味,达到心旷神怡之感觉。古先民生活区周边各 种灌木叶成为添加物对象,茶叶应是这样诞生的。 (二)古陶器皿中寻茶文化 考古新石器时期,陶制品使用的杯、壶、豆等饮用水器具中,可以汲取到古代先民已有饮茶水或用“酒”信息。早在7000年河姆渡时,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及陶器皿中都可以发现。用 作蒸、煮功能陶器皿,可煮“茶”煮“米饭”与唐代煮茶器三足釜 相似。他们已在水中添加各种植物类“叶、草药水”或经过粮食发 酵煮成酒水。从八千年跨湖桥文化陶罐中曾有煎烧草药残留实物依据,可理解为’’茶”水中添加物之一。先民在喝水过程中试用不 同的树、草叶作调口味,从数千年饮食生话实践中积累起到健身、 解百毒作用,对人体有益补充。多树叶品种被逐步淘汰掉,逐步细 化分离出,如茶水、药水、酒水等;当今名茶是古人数千年来大浪淘 沙中被人们认同细化后的精华。 (三)茶的记载 最早期记载可能由战争、天灾损坏遗失无从考证。文的记载依据是较滞缓,至汉代时发现才有饮茶的记载,盛唐时古越瓷、绸、茶 是已大量出口、古越先民创造海上“瓷绸之路”同时也是传播茶文 化的传人。宋代文人墨客斗茶成为时尚,各式饮茶用名盏风菲一时。 (四)茶的传人 在现代的二十一世纪台湾九份地区还保持早期茶文化。营模式到烧煮工艺方式,各种茶叶制作品种丰富多彩、包括茶盏器皿用具等 是中华民族“茶文化”历史见证。

(五)从新石器时期至唐宋时使用(茶)、(酒)、(水)各种类饮具文化,丰富多彩,其中可汲取她的起源和兴衰。 ⑴茶入朝鲜半岛 朝鲜半岛在四世纪至七世纪中叶,是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国鼎立时代,据传六世纪中叶,已有植茶,其茶种是由华严宗智异禅师 在朝鲜建华严寺时传入至7世纪初饮茶之风已扁及全朝鲜。后来, 新罗在唐朝的帮助下,逐渐统一了全国。 在南北朝和隋唐时期,中国与济、新罗的往来比较频繁,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关系也比较密切。特别是新罗,在唐朝有通使往来一百 二十次以上,是与唐通使来往最多的邻国之一。新罗人在唐朝主要 学习佛典、佛法,研究唐代的典章,有的人还在唐朝做官。因而, 唐代的饮茶习俗对他来说应是很亲近的。 新罗的使节大廉,在唐文宗太和后期,将茶籽带回国内,种于智异山下的华岩寺周围,朝鲜的种茶历史由此开始。朝鲜《三国本纪》卷十,《新罗本纪》兴德王三年云:"入唐回使大廉,持茶种子来,王 使植地理山。茶自善德王时有之,至于此盛焉"。 至宋代时,新罗人也学习宋代的烹茶技艺。新罗在参考吸取中国茶文化的同时,还建立了自己的一套茶礼。这套茶礼包括 一、吉礼时敬茶; 二、齿礼时敬茶; 三、宾礼时敬茶; 四、嘉时敬茶。 其中宾礼时敬茶最为典型。高丽时代迎接使臣的宾礼仪式共有五种。迎接宋、辽、金、元的使臣,其地点在乾德殿阁里举行,国王 在东朝南,使臣在西朝东接茶,或国王在东朝西,使臣在西朝东接茶,有时,由国王亲自敬茶。 高丽时代,新罗茶礼的程度和内容,与宋代的宫廷茶宴茶礼有不少相通之处。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从文言文与白话文的角度谈中国传统文化 本学期开设了一门课程《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可能由于老师是对文献研究较多,所以上课的时候注重将古代文献,从老师讲的内容中看到刘勰的《文心雕龙》,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写的相当精彩,同时老师在课堂中也展示了对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文献的出处以及文献的内容研究的论文,让我感慨老师的博学,让我很是崇拜。但我们的传统文化远远不只是那些文献,我们有很多的传统文化,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之前在网上看到一些关于两会期间的提案,让我产生了一些想法,所以写了下来。 两会期间,宋祖英等代表提出了与繁体字相关的提案,成了一些网友放炮的对象,有些网友表示支持这一做法,有些网友则表示恢复文言文,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一定要恢复使用文言文,否则势必会割断文化的传承!看到这些网友的言论,让我觉得想法是好的,但实施起来实在是困难,中国在50年代的时候,知识经济处在起步阶段,很多的百姓没有到学校读过一个字,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会认识一些,但如果让其改成文言文,结果真是无人预知了。作为一个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有时候对一些文言文不理解,那么一些普通的百姓怎么理解呢? 文言文从文字产生至今的数千年来,文言文一直作为中国人的标准文法,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绝大多数的古典书籍都是以此文法写作。不懂文言文意味着将无法轻松读懂这些书籍。我们怎么对待这些重要的知识呢?之前不知道在哪里看到一句话,大概意思是,要想学习,不仅拥有现在的思想,而且借鉴古人的经验,从中总结出思想,我们在很多的电视剧中,后人看待《孙子兵法》,是非

常有用的,从孙子兵法中看到战术,看到为人处事之道。在《国学》中也是这样,存在着很多为人治世的道理,成为很多帝皇以及之后伟人们的读物。 如何对待文言文与白话文呢?记得小时候我们都用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一次无意中我看到了一本字典,大概是一九四几年出版的,记不清楚了。我发现,这字典里对每个汉字都解释得非常准确清楚,完全是将汉字按照以字为单位来解释,训诂也用一两个字来阐释,所以简明而准确,一目了然.再看看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是什么情形呢?我看了一下,发现其解释得真可谓一蹋糊涂,而且其初衷完全是将汉语以词为单位来解释的,结果是让人觉得字义模棱两可,一头雾水.推而广之,看看现在人们怎么说话,电视上的人们说话大都磕磕绊绊,话不成句,胡乱用词,错字联翩,废话成堆,用字单一,含糊其辞,读音粗鄙。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是他们不很清楚每个汉字的准确意义与读音,这是由于他们从小受到的语文教育是以词为单位来学习的,所以他们知道一个词的意思,但是这个词中每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他们不清楚,甚至很糊涂,所以我要说的是:白话将会把汉语引向了不清不楚的形式,会使汉字字义变得越来越模糊,使用词陷入混乱,所以我认为我们可以从基础的做起,从小做起,从娃娃做起,我们都经历小学这个阶段,我们开始认识字,老师可以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来理解这个字,对以后读文言文很有裨益,我们现在的一些学生认为古籍中有很多的小故事,不是不想读古籍,只是他们读不懂,所以才会放弃,如果一个小孩在识字阶段就知道字的来源,相应的读古籍也会变得轻松。 文言的精髓在于以字为单位,用字准确,言简意赅,看古代的作品哪个不是字斟句酌的, 是相当精辟的。比如这些句子, “今已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闒茸之中,乃欲昂首伸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传承书信文化书写赤子之情

传承书信文化书写赤子情怀 《语文》人教版第五册第二单元第七课《傅雷家书两则》的教学设计 甘肃省甘谷县土桥初级中学裴永林 学习目标 一、学会规范书写书信。 二、体会傅雷对儿子深沉的期待。 三、感受传统书信的艺术魅力。 学习重点 学会规范书写书信。 学习难点 体会傅雷对儿子深沉的期待。 教法 引导法、练习法 学法 合作讨论法、归纳总结法、课堂作文法 课时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 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使用ppt的第二张) 二、走进家书 师:展示李春波的《一封家书》的歌词,请学生歌唱。(使用ppt的第三张) 生:学生唱《一封家书》。 李春波的《一封家书》的歌词示例: 一封家书 (节选) 亲爱的爸爸妈妈: 你们好吗?现在工作很忙吧,身体好吗? 我现在广州挺好的,爸爸妈妈不要牵挂。虽然我很少写信,其实我很想家。爸爸每天都上班吗?管的不严就不要去了。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也该歇歇了。我买了一件毛衣给妈妈,别舍不得穿上吧。以前儿子不太听话,现在懂事他长大了…… 此致 敬礼 李春波 一九九三年十月十八号师:引导感悟《一封家书》,走进《傅雷家书》:(使用ppt的第四张) 师:谈自己对《一封家书》和《傅雷家书》的认识:《一封家书》令人感动,《一封家书》令人热泪盈眶,《一封家书》令人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一封家书》令人体味到儿女对父母深沉的叮咛和真挚的祝愿。同学们,大家知道《傅雷家书》吗?在《傅雷家书》中,父子成了朋友,父子成了知己,父子成了失败时的分担者和安慰者,父子成了成功时的分享者和警诫者。 三、分析家书 (一)了解傅雷和《傅雷家书》。

师:展示傅雷和《傅雷家书》简介。(使用ppt的第五张) 生:齐读傅雷和《傅雷家书》简介。 傅雷和《傅雷家书》简介示例: 傅雷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于1927年赴法国留学,在巴黎大学文科听课,同时,专攻美术理论和艺术评论。1931年回国,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工作,并翻译了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大部分作品。傅雷先生是一位学者,也是一位严厉、尽责的父亲。在儿子留学海外后,傅雷先生通过书信的方式对儿子的生活和学习进行悉心指导。《傅雷家书》是对傅雷及其夫人给儿子傅聪、傅敏在1950年至1966年书信的摘录,共计180余封。这些书信,既是一个温暖和谐而又充满书香气息的家庭生活的见证,又是洋溢着厚重历史韵律的书信文化的里程碑。 (二)分析《一封家书》,明确书信格式。 师:提出“分析《一封家书》,明确书信格式”的学习活动的要求。(使用ppt的第六张)生:小组合作探究,明确书信的格式。 生:展示小组合作探究成果。 师:展示书信格式的要求。(使用ppt的第七张) 生:朗读书信格式的要求。 书信格式要求示例: 1. 标题:居中,交代给谁写的,如《给爸爸的一封信》。 2. 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如敬爱的等;称呼后面使用冒号。 3. 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独立成段,首字空两格。不可直接接在称呼之后。 4. 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5. 祝颂语:可以用“此致”、“敬礼”。“此致”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后应该加上一个惊叹号,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也可以用“祝您身体安康,万事如意”等祝颂语。该祝颂语要独立成段,首字空两格。另外,两种祝颂语不能同时使用。 6.署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写在祝颂语下方的右侧。最好还要在写信人姓名之前写上与收信人的关系,如儿×××、父×××、你的朋友×××等。再下一行写日期。(三)关注书信格式,重构文本格式。 师:提出“关注书信格式,重构文本格式”学习活动的要求。(使用ppt的第八张)生:小组合作探究,重构文本格式。 生:展示小组合作探究成果。 师:展示教师重构文本格式的成果。(使用ppt的第九张) .第一则书信格式教师重构成果示例: 给儿子的一封信 聪,亲爱的孩子: 收到9月22日晚发的第六信,很高兴。我们并没为你前信感到什么烦恼或是不安。我在第八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是会有的…… 此致 敬礼 父亲:傅雷 1954年10月2日第二则书信格式教师重构成果示例:

传承与发展企业家与企业文化之辩证关系

传承与发展---企业家与企业文化之辩证关系企业家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企业文化理论与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在咨询过程中,许多企业家都问过我这样的问题,企业文化到底是不是企业家的文化,或者直接说是老板文化。我的肯定地回答说,企业文化肯定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企业家的文化,它是一个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将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家个人文化的观念是错误的。特别是国有或者国有控股企业,这个特征就更加明显。 一、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所有员工的文化特征 企业文化是如何形成的?通常来说,企业文化的形成是由企业的最高领导者决定的,他决定的基础是在管理过程中,企业家通过自己的价值观影响和决定了企业员工的价值观、管理风格、行为规范和文化的价值取向,而且这种影响是有阶段性发展规律的。在企业的初创时期,企业家精神在企业文化形成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且无法动摇的地位,具有强势的引导和决定性作用。但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各种高级人才的陆续引进也必然带来了对以企业家精神为主的“原味”企业文化的冲击与挑战。企业家精神的影响作用在企业文化形成过程中开始逐渐减弱,或者说企业家的个人精神受到来自团队其它人员的影响,它不再是一言堂,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正如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企业家本人是一个勤奋向上的人,所以我们就可以得出他所在企业的文化特征就肯定是勤奋向上的文化一样,如果这个推理是可以成立的话,那么企业文化人就不需要建设了,因为企业家的个人文化特征就可以

是企业的文化特征,那么这种企业文化还需要建设吗? 企业文化变革的过程首先是针对所有员工的文化审计,它通过寻找在员工行为过程中的企业基本假设,重新确定企业的文化根基,所以它不仅仅是针对企业家个人的文化特征,是面对全体员工的一种集体行为。一个企业的基业长青,不能仅仅单靠企业家个人的能量,他只是起到领导者应为的主导作用,并基于权力或者产权的控制而使经过实践验证并得到大部分员工认可的企 业文化体系化、制度化,成为指导企业运行的基本原则。但企业家的文化能否上升到一个企业的文化层面,这取决于他个人的价值观是否得到企业绝大部分员工的认同,并最终落实到企业员工的行为当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说企业家的文化就等同于这家企业的文化了,但最多也只能是近似而不是全部,因为一个人的价值观等同于另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不现实的,更加不要说是等同于整个企业员工的价值观,唯一可以作到的就是企业家的价值观被企业大部分员工所认同并上升到企业的行为准则。 二、企业家决定了企业文化的主要特征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它是随着企业的发展而缓慢形成的,它凝聚了企业领导者的文化和组织的文化,它优于领导者的文化,同时形成了集体式的统一价值观,所以领导者的改变只能是在整体的企业文化模式存在的基础上,得以创新;企业文化具有沉淀作用,领导者的价值观、管理风格、行为规范、文化的价值取向不可能改变其主流部分。 企业家是企业文化的主要缔造者,其个人的价值观决定了企业文化的成型与

传承弘扬中国文化

传承弘扬中国文化,创新发展企业文化 这本《中国文化一本通》虽然很厚,但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绝不是仅仅四百多页就能记载详尽的。我细细品读书中的每一段文字,就仿佛置身于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美景中;为一曲汤显祖的《牡丹亭》而沉醉;为盛唐的《霓裳羽衣舞》所叹服。 从书中,我似乎闻到了十大名茶的芳香;从书中,我似乎品到了一道道中华美食;从书中,我感受到了养生和中医的神奇。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勤劳勇敢的炎黄子孙智慧的结晶。它既是人类社会在过去时间内的发展进化结果,也是孕育我们民族辉煌未来的基础。传承并弘扬中国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五千年来的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纵观历史,中国文化宛若一幅气势磅礴的画卷,展现于世人面前。在文学方面,古人的造诣可谓登峰造极。从先秦到民国,细说名家名作。烂漫的八国风、迷人的庄子,经苍凉魏曹、闲宕晋陶、恣肆唐李、阔达宋苏,历元明剧曲\散曲,至清曹惊世骇俗《石头记》,抵民国诸家,痛快鲁迅、顿挫曹禺,高举沈张钱杨,从容托出一部私家文学史。经典妙处,人物趣味,一一囊括。口角生风,笔下撒泼,滚滚红尘。最早记录的文字,到《诗经》、《离骚》,再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一路走来,中国历代诗人为我们编织了一幅汉语诗歌的多彩图卷。 戏剧方面也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中国戏剧主要包括戏曲和话剧,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话剧则是20世纪引进的西方戏剧形式。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堪称国粹,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中国向来是不缺少音乐和舞蹈的。中国音乐史是中国音乐长达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依照发展的时间顺序,基本可以分为秦、汉以前音乐、汉、唐时期音乐、宋、元时期音乐、明、清音乐、中国近代音乐和中国现代音乐等。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从上古至近代的悠久岁月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祖国的优越的音乐文化。中国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艺术积累,在五千年以前,中国就已经出现了舞蹈。舞蹈是我国古代所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乐则是一种综合艺术形态。古人认为:“所谓诗表述思想感情,歌唱出它的声音,舞蹈表现它的外在形象。三者都根源于人的内心,然后乐器随之演奏。”乐就包含着诗歌舞乐这些基素。这门古老的艺术在它诞生之初,原是浑然一体,混沌不可分的。今人所称之诗歌、音乐、舞蹈,只是在经历了相当长一段发展过程之后,才逐步演化形成的。中国舞蹈品类繁多,异彩纷呈,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舞种都具有各各不同的性格和色调。但也不难发现,中国舞蹈是一个整体,有着共通的神韵和风貌,且不说民族之间、地域之间的频繁交流,相互融汇,就是娱人和自娱、专业和业余、宗教和世俗、宫廷和民间……也无不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错综纠结的状态。其间,无论是祭祀舞蹈、表演舞蹈,还是社交舞蹈、教育舞蹈、宗族舞蹈、行业舞蹈……在舞蹈百花园中均占有一席之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而雅乐舞蹈、伎乐舞蹈、民俗舞蹈、宗教舞蹈则是中华舞蹈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方面。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等等...茶有多钟疗效,又富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国个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坐茶馆、茶话会则是中国人社会性群体茶艺活动。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饮茶始于中国。茶叶冲以煮沸的清水,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点。同样质量的茶叶,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冲泡技术不一,泡出的茶汤会有不同的效果。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讲究茶的冲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泡好茶,要了解各类茶叶的特点,掌握科学的冲泡技术,使茶叶的固有品质能充分地表现出来。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学习心得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学习心得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学习心得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如,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这一冷一热带给我们很多思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

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方式进行思考。 一、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识之士也在不断思索,1935年《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应进行本位文化建设。指出对肇始于近代的民族文化危机,“我们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们要求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同时,“要使中国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1958年《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建议以儒家文化为主,融会西方“民主、科学”,以达“返本开新”后的世界价值和济世功用。20xx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脚点:侧重强调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见解及中华文化对世界未来的

茶文化的传承历史有什么

茶文化的传承历史有什么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 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 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 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两 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业已形成,不仅帝王、贵族聚敛成风,一 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夸豪斗富为荣,多效膏梁厚味。在此情况下, 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养廉”的问题。于是,出现了陆纳、桓温以茶 代酒之举。南齐世祖武皇帝是个比较开明的帝王,他不喜游宴,死 前下遗诏,说他死后丧礼要尽量节俭,不要以三牲为祭品,只放些 干饭、果饼和茶饭便可以。并要“天下贵贱,咸同此制。”在陆纳、桓温、齐武帝那里,饮茶不仅为了提神解渴,它开始产生社会功以有,成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饮茶 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使用价值为人所用,而是进入了精神领域。 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骚乱,各种文化思想交融碰撞,玄学相当流行。玄学是魏晋时期一种哲学思潮,主要是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 经义。玄学家大都是所谓名士,重视门第、容貌、仪止,爱好虚无 玄远的清淡。东晋、喃朝时,江南的富庶使士人得到暂时的满足, 终日流连于青山秀水之间,清淡之风继续发展,以致出现许多清淡家。最初有清谈家多酒徒,后来,清谈之风渐渐发展到一般文人。 玄学家喜演讲,普通清谈者也喜高谈阔论。酒能使人兴奋,但喝了 多了便会举止失措、胡言乱语,有失雅观。而茶则可竟日长饮而始

国旗下讲话稿: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国旗下讲话稿: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再过xx就是平安夜了,想必同学们对它期盼以久,早就精心准备好了贺卡或者小礼物吧。但是今天是我国传统节气的最后一个——冬至,对它关心的同学们可能就不太多了。 冬至作为一个古老的节日,至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在我国古代,冬至被当作一个重要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一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这不,今天早上我就吃了一大碗热气腾腾的汤圆。 但是,对于我们这些年轻人来说,传统节日正在逐渐的失去吸引力,这是一个令人悲哀而又不得不正视的事实。说起感恩节、万圣节或者是愚人节,不少同学一定会头头是道。但是对我国传统节日内含的文化,同学们又能说出多少呢?这种的现状,就像我们是一群站在金山上的淘金者,只看到远处少得可怜的一

袋金币,而忽视了脚下的宝藏,任它被历史的风沙埋没,失去昔日的光辉,或者被人偷偷挖去,从此成为他人的囊中之物。 我想,对传统节日的漠视更深层次反映了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忽视,而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者,我们既不能对她熟视无睹,更不能对她失去信心。虽然,包括西方文化在内的外来文化已对我们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如果我们始终能把中华传统文化放在核心地位,对众多的外来文化采取“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那么,就算它再铺天盖地、再来势汹汹又有何惧呢!这些渗透进来的外来文化只会成为我们发展传统文化道路上一块块基石。 也许,我们传承中华文化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思潮的冲击,但是只要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努力学习、领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积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即便是道路再曲折、再艰难,我们也能为此作出属于自己的贡献。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不乏传承中华文化的事例,我校每年九月举办浩大的祭孔典礼,每周一早晨齐声诵读的国学经典……我们欣喜地看到,我校播下了继承中华文化的“种子”正在生根发芽。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未来的道路还很漫长,我们需要做的还有更多。 今天,历史与未来将由我们承接,中华文化的接力棒更要我们相传。同学们,此刻请牢记我们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让中华文

弘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作文

弘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作文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的力量的决定性因素。接下来要给大家分享的是弘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作文,欢迎大家的借鉴阅读! 弘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作文(1) 当书信被电子邮件取代,当脚力被各种交通工具代劳,当传统文化在濒临灭绝的边缘苦苦挣扎:处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又该何去何从?科技为上,传统靠边?还是传统为要,科技为辅? 在如今纷繁芜杂的大环境下,科技与传统文化不可偏废。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的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让人享受舒适生活:积极发挥科技优势,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已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便对西方现代科技有一种盲目的恐惧或崇拜,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国门,打碎了天朝上国的美梦,也在国人心中种下了恐惧而又歆羡的种子。科技强国也被无数国家奉为圭臬。科技霸权在美国等西方国家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现代科技的优势展露无遗。 但我们就该为此放弃传统文化?中国传统讲究仁义礼智信,中国文化具有兼容并包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伟大的中国文化是我们传承千年,历久不衰的法宝,也是我们走向复兴,开创未来的根本保障。虽然,传统文化不乏糟粕,虚荣、麻木等劣根性便是糟粕的体现。但,我们不能否认传统文化的精髓让我们经久不衰,绵延不绝。文化的包容维持着中华民族的和谐与稳定,也为民族大家庭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使其焕发生机。五千年的积淀造就的是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社会转型期的今天,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激烈碰撞,逐步融合,而在这碰撞与融合中,各自焕发出新的的生机。科技赋予传统文化科学特性和创造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而科技发展中形成的科技精神,包括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念等,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传统文化。在科技条件下,传统优秀文化经过现代科技的陶冶和兼容,具有了新的创造活力,它既蕴含了现代科技的新成果,又指导着现代科技条件下的民族文化不断创新和发展,永葆生机和活力。发挥科技优势,改造传统文化,是保持传统文化生机的不二法门。 同时,传统文化的道德原则、和谐理念也指引着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科技的发展与走向。先进科技的发展为人们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现代建筑的发展并随着邻里人情的冷漠,交通工具的进步伴随着健康的,电子文档的的发明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书写能力的退化。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也只能依靠传统文化。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汤恩比博士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令举世深思的论点:“挽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而七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也在巴黎宣布,解决21世纪人类的生存问题,必须去2000多年前的孔子学说中汲取智慧。弘扬传统文化,解决科技发展带来的各种问题,也指引着科技的发展。 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大力弘扬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在碰撞交融中永葆生机与活力! 弘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作文(2) 在当今开放的世界里,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大力弘扬华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这样,世界才会健康地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才能更加地充满生机和活力。 小时候,每当大年三十晚,村里便鼓声四起,霎时间村当街便挤满了人,

传承与发展企业家与企业文化之辩证关系

传承与发展--- 企业家与企业文化之辩证关系企业家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企业文化理论与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在咨询过程中,许多企业家都问过我这样的问题,企业文化到底是不是企业家的文化,或者直接说是老板文化。我的肯定地回答说,企业文化肯定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企业家的文化,它是一个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将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家个人文化的观念是错误的。特别是国有或者国有控股企业,这个特征就更加明显。 一、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所有员工的文化特征 企业文化是如何形成的?通常来说,企业文化的形成是由企业的最高领导者决定的,他决定的基础是在管理过程中,企业家通过自己的价值观影响和决定了企业员工的价值观、管理风格、行为规范和文化的价值取向,而且这种影响是有阶段性发展规律的。在企业的初创时期,企业家精神在企业文化形成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且无法动摇的地位,具有强势的引导和决定性作用。但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各种高级人才的陆续引进也必然带来了对以企业家精神为主的“原味”企业文化的冲击与挑战。企业家精神的影响作用在企业文化形成过程中开始逐渐减弱,或者说企业家的个人精神受到来自团队其它人员的影响,它不再是一言堂,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正如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企业家本人是一个勤奋向上的人,所以我们就可以得出他所在企业的文化特征就肯定是勤奋向上的文化一样,如果这个推理是可以成立的话,那么企业文化人就不需要建设了,因为企业家的个人文化特征就可以是企业的文化特征,那么这种企业文化还需要建设 吗?

企业文化变革的过程首先是针对所有员工的文化审计,它通过寻找在员工行为过程中的企业基本假设,重新确定企业的文化根基,所以它不仅仅是针对企业家个人的文化特征, 是面对全体员工的一种集体行为。一个企业的基业长青,不能仅仅单靠企业家个人的能量,他只是起到领导者应为的主导作用,并基于权力或者产权的控制而使经过实践验证并得到大部分员工认可的企业文化体系化、制度化,成为指导企业运行的基本原则。但企业家的文化能否上升到一个企业的文化层面,这取决于他个人的价值观是否得到企业绝大部分员工的认同,并最终落实到企业员工的行为当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说企业家的文化就等同于这家企业的文化了,但最多也只能是近似而不是全部,因为一个人的价值观等同于另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不现实的,更加不要说是等同于整个企业员工的价值观,唯一可以作到的就是企业家的价值观被企业大部分员工所认同并上升到企业的行为准则。 二、企业家决定了企业文化的主要特征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它是随着企业的发展而缓慢形成的,它凝聚了企业领导者的文化和组织的文化,它优于领导者的文化,同时形成了集体式的统一价值观,所以领导者的改变只能是在整体的企业文化模式存在的基础上,得以创新;企业文化具有沉淀作用,领导者的价值观、管理风格、行为规范、文化的价值取向不可能改变其主流部企业家是企业文化的主要缔造者,其个人的价值观决定了企业文化的成型与培育。因此, 我们既要看到企业文化缔造发展中企业家所起的作用,也要看到其价值观是必须在实践 中得到员工接受认可并能够指导企业取得成功。 三、企业家要对企业文化不断传承与发展

传承中国文化

传承中国文化 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各种文化源远流长。这些文化本该在我国倍受关注,然而如今,政府却连连发出“传承中国文化”等字眼,为这一事件增加节日的假期,增加对文化建设的投入,这一现象——传承中国文化,似乎一反常态。传承中国文化成了中国的梦。 近年来,每年的2月14号的情人节,在街上的玫瑰花大卖,价格暴涨了平时的几倍;圣诞节也风靡全中国,苹果在当天热销成河。而中国的传统节日却日益被冷落了。大家各自忙着工作、学习,冷淡了这些被留下来的文化。这到底是没有时间还是中国人对自己的节日感到不削一顾?或者觉得外国的节日更有趣,更吸引人? 近年来,政府对保护继承传统节日采取一系列相应措施,增加各种传统节日的假期和活动,加大宣传力度,总算有点成效!我想作为一个中人,应该过自己的节日,当然,我也不反对在过中国的节日基础上过外国的节日。 英语是当今社会最为普遍的交际语,全球开始重视英语也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中国也在这个行列中,一直对汉语有些疏远了。近日,全球又掀起了“汉语热”。学习汉语成了外国人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国人却不以为然。在这信息时代,机器已经可以代替人们做各种事,写信也不用手写了,很多人对汉字只是认识,却不懂他。看着一个字,也许你认得,让你写出一个字,你却不一定写得出来。试问最为中国人,这一切正常吗? 从甲骨文开始,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有记录的年代,到王羲之震撼人心的《兰亭序》,各种字体的出现,无不点点滴滴贯穿着文字的流传。那是用笔尖一点一滴地积累、沉淀下来的,拥有独一无二的文字、语言,为什么还让它像悬崖边的小草一样?中央电视台推出《 汉字听写大赛》,聚集了各种对汉字很熟悉的人,这不也为了让中国人重视汉字。 中国有许许多多的优秀文化遗产,我们不应该从洋媚外,把自己的文化至于九霄云外。这些文化是古人给现代人的礼物。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作为炎黄子孙,把这些文化发扬光大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吧!学习外国文化并没有错,只是不要本末倒置。传承中国文化是中国的梦,实现它也是功绩一笔! 传承中国文化是一个美梦,让我们一起携手将它实现,不要让这个梦化为乌有!

文言文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文言文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提高,我们高兴地看到我国传统文化有了回归的趋势。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传统节日和春节一同作为法定假日,这将有利于弘扬我国的优秀民族文化。因为中国每个传统节日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还有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汉语热,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留学,“孔子学院”在许多国家的建立等,都为我们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作为语文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加人到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行列中,更应该走在弘扬祖国传统文化队伍的最前列。从这个方面讲,语文教师应义不容辞地将语文课堂作为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主阵地,这是责任也是义务。 文言文教学,我们认为在发挥其“工具性”作用的同时,更应该提倡在文言文教学中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人文素质教育、审美情操培养等多方面的功能。本文就文言文教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相关问题试做讨论。 一、文言文教学内容本身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 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其内涵包括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典籍等诸方面。文言文的教材内容就是以上传统的优秀文化内容的复合体。 现行语文教材选取了《左传》、《战国策》、《史记》、《汉书》等经典的史学作品,还有《诗经》、《离骚》、唐宋古文、唐宋诗词等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及诸子百家的哲学作品(尤其是正统的儒家作品),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以选自《论语》中的篇目为例:有反映个人修养的,如《论语·学而》,讲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说明古人非常重视个人修养,作为语文的教学内容,必然使学生通过学习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有反映教与学关系的,如《礼记·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

浅谈对茶文化的认识和感悟

浅谈对茶文化的认识和感悟 摘要: 茶文化起源与中国,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又赋予了中国茶文化与众不同的特点和内涵。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在民众生活中可谓是一种奇特的文化景观,无论是产茶区还是非产茶区,茶文化的创造与传承都经久不衰。茶文化以物质为载体,反映出明确的精神内容,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和谐统一的产物。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 中国的茶文化贯穿在中国老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里,它的足迹伴随着中国的成长,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里,而茶道更是中国茶文化的精髓,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茶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华名族之国粹。 关键字: 茶,茶文化,历史,发展,感悟,茶道,茶与健康 引言: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涵茶业专著、茶业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茶与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之国粹。 正文:1.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茶文化已经有五千年的历史,人们对茶道和茶艺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仍然是见仁见智并无统一而明确的定义。但人们都承认一个事实,深奥的茶文化蕴涵着深厚的民族思想和精华,与儒、道、佛的理念是息息相关的,儒家之礼,佛家之养,道家之闲,在茶的氛围中都体现的淋漓尽致。茶道的环境也一定要清雅幽静,亭台楼阁,松间竹下,茶室庭院,使人陶醉其中。人们通过品尝茶和欣赏茶艺的过程,感受和体验茶所带来的美妙意境,从而使修身养性,身心开阔,达到强身健体,净化心灵,预防疾病的作用。有学者说:“茶道是东方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精粹,是古老的中华文明贡献给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中国历史上有众多名人对茶都有特殊的偏爱,乾隆嗜茶成癖,曾风趣地说出戏语:“君不可一日无茶”;孙中山以茶代酒,他对祖国茶叶评价颇高;鲁迅饮茶着迷,他曾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 而如今社会的飞速发展更是赋予了茶文化更多的意义。茶文化不仅影响了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更走向了世界。它代表着中国历史的沉淀,向世界展示着中国的文化,体现了中国如茶般浓郁的人文精神。 2. 茶文化之美 (1)儒释道合一。中国的茶文化可以说是儒释道三家所共同造就的,它同时融汇儒释道三家的基本原则,茶具有清新、雅逸的自然天性,能使人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与中国人提倡的“清静、恬淡”的哲学思想相吻合,也符合中国传统儒道佛三家追求的“内省修行”思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玲教授认为,中国茶文化的精神是以道家的天人合一、天地人三才思想来提携;以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为指导;以佛家“普渡众生”的精神为宗旨,中国茶文化是浓缩了中国传统思想精华的一个文化体系。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那么什么是文化呢?又如何理解何谓传统文化呢?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从《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到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个人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而且是非常积极的影响。比如说,易经,就是一本解开人生的密码书,可以指导人怎么生活、怎么工作、怎么处世、怎么做领导、怎么经商等等。再比如,儒家学说,教会人诚信、忠厚、宽恕、自省、仁爱、勤俭等美德。再比如,老子的《道德经》,是一本深沉的哲学书,处世经典书,它教会人更真实地生活,更踏实地生活。还有庄子,教会人许多生活的智慧,让人活得更加豁达平和。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