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提出的战争指导规律

合集下载

孙子兵法作用(精)

孙子兵法作用(精)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伟大智慧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光辉灿烂的文化发展史,中国军事谋略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在中国文化的发展史乃至世界文化发展史中,中国军事谋略文化不仅对中国的政治变革和国家的繁荣富强发挥了巨大的社会作用,而且推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事业创造了历史的辉煌。

凝聚着民族智慧之光的中国古代兵法是中国军事谋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被世人奉为“兵学圣典”的《孙子兵法》是中华谋略文化宝库中的伟大瑰宝,它对中国的军事谋略文化做出了历史性的总结,促进了中国军事谋略文化的发展。

《孙子兵法》的伟大智慧将为中国军事谋略文化的发展谱写出新的篇章,为推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铸造新的历史丰碑。

一、《孙子兵法》巨著的博大精深的内容,对孙武所处历史时期及其以前的中国社会谋略活动的实践做出了科学的总结,为中国军事谋略文化增添了不朽的绚丽色彩谋略,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军事谋略的运用对一个民族、一个集团、一个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中华民族数千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经过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争。

各民族无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斗争异常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还是在治国安邦的和平建设时期,无不重视对军事谋略的研究和运用。

而历代兵书则是作者对其所处社会及其以前军事谋略斗争实践的科学总结,《孙子兵法》则是其中的光辉典范。

(一)《孙子兵法》博大精深,内容深邃,比较全面地总结和论述了战争的普遍规律和战争的指导规律,以及进行战争的重要原则等《孙子兵法》深刻地揭示了战争与政治、战争与经济、战争与外交、战争与自然环境、战争与国家等关系的客观规律,全面论述了战争的普遍规律和战争的指导规律,以及进行战争的重要原则等。

其内容博大精深,谋略神妙绝伦。

其内容几乎囊括了战争的构想、谋划、准备、实施到结束的全过程及与战争相关的各个方面。

通观《孙子兵法》十三篇,它兼战略、战役、战术理论于一身,既有对战争的宏观指导,又有对战役的具体筹划,还有对战术行动的详细解说;既有对将帅素质的修养要求,又有对士卒行为的严格规范,还有对将帅关爱士卒的仁爱要求;既有进攻行动的宏观方略,又有防御作战的具体措施,还有战场侦察的详细指导;既有政治方面的宏谋大略,又有外交方面的斗争艺术,还有经济建设的战略措施;既有对天文气象知识运用时机的研究,又有对军事地形利用方法的探讨,还有对自然条件利用的方法介绍;既有对军事情报重要性的论述,又有对军事情报获取的方法研究,还有对军事行动保密的手段要求等等。

中国军事方面的发展

中国军事方面的发展

中国军事方面的发展一、迅速发展时期约从公元前 8世纪初至前 3世纪末,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逐渐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引起了士兵成分的变化和兵器的改进,军事制度和作战方式也随之变化。

为适应这些新情况的需要,产生了统率军队的专职将帅,涌现了许多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军事家和兵书著作。

著名的《孙子兵法》,标志着封建统治阶级军事思想的成熟。

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统而全面的军事理论著作,揭示了一系列指导战争的规律,并奠定了中国军事思想的基础,指导着后代的战争实践和军事理论的研究,在国际上也享有极高的声誉。

《孙子兵法》提出,军事斗争必须巧妙地运用权谋,即“上兵伐谋”,“必以全争于天下”,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高明的军事家所期求的最理想的战争结局。

它打破了奴隶社会的天命观,以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思想,指出战争获胜不取决于鬼神,只要能够做到“知彼知己”,就可以“百战不殆”。

它提出了“以正合,以奇胜”和“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作战思想。

《孙子兵法》还指出,战争胜负是由政治、经济、天时、地利、人事等因素所决定的,所以封建统治阶级要修明政治,顺应民心。

这些思想,也为《孙子兵法》同时代的其他兵书和论及军事的著作所重视。

战国时期,人们对战争的认识又进了一步。

例如,传为军事家吴起所著的《吴子》,就探索了战争的实质,论及战争发生的根源,并把战争分成几种类型,赋予定义,提出对付各类战争的方略。

军事家孙膑所著《孙膑兵法》,更主张抛弃“责仁义,式礼乐”的思想,要求用战争手段解决社会混乱局面;其作战思想则特别强调“贵势”和以奇制胜。

这些主张,都是对《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丰富和提高时期从公元前 3世纪末至公元13世纪,中国经历了秦、汉、晋、隋、唐、宋、元等几个大的王朝的统治和更迭。

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先秦的军事思想对军事斗争仍然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同时,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及战争的发展,军事思想也进一步得到丰富和提高。

军事思想概述

军事思想概述
战术原则。通、挂、支、隘、险、远。 • ③提出了爱兵的观念:“视卒如子”。
• 11、九地篇
• 本篇根据战略的要求,把战场上各种地 形组合的特点和它所处的位置,从全局加 以考虑。并提出了“兵之情主速”等作战 指导。
• 主要内容: • ①掌握“九地之变”利用人情之理。 • ②提出了“兵之情主速”的原则。
孙子兵法在其它社会领域的影响孙子兵法在其它社会领域的影响军事家称之为兵学圣典哲学家颂之为人生的哲学文学家评之为不朽不灭的大艺术品政治家视之为政治秘诀外交教科书商人和管理学家视之为市场竞争的必读教材军事家称之为兵学圣典哲学家颂之为人生的哲学文学家评之为不朽不灭的大艺术品政治家视之为政治秘诀外交教科书商人和管理学家视之为市场竞争的必读教材四理解孙子兵法2孙子兵法的核心就两个字
㈢孙子的主要军事思想
1、重战、慎战、备战思想 2、知已知彼、百战不殆的战争指导思想 3、以谋略制胜为核心的用兵思想 4、文武兼施、恩威并用的治军思想
1、重战、慎战、备战思想
重战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 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兵死于外,则国亡于内。 是外之生死、系内之存亡。是 故兵败长平而赵亡……
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 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包括战争观、战 争与军事问题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战争 指导思想、建军指导思想等基本内容。 按照不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阶级和国 家进行区分,军事思想可分别划分为古 代、近代、现代军事思想,奴隶主阶级、 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军 事思想,中国和外国的军事思想等。
五个战略基本要素,包括:道、天、地、将、法。“七
计” ——七个战术基本要素,是由“五事”演绎而来的七个
方面,包括:双方政治清明、将帅高明、天时地利、法纪严明、

010《孙子兵法》导读·地形篇

010《孙子兵法》导读·地形篇

【全文】孙子曰: 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
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 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可 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 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 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 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隘形者,我先居 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 而从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 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远形者,势均难以 挑战,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 不可不察也。

【原文】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 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 杜牧曰:“挂者,险阻之地,与敌共有,犬牙相错, 动有挂碍也。往攻敌,敌若无备,攻之必胜,则虽 与险阻相错,敌人已败,不得复邀我归路矣。若往 攻敌人,敌人有备,不能胜之,则为敌人守险阻, 邀我归路,难以返也。” 【译文】在挂形的地域上,假如敌人没有防备, 我们就能突击取胜。假如敌人有防备,出击又不能 取胜,而且难以回师,这就不利了。

第一部分、兵有六形。
【原文】孙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
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
【译注】孙子说:地形有“通”、“挂”、
“支”、“隘”、“险”、“远”等六种。 【原文】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 【译注】凡是我们可以去,敌人也可以来的 地域,叫做“通”。通:通达。指四通八达 的地区。《易·系辞》:‚往来无穷谓之 通。‛梅尧臣注:“道路交达。‛

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
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 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 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 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 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 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 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孙子兵法简介

孙子兵法简介

《孙子兵法》孙武(一)《孙子兵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孙子兵法》是春秋及其以前长期战争孕育的结果。

春秋时期,是战乱频繁的时代。

据《春秋》记载,在242年中,就发生过483次大的军事行动;加上多次的奴隶起义以及与战争紧密相关的聘问、朝贡、盟会等政治活动,构成了春秋时期五彩缤纷的战争画卷。

"汤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纵观春秋时期的全部历史,大量的、占主导地位的还是诸侯兼并与大国争霸的战争。

公元前770前,周平王东迁洛邑之后。

一些大的诸侯国先后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增强了自己的国力,对东周王室的统治地位产生了严重的威胁;同时,各诸侯国之间为争夺地盘,又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在这时期,中原地区齐、宋、晋、秦、楚等强大的诸侯国先后称霸,史称"春秋五霸"。

春秋后期,正当北方各国之间的战乱日渐平静的时候,南方的吴、越两国随着各自实力的增长,称霸中原的野心也随之强烈。

春秋时期的兼并战争和称霸战争,迫切需要人们对战争的规律加以总结,战争实践,也为新的军事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客观前提,同时,造就了一大批兵家名将,他们留心于战阵之事,潜心于兵法韬略,积极从事军事理论的研究。

《孙子兵法》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一部著名的军事理论著作。

(二)《孙子兵法》作者介绍《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惠民县)人。

其祖父田书,因在齐景公时"伐莒有功",景公大悦,不仅把乐安作为食邑封赐田书,而且将"赐姓孙氏"作为一种最高的礼遇以彰其功。

家族的世代为官,使孙武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并接受了家族尚武传统的熏陶。

青年时代的孙武,不仅知识渊博,才华横溢,而且胸怀大志,腹藏良谋。

然而,正当孙武踌躇满志,欲遂平生之愿望时,国内发生的"四姓之乱"使他决定出奔吴国。

到了吴国之后,孙武一度过着隐居的生活。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

善用奇正 择人而任势
二、《孙子兵法》内容介绍
第六篇 虚实篇
【中心思想】 避实击虚 【主要内容】
力争主动的思想:致人而不致于人
避实击虚的方法:攻其所不守 灵活用兵的思想:兵因敌而制胜
二、《孙子兵法》内容介绍
第七篇 军争篇
【中心思想】争取先机之利。 【主要内容】
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第十一篇 九地篇
【中心思想】进攻要掌握九地的变化和决胜之法 【主要内容】
1、掌握九地之变
2、利用人情之理 3、兵之情主速
二、《孙子兵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内容介绍
第十二篇 火攻篇
【中心思想】以火佐攻 【主要内容】
以辅助手段制胜的思想:以火佐攻者明 火攻的运用: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 慎重对待战争。
夸大将帅的作用,宣扬英雄创造历史
治军方面的愚兵政策 思想上的片面性、绝对性
《孙子兵法》
一、 《孙子兵法》概述
二、《孙子兵法》的主要内容
三、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
二、《孙子兵法》内容介绍
第一篇 计篇
【中心思想】先计而后战的战争观 【主要内容】
对待战争的态度:重战、慎战、计战、谋战
二、《孙子兵法》内容介绍
第三篇 谋攻篇
【中心思想】不战而胜的全胜思想 【主要内容】
全胜战略思想:不战而屈人之兵
以智谋为首的制胜思想:上兵伐谋 著名的战争指导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二、《孙子兵法》内容介绍
第四篇 形篇
【中心思想】积蓄力量,立于不败之地 【主要内容】
备战思想: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第二讲《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军事论文

孙子兵法军事论文

军搞的论之孙子兵法摘要: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们都使用其中论述的军事理论来指导战争,而且,其中论述的基本理论和思想还被运用到了现代经营决策和社会管理方面。

由于《孙子兵法》对现在生速度活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所以我们还需要多多借鉴《孙子兵法》的理论和思想。

关键词:孙子兵法广东人企业军事思想一,《孙子兵法》与现代军事谋略《孙子兵法》重战与慎战相统一的战争观启发现代战争思维高度重视国家安全问题。

《孙子兵法》从揭示战争中“利”和“害”的矛盾运动规律出发来确立自已对战争的根本态度,从而决定其军事思想中功利主义的主导倾向。

孙子正是用功利主义这把价值尺度考察春秋末期的战争,提出了重战与慎战相统一的战争观。

《孙子大哥大兵法》所产生的春秋时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过渡时期,激烈的社会变革反映到社会的政治生活中,表现为频繁的战争。

仅举鲁史《春秋》记载,在242年里,就发生过483次大的战争。

在战争的旋涡中,大国胜败无常,小国安危不定,局势错综复杂。

孙子从当时朝盟夕散、不宣而战的社会现实中认识到,战争只能暂时平息而不会从此废止。

因此,他开宗明义就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提醒人们要重视战争、研究战争和准备战争。

当前,冷战已成为历史陈迹。

两极战略格局的解体,国际形势发生新的变化,世界基本矛盾出现新的力量组合,逐步形成与孙子时代相似的“多极”战略格局。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在这种形势下,孙子的重战和慎战思想,更显示出强大的生的个命力,它为人们认识多极形势下的军事斗争,驾驭局部战争形势的发展变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孙子兵法》对西方现代军事思想的影响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

第一次世界大战无情地暴露了各帝国主个义国家军事理论和军事学术的缺陷和弱点,推动西方军事家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反思。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的军事理论研究相对来说很活跃,出现了像鲁登道夫、哈特和富勒这样一些出色的人才。

2018年士兵提干考试军事知识考纲:孙武的军事思想

2018年士兵提干考试军事知识考纲:孙武的军事思想

2018年士兵提干考试军事知识考纲:孙武的军事思想关键词:士兵提干考试大学生士兵张为臻军事知识孙武孙武的军事思想孙武,中国古代大军事学家,古代军事理论奠基者,春秋末期吴国将军。

亦称孙子。

字长卿。

齐国乐安流传至今的《孙子兵法》十三篇,及汉墓出土的竹简、木简《孙子兵法》,集中反映了孙武丰富而深邃的军事思想。

在中国和世界军事史上,孙武率先论述战争全局和战略全局问题,最早揭示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先胜而后求战”、“致人而不致于人”、“因敌而制胜”等指导战争的普遍规律,深刻总结出“以正合,以奇胜”、“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我专而敌分”、“避实而击虚”等一系列至今仍有科学价值的作战指导原则,闪耀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的光辉。

《孙子兵法》以其博大精深的战略理论彪炳古今中外,孙武则以“兵圣”之誉而名垂千古。

其军事思想集中反映在所著《孙子》十三篇中:1.战争观。

孙武十分重视战争问题的研究,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计》)认为“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因而主张对待战争必须“慎之”、“警之”,提倡“安国全军之道”(《孙子.火攻》)。

“慎”,是不要轻易发动战争,告诫“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警”,则是要加强战备,增强实力,要求“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孙子.九变》)。

为了探求预知胜负的途径,孙武正确地阐述了战争胜利所必须具备的主客观因素及相互的辩证关系。

他将客观因素概括为道、天、地、将、法“五事”,居“五事”之首的“道”既指修明政治(“修道而保法”),也包括争取民心(“上下同欲”)和振奋士气(“并气积力”)。

他高度重视政治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触及到了政治与军事的主从关系。

吴楚之战时,孙武以“民劳,未可,且待之”(《史记.吴太伯世家》)劝阻吴王暂缓攻楚,更进一步表明他意识到爱惜民力、争取民心的重要意义。

他也十分看重军事力量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强调“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子兵法提出的战争指导规律 子的全胜思想是关于以万全之策力争用最小的代价获取全局胜利的理论.它要求决策者利用全破辩证关系,最大限度地使敌人屈服而把敌我双方的损失减少到最小,它的核心思想是谋全局,懂全破,定全策,即谋划要从全局出发,这就要懂得全与破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万全之策.其手段主要有伐谋、伐交与伐兵相结合. 孙子认为:"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这里所说的"全"是保全,"破"是用武力将敌人击败.孙子这段话中包含这样的思想:最理想的目标是使敌人整个国家都投降;不行,就破敌一军,使敌人一国投降;次之,破敌一旅,使敌人一军投降;再次,破敌一卒,使敌一旅投降;乃至破敌一伍,使敌一卒投降.这就是孙子的"全胜"思想.可见,孙子"全胜"概念确切含义是指最大限度地减少牺牲而获得全局性胜利.他已认识到了"全"与"破"相反相成的关系,在指导思想上力争完满的"全";在实践中,则主张"全""破"结合,以"小破"求"大全",其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使敌屈服于我,而把敌我双方的损失减少到最小.这就在全破问题上实现了理想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孙子虽然提出了全胜思想,但对如何实现全胜,讲得不够具体,后人对此进行了补充和发展.其中比较突出的有攻心战、经济战、联盟战等. 攻心是达成全胜目的的重要手段.目前,所见我国最早的兵书《军志》中就有"先人有夺人之心"的话;《孙子兵法》中也讲到"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攻心"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是孙膑最早提出来的.据唐代人杜佑撰写的《通典》中记载,孙膑曾对齐王说:"凡伐国之道,攻心为上,务先服其心."古人所用的攻心谋略中有两个最主要的手段,一是软攻心,古人称之为"文伐";一是硬攻心,古人称之为"威慑".什么叫文伐呢?文伐是《六韬》里的话,意思是用柔性手段消弱敌人,为对之进行军事打击创造条件.其基本特点是"因其所喜,以顺其志".比如,敌人 骄傲自大,就吹捧他,使他忘乎所以;敌人利欲熏心,就用金钱收买他,让他为我所用;敌人喜欢美色,就用美女去诱惑他,叫他心昏神迷,颠倒是非.如春秋末年越王勾践送西施给吴王夫差;战国时,秦将王翦用离间手段使赵王杀死李牧;明末皇太极用反间计使明朝的崇祯皇帝杀死袁崇焕等,都属文伐. 威慑的含义是显示威力和使用这种威力的决心,以使敌人畏服.用孙子的话说,叫"威加于敌".威慑仍是现代人们对敌斗争的一个重要手段.美国国防大学教官哈伦·厄尔曼等人说,他们提出的"震慑"理论就源之于孙子吴宫教战斩美姬.美军将这一战略思想贯穿于伊拉克战争的始终,为瓦解伊军士气产生了巨大作用. 全胜思想中还有一个重要谋略叫"经济战",即用经济手段达成不战屈敌,或为军事上战胜敌人创造条件的目的.这个思想在我国古代托名管仲作的《管子》一书中就有记载.现在美国经常使用这一手段,叫做"经济制裁",用以对付它的对手,以此达到不战而屈敌或削弱对方、达成"胜于易胜"的目的. 中国古代的联盟战略思想也很丰富,如战国时代的连横、合纵;三国时代的多极斗争谋略等.它是多极斗争的产物,使用者利用盟友借力打力或宣示自己的强大以使敌畏服.据有关资料统计,在阿富汗战争前100天内,美国总统布什为了取得盟友的支持,至少会晤了51个国家的领导人,争取到了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40多个国际组织的支持,从而对阿富汗塔利班政权构成了巨大压力,并因势借力打击主要敌人,将己方伤亡减少到最低限度. 在出现核武器后,孙子"全胜"思想中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观点受到世人重视,成为一些国家特别是美国制定国家战略的重要依据. 前美国总统尼克松在1980年5月出版的《真正的战争》一书中,讲到了他施行的"以正合,以奇胜"的对苏新战略.所谓"以正合"就是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加强西方的联合与 苏联正面对峙;所谓"以奇胜"就是依靠西方的经济实力、精神力量和价值观念分化瓦解苏联等国家,用表面的"缓合"达成"退一步,进两步"的目的. 孙子全胜思想在战役战术层次上也有广泛应用.据媒体报道,在伊拉克战争中,担任美军中央司令部司令的汤米·弗兰克斯是个熟读《孙子兵法》的人. 战后,弗兰克斯在接受英国《防务新闻》记者采访时讲到,早在伊拉克战争爆发之前,美军就派特工人员深入到伊拉克境内了解驻守巴格达周围部队的情况,包括这些部队的兵力、其高级将领和一般军官的姓名、家庭住址和通讯联络方式等,在此基础上,美军特工人员对这些官员有针对性地展开攻心战,要求他们与美军合作.如果他们接受了美军的条件,就会获得巨额的美元回报,他们的家属也会得到保护,战后,美军也不会追究他们的责任.美国人还许诺,如果他们愿意的话,还可以让他们加入美国国籍或让他们在未来伊拉克过渡政府中担任一定职务等等.弗兰克斯算了一笔帐:发射一枚精确制导导弹的成本是100万至250万美元.如果用一枚导弹的成本,就可以收买伊拉克军队的高官,让他们下令部下放弃抵抗,从而避免巷战造成的人员伤亡,并迅速取得胜利,这不是非常划算吗?弗兰克斯说,美军的这一做法收到了奇效,巴格达之役打响后,许多伊拉克军官和他们手下的士兵们都纷纷脱下军装,化装成老百姓如鸟兽散般各奔东西,萨达姆的"王牌军"--共和国卫队就这样被悄悄地"蒸发"掉了. 三、《孙子兵法》的"战胜"思想及其在战争指导上的应用 战胜思想是关于通过战争手段夺取战争胜利的理论,是《孙子兵法》中最精彩的部分,其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内容,它总的要求是致人而不致于人,即掌握战争主动权.为此,要识常变,讲仁诡,知虚实,用奇正,懂专分,辨久速,晓迂直,兼攻守等. (一)识常变 兵家权谋中的灵魂是知常变.常是常法,变是变法.《孙子兵法》中讲了大量的常法,即用兵的一般规律.如"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 穷寇勿迫"等,这些都是常法,是关于作战指导的一般规律.但在很多情况下,未必都是如此.比如,"归师"并非都不可遏,"围师"也未必都要留阙口.东汉末年,曹操征张绣引军撤退,张绣手下有个谋士叫贾诩,很有头脑,张绣第一次追击曹操时他极力劝阻,张绣不听,结果因曹操预有准备而遭到失败.第二次,张绣不想追了,贾诩却劝他追,结果张绣军因曹操放松警惕而获得胜利.可见归师也不是绝对不可遏.包围敌人也不一定都留生路,力量上占绝对优势,不怕敌人作困兽斗,将其围得铁桶一般,也可以瓦解敌人意志,迫其投降或聚而歼之.如我军在解放战争时期以大兵围困北平,使敌军"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从而迫使傅作义部接受和平改编,即是如此.孙子在讲常法的同时,强调"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就是要人们懂得变法 . (二)讲仁诡 有人认为,《孙子兵法》只讲诡,不讲仁.这种认识有片面性,实际上,《孙子兵法》是既讲诡,也讲仁的.《孙子兵法》的仁是智者之仁,而非迂腐之仁;《孙子兵法》的诡是仁者之诡,而非不仁之诡.仁与诡互相界定,互相为用,仁为诡主,诡为仁用,以取得和保持战争的胜利为目的,这就是《孙子兵法》仁诡辩证统一思想.这是中国古典战略理论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则. 在现代战争中,同样也必须既讲仁,又讲诡.现在一些西方强国非常重视对军事欺骗的研究,如美国1982出版了一本《战略军事欺骗》的书,英国1996年出版了一本《军事欺骗艺术》的书.这两本书都以孙子的"诡道"思想为宗.英国人庞森比在《战争时期的谎言》一书中公然声称:"在战争时期,不重视欺骗是一种疏忽,怀疑谎言是反常,说明真相是犯法."在伊拉克战争中,交战双方都制造了大量谎言.美国政府说的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武器至今还未找到证据,但这却成为其入侵伊拉克的一个极具煽动性的理由;伊拉克新闻部长萨哈夫在美军进入巴格达之后,还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这是伊军为诱敌深入设下的"圈套",以致我们的 一些专家在那样的形势下还做出了"好戏还在后头"的错误判断.一些西方国家在进行战争的同时,也搞一些所谓"人道主义援助"之类的活动,以收买人心.可见,仁诡两种手段兼施,是古今中外成功战争指导的不二法门. (三)知虚实 虚实是指敌对双方兵力的大小、众寡,士气的高低、凝散,军队的治乱、劳逸,兵势的锐钝、勇怯,部署的主次、坚瑕等.识虚的目的是为了击虚.击虚是指打击敌人虚弱而要害之处.避实击虚并不是说对敌之实处就不打,而是通过击其虚,孤立震慑其实,使敌人的实向虚转化,然后再实施打击.另外还可采取分敌之法,将敌人各个击灭.孙膑围魏救赵采取的就是这一谋略. 避实击虚原则在现代战争也被广泛运用.1982年英阿马岛之战,英军舰队不在阿根廷军力较强的斯坦利港登陆,而选在只有50名守军的圣·卡洛斯港,即是为了避实击虚.印度人写的《印度军史》中说,印军之所以能取得第三次印巴战争的胜利,是因为他们成功地运用了孙子避实击虚的打法. (四)通奇正 《孙子兵法》最早完整地提出了奇正理论.这一谋略原则几千年来一直被兵家视为至圣的妙谛.奇正是针对人们常规思维所形成的定势,用非常规思维方式取胜的一种谋略.奇正理论的精髓是"奇正相生",即以奇为正,以正为奇,变化无穷,使敌莫测.出奇制胜的要义是"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奇胜原则的主要特征是从实际出发,灵活机动,"与敌变化而取胜",反对墨守成规.如果死守预先规定好的奇正,而不知变化,就会正也不是正,奇也未必奇,因为这本身就违背了奇正原则. 《孙子兵法》关于奇正相生的原则在现代战争中受到了高度重视.如1982年8月 20日美国陆军颁布的新版《作战纲要》,首次提出了"空地一体战"理论.这一理论的四项基本原 则是主动、纵深、灵敏和协调.纲要的第二章直接引用了孙子名言:"兵贵胜,不贵久","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这两句话的要义就是出奇制胜.1986年,时任美国国防大学校长的理查德·劳伦斯中将来中国国防大学作关于《空地一体战--纵深进攻》的讲演时,也明确指出,这一作战理论所根据的原理就是《孙子兵法》的"奇正之变"和"避实击虚".这一理论成为美军作战的重要指导思想. (五)善专分 孙子在《虚实篇》中提出了专分命题.专分的精义是集中我的兵力,分散敌人的兵力,将敌人各个击灭. 集中优势兵力,打击分散之敌,是《孙子兵法》中一个突出的思想,其道理是显而易见的,用五个指头分别去打人,不如握成拳头一次打出去有力.但如果敌人也握成了拳头与我相对时,孙子主张,不要和敌人去拼拳头,而是设法使他的手张开,即所谓" 我专为一,敌分为十",在局部上形成我以十攻一的态势,这样就可以各个击灭它.那么,如何让敌人自己分散自己的兵力呢?孙子的方法就是使敌所备者多,所备时间长.我不让敌人知道我何时何地与他交战,使他到处设防,长期准备,敌人防备的地方多了,力量就必然分散,所谓"无所不备,无所不寡",敌人备的时间长了,就会松懈麻痹.在兵力部署上无所不寡,在精力上又松懈麻痹,也就无时、无所不可击了.在现代战争条件下,打"人海战术"已非上策;但集中"火力"却往往是必须的.这里需要的是对孙子原则的灵活运用. 在阿富汗战争中,美军对敌实施了空、地、海、天一体多维联合打击,即体现了集中火力的原则.战争开始时,美军在阿富汗周边地区和海域集结了5个航母编队,700多架战机和近8万人的兵力,对塔利班政权和"基地"恐怖组织进行了猛烈的联合打击.仅从2001年10月7日到12月17日两个多月的时间里,美军就出动战机5000架次之多,投射炸弹1.2万多枚,分别从太空、高空和空中,从海上,从陆地对敌实施多层面、多方向、多方式的攻击,使敌很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