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信-IMS及软交换网络

合集下载

IMS

IMS

IMS不仅可以实现最初的VoIP业务,更重要的是IMS将更有效地对网络资源、用户资源及应用资源进行管理,提高网络的智能,使用户可以跨越各种网络并使用多种终端,感受融合的通信体验。

IMS,即IP Multimedia Subsystem,中文意义为IP多媒体子系统,本质上说是一种网络结构。

该项技术植根于移动领域,最初是3GPP为移动网络定义的,而在NGN的框架下,IMS应同时支持固定接入和移动接入。

IMS与diameter的关系?IP技术的一个最突出特性就是“尽力而为”,在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和计费控制方面,却显得力不从心,而且只考虑固定接入方式。

传统的基于电路交换的移动网络,虽然具有接入的灵活性,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语音的交换,但由于无法支持IP技术,所以只能形成一种垂直的业务展开方式,不同业务应用的互操作性较低,而且需要较多的业务网关接入移动通信网络。

不论是移动网还是固定网均在向基于IP的网络演进,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为什么无法支持IP技术就不能进行不同业务应用的互操作?这个IP和PC上的IP是一样的?IMS与ISO?将IP技术引入到电信级领域,就必须考虑到运营商实际网络运营的需求,需要IMS网络从网元功能、接口协议、QoS和安全、计费等方面全面支持固定的接入方式。

从目前的研究看,SIP是具有简单性、兼容性、模块化设计和第三方控制性从而成为基于Internet通信市场的主流协议。

所以基于SIP的IMS框架通过最大限度重用Internet技术和协议、继承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特有的网络技术和充分借鉴软交换网络技术,使其能够提供电信级的QoS保证、对业务进行有效而灵活的计费,并具有了融合各类网络综合业务的强大能力。

IMS已经被定义为支持所有IP接入网的多媒体业务核心网,可以支持任何一种移动的或固定的、有线的或无线的IP-CAN(IP Connectivity Access Networks),包括W-CDMA,CDMA2000,Ethernet,xDSL以及Wireless LAN等等。

IMS系统网络建设

IMS系统网络建设

IMS系统网络建设IP技术是当今技术融合的热点,多媒体则是下一代网络的主要服务方向,因此结合了二者的IP多媒体子系统(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在众多的融合技术中备受关注,被公认为是固定移动网络融合(FMC,Fixed-Mobile Convergence)比较合适的架构。

一、IMS简介IMS是3GPP在Release 5版本提出的支持IP多媒体业务的子系统,其目的是通过互联网为移动用户提供多媒体服务。

IMS的主要特点为:(1)基于IP的多媒体业务与会话控制核心网络;(2)支持各种融合业务的公共平台,不依赖于任何接入技术和接入方式;(3)采用灵活的SIP协议和标准化的开放接口,为支持广泛业务提供可能;(4)由多个标准组织定义并发展完善(3GPP/3GPP2定义了IMS网络组件及基础架构,并尽可能协调保持一致性;ITU-T、ETSI均采纳了基于IMS的NGN体系架构并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3GPP R5版本中增加了基于软交换架构的IP多媒体(IMS)域,并在R6版本中对IMS进行了完善。

IMS架构实体主要包括CSCF、HSS、MGCF、IM-MGW、MRF等[1-4]。

R5网络定义了IMS的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IMS的基本结构呼叫会话控制功能(CSCF,Call Session Control Function)主要是对会话进程的控制。

它又分为三个不同实体:P-CSCF(Proxy-CSCF)、I-CSCF(Interrogating-CSCF)、S-CSCF (Serving-CSCF)。

P-CSCF是IMS网络中用户的第一个接触点。

主要负责验证请求,处理和转发响应。

P-CSCF起到了安全管理和隐藏接入网络差异的作用。

在R5中,P-CSCF还包括一个用于资源授权和管理的功能实体PDF。

I-CSCF是多个IMS网络域之间接口,负责用户信息的询问和用户S-CSCF的查找。

(自学版)中国电信_桌面型终端【功能要求】

(自学版)中国电信_桌面型终端【功能要求】

注:1、黄色阴影部分为解释;2、圆点部分为模块的基本功能。

中国电信,SIP(会话发起协议)硬终端技术规范硬终端管理是从企业对终端管理的视度,将终端管理内容根据其性质的区别相对而言进行分解,而产生的概念。

主要工作程序包括观察店情、陈列商品、及时补货、订货、调换不合格的产品及其它售后服务等。

SIP:会话发起协议SIP,使用H.323建议可以使各种不同的产品进行互操作,它已经被一些厂商采用。

但是H.323建议过于复杂,因此IETF制定了另一套较为简单的标准,即会话发起协议SIP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它使用了HTTP的许多头部、编码规则及一些鉴别机制,同时也和RTP和RTCP协议结合起来,提供与H.323类似的服务,并具有更强的可扩展性。

5 功能要求5.1 宽带接入能力✓网络设置,设置为拨号网络接入方式✓网络设置,设置为自动获得IP地址接入方式✓网络设置,设置为手动设置IP地址接入方式✓网络设置,设置为WIFI接入方式✓网络配置修改后,90秒内网络配置生效SIP硬终端通过LAN、WiFi接口接入宽带网络,可以支持以下网络配置方式:◆静态IP地址配置◆动态DHCP(局域网)方式获取IP地址◆通过PPPoE连接获取IP地址◆可选通过IPoE认证(IpoE+认证)方式获取IP地址(删除)获取地址后,终端能够访问终端管理和业务发放系统获取相关配置参数,并注册到IMS核心网络。

5.2 终端管理(上电后需要提供认证界面)✓终端出厂预配置32位终端序列号以及终端管理及业务发放平台的域名或地址;✓终端管理及业务发放平台域名自动生成(平台自动生成域名,比如:深圳75);✓终端初次上电,平台未配置终端数据,终端提示错误信息(平台端未注册的终端不准许登陆核心网);✓终端上电后,向终端管理平台发起鉴权请求,鉴权成功;✓终端已经正常注册过,再次上电,无法连接终端管理平台,使用本机留存信息进行注册;✓用户认证,用户名或密码错误;✓用户可以设置保存密码、自动登录;✓用户修改鉴权密码;✓终端上电自动升级,用户选择取消;✓终端上电自动升级,用户确定;✓软件版本升级过程中可以断电、断网升级保护;终端出厂需要预配置32位终端序列号以及终端管理及业务发放平台的域名或地址。

IMS_形象介绍

IMS_形象介绍

[IMS(IP多媒体子系统)]【原创】对IMS的一些小感悟越发学习IMS越久,越觉得有所领悟。

其实IMS不过是运营商向业务创新挺进的一种方式,为了能够跟得上互联网业务创新的步伐,这个东西才算是正式走上舞台,观其现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

其实IMS就是在用计算机互联网的思维搭建起来的一个类internet的网络,其唯一的目的就是丰富业务创新,上面跑的东西与internet中并无大的差别,当然了,IMS是运营商搭建的半封闭网络,毕竟电信网络本就是半封闭的。

我们看到internet上面主要承载数据、多媒体等信息类型,传统电信网承载的主要就是语音。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很多人说互联网连语音也不放过,其实根本就不是不放过,而是发展使然。

我看与其说是互联网在蚕食运营商,倒不如说运营商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点运营商做的一点都不光彩。

最初的时候,运营商发现使用IP骨干网可以降低运营成本,在传输骨干网上使用了IP技术,尝到了甜头,第一步迈出去了。

后来出现软交换,不只是传输骨干网了,在交换网也进行了IP的尝试,第二步迈出去了。

这两步走的不错,有些得意,那不如再向前迈一步,老从网络上搞创新不行啊,这次来个猛的,直接搞业务创新去,先搭个台子,IMS就粉墨登场了,之前的PSTN,PLMN,ISDN都接入到其中,他进行业务控制,其他网络就承担接入功能,所有的业务都基于互联网模式进行创新,搞中央集权,IMS悄无声息的要当首脑了。

至此,算是了了一桩心愿了,那么剩下的工作似乎就是卯足了劲创新了,舞台已经搭好了,就等创新了,发现还不太行。

为啥还是不太行呢?网络和业务还是没有解开,找找原因呢。

就拿他的假想敌----互联网来说吧。

互联网业务的建立,一台服务器加上一个足够的带宽即可,不管其他。

再看看咱的东西,自己架设了一个IMS小网作为舞台,那么我们就得维护这个小网,我们的工作似乎多了些,做一个业务得考虑超级多的东西,所以难了许多,有些不够轻便,但是没办法,你是运营商,你不是一个简单的软件服务商,看来想一统江湖就得把自己电信运营商的标签使劲的弱化,和原有的一些东西彻底分离,轻装上阵,和互联网拼一下,否则,难!互联网是一个统一的江湖,大家遵守同样的法则。

NGN中的软交换和IMS技术的比较与分析

NGN中的软交换和IMS技术的比较与分析
日蕊
维普资讯
吕振华 : G 中的软交换和 I S技术的比较 —— I N N M — —— —与分析 —— — — — 一

N 中的软 交换 和 N G
I S技术的比较 与分 析 M
T eCo h mpa io n rs na dAn l sso o twic i g a dI a y i fS f s th n n MS
s f wi h n e w r n MS n t r ,o a i e h i u s o t t i g n t o k a d I ewo k n b sc t c n q e , s c
srie i lme tto n tn ad . h n c mp ste a — evc mpe nain a d sa d r s t e o  ̄e h d
摘 要 对软 交换 网络 和 I MS网络在 基本技 术、 业务 、 准 标

吕振 华
肋 Z eha ^n u

等 方 面的 关键 技 术 问题进 行 了分 析和探 讨 , 对其优 、 并 劣进
行 了比较 。
毕 于 邮 大 算 通 , 学 业 北京 电 学计 机 信系 获 士 位。 国 信 团 州 究 网 学 中 电 集 广 研 院 络技
v n a e n ed s d a t g s a tg sa d t ia v n a e . h
K y r s NGN S f w thn I 3 P T S A e wo d o s i ig MS l c GP I P N
。 前 言
下一 代 网络 ( G 的概念 已经提 出很 多年 。 目 N N)
关键 词 下一代 网络
软 交换

IMS 业务介绍

IMS 业务介绍

IP PHONE
本机提供一个WAN口、一个LAN口。本机设置账号、密码后可直接 为用户提供语音业务。 可与中国移动IMS或者IPPBX对接,用于为集团客户提供个性化的 融合通信业务。 支持G.711A、G.711U、G.723.1、G.729A/AB等多种编解码算法 支持呼叫转移、呼叫保持、呼叫等待、三方通话等高级呼叫功能

BSS
无线
WLAN/WiMAX
AC
IP IP
LAN/XDSL

固定无线接入
BRAS
固定宽带


IMS将业务和路由进一步分离
分组核心网
软交换

IMS进一步实现路由功能和业务处理分离


业务的需求是不断变化和增加的
而路由功能即实现主叫方找到被叫方的功能 是相对稳定的 所有电信类业务都需要实现路由功能,包括 打电话、发短信、传真、多媒体推送等业务 因此将二者进一步分离可加速新业务的引入 业务采用标准化、开放、松耦合的SIP接口,



产品简介:当融合一号通用户作为被叫时,将按照其设置 来进行同振或者顺振。在同振情况下,如果某一终端应答, 则其他终端停止振铃;在顺振情况下,如果一个终端在设 定时间内不应答,则呼叫转向同组的下一个终端 产品亮点:无论身在何处,永远不会漏接电话 资费结构:月功能费(可免)
实现平台:基于CM-IMS统一Centrex平台
计费原则
收取基本通话费 收取基本通话费 收取基本通话费 收取月功能费 免费 免费 按各省策略可收取月功能费 按各省策略可收取月功能费 按各省策略可收取月功能费 免费 免费 收取基本通话费 免费 免费
语音信箱
叫醒服务 免打扰 业务设置跨越 呼叫转接 呼叫代答 轮选组 三方通话

软交换、IMS及FMC的演进策略分析

软交换、IMS及FMC的演进策略分析
现了与接入独立 ,可不再承担媒体控 制器角色,不需像软交 换那样要通过 “ 控制接入 网关 ”( G)等 ,实现对不同类型 A 终端的接入适配与媒体控制。 与此相关的 I MS网络的另一特 征是 S 成为端到端的会话控制信令协议 ,不再像软 交换那 P I 样, 需要多种不同呼叫信令 , IU / U / I 等的支持 。 如 S P T P BC C 其次是业务与控制的彻底分离 。 众所周知 , N网络 NG 可分为四层结构 ,即接入层 、承载传送 层、控制层及业务 层 。软交换的技 术实现 了控 制与承载传送相分离 ,但它并 没有实现控制与业务的严格分离 , 然与传统交换机相似 , 依
行动计划及我国2 0 ~ 0 0 0 6 2 2 年中、 长期规划中的 “ 高可 信网络”等 目 .均在网络 系 标 统架构硬有效应用与安全性 、 管理硕腱性及经济性 等层面 , 进行着从源头上彻底更新
的 创新 努 力 。


l I i I I
维普资讯
互 关系及演进 发展策略谈一些个人看 法 ,供分析 参考 。
I 主要 由呼 叫控制实体 ( MS 呼叫会话控制器 C C 、归 SF 属用户服务器 H S 签约定位功能单元S F 及媒体 网关部 S、 L) 件 ( S M 一媒体网关 MG 、媒体网关控制器 MG F w C 、信令 网关S W 、 G 应用服务器AS 多媒体域业务交换功能件 I 、 M— SF S 、开放业务结构的业务能力服务器 O A S S S — C 、中断网 关控制器B C 、多媒体资源功能控制器MR C、 GF F 多媒体资 源功能处理器MRF 等 ) P 这两大部分组成 , 在各部件之 间主 要 由SP I 协议作传输信令控制。 叫控制实体主要完成呼叫 呼 控制、地址转换 、计费 、隐蔽用户终端等 ,是 I MS的核心, 媒体网关部件主要是为了和现有网络实现后向兼容而 引入。 对软 交换 ,一方面 ,其体 系中可包含 P S F、S —C C —

IMS介绍

IMS介绍

IMS发展现状
目前,运营商更关注的是如何在2G网络的基础上,保护 现有投资,建设3G网络,满足用户当前的业务需求,并 通过软交换向以后的IMS过渡的问题。
IMS与软交换的区别
IMS和软交换最大的区别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在软交换控制与承载分离的基础上,IMS更进一步 的实现了呼叫控制层和业务控制层的分离; (2)IMS起源于移动通信网络的应用,因此充分考虑了 对移动性的支持,并增加了外置数据库——归属用户服 务器(HSS),用于用户鉴权和保护用户业务触发规则; (3)IMS全部采用会话初始协议(SIP)作为呼叫控制和 业务控制的信令,而在软交换中,SIP只是可用于呼叫控 制的多种协议的一种,更多的使用媒体网关协议(MGCP) 和H.248协议。
然而要将IP技术引入到电信级领域,就必须考虑到运营 商实际网络运营的需求,需要IMS网络从网元功能、接 口协议、QoS和安全、计费等方面全面支持固定的接入 方式。从目前的研究看,SIP是具有简单性、兼容性、 模块化设计和第三方控制性从而成为基于Internet通信 市场的主流协议。所以基于SIP的IMS框架通过最大限度 重用Internet技术和协议、继承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特有 的网络技术和充分借鉴软交换网络技术,使其能够提供 电信级的QoS保证、对业务进行有效而灵活的计费,并 具有了融合各类网络综合业务的强大能力。这样,利用 IMS系统,电信运营商可以低成本地进入其向往已久的 移动领域,而移动运营商则可以在保证其原有的语音和 短信业务质量不受影响的前提下,轻松引入全新的丰富 的多媒体业务,即所谓的全业务运营。
(2)统一的业务触发机制。IMS核心控制部分不实现具体业 务,所有的业务包括传统概念上的补充业务都由业务应用平台 来实现,IMS核心控制只根据初始过滤规则进行业务触发,这 样消除了核心控制相关功能实体和业务之间的绑定关系,无论 固定接入还是移动接入都可以使用IMS中定义的业务触发机制 实现统一触发。 (3)统一的路由机制。IMS中仅保留了传统移动网中HLR的概 念,而摒弃了VLR的概念,和用户相关的数据信息只保存在用 户的归属地,这样不仅用户的认证需要到归属地认证,所有和 用户相关的业务也必须经过用户的归属地。 (4)统一用户数据库。HSS(归属业务服务器)是一个统一 的用户数据库系统,既可以存储移动IMS用户的数据,也可以 存储固定IMS用户的数据,数据库本身不再区分固定用户和移 动用户。特别是业务触发机制中使用的初始过滤规则,对IMS 中所定义的数据库来讲完全是透明数据的概念,屏蔽了固定和 移动用户在业务属性上的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