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学研究分会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学指数2023

我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学指数20231.引言我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学指数是评价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的权威指标,其涵盖的内容丰富、评价体系科学,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作为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评价指标,教师教学指数直接关系到高校的教学质量和学术声誉,因此备受关注。
本文将通过对我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学指数2023进行分析,探讨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2.指数的内容和构成我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学指数包括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教学实践水平、教学成果水平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其中,教学理论水平主要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评价;教学实践水平主要包括教学案例、教学效果、学生评价等方面的评价;教学成果水平主要包括教学成果、教学研究、教学荣誉等方面的评价。
这些内容构成了教师教学指数的评价体系,全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3.指数的评价标准我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学指数的评价标准科学严谨,充分考虑了高等教育教学的特点和实际需求。
评价标准包括量化指标和定性指标两部分,量化指标主要包括学术论文发表量、教学案例编写数量、教学成果奖数量等内容,定性指标主要包括学术声誉、教学口碑、学生评价等内容。
评价标准既注重了教师的学术研究能力,又兼顾了教学实践成果,全面客观地评价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4.指数的应用与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学指数作为高等教育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其应用范围广泛,影响深远。
学校可以根据教师教学指数的评价结果,进行教师的岗位评聘、晋升任用等工作;另社会也可以通过教师教学指数了解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学生选择合适的教师和课程提供参考。
5.指数的发展趋势我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学指数不断完善和发展,其评价体系不断拓展,评价标准不断优化,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未来,教师教学指数将更加注重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调教师的教学成果和教学成就,促进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
6.结语我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学指数2023是高等教育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其科学性和客观性得到了广泛认可。
教师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师范教育分会2011年会综述

收稿 日期 :0 2 O 一 l 21一 1 O
部 , 合教 师教 育资 源 , 面 推进 教师 教育体 制改革 整 全
与创 新 。同年 , 尔滨 师 范 大 学 全 面启 动 教 师 教育 哈
改革工 作 , 出打造 “ 品 师范 ” 培 养 “ 越 教 师” 提 精 , 卓 。
促 进意 义 。
一
启动 “ 卓越 教师 培养计 划 ’ “ ’ 国培计 划” 以及 拟 出台 、 , 的《 师教 育课 程标 准 》 各 省 制 定 的 中 长期 教育 规 教 、
划纲要 均对 教师 教育 提 出 了更 高 的要求 。这些 体现 了党 中央 、 国务 院及 各 级 政 府 对 教 育 事业 的高度 重
前 面 提及 , 不 少 院校 在 传统 的按 照 学 科 设 置 有
的二 级学 院 以外 , 组建 了教 师 教 育 学 院 ( 中心 ) 一类
机构 , 以之作 为师 范生 培养 、 育学 科 研究 的管 理部 教
出 的实 践研 究能 力 。卓 越 教师 不 仅 是 “ ” 教 的能 手 ,
质量 , 近年来 各 高师 院校 纷纷 加大 力度 , 改革 管理体
制 机 制 和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等 , 力 推 动 教 师 教 育 的 创 着
、
教 师 教 育创 新 与 发 展 的 形 势 要 求
新和 发展 。 比如 , 在 2 0 早 0 5年 , 京 师 范 大学 就 筹 南
第 1 期
邓 逢光 等 : 教师 教育 的创 新与发 展
l 7
湛 江师 范学 院启 动 教 师 教 育 改 革创 新 , 合华 东 师 联 范 大学 和地 方教育 局 成立 教育 研 究 院 , 出台《 于创 关 新人 才培 养模 式 的意见 》 配 套文 件 , 中小学 校创 及 与 立 “ 才培 养合 作 共 同体 ” 开 办 “ 越 教 师 实验 班” 人 , 卓
高等教育学会

高等教育学会
高等教育学会是一个专门研究高等教育的学术组织,旨
在促进高等教育领域内的学术交流、合作与发展。
它是由一群高等教育领域内的专家学者组成,融合了国内外高等教育领域的前沿理论和实践,旨在提高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教学、研究水平,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高等教育学会把学术研究作为其核心任务,致力于深入
研究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政策制定、教育改革、教育国际化、管理模式等课题,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学会的成员包括高等教育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他们曾在高校、政府、企业等领域具有较为广泛的影响,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造诣。
学会定期组织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和调研活动,并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以促进高等教育领域的学术交流。
高等教育学会还致力于培养高等教育领域的优秀人才,
开展与高等教育领域相关的培训、研修等活动,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
学会设有青年委员会,由一批年轻的高等教育领域专家学者组成,致力于推动高等教育领域的青年学者成长,促进青年学者在高等教育领域内的交流与合作。
高等教育学会还积极开展国内外的合作与交流,与国内
外的高等教育组织、高校、研究机构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推动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
同时,学会还定期组织高等教育人员走出国门,参加国际会议和交流活动,进一步了解国际高等教育领域的最新动态,不断提高高等教育领域人才的国际化水平。
总之,高等教育学会是一个专业、有影响力的高等教育领域学术组织,它通过持续的学术研究、国际交流与服务等活动,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基金工作研究分会 结业证书

我国高等教育学会基金工作研究分会结业证书尊敬的各位领导、教师、亲爱的同学们:通过为期三年的学习,我们圆满完成了我国高等教育学会基金工作研究分会的培训课程,取得了结业证书。
在此,我代表全体同学向学会领导、老师们致以最诚挚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一、培训回顾在过去的三年时间里,我们在学会领导、学科专家和教师的悉心指导下,系统地学习了基金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务技能,深入了解了国内外高等教育基金管理的最新发展动态,不断提升了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通过课堂学习、实地调研、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我们不仅拓展了知识面,还培养了团队合作、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习收获参加本次培训,我们获得了丰厚的知识和经验,具体包括:1. 获得专业知识:在课程学习中,我们系统地学习了基金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项目管理、募资渠道等内容,获得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务经验。
2. 提升综合能力:在课程设计中,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团队项目合作,培养了交流协调、团队领导和决策执行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3. 拓展学术视野:通过调研访谈、参观考察等方式,我们深入学习了国内外高等教育基金工作的最新动态和经验,增强了对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三、展望未来在结业之际,我们深感荣幸和骄傲,同时也深知责任和使命。
我们将珍惜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推动高等教育基金工作的创新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们将积极参与国内外高等教育基金工作的研究和实践,全面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基金工作水平,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再次感谢我国高等教育学会基金工作研究分会和各位领导、老师们的关心和支持,感谢同学们的共同努力和团结合作。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见证高等教育基金工作的蓬勃发展,共同迎接高等教育事业的新挑战!谢谢大家!四、培训成果在经过三年的系统学习和实践培训后,我们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我们在实际项目管理中得到了丰富的经验。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简介.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简介
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 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 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 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 湖南省高等教育学会 山西省高等教育学会 青海省高等教育学会 甘肃省高等教育学会 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 宁夏回族自治区高等教育学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教育学会 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学会
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分会
薪酬管理研究分会
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
特殊教育研究分会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简介
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分会
毕业生就业指导分会 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分会 发展规划管理分会 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
思想政治教育分会 工程热物理专业委员会 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简介
第三届会长:何东昌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简介
2006年4月1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召开
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周远清同志再 次当选为会长。 第四、五届会长:周远清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简介
中国林业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分会 中国核工业教育学会 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 中国冶金高等教育学会 中国电子教育学会电子高等教育分会 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高教研究分会 机械工业高等教育学会 公安教育学会 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简介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五届理事 会共有理事350名,常务理事222名。 理事会成员有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 高等学校负责人、中科院院士、知 名教授及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专家、 学者等。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简介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简介学会简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于1983年5月,是由从事高等教育事业的高等学校、社会组织和教育工作者以及支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事业单位、行业企业和个人自愿组成的全国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学会现任会长(第七届)为教育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
第一届、第二届会长为教育部原部长蒋南翔,第三届会长为国家教委原党组书记、副主任何东昌,第四届、第五届会长为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第六届会长为中国农业大学原党委书记瞿振元。
学会按照《章程》宗旨开展各项工作,主要业务为理论研究、学术交流、专业培训、展览展示、国际合作、行业监测、咨询服务、书刊编辑和行业监测等。
学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从实际出发开展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总结经验,解决问题,探索规律,努力建设高水平新型智库;坚持学术立会、服务兴会、规范办会、创新强会,为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服务。
学会目前团体会员和分支机构共116个,其中有28个省级高等教育学会、12个大学高等教育学会、11个行业高等教育学会和65个分支机构。
另外,学会有高校单位会员410个,各分支机构还有大量自己本领域的会员。
高等教育新型智库学会围绕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开展课题研究。
特别是组织开展了“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研究”“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研究”“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等重大课题,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在咨政咨教咨询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春秋两季的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是学会的品牌活动。
其前身为全国高教仪器设备展示会,该展会自1992年举办以来,已成功举办52届。
高博会现已成为亚洲领先的集高校教学科研设备展示,实践教学成果交流,教师专业化培训,科研成果转化、技术服务、贸易洽谈为一体的高品质、综合性、专业化服务平台。
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作为学会学术交流的品牌活动,目前已成功举办18届,累计参加人员一万余人,吸引了来自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瑞典、挪威、日本、韩国、OECD等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专家学者,已成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峰会。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史研究分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综述

Educational History Studies 2021年第1期/总第9期Vol.3,No.1,2021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史研究分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综述黄 瑶 帅 斌作者简介:黄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档案馆(校史馆)馆员,主要从事大学史研究、近代高等教育研究;帅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档案馆(校史馆)馆长、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0年10月12—13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史研究分会主办、延安大学承办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史研究分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在延安大学新校区召开。
年会主办方特邀延安大学副校长杨伟宏教授和复旦大学熊庆年教授分别作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新型高等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和《校史研究的学术转化》专题报告。
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54所高校的120余名校史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提交学术论文69篇。
与会代表围绕“中国共产党探索新型大学道路的历程与经验”的大会主题,就“高校共产党组织发展史、学生运动史”“新中国院系调整改造”“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历程”“校史资源开发与文化建设”等专题进行了跨学科、深层次的学术探讨交流,为校史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新方法。
一、关于党对我国高等教育领导方式的研究党对高校的领导是确保高校坚持正确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政治保障。
由于革命时期大多数高校党组织以非公开的地下党身份开展党组织活动,相关研究较少。
此次年会,学者们立足档案资料和本校党组织发展情况,还原了高校党组织活动的历史面貌。
上海交通大学孙萍、漆姚敏揭示了交通大学党组织充分利用学生自治会等合法组织形式,通过公开与隐秘相结合的组织模式,不断争取和积蓄革命力量的过程。
同济大学章华明考察了抗战时期同济大学党组织执行上级指示,发动学校中共党员和进步青年就地组织抗战的具体活动。
中国海洋大学杨洪勋揭示了地下党如何利用海鸥剧社这种文化组织传播进步文化,宣传抗日救亡。
高等教育学会课题算什么级别

高等教育学会课题的级别划分引言高等教育学会课题是一种重要的研究形式,被广泛应用于高等教育领域。
然而,针对高等教育学会课题的级别划分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课题的价值难以准确评估。
本文将探讨高等教育学会课题的级别划分问题,并提供一些建议。
背景高等教育学会课题是高等教育学领域的研究项目,旨在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推动教育改革、促进学科发展。
然而,对于高等教育学会课题的级别划分,不同学术机构和研究机构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评价标准,使得学术界和教育界对课题的重要性和质量评估产生争议。
级别划分标准学术影响力学术影响力是评估高等教育学会课题的重要指标之一。
学术影响力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论文被引用次数、被同行评议的论文数量、课题成果在学术界的影响程度等等。
学术影响力高的课题往往能够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对学科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力。
实践应用价值实践应用价值是衡量高等教育学会课题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高等教育学会课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应用前景,能够为高等教育教学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和改进建议。
实践应用价值高的课题往往能够被教育机构和政府部门所重视,并在教育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方法与创新性方法与创新性是评估高等教育学会课题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高等教育学会课题应该采用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能够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同时,课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能够为学科领域带来新的思路和观点,推动学科发展。
级别划分建议根据以上的讨论,可以提出一些高等教育学会课题级别划分的建议: - 一级课题: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和实践应用价值,采用先进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较高的创新性,并能为高等教育教学、学科发展等方面提供重要启示和借鉴。
- 二级课题: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和实践应用价值,采用较为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并能在特定领域或学科范围内提供有效的研究成果。
- 三级课题: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和实践应用价值,采用相对常规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并能为局部学科发展或教育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学研究分会2018年江苏省高校“金课”建设研讨会纪要2018年11月24日上午,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学研究分会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来自各有关高校的线下1300多位到会代表与线上100000余位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和一线教师共同聆听吴岩司长所做的“建设中国金课”的主题报告。
建设“两性一度”的五大“金课”的报告内容在高教战线激起强烈反响、得到高度认可,新华网、光明网等众多媒体网站同时发声,淘汰低阶性、陈旧性、不用心的“水课”,建设高阶性、创新性和有挑战度的“金课”,打造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五大金课”,建设“金课”的政策保障、组织保障、机制保障、评价保障、经费保障,2022年建成国家和省级两万门“金课”目标清楚,方向明确,以本为本,根在课程。
广大高校企盼“金课”,不仅翘首以待,更是跃跃欲试。
12月14日,为深入研讨“两性一度”的五大“金课”建设模式、建设方法、保障机制,切实推进江苏省高校“金课”建设,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学研究分会在江苏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联合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研究会在南京共同举办了“2018年江苏省高校‘金课’建设研讨会”,来自全省68所本科院校教务处长和500多位江苏高校品牌专业负责人、在线开放课程负责人踊跃参会,研讨会时间一天。
在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会长丁晓昌与江苏省高校教学管理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东南大学教务处长孙伟锋分别代表主办方致辞后。
江苏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邵进,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学研究分会理事长杨祥,南京大学教务处长徐骏、南京理工大学教务处长梅锦春、东南大学教务处长孙伟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梁文萍、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长张炜、南京师范大学教务处长边霞、南京工程学院教务处长缪国钧、盐城工学院教务处长王伟分别围绕“两性一度”的五大“金课”与“金课”建设的五大保障,结合本校课程建设的实践各抒己见。
10个报告结束后,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学研究分会理事长杨祥代表主办方做了研讨小结,现将“2018年江苏省高校‘金课’建设研讨会”主要内容纪要如下: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会长丁晓昌在致辞中讲到,课程是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有力保障,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同时也是高校“立德树人”培养标准的具体化和目标化,号召与会高校以“金课”建设作为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的抓手,提升高校课程建设水平,深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
丁会长同时指出,“金课”是我国高等教育从质量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深入,其建设领域更宽、范围更广、数量更多,号召大家在文、理、工、农、医各学科全面精准发力,特别要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中率先发力,要以1万门国家级和1万门省级一流线上线下精品课程建设为牵引,打造一大批国家“金课”和地方“金课”。
江苏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邵进以“金课来了,我们准备好了么”为开篇主题报告。
邵进处长认为建设中国“金课”顺应了新时代的要求,敦促参会高校及教师要进一步明确自身的使命与责任,尽快转变教学思想观念、构建适合的评价体系。
邵进同时提醒大家不要急于求成、单打独斗,要在江苏优秀高校、优秀教师以及已有的大批优秀专业、优秀课程基础上,充分贯彻落实高教“新四十条”文件要求,做好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二期等工程,尽快出台并深入落实通识教育课程推进方案、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方案、省精品在线开发课程和虚拟仿真教学项目建设及应用共享方案,为江苏的“金课”建设工作打好基础、做好铺垫。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学研究分会杨祥理事长以“高校金课建设的实践、认识与思考”为题,与参会代表交流了学习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心得体会,他在报告中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结合自己全程参加南京大学李向东教授《宇宙简史》课程建设的实践经验,汇报了对吴岩司长在第十一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所做的“建设中国金课”报告中提出的建设“两性一度”五大“金课”的认识与思考。
杨祥认为:五大“金课”是建立在“立德树人”、“以本为本”基础上的新时代我国高校精品课程。
“两性一度”是有机融合、不可或缺的整体,挑战度是高阶的起点、创新的动力,创新是应对挑战、实现高阶的源泉。
《宇宙简史》课程的建设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典型的以问题为导向(如何实现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和以问题为挑战的建设过程,他与李向东课程团队融合创新,实现了重新定义“专业思政”与在知识传授中实现价值引领的高阶目标。
南京大学教务处长徐骏认为,“金课”建设要立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课程是建出来的,不是评出来的。
南京大学一直坚守立德树人之根本,在“四个融通”人才培养理念下,秉持“扬优、支重、扶新、去莠”的课程建设原则,推出了“十百千”优质课程建设计划和回归书香校园的悦读经典计划。
他以李向东教授的《宇宙简史》为例,阐述了如何把“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怎么培养人”的立德树人理念落到实处,解析了课程思政、专业思政的实践道路。
“金课”的到来也将促进南大以“优质课程建设为抓手,推动课堂革命”,着力打造南大特色的一流本科教育。
南京理工大学教务处长梅锦春在报告中讲到,课程建设从“精”到“金”,是一个持续推进、不断升级、引领发展的过程。
吴岩司长提出的五大“金课”,建设体系更全,更加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指导意义也更强。
梅锦春建议,“金课”建设要从时代发展的宏观背景出发,优化课程设置;从大众化教育实际出发,重构课程;从终身学习的理念出发,设计课程;从调动教师积极性出发,激励课程。
而在课程内容方面,则要处理好经典与前沿、系统与交叉、理解与应用、标准与多样的关系;在课程体系方面,要注意专业培养目标的适切性、学生发展的适切性,以及时代发展的适切性;在机制保障方面,要保证提高教师投入的积极性;在教师培训方面,要注重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
东南大学教务处长孙伟锋在“东南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精品课程建设思考”的报告中讲到课程设计要使知识、能力、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需求相契合,特别强调要删除重复、老旧的知识,打造一流的“金课”课程体系,注重在教学大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他认为教材建设要更好地服务“金课”的建设与发展,要组建以知名教授为核心、优秀教师为骨干的课程建设团队,实行课程组、课程群负责人制,要加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打造一系列“金课”,最终形成双万课程、优秀教材、协同育人基地多线发展的良好局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梁文萍提出从明确学科结构、要求课程体系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等三个方面来实践“金课”的“两性一度”。
她强调,宏观层面要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构建个性化培养和研究性教学相结合、本硕贯通的课程体系。
微观层面,要改革教学方式与方法,多元考核评价,建设五大“金课”,开设“爱国、奋斗”的大国重器总师系列公开课的线下“金课”,打造南航特色“建”“用”“学”的线上“金课”,构建大学计算机一体化三级课堂教学体系的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等等。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长张炜在所做的“立足课程建设、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报告中首先介绍了南农的课程改革成效:一、以生为本,科学构建课程体系;二、突出重点,强化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三、立足现状,探索构建农科特色通识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批判与系统思维、写作能力与审美能力;四、开设小而美的反映最新科研成果的研究型课程;五、保障运行、建立多种形式学习平台。
并在报告中提出了通过顶层设计,推进“金课”建设;推进改革,实施“金课”教学工程,依托精品资源,线上线下结合推进教学改革;规范教学,完善质量评价机制,建立“水课”警告淘汰机制;加强管理,建立质量保障机制,完善基层教学组织,设立“金课”奖等诸多“金课”建设建议。
南京师范大学教务处长边霞在报告中讲到高等教育改革已经实实在在进入了深水区,研究性教学是“金课”建设的抓手,她以研究性教学理念层面的“人才观、教学观、学习观”对标“两性一度”,从崭新的角度诠释了“金课”建设。
边霞强调“金课”建设需要设立全方位标准并细化落地;需要调动教师积极性、增强学生积极性;需要建设一批优质网络资源,加强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的混合,打造一批高质量在线开放课程;需要采取多样而适切的教学方式方法;需要借力国际资源,实施国际化培养计划。
南京工程学院教务处长缪国钧在报告中提出课程应该成为学校推进“四个回归”,凝心聚力、真抓实干的焦点。
并指出,一门好的课程必须“以生为本”,“金课”要支持个性化学习、多样化成长,以达成培养发展能力的目标。
缪国钧形象地将“金课”比喻为深化高校“供给侧改革”的关键,他建议,应用型高校的“金课”要以混合式教学模式和校企合作为重点,课程资源建设要注重教学团队、教材、课堂、实践、课程评价机制等一体化设计,着重在课程体系结构、课程要素建设方面发力,兼顾先进教育教学方法、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通过建立指标体系、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制度体系等稳步推进“金课”建设,最终实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全员乐业。
盐城工学院教务处长王伟的报告从刚刚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谈起,他指出“广州论坛”吹响了“金课”建设号角,各大名校已经打出了建设“金课”的组合拳。
他介绍说,盐城工学院课程建设注重校企共建,资源共享,结合行业背景、企业工程实际,重组课程教学内容,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统一,建立了专业核心课程群。
未来的“金课”建设也将以内容为核心开展,倡导理念先行、制度为先、评价为导、保障为基、机构为托,落实“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特别强调要进行研究型教学,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刚性有余、柔性不足”的弊端。
10位报告人发言后,杨祥代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学研究分会、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与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研究会三家主办单位委托,在各位大会报告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两性一度”和五大“金课”建设的研讨内容,凝聚共识,做了如下内容的研讨小结:五大“金课”建设的关键在创新,体现在如何聚焦挑战度,取得高阶性的课程建设成果。
五大“金课”建设,应该要一、站在“立德树人”、“以本为本”的根本任务的战略高度,将思政教育贯穿到“金课”建设的全过程,在课程思政、专业思政中创造性地实现“两性一度”,推进五大“金课”建设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
二、站在“两性一度”的“金课”建设新高度,创造性地用活用好用足现有课程建设成果,包括已有的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省级各类优质课程资源,以及各类虚拟仿真实验、课程资源库、试题库等优质课程资源,等等。
为此,必须真正加强课程教学研究和课程知识产权研究,做到1.充分调动与发挥高校“金课”课程团队中参加“金课”建设的各方有生力量的积极性、创造性,将“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创造性地融入五大“金课”建设中,打造名副其实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有挑战度的五大“金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