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文化的现状/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海洋强国梦主题征文

海洋强国梦主题征文《海洋强国梦》当我们凝望着那片无垠的蓝色,心中总会涌起无尽的遐想与向往。
海洋,这一占据了地球表面约 71%的广袤领域,不仅是生命的摇篮,更是人类未来发展的重要空间。
海洋强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在新时代必须坚定追求的宏伟目标。
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从渔业资源到矿产资源,从能源资源到海洋生物资源,无一不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财富。
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远远不够。
在渔业方面,过度捕捞导致一些鱼类种群数量急剧减少,海洋生态平衡受到威胁。
在矿产资源领域,虽然我们已经开始探索海底的石油、天然气和金属矿产,但技术水平和开采能力仍有待提高。
能源资源方面,海洋中的潮汐能、波浪能等清洁能源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
海洋生物资源的研究和利用也还处于初级阶段,许多具有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海洋生物尚未被我们充分认识和利用。
为了实现海洋强国梦,我们必须加大对海洋资源的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海洋也是国际贸易的重要通道。
全球约 80%的贸易通过海洋运输完成。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海洋运输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我国在海洋运输方面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一些港口的装卸效率和服务水平还不能满足国际贸易的需求。
海运船队的规模和结构还不够优化,高端航运服务能力相对薄弱。
此外,国际海运市场的波动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也给我国的海洋运输业带来了不确定性。
为了保障我国的国际贸易安全和经济发展,我们需要加强港口建设,优化海运船队结构,提高航运服务水平,积极参与国际海运规则的制定,增强在国际海运市场的话语权。
海洋科技是实现海洋强国梦的关键支撑。
近年来,我国在海洋科技领域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如“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等。
但与世界海洋强国相比,我们仍存在差距。
海洋文化资源与福州旅游:问题与对策

仙境般的峡谷 、 奇石 、 瀑布和急流险滩等 , 成为旅游
开 发 的 重 要 自然 资 源 。 而 间 或其 中 的 海 洋 人 文 景 观, 则形 成 了其 它 地 域难 以复 制 和独 享 的 海 洋 自然 风貌 与人 文景 观相 映成 辉 的奇趣 。如 分布在 福 州市 辖 区、 长 乐市 、 福清市 、 罗源 县 和 连江 县 等 地 的滨 海 湿地 生 态 旅游 区 , 沿 海 岛屿 风 光 , 滨 海地 质 奇 观 等 ,
利 用丰 富的 海 洋文 化 资源 , 以提 升 福 州 旅 游 知 名 度 和 美誉 度 。
[ 关键 词 ]海洋文化 ;旅 游 ;建议
中图分类号 :( 3 1 2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8 — 8 5 6 3 ( 2 0 1 4 ) 0 1 — 0 0 7 7 — 0 4
和普遍性 。 具体对福州而言 , 素与海洋关系密切 。 依
特的涉海性渔村 、 渔港 、 渔业 习俗 。沿海各类型敬崇
收 稿 日期 :2 0 1 4 - 0 1 - 2 0
作者简介 :杨宏云 ,男,湖北武汉人,副教授 ,博士。
海洋 的节庆礼俗 、 婚嫁礼俗 、 生活习俗等 皆与海洋 关联甚深 , 千百年来 已内化为一种文化 习俗 。其 中,
理的基础上 , 指出福州旅游 中对海洋文化资源开发 利用存在 的问题 , 并就此提出相应地对策。
一
人、 千里 眼、 顺风耳等 , 所供奉 场所 皆建有“ 神堂 ” 、
“ 祠” 、 “ 庙” 等, 散 布于 闽江两 岸直 到沿 海地 域 。其投 射 出 的海 洋文 化 气 息 , 成 为 欣 赏 和 了解 福 州 海洋 文 化 的重要 媒介 。
这可将福州的旅游文化资源集成于海洋文化之下较为集中地呈现福州海洋文化内容并进行共生性开发和宣传实现海洋文化旅游带动江河文化的价值链集成模式互相辉映实现增值效三打造福州海洋旅游条带旅游条带又称旅游廊道是指连接各个点和区块的走廊它本身既是旅游吸引物又是一个串联旅游景区和旅游点的廊道
海洋民间信仰研究报告总结

海洋民间信仰研究报告总结海洋民间信仰研究报告总结引言:海洋民间信仰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社会的进步,海洋民间信仰逐渐被现代科学所替代,然而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在一些沿海地区依然保持着深厚的传统。
一、海洋民间信仰的起源与背景1.1 渔民文化与信仰的渊源海洋民间信仰是中国渔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渔民长年在海上生活,对海洋有着特殊的依赖和感悟。
渔民相信海中有众多神灵,他们掌管着海洋世界的安宁与井然,而且也能给予渔民丰收和良好的渔业环境。
渔民通过祭祀与祈祷来获得神灵的庇佑和保护,以求获得平安与顺利。
1.2 海洋民间信仰的文化内涵海洋民间信仰不仅与渔民的经济利益相关,更是一种深刻的文化表达和信仰价值。
在这一信仰体系中,海洋被视为神圣的存在,人与海洋相互依存。
信仰中的诸多仪式和活动充分体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神灵的崇拜。
通过各种信仰仪式和活动,渔民和当地居民试图与神灵建立起一种和谐共存的关系,从而获得海洋的庇佑。
二、海洋民间信仰的具体内容与展现形式2.1 海洋神灵的体系海洋民间信仰中,人们崇拜的神灵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有四位:东海龙王、南海大圣、北海太监和西海观音。
他们分别代表着东、南、北、西四个方向的海洋神灵,各自掌管着所辖海域的安全和丰收。
2.2 祭祀与仪式活动海洋民间信仰中的祭祀和仪式活动非常丰富多样。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渔民们都会组织一次盛大的祭祀活动,这被称为“海神节”。
在这一节日里,渔民们会亲自下海,祭拜海神,表达对海洋的感谢和敬意。
此外,渔民们还会在其他传统节日或重大航行时进行祭祀和仪式活动,以祈求海洋的保佑和神灵的庇护。
2.3 信仰的艺术表达形式海洋民间信仰在中国的沿海地区广泛流传,并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得到了表达。
其中,舞蹈、绘画、雕塑、民俗戏曲等被广泛运用于海洋信仰的传承和宣扬。
这些艺术形式既是对神灵的敬畏和崇拜的表达,也是对海洋的深情寄托和赞美。
三、海洋民间信仰的现状与未来发展3.1 现状分析随着近年来现代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迁,海洋民间信仰在一些沿海地区逐渐减弱。
浅谈中国南海问题(形势政策论文)

南海问题个人观【摘要】当今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十足的“海洋时代”,沿海国家十分重视并不断扩大对海洋的需求和关注,都试图凭借海洋资源、空间和权益的占有和利用,来寻求最大发展空间和利益。
南海是我国五大海区中最大的海区,拥有丰富的石油和自然资源,在近200多年间,不断遭到周边国家甚至一些发达国家的觊觎,企图划分我国南海海域的资源,侵占我们的领海权益。
对于南海地区,可谓是争端不断。
【关键词】领海权益;南海动态;海洋文化观一、南海问题的现状目前,中国南海已经面临被瓜分的危机。
周边许多国家不仅对岛群提出了主权要求,而且还占领了大部分岛礁,对其附近海域进行疯狂的资源掠夺。
中国的海洋领土和海洋权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和挑战。
南沙有500多个岛礁,中国只控制其中9个。
中国在南海没有一口油井,未在南海打出一桶油,竖起一座井架。
而其他国家却有一千多口,每年开采石油5000~1亿吨。
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文莱还从美国、俄罗斯、欧洲购买武器,包括轻型护卫舰、潜艇,以及各种现代化战机如美国的大黄蜂和俄罗斯的米格-29、苏-27等。
而中国作为南海周边的最大国家,在以往的岁月里却似乎无所作为,听任南海海域关系日益错综复杂。
对中国而言顺利解决南海争端将面临更多的考验。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轻视南海问题。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所有缔约国必须在2009年5月13日前向联合国提交大陆架划界方案,否则相关要求不予承认。
这一规定又给了那些非法占据我国南海诸岛的国家一个取得国际承认的机会。
菲律宾通过《领海基线法》,将黄岩岛和南沙部分岛屿归入自家版图;马来西亚总理登陆南沙弹丸礁“宣示主权”;越南政府先是抗议我旅行团前往西沙群岛,又任命了西沙群岛主席。
美国调查船被围堵事件一波未平,驱逐舰“钟云”号赶来护航一波又起,短短一个月内,中国海疆频频告急,围绕南海岛屿、领海和专属经济区的明争暗斗,让这一海域的局势变得越来越复杂和诡异。
2011年的南海,仍然是争端不断地一年。
中国海洋文化的区域特征与区域开发

**支持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03DGQ3D112),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3E093,2003T086),福建省教育厅科研项目(JB05307),福建省自然地理学重点学科科研项目,福建师范大学人文地理重点学科科研项目。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发展海洋事业已成为世界的一种共识,世界各沿海国家都在积极开发海洋资源,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向海则兴,背海则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兴衰荣败,与海洋经济的强弱休戚相关。
纵观人类发展史,世界上凡濒临海洋并重视海洋开发和利用的国家和地区,其经济都处于领先地位,这也成为一条基本规律。
资本主义国家的兴起应当说它得益于海洋。
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来说,也与开发利用海洋密不可分,从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到长三角、泛珠三角,环渤海湾,都是依海而兴,就是海洋文化的强大推动作用。
仔细研究我国的海洋文化,会发现我国沿海区域,泛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湾,其海洋文化具有各自的特色。
一、海洋文化概述1.海洋文化的概念和特点海洋文化,就是与海有关的文化。
狭义的海洋文化,包括涉及海洋的神话,信仰,宗教,喜剧,文学,艺术等。
广义的海洋文化,除了狭义的海洋文化所包含的内容之外,还包括了海洋经济和海洋社会。
海洋经济,这里指包括一切涉及海洋的经济活动,包括海洋交通业,海洋商业,海洋矿业,海洋工业,海洋渔业,海洋种植业等。
海洋社会指涉及海洋的人群所形成的社会特点,他们的社会结构,家族,家庭,习俗等。
根据职业可分为:军人,工人,渔民,水手,商人等。
这里我们讨论的是广义的海洋文化。
与陆地文化相对,海洋文化具有崇商、开拓和包容的性质。
2.海洋文化的分类海洋文化主要包括海洋物质文化,海洋精神文化和海洋制度文化。
海洋物质文化,是在物质产品中融入了海洋精神文化的要素,如海洋建筑、渔民服饰、特色饮食等都承载了相应的海洋文化;海洋精神文化,包括了与海洋有关的心理、心态、观念、价值观以及由此发展各种伦理,道德,宗教,美学,音乐、诗歌、文学、绘画等理论化和对象化的海洋文化;海洋制度文化,主要包括与海洋有关的政治、法律、经济方面的制度,家庭、婚姻等制度还有与海有关的生产、生活制度等。
中国古代海洋文化

中国古代海洋文化是指在古代中国历史中,与海洋相关的文化现象和价值观念的总称。
中国拥有悠久的海洋传统,古代中国人民对海洋的认识和利用可以追溯到早期的航海活动和海上贸易。
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中,海洋被视为辽阔、神秘和具有启迪意义的存在,被赋予了重要的象征意义和哲学内涵。
中国古代海洋文化在许多方面体现了中国人民对海洋的敬畏和尊重。
海洋被视为自然的力量和宇宙的一部分,与天地万物相互联系。
古代中国人注重与海洋的和谐相处,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衷共济。
海洋也被认为是知识、智慧和启迪的源泉,通过探索海洋,人们可以开拓视野、开阔思维。
在现代,中国古代海洋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它提醒人们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古代中国人对海洋的敬畏和和谐观念,对我们今天认识到保护海洋资源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有所启示。
保护海洋环境、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成为了现代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
其次,中国古代海洋文化也对现代的海洋经济和海洋科学研究有所影响。
古代中国人的航海技术和海上贸易活动,为中国的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启示。
现代中国致力于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借鉴古代的海洋传统和经验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
同时,中国在海洋科学研究领域也取得了重要进展,通过探索海洋的奥秘,推动科技创新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海洋文化以其独特的观念和价值观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它提醒我们保护海洋环境、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和科学研究,以实现人与海洋的和谐共生。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挑战与对策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挑战与对策海洋是地球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巨大的经济潜力。
然而,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海洋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威胁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一些对策。
一、海洋污染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冲突海洋污染是当前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挑战之一。
大规模的工业化和都市化进程导致了大量废水、废气和固体垃圾排放到海洋中,破坏和污染了海洋生态系统。
此外,船舶的油污染、塑料垃圾的大量累积等问题也对海洋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应对这一挑战,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
首先,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严禁在海洋中排放有害物质。
其次,应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和使用,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从而降低工业和交通领域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此外,加强废水和固体垃圾的处理,提高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率也是关键。
二、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同时也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海洋温度的上升、海平面的上升和海洋酸化等现象对海洋生物的繁殖和生存产生了重要影响。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应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通过加强能源管理和促进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来降低碳排放。
其次,应加强对珊瑚礁等脆弱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以减轻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此外,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非法捕捞的危害和应对非法捕捞是当前海洋生态环境面临的另一个严重挑战。
虽然各国已经加强了海洋渔业管理和保护措施,但仍存在大量非法捕捞活动。
非法捕捞不仅破坏了海洋生物的生态平衡,还对渔民和相关产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为了解决非法捕捞问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信息共享。
各国可以签订共同协议,共同打击非法捕捞行为,并加强海洋巡逻和执法力度。
此外,还应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提高人们对非法捕捞危害的认识,从而形成海洋保护的共识。
四、海洋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海洋保护区是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华海洋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发展特点

中华海洋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发展特点中华海洋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丰富的发展历史。
海洋文化展现了中国人民对海洋的认知和对海洋资源的利用,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海洋的景仰和保护。
在中国历史上,海洋文化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塑造了中国人民和国家的形象,也影响了中国的发展和进步。
中华海洋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丰富多彩、源远流长、与自然相融、传承创新。
中华海洋文化是丰富多彩的,涵盖了海洋传统知识、海洋风俗习惯、海洋宗教信仰、海洋民间艺术等多个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海洋文化体系。
海洋文化在不同的地域和民族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丰富了中国的文化遗产,也为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中华海洋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夏商时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马路的兴起,中国的海洋文化得到了更深入的传播和发展。
海洋文化在唐宋时期达到了巅峰,成为东亚地区的海洋文化中心,对周边国家的海洋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华海洋文化与自然相融,中国古代文人骚客对海洋有着独特的情感表达和审美追求,将海洋与自然风光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海洋诗画,凝聚了中国人对海洋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中华海洋文化不断传承创新,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人民不断丰富和发展海洋文化,吸收外来文化,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海洋文化符号和精神成果。
中华海洋文化的发展特点是与时俱进、对外开放、保护环境、创新发展。
中华海洋文化与时俱进,面向未来。
中国人民在海洋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吸纳新知识,与国际接轨,为海洋文化的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中国的海洋产业和海洋科技不断发展,为海洋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华海洋文化对外开放,促进交流合作。
中国的海洋文化在对外交往中,与周边国家和世界各国的海洋文化产生了良好的互动和交流,推动了海洋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海洋事务,倡导和平利用海洋,维护国际海洋秩序,推进海洋经济的全球化。
中华海洋文化重视保护海洋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