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重点知识(2014)
西方文论重点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分析题答案

1.贺拉斯:古罗马早期文艺理论家《诗艺》文学语言——合式原则观:人物形象塑造——类型说观:作家要有判断力观。
在题材方面喜选旧题材。
2.布瓦洛:法国古典主义代表:《讽刺诗集》,《书简集》,《诗的艺术》三一律观:主张人物性格的定型化和类型化:重视喜剧真实性。
3.华兹华斯:英国消极浪漫主义代表《抒情歌谣集序言》,诗歌题材原田园生活,语言应该日常口语,写诗要特注重想象和幻想。
4.雨果:法国浪漫主义代表《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重文献《克伦威尔》。
体现文理思想:(1)原始诗,代《创世纪》“淳朴”(2)古代诗,代《荷马史诗》“单纯”(3)戏剧“真实”5.福柯:法国重要思想家,《疯癫与文明》、《事物的秩序—人文科学的考古》、《规戒与惩罚—监狱的诞生》、《性史》考古学和乐谱学的哲学观;话语权力观。
6.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文学理论家、《诗学》;模仿说;悲剧论;净化说;过失说。
7.莱辛《汉堡剧评》、《拉奥孔》探讨绘画与诗歌区别诗是时间艺术,绘画是空间艺术,包孕性倾刻;诗用人工符号,绘画用自然符号。
8.康德: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与批判》。
判断力—规定判断力和反思判断力。
游戏说。
9.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代表《词语的复活》《学术错误态》陌生化观10.(亚里士多德)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悲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进行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怖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11.(布瓦洛)三一律:法国古典主义文论学布瓦洛在诗的艺术中提出的古典主义戏剧创作法则。
强调戏剧创作要严格遵守一天之内、一个地点、一条线索的所谓规律。
三一律反映了法国君主专制时期一切服从理性,一切要有法规的政治需要,反映了封建贵族阶级的审美要求。
12.(雨果)美丑对照原则:是雨果美学思想的核心所在,即崇高与滑稽,优美与丑怪的对立统一。
西方文论复习资料

西方文论复习资料西方文论复习资料一、填空。
1、古希腊的著名思想家柏拉图著有《理想国》。
在这部著作中,柏拉图提出了关于诗人不过是的代言人,和文学艺术是理念的的模仿的学说。
2、古希腊思想家亚里斯多德曾经写作了著名的,在其中,他提出了是悲剧的第一要素。
3、古罗马时期的一部重要希腊文著作《论崇高》的作者是,他在这部著作中提出的观点,后来被文论所继承。
4、法国古典主义批评家布瓦洛著有《》一书,在其中,他提出了关于戏剧创作的原则。
5、法国作家雨果的一般被认为是的正式宣言。
二、名词解释。
1、哥特式2、新批评3、“艺术是影子的影子”4、“美即关系”5、“市民剧”6、the intentional fallacy7、合式8、《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三、简答题。
1、如何理解黑格尔关于美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四、论述题。
1、在20世纪以前,西方文论主要是从作者及其社会历史环境的角度来考察文学。
20世纪以来,西方文论的理论视点发生了转移,请举例说明并评述文学理论视点的转移以及对西方文学史观的影响。
四川省2002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西方文论选读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伊安》是哪位文论家的作品()①亚里士多德②贺拉斯③王尔德④柏拉图2、贺拉斯写作了()①《诗学》②《诗艺》③《为诗辩护》④《诗学界定》3、朗吉弩斯崇高语言的来源有()①一个②三个③六个④五个4、认为诗高于其它学术,是学术之父的是哪一位文论家?()①海涅②雪莱③华滋华思④锡德尼5、莱辛论诗与画的区别时他主要想说的意思是()①诗歌的节奏感优于绘画②绘画的表现力优于诗歌③诗歌在表现力和整体的优越性上强于绘画④诗与画二者无所谓谁更优越6、是谁说诗性智慧是人类各种文化产生的根源?()①夏多勃里昂②波德莱尔③维柯④但丁7、“悲剧的本质……为酒神陶醉的梦境”是哪位文论家说的?()①亚里士多德②尼采③叔本华④杜夫海纳8、弗洛伊德认为()①白日梦与夜梦没有什么区别②白日梦是梦,而不是幻想③白日梦是幻想,与梦有相似之处③诗人的创作与童年游戏无关9、黑格尔断言()①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②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虚构③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摹仿④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创新10、《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是一篇()①深刻阐释浪漫主义美学的文献②深刻阐释现实主义美学的理论文章③关于自然主义美学的文章④讨论表现主义美学文体的文献11、秦纳是()①英国文论家②法国美学家③德国艺术理论家④美国文学批评家12、诗歌的“他者”理论是谁提出来的?()①兰波②罗兰?巴尔特③英伽登④海德格尔14、美意味着对世界的本质结构的否定这是谁的理论观点()①萨特②瑞恰兹③卢卡挈④尧斯15、尧斯是()①意识流文学理论的代表②象征主义文论的代表③接受美学的代表④新批评的理论家16、谁在《对几位同代人的思考》一文中提出“通感”理论?()①波德莱尔②佩特③桑克蒂斯④雨果17、席勒认为“朴素的诗”主要是()①模仿神②模仿自然③模仿人④模仿社会18、王尔德是()①唯美主义文论家②现实主义文论家③只是诗人,而不谈文论④烂漫主义文论家19、卢卡挈是()①马克思主义文论家②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家③自然主义文论家④现代主义文论家20、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作品最显著的标志()①即是传统艺术的光韵的增强②是传统艺术光韵的消解③是传统艺术的光韵的黯淡④是传统艺术光韵的时强时弱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弗莱《批评的剖析》谈到了()①历史批评②伦理批评③原型批评④技巧批评⑤价值批评2、柏拉图的美学与文论作品有()①《大希庇阿斯》②《会饮》③《理想国》④《诗学》⑤《九卷书》3、兰波在《致保尔?德梅尼》一文中提出的观点是()①“他者”理论②通灵人理论③诗人是盗火者④妇女也可以成为诗人⑤诗人是立法者4、康德认为艺术的特征在于()①是人有意图的以理性为基础的创造物,不同于自然②艺术是人类追求美的重要技巧,与作为知识的科学不同③艺术创作不同于手工艺生产④艺术即游戏5、海德格尔认为艺术作品的本源不是()①艺术品②作者③艺术④大地⑤接受主体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理念说2、悲剧(亚里士多德)3、《论崇高》4、原型(荣格)5、直觉(克罗齐)四、判断分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判断正误,将正确的划上“√”,错误的划上“×”,并简述理由。
《西方文论》复习提纲

名词解释
1、模仿说
2、寓教于乐6、诗意栖居7、戏剧情景理论
8、有人气的英雄9、艺术风格、民族文学、世界文学10、理想的诗
12、酒神精神12、日神精神
13、语言即艺术15、陌生化理论16、诗意栖居17、作品召唤论
19、复调小说19、对话理论20、期待视野
简答
1、柏拉图创作动力过程。
4、文学的崇高风格
7、狄德罗戏剧冲突的新见解是什么?
8、莱辛如何看待诗与画的区别?
10、什么是理想的诗?
12、尼采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
12、尼采对审美苏格拉底主义的批判
12、尼采认为悲剧是如何诞生的?
13、克罗齐的艺术独立观
13、克罗齐的艺术本质观
15、什克洛夫斯基如何看待文艺自主性?
16、海德格尔诗以语词确立存在。
16、海德格尔的诗是对神性的尺度采纳
17、萨特的作品召唤论是什么?
17、萨特的阅读创造论是什么?
19、复调小说及特点?
19、巴赫金对话理论是什么?
论述
1、柏拉图的文艺创作论
2、试述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
3、贺拉斯的古典主义原则
16、海德格尔认为诗是对神性尺度的采纳,对此你怎么看?
16、海德格尔认为艺术的本质是什么?作品的存在有何特征?
19、狂欢化诗学观
17、20、何为作品召唤论和阅读创造论,这与文学的期待视野有何关系?
20、为什么说文学史就是一部文学接受史?。
西方文论知识点总结

西方文论知识点总结一、西方文论的概念与起源1.1 西方文论概念西方文论(Western Literary Theory)是指西方文学研究的理论体系,其研究对象包括文学的产生、形式、内容、风格、流派、主题、意义等方面。
西方文论旨在通过对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的分析和解释,揭示文学艺术的内在规律和历史变迁,探寻人文精神和审美价值。
1.2 西方文论的起源西方文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文学哲学思想的萌芽。
古希腊的文艺批评家如亚里士多德、赫拉克利特等人,关于文学的审美规范、创作技巧和审美功能的思考,为西方文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的文学批评活动,如维特鲁威、蓬塔诺等人提出了一些与西方文论相关的理论观点,为文论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西方文论的发展与演变2.1 古典主义文论古典主义文论是指欧洲17世纪至18世纪初的一种文学批评思潮。
古典主义文学批评主张在文学创作中遵循古典艺术的规范和传统,追求规范化、经典化和理性化,通过对古希腊和罗马文学作品的模仿和借鉴,强调文学作品的规则性和完美性。
代表性人物有法国的柯尼耶、英国的杜费等。
2.2 浪漫主义文论浪漫主义文论兴起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
浪漫主义文学批评主张文学创作中的个性化、想象力和情感表达,追求文学作品的奇特、唯美和非理性特质。
浪漫主义文论强调文学作品与作者的个人情感和审美感受的融合,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性。
代表性人物有德国的施莱格尔兄弟、英国的科尔里奇等。
2.3 现实主义文论现实主义文论盛行于19世纪后半期的欧洲。
现实主义文学批评主张文学作品要反映社会生活的客观现实,追求作品的真实、自然和精确,强调作品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现实主义文论强调文学作品的客观性和客观表现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表现。
代表性人物有法国的米约、英国的伦斯特、俄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等。
2.4 后现代主义文论后现代主义文论兴起于20世纪后期的西方国家。
后现代主义文学批评主张超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二元对立,批判现代化的理性主义和真理寻求,追求个体化、异质化和多元化,强调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和开放性。
西方文论专题知识点总结

西方文论专题知识点总结西方文论是研究文学和文化现象的学科,它包括了很多不同的理论和方法,涵盖了文学的起源、发展、结构、风格、流派、作家、作品等方方面面。
本文将从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心理分析、马克思主义、后殖民主义、后人种主义等众多角度来总结西方文论的专题知识点。
一、结构主义1. 结构主义的理论基础结构主义是20世纪中叶产生的一种文论思潮,它的基本理论基础是对“结构”的研究。
结构主义通过对文本的内部结构进行分析,试图揭示文本内部的意义体系和结构规律。
2. 结构主义的代表性理论家结构主义的代表性理论家有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罗兰·巴特、弗洛伊德、赫拉德·格拉米希等。
他们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对结构主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3. 结构主义对文学研究的影响结构主义的出现使得文学研究开始从传统的历史、作者、文学作品等观念转向了更加注重文本本身的内部结构和意义。
这种转变为后来的文论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基础。
二、后结构主义1. 后结构主义的起源和特点后结构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产生的一种文论思潮,它在结构主义的基础上进行了批判和超越。
后结构主义擅长发现和解读文本的多重意义,并试图揭示文本之外的更深层的社会和文化意义。
2. 后结构主义的代表性理论家后结构主义的代表性理论家有米歇尔·福柯、雅克·德里达、让-福科·利约塔、朱利亚·克里斯蒂娃等。
他们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并对后结构主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3. 后结构主义对文学研究的影响后结构主义的出现加深了对文本的深层解读和理解,并使得文学研究更加注重对文化、社会、权力等方面的分析和关注。
由此,后结构主义为后来的文论研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思考和材料。
三、后现代主义1. 后现代主义的概念和特征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初期兴起的一种文论观念,它试图超越传统的现代主义范畴,反对现代主义所倡导的一切伦理、形式和结构的限制,强调个体主义和多元文化的重要性。
西方文论——精选推荐

西⽅⽂论《西⽅⽂论》复习⼀、基本知识点1、西⽅最古⽼的⽂学观念是模仿说2、柏拉图的⽂艺思想①哲学思想:理念论或“相”论——在柏拉图的世界中有两个世界,⼀个是理念的世界,也即“相”的世界;另⼀个则是现实的世界。
②柏拉图的“理想国”③柏拉图的⽂艺学思潮(1)摹仿理论;“摹仿的摹仿”,“影⼦的影⼦”,“同真理隔着三层”。
(2)现实美⾼于艺术美。
3、亚⾥⼠多德提出诗歌与历史更加真实的理论4、亚⾥⼠多德的悲剧理论思想悲剧的定义:悲剧是对⼀个完整的有⼀定长度的⾏动的模仿。
悲剧的媒介悲剧中的主⼈公。
悲剧的效果,净化说。
5、提出流溢说的中世纪神学美学家是普洛丁6、古典主义⽂论、现实主义⽂论和浪漫主义⽂论的特征。
◆主要理论作为启蒙主义的继承和完善,德国古典哲学美学的⼀个基本出发点就是把美学问题归结到⼈的⾃我意识和理性这个现代哲学的⽴⾜点上,这是康德、席勒、歌德和⿊格尔共同的思想⽴场。
(理性主义美学)1、以理性为主,调和理性与感性,促成和谐的健康的⼈性。
2、美学和⾃由的联系,审美成为通向⾃由的桥梁,美是⾃由的象征。
浪漫主义强调⼈的主观性和内⼼现实,反感对古典主义的理性统治,推崇感性的⼒量。
◆浪漫主义的特点1、诗歌的关键在于感情的表现。
情感体验是诗歌的核⼼主题。
2、诗意的关键不在于诗⾏和韵⽂的形式,⽽在于动⼈的情感表达。
3、诗⼈的灵感来⾃于想象⼒⽽不是现实⽣活。
4、诗⼈与科学家⼀样都在追寻真理。
基本特征是追求真实和再现现实。
现实主义⽂学观念的主要特征◆要求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现实,按照⽣活的本来⾯⽬进⾏写作。
◆现实主义⽂学理论⾼度重视⽂学典型。
◆现实主义⽂学具有基本的历史观要求。
7、提出“审美带有令⼈解放的性质”的美学家⿊格尔8、提出⽂学性概念的俄国形式主义⽂论家什克洛夫斯基雅各布森9、⽂学的内部研究,参阅韦勒克的《⽂学理论》(详见论述题3)《⽂学理论》是对新批评派理论的总结,代表了新批评理论与⽅法论发展的⾼度⾃觉与成熟阶段。
西方文论知识点

西方文论教案第一章总论☐☐一、西方文艺理论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
☐☐ 1、学科性质☐☐西方文艺理论又叫西方诗学、西方文论,是西方对文学认识和研究的总汇,是西方进步文艺思想的结晶。
☐☐西方文艺理论是文艺学的下级学科。
文艺学有三大分支学科: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西方文艺理论是文学理论的子学科。
☐☐2、研究对象☐☐西方文艺理论的代表性成果、理论主体和研究方法。
3、研究任务(1)、西方文艺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研究(2)、西方文艺理论的代表性理论成果批判(3)、西方文艺理论的代表性理论主体研(4)、中西文艺理论比较研究4、研究方法☐☐(1)、以人为本。
文学是人学,研究文学也就是研究人,研究文学如何显现人、表现人、理解人。
以人为本要求我们正确的理解人、尊重人,并把这作为评判西方诗学的重要尺度。
(2)、比较的方法。
包括中西比较、古今比较、横向比较、纵向比较等(3)、史实与史鉴相结合。
强调辩证法和历史观的渗透。
(4)、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5)、多学科融合。
二、西方文艺理论的典型形态☐☐1、哲理性文论☐☐ 2、经验性文论(诗性文论)☐☐ 3、政治性文论☐☐ 4、职业批评家的文论三、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走向:中心而非中心(一元而多元)☐☐西方文艺理论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尽管其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情形,但理论家们大多有研究的重点和中心,理论研究呈一元化态势。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研究者们不再有统一的研究重点和中心,理论研究呈多元化态势。
固守某个中心或重点,虽有些固执甚至偏狭,但却踏实,没有统一的重点和中心,虽显得宽容、全面,但却彷徨。
1、自然中心(公元前六世纪到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理论家们普遍视艺术为自然的模仿。
古希腊文论、古罗马文论、中世纪文论、文艺复兴时期文论、新古典主义文论、启蒙主义文论、德国古典美学等无不如此,只是在不同的阶段人们对自然的理解不同而已。
2、作家中心(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中后期)☐浪漫主义文论、唯美主义文论、直觉主义文论、象征主义文论等把作家作为研究的中心,视文学为心灵的产物。
西方文论_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导言西方文论,又称西方文学理论,是西方哲学、美学、语言学、心理学等领域对文学现象进行理论探讨的产物。
它起源于古希腊,经历了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时代、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各个时期,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理论体系。
本文将对西方文论的一些重要理论进行摘抄和解读。
二、古希腊时期1. 柏拉图:《理想国》摘抄:诗人只是模仿者,他们的作品只是对现实的扭曲,而不是真实的反映。
解读:柏拉图认为诗人是模仿者,他们的作品是对现实的扭曲,而非真实。
这一观点对后来的西方文论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发了关于文学本质的讨论。
2. 亚里士多德:《诗学》摘抄:悲剧是对人类痛苦和不幸的模仿,通过模仿激发观众的怜悯和恐惧,从而达到净化心灵的效果。
解读: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悲剧理论,认为悲剧通过对人类痛苦和不幸的模仿,激发观众的怜悯和恐惧,从而净化心灵。
这一理论为后来的西方文论提供了情感表达和审美价值的重要依据。
三、中世纪时期1. 奥古斯丁:《忏悔录》摘抄:诗歌是一种神圣的语言,通过诗歌可以接近上帝。
解读:奥古斯丁认为诗歌是一种神圣的语言,通过诗歌可以接近上帝。
这一观点强调了诗歌的宗教价值,对中世纪文论产生了影响。
2. 阿尔贝蒂:《诗的艺术》摘抄:诗歌是一种模仿的艺术,诗人应该模仿自然,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
解读:阿尔贝蒂认为诗歌是一种模仿的艺术,诗人应该模仿自然,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
这一观点强调了诗歌的模仿性,对中世纪文论产生了影响。
四、文艺复兴时期1. 布尔乔亚:《论诗的艺术》摘抄:诗歌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诗人应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解读:布尔乔亚认为诗歌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诗人应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这一观点强调了诗歌的创造性,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论产生了影响。
2.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摘抄:戏剧是一种揭示人性的艺术,通过戏剧可以展示人类的善恶。
解读: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揭示了人性的善恶,强调了戏剧在揭示人性方面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基础知识1.按照福柯的知识型概念的视角,我们可以把西方文论的发展大致分为四次重要的“转向”:希腊时代的“人学转向”,中世纪的“神学转向”,17世纪以笛卡尔为代表的“认识论转向”以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的“语言论转向”。
2.《诗学》是西方第一部从理论内容到理论形态都比较完整的美学、文论专著,深刻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方法论。
3.“理式”(Idea)论是柏拉图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石,柏拉图哲学和美学的核心。
4.柏拉图从他的政治理想出发,在《理想国》里论述了文艺的社会功用问题。
5.亚里士多德的悲剧六要素: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和歌曲。
6.贺拉斯《诗艺》,西方文论史上第一部诗人论诗的著作。
7.在西方文论史上,正式提出“崇高”这一审美范畴并加以系统讨论的,是朗吉弩斯。
8.普罗提诺是新柏拉图主义的创立者,中世纪宗教神秘主义直接源头。
9.圣·奥古斯丁是欧洲中世纪初期著名的神学家和哲学家,基督教神学的早期重要代表,号称“教会之父”。
10.圣·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
11.在《致斯加拉亲王书》,但丁提出了他的著名的“四义说”,即诗有字面义、讽喻义、道德义、神秘义。
简言之就是字面义与寓言义或神秘义。
12.锡德尼的代表性论著是《为诗辩护》。
13.理性主义在17世纪时的旗手是法国哲学家笛卡尔。
新古典主义文论的哲学基础是理性主义。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14.德莱顿:他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系统理论主张的文艺批评家,第一次对乔叟以来的许多英国著名作家作了分析和批评,被称为英国文学批评之父。
15.布瓦洛:法国新古典主义的立法者和发言人。
最重要的文艺理论专著是《诗的艺术》——法国新古典主义的法典。
16.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理性原则”,从哲学的意义上讲,主要包括人性论和自然神论。
17.卢梭提倡“回到自然”,开浪漫主义风气之先,被称为“浪漫主义文学之父”。
18.维柯是近代社会科学的创始人,主要著作有《新科学》。
19.维柯《新科学》的出版标志着历史哲学的诞生。
维柯的历史哲学蕴含了历史哲学的所有问题:把整个人类历史划分为神的时代、英雄时代和人的时代。
20.诗性智能:其实就是原始思维,就是人类最初的形象思维,是人类通过想象去认识世界的一种创造性活动。
21.莱辛:《文学书简》、《拉奥孔》、《汉堡剧评》。
22.德国古典时期文论、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奠基人是康德。
康德和他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23.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判断力分为两种。
一是规定的判断力,另一是反思的判断力。
反思判断力包含了审美判断力和审目的判断力。
24.黑格尔把艺术类型分为三种:象征艺术、古典艺术和浪漫型艺术。
25.德国浪漫派:早期代表——“耶拿派”,诺瓦利斯,施莱格尔兄弟。
26.雪莱的《诗辩》(1821),堪称英国浪漫主义的理论总结。
27.斯达尔夫人在《论文学》第11章提出了南方文学和北方文学的概念。
28.夏多布里昂的理论代表作是《基督教的真谛》。
29.维克多•雨果:《<克伦威尔>序言》。
30.圣伯夫的传记式批评的主张:即认为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必须以作者为参照,也就是说,有怎样的作者,就有怎样的作品。
31.丹纳《艺术哲学》。
32.叔本华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33.尼采:《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瓦格纳事件》、《偶像的黄昏》、《瞧,这个人》、《作为艺术的强力意志》。
34.1834年写的《<莫班小姐>序》中,戈蒂耶把唯美主义主张阐发得淋漓尽致,被认为是为艺术而艺术的宣言。
代表作《珐琅和雕玉》是他的美学观点的具体实践。
35.精神分析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个时期:弗洛伊德时期、荣格时期及拉康时期。
36.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三重人格:本我、自我和超我。
37.荣格认为文艺创作的根源和动机主要来源于集体无意识。
38.原型批评是在20世纪50、6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批评流派,创始人就是弗莱,它又被叫做“神话原型批评”。
39.俄国形式主义率先把批评的重心转移到了文本的形式、结构。
标志西方文学理论从作者中心模式向作品中心模式转移,从外部研究向内部研究转移,这是现代西方文论的一个重要转折。
40.《普通语言学教程》(1916)的出版,标志着一个革命性的范式转换,即在语言学中开始倡导共时性的观念。
41.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的诞生,以两个学术团体的产生为标志:一是“莫斯科语言学小组”,另一个是“诗歌语言研究会”。
42.新批评极力凸现对文学文本的本体研究,因此也被称为“文本批评”、“本体批评”。
43.新批评派的“南方集团”:兰色姆和他的三个学生——退特、布鲁克斯和沃伦。
44.新批评派后期的“耶鲁集团”:维姆萨特、韦勒克与布鲁克斯、沃伦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长期在耶鲁大学任教,形成了新批评派的后期核心——耶鲁集团。
45.结构主义前、后“四子”和“五巨头”的列维-施特劳斯、雅克•拉康、米歇尔•福柯以及阿尔都塞(前四子);巴特、格雷马斯、托多罗夫、布瑞蒙(后四子);列维-施特劳斯、罗兰•巴特、雅克•拉康、米歇尔•福柯以及阿尔都塞(五巨头).46.普洛普《民间故事形态学》。
47.巴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中,对叙事文学作品从三个级次上作了分析。
首先是功能级;其次是行动级;再次是叙述级。
48.“叙事学”一词最早是由托多罗夫提出的。
49.英伽登的《文学的艺术作品》最著名,是现象学美学的代表作。
50.海德格尔:主要哲学著作有《存在与时间》;主要的美学与艺术论著作包括《艺术作品的本源》、《荷尔德林诗的阐释》、《人,诗意的栖居……》。
51.解释学哲学家:施莱尔马赫,狄尔泰,伽达默尔,赫施。
52.伊瑟尔与姚斯齐名,被称为接受理论的双星。
53.伽达默尔:主要哲学著作《真理与方法》。
54.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以卢卡契1923年发表《历史和阶级意识》为标志的。
55.卢卡契:《小说理论》、《论历史小说》、《美学》等;本雅明:《德国悲剧的起源》、《波德莱尔——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等;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学原理引论》;詹姆逊:《马克思主义与形式》、《语言的牢笼》、《政治无意识》被称为“马克思主义的三部曲”。
56.1967年,德里达的三部重要著作《书写与差异》、《言说与现象》和《论文字学》相继出版,标志着解构主义理论的确立,从而在西方世界掀起了解构主义浪潮。
57.美国解构主义文学批评学派——耶鲁学派。
即以希利斯•米勒、杰弗里•哈特曼、保罗•德•曼以及哈罗德•布鲁姆“耶鲁四人帮”为代表的解构主义批评。
58.赛义德、斯皮瓦克、霍米•巴巴一般被看做是后殖民理论的“三剑客”。
59.爱德华•赛义德:《东方主义》。
60.女性主义批评大体可以分为英美派、法国派、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和女同性恋主义批评等。
二、重点名词1.悲剧: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2.合式原则:“合式”(decorum)可导源于苏格拉底所谓的,符合主观目的性的和谐概念。
贺拉斯的“合式”,主要是指艺术作品的各个部分要同整体构成“恰当”、“得体”的对应关系,以保持内在的秩序(internal order)和结构的整一(organic unity)。
3.语象(奥古斯丁):象征语言中的形象。
它具有形象性的特征,它需要人们借助于联想和想象去进行推断和猜想,让读者从艰苦的追寻中获得乐趣。
4.新古典主义:兴起于17世纪法国,并迅速波及欧洲的文艺思潮。
它是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的一种带有浓厚宫廷色彩、贵族倾向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想。
它把向古典学习推到极点,使之系统化、法律化,而且较多的是在政治、伦理上对古罗马精神的借用,赋予更多的现时代的官方意志。
代表人物是布瓦洛。
5.“三一律”:一地、一天完成一个故事,这就是三一律,它来源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学者卡斯特尔维屈罗对亚里斯多德的《诗学》的解释。
布瓦格把它写入《诗的艺术》,使它更具有了权威性。
三一律有其合理性,使新古典主义在戏剧方面取得突出成绩,有一定积圾意义。
但三一律并非出自戏剧的审美本质要求,因而又有阻碍戏剧艺术发展的消极影响。
直到18世纪浪漫主义戏剧兴起,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予以批判,三一律才失去权威性。
6.瓦莱里的“诗情”:诗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某些文字组合能够产生其他文字组合所无法产生的感情,这就是所谓的诗情。
诗情,是指一种兴奋和迷醉的心情。
它是由于我们的某些内在情绪,肉体上的和心理的,与某些引起我们激动的环境,在某种程度上的吻合引起的。
7.波德莱尔的“应和说”。
一是指自然万物与其意义之间的象征关系,也就是说各种事物都在诉说和表达着某种神秘的意义;二是指各种事物及其与人之间的互相呼应和影响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能够感应到自然万物的语言和意义,万物的各种特征之间也在相互影响和呼应,而人的各种感觉也因此是互通的。
8.“力比多”(Libido):弗洛伊德认为,构成本我的主要是一种“性力”,即“性欲”,这是与生俱来的,是一种本能,被称之为“力比多”。
大而化之,它又表现为渴望权力的意志,以及自我倾向中其他的种种类似趋势,比如争强好胜,控制欲。
9.原型(荣格):原型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基本范型,是一种先天固有的直觉形式,决定着人类知觉、领悟、情感和想象等心理过程的一致性。
它是人类早期社会生活的遗迹,是不断重复的典型经验的积淀和浓缩,普遍存在于原始人的生活经验之中。
10.索绪尔:“语言”和“言语”。
这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语言”的两部分,一是作为系统、体制或规范的语言,另一种是受制于前者,并使前者具体化的言语。
语言是言语活动中的社会部分,它不受个人意志的支配,是社会成员共有的,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
言语是言语活动中受个人意志支配的部分,它带有个人发音、用词、造句的特点。
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又可叫做“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或“语法结构关系”和“联想关系”。
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索绪尔语言理论的核心。
组合关系是指语言的横向组合,即语素之间构成有意义的词句的关系。
联想关系或纵聚合关系由心理的联想而产生,由每一个字词可以联想到一连串其他相关的字词。
11.“可读的”作品与“可写的”作品。
文学作品“可读的”与“可写的”之区分,是罗兰•巴特在文学符号学中提出的。
写实作家的写作是“及物”的,他们把一切描绘得清清楚楚,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的假象,由此将读者引向文本以外的世界。
以这种写作方式生产的作品,即是“可读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