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制改革与高校内部权力结构的优化
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优化

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优化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优化摘要:文章在分析了现阶段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简政放权视角下高校行政管理的优化策略,包括妥善处理党、政、学之间的关系,优化内部管理组织结构,加快人事管理体制改革三个方面。
关键词:简政放权;高校行政管理体制;学术权力;行政权力目前,一些高校面临办学自主权落实不到位、高校与政府的关系不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高校教育活动联系不紧密等问题,因此,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简政放权”已成为高校改革的主要方向,也是推动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必经之路。
同时,多个省份的教育厅也制定、颁布了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的相关指导文件,高校办学的自主性大为增强。
在此背景下,高校如何提升管理效率、提升办学水平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
一、现阶段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一)学术权力行政化高校大部分资源都掌握在行政管理部门,内部权力多集中在行政群体,学术群体的正常权力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束缚和压制[1]。
与此同时,行政人员越来越热衷于参与职称评定、课题申报、教学任务、科研工作等学术事务,学术组织无法行使学术自主权,造成学术权力行政化,这就严重制约了高校的有序发展。
(二)组织运行效率低简政放权背景下,高校二级管理结构逐渐成形,一些日常性的管理事务逐渐由基层院系包揽,无形中增加了广大教职员工肩上的压力。
如今,各大高校招生数量逐年递增,各种考核评估和材料申报工作日趋烦琐,加大了学校管理工作压力。
由于院系一级管理的工作重心大多放在教学方面,行政管理人手相对不足,很多事务不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处理,造成组织运行效率下滑。
(三)人事管理机制不健全目前,高校在人事管理制度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在职级设置、编制管理、用人机制等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
多年以来,高校在人事管理制度方面一直沿用政府机关管理模式,虽然在选拔、引进、辞退和评选人才等方面都履行严格的人事管理程序,但是缺乏相应的人才退出机制,不少教职员工都抱有一定的“铁饭碗”心理,严重缺乏工作自主性和创造性[2]。
学院制改革与高校内部权力结构调整

作者: 俞建伟
作者机构: 宁波大学校长办公室,宁波315211
出版物刊名: 现代大学教育
页码: 66-68页
主题词: 学院制改革;高校;内部权力结构;调整;学校管理
摘要:学院制改革不仅是学科关系的重新组织,而且可以促进高校内部权力结构的调整,形成高校新的权力机制和权力结构,我们在分析国外三种权力结构模式和共同特点后,认为美国大学的以行政权力为主的结构模式更加值得我国高校借鉴。
根据我国高校的特点和传统,提出学院制改革中权力结构调整要遵循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适当分离党政权力职责明确、权力重心下移,权力适当分散、权力结构多元化等五个主要原则。
学校行政管理机构优化调整

学校行政管理机构优化调整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校行政管理机构的优化调整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学校行政管理机构的合理设置和高效运作,直接影响着学校的组织管理、教学质量以及师生发展。
本文将分十二个小节从不同角度探讨如何优化调整学校行政管理机构。
第一,加强学校行政管理机构职能定位。
学校行政管理机构应明确职能定位,确保各部门分工明确、协同高效。
比如,教务处应该负责教学安排、教师培训和教材采购,行政办公室应协助校长处理行政事务等。
只有明确职能定位,才能避免部门之间的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
第二,改革学校行政管理机构的人事制度。
对于学校行政管理机构的人事任免应该进行科学、公正、透明的制度设计。
人员的选拔和晋升应该以绩效为导向,注重团队协作和职业发展。
同时,要加强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素质提升,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管理水平。
第三,优化学校行政管理机构的层级结构。
学校行政管理机构的层次结构应当简化合理,取消冗余岗位和机构。
可以通过合并相关职能部门、精简机构层次、减少冗余岗位等方式实现。
这样可以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减轻行政负担,使教学工作更加顺畅。
第四,提高学校行政管理机构的信息化水平。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学校行政管理机构应积极引入信息化手段,提高工作效率。
比如,可以建立电子档案系统、网络会议平台等工具,提升信息共享和办公效率。
同时,也要重视数据安全和保护,确保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安全。
第五,加强学校行政管理机构与其他部门的协作。
学校行政管理机构应积极与教学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后勤保障部门等其他部门进行协作,形成一体化的管理体系。
通过加强沟通和协调,实现学校各部门之间的无缝衔接,为教职工和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第六,加强学校行政管理机构的监督与评估。
学校行政管理机构应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估体系,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进行定期评估和监督。
评估结果应用于人事任免和奖惩决策,激励行政管理人员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第七,注重学校行政管理机构的服务功能。
大部制改革与政府结构优化PPT课件

推进策略
一、大部制改革要获得成功,必须有新的改革 策略 二、要把政府自身改革、事业单位改革、非营 利组织培育以及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等, 整体考虑,整体推进 三、在改革策略上,要用政府改革带动其他改 革
23
谢谢您的关注!
24
政大
府部
结制
构改
革
与
优
化
1
Hale Waihona Puke 大部制的相关理论 中国大部制改革的实践及评价
未来大部制改革的趋势
2
内涵
所谓大部制: 是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
业务范围雷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 统一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 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 降低行政成本的目标。
二、减少了政出多门、 多头管理
14
大部制改革的经验教训
问题
对公权 力的约 束问题
貌合神 离的问
题
政府职能转 变的问题
15
大部制改革中的难点
第一,如何把“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协调、相 互监督制约的改革思路,与大部制有机结合 第二,上下如何对接 第三,多个部门整合后,如何高效运转
16
基本思路
注重政府管理 理念的创新
政府不是财富 创造主体,是 营造环境主体
法律不授权, 政府无职权
服务型政府是 以公众为中心
的政府
17
基本思路
以履行政府职责为依据 政府规模与职责相一致; 政府规模不是越小越好。
18
基本思路
19
基本思路 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建立政府职责体系
深化审批制度改 革,简政放权。
构建良好的环境、 提供优质服务, 保障公平正义。
大部制改革论文-探索推行大部制改革的几点思考

大部制改革论文-探索推行大部制改革的几点思考什么是大部制改革大部制改革是指一种在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广泛开展的管理体制变革,将原来的多级管理结构逐步转化为具有更加简单明确的大部制运行方式。
大部制指的是规模庞大、业务范围广、管理深度强的单位,如国家部委、大型企业、高校等。
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机构层级、提高决策效率、优化管理体制、创造浓厚的工作氛围和良好的工作环境等。
大部制改革的意义大部制改革的意义在于优化机构结构、提升管理水平、推动科学管理、促进社会进步等。
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优化机构结构大多数机关、企事业单位经营和管理水平不高,旧的管理体制和组织结构经常发生问题。
大部制改革的实施,可以增强管理结构与管理机制的协调性,使组织结构更趋于科学,更紧密。
提升管理水平大部制改革的实施,可以增强管理队伍的素质,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促进了国家所有行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实惠。
推动科学管理大部制改革的实施,可以促进各种资源的合理利用。
科学管理是红旗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等需要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大部制改革更是为此创造了优秀的环境。
促进社会进步大部制改革的实施,可以加速社会进步,开创更好的局势和环境,为人们提供更多、更好、更高质量、更多种类的商品和服务。
推行大部制改革的几点思考对于实行大部制改革,其推行难度极大,因此需要政府、企业和管理人员提出一些有效的改革措施。
实施一人一个项目制在企业、机关中推行一人一个项目制,以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工作效率。
一人一个项目制可以避免受到部门管理的局限性,针对具体问题灵活调整。
拓宽工作范围在大部制改革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利用各部门职责,拓宽工作范围,加强协调,提高效率。
同时,各个部门之间要加强交流,互相学习,从而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
审慎设计制度与流程在实行大部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审慎设计制度与流程,保证体系性和系统性,以更好地推动管理效益的实现。
推荐-群众路线讲稿:大部制改革与优化政府结构 精品

大部制改革与优化政府结构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汪玉凯十八大报告对我国下一步的行政体制改革做了全面的部署,从整体结构上来看,把行政改革放在政治体制改革框架中。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
十八大以后,对国务院机构的整合方案应该在今年3月份“两会”期间会亮相。
今天我围绕大部制改革讲三个具体问题,一是大部制的相关理论,二是中国大部制改革的实践及评价,三是未来大部制改革的趋势,预测一下十八大以后大部制改革的整体走向。
大部制的相关理论第一,大部制的内涵。
所谓大部门体制,或者大部制,就是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雷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目标。
这是我理解的大部制的基本内涵。
第二,国外大部制的经验。
大部制这种政府架构不是中国创立的。
西方发达国家在新公共管理变革过程中,率先采取机构设置的思路。
上世纪70年代以后,在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行政变革运动,后来叫新公共管理运动。
在运动过程中,一些发达国家特别是英国最早开始通过大部门思路来整合当时英国的政府架构,把一些部门变成行政决策的机构,另一些部门变成决策执行的机构,使其功能上进行分离。
在英国的影响下,很多国家相继对本国政府架构进行整合。
我们分析一下各国的大部门制有哪些特点。
一是内阁机构数量精干。
现在发达国家的内阁机构数量一般都在12个到18个之间,分成三类机构,一类叫决策者,一类叫执行者,还有一类叫辅助者。
目前世界上主要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机构数量少,而且稳定性比较高,不像我国机构变化那么大。
一个领导人上台后想增加或者减少一个部门都是不容易的。
目前世界各国的内阁部门为:日本12个,德国14个,美国15个,俄罗斯15个,西班牙15个,新加坡15个,澳大利亚16个,英国18个,法国18个,韩国18个,加拿大19个。
高校大部制机构改革探析
高校大部制机构改革探析作者:诸常初来源:《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7年第03期摘要:随着高校合并与扩张,高校原有传统科层制结构弊端日益显现,去科层化和职能综合化成为高校机构改革的方向。
本文比较分析了高校机构改革和政府大部制改革的基本要素,将大部制理念融入高校机构改革实践中,并根据高校机构设置的基本原则,尝试建立高校机构设置理想模型。
关键词:高校;大部制;机构改革;管理学模式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17)03-0088-04大部制即为大部门体制,是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
特点是扩大一个部所管理的业务范围,把多种内容有联系的事务交由一个部管辖,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与政府机构一直在努力精简不同,机构庞大并日益臃肿已经成为我国高校的通病。
特别是经历上世纪90年代的大学合并和扩张的大潮,我国高校的办学规模在短短的几年内成倍增长,随之而来,高校组织运行方式以及管理机制转变滞后等问题也越来越显现出来。
高校规模的不断膨胀,带来高校职能的不断增加,最后导致高校内部机构设置的日益复杂,各所高校被迫在原有机构的基础上不断派生出新的部门,来处理新的不断增加的日常事务。
各个新兴部门的诞生往往缺乏系统规划,普遍为了应付新增事务而被动成立,所以容易导致机构重叠和职能交叉,而原有部门也由于办学规模的扩大而不断膨胀,最终不仅导致高校机构臃肿、内耗增大、效率低下,很大程度上弱化了高校学术权力的核心地位。
一、高校机构改革和大部制的要素比较分析(一)两者的共同点我国高校设置参照“苏联模式”同政府组织一样采用传统科层制管理结构。
将高校机构改革基本要素和大部制基本要素进行罗列比较可以看到,他们同样都强调通过转变职能、精简机构来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运行成本,提升服务水平。
最新 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与优化策略-精品
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与优化策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高校成为自主办学的独立主体,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高校改革的,供大家阅读借鉴。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是高校为了实现教学、科研目标,依靠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发挥管理和行政职能,从而实现预定目标的组织活动。
它是学校日常运作的支撑和保障,是推动学校建设、发展和改革的重要力量,与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直接相关。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创造条件,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
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推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
建立各类事业单位统一登记管理制度。
”在这一新形势下,优化高校行政已是大势所趋、迫在眉睫。
1、高校行政管理改革是大势所趋1.1高校行政管理改革是适应现代大学发展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五四讲话”中指出:“党中央作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决策,我们要朝着这个目标坚定不移前进。
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
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
这里可以套用一句话,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
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可见,现代大学规模庞大,功能职责多元,组织结构多样,学科体系各具特色,人员各有专长,各种观念碰撞,新旧体制摩擦。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从内容、职能到地位、作用都发生了新的变化。
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成为提高高校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体现。
因此,优化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已经迫在眉睫。
1.2高校行政管理改革是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100周年校庆讲话中指出:“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培养了数以亿计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
高校行政管理体制优化策略
02
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历史和发展
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现状和问题
03
高校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失衡
行政组织结构不合理
行政程序繁琐,效率低下
缺乏有效的行政监督机制
高校行政管理体制问题的原因分析
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政府对高校的过度干预
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
缺乏对行政权力的有效监督和 制约
专业化程度高:高校行政管理涉及学科门类繁多 ,需要具备高度专业化的管理团队。
高度集中:高校行政管理体制通常由校级领导掌 控,决策权集中在高层管理人员手中。
注重学术性:高校行政管理体制强调学术性,注 重学术权力的发挥和学术成果的产出。
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性
1 2
提高管理效率
合理的高校行政管理体制能够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管理效率。
工作协同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多部门协同办公, 提高工作效率。
04
高校行政管理体制优化策略的实施与 效果评估
实施步骤与计划
明确目标
制定计划
首先要明确行政管理体制优化的目标,包括 提高行政效率、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教学质 量等方面。
根据目标,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包括改革 机构设置、优化决策机制、完善制度建设等 方面。
保障教学质量
良好的行政管理体制能够保障教学质量,推动 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
3
促进科研发展
行政管理体制的优化能够为科研提供更好的支 持和保障,促进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历程
初步建立阶段
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行政管理体制处于初步建立阶段,组织结构相对简单,职责划分不 够明确。
发展完善阶段
当前我国高校大部制改革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当前我国高校大部制改革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作者:张晓清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4年第14期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弊端日益明显,阻碍了高校内部管理效益的提高。
学部制的改革是我国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
当今世界,科学的高度发展与高度综合已成为主导趋势,在这种形势下,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学院制弊端日益凸显,对新的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产生了极大的阻碍作用。
因此学部制研究成为近十年来高校内部体制改革的热点,本文通过探讨学部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提出可供借鉴的对策建议。
关键字:高校大部制;问题;对策【分类号】G647一、高校大部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大学学部制改革已在我国推行了十余年,一些大学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在整合优化优质资源、提升基层学术组织活力以及学术分类管理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学部制改革已初见成效。
但是,学部制改革始终是一项涉及面比较广的变革,涉及高校人、财、物等资源的重新整合和优化,因此在推行学部制改革的过程中难免遇到新的问题和困难,对改革产生阻力。
(一)改革的观念不一致导致改革遇阻从观念上来讲,能上就不能下,能高就不能低,能进就不能出的传统的惯性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始终存在,这些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必须经过一段很长时间的修正和转化,学部制改革才能大踏步地前进;同时,可能由于前期的学习力度不够,宣传不到位,很多人对目前高校机构设置的弊端了解不多,认识不清,加之安于现状等惰性思想的普遍存在,导致个人对学部制改革的意见也不一致,比如:每个高校都有众多的行政机构和大量的行政干部,从利益角度出发,有的人渴望通过高校内部机构的改革来改变现状,理清各部门的关系给他们以后的工作带来便利;当然也有一些人,虽然认识到了高校机构设置的一些弊端,但害怕机构的裁撤和重组会造成工作岗位的减少,从而影响到他们的个人利益。
对于部分大学的学部制改革而言,对高校现有管理制度的惯性依赖也从观念上阻碍了学部制的改革进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 鄯制 改革与 高校 内鄯杈 力结构的优化
范 丽 娟
( 天津科技大学 , 天津 3 0 0 2 2 2 )
摘要 : 高校 大部 制改 革的核 心在 于权 力结构 的重组和 优化 。高校 在推 行 大部 制 改革过程 中, 应推进 向 学术 系统
Ke y wo r d s: mo d e n r u n i v e r s i t y s y s t e m; l a r g e d e p a tme r n t s y s t e m r e f o r m; s t r u c t u r e s o f r i g h t s ; a d mi n i s t r a t i v e r e f o m r
r e f o r m, u n i v e r s i t y s h o u l d p u s h f o r wa r d t h e“ b i d i r e c t i o n a l d e c e n t r a h z a t l o n ” , b e t we e n t h e a c a d e mi c s y s t e m a n d t h e d e p a tme r n t s, a n d t h e a u t h o r i t y s h o u l d b e r e t u r n e d t o “ a c a d e mi c s t a n d a r d” . Me a n wh i l e, d e c i s i 0 n—ma k i n g, i mp l e me n t a t i o n o f d e c i s i o n s a n d a f f e c t i v e s u p e r v i s i o n mu s t b e g u a r a n t e e d a n d b a l a n c e d S O a s t o ma k e s u r e
F A N L i j u a n ( T i a n j i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T e c h n o l o g y , T i a n j i n 3 0 0 2 2 2 ,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 T h e c o r e o f u n i v e r s i t y l a r g e d e p a r t me n t s y s t e m r e f o r m d e p e n d s o n t h e r e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a n d o p t i mi z a t i o n o f a u t h o r i t y s t r u c t u r e .I n t h e i mp l e me n t a t i o n p r o c e s s o f u n i v e r s i t y l a r g e d e p a r t me n t s y s t e m
和 基 层 院 系的 “ 双 向分权 ” , 回 归 学术本位 。 同时 , 要 实现 决 策 权 、 执 行权 、 监 督权 “ 三权 制衡 ” , 确保 决策科 学 、 执
行有 力、 监 督有 效。
关键 词 : 现 代 大 学制度 ; 大部 制改 革 ; 权 力结 构 ; 去 行 政 化 中 图分类 号 : G 6 4 7
t h a t t h e d e c i s i o n s a r e s c i e n t i f i c, t h e i mp l e me n t a t i o n i s c o r r e c t a n d t h e s u p e r v i s i o n i s e f f e c t i v e .
大 部制 . 即 大部 门体 制 . 是现 代 西方 发 达 国家 普 遍 实
行 的一 种政 府管 理 模式 进 入新 世 纪 以来 ,特 别是 2 0 0 7
的异质 结构 l l l 这 种 结构 属 于直线 一 职 能制 的组织 结构 类 型. 它综 合 了直线 制 与职 能制 两 种设 置方 式 . 学 校 下属 的
L e m Re f o r m
a nd t he Op t i mi z a t i o n o f Uni v e r s i t y I nt e r na l Aut ho r i t y S t r u c t ur e
来 越 多 的 高校 开始 加 入 探索 大 部制 改革 的行 列 实 行 大 部制 改 革 ,是 高校 建设 现 代 大学 制 度 、完 善 内部 管 理体 制、 优化 内部权 力结 构 的一 项 积极 探索 本 文从 权力 的视 角探 讨 高校 大 部制 改 革 的核 心 目标 .并 探 究 大部 制 改 革 过 程 中高 校 内部 权力 结构 调 整 的方 向和路 径
年党 的 十七 大 报 告 明 确提 出探 索 实 行 大 部 门体 制 以来 .
大 部 制 逐 渐 受 到 政 府 、 高 校 以 及 社 会 各 界 的广 泛 关 注 . 越
学院、 系 等教 学单 位是 直 线部 门 . 而 以职 能 为基 础进 行 设
置 的 党 政 管 理 机 构 为 职 能 部 门 除 教 学 机 构 和 职 能 部 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