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宋代经济的发展》导学案(附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宋代经济的发展》导学案(附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宋代经济的发展》导学案(附答案)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学习目标】

1.了解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发展的具体表现

2.知道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况,理解我国古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3.认识宋代的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领先地位

【学习重点】两宋商业繁荣的表现

【学习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从唐朝中晚期至时期,南方的战乱较少,________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

_________。

2.(1)引入越南的优良品种________。(2)宋朝时,________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3)长江下游和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常)熟,”。(4)南方各地普遍种植。后期,棉花种植向北推进。

3.(1) 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

(2)南宋后期兴起,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4.河北,河南汝窑,北宋兴起的江西________,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

5.广州、、明州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6.最大的城市是开封和________,人口多达百万;出现了早市和。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叫作;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

7. 、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朝廷在主要港口设立__________管理海外贸易。

8.南宋的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9.北宋前期,________地区出现了“交子”;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10.从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

二、合作探究

“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请你简要分析其原因。

三、练习巩固

1.宋朝时,跃居粮食产量首位的是()

A.水稻

B.小麦

C.小米

D.玉米

2.在南宋后期,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推广到()

A.辽河流域

B.黄河流域

C.淮河流域

D.长江以南

3.北宋时兴起,后来发展成为我国著名瓷都的是()

A.海南岛

B.邢窑

C.景德镇

D.越窑

4.宋代的造船技术居于世界前列。海船制造中心分布在什么沿岸的大城市()

A.渤海地区

B.黄河流域

C.长江沿线

D.东南沿海

5.宋代,在主要港口设立的市舶司的职能是()

A.执行削藩政策

B.监察百官

C.管理海外贸易

D.主持变法

6.北宋初期纸币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

A.商业发展和城市繁荣

B.铜钱和铁钱携带不便

C.宋代造纸业相当发达

D.政府支持发展纸币业

7.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最终完成是在()

A.南朝

B.唐朝

C.北宋

D.南宋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二:宋高宗说:“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出两宋时期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在什么流域。

(2)材料二指宋朝进行的什么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有哪些著名的大商港?

四、课后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课导学案(附答案)

第2课“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二、唐太宗“贞观之治” 1、主要内容措施:①吸取隋亡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②重视发展生产,开垦荒地、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③崇尚节俭,节制享受欲望。 ④合并州县,整顿吏治。 ⑤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谋杜断”—房玄龄和杜如晦;魏征为著名谏臣。 ⑥大兴学校,发展科举。 2、效果评价: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成为世界上的强国,我国的封建制度发展到顶峰。 3.秦亡汉兴,隋亡唐兴有什么共同之处? 答:秦隋:都完成了统一后很快灭亡;都是因为统治者的残暴无道,整治黑暗;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汉唐: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的教训,出现了繁荣的局面;都轻徭薄赋,整顿吏治,任用贤良;都成为影响当时世界的大国。 比较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三、女皇武则天 1、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2、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本课考点精练 一、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唐太宗的政治主张的 有() A、皇帝要勤于政事 B、大臣要廉洁奉公 C、政府要轻徭薄赋 D、君臣要讲气派

2、我们今天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 为 ( ) 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她临朝处政,开创殿试 C、她重用人才,奖励农业生产 D、她在“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之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3、“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出此话的皇 帝是() A、汉高祖 B、汉光武帝 C、唐高祖 D、唐太宗 4、前后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的著名谏臣是 ( ) A、房玄龄 B、杜如晦 C、魏征 D、姚崇 5、你可知道隋炀帝是在何时被部将所杀死的吗? ( ) A、589年 B、618年 C、907年 D、1840年 6、唐太宗与汉文帝有哪些共同之 处() ①提倡节俭,节制欲望②轻徭薄赋 ③曾经免除田租④励精图治,出现盛世局面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导学案全册

精品文档生物圈中的人第四单元人的由来第一章1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导学第一节 学习目标】:【 1.说出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对比观察四种现代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2. 面的变化。】:学习重、难点【 1.搞清人类与类人猿的关系。 2.认同现代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进化来的观点。】:【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一、 ___________。1、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露西”时代的古人类适于下地生活的特点是:下肢发现了第年,________ 、我国的古人类化石非常丰富,著名的北京人化石发现于______________。19292 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的化石。分析思考人类进化的原因? 3 .二、交流展示思考:认真阅读教材P2至P3任务一: 。、四种现代类人猿分别是:、、 。其中与人亲缘关系最近的是。它们的生活方式的共同点是 2、今天人类的数量在急剧增加,而类人猿的数量日益减少,原因是什么? 3、类人猿在形态结构上确实与人有许多相似,但与人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现代类人猿与人类的关系接近他们的共同祖先是4 P5内容思考任务二:认真阅读分析教材P4至 300万年前“露西”少女的化石与现代人类较为相似,想象一下他的运动方式会是什么?5、生活在 能力。万年前的“东非人”用图中的石块做什么?它们已经具有 6、生活在175知识小结三、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 自然条件:⑴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自身的变化: 创造和使用。 ⑵人类的进化过程:树上生活--森林古猿---下地生活---直立行走(直立行走是进化发展的基础) ⑶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 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学以致用】: 生活链接:现代的类人猿是否有一天会进化为人类? 【技能训练】: 认真阅读教材p6的“区分事实和观点”并完成相关习题。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学案-第10课_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学习目标】 1.了解铁木真统一蒙古的基本史实及建立蒙古政权的时间,知道蒙古灭西夏与金的史实 2.识记元朝的建立与统一的相关史实 3.理解忽必烈推行汉制的原因及影响 【学习重点】蒙古族的兴起;元朝的建立 【学习难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积极作用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________族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过着游牧的生活 2.________于1206年完成了__________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被尊称为___________。 3. 年西夏灭亡。 4.蒙古和南宋结盟,南北夹击金朝。年,蒙古灭金。 5.金朝灭亡后,南宋和蒙古直接__________的局面形成。 6.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后,施行“”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7.1271年,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________。 8. 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_________,南宋灭亡。南宋大臣陆秀夫、________等人继续 展开抗元斗争。 9. 年,元朝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局面,为统 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合作探究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的著名诗句。既然肯定元朝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为什么还要赞扬文天祥抗元?文天祥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三、练习巩固 1.蒙古史书中记载:“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最终 改变这种局面的是以下哪位历史人物()

A.铁木真 B.忽必烈 C.阿保机 D.阿骨打 2.成吉思汗被美国《华盛顿邮报》评选为“千年风云第一人”,下列内容与成吉思汗有关的是 ( ) ①统一蒙古各部②建立蒙古政权③灭亡南宋④定国号为元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3.南宋和蒙古直接对峙局面开始形成于() A.西夏灭亡后 B.金灭亡后 C.契丹灭亡后 D.匈奴灭亡后 4.在我国历史上,蒙古族曾建立了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元王朝,其建立者是() A.成吉思汗 B.忽必烈 C.阿骨打 D.阿保机 5.下列不属于忽必烈即位后采取的措施是() A.广开言路 B.整顿吏治 C.注重农桑 D.改用汉姓 6.统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主流。我国历史上结束了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分裂,实现大 一统的朝代是() A.秦朝 B.隋朝 C.元朝 D.清朝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代天骄”结束了蒙古大草原部落间的纷争,建立了强大的蒙古汗国。忽必烈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首领当皇帝的统一王朝。 (1)材料一中的“一代天骄”是谁? (2)“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首领当皇帝的统一王朝”是指哪个朝代? 四、课后反思 参考答案: 一、1.蒙古 2.铁木真蒙古草原成吉思汗 3.1227 4.1234 5.对峙 6.治国安民 7.忽必烈大 都 8.1276 临安文天祥 9.1279 分裂割据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导学案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学习目标】 1.掌握宋元都市生活繁华的具体表现,识记瓦子、勾栏和杂剧的特点。 2.知道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宋词代表人物以及各自的词风。 3.了解元曲的发展,知道元曲的特点、代表人物与作品,探究宋词、元曲的异同。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繁华的都市生活、宋词和元曲。 【学习难点】宋元都市繁荣生活出现的原因。 【导入新课】 材料一:北宋时期的国民生产总值,占据 当时世界的80%,东京、临安等大城市人 口多达百万,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 宋朝是中国封建王朝唯一一个工商税超 过农业税的朝代。 材料二:13世纪(宋元时期)的中国…… 在社会生活、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 术诸领域……具有一切理由把世界上的其 他地方仅仅看作蛮夷之邦。 ——法国谢和耐 材料三:英国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如果 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自主学习】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1、宋元时期着名的大都市:_____、_____、_____。 2、在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_____,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___,专供演出的圈子:___。 3、杂剧形成于___。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___,包含了说唱、杂 技、歌舞、傀儡等技艺。 4、欢乐的节日:___、___、___、___。二、宋词 (二)宋词和元曲:

1、词在___时已经出现,成为___的主要文学形式之一。 2、宋词的代表人物: (1)北宋:______。 (2)两宋之交女词人:______。 (3)南宋:______。 3、元曲包括___、___和___等。 4、最优秀的剧作家:元朝的______,代表作是______。 5、元曲四大家: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1.宋代万千气象的社会风貌出现的原因 (1)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之间交往密切,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大大丰富了中原文明。 (2)两宋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得到很大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3)两宋统治者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2.北宋都城开封与唐都长安的比较 (1)北宋开封的人口,大大超过了唐都长安。 (2)北宋开封打破了“坊”“市”界限,改变了前代都城的城市布局。唐都长安有严格的“坊”“市”制度,将居住区与商业区严格区别开来;北宋都城开封打破了“坊”“市”界限,北宋开封出现了夜市和早市,打破了前代都城对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唐都长安实行宵禁,只有白昼市场,而且时间仅限于下午半天。 (3)北宋开封出现了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 (4)北宋都城开封在城市的布局、经商的方式、都市生活的面貌等方面,与唐代都城长安相比,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些特点说明北宋都市的繁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当堂达标】 1.宋元时期,我国出现了一批商、贸、文、教发达的大城市。宋元时期世界上着名的大都市有( ) ①临安②大都③开封④郑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两宋时期经济发达,南宋最大的商业都市是( ) A.开封 B.东京 C.广州D.临安 3.现在网上颇为流行历史穿越小说。假如小明同学成功穿越,到了古代一个都城,这里人烟稠密、商业繁荣,读书人在茶楼酒肆高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几个商人用纸币交易大宗丝绸生意,索取岁币的契丹和西夏使者纵马狂奔,全然不顾在瓦肆游玩的百姓的安全,路人脸上尽显愤愤之色。据此推断,小明应该穿越到了( ) A.唐都长安?? B.北宋东京 C.南宋临安?? D.元朝大都 4.北宋开封城里的勾栏是( ) A.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B.小商贩摆摊的地方 C.进行体育活动的地方 D.专供演出的圈子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13课导学案

梁河学校七年级历史导学案总第 12课时 班级:学习小组:姓名: 温故知新,风采展示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行省制度:元朝在中央设,地方设,简称“”。 管辖台湾: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负责管辖和(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管辖西藏:在中央设立,直接统辖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二.自助探究,交流展示 知识点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宋元大都市:北宋时的、南宋时的、元朝时的,都是当时闻名世界的大都市。

热闹的庙会:北宋开封,每月举办多次庙会。寺庙内外人流如潮,进行各种商品交易,还有傀儡戏、舞剑、杂技等的各种表演。元宵节时,相国寺的大殿前设乐鹏棚,供皇家乐队演奏,吸引着众人前来观赏,热闹非凡。 热闹的瓦子 原因: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瓦子的含义: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 勾栏的含义:瓦子中圈出许多的圈子,称为“”。 娱乐活动:勾栏内商业广告琳琅满目,有各种艺人在这里卖艺谋生,比如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耍杂技的、表演蹴鞠的,令人眼花缭乱。 商业活动:瓦子里有许多摊位,有卖饮食、药材、古玩、字画的,还有剃头、相面、算卦的,十分热闹。 杂居 内容:包含了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在内,在大城市和地方郡邑的集市、繁华市区、勾栏瓦舍等场所进行演出。 形成:形成于。元朝建立以后,元杂剧在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兴盛起来。元朝南北统一后,元杂剧传入南方,演出活动遍及城乡各地,为广大民众所喜爱。 节日:今天的传统节日如、、等,在都有了。一些节日的习俗,如春节的燃烧鞭炮、相互拜年,元宵节的挂彩灯,划旱船,的吃粽子、赛龙舟等,一直流传至今。 知识点二宋词 含义: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便于吟唱。每首词依据乐谱的要求,有一定的格式,叫作词牌,如《念奴娇》《满山红》《蝶恋花》等。 形成和发展:在唐朝时依旧出现,经五代到两宋,得到很大发展, 。 内容:词的内容开始大多是描写女性伤离怨别的心境或花前月下的景色,到宋代有较大的变化,风格多样,内容广泛。

新目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英语导学案全集

1Unit 1 Where is your pen pal from? 导学案1 Section A 1a--Grammar focus 【学习目标】 1.学会一些国家和城市的英文名称,:会用所学知识,询问和回答人们来自哪里。 2.学会理解和尊重异国文化. 【学法指导】 1、联系生活学习英语。敢于用英语表达,用英语进行交际。 2、听力策略:A. 放松心情。B. 注意关键字 【课前准备】准备一张世界地图. 【学习过程】 一、预习指导与检测 (一)预习指导 1.预习第1-2 页的生词,根据音标会读知意. 2.朗读第1-2 页的句型,能英汉互译. 3.知识点拨: 1)Where is/are + 主语+ from ?这一特殊疑问句用来询问某人来自哪里,回答时,用主语+is/are +from+地点。 eg:Where are you from? I’m from Chaohu. Where is he from? He’sfrom Hefei. 拓展:be from = come from be 是系动词,come 是实义动词 eg: Where does he come from? He comes from Hefei. 2)live 不及物动词,意思是“居住”不能直接加地点,需要有介词. eg: ----- Where does she live? ------She lives in Paris. 3)pen pal =pen friend 笔友 4)China 中国Chinese 中国人Japan 日本Japanese 日本人 eg:We are all Chinese. The three girl are Australians. (二)预习检测 1.你知道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英文名称吗? (1)中国_______(2) 加拿大________ (3)法国________(4)英国_________ (5)澳大利亚______(6) 美国_______(7)新加坡______ (8)悉尼________ (9) 巴黎_______(10)纽约________(11)多伦多_______(12)东京_________ 二、课堂互动探究 1. 小组活动: 2 1) 共同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单词及短语,然后互相提问。 2)讨论:中国、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法国、新加坡等的国家名称、首都等形式,并展开小组竞赛,看看那组最棒。 3) 讨论:询问某人来自哪里,用句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回答时,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了解be from 与come from 区别。 5)live 后何时用in,何时不用in。整理到笔记本上。 三、当堂检测 一. 单项选择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五导学案及参考答案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导学案及参考答案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课题:5.1.1 相交线 【学习目标】: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 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 【学习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学习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导学指导】 一、知识链接 1.读一读,看一看 学生欣赏图片,阅读其中的文字. 师生共同总结: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 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相交线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垂直,垂线的性质, 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的判定以及图形的平移问题. 2.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教师出示一块布片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刀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引发了什么变化?

进而使什么也发生了变化?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得出结论: 二、自主探究 1.学生画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 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2.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教师再提问:如果改变∠AOC 的大小, 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3.邻补角、对顶角概念 邻补角的定义是: 对顶角角的定义是: 5.对顶角性质. (1)学生说一说在学习对顶角概念后,结果实际操作获得直观体验发现了什么?并说明理由。 对顶角性质: ( 2)学生自学例题 (1) O D C B A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第21课

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学习目标: 1、了解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 徐光启和《农政全书》。 2、分析总结出明朝我国科技发展的时代特点。 3、培养自尊自信,但不故步自封的民族情怀,以及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 开拓进取的品质。 学习重点:北京紫禁城及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学习难点:对科技成就所体现的时代特点的分析和理解。 学习过程: 一、自学探究: (学习任务: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有疑问的地方作出标记并提出来。) (一)建筑成就: 1、北京城:从里到外分为——、——、——,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2、明长城:东起——,西至——,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 (二)科技巨著: 1、李时珍:《——》,是——的药物学巨著,后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的重要文献。 2、宋应星:《——》,总结了——和——生产技术,强调——要协调发展。被称为“————”。 3、徐光启:《——》,农业百科全书。 二、合作交流:(看看你这堂课的收获。) 1、比较一下,明长城与秦长城有何不同? 2、列表也是一种学习方法,你能用表格将明代的科技成就概括出来吗? 三、拓展延伸:(思维拓展,学以致用。) 1、明代三大科技巨著体现了哪些时代特色?从这三位科学家身上我们应学习哪些精神? 2、你能说出长城在中华民族心目中的象征意义吗?联系现实,我们应怎样看待和保护长城? 四、系统总结:(只有不断总结才能有所提高。) 五、巩固练习:(相信自己一定能顺利通过!) 1、当人们到北京去旅游时,都会到故宫去看看,故宫在明朝时称作() A、紫禁城 B、皇城 C、京城 D、外城 2、某中学中国建筑研究性学习小组想要考察明长城最西端的情况,他们应到() A、阳关遗址 B、山海关遗址 C、嘉峪关遗址 D、玉门关遗址 3、若想了解著名的杭州张小泉剪刀的工艺技术情况,可以查阅()

2018年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全册

2018年新人教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 导学案

目录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相交线.............................................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垂线...............................................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平行线.............................................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平行线的判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平行线的性质.......................................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平行线的判定及性质习题课............................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命题、定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平移................................................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相交线与平行线全章复习..............................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章实数..................................................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平方根(第1课时).................................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平方根(第2课时).................................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平方根(第3课时).................................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立方根(第1课时).................................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立方根(第2课时).................................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实数(第1课时)..................................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实数(第2课时)..................................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实数复习(一).....................................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实数复习(二).....................................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有序数对...........................................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导学案

备课日期:授课日期:主备人:刘美善总课时:审核:课题: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学习目标1. 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2. 讲述戚继光抗倭的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习疑问与笔记t 教学内容 一、课前回顾 ※温故知新:明朝前期加强皇权的措施有哪些? 二、预习交流 (一)、郑和下西洋 1、条件和目的 ⑴条件:明朝前期,国力; ⑵目的:①扩大明朝的; ②加强与的联系。 2、概况 ⑴时间:1405—1433年; ⑵次数:先后次; ⑶航海规模(第一次):人多,船艘; ⑷到达范围:到过亚非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东海岸和沿岸。 3、意义和影响 ⑴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和; ⑵比欧洲航海家远航印度和美洲早; ⑶是世界史上的空前壮举; ⑷为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戚继光抗倭 1、倭寇及其危害 ⑴倭寇:明朝初年,的一些武士、商人和海盗组成武装集团,经常骚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沿海人民把他们叫做倭寇。 ⑵、危害 明朝中期,海防松弛,东南沿海的奸商勾引倭寇上岸,共同抢劫分脏。他们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遭到巨大损失。 2、戚继光抗倭 ⑴戚继光抗倭的经过: ①16世纪中叶,戚继光受命组织抗; ②戚继光组建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开赴台州抗倭; ③荡平境内的倭寇; ④赴福建、广东和共同作战,取得抗倭斗争的最后胜利。 ⑵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 ①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 ②纪律严明、英勇善战; ③“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 ④戚继光具有卓越的才能。 ⑶评价戚继光;戚继光是一位英雄。 二、展现提升 相信自己,我能行。通读课本,试着完成下面的知识要点。 ※相关链接:(根据相关链接,通读第二遍课文,看看有没有新的认识和新的收获。)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 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汉族,山东登州人。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与俞大猷齐名。率军之日于浙、闽、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被现代中国誉为民族英雄,卒谥武毅。世人称其带领的军队为“戚家军”。有多部军事著作及诗作传世,戚继光纪念馆现为福建省爱国教育基地。另有,电影电视剧《戚继光》上映联播。 四、梳理巩固:『通读第三遍课文,合作完成下面的问题。』 1、你认为郑和下西洋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2、想一想,戚家军为什么会受到人们的崇敬? 五、达标检测 1.派遣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的皇帝是() 三一学校_七__年级___历史__学科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精品导学案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学习目标】 1.了解元朝的疆域,认识民族融合的表现及意义。 2.识记元朝的中央政权机构,掌握行省制度及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措施。3.认识元朝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贡献。 【合作探究导学】 【基础梳理】 1.元朝的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______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_______王朝。2.元朝的疆域 (1)疆域四至: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2)特点 ①超越汉朝和唐朝,是我国历史上_______。 ②今天的新疆、________、云南,东北广大地区,________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3.民族融合 (1)表现 ①元朝时候,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 ②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 ③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________。 (2)意义: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合作探究】 材料一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史》材料二元末有人写诗:“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 (1)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你能结合教材知识,说出元朝的疆域四至及其疆域的特点吗?(2)材料二反映了元朝出现什么现象?具体说说这一现象表现在哪些方面。 【基础梳理】 1.中央集权制度 (1)确立:元朝建立后,________参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2)内容:在中央,由____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_____,分管各项政务;设___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设御史台负责_____事务。2.行省制度 (1)目的:对空前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统治。 (2)性质:地方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 (3)制度实施 ①中央直辖:________(山东、山西、河北)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 ②地方管理:行省制度 a.除腹里、________、畏兀儿地区之外,设置了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10个________。b.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及参考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导学案及参考答案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课题:5.1.1相交线 【学习目标】: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 【学习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学习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导学指导】 一、知识链接 1.读一读,看一看 学生欣赏图片,阅读其中的文字. 师生共同总结: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相交线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垂直,垂线的性质,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的判定以及图形的平移问题. 2.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教师出示一块布片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刀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引发了什么变化?进而使什么也发生了变化?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得出结论: 二、自主探究 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教师再提问:如果改变∠AOC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3.邻补角、对顶角概念 邻补角的定义是: 对顶角角的定义是: 5.对顶角性质. (1)学生说一说在学习对顶角概念后,结果实际操作获得直观体验发现了什么?并说明理由。 对顶角性质: (2)学生自学例题

O D C B A 例:如图,直线a,b 相交,∠1=40°,求∠2,∠3,∠4的度数. 【课堂练习】: 1.课本P3练习 2.课本P8习题1 【要点归纳】: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及性质: 【拓展训练】 1. 如图1,直线AB 、CD 、EF 相交于点O,∠BOE 的对顶角是_______,∠COF 的邻补角是________; 若∠AOC:∠AOE=2:3,∠EOD=130°,则∠BOC=_________. (1)(2) 2.如图2,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COE=90°,∠AOC=30°,∠FOB=90°,则∠EOF=________。 3.两条直线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一对对顶角互补,那么它的所成的各角的度数是多少? 【总结反思】: 课题:5.1.2垂线(1) 【学习目标】:了解垂直概念,能说出垂线的性质,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学习重点】: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概念、性质和画法. 【学习难点】: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导学指导】 一、温故知新 1.如图∠1=60°,那么∠2、∠3、∠4的度数 2.∠1=90°,那么∠2、∠3、∠4的度数 3.学生观察教室里的课桌面、黑板面相邻的两条边,方格纸的横线和竖线……,思考这些给大家什么印象? 二、自主探究 (一)垂直定义 1.出示相交线的模型,学生观察思考:固定木条a,转动木条,当b 的位置变化 时,a 、b 所成的角a 是如何变化的?其中会有特殊情况出现吗?当这种情况出现时,a 、b 所成的四个角有什么特殊关系? 结论:当b 的位置变化时,角a 从锐角变为钝角,其中∠a 是_____角是特殊情况;其特殊之处还在于:当∠a 是_____角时,它的邻补角,对顶角都是_____角,即a 、b 所成的四个角都是_____角,都_____。 2.垂直定义 两条直线相交,所成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_____角时,我们称这两条直线__________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的_____,他们的交点叫做_____。 3.表示方法: 垂直用符号“_____”来表示,结合课本图5.1-5说明“直线AB 垂直于直线CD ,垂足为O”, 则记为__________________,并在图中任意一个角处作上直角记号,如图. 4.垂直应用: ∵∠AOD=90°() ∴AB ⊥CD () ∵AB ⊥CD () ∴∠AOD=90°() 找一找:在你身边,你还能发现“垂直”吗? 5.判断以下两条直线是否垂直: ①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是直角; ②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相等; b b a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第7课

班级:姓名:组别:组长: 第七课战国争雄 点击新目标 1、记住战国时期的起止时间,记住“战国七雄”; 2、了解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和著名战役及军事家; 3、理解“合纵”与“连横”的含义。 链接旧知识 1、齐读上课知识建构 2、填一填: 春秋时期起止时间;春秋五霸:、、、上节课所涉及到的成语有: 课前导学 一、初读课文、勾划要点、完成填空 1、战国的起止时间是: 2、战国七雄: 3、战国时期的战争:A武器改进、军队构成变化、攻防技术提高; B战争规模扩大,争夺激烈; C著名战役的发生 D重要军事家的涌现: 4、战国时期的外交A :“合众势以攻一强” B :“事一强以攻众弱” 二、写一写 右图为战国形势图。请回答问 题 (1)请填出图中战国七雄的 地理位置。 A B C D E F G (2)H和I是战国时期两个著 名战役的地点,请分别写出这 两地的地名。 H I 三、战国时期的外交: 战国七雄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合众”与“连横”之争成为战国纷争的重要内容 1、根据教材41页内容,用简要语言说明“合众”与“连横”策略:

“合纵” “连横” 2、读课文42页内容,说说,在“合纵”与“连横”之争中,一些研究纵横之术的读书人十分活 跃,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是谁? 课堂大练兵 一、夯实基础 1.下列国家,既是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又在春秋时期称过霸,还是战国七雄之一,这个国家是() A.齐国 B.秦国 C.楚国 D.赵国 2. 要想了解中国古代的军事,探索战争的规律,下列朝代中,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是() A.夏朝B.商朝C.春秋D.战国 3.战国时期,七国之间战争不断。主要的兵种有() A.车兵 B.步兵和骑兵 C.水兵 D.藤甲兵 4.战国时期促使兵种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军事家的思想发生了变化 B.作战环境发生了变化 C.统治者的个人喜好 D.经济的发展,铁兵器的出现 5.“纸上谈兵”的成语典故源自于长平之战,指缺乏实战经验,惯于空谈兵法,战争中一败涂地的赵括。交战双方是() A. 秦国和齐国 B.魏国和赵国 C. 秦国和楚国 D.秦国和赵国 6.下列战役中,属于战国时期著名战役的是() ①城濮之战②涿鹿之战③围魏救赵④长平之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在战国七雄中,位置最西的是诸侯国是() A.燕国 B.赵国 C.魏国 D.秦国 8. 战国后期,主张合纵的诸侯国不可能有() A.秦国B.赵国C.楚国D.燕国 9.下列诸侯国中,既属春秋五霸,又是战国七雄之一的是() A.齐国 B.晋国 C.吴国 D.宋国 10.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的评价,正确的有() ①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②争霸的结果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③争霸中一些国通过改革加强自身力量④华夏族和其他各民族的融合加强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巩固提高 阅读材料: 材料一:“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材料二: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宋·晁补之《鸡肋集·北渚亭赋》:“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

完整word版华东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导学案全册

米易县第二初级中学校导学案学科:数学(华东师大版)年级:七年级(下) 学生姓名:班级:学号: 第1页共48页第6章一元一次6.1从实际问题到方程 学习目的 1.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2.使学生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3.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2.难点:弄清题意,找出“相等关系”。 学习过程 一、复习与预习 小学里已经学过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让我们回顾一下,如何列方程解应用题? 例如:一本笔记本1.2元。小红有6元钱,那么她最多能买到几本这样的笔记本呢? 解:设小红能买到工本笔记本,那么根据题意,得 1.2x=6 因为1.2×5=6,所以小红能买到5本笔记本。 二、新知: 我们再来看下面一个例子: 问题1:某校初中一年级416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可以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 问: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有哪些方法? 算术法: 列方程解应用题: 设需要租用x辆客车,那么这些客车共可乘44x人,加上乘坐校车的 64人,就是全体师生416人,可得(1)。 解这个方程,就能得到所求的结果。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试试看? 问题2:在课外活动中,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同学:“我今年45岁,几年以后你们的年龄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 小敏同学很快说出了答案。“三年”。他是这样算的: 1年后,老师46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4岁,不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2年后,老师47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5岁,也不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3年后,老师48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6岁,恰好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你能否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呢? 通过分析,列出方程:(2)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你能否从小敏同学的解法中得到启发?

七年级上册历史导学案答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导学案答案 【篇一: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极品,全册含答 案)】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课标要求】 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 遗存。【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祖国境内的三个远古居民代表、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了解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古猿、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头部复原像,说一 说他们的区别,理解人类的进化。 情感目标:认识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学习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学习难点】对本课基本内容的理解需要科学合理的推断和想象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阅读教材,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回答 下列问题) 1.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谁?生活在什么地方? 2.你怎样来证明他们是人类而不是类人猿? 3.你来推理一下我国境内的人类活动已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4.我国境内除了最早的元谋人外,在北京地区还先后生活过两个远 古居民代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1.学以致用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少而禽兽众,人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材料二在北京人生活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木炭和几处比较 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兽骨和树子。 材料三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气。而人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韩非子》 ①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的环境下,北京人怎样做才能够生活下去? ②材料二证明了什么?有什么意义? ③材料三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中的一个什么变化?这一变化出现在 哪一个远古居民生活时期? 2.探究思考

最新人教新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数学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导学1 5.1.1 相交线 一、 学习目标:1认识相交线所成的邻补角和对顶角 2对顶角的性质 二、 自主学习 学生自学P2和P3并做下列练习 1、已知:如图所示的四个图形中,∠1和∠2是对顶角的图形共有( ) A 0个 B 1个 C 2个 D3个 2、如图,直线a 、b 相交于点O,若∠1=0 40,则∠2等于 ( ) A 0 50 B 0 60 C 0140 D 0 160 3、平面上三条不同的直线相交最多能构成对顶角的对数是( ) A 4对 B5对 C 6对 D7对 4、如图直线AB 、CD 交于点O ,若∠AOD+∠BOC=2600 ,则∠BOD 的度数是( ) A 700 B600 C500 D1300

C D 三、 合作学习 1、 有两个角,若第一个角割去它的 31后与第二个角互余,若第一个角补上它的3 2 后与第二个角互补,求这两个角的度数 2、 如图,直线AB 、CD 相交于点0,∠1—∠2=500,求出∠AOC 和∠BOC 的度数。 C 四、 拓展提高 如图,∠AOB 和∠BOD 为对顶角,OE 平分∠AOD ,OF 平分∠BOC ,试问:OE 、OF 在一条直 线吗?说说你的理由。 E

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导学2 5.1.2 垂线(1)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垂线的概念。 2、掌握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 3、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二、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第3页完成下列问题 1、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90°时,这两条直线互相____,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____,两条直线的交点叫____,垂直用符号____来表示,读作____,如直线AB垂直CD,就记作____。 2、举出日常生活中垂直的例子。 三、合作学习 1、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出已知直线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2、经过直线l上一点A画出l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3、经过直线l外一点B画出l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由此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1、一条直线的垂线有____条。 2、过一点有且只有____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垂线性质1)。 四、拓展提高 1、完成课本第五页的练习题 O,O E⊥AB,已知∠BOD=45,求∠COE的度数

部编版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导学案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学习目标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隋朝统一的历史条件;隋初社会经济繁荣的局面是怎么出现的;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隋朝科举制度的作用,隋朝为什么是一个短暂的王朝?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国家的统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隋朝的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不仅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而且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刻苦的品质和聪明才智,值得我们引以为骄傲。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隋朝大运河和暴君隋炀帝难点:隋朝灭亡的原因与大运河的关系 三、学习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四:、学习内容:1、自主学习:(1)年,北周大将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年隋朝统一全国。(2)开通了一条纵横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为中心,北到,南达,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3)大运河由等四段渠道组成。它连接了等五大水系。 (4)科举制度在时,正式形成。(5)隋朝在公元年灭亡。 2、探究学习: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运河?运河的开通是好事还是坏事?“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是何意思?运河的开通导致了隋朝的灭亡了吗? 五、学习反思1、隋朝是谁建立的()A 、杨坚B、杨广C、李世民D、李渊 2、隋朝大运河是谁在位时修建的()A 、杨坚B、杨广C、李世民D、李渊 3、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A、洛阳B、涿郡C、余杭D、长安 4、科举制度在谁在位时正式创立() A 、杨坚B、杨广C、李世民D、李渊 4、分析:“天下转漕,仰此一渠”(1)、材料中的渠是指哪条河?它是谁在位时修建的? (2)、修建此河的目的是什么?在当时为什么能修建此河? (3)、此河修建后有何作用? 教学后记: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统治、开元盛世等基本史实,掌握唐太宗和武则天和唐玄宗的政绩 2、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和唐玄宗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他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开元盛世” 教学难点:正确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和唐玄宗 三:学习方法:讲授法比较法 四:、学习内容:自主学习: (1)年,建立唐朝,都城长安。 (2)历史上称在位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人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40)、历史上称在位的统治为“开元盛世” 2、探究学习: 比较一下唐太宗和唐玄宗采取的措施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四、学习反思: 1、唐朝的建立者是()A、李渊B、李世民C、武则天D、李隆基 2、历史上称谁在位的统治为“贞观之治”()A唐高宗B、唐太宗C唐高祖D、武则天 3、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A、李渊B、李世民C、武则天D、李隆基 4、唐太宗时最著名的谏臣是()A、魏征B、房玄龄C、杜如晦D、狄仁杰 5、历史上称谁在位的统治为“开元盛世”()A唐高宗B、唐太宗C唐玄宗D、武则天 6、分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1)这是谁说的?他在位时的统治被称为什么? (2)他采取了什么措施才出现了治世局面? (3)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第3课盛唐气象 一、学习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