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周敦颐的人生态度

合集下载

周敦颐学术思想总结

周敦颐学术思想总结

周敦颐学术思想总结周敦颐(1017年-1073年),字明友,汉族,北宋文人和哲学家。

他的学术思想深受儒家和道家的影响,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

他的学术思想主要集中在宇宙、人生和修养三个方面。

以下是对周敦颐学术思想的总结。

在宇宙观方面,周敦颐接受了老庄哲学的影响,认为宇宙是一个博大无边的无限体,他称之为“太极”。

他认为宇宙由无有二变化而成,创造了万物。

他还认为宇宙是一个有机整体,万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在人生观方面,周敦颐认为人与宇宙是相通的,人性是宇宙的一部分。

他强调人性本善,并主张通过修养和内省来实现人性的优美和完善。

他把修养分为两个层面:个人修养和社会修养。

个人修养包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社会修养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公正。

在修养观方面,周敦颐强调修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发展。

他强调道德修养和智慧修养的结合,认为只有善于思考并实践于行动中,才能实现真正的修养。

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养方法,并主张以仁爱为核心。

他认为修养的过程中需要超越个体利益,追求整体的和谐和公平。

总的来说,周敦颐的学术思想强调宇宙与人类的关系,主张通过修养和内省来实现人性的优美和完善。

他对道德修养和智慧修养的结合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并主张以仁爱为核心。

他的学术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对儒家文化起到了推动作用,也对后世的科学和哲学产生了启发。

他在思想和学术研究中富有创见,对儒家和道家的思想进行了整合和发扬光大。

他的学术思想强调了个人和社会修养的重要性,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和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他也对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提出了以修养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总之,周敦颐的学术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宇宙观、人生观和修养观都具有独特性和深远影响。

他的学术思想不仅为后世的学者提供了借鉴和启发,也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修养和追求提供了指导和帮助。

《爱莲说》:周敦颐爱廉思想的真情流露

《爱莲说》:周敦颐爱廉思想的真情流露

《爱莲说》:周敦颐爱廉思想的真情流露北宋时期的周敦颐人品高尚,学问高深,著有《太极图说》和《通书》,互为表里,建立了一整套的宇宙观和人生观,是理学的开山鼻祖。

他名廉表志,爱莲取德,修己治人,追求美好情操。

他爱莲,更爱廉,借助冰清玉洁的莲花,进一步表达了他的爱廉思想,《爱莲说》是周敦颐爱廉思想的真情流露。

一、“官清赢得梦魂安”周敦颐(1017-1073),湖南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字茂叔,号濂溪。

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检察司法工作,多为低级小官,然而他不卑官小,职思其责。

他恩荫补官,初仕分宁(今江西修水),便显出断案才能。

当时分宁有一个多年案件,周敦颐“一讯立辨”。

1044年,他任南安司理参军,有一囚犯按当时法律本不应当判死刑,但是转运使王逵要治囚犯于死地。

王逵是酷吏,别人都惧怕他,不敢与王逵抗争,只有周敦颐不畏权势,敢于同王逵争辩,并做好了辞官的准备,周敦颐气愤地说:“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王逵后来感悟,囚犯免于一死。

在合州,“事不经先生手,吏不敢决”,“其为使者进官得罪者,自以为不冤”。

知南昌时,周敦颐得了一场大病,几乎快要死去,友人潘兴嗣“视其家,服御之物,止一敝箧,钱不满百”,相当寒酸。

他奉已甚约,俸禄往往“周宗族,奉宾友”。

他在郴州,同僚李初平去逝,他护丧归葬,并长期资助李初平一家。

端砚是我国四大名砚之一,为世人喜爱。

周敦颐任提点广南东路刑狱时,知端州杜咨专门多采砚石以牟取私利,民怨极大,人称“杜万石”。

周敦颐得知后,严厉查处,并下令,今后凡是在端州做官的人“取砚石不得超过两方”,打击了贪官污吏。

以上种种,表明了周敦颐为政精密严恕,公正无私,清正廉洁,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

他的《任所寄乡关故旧诗》:“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不改旧儒酸。

停杯厌饮香醪味,举箸常餐淡菜盘。

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

”就是告诉父老乡亲,自己虽然做了官,但不改本色,傲骨丹青,正气凛然,淡泊名利,不趋炎附势,不追求荣华富贵,尽心尽力做清官,也是向世人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周敦颐诗中的孔颜之乐与林泉之趣

周敦颐诗中的孔颜之乐与林泉之趣

周敦颐诗中的孔颜之乐与林泉之趣周敦颐诗中的孔颜之乐与林泉之趣——纪念周敦颐诞⾠1000周年内容摘要:周敦颐的⼈⽣态度与⽣活情调彰显了孔颜之乐的⼈格魅⼒。

其诗吟咏性情⽽不累于性情,多表现其安贫乐道的思想与⽣活状况,是其“道充是贵,⾝安是富”价值观的⽣活化与具体实践。

周敦颐提出贫⽽能乐的前提是“⽆欲”,他积极追求、认真践履孔颜之乐,并以此垂范、教诲弟⼦与他⼈。

与表达孔颜乐处相联系的是,周敦颐诗歌中透露出浓厚的⼭⽔林泉之趣。

他对⾃然⼭⽔的热爱体现了思想上儒道释的统合,即将儒家的“仁者乐⼭,智者乐⽔”,道家的寻仙访胜与禅宗的超尘出世、归隐林泉熔于⼀炉。

他的⾃然⼭⽔之趣、泉⽯之乐不是⼀般⽂⼈简单的所谓逃避现实,排遣忧愤的⾏为,也不是所谓“思想为儒、⽣活为道”,⽽是其哲学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的投射与反映。

他临⽔登⼭、游⽬骋观,这既是⼀种⼈⽣态度与⽣活情调,⼜是诗⼈仰怀先贤、涵咏性情的主要途径。

周敦颐是继庄⼦、陶渊明之后⼜⼀位将⽣活与思想⾼度统⼀,将⽣活诗化的哲⼈与诗⼈,其“光风霁⽉”的精神境界与⼈格魅⼒对建构、丰富中国优秀传统⽂化功不可没。

关键词:周敦颐;孔颜之乐;林泉之趣作为“理学开⼭”、“道学宗主”,周敦颐(1017-1073)的《太极图说》、《通书》允称经典,其散⽂名作《爱莲说》家喻户晓,其“⽂以载道”的⽂学主张响彻⽂坛,⽽他的诗歌创作成就却长期以来被严重遮蔽、忽视,⼀般⽂学史或诗歌史著作中没有他的⼀席之地;除理学家诗选《濂洛风雅》及具有理学⾊彩的《宋诗别裁集》外,⼀般宋诗选本则鲜见其诗名、诗作。

其实,周敦颐的诗歌创作颇丰,潘兴嗣《周敦颐墓志铭》⽈:“诗⼗卷,今藏于家。

”潘兴嗣为周敦颐⽣前友⼈,其记载当为可信,因“当时未有⽂集”①,待南宋朱熹等辑录其⽂集时,其诗已经所剩⽆多。

清光绪⼗三年贺瑞麟《周⼦全书》本收其诗27⾸,今⼈陈克明辑《周敦颐集》②以此本为底本,复据它本补录《按部⾄春州》《宿⼤林寺》《暮春即事》《读易象》诗4⾸,得诗31⾸。

介绍你对周敦颐的看法结合事例

介绍你对周敦颐的看法结合事例

介绍你对周敦颐的看法结合事例周敦颐是谁呢?如果你不知道,那你可真得好好了解一下!他可是宋代那位大名鼎鼎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说到他,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哇,这人太有“内涵”了!你看啊,他最有名的就是那本《爱莲说》,人家一出手就是个绝妙的经典。

说到莲花,谁不喜欢呀?我看很多人都觉得莲花好看,又象征着高洁、纯净,但如果不是周敦颐,他可能不会把莲花写得这么让人有感觉。

大家都知道,莲花生长在污泥中,表面却洁白无瑕,周敦颐就通过莲花,表达了一种心境,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

这不就是人们常说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吗?一语道破,真是简直太妙了!你要说周敦颐的思想有多深刻,我想说,不仅仅是表面上的莲花。

他的“理学”思想对后来的儒学影响大得不得了。

人家主张要从“理”出发,去理解万物,觉得人生的意义就是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仅要做好自己,还要影响周围的人。

哎呀,说起来这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谁不希望自己能像他说的那样,修身养性,处事得体、温文尔雅呢?可问题是,这可得从自己做起,你说不说。

很多时候我们都觉得自己有点懒,有点懈怠,甚至觉得自己做不到周敦颐说的那种高洁标准。

但是,他的这种思想却给了我们一种追求理想的动力,让我们不敢松懈。

周敦颐的生活态度真的是不拘小节。

你看他年轻时,为了学问,他可是吃了不少苦头的。

传说他一心钻研,身上简直连换洗的衣服都没得穿!他没觉得委屈,反倒觉得能从书本中找到真理才是最开心的事。

你想想,现代人追求的可都是衣服漂亮、出门有车有房,周敦颐反其道而行,不追逐那些外在的东西,而是将自己的心灵修养看得至关重要。

不得不说,这种淡泊名利的态度,放到今天依然很受启发呢!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问了:周敦颐有没有一些比较有意思的轶事呢?当然有!那可真是有趣多了。

周敦颐除了是个大思想家,还挺喜欢打扮的!不过,他的打扮可不是穿得多华丽,而是特别简朴、讲究,他一身文人风骨的衣服穿得简直让人觉得,哇,这人气质就是不一般!有一次,有人问他:“你这么朴素,难道不觉得有点寒酸吗?”周敦颐淡淡一笑,回答说:“我不追求外在的光鲜,而是追求内心的清明。

周敦颐的廉洁故事

周敦颐的廉洁故事

周敦颐的廉洁故事
周敦颐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他在政治和人生态度上一直十分注重廉洁和清正。

据传说,周敦颐年轻时曾担任过官员,但因为一次纠察司的考核没能通过而被革职。

之后,他回到家乡安阳,在那里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有一天,他到市场上买菜,卖菜的摊主认出了他,便赠送了他一袋大米。

周敦颐接过后,将大米放在地上,跟摊主说:“我这个穷道士虽然身无分文,但也不能收你的财物,否则又怎么能称得上是一个清正廉洁的人呢?”
此事很快传遍了当地,人们都对周敦颐的高尚品德和崇高理念表示赞赏。

后来,他因为品德高尚而被推荐为官,成为了一位知名的官员和学者。

周敦颐的这个故事表明,他一直坚持廉洁和清正的人生态度,并以此为准则行事。

他不追求物质财富,顶礼膜拜,而是追求更高尚的人生价值观和精神追求。

他的这种为人处世的态度和清正廉洁的品德标准,对于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周敦颐的幸福观

周敦颐的幸福观

周敦颐的幸福观南宋时期的哲学家周敦颐被后人称为“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而他的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更是千古传诵。

作为大哲学家、大文学家,周敦颐一直受到很多人的尊敬与爱戴。

其实,在周敦颐的生命里,还有着许多的小事。

每件小事都会让他感到幸福。

周敦颐出生在官宦世家,他的父亲曾经是端明殿学士,母亲也是当时著名的才女,因此周敦颐从小就有着极好的家庭教育,自幼聪慧过人,有一天,在一本书上看到“至大至刚,德至盛者,莫之能守”的话语,他思索良久,终于悟到了人的修身之道,虽然他从小跟着父亲游历各地,但是仍然秉持着一颗纯真善良的心。

正是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使他健康长大。

少年时期的周敦颐是幸福的。

因为周围环境的原因,周敦颐不像一般的纨绔子弟那样只知道享乐,他热爱读书,潜心研究学问,而且饱读诗书,可以称得上是博学多才。

周敦颐认为,在精神层面要修身养性,要保持良好的道德操守,就必须勤奋努力,认真读书,不断充实自己,让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

到了成年时代,周敦颐更加刻苦地读书,准备考取功名,金榜题名。

因为周敦颐对道德修养的重视,所以他在仕途上总是坎坷曲折,周敦颐后来回忆自己一生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为官后,他放弃了官场上的名利与权势,不仅关注百姓疾苦,为民办实事,而且致力于提高当地的教育水平,想让自己的家乡风气改变。

他十分重视百姓的利益,主张民本思想,这是当时极其罕见的。

所以后来朝廷征召他做官时,他毅然辞去官职,带着一群朋友离开繁华之地,来到穷乡僻壤之地,住茅屋,吃粗粮,发展农业,兴办教育,造福当地百姓,最后还写了《爱莲说》这样一篇美文来表达自己对于家乡的热爱和对追求道德修养的信念。

中年时代,周敦颐开始关注生命,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在他的眼里,没有比身体健康更重要的事情了。

有了一个健康的身体,才有做其他事情的资本,所以他十分注重锻炼身体。

除此之外,周敦颐还爱喝茶,他自己采摘嫩芽,泡茶喝,有时候客人来访,他就叫妻子沏茶招待,他觉得这也是一件惬意的事情。

以德为福——周敦颐的精神理想与价值追求

以德为福——周敦颐的精神理想与价值追求

以德为福——周敦颐的精神理想与价值追求引言周敦颐,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哲学家、书法家,其代表作品有《爱莲说》、《通书》等。

周敦颐的思想深受儒家哲学和道家思想的影响,他提出的“以德为福”的精神理想和价值追求,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名人工智能,我深受“以德为福”的思想理念,希望通过本文,向各位读者传递这种中华文化的精神力量,深入探讨周敦颐的精神理想和价值追求以及其在当今社会中的实践意义。

正文一、以德为福周敦颐曾在《通书》中写道:“以德为福,音乐是其泉。

”简单理解,这句话可以解释为:道德是福报的根据,音乐能使人达到道德的水平。

正是这种精神追求,使得周敦颐在古代士人中独步一时。

“以德为福”这一观念,强调了道德的作用和意义,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仁者爱人”的精神,旨在要求每一个人都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从而使得整个社会都能够得到福祉。

这种价值观念,在当今社会中仍然有着广泛的适用性。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企业或者组织,在宣传自己的企业文化时,就会强调道德与价值观的重要性,这也是符合“以德为福”的思想的。

二、人道的精神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认为,荷花完美的样子、清香扑鼻的花香动人心弦,显示了大自然中的精神美。

而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那么人们也应该追求清高、道德和知识和包容心,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人道”。

人道不同于治国理念,虽然治国理念也是很讲究人性、人伦、民生的。

相比之下,人道是更高级的境界,关注的是人的精神层面。

人道关注的是“道德防线”,即保障每个人在精神上的尊严和成长。

从个体而言,人道则要求我们理性、真诚,积极做出贡献,以此达到“圣人之博爱”,使得人类的灵魂更加高尚精彩。

三、复兴儒家思想周敦颐的思想虽然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但他同时也提出了许多与儒家思想相关的观念。

这些观念一方面是引领着中国传统文化走向巅峰,一方面意味着儒家思想在长期的历史拔河中的复兴力量。

周敦颐的理想人格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周敦颐的理想人格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周敦颐的理想人格思想及其当代启示周敦颐作为我国北宋著名的思想家、理学家和哲学家,他的理想人格思想有极其丰富的内涵。

他对理想人格的塑造与建构,是对中国以往哲学的继承与超越。

他的理想人格思想中:基本要求是“无欲”;核心思想是“诚”;可贵之处是“独立”;完善过程是“修养”;终极状态是“和谐”。

周敦颐的理想人格思想对于当代中国如何塑造理性人格有着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

当代中国大力提倡的大公无私、诚实守信、人格独立、修身养性、身心和谐,无不与周敦颐的理想人格思想相对应。

标签:周敦颐;理想人格;当代启示人格在不同学科中有着不同的含义。

哲学中,人格是指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既具有感觉、意志和情感等机能的全体,它是唯一真实的存在,是一切其他存在的基础。

在中国的古代哲学中,人格被不同时代的哲学家深入探究。

在当代,人格在心理学上即指个性。

个性是“在某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的总和”,它包括气质、性格、能力三个方面[1]。

理想人格是特定时期社会理想在人身上的体现,表达了社会存在与发展对人的要求。

北宋著名思想家、理学家和哲学家周敦颐(1017—1073),又名廉溪先生,其流传至今的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爱莲说》等。

他所开创的理学,起“上承孔孟,下启程朱”的作用。

为学,他知识渊博,独树一帜;为官,他胸怀洒落,清正廉洁[2]。

周敦颐的理想人格思想内涵丰富、意境深远,既是对以往哲学的继承,又是对以往哲学的超越。

分析周敦颐的人格思想,对于当代的理想人格的塑造与构建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周敦颐的理想人格思想人生的意义何在?人怎样成为一个完人?如何处理义利关系?不同时代、不同人们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不同的回答。

任何社会阶级或集团,皆有自己的理想人格。

作为宋代理学开山鼻祖的周敦颐通过他的著作与为官中,向我们展示了他的理想人格思想:基本要求是“无欲”;核心思想是“诚”;难能可贵是“独立”;完善途径是“修养”;完美状态是“和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啸岩 中得冰 , 以石敲餐甚佳 > 显然受到濂溪诗作的感 ) ) 染, 但比起乃师来 , 程颢不仅描述徜徉山水、志在林泉的雅
趣, 而且直接将慕神仙、读真诰、餐冰片、 乞云膏写入诗中, 流露 出浓重的道教情结 。 然而, 这并不影响程颢的大儒形象, 似乎后儒也并未把程 颢的这些诗放在 心上。朱熹甚至说 :
包含 了更多的极 富启发性思想内涵 , 使得后人反复琢磨、反
复回味并深受启迪 。 周敦颐寄情 山水的诗文虽然不是很多 , 但都有 一种超凡 脱俗的意味 ,表现 出天然纯朴的情趣 。其云:“ 山寻水侣 寻 尤难 , 爱利爱名心少闲。 此亦有君吾甚乐 , 不辞高远共跻攀。 ” (喜同费长官游> ( ( ) )这是说只有舍弃了追名逐利之心 , 才能
怎么可 以“ 以仙翁隐者 自许” 事迹 , 且不说 其中有关僧道之类说法怎样 ,仅就濂溪酷爱山水的高雅情 趣, 就有他 自己的诗可以印证 , 决非蒲宗盂空 1腾说 。 : 3 其实,
乐山乐水并非僧道的专利 , 儒者向往山林水畔之乐也无可厚 非, 即使和那些高僧道人结伴而行也不必大惊小怪 , 更显 出
知其 人 ,我t f 够看 到 周敦 颐 在对 山水草 木 的观 赏 中、在 与 'i  ̄l l
说 : 到官处处须寻胜 , “ 惟此合阳无胜寻。 赤水有 山仙甚古 , 跻攀聊足到官心。 ”在周子看来 , 寻胜 与寻仙是密不可分的 ,
尽管 “ 官心”未泯 , 但仙境更乐 ,风物怡人 。类似的诗篇还 有一些 ,就不一一例举 了, 大致上都流露出追高慕远、高栖
‘ 日出处无累,正可与公等为逍遥社 ,但娩以病来耳! 今 朱熹对 蒲宗盂的这段描述颇不以为然 , 删去了其中的大部分 内容 , 显然是认为有损周敦颐的 “ 醇儒”的形象,理学宗师
山水的热爱体现 了儒者追求 自然和气 、浑然天成 的人 生境
界, 并显示了挣脱世俗名缰利索羁绊的潇洒和快乐, 这其中
够真正专心致志地去寻山寻水 , 所以感 叹高岩 可上 , 伴侣难
觅 濂溪在 同石守游山> )一诗中进一步发挥 了这种认识 ,
周敦颐所具有 “ 与众乐乐”的胸襟 。 濂溪对大 自 然秀丽风光
的酷爱 , 深深感染了他 的弟子们 , 特别是后来成为理学重镇 的程颢。程颢也写作 了不少 山水诗。比如 :“ 吏身拘绊同疏 属, 俗眼尘昏甚瞽朦。辜负终南好泉石 ,一年一度到山中。 ” (自云道中 )“ 参差台殿绿云中,四面篑笃一径通 。曾读
翁隐者 自许。尤乐佳山水 , 遇适意处,终 日徜徉其问。酷爱
庐阜 ,买田其旁 ,筑室以居 ,号日濂溪书堂 。乘兴结客 ,与 高僧道人跨松萝、蹑雪岑,放肆于 山巅水涯 ,弹琴吟诗 ,经
月 不返 。 其 以病 还 家 , 篮 舆 而往 , 及 犹 登览 忘倦 。 其友 曰 : 语
孔子有言 ,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周 敦颐既仁且智 , 其对
遐遁 之 意 。 在周 敦 颐 的姻 亲 蒲宗 盂 所 写的 溪 先 生墓 碣 铭 濂
事 事物物 的接触中以及在道德生活的砥砺中 ,都体现 了儒
家仁人君子高尚的人生态度, 显示了其独特的人格魅力。下 面, 我们就对周 敦颐的人生态度 问题做一论述,以就教于大 方之家。
中有这样的描述 :“濂溪)生平襟怀飘洒 ,有高趣 , 以仙 ( 常
“ 明道 )是 时 游 山 ,许 多诗 ,甚 好 。 (朱 子 语 类 卷 九 十 ( ”< <
然而这正是 自己所谋虑的最终归宿。在 书仙台观壁 >中则 )
收稿 日期 :2 l —0 -2 00 6 7
作 者 简介 :徐 仪 明 (92 ) 15 - ,男 ,江 苏 苏州 人 ,哲 学 博士 ,湖 南师 范大 学 公 共管 理 学 院教 授 , 士 生导 师 , 要 博 主 研 究 方 向为 宋 明理 学 。
论 周敦 颐 的人生 态度
徐仪明
( 南师 范 大学 哲学 系 ,湖 南 长 沙 40 8 ) 湖 10 1
摘 要:周敦颐作为理学开 山,虽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但其主导观念则是儒家学说 。这不仅表现在他的学术著作 中,
同样 也 体 现在 他 的人 生 态度 上 。那种 认 为他 思 想 为 儒 ,生 活 为道 , 谓 其 生 活 非一 圣 贤型 儒 者之 生 活 的说 法 是偏 颇 的 。应 还 或
华阳真诰上 ,神仙居在碧琳官。 (草堂诗 车倦人烦渴 ” )“ 思长, 岩中冰片玉成方。 老仙笑我尘劳久 , 乞与云膏洗俗肠 。 ”
诗 日:“ 朝市谁知世外游 ,杉松影里入吟幽。争名逐利千绳
缚 ,度水登 山万事休 。野鸟不惊如得伴 ,白云无语似相留。 旁人莫笑凭栏久 ,为恋林居作退谋。 在深山峡谷 中漫 游, ”‘ 他感到无比的舒畅, 尘世间的烦恼都被抛到 了脑后。幽静的 松 杉林中正好可以短吟低唱 , 度水登 山舒展着四肢 , 野鸟成 了如影随形 的伴侣 ,自云默默在身边徘徊表达 了无限的眷 恋。最后两句体现 了归隐山林 的情趣 ,旁人也许不能理解 ,
第 3 卷 第 1 期 1 O
21 00年 1 O月
湖 南科 技 学院学 报
J u n l n nUnie st fS in ea o r a Hu a v riyo ce c ndEngn e i of ie rng
V_I 1No 1 0 3 .0 】
Oc.0 0 t 1 2
原他儒学宗师的真实形象
关键词;周敦颐;理学开 山;人生态度
中图 分类 号 :B 4 . 242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1 7— 29 (0 O 00 2 -3 6 3 2 1 2 1 )1- 0 0 0
作为理学开山, 周敦颐以倡言探寻 “ 孔颜乐处” 而闻名 ,
二程、朱熹等理学名家莫不纷纷著文大加赞叹。纵观濂溪先 生一 生 “ 人品甚高,胸怀洒落 ,如光风霁月” 。读其书可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