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民歌《龙船调》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衍变
土家族民歌《龙船调》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衍变探讨

土家族民歌《龙船调》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衍变探讨发布时间:2023-01-28T07:17:59.632Z 来源:《时代教育》2022年18期作者:张静怡涂希琳[导读] 《龙船调》是在鄂西土家族地区民间流传时间久远,并且享誉世界的一首优秀民歌,《龙船调》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突出的主题。
张静怡涂希琳湖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摘要:《龙船调》是在鄂西土家族地区民间流传时间久远,并且享誉世界的一首优秀民歌,《龙船调》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突出的主题。
在歌唱过程和表演过程中,以和谐明快的节奏与音律,展现出独特的土家族音乐魅力。
而《龙船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丰富的历史基础,在发展期间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本文中,针对土家族民歌《龙船调》的历史渊源发展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演变措施,旨在为《龙船调》的传承提供帮助与参考。
关键词:土家族;《龙船调》;历史渊源;发展演变《龙船调》是鄂西地区土家族中历史悠久广为传唱的民歌,在1953年《龙船调》被载入,湖北省民歌集成,而在1957年,《龙船调》又被收录进入中国民歌集中。
而在1983年国际优秀民歌评选中,《龙船调》又被评为世界第1首优秀民歌之一。
本文中针对《龙船调》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变进行分析,探讨《龙船调》的演变与音乐含义。
一、《龙船调》具有极为丰富的历史渊源在3000多年以前,华夏大地出现了强盛一时的巴子国。
尤其是在武王伐纣的过程中,与大量的巴子国民相结合,并且在作战期间利用巴人的歌舞鼓舞士气,起到威慑敌人的效果同时在记载中,八子国人都勇猛强悍,在战争期间冲锋陷阵。
八子国人居住在整个武陵山区,由此可见,巴子国人也就是土家族的先民,并且都能歌善舞同时强悍勇猛。
在历史上也对巴子国的人有一定的记录,那子国人能歌善舞,能够“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邪巫击鼓为淫祀,男女皆唱竹枝歌。
”这是刘禹锡在湖北地区担任刺史时所记载的踏歌以莲唱的情景。
竹枝歌唱属于一种歌舞活动,在表演的过程中边歌边舞,同时还有表演者吹短笛,击鼓赴节,这种短笛也是土家族中特有的乐器咚咚喹。
湖北民歌《龙船调》的风格和演唱特点

2021-07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声乐舞蹈湖北民歌《龙船调》的风格和演唱特点马珊(武汉音乐学院,湖北武汉430000)摘要院《龙船调》最初叫《种瓜调》,《龙船调》原本是群众逢年过节,划彩莲船时常唱的一首民歌,在湖北省西南部的恩施州利川市柏杨、谋道、汪营一带传唱,《龙船调》是利川民间划龙船唱腔的主体,利川被称为《龙船调》的故乡。
这首民歌集中体现了鄂西南及武陵山地区传统民间歌曲的鲜明特色:以[Sol、La、Do、Re]四声音列作为传统五声音阶的基础,以[La、Do、Re]和[Sol、La、Do]为骨干音创腔编曲,歌曲主词形成的语调式旋律形态与歌曲衬词形成的腔式旋律形态形成对比,歌曲主词与衬词使整首歌曲自然形成了两大对比性段落的结构形态。
整首歌曲旋律流畅,节奏明快,生动地表现了人们的生活情趣,体现了鄂西南民间歌曲的典型性音乐风格特色。
关键词:民间歌曲;旋律;风格;特点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20-0088-01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20.042一、前言湖北地区地大物博,拥有着丰富的音乐文化与资源,湖北民族声乐作品是我们国家民族声乐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整个湖北音乐素材中以耳熟能详的《龙船调》所著称,故以《龙船调》为基本素材所创作出来的民族声乐作品也是丰富多彩。
作品音域宽广,演唱难度增大,成为艺术赛事或演出中一首优秀的民族声乐作品。
后期传唱保留了原有的风格性的同时将其赋予了时代的内涵,为湖北民族声乐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学习阶段,需要总结《龙船调》演唱的舞台实践经验,不断思考其演唱内涵与表现。
二、《龙船调》的创作来源早在湖北省政府西迁恩施时期,民间文艺形式也随之纷至沓来,‘采莲船’就是其中之一。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湖北省歌舞剧团和武汉歌舞剧院到鄂西采风,记下了《种瓜调》的旋律,因为听到的是当地人划“彩龙船”唱的,就冠以《龙船调》的名称。
论民歌《龙船调》的历史传承、艺术特色和启示

内容摘要:湖北经典民歌《龙船调》是一首反映劳动人民社会生活的民歌,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它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衍化,并产生了许多以《龙船调》的音乐及内容为素材的多种文艺作品,体现出民族音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本文以《龙船调》为例,梳理了其传承展衍历程,以民族音乐学方法探究《龙船调》蕴含的民族音乐传统基因,以文化学视阈阐释如何实现民族音乐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关 键 词:《龙船调》 民族音乐 民歌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音乐评论论民歌《龙船调》的历史传承、艺术特色和启示黄中骏湖北利川的民歌《龙船调》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
六十多年来,《龙船调》被一代又一代的歌唱家们作为民歌经典曲目演唱,很多民族传统音乐研究者不断地对《龙船调》进行多学科的深入研究。
上世纪80年代,《龙船调》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选为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
如今,《龙船调》已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湖北乃至中国的“音乐名片”。
《龙船调》的传承展衍对在新时代如何实现民族音乐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
一、《龙船调》蕴含的民族音乐传统基因《龙船调》源自于湖北利川民歌《种瓜调》,产生于人民群众的劳动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
这首民歌旋律流畅、节奏明快,生动地表现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情趣,集中体现了鄂西南及武陵山地区传统民间歌曲的鲜明特色,其蕴含的地域性民族音乐传统基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 音调方面在歌曲的音列及旋律骨干音方面,《龙船调》是以[Sol (梭)、La (拉)、Do (多)、Re (来)]四声音列作为传统五声音阶的基础,以[La 、Do 、Re]和[Sol 、La 、Do]为骨干音创腔编曲。
第一乐句为以[Do 、re 、mi]为骨干音向以[La 、Do 、Re]为骨干音的靠拢进行,歌曲的中间乐句为以[Mi 、La 、do] 为骨干音向以[La 、Do 、Re] 为骨干音的靠拢进行。
这些均为当地传统的行腔编曲习惯。
湖北土家族民歌《龙船调》衬词的文化性内涵

湖北土家族民歌《龙船调》衬词的文化性内涵湖北恩施土家族民歌《龙船调》不仅是湖北民歌中的靓丽名片,而且是中国民歌乃至世界民歌中的经典,曾被评为世界最流行的歌曲之一。
本文将从民族音乐学的角度出发,以田野调查法和历史研究法探讨《龙船调》衬词的文化性内涵,旨在为新时代民歌创作和民俗文化传承作出绵薄之力。
标签:龙船调;衬词;文化内涵《龙船调》是湖北恩施利川一带流传的《种瓜调》演化而来,歌词是以歌唱种瓜这一农事活动为主的,经改编成为《龙船调》后不断发展,最终走出了土家,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
《龙船调》的衬词较丰富,整个衬词部分占歌曲三分之一篇幅,十分有特色,几乎每句都有衬词的烘托,在我国各族民歌中,能这么大篇幅的使用衬词,并把衬词连用形成一种独特气势的确实少有。
1.地域语言文化在《龙船调》歌词中,我们可以发现,衬词运用十分广泛并具有独特的风格,如:“依哟喂”“哇”“儿”“嘛”等等,这些衬词作为语言成份表达实义是有限的,大多是作为语气助词使用,它们与曲调结合后有很强的表情作用,这是土家族民歌特有的风格。
在鄂西土家族聚居之地,不同的片区,方言有一定的出入,故衬词的用法,也不太一样,但大多数都是方言中日常惯用语和口头语,这些地方语言形成了土家族的特色风格。
土家族民歌更多注重曲调和民族语言相结合,有时仅凭民歌的衬词用法可以判断是属于哪一个片区的。
由于湖北利川市地域上靠近四川和重庆,《龙船调》在演唱“我”“金银”“娃”等字的时候,后面依据当地的语言习惯加上尾韵,如:“我嘛”“金儿银儿”“妹娃儿”,这样的尾韵明显受到以川渝为代表的西南片区语言环境的影响,尾韵让歌曲更具有乡土特色,也让歌曲正词韵律更加生动活泼。
土家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本族没有文字,一直使用汉字。
清朝之前,土家族人以土家语为沟通媒介,清朝实施“改土归流”后,土家族和汉族的进行融合,这对土家族语言及习俗有很大的冲击,文化被严重同化。
谈焱焱在“论土家族民歌的衬词”一文说到“土家族是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历来使用汉字,因此,民歌中常有土汉混杂的现象,有的句子是土语汉字,有的句子是汉语汉字,或者纯粹把土语当衬词用”[1]。
湖北民歌《龙船调》音乐结构分析

(二)腔调与节奏型
从音乐结构来看,《龙船调》全曲为三段体(A-B-A)腔调,首
尾乐段保持较大的统一性,中段速度加快,形成对比。
A段(1-7小节):为非对称性的上下句结构,以色彩明亮的大三
度3-1进行开门见山,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全曲的主题乐句,上
句为a羽调式,下句落在G徵上,形成羽徵调式的交替。
B段(8-15小节):分为5小节衬句和3小节道白式的对话,词曲
17
河”中的“河”要唱成利川话里的“huo”音,“妹娃我要过河”
中的妹娃子演唱时要带一定的儿化音,要唱成“妹娃子儿”等,这
些独特的方言穿插在歌曲中,使歌曲显得更加生动可爱,这也正是
《龙船调》独特的魅力所在。下一句当中“金那银儿锁,银那银儿
4
索”含有163的小腔音列。“阳雀”是123的窄腔音列,歌曲中“阳
堂演唱。20世纪60年代,歌唱家刘宜宾演唱的《龙船调》被录为唱
片,后又由歌唱家王玉珍传唱到了日本。民歌《龙船调》以其情趣
盎然的情节和极富地域特色的方言乡音,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娇羞过
河的土家妹子与热情渡船艄公的艺术形象,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二、特色分析
(一)腔音列
第二小节的衬词部分的“哪”含有123的近腔音列,“哟”包含
◎ 民族音乐学与传统音乐理论
黄河之声 2019年第13期 总第538期
湖北民歌《龙船调》音乐结构分析
刘小瑢
(河南大学,河南 开封 475001)
摘 要:《龙船调》是湖北鄂西土家族自治州的一首土家族民歌,后发展成为了经典民歌曲目之一。笔者根据王耀华 先生《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学》一书,并结合自身所听所想所感,分析该作品的音乐结构。 关键词:湖北民歌;腔音列;腔调
雀”的“雀”字也一样,不能唱成普通话里的“que”音,要唱成利
湖北土家族民歌《龙船调》赏析

《龙船调》赏析
龙 船
作品简介
调
世界二十五首优秀民歌之一 《中国民歌四十首大联唱》优秀民歌
龙 船
作品来历
调
民间艺术家创造智慧的结晶
对古代巴歌《竹枝歌》和 《五句子》的继承和发展
来源于民间爱情传说
定 亲
逼格逼情P oP wo P e wo P r e wo
格调格趣p r e w opr e i opr ni op t ni o t ni 美 tn t
正月里是新年哪咿哟喂 洋雀叫哇捎着鹦哥 妹娃儿要过河,是哪个来推我嘛?
语 言 美
方 言 美
龙 船 调
情趣美 艺术特点 语言美
龙船调
布置作业
1、思考切合时代背景的湖北土家族民 族音乐的传承和发之路。 2、学习专著《中国土家族民歌调查和 研究》、《湖北土家族民歌》。
谢谢
定 亲
逼格逼情P oP wo P e wo P r e wo
格调格趣p r e w opr e i opr ni op t ni o t ni 美 tn t
猪 腿 提 亲
猪腿若光光荡荡,表明他们的婚期男方尚未择定; 若靠蹄处有一吹气的窟窿,则暗示男方来催亲来了, 女方需做好出嫁的准备; 若猪腿上带有猪尾巴,则表明今年的农事丰收后, 这门婚事就要了结收尾了; 若女方家来不及办理出嫁的事或一时舍不得女儿离开, 就把那条生猪腿上的尾巴砍下来,放在回送的礼物中, 男方看到后便会明白。
情 趣 美
成
亲
情 趣 美
情
情
趣
趣
美
表
第一遍
演
问:妹娃儿要过河是哪个来推我嘛? 答:我来推你嘛!
第二遍 问:妹娃儿要过河是哪个来推我嘛? 答:还是我来推你嘛!
利川民歌龙船调简介

利川民歌龙船调简介龙船调龙船调百科名片龙船调龙船调《龙船调》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
原是群众逢年过节划采莲船时常唱的一首民歌,开始人们叫它灯调,又因为歌词内容是种瓜,所以,人们叫它种瓜调或瓜仁调,在湖北省西南部的利川市柏杨、谋道、汪营一带传唱,利川被称为《龙船调》的故乡。
中文名:龙船调外文名: Dragon-boat melody原名:种瓜调发源地:湖北省利川市柏杨坝一带主要荣誉:被评委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简介《龙船调》最初叫《种瓜调》,《龙船调》原本是群众逢年过节,划彩莲船时常唱的一首民歌,所以,开始人们叫它灯调。
又因为歌词内容是种瓜,所以,人们又叫它种瓜调或瓜子仁调。
歌词正月是新年(哪咿哟喂)。
妹娃子去拜年(哪喂)!金哪叶儿梭银哪叶儿梭!阳雀叫(哇咿呀喂子哟,那个咿呀喂子哟)!(女白)妹娃要过河哇,哪个来推我嘛?(男白)我就来推你嘛!艄公你把舵扳哪!妹娃(儿)请上(啊)船!(哪个喂呀ZUO,哪个喂呀ZUO)!把妹娃推过河哟喂!二月里是春分(哪咿哟喂)!妹娃(儿)去探亲(哪喂),金哪叶儿梭银哪叶儿梭,阳雀叫(哇咿呀喂子哟,哪个咿呀喂子哟),(女白)妹娃要过河哇,哪个来推我嘛?(男白)还是我来推你嘛!艄公你把舵扳哪,妹娃(儿)请上(啊)船,(哪个喂呀ZUO,哪个喂呀ZUO),把妹娃推过河哟喂!三月里唱腔主体《龙船调》是利川民间划龙船唱腔的主体。
《龙船调》之所以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主要由于它词曲都很有特色。
歌词通俗又洗炼,以浅显质朴的词成功地塑造艺术形象。
歌中描绘了一个活泼俏丽的少妇回娘家时途经渡口,请艄公摆渡过河的一幅鲜明生动画面。
它的音乐特色在于旋律起伏较大,单域较宽,节奏较自由,腔调高亢婉转,有很强的抒情性,感染力强。
悠悠龙船调,烈烈民族魂。
1998年9月,在利川召开的湖北省第四届民运会的开幕式上,5000人表演了名为《龙船调的故乡》的大型歌舞,规模宏大,形式新颖,层次分明,气势磅礴,使数万观众赞不绝口。
2019-2020年七年级音乐下册《龙船调》教案 人音版

2019-2020年七年级音乐下册《龙船调》教案人音版一、教学目标1.通过民歌《龙船调》音乐欣赏,不仅陶冶了性情,了解中国民歌地方特色,也让同学感受到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魅力。
2.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参与,在快乐的学习中加强分析和总结的能力。
3.认识民歌是民族音乐的精髓,民歌是其它音乐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同时培养同学热爱民族音乐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分析1. 龙船调的历史发展《龙船调》原名《种瓜调》。
后经谭代伟、周立品、肖九畴等人重新谱曲填词,由王七斤装花旦,周立品饰小生,吴庆业扮丑角及瞿廷生、王竹清等伴唱才将这璀璨明珠呈送世人面前。
为柏杨花灯调的主旋律。
20世纪80年代《龙船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和《中国民歌40首大联唱》优秀民歌。
2. 学唱及表演《龙船调》正月里是新年哪咿呦喂,妹娃我年哪呵喂,金哪银儿索银哪银儿,索那羊鹊叫啊捎着莺鸽啊捎着莺鸽白:妹娃要过河是那个来推我吗答:我来推你吗捎公你把舵搬哪,妹娃子我上了船,啊喂噎唑啊喂噎唑,将阿妹推过河呦呵喂三月里是春风哪咿呦喂,妹娃子去探亲哪呵喂,金哪银儿索银哪银儿索,那羊鹊叫啊捎着莺鸽啊捎着莺鸽白:妹娃要过河是那个来推我吗答:还不是我来推你吗捎公你把舵搬哪,妹娃子我上了船,啊喂噎唑啊喂噎唑,将阿妹推过河呦呵喂3. 分析《龙船调》的音乐特点和内容从歌词方面看,衬词中的“哪衣哟喂”、“啰喂”等以及正词中的“妹娃儿”烘托出了浓浓的地方气息。
其中的对唱部分,“金哪金儿梭,银哪银儿梭”不禁让人想起土家女儿那别具特色的服饰,明晃晃的银白首饰,活泼却不显累赘。
“妹娃儿要过河(哇),哪个来推我嘛”一句将土家族女儿火辣直率的性格展露无遗,想过河却不能过河,不急,开口大声地唱,寻求帮助。
不矜持,不扭捏。
男声部分“我就来推你嘛”以其特殊的方言乡音表现出了土家族男儿热情、憨厚的一面,一个嘛字唱出了那坚实胸膛里那颗心的别样温柔。
从整体上看,《龙船调》也采用了民歌中的常用常用手法,即用多段词的反复来叙事,也较多地运用衬词和衬腔等表现手法加强感情的表达,整首歌中关于叙事的词部分只有几句,用重复、衬词衬腔将歌拉长,是感情不断得到强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家族民歌《龙船调》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
衍变
摘要:《龙船调》是土家族优秀民歌的代表,也是土家民族文化精华在音乐上的集中展现。
本文根据实地采风和主要的相关史料,对《龙船调》这首民歌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衍变作一些深入的探究。
论文关键词:龙船调,竹枝词,五句子,种瓜调
悠久的历史产生了众多的民歌,众多的民歌中又出现了《龙船调》这支民歌奇葩。
究其渊源是由于土家族地区的音乐活动历史悠久,根据湘鄂渝黔四省交界地区的考古发现,发掘的战国至东汉时期古代巴人的军乐器虎钮錞于,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正是土家族地区音乐发展中的一个历史见证。
土家族地区的民间音乐同样源远流长,土家族的祖先巴人在音乐上的天赋和创造力是令人惊讶的。
西汉刘向编辑《楚辞》,收录《宋玉对楚王问》曰:“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和者,不过数人而已。
”其中记述巴人之歌在楚国郢都竟然有数千人能够和而歌之!《华阳国志.巴志》云:“武王伐纣,前歌后舞”,“歌舞以凌,殷人前途倒戈”。
这里可以看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土家族的祖先巴人的歌声就曾在当时音乐高度发达的楚国都城流行,并且已经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他们的歌舞还在武王伐纣战争中使用过,无疑巴人的歌声鼓舞了士气,震慑了敌人,这场正义的战争最终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唐宋时期,巴人其中的一支逐步由蛮夷向土家族过渡。
这一时期,巴人的歌曲大致还有两类在
流传:一类是竹枝歌(竹枝曲);一类是五句子。
可能因为竹枝歌特别优雅,适合诗人吟咏的缘故,它后来竟被刘禹锡,顾况,白居易等中国大名鼎鼎的文人看重,由他们发端,蔚然成风,在诗坛上形成了一种广为流传的诗歌——竹枝词。
竹枝词这种诗歌形式在早年属巴国境内的土家族聚居区利川也无人不知。
据1981年民歌普查,利川全境共收集到各种民歌1420余首。
仔细分析这些民歌,我们发现其中有两个具有鲜明特色的群类,其一是《龙船调》群类;其二是《五句子·穿歌尾子》群类。
民歌文化在人民群众中默默地传承和发展,认真研读文献,把今存利川民歌中之《龙船调》群类和《五句子·穿歌尾子》群类与唐代之《竹枝歌》、《五句子》进行比较,它们不仅仅是一脉相承,而且几乎难辨同异!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龙船调》群类和唐代《竹枝词》的关系。
第一,它们产生和流行的地区相同。
唐代白居易作《竹枝词》四首在忠州(今重庆忠县),刘禹锡作《竹枝词》九首在夔州(今重庆奉节县)。
今利川地方三面与重庆之黔江、彭水、石柱、万州、云阳、奉节相连。
春秋时期属巴地。
汉、唐时期,不仅与朐忍、忠州、夔州等地相连,而且很大一部分本身就属于朐忍、忠州、夔州。
第二,歌唱者的族属和形式相同。
顾况说“巴人夜唱《竹枝》后”,白居易说“蛮儿巴女齐声唱”,刘禹锡说“余来建平(实为夔州)”,“里中儿联袂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以曲多者为贤”,其歌唱者的族属显然是土家族的先民巴人。
其形式是夜唱、齐唱、联袂。
伴奏乐器是吹短笛和击鼓。
其时令是赴节。
这与利川今存之《龙船调》群类多在年节时齐唱、
夜唱,敲锣打鼓,相互竞赛而其歌唱者又多为土家族儿
女的情况几乎完全一样;第三,歌曲的调式和风格相同或相近。
刘禹锡说:“《竹枝歌》聆其
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如吴声”,“含思宛转,有淇澳之艳音”。
利川今存之《龙船调》群类,无半音,全为五声音阶。
曲调悠扬宛转,“引商刻羽,杂以流徵”。
这与古书上所载《竹枝歌》的旋律,调式和风格极为相符;第四,歌词结构和和声衬词在歌词中的位置相同。
胡震亨《唐音癸签》指出:《竹枝歌》有和声,每句七字,破四字和以“竹枝”,破三字和以“女儿”。
今存利川《龙船调》灯歌群类,如“太阳出来(花花花儿扇)四山黄(红花对牡丹),打把扇子(一把红扇子)送情郎(绣球花儿圆)”;“双手扒着(嗯嗯)妹娃肩(姐哟喂),有句话儿(耶啊耶)不好言(哪啊喂)”等等。
除和声衬词不是“竹枝”、“女儿”字样,而有所发展变化外,其结构位置也完全相同。
第五,《旧唐书、刘禹锡传》载:禹锡“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
据调查,利川今存《龙船调》群类至今仍在端公“花园戏”中保存,其传唱载体也与古代相同。
其次,让我们来看看《五句子、穿歌尾子》群类和古代五句子的关系。
《五句子·穿歌尾子》群类大量存留于薅草锣鼓和山歌之中。
五句子的歌词为五句,如“清早起来把门开,一股凉风吹进来。
头上青丝风吹散,脚下罗裙风吹开。
凉风调戏小乖乖!”前四句尾尾叙述,第五句异峰突起,画龙点晴,十分生动。
四六句穿歌尾子是五句子的变化和发展。
其歌词为两组,一组六句,一组四句。
“六句”又名“梗子”,
“四句”又名“叶子”,六句梗子实际上由五句变化而来。
如梗子“太阳当午又当中,打把剪子学裁缝。
学起裁缝那些好?三茶三饭有人供。
有人请,有人供,十八女儿陪裁缝”。
叶子“太阳大得很,荫凉树脚等,短命死的冤家,说话无定准。
”《五句子·穿歌尾子》又名喊歌,其唱法十分奇特,发音高吭激越,好像一株植物叶子长在梗子上,互相穿插、应和,依次不断递进翻高。
它是古老的土家族民歌合声。
“白帝城头足风波,瞿塘五月谁敢过?荆州麦熟茧成蛾,缲丝忆君头绪多,拨谷飞鸣奈若何?”这是唐代诗仙李白曾经写过的一首五句子。
从中可以看出,它七言五句,句句押韵,与今存之《五句子·穿歌尾子》大同小异。
综上所述,我们有理由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龙船调》的形成是和《五句子·穿歌尾子》群类与古代巴人的《竹枝歌》、《五句子》土家民歌文化紧密相关。
现存《龙船调》、《五句子·穿歌尾子》群类是对古代巴人巴歌《竹枝歌》和《五句子》的继承和发展。
二.从各时期的演唱看《龙船调》的发展和衍变
椐当地艺人介绍,这首民歌是解放前,一位名叫王竹清的退役军人,回到柏杨坝后随口哼出了几句歌词,后经谭代伟、周立品、肖九畴等人重新谱曲填词,由王七斤装花旦,周立品饰小生,吴庆业扮丑角及瞿廷生、王竹清等伴唱才将这璀璨明珠呈送世人面前。
这就是柏杨坝《种瓜调》的原型。
《龙船调》(即《种瓜调》)原是当地群众逢年过节,划彩莲船时常唱的一首民歌,所以,开始人们叫它灯调或灯歌。
歌词首句就唱到“正月是新年”,营造出喜庆的节日气氛,在当时物质
经济条件都十分落后的年代,这首民歌受到当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
又因为歌词内容主要是叙述的农民种瓜,所以,人们又叫它种瓜调或瓜子仁调。
在歌唱间还常常有打击乐器伴奏。
后来这首民歌一直在土家族聚居的利川柏杨坝等地广为流传。
其歌词共有十段:
(正歌)正月是新年(咿哟喂),瓜子才进园(哟喂)。
二月起春风(咿哟喂),瓜子才定根(哟喂)。
三月是清明(咿哟喂),瓜苗成了林(哟喂)。
四月是立夏(咿哟喂),瓜儿上了架(哟喂)。
五月是端阳(咿哟喂),瓜儿把新尝(哟喂)。
六月三伏热(咿哟喂),瓜儿正吃得(哟喂)。
七月秋风凉(咿哟喂),瓜儿皮色黄(哟喂)。
八月中秋节(咿哟喂),要把瓜儿摘(哟喂)。
九月是重阳(咿哟喂),瓜子已下场(哟喂)。
十月瓜完了(咿哟喂),瓜种要留到(哟喂)。
(副歌)今哪银儿梭,明哪银儿梭,阳雀叫啊抱着恩哪哥,那个抱着恩哪哥。
妹娃要过河啊
那个来推我嘛?我就来推你嘛!艄公你把舵扳罗,妹娃儿你坐稳船哪,喂呀左喂呀左,我将妹娃儿推过河哟嗬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