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眼
中国天眼景区旅游攻略

中国天眼景区旅游攻略一、景区简介中国天眼景区位于中国贵州省的平塘县,是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眼”。
景区的中心是一个直径500米的巨大碗状凹面反射面,可用于研究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中国天眼景区于2016年正式对外开放,成为国内外游客瞩目的旅游景点之一。
二、景点推荐1. 天眼射电望远镜探索区天眼射电望远镜探索区是景区的主要景点之一。
游客可以参观天眼射电望远镜的巨大碗状结构,并了解它的工作原理和重要的科学发现。
在探索区内,还设有交互式展览和科普讲座,让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射电天文学。
2. 天眼峡谷观景台天眼峡谷观景台位于天眼射电望远镜的下方,从这里可以俯瞰整个射电望远镜和周围壮观的山景。
观景台设有休息区和观景平台,游客可以在此欣赏美景,并拍摄令人难忘的照片。
3. 天文科普馆天文科普馆是一个互动的博物馆,展示了射电天文学的重要成果和科学发现。
在馆内,游客可以通过模型、多媒体展示和实验等方式,了解天眼射电望远镜的工作原理和研究成果。
馆内还设有观测设备模拟器,让游客亲身体验科学家的工作。
4. 天眼瞭望台天眼瞭望台是观测宇宙的理想地点,游客可以在这里借用望远镜观察天体。
瞭望台设有专业的观测设备和导览员,他们会向游客介绍天体观测的技巧,并解答相关的科学问题。
三、旅游交通1. 自驾车前往天眼景区最方便的方式是自驾车。
从贵阳出发,沿G76高速公路向西行驶,然后转入G320国道,再沿S315省道前往平塘县。
景区距离平塘县城约60公里,大约需要1.5小时的车程。
2. 公共交通工具如果不方便自驾车,也可以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前往。
从贵阳乘坐火车或长途客车到达平塘县城,然后在县城乘坐旅游大巴前往景区。
景区之间也有旅游大巴提供交通服务。
3. 注意事项前往天眼景区旅游时需注意以下事项: - 景区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建议游客携带保暖衣物。
- 在景区内禁止吸烟和野餐。
- 游客必须遵守景区的规章制度,保护景区环境。
中国天眼的物理原理

中国天眼的物理原理中国天眼是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它的物理原理是基于射电天文学。
射电天文学是利用射电波来研究宇宙的一门学科,而中国天眼作为一种射电望远镜,利用射电波来观测天体并获取它们的信息。
射电波是一种电磁波,具有较长的波长,因此无法直接用肉眼观测到。
射电望远镜的作用就是将宇宙中的射电波聚焦到一个接收器上,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然后通过电路处理和分析这些信号,最终得到天体的信息。
中国天眼的物理原理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反射面、接收器和信号处理系统。
中国天眼的反射面是由500米直径的碗状反射器组成,它可以将射电波聚焦到接收器上。
这个反射面由近万个可调节的三角板组成,可以根据观测需求来改变其形状,以获得最佳的聚焦效果。
接收器是中国天眼的核心部件,它负责接收并转换射电波为电信号。
接收器由一系列灵敏的射电接收元件组成,如射频前端、低噪声放大器等。
这些元件能够将微弱的射电信号放大并转换为电流信号,以便后续的信号处理。
信号处理系统对接收到的电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
这个系统包括频谱仪、数据采集器、数字滤波器等设备,它们可以将接收到的电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进行频谱分析、滤波和数据采集等操作。
通过这些处理,我们可以获得天体的射电谱线、辐射强度等信息。
除了以上的三个主要部分,中国天眼还包括了指向控制系统、数据处理系统和观测系统等。
指向控制系统用于控制望远镜的朝向和观测目标的选择;数据处理系统用于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存储和分析;观测系统则负责对天体进行观测,并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
总结起来,中国天眼的物理原理是基于射电天文学,利用射电波来观测天体并获取它们的信息。
通过反射面的聚焦、接收器的转换和信号处理系统的处理,我们可以获得天体的射电谱线、辐射强度等数据,从而研究宇宙的各种现象和规律。
中国天眼的建成为射电天文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也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宇宙的奥秘提供了帮助。
中国天眼简介300字

中国天眼简介300字
中国天眼,全名“国家射电天文学研究中心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位于中国贵州省大方县,是世界上目前最大的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它被誉为“天眼”,主要用于科学研究和空间观测。
中国天眼直径500米,拥有如此大尺寸的原因是为了能够接收尽可能多的射电波信号,以便观测更远、更弱的天体现象。
它采用球面反射器,能够准确接收到来自宇宙中各个方向的射电信号。
中国天眼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射电天文观测,包括探测和研究脉冲星、银河系、星系等宇宙天体,探索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它还可以通过接收来自外太空的射电信号,帮助科学家寻找地外文明的迹象,探索宇宙中的奥秘。
中国天眼的建设始于2011年,于2016年竣工,于2017年开始运行。
它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和科学设备,包括高精度控制系统、数据处理系统等。
天眼的建设投资高达1.1亿元人民币。
据统计,中国天眼接收到的射电信号是其他同类设备的10倍以上,成为国际射电天文领域的重要力量。
它在科研领域的成就也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为中国的天文学研究和国际科学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天眼的建成和运行,不仅是中国科技发展的巨大成果,也代表了中国在国际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
随着中国天眼的
运行和数据积累,相信它将继续为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和认知做出更多的贡献。
对中国天眼的评价

对中国天眼的评价中国天眼是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位于中国贵州省的大方县。
它的正式名称是“五百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是中国国家天文台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之一。
自2016年开始运行以来,中国天眼已经展现出了惊人的科研潜力和成就,受到了国内外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中国天眼的建设耗时近五年,投资约为人民币12亿元。
它的巨大尺寸使其成为世界上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之一,接收到的信号比之前的望远镜要强大得多。
这使得中国天眼能够观测到更遥远的天体,探索宇宙的奥秘。
中国天眼的直径达到了500米,这使得它能够接收到更多的射电信号。
它的主要科学目标包括研究脉冲星、银河系的结构与演化、宇宙学等领域。
通过观测脉冲星的信号,中国天眼可以帮助科学家研究引力波和黑洞等重大天文现象,为宇宙学研究提供重要数据。
中国天眼的设计和建设充分考虑了环境因素对射电观测的影响。
它位于一个山区盆地中,周围环境相对较为干净,减少了射电干扰。
此外,中国天眼的射电面板由一万多块三角形的铝板组成,可以精确地调整面板的形状,以实现更精准的观测。
中国天眼的建成为中国天文学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它不仅提供了更好的观测条件,还为国内外科学家提供了一个合作的平台。
中国天眼已经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前来合作研究,推动了射电天文学的发展。
中国天眼的建设和运行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由于其巨大的尺寸和复杂的结构,中国天眼的维护和运行成本相对较高。
此外,射电观测对天气的要求较高,不利于连续观测。
中国天眼的运行需要全天候监控和维护,确保其持续稳定地运行。
总体而言,中国天眼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展现出了巨大的科学潜力和成就。
它的建设不仅推动了中国天文学的发展,也为全球射电天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机会。
通过中国天眼的观测和研究,我们有望更深入地了解宇宙的奥秘,为人类的科学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天眼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天眼的国际影响力
标题:中国天眼:开启全球天文探索新篇章
一、引言
“中国天眼”全称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Telescope,简称FAST),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自2016年9月落成以来,中国天眼以其卓越的性能和广泛的科研应用,对全球天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中国天眼的技术优势
中国天眼的设计和建设集合了世界领先的科技力量,具有多项创新技术。
其独特的主动反射面系统可以实现高精度指向跟踪;超高的灵敏度使其能接收到来自宇宙深处的微弱信号;同时,它还能进行多科学目标同时观测,大大提高了观测效率。
三、中国天眼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天眼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在大射电望远镜领域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它不仅为我国科学家提供了强大的研究工具,也吸引了全球的科学家前来合作研究。
至今,已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申请使用中国天眼进行观测。
此外,中国天眼还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如寻找地外文明等。
这些项目的开展,无疑将推动人类对宇宙的认知更进一步。
四、未来展望
作为世界级的科研设施,中国天眼将继续发挥其在天文学领域的引领作用。
通过持续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改进,我们有理由期待,中国天眼将在揭示宇宙奥秘、推动科技进步、培养科研人才等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结,中国天眼不仅是中国科技创新的象征,也是推动全球天文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它的建设和运行,展示了中国的科技实力和开放合作的态度,也为全球天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用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描写中国天眼

我国天眼,全称为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是世界上直径最大的单天线射电望远镜,位于贵州省的大窝铺天文台。
它的直径达500米,相当于17个足球场的面积,可谓是人类建造的最大天眼。
1. 比较我国天眼的直径和其他天文望远镜我们可以用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的方式来描述我国天眼的直径。
它的直径是美国阿雷西博望远镜的近两倍,相当于102层楼高的建筑物,或者是72辆标准越野车的长度。
这样的比较能够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我国天眼的巨大。
2. 分析我国天眼的功能和意义我国天眼是一项重要的射电天文观测设施,它可以用于探测星际物质、研究射电脉冲星和快速射电暴等天文现象。
与其他天文望远镜相比,我国天眼在探测射电信号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宇宙的奥秘。
3. 讨论我国天眼的建设和技术挑战我国天眼的建设经历了诸多技术挑战,比如射电面板的制造、支撑结构的设计等方面。
而且,我国天眼所处的喀斯特地形也增加了建设的难度。
然而,正是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和合作,才使得我国天眼成为如今世界上最强大的射电望远镜之一。
4. 总结与回顾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对我国天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不仅从数字上感受到了它的巨大,还了解了它在射电天文观测领域的重要意义。
我国天眼的建设背后也是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和团队合作,这为我们带来了更多对宇宙的探索和认识。
5.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我国天眼的文章写手,我深切感受到了科学家们对宇宙探索的热情和毅力。
我国天眼的建设不仅代表了我国天文学的进步,更是全人类对宇宙探索的一大进步。
我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天文设施建设,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宇宙这个神秘的世界。
6. 结语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对我国天眼有了更全面、深刻而灵活的了解,希望我国天眼能为我们带来更多的宇宙之谜的解开。
我国天眼,全称为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是世界上直径最大的单天线射电望远镜,位于贵州省的大窝铺天文台。
其直径达500米,相当于17个足球场的面积,可谓是人类建造的最大天眼。
中国天眼物理知识点总结

中国天眼物理知识点总结1. 中国天眼的建设背景中国天眼,全称为“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是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全动态范围射电望远镜。
它位于贵州省的大窝山天文台,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导建设的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
中国天眼的建设,旨在突破基础天体物理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为新一代射电天文和天体物理研究提供全新的数据和机会,有望为人类对宇宙起源和演化的研究提供重要突破。
2. 中国天眼的主要技术参数中国天眼的口径达50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全动态范围射电望远镜,远超美国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300米)和德国埃夫斯望远镜(100米),具有突出的观测灵敏度和空间分辨率。
同时,中国天眼还配备了国际领先的数字天线技术,能够在射电波段频率范围内实现波束形成和数字化波束形成。
3. 中国天眼的科学研究目标中国天眼将主要用于射电天文观测和相关研究,研究范围涉及宇宙学、星系物理学、银河系物理学、行星天文学等多个领域。
具体而言,中国天眼将开展对中子星、脉冲星、银河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夸克星等天体的研究,以及搜索和研究类地外文明等科学目标。
4. 中国天眼的研究成果自中国天眼建成以来,已经取得了多项重要的科学研究成果。
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2017年中国天眼首次探测到了以极快速率旋转的脉冲星J1859-01。
这项成果是中国天眼正式运行后取得的重大科学突破,为天文学界对快速旋转脉冲星性质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数据。
5. 中国天眼的国际合作中国天眼是以中国为主导的国际科学合作项目,国际合作伙伴包括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机构。
中国天眼通过国际合作,与国际天文学界保持着密切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世界范围内射电天文学领域的共同发展。
在中国天眼建成后,中国天文学界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也对全球射电天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天眼的建成与运行,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射电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研究迈上新的台阶,为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促进,预计未来还将取得更多突破性的科学成果。
中国天眼的成就

中国天眼的成就中国天眼是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位于中国贵州省,是中国国家天文科学中心(NAOC)的重要研究设施。
该望远镜的正式名称为"FAST",即Five-hundred-meter Aperature Spherical Telescope。
自2016年开始正式运营以来,中国天眼取得了多项重大的科学成就。
首先,中国天眼在射电天文学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中国天眼的巨大射电天线主要用于捕捉宇宙中的广播信号,它具有能够接收较远和较暗的信号的优势。
这使得天眼能够观测到以前无法被探测到的天体现象。
例如,中国天眼在2017年发现了一个异常的脉冲星,其自转周期仅为23.5毫秒。
这一发现为研究强磁场天体和引力物理提供了重要线索,对于理解宇宙中的极端物理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中国天眼还在太阳系内寻找和跟踪小行星、彗星等天体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它利用其高灵敏度的接收系统,能够准确测量天体的射电信号,以确定它们的轨道和特征。
2017年,天眼首次成功追踪到了太阳系外小行星"2012 TC4"的信号,为地球保护与小行星风险评估提供了重要数据,为太阳系天体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另外,中国天眼还在寻找银河系外行星和类地行星方面取得了突破。
利用射电观测技术,天眼能够测量行星的射电信号,通过分析这些信号的特征来确定行星的存在和性质。
2019年,天眼发现了一颗类地行星——双子座LHS 1140b。
这一发现表明,在星球周围可能存在适宜生命的条件,对于探索宇宙中是否存在其他适宜居住行星具有重大意义。
此外,中国天眼还在银河系中心、银河系中的中子星和脉冲星、种类众多的银河系外星系等领域进行了大量观测和研究。
它能够扫描大范围的天空,并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以深入探索宇宙的奥秘。
通过这些观测和研究,广大的天文学家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宇宙的起源、演化和结构,准确地测量宇宙中的物理常数,探索宇宙存在的诸多谜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天眼"能做什么?2015年11月21日新闻播出,世界最大球面射电望远镜(英文简称FAST),又被形象的称作中国“天眼”。
今天上午位于贵州平塘的中国“天眼”核心部件馈源舱起舱,这标志国家天文台FAST工程已完成重要节点,距离近期完工已经不远了。
FAST核心部件馈源舱起舱世界最大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人员正在安装镜片国家天文台FAST工程副总工艺师孙才红介绍说,FAST望远镜馈源支撑系统的首次升舱试验,是FAST工程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FAST工程馈源支撑系统正式进入六索带载联调阶段。
中国“天眼”有多大?记者今天沿着FAST的圈梁走了一圈用了43分钟。
“天眼”的“眼眶”是一圈钢铁结成的圈梁,登上圈梁往下看,巨大的天坑里,星罗棋布地排列着一个个“网结”。
FAST的圈梁被50根6米到50米高低不等的钢柱支在半空,周长约1.6公里。
FAST 口径有500米,组成的球形反射面相当于30个足球场大小。
国家天文台FAST工程技术人员介绍说,探听地球之外的音讯,“天眼”的能力和其大小息息相关。
简单来说,眼睛越大,看得越远。
尤其特殊的是,这只“天眼”并非“死眼”, FAST的索网结构可以随着天体的移动自动变化,带动索网上活动的4450个反射面板产生变化,足以观测到更大天区的天体,同时,馈源舱也随索网一同运动,采集天体发射的无线电波。
如同人类转动自己的眼珠,调整视线的指向,遥远的太空对它来说将不存在方向上的死角。
中国“天眼”的视野有多远?据专家介绍,哪怕是远在百亿光年外的射电信号,中国“天眼”也有可能捕捉到,还可能发现高红移的巨脉泽星系,实现银河系外第一个甲醇超脉泽的观测突破;用于搜寻识别可能的星际通讯信号,寻找地外文明等等。
国家天文台副台长、FAST工程常务副总指挥郑晓年强调,“天眼”建成后,将有能力巡视宇宙中的中性氢、探测星际分子、观测脉冲星、搜寻星际通讯信号。
FAST作为一个多学科基础研究平台,能用一年时间发现约7000颗脉冲星,研究极端状态下的物质结构与物理规律;有希望发现奇异星和夸克星物质;发现中子星——黑洞双星,无需依赖模型精确测定黑洞质量;通过精确测定脉冲星到达时间来检测引力波;作为最大的台站加入国际甚长基线网,为天体超精细结构成像。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中国“天眼”建成后,与号称“地面最大的机器”德国埃菲尔斯伯格100米口径望远镜相比,其灵敏度能提高约10倍;与被评为人类20世纪十大工程之首的美国阿雷西博3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相比,“天眼”的灵敏度是其2.25倍。
大型射电望远镜能做什么?阿雷西博是是世界上目前最大的单台射电望远镜,直径350米,设在中美洲波多黎各(美国托管地)。
这样一口硕大无朋的“锅”是没法像一般的射电望远镜那样随意转动的——人们还无法让这样一个巨无霸既灵活转动又保持自身的形状不变。
于是,人们干脆将计就计,把它安放在了一个山谷中。
这个远远望去就像野餐用的铁锅的望远镜接受了很多非常宝贵的射电信息。
当它正式投入使用的时候,还向武仙座发出了人类第一份有意识表达自己存在的电报。
今天,阿雷西博仍然是天文学家非常重要的研究工具。
人们所熟悉的“搜寻地外文明”计划(SETI)就是由阿雷西博执行的——它全天候的接收来自地外(同样也来自地球,事实上地球上的干扰也占了很大一部分)的信号。
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Arecibo Radio Telescope)。
它位于波多黎各的西南部的阿雷西博附近。
望远镜是被建造在喀斯特地形(Karst terrain)凹地里的直径为305米(1000英尺)的一个碟形天线。
这个碟形天线的表面超过20英亩,具有18英亩或者说18个足球场那么大的光圈。
碟形天线可以反射并将天空中微弱的信号集中在悬在正上方450英尺的接受天线上。
由于碟形天线是固定的无法转动,所以接受天线被装在一条弓形的轨道上,这样它们可以“观察”在他们顶点(正上方) 20度范围内的目标。
这条弓形臂被安装在另一个环形的轨道上,可以让接收天线跟随由于地球本身的自转而掠过天线上空的目标。
这两种方式的移动可以使射电望远镜有能力扫描更多的一部分天空。
阿雷西博观测站于1963年11月1日正式开幕,从那以后,有几千位科学家使用了它,也迎来了各种年龄各种职业的参观者。
电影明星和好来坞电影制片人也常常光顾这里,拍摄了好几部不同题材的电影。
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主要的研究对象是类星体、脉冲星以及处在宇宙边缘的其它射电源。
最激动人心的观测成果是1974年秦勒和赫尔斯发现第一个射电脉冲双星系统PSR191316。
这是一个双中子星系统,轨道周期为7.75小时。
根据广义相对论理论推算,这个双星系统的引力辐射十分强。
引力辐射将导致双星系统轨道周期的明显变化。
泰勒教授利用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进行上千次的观测,获得这颗脉冲星20年的轨道周期值,证明观测结果与广义相对论计算结果符合得很好,终于证实了引力波的存在。
泰勒和赫尔斯一起荣获199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也成为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的骄傲。
1991年,天文学家沃斯赞和弗雷尔用这个望远镜发现毫秒脉冲星PSR125712的行星系统,又一次轰动科学界。
这是天文学家首次发现的太阳系外的行星系统,是一次重大的突破。
太阳系空间探测和地外文明的搜索,射电望远镜是借助雷达技术发展起来的,而雷达后来也成为直接探测天体的一种手段,发展成一门新的学科——雷达天文学。
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配备了一台强大的无线电发射机。
巨大的天线具有非常高的方向性,使无线电波聚集成非常小的辐射束发射出去,定向发射可以使发射功率大大提高。
无线电波碰上固体状物体后会被反射回来,但是回波的能量很小,需要灵敏度非常高的射电望远镜来接收。
正是由于这个望远镜的特点,使其当仁不让地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雷达。
为了探测月球、小行星、彗星、行星及其卫星,人们为其配备了一部波长为126厘米,发射功率为百万瓦的发射机和双偏振微波接收机。
从接收到的目标反射回来的信号回波,可以获得被探测物的表面的图像。
雷达探测的研究成果很广泛,也很显赫:测量出水星的自转和北极附近的“水冰”的环状结构;与格林班克100米射电望远镜组成雷达世界上口径最大的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干涉仪获得金星局部地区的高分辨率的地形图;以几百英尺的精确度为阿波罗登月船和海盗号确定在月球上最好的登陆地点;发现两个离地球很近的双小行星系,阿雷西博雷达还发现一些对可能威胁地球的近地小行星,并对它们进行监测。
中国的“天眼”有什么特点?FAST工程由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主持,全国20余所大学和研究所的百余位科技骨干参加此项工作。
2007年7月FAST项目正式立项。
2011年3月25日,FAST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世界最大球面射电望远镜将于2016年9月25日竣工。
项目主管部门为中国科学院。
“天眼”有以下主要的自主创新成果1、利用独一无二的贵州天然喀斯特洼地台址2、应用主动反射面技术在地面改正球差3、轻型索拖动馈源支撑将千吨平台降至几十吨1995年10月,在贵州召开了一个国际会议,段宝岩院士提出一种全新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设计方案,即用六根大跨度柔索,牵引馈源舱做高精度三维扫描运动,与美国305m口径的天线相比,重量由1000吨降至20吨。
这个设计新方案被国际同行们激动地称为"变革式的创新设计"。
因为这还只是方案与理论设计,实际工程中究竟行不行,其实他也没把握。
后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与重点项目、北京天文台、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等项目的资助下,段宝岩带领的团队,先是建了大射电望远镜的5米模型,接着在沙井村建造50米试验天线。
后来,又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南校区建造了可实现更多功能的50米试验天线。
如今,500米大射电望远镜项目得到了国家大科学装置项目的支持,正式在贵州启动。
在馈源支撑方面,段宝岩及其团队的前期研究工作,为这一工程起到了重要支持作用,重点解决了舱索柔性结构的精确力学建模和仿真,舱索柔性结构的控制,以及粗精两级调整系统的动力学耦合与复合运动控制等问题,实现了毫米级的动态定位精度。
为这个口径500米,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做的前期工作,只是我们结合实际工程开展研究的一个具体事例。
我们的团队,很早就有重视硬件、重视项目和工程相结合的优良传统。
段宝岩说,后来,我们又和南京14所搞雷达天线系统的CAD软件平台研发,以及和西安39所开展大型天线合作,直至最近应用到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卫星的40米口径天线,还有将用于4亿公里之外火星探测的位于佳木斯的65米口径天线,都是实实在在的具体工程,都必须出东西、见实物。
我们在科研上始终坚持两个面向:一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没有需求、不结合应用,科研就没有生命力,也就没有了实际意义。
二是面向国际学术前沿。
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包括博士生,都必须确立出了校门就是国门的观念。
学者的研究成果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是要到国际学术界立足的。
这座巨大的望远镜外形与卫星天线相似,单口径500米,犹如一只巨大的“天眼”,将探测遥远、神秘的“地外文明”。
千百年来人类大多是通过可见光波段观测宇宙。
事实上,天体的辐射覆盖整个电磁波段,而可见光只是其中人类可以感知的一部分。
该射电望远镜可以用来监听外太空的宇宙射电波,其中包括可能来自其他智能生命的“人工电波”;在电力充足的条件下,这只巨大的“天眼”还能发送电波信号,几万光年远的“外星朋友”将有可能收到来自中国的问候。
据FAST工程办公室研究人员介绍,项目建成后,它将使中国的天文观测能力延伸到宇宙边缘,可以观测暗物质和暗能量,寻找第一代天体。
其能用一年时间发现数千颗脉冲星,研究极端状态下的物质结构与物理规律。
而且无需依赖模型精确测定黑洞质量就可以有希望发现奇异星和夸克星物质;可以通过精确测定脉冲星到达时间来检测引力波;还可能发现高红移的巨脉泽星系,实现银河系外第一个甲醇超脉泽的观测突破。
FAST还将把中国空间测控能力由地球同步轨道延伸至太阳系外缘,将深空通讯数据下行速率提高100倍。
脉冲星到达时间测量精度由目前的120纳秒提高至30纳秒,成为国际上最精确的脉冲星计时阵,为自主导航这一前瞻性研究制作脉冲星钟。
同时,可以进行高分辨率微波巡视,以1Hz的分辨率诊断识别微弱的空间讯号,作为被动战略雷达为国家安全服务。
还可跟踪探测日冕物质抛射事件,服务于太空天气预报。
FAST研究涉及了众多高科技领域,如天线制造、高精度定位与测量、高品质无线电接收机、传感器网络及智能信息处理、超宽带信息传输、海量数据存储与处理等。
FAST关键技术成果可应用于诸多相关领域,如大尺度结构工程、公里范围高精度动态测量、大型工业机器人研制以及多波束雷达装置等。
FAST的建设经验将对中国制造技术向信息化、极限化和绿色化的方向发展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