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研究性学习

红楼梦研究性学习
红楼梦研究性学习

《红楼梦》研究性学习

关于《红楼梦》的研究性学习

一、研究目的:

《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涵盖的范围极广,反映了社会的各个侧面各个层次,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它都是一本值得深究的书。此次,我们就选定它来研究。既研究它的外在特点,又透过意象看出全书的精湛文笔。

二、组织过程

1、品读《红楼梦》,与同学共同探讨。闲时,会不时的与同学一起看一两个其中的故事,共同思考其中的人物思想。

2、看电视上著名红学研究家周岭老师的讲座――“七品红楼”,观看电视“红楼梦”,以更深刻的了解红学。

3、上网查询有关红楼梦的知识,并创办“红楼中的百科”论坛,与网友

畅谈红楼。

4、翻阅,查找过一些关于红学和《红楼梦》的文字资料。研究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白话文言混合版本的《红楼梦》

三、研究成果

结题报告

一、爱恨情仇的人物

在《红楼梦》中,除却著名的金陵十二钗,其他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400多个,这么多的人物如“过江之鲫”,纷繁多姿,个性鲜明,生气勃勃,绝无重复,囊括了世间各色人形,即便在同个人的塑造上,也是一人千面,令人叫绝。

林黛玉,林如海与贾母的女儿贾敏之女,从小体弱多病,加上有点儿小心眼,比较多心,所以会“病如西子胜三分”,“娇袭一身之病”。曹雪芹把她的绝代姿容与西施联系起来,拥有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然而,使她更具艺术魅力的,是她丰富且优美的精神世界。她不是一个平凡的女子,她聪明,诗思敏捷,但太过于敏感,也许是她聪慧以及不幸的身世。虽说如此,但黛玉也并非心胸狭窄,耍小性儿的人,她“冰心玉壶”,谦

和。她的才学更是不可低估的。她独特的见解,丰富的想象力,使她在众多诗会中夺魁。还有一点,她是带有叛逆的才女,也正是曹雪芹赋予这一形象的原因,是为了批判封建礼教。其实黛玉许多泪,都是为当时黑暗的社会所流的。

贾宝玉,贾母的孙子,贾政与王夫人的二儿子,因长相清秀出世时嘴里衔着“通灵宝玉”,且又聪慧异常,于是被荣、宁两府视为掌上明珠,从小受贾母溺爱,淘气异常,顽劣不堪。其身上有两个陋习。一是喜好男宠,也就是有同性恋倾向。养男宠是明清社会一些上层士大夫的陋习之一,是一种极其恶劣的变态行为。书中薛蟠、贾珍、北静王等都有此陋习。贾宝玉的此陋习体现在他与几个人的关系――蒋玉菡、秦钟、柳湘莲。其二是多情,爱吃人家的胭脂。虽说他深爱黛玉,但是他先前与袭人、晴雯、鸳鸯、金钏儿更不用说,以致香菱、平儿

,都套近乎。宝玉有陋习,但更重要的是他平等待人,尊重个性,崇尚自由。他不肯谈“经济学问”,他认为这是“混帐话”。还有他性格丰富,多情多思,无事忙所以说他的品行既可笑又可爱又可叹。

贾惜春,金陵十二钗之一,贾珍的妹妹。因父亲贾敬一味好道炼丹,别的

事一概不管,而母亲又早逝,她一直在荣国府贾母身边长大。由于没有父母怜爱,养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心冷嘴冷。抄检大观园时,她咬定牙,撵走毫无过错的丫环入画,对别人的流泪哀伤无动于衷。四大家族的没落命运,三个本家姐姐的不幸结局,使她产生了弃世的念头,后入栊翠庵为尼。

《红楼梦》中最难辨好坏是非的人物形象就是王熙凤。王熙凤,确实是书中最生活化、最生动、最丰满的一个形象。她古代三从四德的女子。黛玉初进贾府,初识凤姐,也曾疑惑:“这些人个个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在读《红楼梦》的时候,读王熙凤的段落,最好玩,最易懂,如果没有凤姐这个形象,《红楼梦》会大失颜色。人们称王熙凤为凤辣子,她的确辣,管理荣宁两府,显然是个“女强人”,还要管着“琏二爷”不能越轨,导致了尤二姐悲惨命运。王熙凤,在有些时候,真的是“是是非非不好分辨”。

曹雪芹笔下的人物,各有优缺点,更体现了深刻的思想性。

研究人:吴芳

二、细谈“红楼饮食”。

在红楼梦中,有许多各种美食。当然,曹雪芹也是对这些饮食下了功夫,

写得让人仿佛亲临其席。

红楼里的菜提到红楼美食,大家最印象深刻的不可不说“茄鲞”,这也是曹公描写最为落力的菜品。“鲞”,即剖开晾干的鱼干,茄鲞即下酒的多味茄干。四十一回,凤姐轻描淡写的说:“这也不难。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去了,只要净肉,切成碎丁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丁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子一拌就是。”唬得刘姥姥直叫佛祖,“阿弥陀佛,一道茄子竟要十几只鸡来配”。

一碗莲叶羹第三十五回写贾母等来看望被打后的宝玉,王夫人问:"你想什么吃?"宝玉笑道:"倒是那一回做的那小荷叶儿、小莲蓬儿的汤还好些。"下文写四副做汤的银模子,都有一尺多长、一寸见方,上面凿着有豆子大小,也有菊花的,也有梅花的,也有莲蓬的,也有菱角的,共有三四十样,打的十分精巧。凤姐告诉薛姨妈说:"这是旧年备膳,他们想的法儿。不知

弄些什么面印出来,借点新荷叶的清香,全仗着好汤,究竟没意思,谁家常吃它了!" 曹雪芹只写四副精巧的银模子,并说这是备膳--皇帝吃的,就够人向往不已了。大概这是一种用面粉(也

许其中还掺和鲜花或鲜叶的汁液)和匀后,在模中成形,配以新鲜荷叶、高汤,取其清淡芬香及外观精巧。

红楼里的粥粥,本是寻常百姓人家吃食,可进了这大观园里,便有了别样滋味。第八回和六十二回都提到了碧梗粥,配着糟鹌鹑,再泡一些虾丸鸡皮汤,吃惯了大鱼大肉,这样的家常小吃分外可口。何谓“碧梗”,其实就是梗米,“细长,带微绿色,炊时有香,汤纯清,味美”。这碧梗粥指的是河北省玉田县所产的一种微绿色粳米熬成的粥,因其优质量少,在清代是贡品,只有皇亲国戚和达官贵人才能吃得到,仅从这小小一碗粥,不难看出贾府的地位何其显贵

还有写喝茶,光茶名就提过不少,什么“老君眉”、“六安茶”等。在“栊翠庵茶品梅花雪”这一回当中,作者把妙玉怎样沏茶,以及喝茶的感觉,表现得十分精彩动人,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的茶文化。如用“旧年的雨水”,用“梅花上的雪”来泡茶,口感很好感到舒服无比

总而言之,《红楼梦》令人耳目一新的把一个封建官僚大家庭的实实在在的生活场景,生动的展现在人们面前了。

研究人:郑佳佳

三、诗词歌赋话红楼

《红楼梦》是清朝作品,其中免不了有关古诗词,这些古诗词,或风流婉转,或立意新颖,或沉着稳重,或词藻警人。现在就让我们加深对《红楼梦》的了解,撩起它历史的面纱,擦掉它封面上几百年来的灰尘,从一个与我们比较接近的角度去剖析它,向大家展示一个诗歌中的《红楼梦》,让大家了解《红楼梦》中的诗歌。

以泪报恩的绛珠仙子——林黛玉:在《红楼梦》众多人物形象中,林黛玉可谓是一位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女神。林黛玉有一句令人为之心伤叫绝的诗“冷月葬花魂”,她的《葬花吟》也一样至悲至美,不知让多少人泪珠涟涟,大家看看这几句诗:“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每字每句,无不给我们营造了忧恨、

伤感的氛围,无不留下了林妹妹“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的影子。总而言之,黛玉集绝代容貌和才华于一身,她的悲观离合,早已超出了潇湘馆、大观园,超越了少女的身份局限,甚至超越了她的那个时代,她的诗词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她的性格也溶于诗词的意象中,深烙在我们心里。

情根错种的神瑛侍者——贾宝玉:若说林黛玉是曹雪芹造出来的梦魂,贾宝玉就是曹雪芹种下的情根。宝玉的一首《咏白海棠》:“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这些意象无不含着无限悲情,把他心中的愁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若绛珠仙子在天有灵,来世必当还以一生泪水相报。由此可见,才情虽不及黛玉,但其诗也和林诗一样,处处都含情,句句是心思,其中的意象也别具一格,显出他情根错种的独特性格。

“任是无情也动人”的“牡丹”薛宝钗宝钗的《临江仙》:“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止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宝钗是含着温文尔雅的微笑登上贾府的舞台的。宝钗形貌艳丽,雍容端庄“雪为肌肤云为肠”,黛玉热情任性,不善为人,且有几分叛逆,却又娇羞可人,而宝钗则具备了古代女子最完备的美德,是标准的淑女。

研究性学习,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红楼梦》,了解了其中的人物,对其中人物的诗的意象的理解也更深了一层,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红楼梦》的浩翰和中国文化的深远,激励我们努力学习,畅游文海。

研究人:胡叶赛

四、亭台楼榭---大观园

大观园的建筑都是和其主人性格特点遥相呼应的。

怡红院:大观园中最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院落,是别号绛洞花主、富贵闲人,绰号无事忙的贾宝玉的住所,是西方灵河岸上赤瑕宫神瑛侍者在凡间投胎的“花柳繁华之地,富贵温柔之乡”。地名隐意:遗红怨匾额:贾政初带宝玉游园时,宝玉题为“红香绿玉”,后贾元春将其改为“怡红快绿”,称“红院”。诗为:“深庭长日静,两两出婵娟。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凭栏垂绛袖,倚石护青烟。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

潇湘馆:第十七回中写潇湘馆:“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

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和芭蕉。”散寄之居曰“馆”,可以通别居者。今书房亦称“馆”,客舍为“假馆”。从其名称上就能看出这是一处带有江南情调的客舍,是林黛玉客居荣国府的住所。地名隐意:消香馆匾额:有凤来仪诗为:“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迸砌妨阶水,穿帘碍鼎香。莫摇清碎影,好梦昼初长。”

蘅芜苑:说到蘅芜苑,就不得不提起蘅芜君—薛宝钗。宝钗大气宜人,处事圆滑,被府中上上下下所喜欢。“苑”,帝王之院囿。而大观园这座以“苑”命名的院落,则是以各种香草仙藤而著称,是薛宝钗的住所。地名隐意:恨无缘稻香村:李纨青春守寡的住所,是一处山野田园风光的院落。诗为:“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此外大观园中一处具有田园风光的建筑群,临水而建,是一处水边的农舍,推窗就可垂钓。滴翠亭:潇湘馆附近的一处水中之亭,四面俱是游廊回桥。藕香榭:由水榭、水亭子、曲廊和曲折竹桥组成的观景建筑群,四面荷花盛开。嘉萌堂、凸碧山庄、凹晶溪馆:为一组赏月祭月的建筑,其中嘉萌堂位于山角之下,是“祭月”的场所。凸碧山庄位于山脊之上,用于登高赏月,凹晶溪馆则是凸碧山庄的退居,是临水赏月之所。

曹先生的文章,关于大观园建筑的描写,“借”了一个微不足道但又不得不提的角色——刘姥姥。细致的借刘姥姥之

眼,把大观园的豪华刻画。“敕造宁国府”真乃名不虚传。借刘姥姥之眼,使景更真实,借刘姥姥之口,使语言免去浮夸之意,作者避去故意捏造之嫌,真乃妙笔。

曹先生笔下,将中国的古建筑推至顶端,无人能及,中国的古建筑也的确如此传神。在当时,整个京城也找不出第二个能与大观园媲美的园林式住宅!

研究人:李嘉雯

五、珠翠绫罗显富贵

服装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徵,一种符号,它代表个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使人人各守本份,不得僭越。而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则将这一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至。

第一个自然先说林妹妹。?林黛玉的造型主旨可以归纳为两个字:清,雅。衣饰色系浅淡,主色调为白,蓝,粉红三色,目的在于表现人物的个性之纯澈。衣饰花纹也少用俗气的缠枝,连理等繁杂花样,以梅,兰二花为主

要方案,梅之冷艳,兰之馨雅,恰是黛玉倔强又

幽雅的最好表现。面料多用纱,绢,丝,绡等贵重的轻薄面料,很好表现了人物个性的轻盈飘逸。发型式样多在“别致“二字上下功夫:顶发高梳,髻鬟紧致。珠钿稀疏然精致,耳上的水绿翠玉水滴耳环是最佳饰品,幽怨默默,耳边鬓角挑出的长长两缕发丝是点睛之笔。再加上黛玉本身有外型气质的独到之处,与这浅淡到极至的外表浑然一体。

其次,王熙凤是《红楼梦》中众多人物中写得最为出色的一个角色。曹雪芹对凤姐的服饰作了详细的描写。林妹妹眼中看到的表嫂: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褙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请看,紧腰身的袄是大红色,外面罩的褂子是淡灰青色,袄里子是银鼠皮的色彩,下面则是翠绿色–“裙拖六幅湘江水”,何等的俏丽风骚!再加上满头珠围翠绕,又是何等的彩绣辉煌!裙边系着豆绿官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色彩就更加丰富。这就是凤姐出场的装扮,也是《红楼梦》中第一套着力描绘的服饰,活脱脱地表明了凤丫头与众不同的身份地位。这一段对人物服饰的刻意描写,显而易见在阿凤身上,将那一段逝去的奢丽风华推向了至高点!

再以贾宝玉在第三回中的出场来说:“头上戴著束髮嵌宝紫金冠,齐眉勒著二龙抢珠金抹额,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著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掛,登著青缎粉底小朝靴,....项上金螭缨络,又有一根五色丝,繫著一块美玉。”而后换了冠带的描述:“头上周围一转的短髮,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髮,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著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著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綾裤,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其淋漓尽致的形容实在让我大吃不消,得多看个两三便才能想像出来。他的服饰就如歷代以来大族名宦之家的人,穿的亮丽鲜艳,顏色大多是金色、银色和喜气洋洋的红色。又显示了美观和豪富。

在《红楼梦》这座金碧辉煌的艺术殿堂里,人物的服饰也熠熠闪光,美不胜收。曹雪芹为他笔下人物设计的服饰,不管是在体制上,还是在款式、色彩上,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我们透过那多姿多彩的服饰,看到了这部不朽巨著艺术成就的又一个方面。

研究

人:章桦倩

六《红楼梦》的主题特征:

《红楼梦》骄人的成就和巨大的艺术价值还在于作品本身。鲁迅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被打破了。”

作品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衰的描写,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森罗万象,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人称《红楼梦》内蕴着一个时代的历史容量;是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可以容得下一部二十四史。也由于《红楼梦》内容含量的浩大,所以不同的人赋予给它不同的主题。

有人说它是历史小说,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的衰亡史;有人说它是爱情小说,表现的是宝黛爱情的千古绝唱;有人说它是政治小说,隐喻的是康熙朝政;也有人说它暗藏的是董小婉的故事;有人说这是作者的自叙传;有人说这是一部宣扬色空观念的小说;有人说这是煽动解脱或出世的作品。总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如鲁迅所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在我的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多重性,多主题,已成为《红楼梦》的一大特征。

《红楼梦》表现了作者对人的本性之源的爱的深刻理解和封建社会对人性摧残的血泪控诉。皇室社会,摧残的是人性

书中大量的篇章并不是写皇族的灭亡,而是对以金陵十二钗为代表的被摧残者的泣诉,这就是对人类爱的本性的招魂。曹雪芹是用爱的哲学理念雕塑着他书中的主人公宝玉。《红楼梦》对爱的神理和纯洁在封建社会中必然牺牲的哲理,以及宝玉的主导性格都作了最完整的说明,书中称“二”“爱”同音,园中姊妹有人就真呼宝玉为艾哥哥了。宝玉是曹雪芹用生命的祭礼塑造的人本性的爱的化身。而作者的痛苦正在于他清楚人的本性的爱是没有出路的。出家当和尚作道士(甄士隐)是皇室社会为宝玉早已备好的结局,逃不出如来佛的手心。是红楼之书的状诉,已毁之心诉诸笔墨,用艺术的爱寻求一种自毁方式的解脱。所以作者写此书时,疯、狂、痛、血洗悲嚎,兴来执笔狂歌。书中还有许多用曲折手法表现这一主题的地方,如万艳同杯(悲)酒、元迎探袭(原应叹息)、千红一窟(哭)茶、贾代化(带话)、贾宝玉(假宝玉)、秦钟(情种)、贾语村(假语村言)、甄仕隐(真事隐)等

等都是暗点书中某些含义。更有诗、词、灯迷、酒令、骨牌等皆用隐语,对研究该书结构和主旨都有帮助。

七、《红楼梦》的结构特征:

《红楼梦》的结构特征新颖而奇巧。曹雪芹脱出中国章回小说的窠臼,改变了说书人那种叙述格的体例,以散文化的描写为主,进行着生活全景的创造,不以情节取胜,而以人情世态和人物刻画见长。曹雪芹的创作原则开辟了中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的新境界。最令人耳目一新的是,曹雪芹的《红楼梦》用以假寓真为结构,全书开篇就用了五个回目,以神话故事,“假语村言”掩去内容的实质,将作品置入扑朔迷离的雾色之中,而改借用“真”“假”观念,托言“梦”“幻”世界,使得整部小说按着这一以假寓真的结构铺陈发展,最后营造出一个“生活世界”。《红楼梦》结构程式纵向发展的线索有多条。一条主线:宝黛钗的爱情悲剧,四条副线:贾元妃与贾府的联系,僧、道与贾府的联系,贾雨村与贾府的联系,刘姥姥三进荣国府。这些结构线索的设置,不是单一的结构艺术的表现,而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宝、黛、钗的爱情悲剧不是个体的偶然的,而是带有一般的历史必然性的。这一悲剧,是民主与专制、叛逆与卫道思想对峙,进步思想与美好情愫被毁灭的结果(宝黛的民主与叛逆精神是为贾政、贾母、王夫人等所不容的);这一悲剧,是政治与经济联姻的结果(贾府于政坛显赫,又是皇亲国戚,然经济形势每旷愈下;薛家系皇商之家,经济殷实;而林黛玉父母双亡,不名一文,贾薛两家联姻便是一拍即合);这一悲剧,是封建宗法、礼教综合作用的结果(黛玉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谙人情世故,不拘礼法;不会圆滑,不会虚伪。一个孤立无援,一个不合封建礼法规范,与旧制度、恶势力抗争的弱女子,无论呐喊还是沉默,死是必然的。哭泣与流泪也是一种释解与渲泄)。

《红楼梦》的历史性、政治性。该书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的衰亡史和封建王朝政治斗争的历史。回顾当时的世代背景,无可置疑,康雍乾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鼎盛时代,也是当时世界第一强国。然而世界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基督学说孕育下,文艺复兴、欧洲各国兴起了海洋探险、人文解放、科技发明的热潮。这些看似遥远和不相干的事情,后来变成摧毁强大中华帝国的重要因素。自清兵入关以来,满清王朝内部始终充斥着复杂的权势斗争,王公贵族

在政治斗争中失利,落到十分悲惨的地步,杀的杀、砍的砍、流亡的流亡、抄家的抄家。其中雍王朝八王内乱便是最著名的例证。贾府内部的争权夺利、王熙凤的弄权、贾府的衰败不正是当时社会的缩影吗?甄府、北静王府、曹府等谁不是这样的后果呢?这个过程曹雪芹看透了。一部二十四史是如此,清史又是如此,后来的历史也是如此吗?所以书中写了层出不尽的,影中有影的树倒猢狲散的结局。

八、《红楼梦》的人生意义

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讲人生的这种荒谬感,讲人生的这种孤独感,讲人生的这种焦虑忧患感,讲人生的这种虚无感等等。这些东西,我们现在不来作价值判断,我们不能用一种消极颓废的态度来构建我们的人生观

和价值观。但是这种荒谬感孤独感在《红楼梦》里面却表现得非常突出。

尤其是贾宝玉,有些方面包含着林黛玉,譬如说叹息,这是一个古往今来所有的作家共有的叹息,叹息生命短暂,叹息岁月匆匆,叹息青春不再,叹息亲人的离散,这是自古以来无数的作家,有李白“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这样一种,人生不过如此,不过如同住一次旅馆一样,不过是匆匆过客罢了,李白就已经感叹不已。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种描写早已存在。

贾宝玉和林黛玉年纪那么轻,他们想到的都是“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起码你得了癌症三期的诊断书再讲嘛,是不是?但是这种对人生的质疑,在他们身上是与生俱来的。还有什么贾宝玉喜聚不喜散,林黛玉喜散不喜聚,其实这个喜聚不喜散、喜散不喜聚之间并无区别,因为她所谓喜散不喜聚,意思无非是说既然聚完以后还要散,还不如干脆不聚;贾宝玉是咱们先聚,先热热闹闹,闹尽这些悲哀,忘记这些将来这所谓死亡的阴影已经临近,而且贾宝玉在那么小的时候才十几岁,还没有到领取居民身份证的年龄,就想我死了以后化成灰,然后你们这些心疼我的女孩都哭,眼泪把我的魂冲走,从此我再不托生为人,连下一辈子都他都否定了。

《红楼梦》这部书中,便是大观园和大观园以外的世界。作者曾用各种不同的象征,告诉我们这两个世界分别何在。譬如说,‘清’与‘浊’,、‘假’与‘真’,以及风月宝鉴的反面与正面。

九、《红楼梦》的人物关系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红楼梦分析感想

#希望自己能从美学的角度分析红楼梦# 真假是非,笑慨盈悲,虚与实,梦与醒,我与你。 ——题记《红楼梦》是一场悲剧,方才金银满地,今却分散凋零。终就飞鸟各投林,看破的遁入了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泪珠儿从秋流到了冬,从春流到了夏。警幻仙子抚头,逝去的可卿拂面悲伤,空灵的妙玉也没逃过真实的世界。我们在文字外看着贾府的落败,把我们的虚幻和他们的真实联系在一起。它是震人心魄的,悲剧的美是伟大而沉重的。 一、人物鉴赏 宝玉十三岁游幻境,众仙子献上仙醪演上一曲红楼梦,暗示着十二钗的命运未来。宝玉梦里是太虚幻境,与这纷繁复杂又污浊不堪的现实世界不同,这太虚幻境中没有一个男儿。宝玉说得是,男子都是渣滓浊沫,而女儿是集山川日月之精秀的清流。且不说众女子——从十二钗到各丫鬟——的形容衣着让人赏心悦目,单从她们的神采和气质来看,众女子正是美德。错采镂金是一种美,想熙凤初次登场明朗的笑声,善于交际的能力,恍若神妃仙子的举止,都展现了她的迷人。华贵,霸气,泼辣,都是她的饰品,显出错采镂金的美。曹雪芹描写王熙凤的外貌,从虚实的角度来看,先叙其辉煌的衣装和标致的五官身材,从头顶至裙底,从丹凤眼到柳叶眉,尽是以实相告,而此后一句“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为启笑先闻”又化实为虚,虚实结合,给我们这文字外的人无尽的遐想。凤姐到底有多迷人?这红唇粉面又是个什么模样儿?正是有了读者对于这份虚里的想象,更令读者感受到了王熙凤的美。出水芙蓉也是一种美,想宝钗素净优雅,大体识举,精通诗书,宛如一朵芙蓉清秀,仿若她的微笑可以温暖一个人的内心。美可以打动一个人,影响一个人,感化一个人,宝钗是如此,湘云爱她极深,同时,连小性儿爱多想的黛玉也一转先时对宝钗的不理解,而是当作了真姐妹来看待宝钗。 以上却也都是正面对熙凤宝钗二人的美的赞扬,实际上,《红楼梦》中对人物的美不仅仅是通过正面的叙述来表现,经济中有“边际效应递减”的说法,从美学中说来也就是“审美疲劳”,全是正面的赞扬自然会给读者一种厌倦感,越是正面,也就越是需要越来越高的水平来进行描写,而到达一个极致时,读者只觉同样精彩的描写淡然无味。这也就是对比的重要性。宝玉是个众人所称的“痴人”,是个道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的“愚人”,是个只知与女孩儿们游戏的“淫人”,是个不求上进不学无术的“懒人”。但这些也都是“众人所称”。宝玉并不是什么淫魔色鬼,也不是什么好耍之徒。他是中国封建末期的母腹中开始孕育的“新人”的胎儿。他正视女子,尊重女子,热爱女子,没有贾政的道貌岸然,没有贾琏、薛蟠的淫荡思想。他为女儿们而痴,他在女孩儿们的悲剧中悟到禅机,他的心真真切切地为那些如水的女儿们悲伤。而真正的淫魔色鬼却一笑了之,不曾认为女孩儿的故事是一场悲剧。痴迷的宝玉是污泥中的莲,出淤泥而不染,在这个“众人皆‘醒’我独‘醉’”的世界上,宝玉遭受了太多的非议。然而他的醉才是真清醒,他的清醒,是新人的清醒,他是少数人,却掌握真理。 然而以上的美,却在变故中逝去,这是有意义的东西,却也像鲁迅先生所言:“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人物的美的价值之高,导致了《红楼梦》的悲剧色彩之厚重,正是岳麓书社所版红楼梦的前言所说“无价值的东西的毁灭不是悲剧,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才是悲剧,价值愈高,悲剧愈大。” 二、诗词鉴赏 美常常藏在艺术中,绘画的艺术中、雕塑的艺术中,当然同样存在于文学作品的艺术中。《红楼梦》本身就是美的,可在这部悲剧美的著作中却涌现了一大批轻灵又高雅的诗友们,所作的诗歌词曲赋也存在着美,构成一种独特又迷人的“作中作,美中美”。探春一封花笺召来了大观园中的雅士们,海棠社就此成立。此后,海棠社也是月月联诗,而读者们印象最

红楼梦的悲剧意蕴复习过程

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小说的内容博大精深,涉及到了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文学、建筑、园艺、饮食、服饰等等方面,它,就是没落的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它的主题思想更是显示出多元化意蕴。 (其中的文学因素:诗、词、曲、辞赋、歌谣、对联、灯迷) 一、宝黛爱情悲剧: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是《红楼梦》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也是《红楼梦》悲剧主题的重要层面。 曹雪芹笔下的爱情是纯洁而美好的,生动形象地展示了爱情的美感。说起这一方面,人们总忘不了第十九回所描写的那个中午。那个中午,黛玉在床上歇午,丫鬟们都出去自便,屋内静悄悄。宝玉掀开软帘进来,推醒了她,要替她解闷儿,黛玉让他老实坐着说话,他却也要歪着,并要跟黛玉在一个枕头上。 宝黛爱情的主旋律却不是快乐,而是痛苦,不是笑声,而是泪滴。 宝黛二人的相互选择,不仅是一种感情的投合,更是一种人生志趣和人格价值的相互体认,当他们厌弃传统的价值观念而越来越把心灵靠近的时候,他们也离封建家庭的要求和封建宗法文化的规范越来越远,直到走向了反面,成为一对叛逆。他们的爱情就变成没有发展前途的幻想,而当他们对此坚贞不渝之时,悲剧就等待着他们了。 二.女子悲剧: (一)金陵十二钗的悲剧: 十二钗都是性格鲜明、极具代表性的年轻女性,她们身份地位不同, 但她们一无例外地归属“薄命司”, “千红一哭 ,万艳同悲”。 《金陵十二钗》正册: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

黛玉——金陵十二钗之冠:林黛玉的悲剧意识伴随着她短暂的一生,她终日以泪洗面,身负着巨大的精神压力,笼罩在浓重的阴影之中,尤其是她的诗词,无一不闪动着悲剧人生的泪光。 (她生性孤傲,多愁善感,才思敏捷。和神瑛侍者的转世贾宝玉真心相爱,有共同的价值观、爱情观,但这一段爱情因悲剧性的家族命运而遭到扼杀。主张红楼梦是反封建爱情小说的红学家认为,黛玉是宝玉反抗封建礼教的同盟军,是自由恋爱的坚定追求者。) 宝钗——金陵十二钗之冠:与黛玉相比,薛宝钗似乎是胜利者,但她获得了婚姻,却没获得爱情,后来宝玉出家为僧,使她事实上成为李纨一样的孀妇。从人的主体价值来看,她比林黛玉似乎更令人悲哀。 (薛姨妈的女儿,家中拥有百万之富。她大方典雅,举止雍容。她待人处事十分圆滑,上面的疼爱,下面的敬重。她对官场黑暗深恶痛绝,但仍主张贾宝玉应致力于仕途经济,有所作为。她有一个“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据说是初生时一个癞头和尚给的。而王夫人与薛姨妈为了家族利益,便以此为由,极力促成“金玉良缘”——宝玉与宝钗的婚事。“金玉良缘”的结局应是“终身误”。) 元春——金陵十二钗之三:入宫选妃,在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幽闷而死。 (她在宝玉三四岁时,就已教他读书识字,虽为姐弟,有如母子。后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作女吏。不久,封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贾家为迎接她来省亲,特盖了一座省亲别墅。该别墅之豪华富丽,连元春都觉太奢华过费了!元妃虽给贾家带来了“烈火烹油,鲜花著锦之盛”,但她却被幽闭在皇家深宫内。省亲时,她说一句,哭一句,把皇宫大内说成是“终无意趣”的“不得见人的去处”。这次省亲之后,元妃再无出宫的机会,后暴病而亡,元春之死乃是荣国府从荣耀转衰败的一个转折点。) 探春——金陵十二钗之四:探春对贾府面临的大厦将倾的危局颇有感触,她想用“兴利除弊”的改革来挽救,改革成功,但无济大事。远嫁海隅,空辜负一身才志; (她个性刚烈,庶出的身份是她最大的心结。抄检大观园时,她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令丫环秉烛开门而待”,许别人搜自己的箱柜,不许人动丫鬟的东西。) 史湘云——金陵十二钗之五:何等活泼开朗,潇洒天真,在大观园中独具

浅谈《红楼梦》的婚姻爱情悲剧

浅谈《红楼梦》的婚姻爱情悲剧 “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人们对《红楼梦》的高度赞赏,以及对它的推崇。从《红楼梦》现世到今,已有一两百年的时间。我们也说了一两百年,不但没有说完,还成了现今社会的一大热点;《红楼梦》增删了五次,披阅了十载的,不仅没有写完,作者还泪尽而逝。《红楼梦》是曹雪芹“呕心沥血”,长期艰辛劳动才给子孙后世留传下来的一件宝贵的艺术珍品。 自《红楼梦》出世以来,人们一直在读红楼,说红楼。因它的美而惊叹连连,因它的悲而悄然落泪,甚至因对它的品评而“遂相龃龌,几挥老拳”。《红楼梦》的出现,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让当时的整个社会都为之一振,甚至影响至今。从而引起了人们人们对其品评、研究的极大兴趣。下面我就以宝、黛、钗尤其是宝黛之间的爱情,来浅谈一下《红楼梦》中的爱情婚姻悲剧。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关于宝、钗、黛爱情的评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可以说,这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最终是以不幸作结的。宝玉出家、黛玉悲死、宝钗守寡,他们同样成了封建礼教的殉葬品。尽管宝玉对黛玉爱得死去活来,终究免不了黛玉一死的命运;尽管宝玉如何的与宝钗不融合,也终究免不了娶她为妻的结局。整个梦终成一场空。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是《红楼梦》悲剧的主线。其是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我们首先看宝黛钗三人之间的爱情关系:宝玉深爱着青梅竹马的黛玉,但他却不能与之生死相守。宝玉视黛玉为红尘知己,但黛玉的飘然而逝,令宝玉心如死灰。可以说,黛玉的死对宝玉来说不仅是爱的破灭,而且也是人生价值的彻底毁灭。再来看宝玉和宝钗,虽然宝玉在丢失了通灵宝玉、神志不清的情况下被迫与宝钗成亲,但他却不爱宝钗,不愿与之厮守一生。宝钗虽然与贾宝玉成婚了,但也只是得到贾宝玉毫无灵气的空壳躯体。相比较之下,也许薛宝钗的命运比林黛玉更富有悲剧性。 我们先看宝黛的悲剧,《红楼梦》所提供的金玉姻缘和木石前盟的故事框架,其意义要远远超出故事本身。薛宝钗的“金”是草“木”之人林黛玉的克星,而贾宝玉的“石”有两重性,既可化为土而生木,又可采炼而成金,所以有“木石前盟”和“金玉因缘”两种可能。薛林二人是作为两种对立的审美、理想和精神的化身而出现的,贾宝玉存在的意义,是尝试某种取舍的可能性。他负担者巨大的精神矛盾,贾宝玉和林黛玉悲剧,实际上是无从选择的。

(完整版)浅析《红楼梦》的细节描写

浅析《红楼梦》的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的成功与否,决定着一部作品的生命。作为中国古典小说艺术的集大成之作,《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是极为深广的,然而,它却不是不以惊心动魄的传奇情节和宏大场面引人,不以情节的曲折紧张取胜,而以细节描写的丰富、细腻、生动、深刻见长。而是通过出色的细节描写,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再现了典型的社会环境,表现了重大的主题思想,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红楼梦》描写的大都是日常生活细节。这些生活细节,组成了一幅春华秋月、结社吟诗、饱食起居、儿女痴情、婚嫁丧葬、家政经营等生活图景,是那样逼真,未见藻饰,妙若天成,充满着诗情画意,使其成为我国古典小说细节描写的典范。 一、通过人物形象的细节刻画,来表现人物性格 细节描写可以单独分支,但一旦与人物描写相结合,就能最大限度地表现人物性格,更加鲜明有力地揭示作品的主题。可以由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性格形象。 (一)、人物语言的细节描写 在众人眼里,刘姥姥是个“女清客”,是给贾母说笑解闷的对象。殊不知外表村朴粗俗的刘姥姥其实深谙人情世故,能说会道,且别说此中人所不熟悉的乡野风味,她往往能有用极简单的几句话,就把大家的兴趣转移到自己身上来。果然她的每次言谈都哄得贾府里老少主子开怀大笑,舒畅之至。她的故事大概是小说中场面最热闹、气氛最轻松的地方。不过,从小说艺术的角度看这几回,其作用绝不只是制造欢乐场面,而是要从一些细节的地方,刻画贾府,例如从食物、食具上写出贾府的奢侈无度——“一两银子一个”的鸽子蛋,经过繁复精巧工艺制作的“茄鲞”,以及“雕镂奇绝”的黄杨木套杯,“四楞象牙镶金”和“乌木镶银”筷子,无不显示出贾府在“烈火烹油、鲜花著锦”之际的气象,同时也下正是这种气象,预示了贾府日后的命运——以如此奢侈方式生活,不但在经济上是巨大负担,更必然造成家人子弟的不通事世务、一味享乐,与社会以、世人的完全隔膜。可以说,贾府主子们在尽情享受人间锦衣美食的同时,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变成了荣华富贵的牺牲品,贾府的衰落在一定程度上正是由这种种富贵荣华促成的。 在细节描写中,有时候单是一个词的运用,就能收到奇妙的艺术效果。如第四十回,写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由许多人陪同,先在潇湘馆黛玉的卧房里坐了一会儿,后来贾母说:“这屋里窄,再往别处逛去。”刘姥姥接着贾母“这屋里窄”的话茬,说:“人人都说大家子住大房。昨儿见了老太太正房,配上大箱、大柜、大桌子、大床,果然威武。…”“威武”一词极普通,人人都熟悉,人人都会用的,可极少有人用来形容房子和家具,但刘姥姥用在这里却是用得再好不过,不但准确,而且传神,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内容。刘姥姥的这番话,特别是用上“威武”这个词,是从贾母的一个“窄”字引出来的。刘姥姥作为一个从偏远农村来的贫苦人家的老妇人,她对贾府里房屋家具的感受当然同贾母完全不一样,可以说是两种身份,两种眼光,两种感受。“威武”一词用在这里,至少包含两方面的深刻含义:其一,刘姥姥是一个从农村来的没见过大世面的妇女,从来没有见过像贾府这样气派的房子和家具,因此在这些大家面前,自然地产生一种威压感。“威武”这个词,就最真实、最生动地表达了刘姥姥在此情景之下的独特

红楼梦之悲剧浅谈

《红楼梦》之宝黛爱情悲剧浅谈 摘要根基于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相爱却得不到好的结果的故事,分别从外在环境和内在性格着手,分析他们悲情产生的根源,同时穿插阐述自己对他们爱情的看法,最后对当代大学生校园爱情的看法与建议。 关键词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导致因素大学生恋爱特点恋爱观点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任是无情也动人。”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画满楼”。贾宝玉,林黛玉,这就是他们的爱情。。。古往今来,多少人为之垂泪,多少人为之惋惜。。。。 我们在同情他们的爱情悲剧的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导致他们爱情悲剧的原因。虽然外在环境是悲剧的根源,但是个人内在性格也是基本的、直接的因素,正是这内外因的结合最终导致二玉的爱情悲剧。 ——————外在环境 -毁于封建世俗 在封建王朝,谁人可以不顾“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去自由恋爱,去追求自己的幸福,特别是生在一些达官显贵家庭里的子弟,婚姻更是用来巩固他们的权利财富地位的坚实有力的手段。所以他们选择门当户对,选择谄媚高攀,选择巴结。。。 俗话说的好,世俗嫁娶,未有不重财势者。就是伟大的恩格斯也曾经说过,婚姻是一种政治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已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绝不是个人的意愿。在红楼里,荣国府日渐衰败,各种矛盾愈来愈尖锐,虽然在外人看来它依旧金碧辉煌,财大气粗,但是实质上它已江河日下,经济紧张。所以宝玉的婚姻对整个家族的振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于是整个家族对于宝玉的结婚对象作出了精心的比较:薛宝钗虽然只有母亲和兄弟,但她家依旧有财,依旧好过孑然一身、寄于篱下的林黛玉,所以贾家选择了薛宝钗,放弃了林黛玉,就在贾宝玉昏昏沉沉的时候,成功的上演了一场精彩的偷梁换柱的戏码。 荣国府门庭殷切希望贾宝玉成为中兴家族、力挽狂澜的人物,想借助他的婚姻、他的仕途来扭转家族衰落的局面。可是贾宝玉却背道而驰,他是封建社会的叛臣逆子,就像书中所写,他本来就“行为偏僻性乖张”,“古今不肖无双”,“于国于家无望”。加之又爱上了可以说是既毫无权势又身无分文的林黛玉,由于在本质上,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与家族的根本利益有着不可调和的冲突,这样的结合、婚姻无法解决正在走向衰败的贾府的政治、经济危机,甚至对它的改善起不了一丁点儿作用。更甚,这看似柔弱的林黛玉却与宝玉一样同是封

红楼梦分析(全)

《红楼梦》阅读指导讲义 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情节梳理填空】 1、石头记 女娲炼石补天,遗下一块顽石未用,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此石自经锻炼,已通灵性,因未被选中补天常悲伤自怨。一日,听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谈及红尘中荣华富贵,心切慕之,便恳求送他到?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富贵温柔乡?走一遭。二仙师见其可爱,便将它幻化缩小成一块?可佩可拿?的?通灵宝玉?,送至太虚幻境警幻仙姑处,后由神瑛侍者?携入红尘?走了一遭。不知过了几世几劫,空空道人经过这里,见石上刻着它那番经历,便从头到尾抄下,改《石头记》为《情僧录》,又由东鲁孔梅溪改名为《风月宝鉴》,最后因曹雪芹在悼红轩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分出章回,则题名曰《金陵十二钗》。 2、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黛玉前身是西方灵河岸上的绛珠仙草,宝玉的前身是神瑛侍者。神瑛侍者曾灌溉绛珠草,使其久延岁月,脱掉草胎木质,修成女体。后来神瑛侍者携带一块无才补天的顽石下凡造历,绛珠仙草为报答灌溉之恩,随之而去。决定用一生的眼泪偿还甘露之恩。故有?木石前盟?之说。 3、贾雨村与甄士隐 姑苏阊(chāng) 门外有个葫芦庙,乡宦甄士隐(谐音真事隐)居住庙旁,可怜寄居庙内的穷儒贾雨村(谐音假语存),与他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某日,贾雨村造访甄士隐,无意中遇见甄家丫鬟娇杏,以为娇杏对其有意。中秋时节,甄士隐于家中宴请贾雨村,得知贾雨村的抱负后,赠银送衣以作贾雨村上京赴考之盘缠,第二天,贾雨村不辞而别便上路赴考。 元宵之夜,甄家仆人霍启在看花灯时,不慎丢失了甄士隐唯一的女儿甄英莲(谐音真应怜)。三月十五日,葫芦庙失火祸及甄家。甄士隐带妻子投奔如州岳丈封肃,遭白眼,其岳父又是个卑鄙贪财的人,又把他仅剩的一点银子也半哄半赚地弄到自己手里。甄士隐真正走投无路了。一日,甄土隐听到了一疯跛道人的《好了歌》,顿悟人生,并为这首歌做了注解,遂与道人一起飘然而去。而他的女儿后来被人称为?呆霸王?的薛蟠强夺去,改名叫香菱。 贾雨村因甄士隐赠银之后,不料他十分得意,会了进士,先入外班,升了姑苏知府。到任时看到甄家大丫头娇杏在门前买线,晚间便传封肃前去问话。 【经典情节复述】 木石前盟 小说中的贾宝玉为石(前世是神瑛侍者),他的?通灵宝玉?是当年女娲补天之时弃在青埂峰下的一块无材补天的顽石;林黛玉是木(前世是绛珠仙草),?木石前盟?表示宝黛两人的前世姻缘:神瑛侍者以甘露浇灌绛珠仙草,使其久延岁月。在神瑛侍者下世之时,绛珠仙草为酬报灌溉之恩,也要同去走一遭,用一生眼泪还他。 【阅读研讨探究】 思考题1:在《红楼梦》第一回中,有一个癞头和尚看见甄士隐抱着女儿英莲,曾含了四句词道:“惯养娇生笑你痴,凌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此诗后两句在文中所指何事? 答:指的是在元宵佳节时霍启抱着英莲出去赏灯,将英莲丢失,在甄士隐夫妇为女儿走失悲痛欲绝之时,祸不单行,葫芦庙的和尚炸烘不小心引起大火,祸及甄家,将甄家烧成一片瓦砾,所以说在元宵之后,甄家便家破人亡,烟消火灭了。 2、在《红楼梦》第一回中,贾雨村住在甄士隐家,甄家的丫环娇杏曾无意回头看了两次,在此曹雪芹为后文埋下了什么伏笔? 答:贾雨村看见娇杏回头看了他两次,贾雨村以为她对自己有意,在贾雨村升为知府后,便娶娇杏为妾,不久贾雨村正室死去,娇杏便被扶正,并为贾雨村生下了一个儿子,从此便成为人上人,所以后文有

浅析《红楼梦》中的文学意蕴

痴言并非荒唐语 ——浅析《红楼梦》中的文学意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但凡接触过《红楼》的读者,都知道这首诗是作者曹雪芹对于整部《红楼梦》作品的创作心力的大致描述。在他看来,《红楼》中所记载的,是他自己内心底处的心酸血泪,《红楼》所传达给读者的,是作者人生浮沉的另一种折射和表象。 因而,对于这样一部反映封建社会大家族幸酸荣辱的巨著,是很值得我们运用文学理论眼光来对其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解读的。 但凡学过文学意蕴层面的人都知道,其主要是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而由于形象具有指向性和包孕性,就使意蕴层面呈现出多层次的丰富意蕴,一般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即: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和审美意蕴层。 首先,从审美意蕴层次出发来分析《红楼梦》。我们都知道,文学作品其实由多种因素所组成,而不同的文学作品也是由不同的文学因素所契合的。如意向、人物、情节、环境、语言、动作、神态……这些常常可以在我们的文学作品中被寻觅得到。它们是构成文本的最直接的要素。 而对于文本来说,最先呈现给读者的便是审美意蕴层面。它不仅是最直观的,也是最先于历史内容层和哲学意味层来剖析一部作品的先入层面。就拿曹雪芹《红楼梦》来讲,其主要是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悲剧和大观园中的

生活点滴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向我们讲述了一部封建家族的衰亡史。、 究其而论,从审美意蕴层次上来说,其实我们可以看到窥探得到的很多东西。《红楼》中大观园的绮丽奢华的美景,包括亭台楼阁、榭居径巷、花鸟山水等等,无不透露着别致的审美情趣和“仙境别红尘”的旷景;再是《红楼》中的美食、服饰、屋宇的装潢摆设和宅院布置,也给人一种高贵典雅、奢靡的感觉。 当然,以上两点皆是从“死物”出发,撇开这些,我们还能看到很多东西。 像比如说《红楼》中无处不透露着浓浓的书香之气,高雅的情操格调:题海棠诗,巧结海棠社;贾元春省亲,题赋作诗;枕霞阁作菊花诗,讽螃蟹咏等等。这些似在作者笔下拼凑成了一幅书音画卷,给人以精神上的美的享受。 另此,关于审美意蕴方面,《红楼》所展现的还远不止这些。 大家都知道,与其把此书的名字定曰《红楼梦》,还不如既定为《群芳谱》。书中,分别刻画了性格不一的各色女子,尤以“金陵十二钗”为著,有孤标傲世、才华横溢的“潇湘妃子”林黛玉,有德才兼备、圆滑处世的“蘅芜君”薛宝钗,有泼辣狠毒、精明能干的“脂粉英雄”王熙凤,还有温柔风流、性格平和的“淫妇”秦可卿……作者对于这些才貌出众、性格鲜明的女子形象的塑造,无疑是将小说那种灵动的美感,描绘得淋漓尽致,显现给人一种百花争放的状景。 不仅如此,审美意蕴的体现不仅仅只局限在了这些预设的人物和场景上面,更在于了作品所传达出的那种精神上。在小说中,我们最能够感觉到的便是贾宝

红楼梦研究综述只是分享

红楼梦研究综述

红楼梦研究综述 红楼梦是中国清代伟大的著作。从清代到现在,对红楼梦的研究就从未停止,甚至出现了“红学”。其研究涉及《红楼梦》主题、版本、作者等以及其中的衣食住行、人物形象、诗词歌赋等各个方面。现将其部分整理如下: 一.研究热点综述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红楼梦学术研究总的有以下新热点: 1.红楼梦的作者是谁?红楼梦问世以来一直未署明作者之名。四川联合大学中文系张放教授发表了一个标新立异的论断:《红楼梦》作者不是曹雪芹,而是墨香,即脂砚斋。近几十年来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对《红楼梦》原始作者的探讨更加具体化,有说是曹颊的,有说是“竹村”的,有说是脂砚斋的,有说是曹渊的;也有人认为《红楼梦》的原始作者应是曹雪芹的二伯父曹硕。根据胡适的研究,明确了以下观点:第一、《红楼梦》的著者是曹雪芹;第二、曹雪芹是正白旗人,曹寅的孙子,生于富贵之家,身经繁华之所,会作诗也能作画;第三、曹寅死于康熙五十一年,曹雪芹生于此时;第四、曹家极盛时办过四次接驾;第五、《红楼梦》一书是曹雪芹破产倾家之后,在贫困中作出的,著书大概在乾隆初年到乾隆三十年左右,书未完而曹雪芹死了。胡适的考证意见代表了主流红学的意见,《红楼梦》第一页有一句话“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这句话是胡适认为曹是《红楼梦》作者的主要依据。但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似乎是编辑工作,并非原创。曹雪芹在曹家遭查检破败时仅十二岁,要理解曹家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是不可能的,可能有一个红楼梦的原创稿,而这原创可能就是曹家的人,后来经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进行编辑整理成为了这部宏著。

2.关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生辰,有多种说法:1715、1724、1716、1718、1719、1720、1 723。各种说法各持论据,争执不清。但主要争论的有两种,其一为康熙五十四年说。确认曹雪芹是曹颇遗腹子,就确定了他的生年。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初七日曹颗上代母陈情折说:“奴才之嫂马氏,因现怀妊孕已及七月。”三个月后生子即雪芹,他的生年便解决了,他是康熙五十四年(1715)六月降生的。其二是雍正二年说,周汝昌在《红楼梦新证》第五章《雪芹生卒》中,根据自己曹雪芹卒于癸未年的观点,又据敦诚《挽曹雪芹》.‘四十年华付杳冥”的诗句,上推四十年,得出曹雪芹生于雍正二年(1724)。另外,吴新雷曾提出康熙五十年说。他在《<朴村集>所反映的曹家事迹——兼考曹雪芹的生年和生父》(1981年《红楼梦研究集刊》第6辑)中认为,据张云章《闻曹荔轩银台得孙却寄兼送人都》,其“‘得孙诗’中的孙子就是曹雪芹,他于康熙五十年十一月初在北京出生,康熙五十一年春随曹寅到南京,至雍正五年十二月家破时已17岁。”1991年第4辑 《红楼梦学刊》发表李春祥《(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兼评“自传说”》,也论证了“雪芹生于康熙五十年”,最后享寿52岁。 3.通州墓石是不是曹雪芹的墓碑: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于一九九三年出土曹雪芹“墓石”,碑上写着“曹公讳霭墓壬午”。2005年5月8日,《解放日报》发表一篇冯其庸、曹可凡的文章,“坚信不疑”认为农民李景柱前一年发现的曹雪芹墓石是真的,“确凿无疑”地证明了曹雪芹死于“壬午除夕”(1883年2月12日)。但是中国姓曹名霭的人有几万人,况且也没有文献或其他资料说明曹雪芹到过张家湾,所以墓石并不一定真正是曹雪芹之墓碑。

浅析《红楼梦》的时代价值

浅析《红楼梦》的时代价值 摘要 “红楼梦”自清朝中期问世以来,已有200多年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底蕴,一方面,以其无穷的魔力吸引一代又一代表文学爱好者对红学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同时,《红楼梦》也是一部具有传奇色彩的文学著作。 关键词:红楼梦;中国文化;时代价值

目录 摘要 ...................................................................................................................... I 关键词:红楼梦;中国文化;时代价值............................................................... I 一、绪论 (1) 1.1研究的背景 (1) 1.2研究的意义 (1) 二、红楼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 2.1《红楼梦》与中国“仕”文化 (2) 2.2《红楼梦》与中国“诗词”文化 (2) 2.3《红楼梦》与中国“面子”文化 (2) 三、红楼梦的时代价值 (3) 3.1《红楼梦》的文学价值 (3) 3.2《红楼梦》的历史和社会价值 (3) 3.3《红楼梦》的艺术价值 (3) 总结 (4) 参考文献 (5)

一、绪论 1.1研究的背景 在当代红学的研究过程中,《红楼梦》对我国现阶段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使得红学成为了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并得以不断的发展,因红学文化的广泛传播,受到了国人极大的追捧,使得国人的文化水平得到极大的提升,因此,红学的研究主题和研究的媒介也在相应的发展转变,同时,因红学的广泛传播使得其在当代的价值上存在诸多的问题也随之出现。 1.2研究的意义 研究的意义在于人们从自我回答中找到终极问题。在人们找寻其存在的终极意义的过程,在人们讨论传统思想的艰难过程,人们可以从《红楼梦》中找寻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也许答案对该问题的提出者的价值是唯一性的,但每一个提问者可以从中找到其所需的慰藉。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也不管市场经济发生怎么样的变化,还是计划经济,每民族以及各民族的文化都未曾发展任何的转变,即使社会的趋势对文化有一定的决定性,但民族文化的构成却是根深蒂固在民族文化的根基之中。

2021年浅论红楼梦的悲剧意义

内容摘要 欧阳光明(2021.03.07) 对于《红楼梦》的悲剧意义,一般的论述思路都是由个体联系整体,本文也是分别通过“人的悲剧”、“人生的悲剧”、“家的悲剧”、“社会的悲剧”来分析作品的悲剧意义,从而印证整部悲剧的必然性。 在论述“人的悲剧”时,是以尤三姐和晴雯作为例子,提出封建礼教通统治与束缚下悲剧的必然性,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坚持真我,但最后都逃不过悲惨的结局; 用贾宝玉的不作为和王熙凤动机不纯的作为为例论述《红楼梦》反映的“人生的悲剧”,在论述悲剧命运的必然性的同时,为后面的论述做了铺垫; “家的悲剧”的必然性,不止在于贾家上下的骄奢生活,更是因为人与人之间没有“爱”,贾府众人的生活目的只是为了满足一己私欲,却全然不顾“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道理,致使盛极一时的家族最终败落; 作为一部优秀的小说,曹雪芹笔下的贾府完全是封建王朝氏族的缩影,是客观显示封建社会必然走向没落的写照,全文通过《红楼梦》悲剧意义的研究,来印证悲剧发生的必然性,同时,可以体会到作者“一把辛酸泪”那对于家道没落的悲泣和“谁解其中味”那无法改变结局的无奈。充分肯定了《红楼梦》的艺术价值与魅

力,是真正地悲剧中的悲剧。 《红楼梦》的悲剧意义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璀璨的明珠,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真正的悲剧小说,无论我们对于《红楼梦》做出怎样的研究和评价,出于对曹雪芹及这部作品的尊重与认同,我们要将它作为一部悲剧小说来看待,所以,研究《红楼梦》的悲剧意义,首先,要对这部小说有较全面的认识 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红楼梦》,原名《石头记》,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典型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它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并以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凄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在中国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会图景、建筑金石等各领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达到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还是一部拥有很高成就的文学作品。首先,是写实题材的成熟认识,这是对世情小说写实精神的重要贡献。第二,是典型化人物的最终完成,个性与共性高度统一。“王熙凤”的形象定位借鉴了“潘金莲”的形象描写手法,但王熙凤的形象更丰满,更立体。完全可以与安娜*卡列丽娜相提并论。第三,叙事艺术的最高成就,它不仅将限知叙事的比重和深度达到较高的程度,而且在处理全知与限知叙事的关系上,也取得了极为成功的经验。

论《红楼梦》政治主题思想 文档

论《红楼梦》政治主题思想 西南大学:谢远锋 摘要: 毛泽东主席说:“《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历史小说,深刻揭露了《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红”是一部具有鲜明政治倾向的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中心,而宝、黛爱情是建立在共同反对封建主义人生道路的基础上,带有更其鲜明的叛逆性质,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丑恶…… 随着阅历的增加,经过反复阅读之后,总觉得《红楼梦》的主题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可能有不少红学研究者要站出来指责,我却管不了那么多,《红楼梦》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学术空间,不应该是那几个人说了算才对。“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嘛。当然,《红楼梦》有多个层面:政治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学的、哲学的、道德的……我就其中一点来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当日所有之女子……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亦可使闺阁昭传……”这个“闺阁昭传”很重要呀!这就说明该书的主题是为众女子鸣冤叫屈的。书中的众女子“无一不冤”,可以说各有各的冤屈! 就拿全书第一个出场的女子——甄英莲来说吧,她是甄士隐的独生女,“生得粉妆玉琢,乖觉可喜”,父母爱如掌上明珠,但被人贩子拐走卖与他人作奴作妾,最后惨死,“平生遭际实堪伤”,甄英莲真的是“真应怜”,命运最为悲惨。大家说冤不冤? 林黛玉、薛宝钗空有“停机德”和“咏絮才”,最终的结局是那么的冷落与凄苦……难道她们不冤? 元春的判词是:“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深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元春“辨”了二十年,以没辨明“是”与“非”,虽贵为妃子,却死于非命,这就是元春大小姐的悲剧,真死得冤! “金闺花柳质”的迎春,却嫁了忘恩负义的凶恶丈夫孙绍祖,一年就被折磨而死,冤否? “才自精明志自高”的探春,却因“庶出”而遭歧视,后远嫁海隅,“清明啼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只能在梦中见到亲人。探春犹如断线的风筝,一去不返,冤!

浅谈《红楼梦》中的人生和人性

浅谈《红楼梦》中的人生和人性 禄丰一中李国平 【摘要】“文学即人学”,伟大作品对人生和人性的表露总是真实而深刻的,这就是文学经典长盛不衰的原因。读者通过阅读小说,感知小说中主要人物个性特点,从人物个性特点中获得了对小说中人生与人性的统一认识,从而让读者获得最大的阅读效果,同时得到了心灵上的愉悦。 【关键词】小说、红楼梦、人物、人生、人性 “文学即人学”,伟大作品对人生和人性的表露总是真实而深刻的,这就是文学经典长盛不衰的原因,被鲁迅先生定位于“人情小说”的《红楼梦》更是如此。 一、相似的人生感受 虽然红楼儿女所处的时代离我们确实久远了,现代读者有不同于他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态,但红学家吕启祥说:“这并不妨碍人们阅读作品时油然而生的一种亲切感、认同感,就如宝黛初会时感到似曾相识、故友重逢一般。这里不是指对故事的熟悉,而是指透过故事所传达出的人生感受的切己和普泛。”[1] 比如,贾宝玉在精神上的极端孤独感。宝玉是贾府长辈寄予厚望的继承人,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他除了感到家人的约束使自己“一点儿做不得主”之外,并没有感到由此带来的幸福和愉悦。宝玉从小的言行就不被人理解,周岁“抓周”,这个孩子其它东西一概不取,只抓了些脂粉钗环,父亲因此大怒,断言他“将来酒色之徒耳”;母亲称他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府中小厮评价他“成天家疯疯癫癫,说的话人也不懂,干的事人也不知”,是个“外清而内浊”的糊涂虫;宝玉最钟爱的姐妹们,像宝钗、湘云这些人,常嫌他不思进取,劝他要

立身扬名。宝玉在世人眼里,就是个“行为偏僻性乖张”的异类。在这种极端的孤独中,唯有林黛玉能够理解和包容他,成为他唯一的知己,这也促使他爱情的天平向黛玉倾斜,并且终生不渝。 贾宝玉这种极端孤独感,我们从“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屈原身上,从“世人皆欲杀”的李白身上,从“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岳飞身上,从“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辛弃疾身上,都能发现。观之今人,那些锐意改革但遭遇重重阻力的政治家,那些勇曝行业黑幕但从此难以在圈中立足的良知者,那些青春叛逆常被父母亲朋批评指责的年轻人,甚至于我们自己,在某时或某事上,也都会产生如宝玉般的孤独感。 再如,使宝黛产生心灵共振的青春易逝、生命匆促感。整部《红楼梦》可以说就是一部青春的挽歌,其中尤以心灵敏感的宝黛感受得最为深切。“黛玉葬花”一节,林黛玉流泪咏叹的《葬花吟》表达的就是这一主题:“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当宝玉听到这些伤感的语句,“不觉恸倒在山坡上”,想到“林黛玉的花容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则自己又安在哉?……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这种人生须臾、世事无常的哀感引起了宝黛二人的心灵共振,也引发了我们读者的心灵共鸣,因为这是人类生命中共有的惆怅。这种惆怅我们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的喟叹中,从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赋诗中,从莎士比亚那“时间会刺破青春表面的彩饰,会在美人的额上掘深沟浅槽”的感慨中,都能找到。 还有,贾宝玉所经历的人世沧桑感。宝玉是个博爱多情的人,但他

高一作文:浅析《红楼梦》中的女性悲剧

高一作文:浅析《红楼梦》中的女性悲剧 鲁迅说:“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巨着《红楼梦》就是这样一曲封建制度下女性哀婉的悲歌。 《红楼梦》以宝玉和表妹黛玉、表姐宝钗三人之间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要线索,展现了一幅封建大家族由兴而衰,直至灭亡的历史画卷,对封建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揭露批判。 《红楼梦》不仅写出了封建大家族的悲剧命运,更具有深刻意义的是它还写出了封建制度下女性的各种不同的悲剧,曹雪芹用她们的泪水酿成了清香甘冽的艺术之酒“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文中的女主人公林黛玉,美丽聪慧,由于从小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形成了孤僻清高敏感多疑的性格,别人眼中“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大观园,在她眼中却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一座愁城,无奈最后落了个“冷月葬诗魂”的悲剧。作为林黛玉对立面的薛宝钗,她言行举止恪守封建礼教,蕙质兰心,堪称大家闺秀之典范,只是,她与宝玉的婚姻是封建制度下的一杯苦酒,“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到底是什么东西使这些诗一般优美的女性枉送性命? 我带着这个问题去探究、去询问。“是封建制度、封建礼教

害死人!”我定睛一看,是曹雪芹曹老先生,他鬓发已染秋霜,全身佝偻,坐在山上的茅屋里,外面雪花纷飞,他烤起火炉,正写着作《红楼梦》。是呀!如若不是封建社会,宝玉、黛玉这对鸳鸯又怎会被无情地棒打,宝钗又怎会更香长伴,还有青春守寡的湘云、李纨,远嫁的探春,出嫁不到一年就被丈夫折磨而死的迎春,青灯缁衣长伴的惜春,早逝的王熙凤、元春,上吊缢死的秦可卿、鸳鸯,……她们是“薄命司”上注定没有好结果的人。 这时,我听见水边有一凄凉的声音,原来是跳井而死的金钏儿,她身着一身朴素的衣装,用麻布做的衣服逝去眼角的泪。“我只不过是和宝玉开了两句玩笑,王夫人就骂我是‘下作的小娼妇’将我逐出院子,把我给逼死了!……” 接着,我又看到了“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晴雯,她脸色苍白,用微弱的声音抽噎着说:“我只不过生的好看一点,伶俐一点,太太就一口死咬定我是个狐狸精,最后导致我抱恙而死!……” 真是“游幻镜迷指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只是那青春年少,只落得梦里花落满苑残! 读《红楼梦》,就是聆听一部封建社会里唯一赞美女性、颂歌女性的大合唱; 读《红楼梦》,就是品尝作者那隐藏着“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春秋笔法;

论《红楼梦》的悲剧世界

论《红楼梦》的悲剧世界 关键字:红楼梦,结局之悲,家族之悲,人物之悲 摘要:红楼梦的结局历来备受人们的亲睐,其结局的悲剧也是争论不休的,由 于《红楼梦》的章节失传,古本和高鹗续本的一些差异,也是越发的引人进行深入的研究。《红楼梦》里面写了许许多多的故事,悲剧色彩浓厚。写作手法精妙。让人爱不释手。 《红楼梦》是伟大作家曹雪芹倾注毕生心血浇灌和培育而成的一朵奇葩,它是曹雪芹在自己的家族经历了兴盛衰败后的对人生、社会的一种独到感受、体会和理解。这也是曹雪芹对当时社会的不满的抨击。 二百多年来,人们对这部千古杰作的思想主旨的探讨,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言人人殊,莫衷一是。如“爱情说”、“色空说”、“情场忏悔说”、“掩盖说”、“正反说”、“政治历史小说说”、“封建家族衰亡说”、“反封建说”、“青年女子悲剧说”、“双重悲剧说”、“后继无人说”以及“多重主题说”等等,真是令人眼花缭乱。 大家知道,一般比较著名的作品,它所包含的内涵就越是丰富。读者的见解也是非常多的,不同的人的见解的差距也很大。对此,鲁迅先生就曾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讨论虽然众多,但大多围绕着一个字:悲。《红楼梦》描述的是一个悲剧世界,其悲有三:故事结局悲、家族结局悲、人物结局悲。 一,故事结局之悲 《红楼梦》从整体看描写的是一个大的故事,故事的结局囊括了家族的结局和人物的结局。从一个整体的角度来看,《红楼梦》描述的是一个大家族因为社会元素由兴到衰,人物因为家族原因有喜道悲的过程。 《红楼梦》描写了各种各样的悲剧,而各个悲剧又构成《红楼梦》整个的大悲剧,因而《红楼梦》整部书都充满悲剧气氛。从第一回甄家的衰败,就预示了后来贾府的衰败。这种悲剧气氛在甄士隐和贾雨村这两个全书最早出场的人物身上都有所体现,并且,这两个人物本身都是悲剧性的。比如,第一回在甄士隐家还很富足的时候就笼罩着一层悲剧气氛,书中说士隐“如今年已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这从当时“人丁兴旺”的角度来看,甄家已显出后继无人的荒凉景象来了,几偏又遇上一僧一道说了些“疯话”,就更觉不祥。后来,甄家遭火灾败落,甄士隐落了个出家的结局。甄家的这个悲剧,全面预示了贾府的悲剧,甄(真)就是贾(假)、贾(假)就是甄(真)。 甄士隐和贾雨村这两个人物,一个出家,一个为官,走的是两条人生之路,这是由他们各自的性格决定的,这从他们对待未来的态度上便可见出:一个是感觉“无聊之甚”,欲“消此永昼”;一个则是“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的忧心忡忡。一道一儒,两种人生态度判然可见。这两种人生态度是中国古代文人对待人生的

《红楼梦》悲剧的必然性的现代分析

《红楼梦》悲剧的必然性的现代分析 《红楼梦》中塑造了一些形象个性怪异的人物,宝玉的放荡不羁,又惜香怜玉感情细腻;黛玉寄人篱下的忧伤又情感自闭;宝钗的才华横溢却又工于心计……这些个性人物形像寓言般的象征着人生的孤独、恐惧、痛苦、绝望,暗示着作者隐秘的人生经验。许多文学杰作的出现,背后都有作家痛苦的人生经历。托尔斯泰认为:“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②托尔斯泰:《艺术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47页。 作家、艺术家的不同凡响之处就在于此。他们不仅对于社会、人生有敏锐的感受和领悟,而且能通过经验的内省使之强化、深化、升华,开掘出其中所蕴含的普遍的意义,并以独特的形式将其艺术地传达出来,构成完整的艺术时空,生成全新的艺术形象系统。正如杜勃罗留波夫所说的:“艺术家用他那富于创造力的感情补足他所抓住的一刹那的不连贯,在自己的心灵之中,把一些局部的现象概括起来,根据散见的特征创造一个浑然的整体,在看来是不相连续的现象之间找到活的联系和一贯性,把活生生的现实中的纷纭不同而且矛盾的方面融合而且改造在他的世界观的整体中。”③杜勃罗留波夫:《逆来顺受的人》,《杜勃罗留波夫选集》第二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版,第454页。 一、痛苦的人生反思形成了《红楼梦》人物性格的悲剧 新型个体性格是其超越自身悲剧的一种再现。《红楼梦》张扬一种独立、特殊的新型个体人格。要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这些悲剧的深层内涵,则必然要探讨曹雪芹及其笔下的人物形象,特别是贾宝玉的悲剧心理和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他是作者的心的体现。《红楼梦》中着力刻画着一块石头,是无才补天的顽石在人世间的传记。这块顽石其实就是贾宝玉的化身,他经历了“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爱情婚姻悲剧,目睹了“金陵十二钗”等女儿的悲惨人生,体验了贵族家庭由盛而衰的巨变,从而对人生和尘世有了独特的感悟,这些不禁让人将贾宝玉与曹雪芹联系起来,正如鲁迅所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东方出版社 2003 年 8 月 1 日版,第 24 篇我们再研读全文,全书以贾宝玉为轴心,以他独特的视角来感悟人生。前五回,以宝玉的来历为中心扼要地介绍了天上的太虚幻境和尘世的荣宁两府,《好了歌》、“护官符”和《红楼梦十二支曲》又隐示着贾宝玉所经历的三重悲剧,作家的寓意和人物的命运巧妙地隐伏其中。这些让我们自然而然的又回到曹雪芹自身的多舛命运。 贾宝玉以“出家做和尚”作为《红楼梦》全本的大结局,笔者认为对贾宝玉这一悲剧处理岁然并非完全出自后续者主观愿望,但却是前八十四伏笔的结果,是贾宝玉这个只以“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为座标的情感世界在情节发展中水到渠成的。这就是雪芹笔下的特殊的人物性格。它的最大长处是真实地回到了他自己。宝玉是个品性独特的公子哥儿,生于“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的贾府。作者为强调宝玉的独特性,说他一生下来就有异秉:刚一落地,嘴里就衔着一块五彩晶莹的玉物,上面还有许多字迹,宝玉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