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生产部门总产出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反映我国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总量指标主要有社会总产出、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等。
一、社会总产出(一)含义社会总产出也称总产品。
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如一年)内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当以货币表现时,即为全部生产活动成果的价值总量。
这里所说的全部生产活动,即包括物质生产部门的生产,也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的生产。
社会总产品就是这两大部门产品之总和,其产品形式,既有实物形态的货物,也有不具实物形态的各种服务或劳务。
物质生产部门的总产出,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物质生产的总成果。
它包括货物和直接为货物提供的运输、仓储、供应与销售等有关服务,其价值总量即社会总产值。
社会总产值从使用价值角度看,包括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从价值角度看,包括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转移价值和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包括工资、利润、税金和利息等)。
可见,社会总产值的价值构成即C十V十M。
国民经济中的物质生产部门是指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和商业(包括饮食业和物资供销业)社会总产值即为五大物质生产部门总产值的总和。
非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其产出成果的价值表现称为服务总值或劳务总值。
由此可见,全社会总产出=社会总产值+服务总值(或劳务总值)(二)工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是工业统计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项指标,总产值指标出现错误将影响工业增加值、增加值率、工业产销率等综合指数计算的准确性,因此应重视产值的计算。
1.工业总产值的定义工业总产值是以货币表现的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生产的工业产品总量。
根据计算工业总产值的价格不同,工业总产值又分为现价工业总产值和不变价工业总产值,不变价工业总产值是指在计算不同时期工业总产值时,对同一产品采用同一时期或同一时点的工业产品出厂价格作为不变价,又称固定价格。
采用不变价计算工业总产值,主要是用以消除价格变动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工农业产品价格水平的变化,国家统计局先后四次制定了全国统一的工业产品不变价格和农业产品不变价格,从1949年到1957年使用1952年工(农)业产品不变价格,从1957年到1971年使用1957年不变价格,从1971年到1981年使用1970年不变价格,从1981年到1990年使用1980年不变价格,从1991年开始使用1990年不变价格,从2001年开始使用2000年不变价格。
常用经济名词解释

常用经济名词解释1、宏观调控:是国家对国民经济总量进行的调节与控制,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
在中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宏观调控主要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汇率等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以及行政手段。
2、扩大内需:就是在生产相对过剩的情况下,调整经济结构(包括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拓宽国际市场。
培育消费热点,以拉动经济的增长。
简言之,就是通过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
扩大内需必须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正确的消费政策。
3、经济周期:也称商业周期、景气,它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
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是国民收入或总体经济活动扩张与紧缩的交替或周期性波动变化。
过去把它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现在一般叫做衰退、谷底、扩张和顶峰四个阶段。
4、社会总产值: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以货币表现的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和商业(包括饮食业和物资供销业)五大物质生产部门的总产值之和,也称社会总产品。
它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物质生产总成果的重要指标。
它与国民生产总值不同之处在于,除了理论基础不同外,计算的范围和方法不同。
社会总产值是包括物耗在内的社会产品的总价值,而国民生产总值只是新增加的价值。
社会总产值只包括物质生产部门,而国民生产总值则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在内的国民经济各个部门。
5、GNP:英文Gross National Product的缩写,也就是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住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年或季)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
一个国家常住机构单位从事生产活动所创造的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在初次分配过程中主要分配给这个国家的常住机构单位,但也有一部分以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该国的非常住机构单位。
常用经济术语和统计指标解释

常用经济术语和统计指标解释1.国生产总值(GDP)指一个国家(地区)领土围,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所生产和提供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从生产角度说,它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之和;从分配角度说,是这些部门的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和固定资产折旧等项目之和;从使用角度说,它是最终用于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增加流动资产以及净出口的产品和劳务。
2.总产出指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生产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的总和,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经营活动的总成果,即社会总产品。
包括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总产出。
3.中间投入指一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消费和使用的所有原材料、燃料动力和各种服务的价值。
3.增加值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后的余额,反映一定时期各部门、各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也就是本部门、本单位对国生产总值提供的份额。
4.国民生产总值(GNP)等于国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净额和财产收入净额(来自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红利、利息、地租等财产收入扣除支付给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的余额)之和。
5.世界上通行的三次产业划分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
它是世界上通行的产业结构分类,但各国的划分不尽一致。
6.中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第一产业: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气、热水、煤气)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由于第三产业包括的行业多,围广,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门: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
具体又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
国民经济中的几点术语

1、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定义和主要区别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指标。
它们都是核算社会生产成果和反映宏观经济的总量指标。
但因其计算口径不同,二者又有所区别。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映所有常住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
所谓常住单位,是指在一国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
所谓生产活动包括三次产业在内的所有行业和部门。
在价值形态上它等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的增加值之和。
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指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等)总和价值。
本国常住者通过在国外投资或到国外工作所获得的收入(称之为从国外得到的要素收入),应计入本国国民生产总值。
而非本国国民在本国领土范围内的投资或工作所获得的收入(称之为支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则不应计入本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去。
因此,国民生产总值可以用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本国常住单位从国外得到的净要素收入(从国外得到的要素收入-支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
更直观地讲,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从国外获得的劳动报酬、投资收益(包括红利、股息和利息等)的净额。
即: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
国民生产总值是“收入”的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主要区别,前者强调的是创造的增加值,它是“生产”的概念,后者则强调的是获得的原始收入。
一般讲,各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二者相差数额不大,但如果某国在国外有大量投资和大批劳工的话,则该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往往会大于国内生产总值。
2、计算国内生产总值(GDP)有哪几种方法?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有三种:(1)生产法:是从货物和服务活动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总产品入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
即: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2)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的收入角度对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
经济学名词

1、通货即是流通货币,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充当一般等价交换物,包括纸币、铸币等有形实体货币和信用货币。
2、通货膨胀(Inflation)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
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供远小于求)。
3、通货再膨胀政策,通常可以理解为政府通过信贷、财政等手段向金融和经济领域注入超过常规的资金、货币等,以求造成正的物价、防止通货紧缩等。
4、通货紧缩(deflation) :当市场上流通货币减少,人民的货币所得减少,购买力下降,影响物价之下跌,造成通货紧缩。
长期的货币紧缩会抑制投资与生产,导致失业率升高及经济衰退。
对于其概念的理解,仍然存在争议。
但经济学者普遍认为,当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连跌三个月,即表示已出现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就是产能过剩或需求不足导致物价、工资、利率、粮食、能源等各类价格持续下跌。
5、利率又称利息率。
表示一定时期内利息量与本金的比率,通常用百分比表示,按年计算则称为年利率。
其计算公式是:利息率= 利息量÷ 本金÷时间×100%6、外汇是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凭证。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外汇的解释为:外汇是货币行政当局(中央银行、货币机构、外汇平准基金和财政部)以银行存款、财政部库券、长短期政府证券等形式所保有的在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使用的债权。
包括:外国货币、外币存款、外币有价证券(政府公债、国库券、公司债券、股票等)、外币支付凭证(票据、银行存款凭证、邮政储蓄凭证等)。
7、汇率亦称“外汇行市或汇价”,是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调节杠杆。
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是以一种货币表示另一种货币的价格。
由于世界各国货币的名称不同,币值不一,所以一国货币对其他国家的货币要规定一个兑换率,即汇率。
8、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定义和主要区别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指标。
环境约束下的内生经济增长

《商场现代化》2012年9月(下旬刊)总第696期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工业化快速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环境却因大量的工业和生活污染而恶化。
我国的经济增长呈现出了高消耗、高污染的特点。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罗默为首的经济学家建立了内生经济增长模型。
随着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与完善,经济学家开始将环境、资源等因素引入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考察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关系。
本文通过运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将环境污染内生化,对经济增长和环境的关系进行定性考察,正确评估我国的经济增长情况以及环境污染问题。
二、模型描述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长期的经济增长过程具有稳态特征,即长期增长过程中所有的变量增长率都是常数。
因此,本文的分析都假定增长是稳态的。
(1)生产函数假设生产函数是柯布-道格拉斯形式,并省略时间下标,考虑加入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和环境污染。
这样,公式表示如下:Y=AK α(BL M )1-αz (1)其中,A 表示生产参数;0<α<1;K 表示物质资本;B 表示知识技术创新;L M 表示参与知识技术创新的劳动力;z ∈[0,1]表示污染排放密度,用来衡量已有技术的不清洁程度,它可作为生产要素,因为环境管制越宽松意味着更多更不清洁的生产技术被采用。
L M =uL(2)其中,u 表示投入技术部门的劳动力比例,L 表示劳动力总量。
(2)物质资本积累物质生产部门的总产出主要用于三个部分,一是社会消费C ,二是用于增加资本存量,三是用于治理污染的投入。
因此,物质资本积累公式为:K .=Y -C -aK(3)其中,K .表示物质资本积累;C 表示社会消费;a 表示污染治理投入占资本存量的比例;K 表示物质资本存量。
由于物质资本的折旧不影响平衡路径上的增长率,因此,这里就不对其加以考虑。
(3)知识技术存量积累罗默认为新技术的产生是建立在相关投入(主要是人力资本投入)和已有的知识技术存量基础上的。
主要国民经济核算指标

主要国民经济核算指标1.总产出:核算期内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包括本期生产的已出售和可供出售的物质产品和服务、在建工程以及自产自用消费品和自制固定资产价值。
总产出等于中间投入与增加值之和,按生产者价格计算。
2.中间投人: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换的非耐用物质产品和服务价值。
记入中间投入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与总产出相对应的生产过程所消耗或转换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二是本期消耗的不属于固定资产的非耐用品。
中间投入分为物质产品投入和服务投入。
3.增加值: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后的差额,反映生产单位或部门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
增加值包括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四部分,但非营利生产单位的增加值没有营业盈余。
4.固定资产折旧:核算期内为补偿生产活动中所耗用的固定资产而提取的价值,反映固定资产存量在生产过程中损耗或转移的价值,包括基本折旧和大修理折旧。
行政事业单位的办公用房及其他固定资产和居民住房参照一定折旧率进行虚拟计算。
固定资产折旧原则上应按其资产的重置价格估价。
5.劳动者报酬:常住单位在生产过程支付给劳动者的全部报酬。
包括三部分,一是货币工资,生产单位直接支付给劳动者的各种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等;二是实物工资,即生产单位以免费或低于成本价提供给劳动者的各种物品和服务,以及居民自产自用的消费品等;三是社会保险,指单位为劳动者直接向政府和保险部门支付的待业、退休、养老、人身、医疗、家庭财产等保险金,这些付款不论何时实际支付给劳动者,都应记入本期的劳动者报酬。
6. 生产税净额:各部门向政府支付的生产税与政府向各部门支付的生产补贴相抵之后的差额。
7.生产税:政府向各部门征收的有关生产、销售、购买、使用货物和服务的税金,记入各部门生产费用。
生产税有四种形式,一是含在货物和服务价格中的、由生产者直接向政府缴纳的税金,如产品税、营业税、增值税、农牧业税、车船使用税、房产税、屠宰税等;二是不含在货物和服务价格中而由购买者直接缴纳并由生产者代征的税金,如牲畜交易税、集市交易税、关税、进口税、特别消费税等;三是从专营专卖活动所获得的利润中上缴政府的专项收入和利润,如烟、酒等商品的专项收入;四是依照规定向政府支付的有关规费。
常用经济术语和统计指标解释

常用经济术语和统计指标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个国家(地区)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从生产角度说,它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之和;从分配角度说,是这些部门的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和固定资产折旧等项目之和;从使用角度说,它是最终用于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增加流动资产以及净出口的产品和劳务。
2.总产出指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的总和,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经营活动的总成果,即社会总产品。
包括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总产出。
3.中间投入指一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消费和使用的所有原材料、燃料动力和各种服务的价值。
3.增加值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后的余额,反映一定时期内各部门、各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也就是本部门、本单位对国内生产总值提供的份额。
4.国民生产总值(GNP)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净额和财产收入净额(来自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红利、利息、地租等财产收入扣除支付给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的余额)之和。
5.世界上通行的三次产业划分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
它是世界上通行的产业结构分类,但各国的划分不尽一致。
6.中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第一产业: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气、热水、煤气)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由于第三产业包括的行业多,范围广,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门: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
具体又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计算内容 工业总产值的内容包括成品价值、 工业性作业价值、自制半成品、在制品 期末期初差额价值。 (1)成品价值是指本企业在报告期 内已完成全部生产过程,经检验、包装 入库的产品价值。 (2)工业性作业价值指企业在报告 期内生产的以生产性劳务形式表现的产 品价值。也称为对外加工费收入。
(3)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 价值。是指企业在报告其内经过一定生产过 程,但尚未完成生产过程仍需继续加工的中 间产品的价值,即报告期自制半成品、在产 品期末余额减去报告期自制半成品、在产品 期初余额后的差额价值。
幼畜的增长增重产值 =∑(各年龄组的年末幼畜头数×各年龄 组的增长价格) 各年龄组的 增长价格=本年龄组 前一年龄组 幼畜价格 - 幼畜价格 (3)成畜应转为固定资产(役畜、产品 畜),就不再计算增长增重产值。
(4) 生长期较短的小牲畜,一般将它 们的繁殖、增长、增重混合计算产值。 (5) 对于当年屠宰和净调出的牲畜, 按头数乘以全价计算其产值, (6) 对当年存栏净增加头数的产值, 因其总头数中大、小均有,所以按当年 存栏净增加头数乘以相应品种的全价折 半来计、社会总产值,也称社会总产品, 是指以货币表现的各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 时期内生产的社会产品总量。 包括: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 运输邮电业和商业(包括饮食业和物资代 销供销业)等五大物质生产部门的总产出。 它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物质 生产总成果。
• 农作物种植业,包括粮、棉、油料、 糖料、麻类、烟叶、蔬菜、药材、瓜类 和其他农作物的种植,以及茶园、桑园、 果园的生产经营。 • 种植业产值=∑(各产品产量×价格) 包括(1)粮食、经济作物的主产品; (2)秸秆、麦秸、薯藤等副产品。
牧业、渔业产值计算
牧业产值包括大、小家畜的繁殖、 增长和增重;家禽饲养;活的畜禽产品; 其他动物饲养和狩猎等五项产值。 其中(1)家禽饲养产值、活的畜禽产 品产值、其他动物饲养产值及狩猎产值, 均按产量乘以单价计算。 (2)大牲畜繁殖仔畜头数乘以仔畜价 格计算。
2、社会总产值的构成
指标 价值构成 实物构成
总产值
C1+C2+V+M
全部消费资料和全部生产资料
增加值
C1+V+M
V+M
净产值
全部消费资料与扩大再生产的生产 资料,用折旧购买的固定资产(社 会最终产品) 全部消费资料与扩大再生产的生产 资料(社会净产品)
(二)社会总产值指标的作用和局限性 1、社会总产值指标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 (1)社会总产值反映了物质生产部门生产的总 成果。 (2)反映了各物质生产部门之间的经济技术联 系。因为社会总产值实际上是物质生产部门生产的社 会产品周转额,它包括了转移价值部分,而转移价值 正体现着各个生产部门再生产消耗和补偿的经济联系。 (3)社会总产值是进行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的 基础资料之一。
物质生产领域内周转额
(二)农业总产值 1、概念: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重要的物质 生产部门之一。从事植物的栽培和动物的饲 养,从而取得植物性和动物性的产品的物质 生产部门。 农业总产值是指以货币表现的一定时期 内农、林、牧、渔四业全部产品的总量。反 映这个时期内农业生产的总规模和总成果。
2、计算原则: 用“产品法”计算农业总产值,就是 指 按全部农业产品产量来计算农业总产值, 不扣除本期生产又用于本期生产消耗的农 产品。
3、计算内容 • 目前农业总产值的计算公式为: 农业总产值=种植业总产值 +林业总产值 +牧业总产值 +渔业总产值 +其他农业产值 +农、林、牧、渔业服务业产值
按“产品法”计算,农业总产值的计算公式 还可以表示为: • 农业总产值 • =∑(农产品当年实际总产量 • ×该种农产品的价格)
种植业总产值计算
(2)工业总产值所包括的产量范围 工业总产值所包括的产量范围应为 本期劳动消耗量所生产的全部产量, 包括:本期所生产的成品、半成品和 在制品。 而非本期生产的产品价值,则不计 入工业总产值。
(3)工业总产值的计算应与产品的物质形 态相适应。 按其形态分为工业实物产品和工业性作业两 类。 工业实物产品是指工业生产活动的结果表现 为具有新的使用价值和新的实物形态的产品。如 用棉花织成的布、将钢材制成的机械设备等等。 实物产品标志着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
综上所述,工业总产值的计算公式为: 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 报告期生产的成品价值 +报告期已完工的对外承做 的工业性作业价值 +半成品、在产品的期末期初 差额价值 工业部门工业总产值 =∑(各工业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之和)
按不同方法计算的工业总产值指标之间的关系
按“工厂法”计算的总产值
按“公司法”计算的总产值 按“部门法”计算的总产值 公司间周转额 部门内周转额 按“国民经济法”计算的总 产值 部门间周 转额 部门内周转额 公司内周转额 公司内周转额
工业性作业是生产性劳务的一部分。 它是指对工业产品进行局部的简单加工 或修理生产活动的结果,不是表现为对 新的使用价值的创造,但却恢复了原有 工业产品的使用价值或能提高原有产品 的使用价值。即修理和加工工业。
计算工业总产值时,对工业生产的实 物产品按产品全部价值计入总产值;工业 性作业按作业收入计入总产值。
工业总产值是以货币表现的工业企业 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工业产品总量。它是 反映工业生产的总规模和总水平的重要指 标。
2、计算原则 (1)“工厂法” 按工厂法计算工业总产值,是以工业企 业作为整体,按企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来 计算产值。 工业总产值采用“工厂法”计算的原因: 第一、工业产品品种规格繁多,变化较 大,直接计算各品种规格工业产品的价值量 有很大的困难。 第二、企业是整个社会最基本的核算单 位,工业企业又是工业统计的基本调查单位。
2、社会总产值指标的局限性:
(1)社会总产值指标的数值大小受产 品中原材料转移价值大小的影响。
(2)社会总产值指标的计算受社会分 工、专业化协作程度高低和企业组织结构 变动的影响。
二、各物质生产部门社会总产值统计
(一)工业总产值 1、定义: 工业是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 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