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移植并发症防治
儿童心脏移植围术期处理

·334·
《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 2021 年 7 月第 9 卷第 4 期 Prac J Organ Transplant(Electronic Version),July 2021,Vol.9,No.4
表 2 儿童心脏移植评估的推荐试验
检查
测试 / 评估内容
诊断
心导管术 :评估 PVRI、肺动脉高压反应性、解剖 心肺运动试验 :获取峰值摄氧量(VO2) 影像学检查 :超声、CT、心脏 MRI 确定心脏解剖和手术入路
图指标评估心肌是否恢复,并根据供心恢复情况决 定是否撤机[5]。
biopsy,EMB)证实的排斥反应的儿童移植患者, 可将环孢素更换为他克莫司且效果良好。并且建议
பைடு நூலகம்
2.2 免疫抑制治疗 :与成人相比,儿童心脏移植 无论胆固醇是否增高均应服用他汀类药来降低术后
受者需考虑生长障碍这一特殊问题,这使儿科移植 短期和长期病死率。
情况很少发生。ISHLT 指南建议 :① VAD 可作为 无法脱离正性肌力药物支持且存在至少 1 个其他主 要器官系统早期可逆性功能障碍患儿的移植过渡治 疗 ;② 对于心跳骤停或心源性休克合并肺功能损 害的患儿,应考虑使用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③ ECMO 或 临 时 VAD 可作为可逆性心力衰竭患儿心肌恢复的过渡 治疗 ;④ 双心室辅助装置可用于使用 LVAD 不能 取得稳定血流动力学的患儿 ;⑤ 对于需要心脏移 植前长期过渡治疗的单心室循环新生儿,在仔细评 估预期等待时间和供体稀缺后才可使用 ECMO[7]。
医学生器官移植知识点总结

医学生器官移植知识点总结一、器官移植的类型1.1 单一器官移植单一器官移植是指将一个器官从一个人身上移植到另一个人身上的手术。
常见的单一器官移植包括肾脏移植、心脏移植、肝脏移植、肺移植和胰腺移植等。
每种移植手术都有其独特的手术过程和注意事项。
1.2 多器官移植多器官移植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器官从一个人身上移植到另一个人身上的手术。
常见的多器官移植包括心脏肺联合移植、肝肾联合移植、心脏肝脏联合移植等。
多器官移植手术的难度和风险通常会比单一器官移植更大,需要更加精湛的医疗技术和完善的手术团队。
1.3 同种器官移植和异种器官移植同种器官移植是指将同一物种的器官从一个人身上移植到另一个人身上的手术,如同种肾脏移植。
异种器官移植是指将不同物种的器官从一个物种身上移植到另一个物种身上的手术,如猪心脏移植到人体。
目前,同种器官移植的成功率远远高于异种器官移植,后者的技术和道德等方面都存在很大争议。
1.4 供体类型供体可以分为活体供体和亡体供体两种。
活体供体通常是患者身边的亲属或者其他愿意捐献器官的人,他们会通过手术将器官捐献给需要的受者。
亡体供体则是在脑死亡或心脏死亡后,家属同意捐献供体器官用于移植手术。
不同的供体类型对于器官移植手术的成败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器官移植的适应症和禁忌症2.1 适应症肾移植的适应症包括慢性肾脏病末期、糖尿病肾病、多囊肾、尿毒症等。
心脏移植的适应症包括心肌病、心脏瓣膜病、严重的冠心病、心肌梗死等。
肝脏移植的适应症包括肝硬化、急性肝功能衰竭、原发性肝癌、胆管肝炎等。
肺移植的适应症包括囊性纤维化、肺动脉高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胰腺移植的适应症包括严重的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等。
2.2 禁忌症器官移植手术的禁忌症包括严重的全身性感染、活动期恶性肿瘤、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严重的精神疾病等。
有禁忌症的患者往往不适合进行器官移植手术,因为手术的风险可能会超过其收益。
三、器官移植的手术过程3.1 供体选择供体选择是移植手术的第一步,对于成功的移植手术来说,合适的供体是至关重要的。
1例ecmo联合crrt治疗心脏移植术后患者的护理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年 第19卷 第88期221投稿邮箱:zuixinyixue@·病例报告·1例EcmO 联合CRRT 治疗心脏移植术后患者的护理曾莹莹(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湖北 武汉 430071)0 引言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 )是一种呼吸循环支持技术,将静脉血引流至体外,经人工肺(氧合器)氧合后再经动脉或静脉输回,使心肺得到充分休息,为心肺功能的恢复赢得时间[2]。
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CRRT )即为每日持续24小时开展的一种体外血液净化措施,以便于将受损肾功能取代[3]。
2019年2月本科室收治的一例心脏移植术后患者,应用E cmO 联合CRRT 辅助治疗病情逐渐好转,患者成功转出,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1 病例介绍患者男性,64岁,在全麻下行“体外循环下心脏移植术”,术中给予患者建立VA-E cmO 支持,术后转入ICU 。
患者意识为镇静状态,HR:90次/分,SPO2:100%,RR :12次/分,ABP :80/75mmHg ,相关检查指标,血常规:WBC:19.12×109/L ,PLT:56×109/L ,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14.5秒,凝血酶原标准化值:1.32,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69%,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47.3秒,心功能检查:高敏肌钙蛋白I :12957.1 pg/mL ,肌酸激酶同工酶:13.4 ng/mL ,心肌红蛋白:1194.6 ng/mL ,术后10 h 后伤口引流管引流量增多,血压维持在77/70 mmHg ,去甲肾上腺素34-56 g/min 维持血压。
患者因术后第1天尿量少为90 mL ,同时合并代谢性酸中毒,给予CRRT 治疗。
术后第2天床边心脏彩超示右心房未显示,同日行CT 检查及食道镜检查,术后第3天因右心房填塞,行胸部伤口清创术后并摆放引流管,术后第9天拔出气管插管,拔管后2日因氧饱和度持续下降予以气管插管,行纤支镜治疗,术后第12天撤除VA-EcmO 支持,术后第14天行经皮气管切开术机械通气,术后第16天,脱离呼吸机,自主呼吸,间断CRRT 治疗,术后第25天后,患者转回病房。
心脏移植术后常见并发症的护理进展

lgceiec[] 0cu ain l dc e 19 ,2 3 5 2 . o i vdn eJ. c pt a Me in ,9 71 :0 —3 5 o i [2 石福艳 , 2] 白亚 娜 , 裴泓 波 , . 共 卫生 专 业 医 学 生艾 滋病 认 知 、 等 公 态 度 调 查 E] 中 国 公 共卫 生 ,0 6 2 ( )5 1—52 J. 2 0 ,2 5 :4 4. [ 3 丁 郭 平 . 学 生对 艾 滋 病 的认 知及 态 度 调 查 [] 全 科 护 理 ,0 8 2] 医 J. 20 ,
[ 1 Ritma i S D vsTC,kp as a ea . o i t macn 1] na k L , ai S ik u ksS,t 1S ca si o — l g crsa d HI dct na h rn eJ . D ea ir2 0 , en n V me i i d eec [ ] AI S B h vo ,0 6 ao
4 3 —4 6 2 3 .
[ 1 S vrL M ’ ukeTE, w ee . po ut ea dd vlp 2 ] ee E, b c l S en yA Rerd ci n ee — v o
me a fe t f o c a i n lp s i i x o u e Th p d mi — nt le f c s o c up to a e t de e p s r : e e i e o c
[ 5 王 红 红 , iimsAB 参 与式 艾 滋 病 知 识 培 训 在 护 理 本 科 生 中 的 2] W l,0 52 8 :4 —7 5 n g r [] PoSM dc e 2 0 , ( )7 3 4 . a i
心脏移植术后呼吸道感染预防控制的护理

为 1% 、 1 .% 、3 %及 2 % . 右 心 导 管 检 查 肺 动 脉 收 9 94 0 8 缩 压 ( 7 1 ) m g ( m = . 3k a , 其 中 3例 4±3 mH 1m Hg 0 1 p ) 3
为轻度肺 动 脉高 压 , 1 为 中度肺 动 脉 高压 。实验 室 检 例 查 3例群体 反应性抗 体 ( R P A)阴性 .1 阳性 例
6 . k 、5 . k 。 05 g 25 g
要求持续 每小 时更换 室 内容积 的 3 %~ 0 5 4 %无 菌空气 ,紫 外线灯 每天 2次 空气消 毒 ,并用 浸泡 过酒精 的苍术 醺蒸 。 消毒 前 后监 护 室空 气 培养 菌 落数 见表 1 。监护 室 的各 种 物 品表 面 用 50 m / 0 g L含 氯 消 毒 剂擦 洗 ,包 括墙 壁 、地 面 、病 床 、治疗 台 、办 公 桌 、椅子 、门窗 、各 种治 疗护 理用物 、器械 ,尽量 于术前准备 充分 ,并 消毒或灭 菌。 表 1 消毒前后 监护室 空气 菌落 记数 [t/ ] cu m '
例接 受心脏 移植 术 的扩张 型心肌 病 ( 终末期 )患者 的临 床资料 ,着重分 析预 防感 染 的术前监 护 室准 备 、术
后 呼吸道管理 、对感染进 行动态监 测 、术后 监护室 准备环 境管理及 术后细 菌监测 方法 。结果
后患 者的预后 。 关 键 词 : 心 脏 移 植 ;扩 张 型 心 肌 病 ; 呼 吸 道 感 染 ; 护 理 中 图 分 类 号 :R 4 . 5 2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10 — 6 8 ( 0 9 2 0 4 — 2 0 7 9 8 2 0 )0 — 14 0
吸 痰 动作 轻柔 ,带 手 套 ,尽 量避 免 损 伤 气道 ,吸痰 管 、 呼 吸机 管 道都 只用 一 次性 的消 耗 品 ,定 期 叩背 助排 痰 .
心脏移植相关标准

受体选择标准1、终末期心力衰竭伴或不伴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采取完善的内科保守治疗或常规外科手术均无法使其治愈,病情有好转,但预测寿命小于12个月。
2、其他脏器(如肺、肝及肾、脑等)无不逆性损伤。
3、年龄在60岁以内,积极配合移植术治疗,其家属全力支持施行手术治疗。
供心选择标准1、经确认为脑死亡,缺血时间不超过5小时。
2、供体年龄男性应小于35岁,女性小于40岁为宜。
3、供心的大小,对成人患者而言,供、受体的体重差不超过±20%,对儿童患者,供体体重可大过受体体重30%。
4、尽量选择同性别的供、受体。
5、有明确心脏疾病病史和胸部外伤史者不能作为供心选择的对象。
供心切取方法供心切取的手术切口采用心脏直视手术的常规切口——胸骨正中切口,入路后剪开心包,行肝素化(3mg/kg)。
首先处理上腔静脉,游离上腔静脉使之有足够的长度,在上腔静脉右房入口以上4cm处放置2把止血钳与中间切断,断端结扎,如切断处正处于奇静脉入口,则奇静脉同时予以切断结扎,至此上腔静脉处理完毕。
分离主动脉-肺动脉间隔,于升主动脉上方插入冷灌注针管,管道另一端与台下的冷灌注器管道相连。
第一助手安放好主动脉阻断钳,术者用一把止血钳在尽量贴近膈面出阻断下腔静脉,等心脏继续搏动10—20次使心脏内血液排空后,在近无名动脉处阻断主动脉,灌注4℃冷停搏液,灌注压力维持8kPa(60mmHg),同时贴近下腔静脉阻断钳处剪断下腔静脉,继之将心脏拉向左侧剪断右肺上静脉,以便灌注中充分进行左、右心引流减压。
用高功率吸引器吸尽心包内积血,局部放置冰屑及冰盐水。
灌注完毕心脏停跳后术者左手伸入横窦,握住心底部大血管,自主动脉阻断钳下方切断主动脉,自左右肺动脉分叉部剪断肺动脉,向右牵拉心脏,在心包反折处分别剪断左肺上、下静脉,钝性剥离左房后壁及上腔静脉入口周围组织,注意勿伤及窦房结,最后剪断右肺上、下静脉。
至此,供心以完整取出,立即放入盛有4度生理盐水(或盛有保存液或作为保护液的停搏液)的双层吴军塑料袋内,密闭封好,再放入盛有小冰块的保温容器内,准备运送。
(医学课件)体外循环技术

2023-10-26
目录
• 体外循环技术概述 • 体外循环技术操作流程 • 体外循环技术的临床应用 • 体外循环技术的并发症及防治措施 • 体外循环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 体外循环技术相关文献与学习资源推荐
01
体外循环技术概述
定义与原理
定义
体外循环技术是指通过特殊的人工管道,将病人的血液引流 出体外,经过人工心肺机进行氧合和排出二氧化碳,然后再 将血液输回病人体内的过程。
原理
体外循环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人工心肺机代替人体心脏和 肺脏的功能,维持病人生命体征,为手术或治疗提供条件。
体外循环技术的应用范围源自1 2 3心外科手术
体外循环技术常用于心外科手术,如心脏搭桥 、心脏瓣膜置换等,为手术提供良好的视野和 操作条件。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对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严重呼吸系统疾病 ,体外循环技术可以提供呼吸支持,为病人的 治疗赢得时间。
肾移植
通过体外循环技术,为患者进行肾移植手术,恢 复肾脏功能。
心脏移植
利用体外循环技术,为终末期心脏病患者进行心 脏移植手术,重获新生。
重症监护治疗
心肺复苏
利用体外循环技术,为心脏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恢复生命体 征。
呼吸衰竭治疗
通过体外循环技术,为呼吸衰竭患者提供呼吸支持,改善缺氧状 况。
多器官功能衰竭治疗
围手术期管理
加强围手术期管理,包括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控制血糖、改善患者营养等,以降低术后 并发症的发生率。
术后随访与康复
建立完善的随访体系,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并发症,同时开展康复治疗,提高患者生存率 。
提高手术效率与安全性等方面的技术创新与改进
优化手术流程
心脏移植后的免疫抑制治疗研究

心脏移植后的免疫抑制治疗研究心脏移植是一种极其复杂的手术,常用于治疗心脏病晚期无法采取其他治疗措施的患者。
然而,由于免疫系统的特殊性,接受心脏移植的患者需要长期接受免疫抑制治疗,以防止排斥反应。
本文将探讨心脏移植后的免疫抑制治疗研究的相关进展和挑战。
一、免疫抑制治疗的重要性心脏移植手术后,免疫抑制药物是必不可少的。
由于器官移植会引起宿主免疫系统的排斥反应,免疫抑制药物可以阻断这一过程,提高移植心脏的存活率。
免疫抑制治疗对于维持供体心脏与宿主免疫系统之间的免疫平衡至关重要。
二、免疫抑制药物的分类及作用机制免疫抑制药物主要包括抗代谢药物、抗T细胞抗体、免疫抑制剂和单克隆抗体。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来抑制患者免疫系统的功能,减少排斥反应和移植心脏的损害。
抗代谢药物如环孢素、硫唑嘌呤等抑制细胞增殖;抗T细胞抗体如罗库鲁马布和奥托利鲁马等可选择性地靶向抑制T细胞功能;免疫抑制剂如特西姆、甲氟醇等可以抑制免疫细胞的功能;单克隆抗体如Basiliximab和Daclizumab抑制特定的免疫细胞活性。
三、免疫抑制治疗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针对心脏移植后的免疫抑制治疗,国际上进行了许多相关研究。
研究人员通过探索新的免疫抑制药物、调节治疗方案和个体化治疗等方法,努力提高移植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利用生物芯片技术可以分析心脏移植患者的免疫系统状态,有助于制定个体化的免疫抑制治疗方案。
此外,还有研究探讨了免疫抑制药物联合应用的有效性。
一项研究表明,联合使用环孢素、鼠源性抗T细胞GEMTUZUMAB等药物可有效降低移植患者的排斥反应,并提高移植心脏的存活率。
这一研究结果有望为心脏移植患者的免疫抑制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四、免疫抑制治疗面临的挑战尽管免疫抑制治疗在心脏移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它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抑制免疫系统可能会导致患者易感染,甚至引发恶性肿瘤。
其次,长期使用免疫抑制药物可能会对患者的肾功能和代谢产生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