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言和文化认同感的认识——从方言和普通话看开来

对语言和文化认同感的认识——从方言和普通话看开来
对语言和文化认同感的认识——从方言和普通话看开来

对语言和文化认同感的认识——从方言和普通话看开来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并且每一个民族在最开始的时候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语言,我们就称之为“方言”。伴随着我国经济政治的快速发展,普通话的普及开始对方言造成了强烈的冲击。把两者的优缺点都扒开来看,目的就是要提醒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千万不要顾此失彼,一方面要对地方方言有足够的重视,不能一味地摒弃,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地普及普通话,增强各族人民对整个国家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齐心协力共同创造我们美好的家园。

关键词:方言;普通话;文化认同感;区域隔离

大家都知道,我国共由56 个民族组成,并且每一个民族在最开始的时候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语言,我们就称之为“方言”。方言自很久以前就慢慢形成并且流传下来,而现在的普通话也就是由原来的“官话”演变而来的。所以它具有很强的根基性和地方性。方言有利于传承地方文化,保留地域特色,比如大家喜爱的京剧、沪剧、川剧等等,全改成普通话应该就没人听了;方言也帮助人们产生地方认同感,比如人们见面往往从口音中就可以辨别对方是老乡;但方言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区间的交流,有些偏远村庄甚至会出现出村需带翻译的现象,带来诸多不便,因此现在各地都在推广普通话。

自从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虽然允许地方语言的使用,但是很大程度上都被统一了。一方面大力提倡普通话,一方面人员流动性加大,交流时就需要一种大家都能比较理解的方

普通话与方言词语对照表

1、本材料供普通话水平测试第三项——选择、判断测试使用。 2、内容大致按词法和句法分类排列,词法在前,句法在后。量词、名词搭配表请参看另外一个文件。 3、本材料各语法类别下所列若干组句子,仅为举例性质,远非普通话与方言语法差异的全部,而且同一格式的句子(或词语)尽量不多举,测试命题时可按同格式替换、类推。 4、所列句子采用单一的选择题型,答案一般是普通话说法(题号右边标注*)放在前边,方言说法(题号后标“方”的)放在后边,命题时排列顺序应随机变动。 5、a≠b*,表示当a b两句表达的意思不同时,两句都是普通话的说法。a=b方,表示a b两句表达的意思相同时,b句是方言说法。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总的来说语音方面表现最突出,因此,在进行普通话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首先抓住方言区语音上的难点是完全正确的。其次是词汇,这一部分要比语音上的差别小一些。相对前两者而言,普通话与方言在语法上的差别显得小得多,不过,决不能因此而忽视语法上的差别。事实上,语法上的差别虽然小些,某些突出的现象却非格外留心不可。例如有些方言区的人学说普通话很容易就会说出“你走先”“我有看”“你讲少两句”一类的句子来。这些句子格式都不合乎普通话语法规范,直接影响表达效果。 这里说的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实际上主要是指在测试中表现出来的地方普通话(指处于方言向普通话过渡中的一种“中介状态”)和标准普通话之间的差别。同是差异和问题,在语音和语法上的表现又有不同。语音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区上,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差别和问题,主要是带着不同口音的地方腔。而语法差异则不同,有时不同方言区之间会相互渗透一些方言的句式或表达习惯,几个不同方言区可能在在同样的语法问题,所以我们在做语法差异对比时,不以地区分类,而是按不同问题的类型进行分类。 方言中有一些句式,似乎和普通话一样,比如广西方言说“我不比他好”,意思是“我没有他好”。孤立地看,这句话没有语法错误,因为普通话中也有这样的句式。但是普通话中“我不比他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我没有他好”,二是“我和他一样”。广西话“我不比他好”只能表达前一层意思,如果要表达的是后一层意思,这种说法就错了。所以对于这一类句式,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判断出正误来。 一、词尾 普通话和各方言都有一些词尾,最常见的如“子、儿、头”等,但这些词尾用在什么词语里,普通话和方言不所不同。最常见的是“子”尾,但普通话说“虾”,不带“子”,江苏很多地方都说“虾子”。与此相反,普通话中的“袜子”,在吴方言大都说“袜”或“洋袜”。普通话的“鼻子”,吴方言说成“鼻头”。江淮方言中名词的“子”尾特别多,儿化普遍比普通话少,甚至完全没有儿化。普通话中的“明年、麦穗儿、豆角儿、鸡、蝴蝶、脸盆、嘴唇、脚底板儿、肚脐眼儿、裤头儿、面条儿”等,在江淮方言中说成“明年子、麦穗子、豆角子、鸡子、蝴蝶子、脸盆子、嘴唇子、脚底板子、肚脐眼子、裤头子、面条子”。“裤子”“帽子”,山西某些地区说成“帽的”“裤的”或“帽儿”“裤儿”,“狐狸”说成“狐的”“狐子”。山西方言还往往把儿化词语的“儿”尾去掉,前边的词语重叠。各方言区还有一些普通话中没有的词尾,如吴方言普遍有“厨房间、厕所间、客堂间”的说法,普通话都不带“间”字。南昌话中重叠副词的词尾“子”,相当于北京话的“儿”。总体上说,方言中的词尾比普通话用得多些。我们说普通话时,要多加注意,去掉这些词尾,或改用普通话的词尾。 a、腿变粗了。 b、腿子变粗了。(选对a* b方) a、我买了一顶帽子、一条裤子。 b、我买了一顶帽的、一条裤的。 c、我买了一顶帽儿、一条裤儿。(选对a* b c方) a、有一窝鸡都让狐狸吃了。 b、有一窝鸡都让狐的吃了。 c、有一窝鸡都让狐子给吃了。(选对a* b c方) a、灯丝儿又断了。 b、灯丝的又断了。 c、灯丝子又断的。(选对a* b c方) a、门上有一个眼儿。 b、门上有一个眼眼。(选对a* b方) a、把瓶子上的盖儿拧开。 b、把瓶瓶上的盖盖拧开。(选对a* b方) a、我捉住它的小腿,把它带回去。 b、我捉住它的小腿子,把它带回去。(选对a* b方) a、我就这样度过了童年。 b、我就这样子度过了童年。(选对a* b方) 二、这普通话中,指示代词“这”用来指代人和事物,表示“近指”,与“那”(远指)相对。在一些方言里常常没有“这”。 a、这支笔是谁的? b、支笔是谁的?(选对a* b方) a、这朵花真好看。 b、朵花真好看。(选对a* b方) a、这本书是我的。 b、本书是我的。(选对a* b方) 三、数量 福建等一些方言的称数法与普通话说法不大一样,有的方言区的人说普通话往往在数量上加以替代或省略。 a、他今年二十一岁。 b、他今年二一岁。(选对a* b方) a、我有一百一十八块钱。 b、我有百一八块钱。(选对a* b方) a、这大米有一千三百公斤 b、这大米有千三公斤。(选对a* b方) a、这座山有一千九百五十米高。 b、这座山有千九五米高。 c、这座山有一千九五为高。(选对a* b c方) a、距离考试还有一个多月。 b、距离考试还有月把天/月把日。(选对a* b方) a、我们写作业用了一个多月。 b、我们写作业用了一点半钟。 c、我们写作业用了点半钟。(选对a* b c方) a、他审阅了二百一十三个方案。 b、他审阅了二百十三个方案。(选对a* b方) 四、二与两 在普通话里,“两”一般只作基数词,“二”除了作基数词,还可以作序数词,但在一般量词如“层”的前面,“二”只能作序数词,“二层楼”是第二层楼的意思。“二”与“两”都作基数词的时候,意思是一样的,但是根据普通话的习惯,用法也有许多不同。一些方言的习惯说法也与普通话不一样。 a、二比二(竞赛比分)。 b、两比两。(选对a* b方) a、二比五。 b、两比五。(选对a* b方)

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之间的关系

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 之间的关系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之间的关系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方言是属于民族共同语言的低级形式,是普通 话的地域分支,普通话与方言同属一脉,是相互依存,互补分用的关系,把普 通话和方言对立起来是不科学也是不合实际的。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 范的现代白话文着作为语法规范。在新时期,推广普通话是有必要的,首先,推广 普通话可以进一步消除方言隔阂,减少不同方言区的人们交际困难,有利于社 会交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团结,其次在蓬勃发展的21世纪,文化教育 的普及和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传声技术的现代化计算机语言输入和语 言识别问题的研究,都对推广普通话提出新的要求。最后,随着对外开放政策 的贯彻执行,国际往来和国际交流越来越多,进一步推广普通话可以减少语言 焦急的困难,促进国际交往。 推广普通话很重要,但是,保护方言也不容忽视。 方言不仅是语言,它还是中国地域文化的载体,是文明的土壤,是文化的活化石。方言作为地方文化的一种,是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越多的包容性越能显示出其魅力。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激励和竞争,就是我们文明长盛不衰的内在机制。方言背后,蕴含着这种文化多样性的精髓,所以,保护方言,是保护文化,也就是扞卫文明。 方言本身不仅是一种文化,还是一种情结。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方言能继续发挥增进乡情、亲情的作用,贺知章的名篇《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被千古传诵。 在艺术领域,不同的地方语言是中国丰富口头文学的载体,中国的各种戏曲和曲艺形式大多依赖各自地方语言而生存。试想若用普通话演唱苏州评弹,那就不成其为地方艺术了。所以方言又继续发挥繁荣民俗文化的作用。 但是,现在在推广普通话的大流之下,方言遭受不公平的对待,导致一些大城市的孩子的方言能力渐渐消失。以方言为基础的大部分中国戏曲、曲艺迅速走向衰落,大部分已经濒危或实际消失。

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

四川方言与普通话语音的声母差异 宜宾口音在内的四川方言,仅就大多数地区而言,与普通话的声母差异,情况有三: 一、四川方言语音中比普通话多出有声母; 二、普通话中比四川方言语音多出有声母; 三、四川方言语音与普通话语音所采用的声母不同。 分述如下:一、四川方言语音中比普通话多出有声母。由于是对50年前的记忆,多出的声母原来用什么注音符号或拼音字母,已经留在了学生时代;笔者又毕竟不是语音专业人员,手里没有目前全面表示各种语音,甚至本主题讨论所涉及语音的现行表示方式的专业书籍或文献。因此,在以下叙述中,只能以自己权宜杜撰(只用于本贴主题讨论)的,希望通过描述和举例能为泡友理解的非专业符号表示。四川方言多出的声母为[ni:]和[gn],均为浊音. 1. [ni:]。发[ni:]时,气从舌颚间出,舌扁平;发音位置比普通话拼音字母的"n"靠后;发音时,摩擦通道较长,摩擦力较大。如宜、义(含仪、议等义与形旁组合字),你、泥、拟、凝,等。宜宾口音与普通话一样,也基本上没有这个声母,而分别成为宜宾口音和普通话的"y"(如宜、义等)和"n"(如你、泥、拟、凝,等)。 2. [gn]。气从舌、颚最后部(近喉部)发出,摩擦力也较大,有如"g"的软浊音。四川方言语音中的我(及如哦、俄、饿、鹅、娥等)、恶(及如垩)、额、厄、鄂(及如颚、萼、鳄、腭等)、讹、遏、……等。宜宾口音中除个别字使用这个声母(如我、恶、厄等)外,大多数与普通话声母相同(如哦、俄、饿、鹅、娥,讹,等);而重庆口音中,连"我、恶、厄"等,都几乎与普通话相同,只不过音节中口形变化的过程没有普通话清楚。记得,四川方言语音多出的上述声母,在50年前的汉语拼音字母表中,分别排列在g、k与h,和j、q与x之间,与其他由4个一排的声母,组成了较为整齐的方阵。即: b p m f d t n l g k [gn] h j q [ni:] x zh ch sh r z c s 二、普通话中比四川方言语音多出有声母。普通话中比四川方言中大多数地区的语音多出的声母就是人们熟知的翘舌音:zh、ch、sh。因此,四川方言中大多数地区的居民,在学说普通话时,都要下相当大的功夫,才能从自己的全部z、c、s中,准确剥离出zh、ch、sh来。 " 大多数"以外的少数地区,即由自贡市市区及富顺县,内江的隆昌县及宜宾县北部(靠近自贡市区部分)、泸县靠近富顺县的边界地区组成的连片翘舌音地区;

普通话与方言的区别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通俗叫法,是现代汉民族用来交际的语言。在台湾称之为国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称之为华语,在中国大陆称之为普通话。以北方方言做为基础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现代汉语白话文为语言规范而成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方言就是各个地方的地方语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分支。它不是同普通话并列的独立语言,而是同属于民族共同语的语言低级形式。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但是,汉语还存在比较严重的方言分歧,给人民交往带来不便,因此需要一种通行全国的共同语言,这就是普通话。 ”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全国各民族通用的语言。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着作为语法规范。 方言,是某一地区的人们的语言,具有地域性是方言的一个重要特点。 我国人口较多,比较复杂,所以讲不通的方言分区处理分析。按照现代通俗的分发,现代汉语方言可分为七大方言区。即北方方言(官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 方言起源于部落语和部族语,是汉语的地方变体。方言的形成是不发达地域之间缺少沟通的结果。现在,越是不发达的地区,方言的种类往往越多。世界大约有3500种语言,非洲就有1140种。 方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还是一种情结。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方言能继续发挥增进乡情、亲情的作用,在艺术领域,又继续发挥繁荣民俗文化的作用。方言具有相当的使用价值。 但普通话毕竟是在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要高于方言。普通话的音素更为齐全,且用四声调配,节奏感、音乐性强,普通话的词汇和习语空前丰富,更富于表达功能。如果用普通话和方言分别唱歌,或朗诵散文、诗歌,或宣读****声明,感染力与效果就明显有别。 普通话和方言的区别 你在说普通话的时候也会这样说吗 括号外是方言说法,括号内为普通话说法。 1.给本书我。(给我一本书) 我给一个苹果他。(我给他一个苹果) 提示:普通话中,动词后面带双宾语时,指人的宾语在前,指物的宾语在后面。一些方言有时(当动词表示“给予”的意义时)双宾语的语序与普通话相反。 2.别客气,你走先。(别客气,你先走) 你讲少两句。(你少说两句) 认识多一些人。(多认识一些人)

普通话与方言常见语法差异对照表

普通话与方言常见语法差异对照表 说明 1、本材料供普通话水平测试第三项——选择、判断测试使用。 2、容大致按词法和句法分类排列,词法在前,句法在后。量词、名词搭配表请参看另外一个文件。 3、本材料各语法类别下所列若干组句子,仅为举例性质,远非普通话与方言语法差异的全部,而且同一格式的句子(或词语)尽量不多举,测试命题时可按同格式替换、类推。 4、所列句子采用单一的选择题型,答案一般是普通话说法(题号右边标注*)放在前边,方言说法(题号后标“方”的)放在后边,命题时排列顺序应随机变动。 5、a≠b*,表示当a b两句表达的意思不同时,两句都是普通话的说法。a=b方,表示a b两句表达的意思相同时,b句是方言说法。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总的来说语音方面表现最突出,因此,在进行普通话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首先抓住方言区语音上的难点是完全正确的。其次是词汇,这一部分要比语音上的差别小一些。相对前两者而言,普通话与方言在语法上的差别显得小得多,不过,决不能因此而忽视语法上的差别。事实上,语法上的差别虽然小些,某些突出的现象却非格外留心不可。例如有些方言区的人学说普通话很容易就会说出“你走先”“我有看”“你讲少两句”一类的句子来。这些句子格式都不合乎普通话语法规,直接影响表达效果。 这里说的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实际上主要是指在测试中表现出来的地方普通话(指处于方言向普通话过渡中的一种“中介状态”)和标准普通话之间的差别。同是差异和问题,在语音和语法上的表现又有不同。语音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区上,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差别和问题,主要是带着不同口音的地方腔。而语法差异则不同,有时不同方言区之间会相互渗透一些方言的句式或表达习惯,几个不同方言区可能在在同样的语法问题,所以我们在做语法差异对比时,不以地区分类,而是按不同问题的类型进行分类。

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

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 导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交际日益密切,但是由于我国存在着多种方言,且差异程度不等,在沟通过程中造成了诸多不便,使得推广一种国家通用语言的要求应运而生,全国上下掀起了推广普通话的浪潮。在推普工作中取得了突出成就,国民语言素质提高。与此同时,出现了应该如何对待方言的问题,到底是消灭方言差异,还是让方言继续发展,方言该何去何从。 语言,不仅是交际工具,也是文化传承工具,方言是传承各地独特文化的载体,具有无可取代的作用,是让中华文明永葆青春的土壤。另外,普通话从本质上讲也是来源于方言,是方言孕育了普通话,不断充实发展着普通话。所以,方言与普通话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对方言要采取保护的态度,并且这与推广普通话并不矛盾。只要把握好原则,二者是可以兼容并存、共同发展的。 语言,不仅是一种交际工具,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语言起到桥梁的作用,制约着社会的发展,又受到社会的深刻影响。 我国的国情具有特殊性,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方言的人口大国。随着经济、交通、通信的发展,各地区的人民交流日益密切,在沟通交流过程中,操各种方言的人互相听不懂对方的话,造成了诸多不便。推广一种共同使用的语言的要求应

运而生。我国的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而且有明确的法律条文为依据:“第二条本法所称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第三条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 第四条公民有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权利。 国家为公民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供条件。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推广普通话和推行规范汉字。 第五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应当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第六条国家颁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管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社会应用,支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学和科学研究,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丰富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通用语言文字法总则》) 推广普通话具有深刻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是各地区各民族的交流更加方便,促进经济先进地区带动落后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和发展,可以说是维护民族团结的有效措施。其次,推广普通话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提高国民语言文化水平,提升国民素质,有利于贯彻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再次,在推广普通话的过程中,推行了统一的、标准的《汉语拼音方案》,

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关系

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关系 【摘要】普通话作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在中国现代社会的交流、沟通中发挥着着重要的作用,而方言是民族语言的分支,是局部地区人们使用的语言,共同语在某一种或者说某一地取得方言基础上面发展形成,两者相互依存,共同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关键字】共同语普通话方言 一、普通话和方言的形成 (一)、方言的形成与分类 1、方言的形成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拥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随着移民的产生、语言的发展、变异以及民族之间的融合等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方言。所谓的方言就是指是在一定地域通行的、同共同语有所差异的一种语言。汉族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统一,因而汉语便逐渐产生了方言。由于我国地广人多造就了现代汉语方言分布区域比较广。现代汉语各方言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其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以语音方面较为突出。和普通话相比,各方言之间在语音上存在一定的规律,在词汇、语法方面也多有共同之处,因此共同语和其他方言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语言。从周朝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混战,到秦汉的政权统一;从三国并立,晋代统一;南北朝再到隋唐时期;历史上的分分合合,合合分分,促进了各少数民与汉民族的文化融合,也创造出了辉煌的方言文化。 2、方言的分类 当前我国语言学界对现代汉语方言划分主要有七大方言: 分别是: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粤方言、闽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 3、普通话的形成 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实都有普通话的存在,比如,春秋时代有“雅言”、汉代有“通语”、明代有“官话”……现在,我们所说的普通话,指的是以北京语音

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是国家法定的语言,也是全国通用的语言,在北方话和北京话基础上,长期形成的,同时普通话又不断吸收各地方言成分丰富发展自身,普通话有较为明确的规范标准,语言规范程度相对较高,语言声望最高,在社会语言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全局性的作用,其实,汉语方言作为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地域变体,为各自地域的人们服务,它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在记录、保存、传播地域优秀文化方面,又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方言在普通话之下,受普通话的影响,又吸收普通话成分来增强自身活力。我们说“普通话在方言之上,又在方言之中”这就不无道理了。如果仔细推敲,其实,地方言和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多个方面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 二、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关系 (一)、普通话和方言的区别 1、定位不同 普通话是全民族的共同语,解决的是全国各地区人民的交流、商贸的社会活动,而地方方言立足于解决地区间的语言交流。 2、使用范围不同 方言在一些表达特定的感情方面具有普通话不可比拟的地方,方言更加生动、更加亲切,在现代文学、影视作品中,方言的使用,可以更好的传递感情。 3、使用人数悬殊 普通话是全国通用的,而方言只是少部分人使用。 (二)、普通话和方言的共性 从表面上看,地方方言确实在语音、词汇、语法上面存在差异,尤其在语音上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仔细研究,我们仍然可以找到普通话与这众多方言区的语音对应规律。毕竟它们都是从古汉语发展演变而来的,尽管几千年来它们的发展趋势、变化的方向、速度不同,但都综循着一定的规律。如在语音方面,就拿绍兴方言为例,绍兴方言里有一套全浊塞音、塞擦音,如“蓬、叛”的声母b,“豆、头”的声母d ,“共、柜”的声母g,“旗、忌”的声母dz, “治、重”的声母dz等,方言中以这些音为声母的字有相当一部分,而在普通话里却没有这些全浊声母,方言中的这些浊声母在普通话里均念成相应的清声母。语音

浅谈浅谈普通话推广与方言的关系

浅谈普通话推广与方言的关系 摘要: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大力贯彻落实国家推广普通话政策,而普通话的推广必然会对当地的方言产生影响。针对推普过程中产生的种种问题,应该如何处理好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之间的关系,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通过阐述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关系,来为推广普通话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普通话;方言;关系 作者简介:景彦博,男,黄淮学院文化传媒学院;晁晚霏,女,黄淮学院文化传媒学院;翟圣楠,女,黄淮学院文化传媒学院。 一、方言到普通话的发展历程 “山东普通话”、“河南普通话”、“甘肃普通话”……,原本是外地人嘲笑方言音比较重的人说普通话时说得很不好而用的代名词。随着普通话教育在全社会、尤其在学校里全面推广,这些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普通话水平已大有长进。另一方面,现在不少孩子在讲本地话时不时要掺杂进大量普通话,才能将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成了“普通山东话”、“普通河南话”、“普通甘肃话”……,这不能不令人担忧在推行普通话的同时,怎样保持方言的传承问题。 普通话,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而其中的“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指的是以中国元朝、明朝、清朝历时几百年逐渐形成的北京话的语音系统为标准,并不是把北京话一切读法全部照搬,普通话并不等于北京话,更不是最早的北京地方话。“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指的是以广大北方话地区普遍通行的说法为准,同时也要从其他方言吸取所需要的词语。“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这个标准包括四个方面:“典范”就是排除不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作为语法规范;“白话文”就是排除文言文;“现代白话文”就是排除“五四”以前的早期白话文;“著作”就是指普通话的书面形式,它建立在口语基础上,但又不等于一般的口语,而是经过加工、提炼的语言。而国家为了进一步明确普通话的概念,又采用规定应该以1985年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以及2005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作为普通话的语音标准与读字读音的主要依据。 国家之所以专门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来确立普通话在我国“通用语言文字”的地位,就是要增强人们对普通话和规范文字的重视程度。从中华文化对世界的重要性来看,中国是文明古国,又对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普通话是联合国规定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联合国文件的中文文本用的是包括简化字在内的规范汉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往来和文化、教育、科技的交流不断扩展和增多,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汉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因此,提高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愿望,也是世界人民的愿望。 早在1958年周恩来总理就说过:“我们推广普通话,为的是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而不是禁止和消灭方言。……方言是会长期存在的。方言不能用行政命令来禁止,也不能用人为的办法来消灭。” 1955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社论也指出:“普通话是为全民服务的,方言是为一个地区的人民服务的,推行普通话并不意味着人为地消灭方言,只是逐步地缩小方言的使用范围,而这是符合社会进步的客观法则的。方言可以而且必然会同普通话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并存……”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政策,不仅当今适用,而且将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适用。

普通话与方言的区别优选稿

普通话与方言的区别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通俗叫法,是现代汉民族用来交际的语言。在台湾称之为国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称之为华语,在中国大陆称之为普通话。 以北方方言做为基础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现代汉语白话文为语言规范而成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方言就是各个地方的地方语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分支。它不是同普通话并列的独立语言,而是同属于民族共同语的语言低级形式。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但是,汉语还存在比较严重的方言分歧,给人民交往带来不便,因此需要一种通行全国的共同语言,这就是普通话。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全国各民族通用的语言。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着作为语法规范。 方言,是某一地区的人们的语言,具有地域性是方言的一个重要特点。 我国人口较多,比较复杂,所以讲不通的方言分区处理分析。按照现代通俗的分发,现代汉语方言可分为七大方言区。即北方方言(官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 方言起源于部落语和部族语,是汉语的地方变体。方言的形成是不发达地域之间缺少沟通的结果。现在,越是不发达的地区,方言的种类往往越多。世界大约有3500种语言,非洲就有1140种。 方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还是一种情结。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方言能继续发挥增进乡情、亲情的作用,在艺术领域,又继续发挥繁荣民俗文化的作用。方言具有相当的使用价值。 但普通话毕竟是在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要高于方言。普通话的音素更为齐全,且用四声调配,节奏感、音乐性强,普通话的词汇和习语空前丰富,更富于表达功能。如

保护方言,留住乡音

保护方言,留住乡音 中文二班刘小燕 1712703 引言:在我们的情感中,总有一种乡愁,是属于语言的。从我们牙牙学语之日起,语言就植入了我们的记忆。语言,既是日常沟通的工具,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方言保护与普通话推广之辩,俨然已成为一种现象。“方言式微”俨然成了公认的事实,但是推普和保护方言真的不能同行吗? 摘要:本文通过查找文献简略描述了方言如今的处境,并从自己的角度分析了造成其现状的原因。同时提出保护方言的意义,并联系现实提出了一些保护方言的措施。也许观点并不新奇,但是表达了笔者发自内心的对保护方言的期望。 关键词:方言,现状,原因,意义,措施 方言的现状 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今天,方言虽然表面上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各类方言节目层出不穷,打着保护方言的旗号大热,而实际上很多方言却濒临消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受教育程度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人不会或不愿意说方言,现在方言的使用人口主要是农村或近郊的留守老人,部分少数民族特色方言到现在为止只有年过古稀的留守老人在使用,至于年轻人,几乎不再使用方言交流,更有甚者连听懂自家方言都成了一件有困难的事。保护方言已经刻不容缓。 造成方言现状的原因 1.国家的政策 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人们纷纷学习普通话,给方言带来巨大的冲击。当美国动画片《猫和老鼠》的方言译制片在全国热播时 ,国家广电总局针对这种用方言配音的境外动画片的播出日渐增长的趋势 ,出台了《广电总局关于加强译制境外广播电视节目播出管理的通知》以“ , 不利于普通话的推广”为由 , 紧急叫停了这种方言版本动画片在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播出。②针对有些官员在接受电视采访时使用方言 ,教育部有关官员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样做影响不好 , 将和有关部门进行磋商 ,提出要求让官员说方言不要出镜”。方言译制片叫停与说方言的官员不得出镜接受媒体采访让方言似乎成了“过街老鼠”。 2.人们的选择 使用方言有诸多不便,尤其是在南方地区,往往一个地区存在多种不同的方言,这给人们生活带来不便。随着越来越多农民进城发展,无论是在生活,工作还是学习上都离不开普通话的使用。城乡结合化的深入发展,很多年轻人主动或被动地放弃了家乡话,而选择了说普通话。 3.人们对方言的认识不足

现代汉语习题集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学习提要 1.语言 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际的最重要的工具。语言是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体系。 语言,包括口语和书面语。 2.现代汉语 汉语就是汉民族的语言。现代汉语就是现代汉民族的语言,包括现代汉语普通话和方言。 3.汉语发展的历史阶段 汉语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无文字记录的“史前时期” ;第二阶段,有文字记录的上古时期,先秦时代;第三阶段,中古时期,两汉到隋唐时代,文 字的应用十分广泛;第四阶段,晚唐至“五四运动”以前,这时期的汉语的与口语结合的书面语言发展十分繁荣。第五阶段,“五四运动”至今,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成熟时期。4.汉语发展的基本特征 (1)地区性的分化特征;(2)超地区性(通用)的整合特征。 5.现代汉语的地位 (1)从使用人口看,是全世界的语言中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2)在国内,现代汉语是法定的“国家通用语言” ;(3)在国际上,现代汉语是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语言,是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 6.普通话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7.方言 方言是语言内部的地方变体。方言分化主要是移民带来了语言的分化,其次是交通的闭塞,语言的区域性发展的分化,逐渐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出现了差异, 于是就形成了方言现象。 8.汉语方言分区 汉语方言一般分为7 大方言区:官话、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粤语、闽语。二、强化练习 (一)名词解释 1、语言 2、现代汉语 3、普通话 4、方言 (二)判断改错 1、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书面语和口语的发展是同步的。 3、现代汉语包括普通话和方言,通常说的现代汉语指的是普通话。 4、汉语和汉字是同时产生的。 5、普通话是我国的标准语。 6、普通话是以北京话为基础方言的。 7、现代汉语的方言分区的主要依据是语音。 8、英语和汉语都是联合国工作语言。 9、现代汉语语音在音节上没有复辅音。 10、现代汉语语汇在音节上以单音节为主。 11、现代汉语和英语的修饰语都是用在中心语前面。 12、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就是消灭方言。 13、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为文学语言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14、汉语在先秦时代就有古代的汉民族共同语。 15、白话是在元代产生的。 16、从 1955 年开始,汉民族共同语称为普通话。 17、方言与共同语相比没有完整的系统。 18、汉语各方言之间有同有异。 19、民族共同语和方言是相对立的。

论推广普通话与方言生存的关系

论推广普通话与方言生存的关系 摘要 方言作为民间通俗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民众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方言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地理移民迁移和文化特色。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地区广播传媒的兴起,方言的传播与发展跟传媒紧密联系。其实早在中国电台建立之初,就有方言文艺节目的出现,发展到至今,方言节目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方言节目在所有电视栏目中所占比重是很小的,普通话节目仍是目前广播电视媒体中绝对的主流和大数。 在推普的大时局下,人们努力寻找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之间的一个平衡点。本文通过对广东方言(以粤语与潮汕话为例)的发展历史,地位作用,对社会的双面影响,以及方言节目兴起的原因,所产生的背景,传媒传播方言对普通话的影响和对方言存在发展的作用等进行梳理,特别通过比较研究,文献分析等方法研究传媒,推普与方言之间的微妙关系,探讨出方言现在面临的困境与问题,为人们敲醒警钟。 关键词:传媒;方言节目;推普;方言保护;平衡点 目录 一.引言 (3) 二.方言的概述及其作用 (4) 2.1何为方言 (4)

2.2方言的发展历史、地位作用和社会影响 (5) 2.3广东方言的概况简述(以粤语和潮汕话为主) (7) 三. 我国方言传媒传播概述 (9) 3.1我国方言节目的溯源和发展 (9) 3.2当前我国方言传媒传播所呈现的特点 (11) 3.2.1 形式多样,特色鲜明 (11) 3.2.2 内容平民化,贴近群众 (11) 3.2.3 主持个性化 (12) 3.2.4 新闻叙述故事化 (12) 3.3传媒传播方言对方言的影响 (12) 四.国家推普政策的发展及其产生的社会影响 (13) 4.1国家推普政策产生的原因 (14) 4.2国家推广普通话政策的发展 (14) 4.3推普政策对社会的影响(以《广东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定》引起的反响 为例) (16) 五.当前方言发展遭遇的困境及问题 (17) 5.1与外来文化进入对本地方言的影响 (17) 5.1.1 文化全球化对方言的影响 (17) 5.1.2 人口迁移带来的外来文化对方言的影响 (18)

关于普通话和方言

关于“方言和普通话”的主题阅读 一、民间的声音 关于“绍兴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帖: 1楼:昨天跟5岁的侄子一起吃饭,居然发现这个土生土长的孩子不会讲绍兴本地话。 再看看16岁的儿子,也是在绍兴土生土长的,比堂弟好点,还会说几句绍兴本地话,但那种老绍兴的俚语是一点不懂了。儿子还说,他的同学和他也差不多。记得我们小时候,连学校老师上课都是方言,如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那简直就是一门绝活。现在的孩子倒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甚至还能说流利的英语,但会说地道方言的却成了稀罕品种,方言还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存活多久呢? 2楼:我女儿在学校讲普通话,在家里也讲普通话,现在很多绍兴话她连听都听不懂了。 3楼:方言还能活多久?那要看我们还能活多久! 4楼:不知道,也许有一天,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但也没什么可惜的,语言失去交流沟通功能,离消亡也就不远了,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 5楼:城市越来越开放,外来人口越来越多,绍兴话太土,他们听不懂,还是说普通话好。 6楼:“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用方言交流,听着多亲切啊。 7楼:方言里有文化,我们老师说绍兴话里保留着好多古音呢,我想有文化的东西是不会消亡的。 8楼:文物也有文化价值,但是现在不是只能欣赏吗?甲骨文更有文化价值,难道现在还用甲骨文写字吗? (摘自“绍兴E网”论坛,有删改) 二、学者的言论

1.“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这是方言比普通话往往要生动幽默、有趣传神、在文艺表达里更受欢迎的原因。”——钱乃荣(著名语言专家) 2.“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以普通话沟通不成问题,但你若选择这个城市,却不会讲这里的方言,犹如你爱上一个人,却读不懂他(她)的内心世界,要融入其中,谈何容易!” ——程乃珊(著名作家) 3.“没有方言的城市是可耻的。”——封新城(《新周刊》执行总编) 4.“新时代的曙光照进了方言。方言不是时代的对手。其实,谁又不在时代面前被揍得鼻青脸肿呢?”“方言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语言和语言之间较量的结果。全球化的年代,必须要有一种公共语言交流。”——敬文东(文学博士) 5.“我们的态度是大力推广普通话,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积极保护方言。”——陈章太(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 12.第一则材料关于“绍兴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是由什么现象引发的?网友们认为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哪些?第二则材料中的学者又是如何解释这一现象的?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5分) 答:▲ 13.统观一、二两则材料,我们可以看到方言具有哪些价值?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5分) 答:▲ 14.如何走出“方言困境”,正确处理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的关系,有人提出先学方言,再学普通话;有人提出让方言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有人提出工作普通话,生活绍兴话。说说你的想法,并运用以上阅读材料的有关内容作适当阐述。(5分) 答:▲

普通话与方言的区别

以北方方言做为基础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现代汉语白话文为语言规范而成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方言就是各个地方的地方语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分支。它不是同普通话并列的独立语言,而是同属于民族共同语的语言低级形式。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但是,汉语还存在比较严重的方言分歧,给人民交往带来不便,因此需要一种通行全国的共同语言,这就是普通话。 ”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全国各民族通用的语言。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方言,是某一地区的人们的语言,具有地域性是方言的一个重要特点。 我国人口较多,比较复杂,所以讲不通的方言分区处理分析。按照现代通俗的分发,现代汉语方言可分为七大方言区。即北方方言(官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 方言起源于部落语和部族语,是汉语的地方变体。方言的形成是不发达地域之间缺少沟通的结果。现在,越是不发达的地区,方言的种类往往越多。世界大约有3500种语言,非洲就有1140种。 方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还是一种情结。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方言能继续发挥增进乡情、亲情的作用,在艺术领域,又继续发挥繁荣民俗文化的作用。方言具有相当的使用价值。 但普通话毕竟是在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要高于方言。普通话的音素更为齐全,且用四声调配,节奏感、音乐性强,普通话的词汇和习语空前丰富,更富于表达功能。如果用普通话和方言分别唱歌,或朗诵散文、诗歌,或宣读****声明,感染力与效果就明显有别。 普通话和方言的区别 你在说普通话的时候也会这样说吗? 括号外是方言说法,括号内为普通话说法。 1.给本书我。(给我一本书) 我给一个苹果他。(我给他一个苹果)

论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

论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 论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程度的增加,普通话的普及越来 越广泛,在说好普通话的同时我们的方言也不摒弃。普通话是提炼多种方言后的结晶,是 方言的升华,一定要大力推广。但目前应该是“双语”的语境,在正式场合要坚持说普通话。在日常生活中可让方言继续发挥增进乡情亲情的作用,在艺术领域中提倡用方言来继 续发挥繁荣民俗文化的作用。 关键词:普通话;方言;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交际日益密切,每个地方使用的语言不同,在一起沟通 就很不方便,为了让社会更好的发展,人与人之间交往更方便,国家根据多种方言提炼出 今天的普通话,由此全国上下掀起了推广普通话的浪潮。在推普工作中取得了突出成就, 国民语言素质提高。与此同时,出现了应该如何对待方言的问题,到底是消灭方言差异, 还是让方言继续发展,方言该何去何从。 语言,是交际工具,也是文化传承工具,又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语言起到桥梁的作用,制约着社会的发展,又受到社会的深刻影响。 其实普通话和方言之间有着联系,我认为不能消灭方言差异,应保存各地的方言特色。我们可以在正式场合要坚持说普通话,在日常生活中可让方言继续发挥增进乡情亲情的作用,在艺术领域中提倡用方言来继续发挥繁荣民俗文化的作用。 普通话,即现代标准汉语,又称国语、华语,指通行于中国大陆和香港、澳门、台湾、海外华人的共通语文,为现代汉语共通的交际口语与书面语。普通话基于现代北方汉语的 语法和北京话语音,并作为官方、教学、媒体等标准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及台湾地区 的官方语言,是新加坡共和国四种官方语言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非官方语言)的法定地位。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根据性质,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 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方言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 而在地域上的反映。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 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 普通话是汉族人共同使用的标准语,是全国通用的语言,又是国家法定的 语言,它是在北京话和北方话基础上长期形成的,又不断吸收方言来丰富和发展自己,它有比较明确的规范标准,语言规范程度比较高,语言声望最高,适用范围最广,使用人 口最多,在社会语言生活中发挥重要的全局性作用。而方言是汉族的地域变体,为各个地 域的居民服务,是各个地域的文化特色,是地域文化的载体,保存和传播地域优秀文化; 它在普通话之下,受普通话的影响,又吸收普通话成分增强自己的活力,同时又丰富普通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总的来说语音方面表现最突出,因此,在进行普通话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首先抓住方言区语音上的难点是完全正确的。其次是词汇,这一部分要比语音上的差别小一些。 这里说的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实际上主要是指在测试中表现出来的地方普通话(指处于方言向普通话过渡中的一种“中介状态”)和标准普通话之间的差别。同是差异和问题,在语音和语法上的表现又有不同。语音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区上,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差别和问题,主要是带着不同口音的地方腔。而语法差异则不同,有时不同方言区之间会相互渗透一些方言的句式或表达习惯,几个不同方言区可能在在同样的语法问题,所以我们在做语法差异对比时,不以地区分类,而是按不同问题的类型进行分类。 方言中有一些句式,似乎和普通话一样,比如广西方言说“我不比他好”,意思是“我没有他好”。孤立地看,这句话没有语法错误,因为普通话中也有这样的句式。但是普通话中“我不比他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我没有他好”,二是“我和他一样”。广西话“我不比他好”只能表达前一层意思,如果要表达的是后一层意思,这种说法就错了。所以对于这一类句式,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判断出正误来。 一、词尾 普通话和各方言都有一些词尾,最常见的如“子、儿、头”等,但这些词尾用在什么词语里,普通话和方言不所不同。最常见的是“子”尾,但普通话说“虾”,不带“子”,江苏很多地方都说“虾子”。与此相反,普通话中的“袜子”,在吴方言大都说“袜”或“洋袜”。普通话的“鼻子”,吴方言说成“鼻头”。江淮方言中名词的“子”尾特别多,儿化普遍比普通话少,甚至完全没有儿化。普通话中的“明年、麦穗儿、豆角儿、鸡、蝴蝶、脸盆、嘴唇、脚底板儿、肚脐眼儿、裤头儿、面条儿”等,在江淮方言中说成“明年子、麦穗子、豆角子、鸡子、蝴蝶子、脸盆子、嘴唇子、脚底板子、肚脐眼子、裤头子、面条子”。“裤子”“帽子”,山西某些地区说成“帽的”“裤的”或“帽儿”“裤儿”,“狐狸”说成“狐的”“狐子”。山西方言还往往把儿化词语的“儿”尾去掉,前边的词语重叠。各方言区还有一些普通话中没有的词尾,如吴方言普遍有“厨房间、厕所间、客堂间”的说法,普通话都不带“间”字。南昌话中重叠副词的词尾“子”,相当于北京话的“儿”。总体上说,方言中的词尾比普通话用得多些。我们说普通话时,要多加注意,去掉这些词尾,或改用普通话的词尾。 a、腿变粗了。 b、腿子变粗了。 (选对a* b方) a、我买了一顶帽子、一条裤子。 b、我买了一顶帽的、一条裤的。 c、我买了一顶帽儿、一条裤儿。 (选对a* b c方) a、有一窝鸡都让狐狸吃了。

如何做到兼顾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

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 资源09级采矿03班王新志 摘要:解放以来推广普通话是作为国策来实行的。这不仅是为了沟通的便利,也是增加民族和国家凝聚力。但是从对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来看,并不太理想,推广普通话还是任重道远的。 关键词:方言普通话保护推广 一、推广普通话的必要性 我们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不同的地域生活着,讲着亲切的家乡话。是啊,正如杜甫的<<回乡偶书>>中所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回到久别的故乡,人面不识,乡音未改,这是回乡的凭证。此时此刻,还有什么比浓浓的乡音更能打动人的心灵?但是在外漂泊的游子是否坚持讲自己的家乡话呢?试想今 天的我们,比如北方人到南方去,说什么话,才能和别人沟通?唯有普通话。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 有人担心一些强势方言如粤语、东北话、以上海为中心的吴方言等会影响普通话的推广,也有人担心推广普通话会消灭方言,使方言的实用价值消失、方言承载的地域文化萎缩。那么,如何认识和处理推广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呢? (一)、相依共存、相互吸收、互相丰富、共同发展 2001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在地方曲艺、影视等艺术形式中需要使用方言的可以使用。这是有道理的,地方曲艺如果用普通话说唱,就没“味”了。但是,我不赞成“保卫方言”的口号和一些地方准备为方言立法的设想,因为方言并没有受到侵犯。理想的境界应该是,该说普通话时能讲普通话,想说方言的时候就说方言。普通话与方言是相依共存、互相吸收、互相丰富、共同发展的关系,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按照语言发展规律,方言短期内是不会消失的。 1、为何要保护方言 最早提出“保护方言”的是吕叔湘先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